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部队司号组训法 部队怎么选拔司号员 部队司号员补助 部队司号教学 部队司号音乐
1、拉德斯基进行曲
这首曲子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题献给拉德斯基将军的。拉德斯基是奥地利的陆军元帅,从1815年至1831年,他在威登伯克、隆巴等地任骑兵总司令。
拉德斯基积极维护奥地利帝国殖民统治,曾率领军队侵略邻国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北部任总督多年。老约翰施特劳斯所写的这首进行曲正是炫耀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和拉德斯基的威风。
后来,就连施特劳斯本人及其子小约翰·施特劳斯也不愿再演出这首进行曲。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人们也就渐渐地忘记了拉德斯基那段不光彩的历史,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
2、闪电部队在前进
因该歌曲融合流行、摇滚及古典乐,给人以气势恢宏、振奋人心的感觉,有军乐声之感,在网络上被讹传为德国纳粹的军歌。
《The Mass》借鉴了布兰诗歌并汲汲古典经营的音乐特色,匠心独具的融合流行、摇滚及古典乐,经过截枝去叶液改后而产生简洁有力的音乐风格,给人以气势恢宏、振奋人心的感觉。
在网络上被讹传为所谓的”德国党卫军第一装甲师军歌“,但二者从创作年代、创作人来看,毫无关联,唯一的关系,仅仅是都从布兰诗歌借鉴创作灵感而已。而饥桥历史上,德国纳粹武装党卫军装甲兵军歌是《Panzerlied》。
3、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由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创作于1939年,是《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原名《八路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进行曲》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歌词略有改动。
1951年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颁发试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将《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改名为《人民解放军军歌》。
1953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重新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又将其改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1965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1988年7月25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4、分列式进行曲
《分列式进行曲》 是由开国大典时军乐团指挥罗浪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改编,它比解放军进行曲节奏感更强,更便于部队进行分列式行进。
它一出现,几乎所有部队进行阅兵和分列式时都使用。同时地方大中学校、工厂、机关等在组织国庆游行前的训练中,也大都使用这首乐曲。
5、国际歌
《国际歌》早期的中文版本,由瞿秋白转译自俄文版并于1923年6月15日发表,此版本有三组歌词,大致对应法文歌词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国际的精神)在歌词中音译为“英特纳雄耐尔”,原来是国际工人联合会(第一国际)的简称,有时表示国际共产主义。
早在20世纪之初,中国的一些刊物上就出现过未曾署名的《国际歌》中文版。最早有署名的中文版本应该是闹肢判郑振铎与其好友耿济之在1920年10月翻译发表留下来的。但是以诗的形式出现, 没有附曲,不适合唱颂。
1923年,瞿秋白从苏联回到中国,将《国际歌》重译。
1926年3月18日,巴黎公社55周年纪念时,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印行《国际歌》传单,有三组歌词,大致对应法文歌词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在歌词中先音译为“英特尔拉雄纳尔”,再音译为“英特尔纳雄纳尔”。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即中央苏区)成立时,决定以《国际歌》作为国歌。
1962年,中国音协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有关专家,对《国际歌》译文重新加以修订。
《国际歌》还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演奏歌曲。从中共三大起,每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代表大会闭幕时和党的重大活动结束时,都会演奏《国际歌》。
《八路军冲锋号》。
冲锋号是指军号发出的一种战场号音指令,用军号传音方式传达冲锋、撤退、集合等军队战术命令的做法是受到人类早期使用螺壳、兽角等原始发音传递战场命令做法的启迪,可以说是现代方法对其进行了传承。军号是英国人发明的,在西洋小号基础上改造而成。
扩展资料
主要作用:
1、礼仪和传递信息并重。
在古代战场上,军号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礼仪和传递信息两个方面。在盛大的国家庆典上,军号通常与鼓、罄等乐器同时演奏,祥厅可以起到兴礼仪,振国威的效果。另外,在两军厮杀的战场上凯枝,军号又被用来传递作战命令,可以发挥其号令三军,鼓舞士气的作用。
2、传递信息为主。
随着时代的发展,军号的功能慢慢发生了变化。以人民军队为例,从工农红军时期就装备于部队的各基层连队中。
但是其在战场上的主要表现为:指战员通过司号员以军号声来传达作战命令,指挥士兵战斗;同时又能以军号声来明确部队行军、集合、休息等活动的时间。可见,由于现代战场瞬息万变,信息传递上升为军号的主要功能。谨孙隐
1. 班
2. 不松铁拳头
3. 当那一天来临
4. 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
5. 当一个好兵
6. 当祖国召唤的时候
7. 等我凯旋
8. 坚决打胜仗
9. 军队节奏
10. 看胡枣谁能战斗
11. 来吧来吧雨和风
12. 练为战
13. 女兵谣
14. 青春万岁
15. 神圣使磨芹命
16. 时刻准备着
17. 送你一枚小弹壳裤游拆
18. 我是军人
19. 响当当的连队呱呱叫的兵
20. 一切为打赢
21. 在军旗下
22. 咱是强中强
23. 战士就该上战场
24. 战友情深
25. 真是好样的
红军时期的军旅歌曲有《八月桂花遍地开》、《五指山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秋收起义歌》、《两大主力会合歌》等作品,加上后创作的《长征组歌》,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红军初成立的喜悦心情、部队政策和一个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历史时刻。这一阶段的歌曲整体上看,是从喜悦到艰苦卓绝的一种重大的落差,这种走向成为这一时期歌曲的特点;抗战时期的军旅歌曲,团结一心、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是其最明显的特点,有《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打个胜仗哈哈哈》等;解放战争历时较短,留下来的歌曲不是很多,这一时期涌现的歌曲,主要表现出高昂的士气,胜利进军的振奋心情,有《战斗进行曲》、《说打就打》、《我为人民扛起枪》、《解放区的天》等;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乐观向上,纯真、火热的激情成为表现的主流,有《我是一个兵》、《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学习雷锋好榜样》、《打靶归来》、《我爱祖国的蓝天》等作品,抒情歌曲也逐渐丰富,《真是乐》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还有描写军民情感的《看见你们格外亲》等作品;改革开放以来,歌曲表达的内容更多开始体现心理层面的变化,多种情绪交织,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得以广泛传唱的作品,如《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军港之夜》、《说句心里话》、《小白杨》、《雪染的风采》、《长城长》等;新世纪刚刚开始,就有一些歌曲在军营内外开始传唱,如《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当过兵的战友干一杯》、《我的老班长》等。另外还有《军人道德组歌》、《战斗精神组歌》等部队内部经常唱的歌曲,但这些歌曲可能不为部队以外所知。
众所周知,《团结就是力量》是一首被广为传唱的军旅歌曲(简称军歌),很多当过兵的人都唱过这首歌,时机场合可能是在开饭前,连队(分队)一起唱“饭前一支歌”,也可能是在集会、看电影等集体活动期间,在这期间,不同的连队之前还会“拉歌”。当过兵的朋友可以回忆一下,有没有过这些唱军歌的时机?

《团结就是力量》由牧虹作词、卢肃作曲的歌曲,创作于1943年6月。作为一首在部队广为传唱的军歌,该歌曲朗朗上口,铿锵有力,细心的战友可能早已发现,该歌曲在作曲上,有非常独到的地方。

首先,《团结就是力量》的调式选定为C调,而C调是最适合部队官兵演唱的。歌曲的拍号是四分之二拍,非常适合在队列进行时演唱,也就是说,《团结就是力量》采用的是进行曲的节拍。既然是进行曲,这首歌曲就绝对不会采用所谓的“弱拍起”,每个小节都是强拍起,只有这样才显得铿锵有力。

在音符选择上,《团结就是力量》全部采用中国传统的五音音阶中的音符,也就是12356,宫商角徽羽,这样才能使用歌曲朗朗上口。作为军队传唱的歌曲,是绝少使用4和7这样的半音音符的,因为半音音符无法制造出雄壮的气氛,而军队又不需要哀怨、委婉的气氛,所以部队使用的进行曲,是不会使用4和7的。

我们再来研究《团结就是力量》的歌词,歌曲大量采用了一个小节一个字的填词技法,有时使用延音,有时停顿1/4拍。有的小节里面,会连续使用4个1/8音符,有的小节会使用符点音符。这些技法综合运用出来,可以保证歌曲抑扬顿挫。

最后,我们要军歌的音程,军旅歌曲的音程跨度都不大,《团结就是力量》最低的音是中音1,最高音是高音1,仅跨了一个八度,保证了没有任何演唱功底的新兵都能很快学会。毕竟,部队的根本任务是打仗,军旅歌曲的作用又是鼓舞士气,完全没有必要创作成俄罗斯歌手维塔斯的《歌剧2》那种飙高音的音乐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