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二笔记?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原则那么,高中化学必修二笔记?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原子结构
原子结构微粒包括电子、质子和中子。电子质量约为 9.109×10⁻³¹千克,电量为 -1.602×10⁻¹⁹库仑;质子质量约为 1.673×10⁻²⁷千克,电量为 1.602×10⁻¹⁹库仑;中子质量约为 1.675×10⁻²⁷千克,电量为 0。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质子数(Z)加中子数(N)等于质量数(A),AZX 表示一个质量数为 A、质子数为 Z 的原子。
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古典原子论;1803 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建立了原子学说;1903 年汤姆逊发现电子建立“葡萄干布丁”模型;1911 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结构的核式(行星式)模型;1913 年丹麦科学家玻尔建立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20 世纪 20 年代建立了现代量子力学模型。
二、元素、核素和同位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是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它们互为同位素。同位素的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核素的种类。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同种元素可以有多种核素(同位素),所以元素的种数远少于原子的种数。
三、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是相同元素组成、不同形态的单质。如碳元素就有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等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由于结构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但化学性质相似。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方式有三种:组成分子的原子数目不同,例如氧气 O₂和臭氧 O₃,红磷和白磷;晶格中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例如金刚石和石墨;晶格中分子排列的方式不同,例如正交硫和单斜硫。
四、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总是尽量先排在离核最近(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里。各电子层的层序数 n 依次为 1、2、3、4、5、6、7,分别称为 K、L、M、N、O、P、Q 电子层。
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n²个(n 为电子层序数)。
最外层电子数都不超过 8 个(K 层不超过 2 个)。
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层所容纳的电子数是 8(氦除外)。
各元素原子次外层所容纳的电子数最多是 18,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个。
五、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已知某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在自然界中各同位素的原子百分数,就可以利用公式求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即=A1×a1% + A2×a2% +……
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将上式中的 Ar 用质量数 A 代替进行计算。
元素的一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核内有 6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的 1/12(约 1.66×10⁻²⁷千克)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现代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质谱法)。化学方法是先制备该元素的纯卤化物,采用银作二级基准分析卤化物纯度,再向一定量的卤化物样品溶液中加入等量的硝酸银,用重量法测定卤化银的重量,然后通过当量求出相对原子质量。质谱法是通过测定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然后根据其在自然界的丰度(即原子百分数)计算得到的,所使用的仪器叫质谱仪。
六、元素周期表
原子序数:把不同的元素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对其进行编号。
周期: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各种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周期分为短周期和长周期,短周期包括第 1、2、3 周期,分别含 2、8、8 种元素;长周期包括第 4、5、6 周期,分别含 18、18、32 种元素,第 7 周期为不完全周期。规律是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又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个横行叫周期,且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
族:把不同的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电子层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
以上就是高中化学必修二笔记的全部内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