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音乐

中世纪兴起的复调音乐形式主要有,中世纪音乐的盛期是指

  • 音乐
  • 2023-05-26
目录
  • 古罗马音乐的主要特征
  • 中世纪音乐的盛期是指
  • 西方音乐史普修教程答案
  • 古希腊音乐是单声部音乐
  • 在中世纪被称为魔鬼音程的是

  • 古罗马音乐的主要特征

    西方复调音乐最早的形式平声音银拆乐。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这种音乐形式最早出现在中世纪前期,大约在公元9世纪左右开始流行。早期教会音乐采用单声部演唱方式,但在10世纪左右,人雹搏蠢们开始将多个声部组合源陪在一起演唱,从而出现了复调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在中世纪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渐演化为更加复杂的音乐形式。

    中世纪音乐的盛期是指

    【摘要】欧洲中世纪音乐的最大特征之一,是多声部复宽吵调音乐的诞生。音乐开始获得复杂的节奏,单声音乐逐渐走向复音音乐,产生了最初的对位法,出现了奥尔加农、狄斯康特、克劳苏拉、康都克特、经文歌等形式。 【关键词】中世纪闹巧拆音乐;多声部;复调音乐 中世纪时间的上、下限是一个学术争论的问题,通常公认的时间上下限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46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很早以前,欧洲民间音乐可能有在主旋律以外增加几个支声部的做法,但无记载。据《音乐手册》介绍,最早的多声部音乐文献出现于公元9世纪。中世纪宗教支配着社会意识,宗教音乐占有统治地位,音乐开始获得复杂的节奏,单声音乐逐渐走向复音音乐,产生了最初的对位法,液枣出现了奥尔加农、狄斯康特、克劳苏拉、康都克特、经文歌等形式。

    西方音乐史普修教程答案

    在中世纪盛期之前,西方音乐一直是主调音乐(homophonic);多数非西方音乐直至今日依然如此。所谓主调音乐,是指早肢睁没有任何协奏伴奏,一次只出现一种旋律。中世纪盛期的饥拦一大发明是复调音乐(polypho—ny),即两个或更多的旋律同时奏出。

    早在10世纪时西方人即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最重大的突破于1170年前后出现于巴黎的大教堂,当时人们首次用“对位法”(counterpoint)用两种不同陆岁的旋律交织成两种声音演唱弥撒曲。大致在同一时期,人们发明了记录乐谱的方法并加以完善,这样就不必再靠记忆演奏了,且能演奏更复杂的音乐。

    古希腊音乐是单声部音乐

    复调音乐(polyphony music)

    原指由几个声部构成的多声部音乐,以与单声音乐相对,以后专指几个旋律性声部在运动中按照对位的法则结合在一起的多声部音乐,并与主调音乐相对。构成复调音乐的各声部并无主次之分,彼此形成对比或相互

    20世纪的复调音乐

    20世纪作曲家的作品风格,比之上一世纪来有巨大改变,调性、调式与和弦结构的复杂化取代了已往的基本自然音体系的技法。自1910年后,许多作曲家都热衷于完全自由地使用半音音阶的全部12个音,有的具有调性中心,如P.欣德米特;有的否定调性中心,如A.勋伯格;有的采取双调性、多调性的结合,如D.米约。双调性或多调性,由于几个曲调调性不同,有着相当程度的独立性,从而加强了对位的效果。无调性音乐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动机的组织,它将旋律线条置于显著地位,而使和声退居其次。近代的线条对位一词,原是形容早期复和迹调音乐形式的,现在则常用来形容一个与和声无关,纯由旋律线的交织而形成的结构。比起19世纪来,20世纪中复调音乐又居优势,但不是帕莱斯特里纳或巴赫时代的意义,写作技法上,旋律多采取自由的与有伸缩性的发展;主题常作倒影或逆行的处理;在组成对位时,更多地使用复杂的节唤团并奏组合,这是现代复调音乐的主要特征。

    复调音乐作为一门课程包括对位、卡农、赋或察格等。它的写作方法可分为对比复调(见对位法)与模仿复调(见模仿)两类。用复调音乐形式创作的乐曲有创意曲、轮唱曲、卡农曲及赋格曲等。

    在中世纪被称为魔鬼音程的是

    1、奥尔加农的发展

    奥尔加农是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9-14世纪,奥尔加农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五种形式,分别为平行奥尔加农、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自由的或反向的奥尔加农、花唱式奥尔加农以及狄斯康特。

    (1)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 organum):

    在圣咏旋律的下方附加一个完全平行于它的声部,通常以相距四度或五度的方式平行,这个声部被称为奥尔加农声部,而这种形式也被称为平行奥尔加农。

    (2)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modified paralle organum):

    从11世纪开始出现了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它同样也是以圣咏的旋律为基础,不同的是,附加声部与圣咏从同音开始,然后进行斜向运动,达到四度之后开始平行运动,最后又通过斜向运动汇入同音。

    (3)自由的或反向的奥尔加农(free organum):

    约盛行于11世纪,这种形式的奥尔加农把原有的圣咏作为定旋律,置于低声部,上方的附加声部除了与低声部构成平行进行或斜向进行外,还常常构成音对音的反向进行。

    (4)花唱式奥尔加农(melismatic organum):

    12世纪左右,奥尔加农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原来只出现在下方的附加声部运动到了上方,与低音声部形成一音对多音的关系,低音的圣咏曲调中的单个音被拉长,减弱了旋律感,而上方的附加声部则成了主旋律,具有跳跃性和即兴性,与下方庄重、肃穆的圣咏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具有花唱式风格的华丽奥尔加农便形成了。

    在这种奥尔加农中,上方的附加声部变成了旋律声部,而缓慢的圣咏旋律则成为衬托上方旋律的低音进行,被称为“持续声部”(tenor)。

    (5)狄斯康特(discant):

    当华丽的奥尔加农产生后,定旋律圣咏的每一个音符被越拉越长,圣咏的歌词被肢解,拉丁文原有的节奏感也荡然无存,在这种情况下,教会音乐家们开始将音阶分为长(扬)短(抑)格的六种节奏模式,用它来组织华丽奥尔加农的上方声部,以增强旋律进行的律动感和规律性。当定旋律声部也依靠节奏模式来组织时,上下方常常会构成几乎同时进行的音对音的对位织体,这样的织体写作风格被称为狄斯康特风格。狄斯康特在发展中有几种解义,但通常把它与奥尔加农联系在一起的解释居多。

    2、圣母院乐派复调中孔特克图斯的发展

    在13世纪左右,圣母院乐派为复调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时出现了一种新的复调形式——孔特克图斯(conductus),它的主要特点是:①采用分节歌形式,不再依赖圣咏,它放弃圣咏的定旋律,以自创旋律为基础;锋岁亮②包括二至四个声部,常见为三声部,一般采用狄斯康特的节奏型;③每个声部都采用拉丁文演唱;④孔特克图斯的歌词内容较自由,包括宗教、道德、政治、历史等世俗内容。

    3、从克劳苏拉到经文歌的发展

    (1)克劳苏拉(clausula):经文歌的前身。克劳苏拉一词的原意为“句子”、“段落”,它是礼拜中的一个音乐片段。创作克劳苏拉的最初目的是在礼拜仪式中用它来替代同样圣

    咏的单声或多声片段,因此也有“替换克劳苏拉”之称。它的最低声部通常以格里高利圣咏为持续调,有三声部或四声部的形式,其中大部分是二声部的复调,在创作风格上属于用狄斯康特写的圣母院复调样式。后来,克劳苏拉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复调体裁,成为13世纪最流行的复调形式,并成为经文歌的前身。

    (2)经文歌(motet):银宽 13世纪后期盛行的一种无伴奏合唱复调音乐,它是在二声部克劳苏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原本二声部克劳苏拉的上方声部没有歌词,后来有人将其填上了歌词,这种上方声部有歌词的克劳苏拉就是经文歌。在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的,且有“复歌词”的现象出现:即圣咏旋律声部的拉丁歌词与上方两个声部的法语歌词混在一起,通常情况下两种歌词表达的内容也不一样。雀纯

    (3)弗朗科经文歌与彼特罗经文歌:

    早期的经文歌以格里高利圣咏作为低音持续调,上方两个声部节奏型基本相同,到13世纪下半叶,经文歌的定旋律逐渐拉宽,上方第三声部的节奏比较紧密,中间第二声部介于二者之间,形成上密下疏的状况,声部上形成明显的对比,它以代表人物弗朗科命名,被称为弗朗科经文歌。

    13世纪末,有人把弗朗科经文歌推向了极限:即上声部更加活跃,像快速朗诵,速度极快。这种经文歌以代表人物彼特罗命名,被称为彼特罗经文歌。

    经文歌的出现促进了作曲家理性作曲意识的发展,这种体裁形式一直流行到16世纪。

    三、什么是孔特克图斯(conductus)

    在11-12世纪出现的孔特克图斯是单声部的抒情歌曲,它促进了中世纪世俗音乐的发展。作为单声部歌曲的孔特克图斯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音乐不借助于圣咏创作,旋律与歌词的关系是音节式的,旋律因反复而具有分节歌的样式特点。

    在12-13世纪左右,圣母院乐派中出现了复调音乐发展形式的孔特克图斯,它的主要特点是:①分节歌形式不再依赖圣咏,它放弃圣咏的定旋律,以自创旋律为基础;②包括二至四个声部,常见为三声部,一般采用狄斯康特的节奏型;③每个声部都采用拉丁文演唱;④孔特克图斯的歌词内容较自由,包括宗教、道德、政治、历史等世俗内容。

    四、什么是卡农曲(canon)

    卡农是一种复调音乐形式,以连续模仿为基础,当一个声部还未结束时,另一个声部就以模仿的形式开始。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声部称为“主句”(proposta),模仿的声部称作“答句”(risposta)。卡农通常由二至四个声部组成,模仿的声部以各种音程或各种顺序进入。早期的卡农体裁有罗塔舞曲(rota)、狩猎曲(caccia)和追赶曲(catch),14-17世纪赋格(fuge)成为卡农的称谓。

    五、圣母院乐派对音乐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

    圣母院乐派是指12、13世纪在法国巴黎圣母院中产生的乐派。该乐派的主要贡献在于:

    其一,它是晚期中世纪复调最有活力的中心,在这里复调音乐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最精致。

    其二,在复调节奏的记谱上发展得最完善,也有所创新,节奏模式在这里得到了丰富的运用。

    其三,在“奥尔加农”复音音乐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华丽奥尔加农和狄斯康特的特点,上方第二声部花唱的音符越来越多,下方定旋律声部中每一个音被无限拖长,演唱中需要几个人轮番换气演唱。下方厚实的支撑与上方流动飘然起伏的旋律,形成了一种空旷感,似乎与耸入云天的哥特塔顶形成呼应,这种变化使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化,更富有神秘的形象感。

    圣母院乐派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复调作曲家:莱奥南和佩罗坦。他们是现在所知最早的中世纪作曲家。莱奥南(Leoninus,约1135-1200年)以擅长写作华丽奥尔加农著称,作有《奥尔加农大全》,华丽奥尔加农体裁在他手中发展到了顶峰。佩罗坦(Perotinus,约1160-1205或1225)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狄斯康特方面,创作了一批三和四个声部的复调作品,在发展音对音作曲技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