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化学

高中化学选修四,高中化学选修4书本

  • 化学
  • 2023-05-12
目录
  • 化学必修4电子版
  • 选修四化学电子课本
  • 高中化学选修4书本
  • 高中化学选修三笔记
  • 高中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

  • 化学必修4电子版

    气体有实际气体和理想气体之分。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高中化学选修4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选修4说课稿(一)

    一、 教材分析

    1、 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 三 单元,第 一 课《 弱电解质的电离 》。这节课在本册书中的地位承上启下,关联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所以要学生掌握归纳、演绎、分析辨析的能力。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复习化学平衡的有关知识。二、推演电离平衡和化学平衡的联系及区别。三、掌握电解质的概念,区分强弱电解质。四、为盐的水解平衡构建基础。

    2、 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2、了解电离平衡常数及其意义

    3、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息息相关

    3、 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难点原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要掌握弱电解质的可逆电离,再由化学平衡的定义推演

    突破途径:构建实验,设计实验方案,从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导电性以及PH值不同的比较,分析不同的原因,归纳出强弱电解质的划分标准及概念。

    二、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及对策:

    学生对化学平衡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已经知道化学平衡的特征,所以上手较容易。要让学生学会用已知知识推断和演绎未知知识的思想,要强化实验的设计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

    2、 内容的组织安排:

    内容上结合学生实际,分为两课时,这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强弱电解质的区别及电离平衡的构建。教学中要注意前后知识的关联,侧重实验的分析,概念的辨析,从知识最细微的地方强化区别。课堂主思路就是回顾------辨析------实验-----分析------构建概念-----应用-------小结。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灶族,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学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模型法、类比法、由简到繁法陵谨、动手动脑)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投影机等

    四、 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导入旧概念,提出新问题,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对

    已掌握知识做二次回顾和概念辨析。

    第二隐汪弊环节:新课学习: 设计实验情景,让学生动手动脑,学会知识的关联,会

    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学生互助,教师引导,完成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应用。

    第三环节:课堂检测:设计情境,让学生对新知识做到再次辨析,升华知识,理

    解新内容。最后课堂小结,完善知识体系,总结课堂问题,加深记

    忆。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分为两部分:

    (1)书面作业课本课后习题P43-44及学案练习题和复习本节。

    (2)预习下节内容,目的是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和顺利学习下节课做准备。

    第五环节:教学体会

    总之,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第六环节:板书设计: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一、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叫强电解质;如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

    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叫弱电解质。如弱酸、弱减、水。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

    1、CH3COOH

    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状态建立示意图

    2、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 CH3COO-+H+

    子重新结合生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电离平衡。

    3、电离平衡的特征

    4、影响因素:①浓度 ②温度

    高中化学选修4说课稿(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以下我从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盐类的水解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原理的基础上讨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学生也知道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规律,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盐类水解是后续电化学学习的必备基础。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弱酸、弱碱及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

    2、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盐类水解的本质。

    难点: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二、课标要求

    1、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能解释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弱酸弱碱盐的水解不做要求。

    2、能运用盐类水解的规律判断常见盐溶液的酸碱性,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三、学习目标及措施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盐类水解的原理是什么?借助于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这“两条腿”走路,引导学生

    +–根据溶液酸碱性与溶液中H、OH浓度的关系这一核心思路,综合分析水的电离和弱电解质

    的电离两个平衡体系中各种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探究盐类水解的原理。

    2、盐类水解的规律有哪些?采用归纳法揭示几类盐水解的规律。

    3、如何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反应方程式?结合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基础多加练习。

    四、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采取了实验探究和理论研究两条学习主线:

    实验探究是使用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探究不同类型盐溶液的酸碱性,揭示化学平衡理论在盐溶液中的延伸。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理论研究是能从微粒间相互作用这一微观本质的角度去理解盐溶液呈现酸碱性这一宏观现象。运用已有的化学平衡知识,发掘出新知识的“生长点”——盐类水解,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如

    ①引课的情境设计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②采用归纳法揭示几类盐水解的规律;

    ③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

    ④概念的建构充分体现概念的科学价值。感性和理性两条探究主线相辅相成,使盐类水解的概念统一在化学平衡的理论体系之中。既达到理论完整,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过程

    Ⅰ引课(3分钟) [实验并投影展示]

    1、泡沫灭火器(NaHCO3溶液和Al2(SO4)3溶液)的灭火原理。

    2、NH4Cl溶液能除锈、Na2CO3溶液能除油。(前两条贴近生产、生活实际)

    3、在必修1第二章物质的分类一节,科学探究中有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mL FeCl3饱和溶液),实验室中盛装NaHCO3 、CH3COONa 溶液的试剂瓶使用橡胶塞。(贴近学习生活)

    引课突出关键词:盐、水、酸碱性。

    将关键词联立起来,提出假设:盐溶液可能呈酸碱性。 设计意图:

    ①问题情境设计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会产生大胆的猜测。

    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挖掘关键词,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运用理论。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③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Ⅱ学习新课(20分钟)

    [板书]一、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分组实验]对盐溶液进行酸碱性测定

    [板书]溶液呈中性的有:NaCl 、 Na2SO4 溶液呈酸性的有:NH4Cl 、 AlCI3

    pH

    溶液呈碱性的有:CH3COONa 、 NaHCO3

    pH

    得出结论:盐溶液有酸、碱、中性。

    谁强显谁性

    设计意图:

    ①将教材图表中七种盐调整为六种,去Na2CO3换AlCI3,好处是不影响盐类水解概念的建立,却能降低“越弱越水解”规律提炼的难度。把Na2CO3的水解放在水解方程式书写环节中处理。

    ②增加了盐溶液pH值一项,为盐的水解规律“越弱越水解”的提炼做好铺垫。 以上设计就是为了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更具有层次和梯度,符合认知规律,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思考]

    1、盐溶液呈现酸性或碱性是由盐类的水解造成的。那么强酸和强碱所生成的盐会不会水解呢?(由学生自主分析)

    2、弱酸、弱碱的电离与盐类的水解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

    运用对比法,分清概念。

    [设问]盐类水解有哪些规律呢?

    Ⅲ 找规律(3分钟)

    3、盐类水解的规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

    [设问]相同条件下,pH值: NH4Cl > AlCI3

    pH 值: NaHCO3 > CH3COONa 为什么呢?

    [分析]碱性:NH3·H2O> Al(OH)3

    酸性:CH3COOH >H2CO3

    [结论]越弱越水解。

    [小结]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越弱越水解,同强显中性。

    本节课同学们旨在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两个角度理解并掌握盐类水解的原理——盐溶于水后在水中电离出的弱离子(弱酸酸根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过程。并在掌握盐类水解原理的基础之上学会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选修四化学电子课本

    选修四这一部分想要学好需要理解应用,还要不停的依靠做题去锻炼题感。但是这里的知识是很抽象的,所以最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把每一个知识点都给弄明白了,性地总结归纳。选修四是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概念又多且杂,也是高考的压轴大题经常光临的地方。这块知识书上内容基本上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

    高中化学选修4书本

    这个不用计算厅圆,是定性分析的题目,不是定量计算。

    同一物质的气态能量比液态能量大,所以气兆巧态的燃烧放热多,△H是负值,所以△H1<△H2。

    △H的计算:

    1.按键能计算

    △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2.按能量计扮猜塌算

    △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

    高中化学选修三笔记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重点归纳1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拦弯渣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闹纳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重点归纳2

    1、电解的原理

    (1)电解的概念:

    在直流电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上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2)电极反简悄应:以电解熔融的NaCl为例: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Cl2↑+2e—。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Na++e—→Na。

    总方程式:2NaCl(熔)2Na+Cl2↑

    2、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食盐水制备烧碱、氯气和氢气。

    阳极:2Cl—→Cl2+2e—

    阴极:2H++e—→H2↑

    总反应:2NaCl+2H2O2NaOH+H2↑+Cl2↑

    (2)铜的电解精炼。

    粗铜(含Zn、Ni、Fe、Ag、Au、Pt)为阳极,精铜为阴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还发生几个副反应

    Zn→Zn2++2e—;Ni→Ni2++2e—

    Fe→Fe2++2e—

    Au、Ag、Pt等不反应,沉积在电解池底部形成阳极泥。

    阴极反应:Cu2++2e—→Cu

    (3)电镀:以铁表面镀铜为例

    待镀金属Fe为阴极,镀层金属Cu为阳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

    阴极反应:Cu2++2e—→Cu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重点归纳3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的概念:

    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2)Cu—Zn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如图为Cu—Zn原电池,其中Zn为负极,Cu为正极,构成闭合回路后的现象是:Zn片逐渐溶解,Cu片上有气泡产生,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该原电池反应原理为:Zn失电子,负极反应为:Zn→Zn2++2e—;Cu得电子,正极反应为:2H++2e—→H2。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总反应为:Zn+CuSO4=ZnSO4+Cu。

    (3)原电池的电能

    若两种金属做电极,活泼金属为负极,不活泼金属为正极;若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做电极,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

    2、化学电源

    (1)锌锰干电池

    负极反应:Zn→Zn2++2e—;

    正极反应:2NH4++2e—→2NH3+H2;

    (2)铅蓄电池

    负极反应:Pb+SO42—PbSO4+2e—

    正极反应:PbO2+4H++SO42—+2e—PbSO4+2H2O

    放电时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充电时总反应:2PbSO4+2H2O=Pb+PbO2+2H2SO4。

    (3)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反应:2H2+4OH—→4H2O+4e—

    正极反应:O2+2H2O+4e—→4OH—

    电池总反应:2H2+O2=2H2O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重点归纳4

    一、常见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常见分子(或物质)的形状及键角

    (1)形状:

    V型:H2O、H2S。

    直线型:CO2、CS2、C2H2。

    平面三角型:BF3、SO3。

    三角锥型:NH3。

    正四面体型:CH4、CCl4、白磷、NH4+。

    平面结构:C2H4、C6H6。

    (2)键角:

    H2O:104.5°。

    BF3、C2H4、C6H6、石墨:120°。

    白磷:60°。

    NH3:107°18′。

    CH4、CCl4、NH4+、金刚石:109°28′。

    CO2、CS2、C2H2:180°。

    2、常见粒子的饱和结构:

    ①具有氦结构的粒子(2):H-、He、Li+、Be2+;

    ②具有氖结构的粒子(2、8):N3-、O2-、F-、Ne、Na+、Mg2+、Al3+;

    ③具有氩结构的粒子(2、8、8):S2-、Cl-、Ar、K+、Ca2+;

    ④核外电子总数为10的粒子:

    阳离子:Na+、Mg2+、Al3+、NH4+、H3O+;

    阴离子:N3-、O2-、F-、OH-、NH2-;

    分子:Ne、HF、H2O、NH3、CH4。

    ⑤核外电子总数为18的粒子:

    阳离子:K+、Ca2+;

    阴离子:P3-、S2-、HS-、Cl-;

    分子:Ar、HCl、H2S、PH3、SiH4、F2、H2O2、C2H6、CH3OH、N2H4。

    3、常见物质的构型:

    AB2型的化合物(化合价一般为+2、-1或+4、-2):CO2、NO2、SO2、SiO2、CS2、ClO2、CaC2、MgX2、CaX2、BeCl2、BaX2、KO2等。

    A2B2型的化合物:H2O2、Na2O2、C2H2等。

    A2B型的化合物:H2O、H2S、Na2O、Na2S、Li2O等。

    AB型的化合物:CO、NO、HX、NaX、MgO、CaO、MgS、CaS、SiC等。

    能形成A2B和A2B2型化合物的元素:H、Na与O,其中属于共价化合物(液体)的是H和O[H2O和H2O2];属于离子化合物(固体)的是Na和O[Na2O和Na2O2]。

    4、常见分子的极性:

    常见的非极性分子:CO2、CS2、BF3、CH4、CCl4、、SF6、C2H4、C2H2、C6H6等。

    常见的极性分子:双原子化合物分子、H2O、H2S、NH3、H2O2、CH3Cl、CH2Cl2、CHCl3等。

    5、一些物质的组成特征:

    (1)不含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铵盐。

    (2)含有金属元素的阴离子:MnO4-、AlO2-、Cr2O72-。

    (3)只含阳离子不含阴离子的物质:金属晶体。

    二、物质的溶解性规律

    1、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限于中学常见范围内,不全面)

    ①酸:只有硅酸(H2SiO3或原硅酸H4SiO4)难溶,其他均可溶;

    ②碱:只有NaOH、KOH、Ba(OH)2可溶,Ca(OH)2微溶,其它均难溶。

    ③盐:钠盐、钾盐、铵盐、硝酸盐均可溶;

    硫酸盐:仅硫酸钡、硫酸铅难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其它均可溶;

    氯化物:仅氯化银难溶,其它均可溶;

    碳酸盐、亚硫酸盐、硫化物:仅它们的钾、钠、铵盐可溶。

    ④磷酸二氢盐几乎都可溶,磷酸氢盐和磷酸的正盐则仅有钾、钠、铵可溶。

    ⑤碳酸盐的溶解性规律:正盐若易溶,则其碳酸氢盐的溶解度小于正盐(如碳酸氢钠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正盐若难溶,则其碳酸氢盐的溶解度大于正盐(如碳酸氢钙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钙)。

    2、气体的溶解性:

    ①极易溶于水的气体:HX、NH3。

    ②能溶于水,但溶解度不大的气体:O2(微溶)、CO2(1:1)、Cl2(1:2)、H2S(1:2.6)、SO2(1:40)。

    ③常见的难溶于水的气体:H2、N2、NO、CO、CH4、C2H4、C2H2。

    ④氯气难溶于饱和NaCl溶液,因此可用排饱和NaCl溶液收集氯气,也可用饱和NaCl溶液吸收氯气中的氯化氢杂质。

    3、硫和白磷(P4)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4、卤素单质(Cl2、Br2、I2)在水中溶解度不大,但易溶于酒精、汽油、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故常用有机溶剂来萃取水溶液中的卤素单质(注意萃取剂的选用原则:不互溶、不反应,从难溶向易溶;酒精和裂化汽油不可做萃取剂)。

    5、有机化合物中多数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大:烃、卤代烃、酯、多糖不溶于水;醇、醛、羧酸、低聚糖可溶于水(乙醇、乙醛、乙酸等和水以任意比例互溶),但随着分子中烃基的增大,其溶解度减小(憎水基和亲水基的作用);苯酚低温下在水中不易溶解,但随温度高,溶解度增大,高于70℃时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6、相似相溶原理:极性溶质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溶质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三、常见物质的颜色

    1、有色气体单质:F2(浅黄绿色)、Cl2(黄绿色)、O3(淡蓝色)。

    2、其他有色单质:Br2(深红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S(淡黄色固体)、Cu(紫红色固体)、Au(金黄色固体)、P(白磷是白色固体,红磷是赤红色固体)、Si(灰黑色晶体)、C(黑色粉未)。

    3、无色气体单质:N2、O2、H2、希有气体单质。

    4、有色气体化合物:NO2。

    5、黄色固体:S、FeS2(愚人金,金黄色)、、Na2O2、Ag3PO4、AgBr、AgI。

    6、黑色固体:FeO、Fe3O4、MnO2、C、CuS、PbS、CuO(最常见的黑色粉末为MnO2和C)。

    7、红色固体:Fe(OH)3、Fe2O3、Cu2O、Cu。

    8、蓝色固体:五水合硫酸铜(胆矾或蓝矾)。

    9、绿色固体:七水合硫酸亚铁(绿矾)。

    10、紫黑色固体:KMnO4、碘单质。

    11、白色沉淀:Fe(OH)2、CaCO3、BaSO4、AgCl、BaSO3、Mg(OH)2、Al(OH)3。

    12、有色离子(溶液)Cu2+(浓溶液为绿色,稀溶液为蓝色)、Fe2+(浅绿色)、Fe3+(棕黄色)、MnO4-(紫红色)、Fe(SCN)2+(血红色)。

    13、不溶于稀酸的白色沉淀:AgCl、BaSO4。

    14、不溶于稀酸的黄色沉淀:S、AgBr、AgI。

    四、常见物质的状态

    1、常温下为气体的单质只有H2、N2、O2(O3)、F2、Cl2(稀有气体单质除外)。

    2、常温下为液体的单质:Br2、Hg。

    3、常温下常见的无色液体化合物:H2O、H2O2。

    4、常见的气体化合物:NH3、HX(F、Cl、Br、I)、H2S、CO、CO2、NO、NO2、SO2。

    5、有机物中的气态烃CxHy(x≤4);含氧有机化合物中只有甲醛(HCHO)常温下是气态,卤代烃中一氯甲烷和一氯乙烷为气体。

    6、常见的固体单质:I2、S、P、C、Si、金属单质;

    7、白色胶状沉淀[Al(OH)3、H4SiO4]。

    五、常见物质的气味

    1、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

    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l2、SO2、NO2、HX、NH3。

    3、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浓盐酸、浓硝酸、浓氨水、氯水、溴水。

    4、许多有机物都有气味(如苯、汽油、醇、醛、羧酸、酯等)。

    六、常见的有毒物质

    1、非金属单质有毒的:Cl2、Br2、I2、F2、S、P4,金属单质中的汞为剧毒。

    2、常见的有毒化合物:CO、NO、NO2、SO2、H2S、偏磷酸(HPO3)、氰化物(CN-)、亚硝酸盐(NO2-);重金属盐(Cu、Hg、Cr、Ba、Co、Pb等)。

    3、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是CO和NO。

    4、常见的有毒有机物:甲醇(CH3OH)俗称工业酒精;苯酚;甲醛(HCHO)和苯(致癌物,是家庭装修的主污染物);硝基苯。

    高中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

    运用教学课件可以大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接下来我搜集了高二化学选修四课件,欢迎查看。

    高二化学选修四课件一:《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第三节。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建议课时:1课时。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是必修2和选修4前两节知识的延续与提升,该部分的重点是盖斯定律的相关知识。前面已经介绍了热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也引导学生定性地感受了反应热。在此基础上,介绍盖斯定律,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定性分析变成了定量分析。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伴随的热效应。

    该部分知识是课改新增的一个知识,所以一直是高考的热点,近年各地高考题均会出现相关题目。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II第13题,北京卷第26题,海南卷13题江苏卷第10题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前期的学习中,学生对键能与反应热、化学能与反应热,以及反应热与物质的量的关系,燃烧热、中和热等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些知识的掌握,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学生对于用计算的方式间接地获得某些反应的反应热还不是很了解。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能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涵义的分析和论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

    陪橘指(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帮助学生养成务实、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盖斯定律的涵义和根据盖斯定律进行反芦配应热的计算;

    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四、教法分析

    该节内容属于化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懂。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到以下教法:

    1、学案导学法――引导学生提前预习,帮助学生确定本节课学习重点,以达到上课预期的目的

    2、类比法――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从操场到教室,可选择多种路线为例,从途径角度理解盖斯定律

    3、推理法――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盖斯定律

    4、实践训练法――例题分析、当堂训练

    5、小组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参与到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学法分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采用教与学互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思考,通过分析――对比――讨论――总结――实践的方式,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加工知识,并掌握应用知识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1、利用学案,引导学伍携生自主探究

    课前给学生准备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学案上列举多种计算反应热的习题,让学生课后小组探究,进行分类。学生很容易就将习题分为几大类:利用反应物和生成物键能进行计算的;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由多个反应计算。前两类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都能计算出来,只有最后一类,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最后一类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的重点,学生也会将注意力放在重点内容的学习上。

    2、知识铺垫:

    与旧知识“燃烧热”相衔接,减少学生的陌生感,提出问题

    下列数据△H1表示燃烧热吗?

    H2(g)+1/2O2(g)==H2O(g) △H1=-241.8kJ/mol

    那么,H2的燃烧热△H究竟是多少?如何计算?

    已知:H2O(g)==H2O(l) △H2=-44kJ/mol

    学生很容易就会得出:

    H2(g)+1/2O2(g)==H2O(l)

    △H=△H1+△H2=-285.8kJ/mol

    这样做既复习了燃烧热的概念及其计算,又激发了学生的认知情绪,还为新知的掌握做铺垫。

    3、创设问题情景,讲解盖斯定律

    在学习盖斯定律的时候,采用创设以下问题情境的方式:“C(s)+1/2O2(g)=CO(g)的反应热如何获得呢?”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要求学生掌握盖斯定律的涵义,以及盖斯定律的应用(反应热的计算方法)。了解若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由另外几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相加减而得到,则该反应的焓变亦可以由这几个反应的焓变相加减而得到。

    另外,还可以通过反应进程中能量变化的图像来帮助学生理解盖斯定律。

    在盖斯定律的理解上,从途径的角度帮助理解,来加深对盖斯定律的理解

    4、例题的讲解。注意计算教学过程中的规范化。

    在学生理解盖斯定律的基础上,通过例题讲解有关盖斯定律的计算。该部分内容综合性较强,一定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规范化,尽量引导学生明确解题模式:审题→分析→求解。

    5、归纳总结

    如对于盖斯定律这一概念教学当中,到最后需要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如下结论,反应物A变为生成物D,可以有两个途径:①由A直接变成D,反应热为ΔH;②由A经过B变成C,再由C变成D,每步的反应热分别是ΔH1、ΔH2、ΔH3。如下图所示:

    6、加强练习,及时巩固,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将学案中的习题作为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巩固、落实了知识、锻炼了计算技能。还可以补充煤、石油、天然气燃烧的反应,这些物质燃烧时,其ΔH的数值都很大,进一步认识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唤起学生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七、教学资源建议

    (一)使用学案,补充适当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也是计算性课型的一个基本特点。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本身的理解和加强概念的应用。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图示,也可以采用电教化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化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以下难于理解的抽象知识,比如对盖斯定律进行形象化的说明。

    (三)可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理解盖斯定律时,可用爬山或者是学生从家到学校可选用多种途径为例。

    八、教学反思

    在化学教学中,经常采用探究式教学,但其中以实验探究为主。对于化学理论的学习,通常还是采用讲授法,但传统的讲授法,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求知欲没有完全激发起来,所以我尝试使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学案,开展了第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常见的反应热计算进行分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然后继续使用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盖斯定律,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二:化学电源

    学情分析

    从知识上来说,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的相关知识(熟知电子守恒思想)、原电池原理的基础知识(原电池构成条件、正负极、电子流向判断、电极反应式书写等);从能力上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从情感上来说,学生比较喜欢学以致用和科技前沿知识,对本节课内容很感兴趣。

    存在问题:学生对“氧化还原与原电池原理”理论掌握情况参差不齐;自主探究能力有所欠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化学电源及其应用,初步学会制作简易电池,掌握燃料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以制作简易电池和氢氧燃料电池为例,运用实验、观察等手段,结合原电池相关理论,利用比较、分类思想,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通过查阅资料、成果展示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问题意识,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制作电池,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化学电源应用”的成果展示,赞赏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形成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应用,燃料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难点。不同介质环境下(中性、酸性、碱性),氢氧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和问题驱动法,即以课本上的“活动与探究”展开简易电池的制作及原理分析,进而螺旋上升至燃料电池的原理研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学习方法。一是小组合作法――通过合作,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二是归纳比较法――通过资料查阅,对不同电池的组成和应用进行归纳比较,感受化学的贡献与魅力;三是迁移联系法――通过讨论探究和迁移联系,抓住燃料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这一重点,突破不同介质环境下,氢氧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这一难点。

    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

    教师:(1)准备与化学电源相关的科技前沿资料、教学课件;(2)准备常见电源(实物:纽扣电池、锌锰干电池、蓄电池)、学生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橙子、音乐卡片、多孔碳棒、电解槽、直流电源、发光二极管、电流计)、实验试剂(铜片、锌片、纯碱、白醋、0.5mol/LNa2SO4溶液)。

    学生:(1)查阅资料: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关注与电源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科技前沿;(2)复习氧化还原相关概念、原电池知识,预习化学电源;(3)设置4人小组,准备一个新鲜水果、两种不同材料的金属丝或金属片、音乐卡片。

    2.教学过程

    (1)实验设计,巩固旧知

    【环节展开】化学源于生活,并最终造福人类,为使学生能在课堂中学习知识,体验生活,设计以下两个环节。

    环节一:通过教材“活动探究1――简易电池制作”,组织学生利用自备的生活中的材料(新鲜水果、两种不同材料的金属丝或金属片、音乐卡片)组装一个简易电池,并测试是否能产生电流。

    环节二:回忆原电池原理及形成条件(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闭合回路),判断简易电池的正负极、电子流向。

    【设计意图】通过环节一,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环节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原电池反应的原理和形成的条件。

    【解决问题】通过简易电池的制作与理论分析,巩固旧知,加深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正负极和电子流向判断。

    (2)引导探究,突破难点

    【环节展开】学生动手制作氢氧燃料电池,书写不同介质环境下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此设计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通过教材“活动探究2――燃料电池制作”,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实验方案,完成燃料电池的制作。4人小组交流讨论提出实验方案;组装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关闭S1,电解半分钟,观察并记录现象;打开S1,关闭S2,观察并记录现象;得出相关结论。

    环节二:问题式引导,展开探究。

    ①打开S1,关闭S2后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说出能量转化的形式。

    ②电解Na2SO4溶液时的现象及生成的产物是什么?

    ③判断正、负极,判断电子流向,并书写Na2SO4溶液中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环节三:知识迁移,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在酸性、碱性溶液中氢氧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环节四:通过氢氧燃料电池制作及原理分析,对比迁移判断“甲醇―氧气―KOH溶液”燃料电池的正负极、电子流向。

    【设计意图】通过环节一,借助氢氧燃料电池的制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质疑精神,激发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实验操作能力、表达能力。通过环节二,借助头脑风暴式提问,暴露认知困难,引导学生理解氢氧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通过环节三,让学生关注介质环境,暴露学习困难,解决疑问。通过环节四,实现知识迁移,总结燃料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流向的判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解决问题】巩固原电池形成条件、正负极和电子流向的判断方法;关注电极反应式与电极材料、介质环境(酸性、中性、碱性)的关系;总结其他燃料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流向的判断方法。

    (3)交流讨论,对比迁移

    【环节展开】成果展示,将原电池原理应用于生活实际,为此设计以下三个环节。

    环节一:组织学生活动,交流课前准备好的资料(化学电源的组成、特点及其应用);展示常见电源(实物和图片);交流讨论与化学电源相关的前沿问题(如:2分钟内完成电动车快速充电的电池,航天材料中的高能电池等)。

    环节二:组织讨论,分类研究。通过P43表2-6中各电池的总反应式的异同(“=”、“”)将化学电源分为一次电池(不可逆:如锌锰干电池)、二次电池(可逆:如银锌纽扣电池、铅蓄电池、镍氢电池),讨论各类电池的特点,并为下一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做好铺垫。

    环节三:判断表中各电池的正负极。

    【设计意图】通过环节一、二,借助“常见电源及应用”的成果展示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确立“本位意识”;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对比、分类、归纳的能力。通过环节三,借助判断常见电池的正负极,引导学生重塑原电池相关概念,训练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和归一性。

    【解决问题】了解生活中的常见电池的组成、特点与应用;运用原电池原理,正确判断各种电池的正负极。

    (4)注重环保,回归生活

    【环节展开】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化学电源应用广泛,其使用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设置开放性问题,进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解决问题】明确“回收废旧电池”的重要性。

    (5)板书小结,突出重点

    【设计意图】板书服务于教学,通过“图表提纲相结合”的板书模式,展现出本堂课的整体思路,抓住重点,突出难点。

    教学反思

    1.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肯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学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即让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逐步形成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

    2.教学要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新课标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要求教师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与更新,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例通过五个活动的设计:趣味实验(水果电池)的制作、探究实验与难点突破(氢氧燃料电池的制作、不同介质下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对比)、成果汇报及巩固提升(不同电池的正负极判断)、走向生活(环保意识)、板书小结(强调重点),使学生运用实验、观察等手段,结合原电池相关理论,利用比较、分类思想,同化和探究新知识,提高迁移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顺应新课标要求,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是我们倡导的主导教学活动方式,实践也证明这些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关注多样化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课例通过“情景―探究―难点―生成”的活动方式,采用实验探究法和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实验和原理中寻找结合点,自主总结学习方法,并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提高学生对化学的认同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