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宪法的发展历史,

  • 历史
  • 2025-01-28

宪法的发展历史?那么,宪法的发展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代宪法相关概念的起源

宪法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onstitution”,本是组织、确立的意思。古罗马帝国用它来表示帝王的诏令、谕旨,以区别于市民会议通过的法律文件。欧洲封建时代用它表示在日常立法中对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的确认,含有组织法的意思。

近代宪法的发展

英国:英国在中世纪时期建立了代议制度,确立了国王没有得到议会(代议机关)同意就不得征税和进行其他立法的原则。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宪法国家,但英国宪法没有制定出一部统一的、完整的成文法典,而是由各个历史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文件、法院判例和国会惯例所组成。例如通过一系列逐步限制王权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的宪法性法律,如《权利法案》《人身保护法》《王位继承法》《国会法》等,这些宪法性法律同政治惯例、司法判例一起构成了英国宪法,确立了英国立宪君主制政体和议会内阁制。

美国:美国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胜利后,于1776年由各州的代表参加的制宪会议草拟了《邦联条例》,经各州批准后于1781年3月生效,成为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开创了一个成文宪法时代。1787年在费城制宪会议上制定的美国宪法,是以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通过的《独立宣言》和《邦联条例》为基础的,它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在资本主义国家制宪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法国:1791年法国制定了欧洲大陆第一部宪法,把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作为宪法的序言,在这部宪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

临时宪法:《共同纲领》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且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宪法,却为宪法的订立奠定了基础。《共同纲领》除序言外,分为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共7章60条。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法律文件,在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建立新中国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第一部正式宪法:五四宪法

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106条,被称为五四宪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1954年宪法序言明确指出:“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将党领导人民赢得政权后实行的各项基本制度确立下来,国家政权各机构按照宪法的规定有效组织并运行,有力地保障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二部正式宪法:七五宪法

1975年1月17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30条,被称为七五宪法。

**第三部正式宪法:七八宪法

以上就是宪法的发展历史的全部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