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饺的历史?那么,水饺的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水饺原名娇耳,由东汉河南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对穷人和富人都认真施治。在长沙为官时,他曾在衙门口垒锅舍药救人。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后,他看到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他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和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虽然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
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如河南、陕西等地仍然流行,当地人吃饺子时,会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又称偃月形馄饨。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追忆北宋汴京的繁盛,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还有驼峰角子;宋四水潜夫周密辑《武林旧事》卷六提到,临安的市场上有市罗角儿、诸色角儿,南宋时叫做燥肉双下角子。
饺子传到了蒙古,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匾食也传到了世界各地,出现了俄罗斯饺子、哈萨克斯坦饺子等多个变种。
根据文献记载,春节时候吃饺子这种习俗最迟在明代已经出现。据《酌中志》载,明代宫廷在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即饺子),还会暗包银钱一二于内
以上就是水饺的历史的全部内容,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