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谏?1、战国:齐桓公与管仲 齐桓公能听鲍叔牙的建议,任用仇人管仲为相,心怀可谓宽广.管仲能够尽心辅佐,提出“尊王攘夷”建议,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可谓忠心.2、战国:齐威王与邹忌,“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典型的善于进谏,讲究方法的事例.3、那么,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谏?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邹忌以妻因为偏爱自己、妾因为害怕自己、客因为有求于自己,都说自己比城北徐公美。邹忌从中悟出自己受到了蒙蔽,从而想到齐威王受到了宫妇左右、大臣、百姓的蒙蔽,比自己更严重,于是建议齐威王广开言路,最终使得齐国在政治上战胜别国。
2、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写的就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历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歌颂了触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才能。
3、齐景公特别喜欢鸟。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zhúzōu)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跑了。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晏子站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
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
1、战国:齐桓公与管仲
齐桓公能听鲍叔牙的建议,任用仇人管仲为相,心怀可谓宽广.管仲能够尽心辅佐,提出“尊王攘夷”建议,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可谓忠心.
2、战国:齐威王与邹忌,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典型的善于进谏,讲究方法的事例.
3、三国:刘备与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能够用人不疑,处处听从军事安排.诸葛亮呕心沥血,也成楷模.
4、唐朝:唐太宗与魏征
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即使魏征大庭广众下责难他也能虚心接受.魏征也能刚直不阿,看到皇帝不足,及时提出,从不考虑后果.魏征死,太宗伤心的说:我失去了一面镜子.所谓主明臣直,他们的清明是互相成就的.
很多,文天祥,蒙古灭宋之际,组织天下民众抗击胡虏,虽死而志向不改.
范仲淹:立志开天下之太平,随屡遭贬斥而志向不移,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壮志更是千古流传.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背景是清军入关,全句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之兴亡,肉食者谋。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陆游: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做鬼魂。我的雄心壮志并没随着年纪的增长而衰退,死了以后还可以作鬼中的强者,继续和敌人搏斗。
司马迁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经常想着奋不顾身,为国家而牺牲.
李 白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国家的耻辱还没有报完,我怎么成名?
杜甫: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富贵人家门前飘出酒肉的味道,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魏征,字玄成,唐朝初年的伟大政治家,以其“犯颜直谏”而闻名于世。他出身贫寒,好读书,通晓多门学问,早年曾为元宝藏和李密效力,专掌文书。他以“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的精神,深受唐太宗赏识,辅佐17年,留下了千古佳话。
海瑞,作为明朝臣子,他以直言敢谏著称。他认为君主是天下之主,责任重大,主张臣工应竭尽忠诚,直言进谏。他以贾谊对汉文帝的进言为例,强调即使面对英明的陛下,也应提醒其避免怠政和滥用权力。海瑞的直言不讳,反映了他对于国家兴衰的深切关注。
袁可立是明代后期的著名直臣,因直言触怒神宗皇帝,被夺俸削籍。他曾上疏批评时弊,指出皇帝疏于政务,赏罚不公,且对国家内外危机视而不见。他的忠诚和直言,使他遭受严厉的惩罚,被称为“震门之冤”。袁可立的遭遇,体现了古代言官敢于直言,为国尽责的精神。
这些历史上著名的言官,他们以自身的勇气和智慧,为国家的繁荣和君主的明智谏言,他们的事迹,成为了我国政治史上的瑰宝,他们的精神,值得后人铭记和学习。
古代有犯言直谏品格的人很多,名气较大,国人尽知的有如下几位:
1、彪炳史册的诤臣关龙逄(龙逢),是夏朝末年大臣,运城市安邑人,关氏始祖,因忠谏而被夏朝末年君王桀所杀,龙逢被誉为“死谏开先第一人”。
2、商朝末年的比干,是商代帝王太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叔,官少师(丞相),因忠言进谏,被商纣王处以剜心之刑。
3、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的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4、宋代名臣包拯,以廉洁著称,他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史载,为直谏,唾沫都飞到皇帝的脸上。由于包拯敢于弹劾权幸,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包弹”的谚语,世人凡见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弹矣。’‘包弹’之语遂布天下”。
以上就是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谏的全部内容,一、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的正面例子: 唐朝的魏征敢于直谏,他多次上书劝谏唐太宗,特别是贞观十一年,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谏太宗十思疏》。在这篇奏疏中,他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治国之道,要求唐太宗牢记“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