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语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 语文
  • 2023-05-04
目录
  •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教案【三篇】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三篇】
  •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无 我整理了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开国大典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和抄写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想象整中悄个“开国大典”的场面,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

    1、能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比喻句、排比句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准备:

    1、制作相关课件;

    2、从课外书籍或网络中查找有关开国大典的课件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部分词意,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开国大典”就是创建国家时举行的重大典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在这一部分,主要是扫清字词障碍,对课文内容有个基本了解)

    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⑴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⑵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2、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感受“大典”。

    (在这一部分,主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合作探究悔培神学习,感受“大典”的盛况)

    1、练习分段:

    ⑴学生默读思考,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⑵学生讨论:

    (明确: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2、合作研读,体会情境(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

    (1)假如你是一名记者,或是一名群众,当时的哪一个场景让你终生难忘?

    (2)根据选项,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在组内当时的情景。

    (在这一环节,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体现尊重学生、唤醒、激励学生参与意识,追求有序、有情、有效、有趣课堂。)

    (四)总结全文

    1、评价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况;

    2、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群众进场,阅兵式和群众*三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3.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小结。

    2.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出示学习任务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同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碧亏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课文有关段落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自学时间8---12分钟,视学生自学情况而定)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并相机参与部分讨论)

    四、检测学情 (分四个部分)

    一、出示填空练习题,巩固第一部分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年月 日在 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 __,估计总数__________。会场在___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小环节,即1、理脉络;2、说内容;3、抓重点语句,具体就是)

    1、请学生默读第二部分,自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

    2、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主体部分。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3.找出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1)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排比:在这段话中,有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2)请学生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自己的感受。(出示对比句) (第一组句子)

    a、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b、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出示这组句子,意在通过重点词的分析比较,让学生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我出示的第二组句子就是……)

    a、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b、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通过这组句子的对比,意在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4.指导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人民群众那种(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

    5.根据板书练习背诵第七自然段。

    三、精读第三部分

    1.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3.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四、精读第四部分 (在这一部分,我也是设计了三个小环节,1、划一划;2、读一读;3、通过换词语的方法体会句子意思,具体就是)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3.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其中一句是: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让学生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五、总结全文

    1.连起来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五、课堂训练

    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以及场面描写的方法,可以抄录有关句子,然后模仿写一写。

    2.让学生说一说读后的感受。

    3、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视时间而定,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后完成)

    附板书设计:

    会场布置

    毛主席出现

    大典盛况

    开国大典 {宣告成立

    宣读公告

    阅兵仪式

    开国大典教案二

    设计理念:

    针对教材特点,我主要以引导学生紧扣开国大典各个场面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及群众反应的句子为线索,通过品读句子,体会词句间浓浓的感情,受到情感感染,学到场面描写的方法,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笔。力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地学语文。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以“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通过几个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本组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人文主题,以“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以引导学生通过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体会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和凡人情怀为教学重点,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四篇课文。在本组的其他三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通过人物描写刻画的伟人和凡人毛泽东,本课则主要通过场面描写刻画了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这为本组语文园地的习作训练作了一定铺垫。

    学生分析: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说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认为可以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长文短教。课堂中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各方面了解祖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屈辱的历史,再一次体会当时举国上下,人们当家做主的那种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对小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新中国、毛主席的热爱之情是有相当的难度。为此,需要搜集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奴役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教学时可利用声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情、激发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反复研读,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重点学习典礼仪式这一部分,并初步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扣关键词,引出“大典”

    课件依次出示:“1949年10月1日”, “北京”, “开国大典”等内容,引导生用这三个内容说一句话,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入新课。看老师板书课题,并点明:“典”是本课的生字,请伸手和老师一起书写,并留意笔顺。

    【设计意图: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迅速提取课文中的关键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指导书写课题中的易错字,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二、以图引路,深化“大典”

    1、“典”在这儿怎么理解?“典”字前有个“大”字,这是个怎么样的典礼?

    2、课件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师进行入情入境的解说,加深学生对那一段历史的了解。再引导带着这份理解读课题。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中“大典”二字,将典礼的盛大与旧中国受奴役、受压迫的画面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体会这一典礼意义的重大。】

    三、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的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跃,去感受这一典礼意义的重大。请同学们看到课文,快速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用他的语言记录了开过大典的哪些内容?(总结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会场布置、大会盛况、阅兵仪式、群众*”。)

    【设计意图:在第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一个粗略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通过真正走进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四、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要想真正感受开国大典的气氛,就必须走进这一个个的场面之中,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用横线画下来。(引导生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感受气氛的热烈庄严。)

    逐句品析:

    1、出示: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A、“排山倒海”的掌声是怎样的掌声呢?

    B、除了听到了掌声,还看到了目光,这里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进行描写,在描写“目光”时用了一个词语?找到了吗?(“一齐”)这三十万人一齐把目光投向了主席台,就是为了看我们的领袖毛主席,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C、三十万人的动作一样,有人指挥吗?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不约而同”)引导读。

    2、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A、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此时你就在会场,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都说,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就一定能读好。谁来读?

    B、这令人激动不已的宣告传得远吗?你怎么知道?(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谁能通过朗读把声音传得更远一点。

    C、接下来听老师读,看能听出什么不同吗?“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听出不同了吗?哪一句更好?一齐读,读出这气势,读出这情感。

    3、出示: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A、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师激情讲解这歌词的意义,深化情感。

    B、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4、出示: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发现了吗?仍然是“一齐”,一齐做什么?这里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描写?(动作)联系上下文,我将“瞻仰”改成“仰望”五星红旗可以吗?(瞻仰是指恭敬地看,怀着严肃而崇敬的心情看)。

    B、关于“看”的词语我们学过不少。考考大家:向四周看——环视;向下看——俯视;集中注意力看——注视;从高处向远处看——眺望。今天我们又收录了一个新的词语“瞻仰”。

    C、这面红旗能高高地飘扬在祖国的上空容易吗?五星红旗地徐徐升起,也就意味着,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D、(课件出示各种场合升起的国旗的图片)师叙述,激发情感并指导朗读。

    5、出示: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A、从这掌声里你又听出什么来了?这掌声就是人们心情的流露。带着这份热爱,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

    B、(影片播放)提问:看到主要人物谁了?听到什么了?影片和我们文章的写法一样,它将镜头对准了毛主席和群众。课文学到这儿,“典礼的盛况”这一场景要在群众的掌声中结束了,此时,你们一定读懂了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那掌声,那欢呼都是因为,在这一天,读:“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从此,我们中华民族这一文明古国又将无比骄傲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再读。

    【设计意图:整个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看(看多媒体)、读(多种形式读)、划(抓关键词句)、想(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力求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之中突破本课难点。】

    五、回顾小结,写法指导

    1、归纳写法:“典礼盛况”仅仅是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场面,,这个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了体现典礼的热烈庄严,围绕这些小场面,作者主要写了谁?(毛主席和群众)这些对人物细节的描写就是场面描写中的“点”,要写好一个场面,就必须做到“点面结合”

    2、从“面”入手

    我们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都参加过大扫除吗?回忆一下,大扫除的现场给你什么感觉?我们用一个词语概括:热火朝天

    3、突出“点”

    下面我们要做的关键就是把大扫除这一场面写清楚写具体,谁来告诉我,大扫除现场的这份热火朝天,是通过谁传递给我们的?(劳动中的同学们)这么看来,要把这一场面写好,我们就得从他们身上入手,紧扣人物的细节展开。

    场面呈现:

    A、出示班级大扫除画面看,师讲解:这是一个班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大扫除,画面上出现的人物真不少,,你注意到谁了?

    B、有一个同学注意到了正擦窗户的那位女孩,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大屏幕出示),同学们默读,思考: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D、接下来请同学们从这个场面中挑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抓住场景中人物的细节,试着写一写,这里的词语库还为你们准备了不少词语。注意了:相机捕捉的仅仅是某些瞬间,你们在作文的时候,好好回忆一下,自己在活动所看的情景,发挥适当的想象与联想,放手写。

    5、生开始作文并展示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生活学习场景入手,用学到的场面描写方法进行练笔,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

    六、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同学们,把你们写的这些片段串起来就是一篇不错的描写场面的作文,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开国典礼》的其它场面,相信能在充分地感受到典礼的热烈与庄重的同时,对场面的描写也会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与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的有效总结,为第二课时更深入地学习做准备。】

    开国大典教案三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写话,交流,体会情感,抒发心声。

    (4)感情朗读。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教案【三篇】

    《狼牙山五壮士》是在1941年9月25日的战斗中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事迹所编写,共二十四天。我整理了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2、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教学难点:

    本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生在理解五壮士跳崖的举动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华夏大地,历经了多少沧桑,又有多少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外来侵略赞歌。让我们把思绪再次拉到1941年秋天的易县狼牙山,再次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板书课题。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讲了文章的第一部分。还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诱敌上山——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看来同学们上节课学得很认真。这节课我们来接着学习接下去的四个场景。

    二、新授:

    在五壮士与敌人斗争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的场面深深打动了你,请你默读课文,找出你觉得最能打动你的场景或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勾画出来,用心读。

    (一)痛击敌人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象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1、谁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分别指谁?

    (马宝玉兆型、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2、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什么?(仇恨敌人、英勇杀敌)

    3、你从哪里体会到了?

    班长: “沉着”—— 神态;

    葛振林:“打一枪袜虚就大吼一声”——动作“满腔怒火”——心理;

    宋学义:“扔手榴弹抡一个圈”——动作;

    胡德林、胡福才:“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神态;“瞄准射击”—动作

    虽然他们的的动作不一样,表情不一样,但是他们对敌人的恨一样!

    4、我们对日寇为什么那么仇恨哪?学生交流。

    (出示:①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被打死打伤中国人达2100余万人。仅南京,6个星期内,就杀死了30万人。②日本侵略者在我们东北建立了一个“731”细菌部队,用告猜燃中国人做实验,向人体内注射鼠疫,手段极其惨忍。③1941年起,日寇在共产党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被杀害中国人不计其数。)

    5、而现在,他们又要对我们的群众赶尽杀绝,我们可能不愤怒吗?可能吗?

    指名读,评价。想一起发泄心中的痛恨吗?齐读

    (二)诱敌上山

    过渡:五战士就这样打一段,走一段,走一段,打一段。谁来把文中接下去诱敌上山的场景中你觉得打动你的地方来读读。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师:(出示狼牙山顶峰图)这就是狼牙山顶峰,谁来它为什么是一条绝路呀?

    生:因为狼牙山顶峰三面都是悬崖,只有一条路,五壮士沿着这条路来到山顶,后面有敌人追击,他们就无路可走了。

    师:实际上是死路一条了。班长为什么要选择这条绝路呢?

    生: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的安全。

    师:做这个选择时班长是什么态度?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斩钉截铁”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师: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班长选择了这条绝路,他犹豫了吗?(没有)他害怕了吗?(没有)他徘徊了吗?(没有) 没有徘徊,没有犹豫,没有害怕,这就是―(生齐)斩钉截铁。

    师:我们再来读读班长地斩钉截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深的感触?

    师: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这个字。

    师引读,“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 (生齐)“走!”

    师:班长走得斩钉截铁,我们的战士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师:战士们的这一紧跟,又让你知道了什么?

    师:当时,如果此时你也紧跟在班长的身后,你知道这一走意味着什么吗?

    指名回答(出示课件)

    我知道这一走意味着(),但我还是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战士们也都知道这一走意味着(),但他们还是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师:什么是“热血沸腾”啊?

    生:“热血沸腾”就是血液像烧开的水一样。

    生:“热血沸腾”就是说五壮士情绪高涨。

    师:战士们选择了一条绝路,也就是说面临的将是死亡,为什么情绪还高涨呢?(学生回答,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死亡也值得;为了保存战斗力量,取得战役的胜利,就是牺牲也光荣。)

    师:因此,我们读班长的话要读得坚定、果断;读“热血沸腾”要高昂,从而表现五壮士那高涨的情绪。我们读读这两句话,老师引读,你们跟着读。“走哪一条路呢?”(学生接读)

    小结:壮士们这一走啊,把生的希望留给了—— ,把死的危险留给了——。同学们,这是怎样的五壮士呢?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生齐读课题)舍生忘死的狼牙山五壮士。

    (三)顶峰歼敌

    过渡:在选择绝路的壮举中,壮士的英雄气概还在继续。在接下去的场景中有哪些句子你觉得写得好的,读出来。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出示课件――班长砸的画面)

    1、这就是班长用石头砸向敌人的场面,请大家默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勾画描写班长动作的词。(抢、夺、插、举)

    2、为什么马宝玉要夺他的手榴弹?(想让最后的一颗手榴弹发挥的作用)

    3、在这里,班长没有用手榴弹,他是怎样做的?

    请大家把眼光聚集在“砸”字,能不能换成“投、掷、扔”?

    在“砸”的背后,你能感受到五壮士的什么精神?(英勇顽强、坚强不屈)

    4、就让我们把这种感情读进句子里去吧。请同学们边做动作边读出来

    个别读,学生评读。一起做动作齐读。

    3、在这段时,文中有一处比喻,请你找出来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雹子”是什么?你见过下雹子时的情景吗?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4、同学们,请你想象,无恶不作的敌人正爬上来,现在你们就是五壮士,面对这样的情景,请你读出这句话。

    (四)英勇跳崖

    过渡:此时,他们已经弹尽粮绝,来到了悬崖顶峰,前无去路,后有追兵。

    课件出示(“屹立”图片):你能看出课文哪几句描写的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1、他们当时的表情如何?

    引导理解“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喜悦”

    齐读这句话。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为什么他们有这个表情吗?

    齐读: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2、可此时五壮士却做了一个令敌人们难以相信的举动,那就是——(跳下悬崖)

    他们为什么要跳下悬崖?

    (没有去路,后有敌人;宁愿跳崖而死也不愿意投降)

    3、就让我们一起再去感受壮士们英勇的一幕吧。课件出示(跳下悬崖画面)

    五壮士是怎么跳下悬崖的呢?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

    从中你感受到怎样的五壮士?(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生板书

    4、小结:是啊,英勇顽强、视死如归,这就是壮士,狼牙山五壮士。

    5、播放《国歌》,引读。同学们,让我们在国歌的伴奏下读吧

    师: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生:

    师: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生:

    6、从五壮士的口号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敌人无比的仇恨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这种爱与恨,正是壮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力量源泉。)

    7、出示“五壮士纪念碑图”图片。

    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

    (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他们的口号代表着全中国。)

    让我们最后一起读出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声音吧。

    三、小练笔:

    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五位壮士说,把它写下来吧。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学列小标题。

    3、紧扣壮士展开阅读,了解五壮士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英勇形象,感悟“壮士”内涵。

    教学重难点:

    紧扣壮士,走近英雄,了解英雄,感受英雄的精神力量。

    教学方法:

    抓重点讲词析句重联系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1、卢沟桥事变爆发,帝国主义大举进入中国,从而引发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八年来,日军在中国烧杀抢掠。仅南京,六个星期内,就残害了30万同胞;他们还在东北建立了“731”细菌部队,用中国人做实验,手段极其残忍!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抗战。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抗战期间,无数次残酷的战斗让中华儿女铭记于心,其中有一场战斗,给当时的中国人和现在的中国人以深深的震撼。

    2、播放。

    3、这场战斗就发生河北省保定区的狼牙山,而参加战斗的仅有五个人,它们被称为“狼牙山五壮士”

    一、审题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知道什么样的人称为“壮士”吗?出示课件,壮士:勇敢而豪壮的人。

    3、“壮士”一词最早出现在“荆轲刺秦”的故事中。(出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两千年前的战国时代,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时,荆轲边走边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在狼牙山久久萦绕…两千年过去了,这儿的一草一木都没有向敌人屈服过,这儿的每一块石头都曾染过英雄的鲜血!

    4、同学们,打开课本,用心朗读这个悲壮的故事吧!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注意读懂字音,读通句子,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第一组词语:大举进犯、横七竖八、坠落山涧、粉身碎骨、叽里呱啦、纷纷滚落

    第二组词语:全神贯注、昂首挺胸、斩钉截铁、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3、你发现两组词语在课文中分别写谁吗?是啊,词语也有感情色彩。这两组词语对比强烈,爱憎分明!男女生分组朗读,对比感受。把词语的温度带入课文中,你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有色彩!

    三、再读感悟

    1、五壮士的名字你一定知道吧!请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从什么地方称他们为“壮士”?画出那句话,指名读。

    2、前三段称他们为什么?何谓战士?出示课件,战士:军队最基层的成员。

    3、作为战士,他们做了那些事呢?

    a、学习第一段

    ①指名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讲了什么?能不能说得再简单些?能用一个短语或词组概括一下吗?像这样把一段课文的内容用一个短语或词组概括起来的方法,就叫列小标题。

    ②出示课件,接受任务,齐读。

    b、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读第二段,他们接受任务后是怎样痛击敌人的呢?画出有关句子。

    ②指名读有关句子,出示字幕。

    ③班长马宝玉表现怎样?指名读,闪动红字“沉着”,谁读读这个词?谁沉着的读读这句话?

    ④副班长呢?指名读,闪动红字“吼”“满腔怒火”,“吼”还是个生字呢,一起吼两遍!日本鬼子在我中华大地烧杀抢掠,杀害我们的亲人,残害我们的百姓,怎能不让我们满腔怒火,谁再来吼一吼这句话!我们一起吼一吼,吼出我们的仇恨!

    ⑤战士宋学义也抡起了胳臂扔手榴弹,这一个轮子多有劲啊!你能带着动作读一读吗?谁再来读一读。

    ⑥战士胡福林胡福才也毫不示弱,谁来读一读他们的表现?闪动红字“绷”,“全神贯注”请你再读一读,多威严多专注啊!

    ⑦同学们,读了这段文字,五位战士的样子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你发现这些红色的字是写人物的什么吗?出示:神情、动作。对!作者抓住了五位战士的神情动作进行了细致地描写,使人物形像更加生动鲜活,再现了几十年前的激烈战况,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⑧读到这儿,五位战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勇敢

    ⑨你能想概括第一自然段那样列个小标题吗?出示:痛击敌人

    c、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读第三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五位战士勇敢地阻击敌人后,面临那两条路?指名读,一条是追赶主力部队的生路,一条是把敌人引上顶峰棋盘陀的死路。

    ②生死抉择,此时班长马宝玉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出示句子,指名读,注意“走”字后面是什么号?那个词最能体现这个坐姿的坚决果断?好一个斩钉截铁!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写下这个闪光的词。知道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吗?出示词语解释。齐读。谁能斩钉截铁地读一遍!请班长读一遍,好一个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班长,大家都是班长,齐读一遍。

    ③班长身先士卒,战士们一样义无反顾,出示句子,指名读。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战士们和班长一样坚决?闪动“紧跟,热血沸腾”,一个紧跟一个热血沸腾,表明了战士们的无怨无悔,让我们齐读这句话。

    ④同学们,他们本来可以选择追赶部队的生路,可他们却选择了死路绝路,这是为什么呢?出示句子,指名读。

    ⑤这就是马宝玉和他的战士们,这就是狼牙山五壮士!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⑥狼牙山五壮士为了群众和主力不对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他们斩钉截铁地选择了绝路,选择了死亡,选择了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一般的战士能做到的吗?他们身上闪烁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第三段,想一想,议一议。

    ⑦同学们感受深刻,说得好!作者和同学们一样被他们这种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了,不由肃然起敬,在第四自然段改称他们“壮士!”他们的英雄壮举仅用勇敢形容是不够的,你能再送他们几个赞颂的词吗?随机板书:豪壮

    ⑧再次出示壮士的解释,齐读,配乐读。

    ⑨概括小标题,出示:选择绝路

    4、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领悟了“壮士”的深刻内涵,还学习了用小标题的方法理清了写作顺序,出示齐读。五壮士再继续阻击敌人的过程中,浴血奋战,其中的悲壮感天动地,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读写结合

    1、指板书,班长马宝玉一个斩钉截铁的抉择,谱就了五壮士英雄的篇章。这个词多用在英雄人物上,形容态度坚决果断。

    2、比如这句,出示例句。

    3、用好这个词,要交代清楚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内容,说过后的行动。

    4、学生练写,展示。

    5、同学们学得好,用的更好,这就是学以致用。

    五、总结全文

    1、指板书总结,一个斩钉截铁造就了勇敢而豪壮的五壮士,让我们永远铭记英雄的名字吧!

    2、出示五壮士姓名,齐读。

    六、板书设计

    勇敢

    22 狼牙山五壮士斩钉截铁

    豪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14 个生字,认识10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任务、大吼、满腔怒火、搏斗、崎岖、横七竖八、尸体、斩钉截铁、坠落、雹子、仇恨、热血沸腾、昂首挺胸、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情感。

    1、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刘胡兰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1937—1945年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八年。这八年,我中华大地涌现了无数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

    2、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抗日战争时期可歌可泣的抗敌故事,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板书:《狼牙山五壮士》

    4、请大家注意“壮”字的写法,注意和“状”区别。“壮”可以怎样组词?

    (壮烈、雄壮、壮举、气壮山河)

    是啊,同学们!五位英雄,五位壮士,他们在狼牙山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写了五壮士一件什么事?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 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这篇文章写的是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和敌人英勇作战,最后英勇跳崖的事。)

    3.自学生字新词。

    4.自学检测:

    ①认读生字与写字。

    (从字音上来说,要注意读准平舌音与翘舌音,本课生字除“嗖”外,“斩、坠、仇”都是翘舌音;还要注意“葛”读第三声不读第二声,“吼”的声母是“h”不是“k”,“崎岖”的韵母也要注意区别开,注意吐字清晰。从字形上来说,“葛”不要多写一竖,“昂首挺胸”的“胸”不要少写一竖。)

    ②课件出示:

    居高临下昂首挺胸全神贯注 斩钉截铁热血沸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大举进犯 坠落山涧粉身碎骨叽里呱啦纷纷滚落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仔细体会读第一行与读第二行的不同感受。

    ①指名读,接龙读。

    ②边读边谈感受。

    (第一行都是描写五壮士的词语,感受到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第二行是描写日寇的,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与不满。)

    ③齐读

    三.熟读课文,梳理记叙顺序。

    1. 1941年秋天,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五壮士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精神感动着今天的我们。课文的描写再现了当时的动人场面,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读正确、流利,读不熟的语句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3、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的。)

    4 本篇课文哪个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哪些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呢?

    (课文第一自然段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是事情的发生;第六—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跳下悬崖是事情的结果。)

    板书:接受任务 跳下悬崖

    5.课文的2—5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写的什么?能跟老师一样给每部分标上一个小题目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四、反复练读,读中感悟重点词语。

    1、同学们,狼牙山五壮士接受任务,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绝路,英勇跳崖的故事中,哪些场景最让你感动?

    读到特别能打动你的词句,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2.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感悟词语。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昂首挺胸: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

    壮士:豪壮而勇敢的人。

    晋察冀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也叫晋察冀边区。晋、察、冀分别是山西省、察哈尔省(已撤销)、河北省的简称。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山涧:山间的水沟。

    粉身碎骨:身体被粉碎,形容死得很惨。

    惊天动地:惊动了天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辉煌。

    气壮山河:形容气势十分雄壮,可以使山河壮丽多彩。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豪迈:气魄大;勇往直前。本课指口号声豪迈,所以应选气魄大。

    ②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③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这种恨与爱,是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力量之源,是党所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战士们的力量之源,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英雄儿女们的力量之源。这句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五、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彰显着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以及他们对人民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摘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看谁写得多。

    板书设计:

    22、狼牙山五壮士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课件,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湘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红树林》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 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 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吗?

    3. 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 指导朗读:美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氏祥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袜肢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描写自歼好搏己见过的奇观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一点:激发学生对读书和学习的热爱。

    一线:紧扣对话,联系实际。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一、新课导入: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简介季羡林)

    2、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都不一样。你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访谈录)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

    三、模拟采访

    结合插图定好人物对话的基调:

    苗苗:稚气、礼貌。

    季老:亲切幽默、平易近人。

    四、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习

    1、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2、在苗苗与季爷爷的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与习惯即可。)

    预设

    (1)“闲书”问题:

    ①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正课”呢?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②从他们的谈话中你了解到阅读有哪些好处?(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结合自己的体会,还有什么益处?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对阅读的感受吗?

    ③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2)偏科:结合自己的学习。

    (3)学好外语:游学、交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古诗词积累:语文书上、中文经典。

    3、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都的内容。)

    五、拓展延伸

    采访一位自己身边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走遍天下书为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多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富有含义的句子,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概括与表达的能力。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联系其读书体会,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反复阅读的理由及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周游世界啊?(喜欢)那么,如果你有机会独立周游世界,但你只能带一件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东西呢?能你的理由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不同的选择及理由,然后设置一个悬念:但是有一个人啊却做出了一个坚定的选择,你们想知道他的选择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吗?及时地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解释题意

    1、老师:来,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课题。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指着“侣”字问,认识吗?)“哪个小聪明能大声地告诉大家,”侣“字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用字典等书来理解生字词,接下来的生字就让学生自主通过书去理解其意义)

    2、 那么谁又能帮老师你对课文标题是怎么理解的,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一本书为他的伴侣呢?(让多位学生起来回答,不同的见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录音范读(播放ppt的朗读链接)。

    1)老师:跟着录音轻声读一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的生字词,并注意检查自己的读音是否正确,读完后将自己认为容易读错或写错的生字词相互跟同桌,提请同桌应该注意什么。

    2)老师:我们先来学习本课的几个新生字词(在ppt上展示本课的生字词)。

    2、 理清课文的脉络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我的“长生果”》

    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

    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把书叫做我的“长生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一看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3.参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方法,再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再旁边做批注。

    4.小组交流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班级交流

    (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看香烟人小画片;看连环画;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得出了一些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2)反复读一读作者例举的两篇作文,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体验来理解,来谈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由揭示课题内容引入。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理解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长生果,指营养极其丰富。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

    将书誉为长生果,作者对书的钟爱可见一斑。文中真实地回顾了作者少时与书的故事,使作者酷爱读书的情景再现在我们眼前。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的?

    (通过重点段落和句子的分析,明白作者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的如醉如痴。正是不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看来书真正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啊!即使多年之后品味读书的味道,还是这样让人心醉。让我们再读读课文,体会那种读书的乐趣吧。

    五、品读语言,学习积累。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古诗.泊船瓜洲》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学生:积极交流。

    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简介王安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解诗题

    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三、读诗文,明诗意

    (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

    学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

    绿:吹绿、染绿。

    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回过头复习“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

    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

    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四、入诗境,悟诗情

    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

    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

    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

    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3、读中领悟诗情

    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

    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三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1

    复习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习生字词语,并能正确默写。

    3.能用“尤其”、“启示”、“滴水穿石”造句。

    4.照样子填空:“为了……我们可以……”

    5.巩固练习4中的题目,复习省略号的几种用法。

    6.复习例文《和书籍交朋友》,会写板报稿。

    复习重点:

    1.认读生字词语,并能正确默写。

    2.照样子写词语、写句子。

    3.会用“尤其”、“启示”、“滴水穿石”造句。

    4.掌握省略号的几种用法。

    5.复习例文《和书籍交朋友》,会写板报稿。

    复习时间:

    二教时

    复习过程:

    一、生字词语

    1.认读生字词语。

    2.听写词语。

    申请铭记效率情况持之以恒

    青睐码头锻炼兴趣炉火纯青

    二、照样子分别写几个词语。

    1.绿油油:

    2.飘飘悠悠:

    3.学习学习:

    4.热气腾腾:

    5.翩翩起舞:

    三、句

    1.照样子写句子。

    ①复习练习4第3题。②做练习册第55页第四题。

    2.造句。

    ①尤其——

    ②启示——

    ③滴水穿石——

    3.照样子填空。

    为了提高读书效率,我们可以订一个读书计划。

    开阔眼界,

    四、省略号的用法.

    1.复习练习4第4题。拿裤橡

    2.教师强调省略号的几种用法:①表示列举事物的省略;

    ②表示说话时语气的断断续续。

    3.完成练习册第56页第六题。

    六、。写一板报稿

    1.填空:板报稿的标题要(),幅要(),语言要(),还要写上作者的名字。

    2.说写一板报稿。(见学生各自的)

    第四单元姓名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enqingmingjixiaoluqingkuangchizhiyiheng

    ()()()()()

    qinglaimatouduanlianxingquluhuochunqing

    ()()()()()

    二、照样子分别写几个词语。

    1.绿油油:

    2.飘飘悠悠:

    3.学习学习:

    4.热气腾腾:

    5.翩翩起舞:

    三、把句子写具体。

    1.看了《火烧圆明园》,爷爷说:“落后就要挨打呀!”纯备

    看了《火烧圆明园》,爷爷说:

    “落后就要挨打呀!”

    2.姑妈说:“对岸就是我们的祖国。”

    姑妈说:“对岸就是我们的祖国。”

    3.张老师说:“你发烧了,休息一会儿吧?”

    张老师说:“你发烧了,休息一会儿吧?”

    四、造句。

    1.尤其——

    2.启示——

    3.滴水穿石——

    五、写出下面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

    1.桂林的山姿态奇特,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巨象,有的像消旁

    骆驼……

    这句话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2.小冬边划着水,边喘着粗气对大伙儿嚷着:“我……我总

    算……会……会游泳了!”

    这句话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六、。

    1.填空:板报稿的标题要(),幅要(),语言要()。

    2。学写一板报稿。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生字“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节。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准下列字音。

    降、润、罚、扬、臂、赏、碰

    2、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闰——润臂——劈虫——触角——触

    B、换偏旁以及的字:汤——烫壁——臂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润湿突然原野互相狂欢急急忙忙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润湿:潮湿润泽。

    原野:宽广平坦的地方

    狂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请四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节诗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每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节: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变放假了。

    第三节: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以上,冲了出来。

    第四节: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

    1、学习第一节。

    A、老师范读。

    B、交流汇报这一节中优美的词句,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

    C、反复吟诵,细细揣摩,品位语言的精妙。

    润湿的'东风走过原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理解体会: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润湿)

    从“走过”、“吹着口笛”这两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怎样一幅画面?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

    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

    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

    D、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第二节。

    A、学生齐声朗读。

    B、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为什么“我”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它们关了门在做功课”?

    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它们变放假了”?

    3、指导学习第三节。

    A、教师范读。

    B、合作探究。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

    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哗啦啦地响”一句的?

    “蕾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变穿了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的?

    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C、教师指导朗读。

    D、学生自由朗读。

    4、学习第四节。

    A、学生齐声朗读。

    B、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

    “那儿”是指哪儿?

    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

    在作者看来,蛤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C、学生自由拉哪个度、感悟、想象。

    5、小结。

    三、拓展延伸。

    你想象中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一节。

    板书设计:

    花的学校

    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蹈

    花孩子: 在地下学校关了门做功课 真可爱

    急忙回家对妈妈扬起双臂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的2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想想花的学校释什么样子的,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3、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想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生对花的学校的了解,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教学准备:

    有关泰戈尔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

    1、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某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学习第十课《花的学校》,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标出小结,质疑。

    2、听课文朗读录音,认真听生字的发音。

    3、检查生字学习的情况。

    4、学习词语库中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

    1、同桌合作读文。

    2、汇报朗读,点评。

    3、全班齐读,熟悉课文。

    四、学写生字:

    1、出示今天要写的8个生字,观察每个字的特征。

    2、指导几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润”字里面没有点;

    “罚”下面一个言字旁,一个立刀旁;

    “互”的不顺要注意。

    3、认真书写,强调书写的姿势。

    4、评价书写情况,展示作业。

    五、课堂小结:

    你读了话的学校这一课,有什么感受呢?

    六、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画一幅花的学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本课生字。

    2、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分大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回答,说话练习:

    什么时候,花孩子会从无人知道的地方跑出来呢?花孩子又是什么样子呢?

    3、你在学校里最开心、最快乐是什么时候?

    讨论交流,进行说话练习。

    4、花孩子的妈妈是谁?

    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展示绘画,指导朗读:

    1、请同学们把上节课布置大家画的花的学校展示出来。

    介绍自己想象中的“花的学校”。

    2、点评学生绘画。选择一段配画朗读。

    3、指导背诵第一小节。

    四、介绍作者,推荐阅读:

    1、介绍作者泰戈尔。

    自由阅读信息窗的内容。

    2、推荐阅读《泰戈尔作品集》。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有美而富有童趣,作者从花的身上产生了丰富的想象,我们以后也可以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植物,相信大家也会写得很有趣。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一小节。

    2、把学生画的花的学校在教室的墙壁上展出。

    3、课后阅读泰戈尔的作品。

    板书设计:

    10花的学校

    跳舞狂欢

    花孩子 冲出来 美丽、活泼、可爱、调皮

    急急匆匆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罚”等5个生字。掌握“假”这个多音字。会写“落、荒、笛”等13个生字。认读“湿润、荒野、簌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荒笛罚假裳

    2、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荒—谎

    B、换偏旁记忆的字:笛—油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湿润:潮湿润泽。

    荒野:荒凉的原野。

    狂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段(第3自然段~第5自然段):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

    第三段(第6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段(第7自然段~第9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 #教案#导语】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准备了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诗词三首》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陆裂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茄亮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颤悉宽: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

    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与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择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作品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

    (3)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第二课时《秋思》《长相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1)体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

    (2)想象“意”之万重。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

    句诗。

    (3)品味“开”之内涵。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3.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二)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整首词的大意。

    2.讨论:

    (1)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板书设计:

    秋思

    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长相思

    身在征途萧萧风雪难入梦

    心在故园羁旅怀乡情意浓

    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欣赏古诗的时间了,首先,让我们来进行背诗大赛。

    今天来研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今天你就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这首古诗

    二学生自学

    先让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共同学习古诗教师桌间巡视。

    三汇报自学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自学情况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重点词语绿

    2时句的意思

    3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

    (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四总结延伸

    1熟读成诵

    2练习背诵

    3改写短文

    4你离开过家吗?你能体会思念家乡的滋味吗?用几句话写下来

    五课堂总结

    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指名背诵泊船瓜洲,总结上节课的学法

    二导入

    1出示古诗

    2指名朗读

    三学生自学

    分组自学后两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排忧解难。

    四汇报自学

    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集体纠正。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杜仲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时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指导背诵

    五感情升华

    读一读第五课学习的三首古诗,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使人在表达方法上却各有特色,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还知道那些古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被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古诗词三首》教案三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⑴“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⑵王安石,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

    “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

    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⑴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②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③启发想象:

    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

    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

    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

    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⑴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⑵自由填字:

    春风吹()了树梢,吹()了小草,

    吹()了河水,吹()了花苞。

    八、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⑴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⑵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

    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