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数学课本八下答案北师大版

  • 数学
  • 2023-05-27
目录
  • 八下数学北师大版月考卷
  •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数学书答案
  • 北师大八数教材分析
  •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50道及答案
  • 数学课本八下答案北师大版

  • 八下数学北师大版月考卷

    正好我今年教八年级数学。没有时间自己整理,从网上的,我看不错,你借鉴一下。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定理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 不等关系

    ※1. 一般地,用符号“<”(或“≤”), “>”(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 要区别方程与不等式: 方程表示的是相等的关系;不等式表示的是不相等的关系.

    ※3. 准确“翻译”不等式,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

    非负数 <===> 大于等于0(≥0) <===> 0和正数 <===> 不小于0

    非正数 <===> 小于等于0(≤0) <===> 0和负数 <===> 不大于0

    二.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

    (1) 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

    如果a>b,那么a+c>b+c, a-c>b-c.

    (2)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3)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

    ※2. 比较大小:(a、b分别表示两个实数或整式)

    一般地:

    如果a>b,那么a-b是正数;反过来,如果a-b是正数,那么a>b;

    如果a=b,那么a-b等于0;反过来,如果a-b等于0,那么a=b;

    如果a

    即:

    a>b <===> a-b>0

    a=b <===> a-b=0

    a a-b<0

    (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雀搜察它们的差就可以了.

    三. 不等式的解集:

    ※1.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 不等式的解可以有无数多个,一般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与方程的解不同.

    ¤3. 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

    ①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圈,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

    ②方向:大向右,小向左

    四. 一元一次不等式:

    ※1. 只含有一个掘衫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 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特别要注意,当不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①去分母;

    ②去括号;

    ③移项;

    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不等号的改变问题)

    ※4. 一元一次不等式基本情形为ax>b(或ax

    ①当a>0时,解为 ;

    ②当a=0时,且b<0,则x取一切实数;

    当a=0时,且b≥0,则无解;

    ③当a<0时, 解为 ;

    ¤5. 不等式应用的探索(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列不等式解应用题基本步骤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相类似,即:

    ①审: 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不等关系,要抓住题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等含义;

    ②设: 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③列: 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④解: 解出所列的不等式的解集;

    ⑤答: 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五.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六.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 定义: 由含有一个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集无公共部分,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

    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通常是利用数轴来确定.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四种情况(a、b为实数,且a

    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集 图示 叙述语言表达

    x>b 两大取较大

    x>a 两小取小

    a

    无解 在大小分离没有解

    (是空集)

    第二章分解因式

    一. 分解因式

    ※1.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判岁腔系:

    (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

    (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

    二. 提公共因式法

    ※1.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2. 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3. 易错点点评: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三. 运用公式法

    ※1.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 主要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完全平方公式:

    ¤3. 易错点点评: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 就没有分解到底.

    ※4. 运用公式法:

    (1)平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平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平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平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5. 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 分组分解法:

    ※1. 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

    如:

    ※2. 概念内涵:

    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继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利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

    ※3. 注意: 分组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五. 十字相乘法:

    ※1.对于二次三项式 ,将a和c分别分解成两个因数的乘积,,, 且满足 ,往往写成的形式,将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

    如:

    ※2. 二次三项式 的分解:

    ※3. 规律内涵:

    (1)理解:把 分解因式时,如果常数项q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

    (2)如果常数项q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等于一次项系数p.

    ※4. 易错点点评:

    (1)十字相乘法在对系数分解时易出错;

    (2)分解的结果与原式不等,这时通常采用多项式乘法还原后检验分解的是否正确.

    第三章分式

    一. 分式

    ※1. 两个整数不能整除时,出现了分数;类似地,当两个整式不能整除时,就出现了分式.

    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 为分式,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

    ※2.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即有:

    ※3. 进行分数的化简与运算时,常要进行约分和通分,其主要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4. 一个分式的分子、分母有公因式时,可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这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的们的公因式,也就是把分子、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叫做约分.

    二. 分式的乘除法

    ※1. 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分式除以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即:,

    ※2. 分式乘方,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即:

    逆向运用 ,当n为整数时,仍然有 成立.

    ※3. 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

    三. 分式的加减法

    ※1. 分式与分数类似,也可以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2. 分式的加减法:

    分式的加减法与分数的加减法一样,分为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与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1)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上述法则用式子表示是:

    (2)异号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上述法则用式子表示是:

    ※3. 概念内涵: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最简分母,其方法如下:最简公分母的系数,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最简公分母的字母,取各分母所有字母的最高次幂的积,如果分母是多项式,则首先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四. 分式方程

    ※1.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在方程的两边都乘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

    ②解这个整式方程;

    ③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2.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①审清题意;

    ②设未知数;

    ③根据题意找相等关系,列出(分式)方程;

    ④解方程,并验根;

    ⑤写出答案.

    第四章相似图形

    一. 线段的比

    ※1. 如果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 CD的长度分别是m、n,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AB:CD=m:n ,或写成 .

    ※2. 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a与b的比等于c与d的比,即 ,那么这四条线段a、b、c、d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3. 注意点:

    ①a:b=k,说明a是b的k倍;

    ②由于线段 a、b的长度都是正数,所以k是正数;

    ③比与所选线段的长度单位无关,求出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要一致;

    ④除了a=b之外,a:b≠b:a,与 互为倒数;

    ⑤比例的基本性质:若 , 则ad=bc; 若ad=bc, 则

    二. 黄金分割

    ※1. 如图1,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 ,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叫做黄金比.

    ※2.黄金分割点是最优美、最令人赏心悦目的点.

    四. 相似多边形

    ¤1. 一般地,形状相同的图形称为相似图形.

    ※2.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五. 相似三角形

    ※1. 在相似多边形中,最为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2.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3. 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的特例,这时相似比等于1. 注意:证两个相似三角形,与证两个全等三角形一样,应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4.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5.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6.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六.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一般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基本定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且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①两角对应相等;

    ②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

    ③三边对应成比例. ①一个锐角对应相等;

    ②两条边对应成比例:

    a. 两直角边对应成比例;

    b. 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成比例.

    ※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2, l1 // l2 // l3,则 .

    ※3.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八. 相似的多边形的性质

    ※相似多边形的周长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 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 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 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2. 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3. 位似变换:

    ①变换后的图形,不仅与原图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并且对应点到这一交点的距离成比例.像这种特殊的相似变换叫做位似变换.这个交点叫做位似中心.

    ②一个图形经过位似变换后得到另一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就叫做位似形.

    ③利用位似的方法,可以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一. 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

    ※1. 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把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叫做这个总体的一个样本.

    ※2. 为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作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

    为一特定目的而对部分考察对象作的调查叫做抽样调查.

    二. 数据的收集

    ※1. 抽样调查的特点: 调查的范围小、节省时间和人力物力优点.但不如普查得到的调查结果精确,它得到的只是估计值.

    而估计值是否接近实际情况还取决于样本选得是否有代表性.

    第六章证明(一)

    二. 定义与命题

    ※1. 一般地,能明确指出概念含义或特征的句子,称为定义.

    定义必须是严密的.一般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术语,例如“一些”、“大概”、“差不多”等不能在定义中出现.

    ※2. 可以判断它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

    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3. 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且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4. 有些命题可以从公理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5. 根据题设、定义以及公理、定理等,经过逻辑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三. 为什么它们平行

    ※1. 平行判定公理: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由此得到平行的判定定理)

    ※2. 平行判定定理: 同旁内互补,两直线平行.

    ※3. 平行判定定理: 同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四.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

    ※1. 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公理: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 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 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五. 三角形和定理的证明

    ※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 一个三角形中至多只有一个直角

    ¤3. 一个三角形中至多只有一个钝角

    ¤4. 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六. 关注三角形的外角

    ※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

    推论1: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注:※表示重点部分;¤表示了解部分;◎表示仅供参阅部分;)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数学书答案

    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分式

    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

    2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的加减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3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第二章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菱羡毁敬形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2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一般地,用兄慎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不,把所有满足不等式的解集合在一起,构成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

    由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组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等式基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基本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注:移项要变号,但不等号不变.)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若ab,则a+cb+c;2、若ab,c0则acbc若c0,则ac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反射性:若ab,则bb,且bc,则ac

    三、解不等式的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合并同类项;4、系数化为1.四、解不等式组的步骤:1、解出不等式的解集2、在同一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五、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审题;(2)设未知数,找(不等量)关系式;(3)设元,(根据不等量)关系式列不等式(组)(4)解不等式组;检验并作答.

    六、常余举考题型:1、求4x-67x-12的非负数解.2、已知3(x-a)=x-a+1r的解适合2(x-5)8a,求a的范围.

    3、当m取何值时,3x+m-2(m+2)=3m+x的解在-5和5之间.

    第二章分解因式

    一、公式:1、ma+mb+mc=m(a+b+c)2、a2-b2=(a+b)(a-b)3、a22ab+b2=(ab)2二、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1、把几个整式的积化成一个多项式的形式,是乘法运算.2、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是因式分解.3、ma+mb+mcm(a+b+c)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三、把多项式的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各项的公因式.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形式.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1)若各项系数是整系数,取系数的公约数;(2)取相同的字母,字母的指数取较低的;(3)取相同的多项式,多项式的指数取较低的.(4)所有这些因式的乘积即为公因式.

    四、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为:(1)若有-先提取-,若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则再提取公因式.(2)若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则根据多项式特点,选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3)每一个多项式都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形如a2+2ab+b2或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1、提公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

    第三章分式

    注:1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

    2分式与整式不同的是:分式的分母中含有字母,整式的分母中不含字母.

    3分式的值为零含两层意思:分母不等于零;分子等于零.(中B0时,分式有意义;分式中,当B=0分式无意义;当A=0且B0时,分式的值为零.)

    常考知识点:1、分式的意义,分式的化简.2、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3、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利用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第四章相似图形

    一、定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如果a与b的比值和c与d的比值相等,那么或a∶b=c∶d,这时组成比例的四个数a,b,c,d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即a、d为外项,c、b为内项.如果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CD的长度分别是m、n,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ratio)AB∶CD=m∶n,或写成=,其中,线段AB、CD分别叫做这两个线段比的前项和后项.如果把表示成比值k,则=k或AB=kCD.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a与b的比等于c与d的比,即,那么这四条线段a,b,c,d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黄金分割的定义:在线段AB上,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goldensection),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叫做黄金比.其中0.618.引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相似多边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各角对应相等、各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1、若ad=bc(a,b,c,d都不等于0),那么.如果(b,d都不为0),那么ad=bc.2、合比性质:如果,那么.3、等比性质:如果==(b+d++n0),那么.4、更比性质:若那么.5、反比性质:若那么

    三、求两条线段的比时要注意的问题:(1)两条线段的长度必须用同一长度单位表示,如果单位长度不同,应先化成同一单位,再求它们的比;(2)两条线段的比,没有长度单位,它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3)两条线段的长度都是正数,所以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

    四、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ASA,AAS,SAS,SSS,直角三角形除此之外再加HL

    六、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断方法有:1.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3.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4.定义法: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5、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在特殊的三角形中,有的相似,有的不相似.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2、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3、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4、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不一定相似.

    七、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八、常考知识点:1、比例的基本性质,黄金分割比,位似图形的性质.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普查的定义:这种为了一定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2)总体: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3)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4)抽样调查:(samplinginvestigation):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5)样本(sample):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6)当总体中的个体数目较多时,为了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可采用抽样调查.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还要注意关注样本的大小.(7)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

    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极差:指一组数据中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识记其计算公式.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还要知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定义.

    刻画平均水平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刻画离散程度用:极差,方差,标准差.

    常考知识点:1、作频数分布表,作频数分布直方图.2、利用方差比较数据的稳定性.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3、频率,样本的定义

    第六章证明

    一、对事情作出判断的句子,就叫做命题.即: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一般情况下:疑问句不是命题.图形的作法不是命题.每个命题都有条件(condition)和结论(conclusion)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要说明一个命题是一个假命题,通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1、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思路是将原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凑到一起组成一个平角.一般需要作辅助线.既可以作平行线,也可以作一个角等于三角形中的一个角.2、三角形的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是互为补角.

    三、三角形的外角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关系是:(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四、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基本步骤是:(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在证明时需注意:(1)在一般情况下,分析的过程不要求写出来.(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30.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斜边上的高是斜边的一半.

    常考知识点: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外角定理.2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及判定.命题及其条件和结论,真假命题的定义.

    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3

    一次函数

    一、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形如y=kx(k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一般地,形如y=kx+b(k,b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当b=0时,y=kx+b即为y=kx,所以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

    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图象: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k≠0))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

    (2)性质: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三,一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当k0,b>0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

    (2)k>0,b<0图像经过一、三、四象限;

    (3)k>0,b=0图像经过一、三象限;

    (4)k<0,b>0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

    (5)k<0,b<0图像经过二、三、四象限;

    (6)k<0,b=0图像经过二、四象限。

    一次函数表达式的确定

    求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0)时,需要由两个点来确定;求正比例函数y=kx(k≠0)时,只需一个点即可.

    5.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方程组

    从“数”的角度看,自变量(x)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并

    求出这个函数值

    解方程组从“形”的角度看,确定两直线交点的坐标.

    数据的分析

    数据的代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

    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数学八年级下北师大版复习题

    ★《生活中的数》知识点整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2)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目录

    ★八年级数学北师大下教学工作计划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

    ★初二数学手抄报北师大

    北师大八数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重要知识点汇总已奉上,请查阅。这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的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重要知识点汇总的资料,记得查看哦。

    第1章重要知识点汇总1

    等腰三角形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性质

    判定:

    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 等.(AAS)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度;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满足“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

    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或者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第1章重要知识点汇总2

    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液迟竖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命题和逆命题

    命题包括已知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倒是的已知和结论交换;正确的逆命题就是逆定理。

    互逆命题: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互逆定理: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闹大定理的逆定理.

    备注:一个命题一定有逆命题,但一个定理不一定有逆定理.

    (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4)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5)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1章重要知识点汇总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旦让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为圆心,以大于AB的一半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N;作直线MN,则直线MN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第1章重要知识点汇总4

    角平分线

    (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出角平分线

    第1章重要知识点汇总5

    尺规作图的应用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

    第1章重要知识点汇总6

    反证法

    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50道及答案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不唯一,把所有满足不等式的解集合在一起,构成不等式的解集. 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

    由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组的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等式基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基本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注:移项要变号,但不等号不变。)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若a>b, 则a+c>b+c;<2>、若a>b, c>0 则ac>bc若c<0, 则ac

    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反射性:若a>b,则bb,且b>c,则a>c

    三、解不等式的步骤: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合并同类项; 4、系数化为1。 四、解不等式组的步骤:1、解出不等式的解集2、在同一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五、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 审题;(2)设未知数,找(不等量)关系式;(3)设元,(根据不等量)关系式列不等式(组)(4)解不等式组;检验并作答。

    六、常考题型: 1、 求4x-6 7x-12的非负数解. 2、已知3(x-a)=x-a+1r的解适合2(x-5) 8a,求a 的范围.

    3、当m取何值时,3x+m-2(m+2)=3m+x的解在-5和5之间。

    第二章 分解因式

    一、公式:1、 ma+mb+mc=m(a+b+c)2、a2-b2=(a+b)(a-b)3、a2±2ab+b2=(a±b)2 二、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举链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1、把几个整式的积化成一个多项式的形式,是乘法运算.2、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是因式分解.3、ma+mb+mc m(a+b+c)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三、把多项式的拿闹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各项的公因式.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形式. 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1)若各项系数是整系数,取系数的最大公约数;(2)取相同的字母,字母的指数取较低的;(3)取相同的多项式,多项式的指数取较低的.(4)所有消答罩这些因式的乘积即为公因式.

    四、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为:(1)若有“-”先提取“-”,若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则再提取公因式.(2)若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则根据多项式特点,选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3)每一个多项式都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形如a2+2ab+b2或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 分解因式的方法: 1、提公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

    第三章 分式

    注:1°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

    2°分式与整式不同的是:分式的分母中含有字母,整式的分母中不含字母.

    3°分式的值为零含两层意思:分母不等于零;分子等于零。( 中B≠0时,分式有意义;分式 中,当B=0分式无意义;当A=0且B≠0时,分式的值为零。)

    常考知识点:1、分式的意义,分式的化简。2、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3、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利用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第四章 相似图形

    一、 定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如果a与b的比值和c与d的比值相等,那么 或a∶b=c∶d,这时组成比例的四个数a,b,c,d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即a、d为外项,c、b为内项. 如果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CD的长度分别是m、n,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ratio)AB∶CD=m∶n,或写成 = ,其中,线段AB、CD分别叫做这两个线段比的前项和后项.如果把 表示成比值k,则 =k或AB=k•CD. 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a与b的比等于c与d的比,即 ,那么这四条线段a,b,c,d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黄金分割的定义:在线段AB上,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 ,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叫做黄金比.其中 ≈0.618. 引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相似多边形: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相似多边形:各角对应相等、各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1、若ad=bc(a,b,c,d都不等于0),那么 .如果(b,d都不为0),那么ad=bc.2、合比性质:如果 ,那么 。3、等比性质:如果 =…= (b+d+…+n≠0),那么 。4、更比性质:若 那么 。5、反比性质:若 那么

    三、求两条线段的比时要注意的问题:(1)两条线段的长度必须用同一长度单位表示,如果单位长度不同,应先化成同一单位,再求它们的比;(2)两条线段的比,没有长度单位,它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3)两条线段的长度都是正数,所以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

    四、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ASA,AAS,SAS,SSS,直角三角形除此之外再加HL

    六、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断方法有:1.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3.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4.定义法: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5、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在特殊的三角形中,有的相似,有的不相似.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2、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3、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4、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不一定相似.

    七、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八、常考知识点:1、比例的基本性质,黄金分割比,位似图形的性质。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第五章四边形

    数学课本八下答案北师大版

    每念并道错的 八年级 数学课本习题做三遍。第一遍:讲评时;第二遍:一周后;第三遍:考试前。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的答案,希望你们喜欢。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本北师大版答案(一)

    第20页练习

    1.解:(1)假命题.如图1-2-34所示,

    在Rt△ABC与Rt△A'B'C′中,∠A=∠A'=90°,

    ∠B=∠C=45°=∠B′=∠C′,AB= AC≠A'B′=A'C′,则Rt△ABC与Rt△A'B'C′不全等,

    (2)真命题,

    已知:如图1-2-35所示,∠C=∠C′=90°,∠A=∠ A′,且AB=A'B'.

    求证:Rt△A BC≌Rt△A'B'C’.

    证明:

    ∵∠C=∠C′= 90°,∠A=∠A′,且AB=A'B',

    ∴ Rt△ABC≌Rt△A'B'C’(AAS).

    (3)真命题,

    已知:如图1-2-35所示,∠C=∠C′=90°,AC=A'C',BC=B'C'.

    求证:Rt△ABC≌Rt△A'B'C′.

    证明:

    ∵AC=A'C′,∠C=∠C′=90°,BC=B′C′,

    ∴Rt△ABC≌Rt△A′B'C′(SAS).

    (4)真命题

    已知:如图1-2-36所示,∠C=∠C′=90°,

    AC=A′C′,中线AD=A'D'.

    求证:Rt△ABC≌RtAA'B'C′.

    证明:

    ∵∠C=∠C′=90°,AD=AD ′,AC=A'C′,

    ∴Rt△ACD≌Rt△A'C'D'(HL).

    ∴DC=D'C’.

    ∵BC=2D,B'C'=2D'C',

    ∴BC=B'C′

    ∴Rt△ABC≌Rt△A'B'C(SAS).

    2.解:相等理由:

    ∵AB=AC=12m.

    ∴由三点A,B,C 构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又∵AO⊥BC.

    ∴ AO是等腰△ABC底边BC上的中线,

    ∴BO=CO,

    ∴两十木桩离旃轩底部的距离相等.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本北师大版答案(二)

    习题1.6

    1.证明:

    ∵D为BC的中点,

    ∴BD=CD.

    在Rt△BDF和Rt△CDE中,

    ∴Rt△BDF≌Rt△CDE(HL).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AB=AC(等角对等边),

    ∴△ABC是等腰三角形.

    2.证明:

    ∵DE⊥AC,BF⊥AC,

    ∴∠DEC=∠BFA=90°.

    在Rt△ABF和Rt△CDE中,

    ∴Rt△ABF≌Rt△CDE(HL).

    ∴AF=CE,∠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AB//CD,AF-EF=CE-RF,

    ∴AE=CF.

    3.证明:

    ∵MP⊥OA,NP⊥OB,

    ∴∠PMO=∠PNO=90°.

    又∵OM=ON,OP=OP,

    ∴Rt△POM≌Rt△PON(HL).

    ∴∠AOP=∠BOP,即OP平分∠AOP.

    4.解:(1)假命题.当一个直角三角形雹高没的两边直角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源纳的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分别相等时,两个直角三角形不全等.

    (2)假命题.当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和一条斜边分别相等时,两个直角三角形不全等.

    5.(1)解:边:DB=DA,BE=AE;角:∠B=∠BAD=30°,∠ADE=∠BDE=60°,∠BED=∠AED=90°.

    (2)证明:

    ∵∠C=90°,∠B=30°,

    ∴∠BAC=60°.

    ∵∠BAD=∠B=30°.

    ∴∠CAD=∠EAD=30°.

    又∵∠AED=∠C=90°,且AD=AD,

    ∴△ACD≌△AED(AAS).

    (本题证法不唯一)

    (3)不能.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本北师大版答案(三)

    第23页

    证明:

    ∵AB是线段CD的角平分线,

    ∴ED=EC,FC=FD(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ECD=∠EDC(等边对等角),∠FCD=∠FDC(等边对等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