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记录文字的发展过程 汉字的历史和由来 汉字历史的资料 历史文字有哪些 中国文字载体的演变过程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其文字文化也是令人叹为观止。接下来向大家介绍中国历史上的文字种类及其文字的重要性。
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一、甲骨文
甲骨文的含义是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又称殷墟文字)。甲骨文的笔形是细瘦的线条,拐弯多是方笔,外形参差不齐,大小不一,异体字较多。甲骨文在古代多是用于占卜的记录。
二、金文
金文是指古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以钟和鼎最为常见,故金文又称“钟鼎文”。金文的书写特点是笔画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异体字也较多。
三、篆书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类
其中大篆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字形上比金文整齐、笔画匀称。有少量异体字。石鼓文和籀文为大篆的典型代表。
小篆则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整理而推行的标准字体。其字形更为匀称整齐。笔画由繁至简,异体字基本废除。
四、隶书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两种。
秦隶又称为古隶,是指产生于秦代的隶书,把小篆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摆脱了古代文字象形的特点。且秦隶是古今文字的一个转折点。
汉隶又称今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是汉代通行的字体。
五、楷书
楷书又称为真书、正书,
楷书是从隶书发展演变而来,冲雀液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现如今楷书是国家通用的标准字体,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的楷书异体字与繁体字相对于古代而言,都由繁至简,书写更为简单方便。
六、草书、行书等为辅助字体岁氏
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三种。行草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散物。
中国最早早逗的文字是古代的象形文字,然后甲骨文出现在商代,再到秦代磨睁雹的篆书,再到后来演变瞎帆成行书、楷书、隶书、草书等等。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陆返程是:
1甲骨文(商) 2 金文(周) 3小篆(秦) 4 隶书(汉) 5楷书 (魏晋)6行书(草书)
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中文字已有3000年的历史。
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我们可以推断汉字的发生一定远在3000年以前。
中文字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阶段。
从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个阶段;从秦汉时代的隶书以下是另一个阶段。
前者属于古文字的范畴,后者属于近代文字的范畴。
大体说来,从隶书到今天使用的现代中文字形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从中文字跟汉语的关系看,中文字是一种语素文字。
从中文字本身的构造看,中文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声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记号组成的文字体系。
中文字起源于图画。
在中文字产生的早期阶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直接发生联系。
虽然每个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号,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质不同。
象形字的读音是它所代表的语素转嫁给它的。
随着字形的演变,象形字变得越来越不象形。
结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在意义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联系。
这个时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义,变成了抽灶悉滑象的记号。
如果汉语里所有的语素都是由这种既不表音也不表义的记号代表的,那么中文字可以说是一种纯记号文字。
不过事实并非如此。
中文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别。
只有独体字才是纯粹的记号文字。
合体字是由独体字组合造成的。
从构造上说,合体字比独体字高一个层次。
因为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本身虽然也是记号,可是当它作为合体字的组成成分时,它是以有音有义的“字”的身份参加的。
合体字可以分成以下3类:
①形声字。
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
拿构造最简单的形声字来说,形旁和声旁都是由独体字充当的。
作为形声字的组成部分,隐腊这些独体字都是有音有义的字。
不过形旁只取其义,不取其音,例如“鸠”字的偏旁“鸟”;声旁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例如“鸠”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义和字音的演变,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现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
例如“球”本来是一种玉的名称,所以以“玉”为形旁。
现在“球”字不再指玉,这个形旁就没有作用了。
再如“海”字本来以“每”为声旁。
由于字音的变化,现在“海”和“每”的读音相去甚远,声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
有的时候,形旁和声旁都丧失了原来的功能,例如“给、等、短”。
这一类字已经不能再作为形声字看待了
②合体会意字。
古人说“止戈为武”,“人言为信”。
对于“武”、“信”两个字来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不过中文字体系里确实有按照这种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为歪”,“不好为孬”。
这一类字的特点是会合偏旁的字义来表现整个合体字的意义。
这种字为数很少,只有个别的例子。
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造字之初,形声字和它的声旁的读音本来就不一定密合。
发展到现代中文字,出入就更大了。
有人拿7500多个现代合体中文字进行统计。
就普通话读音来说,合体字跟声旁完全同音(声母、韵母、声调全同)的不到 5%。
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约占10%。
只有韵母一项相同的约占20%。
如果我们只把前两类看作形声字,那么形声字大概只占通行中文字的15%。
如果把以上三类全看作形声字,形声字大概会占通行中文字35%的样子。
要是把标准再放宽或者完全根据来历确定形声字,那么通行中文字中形声字的百分比还要高得多。
传说中仓颉造字,草创了文字
原始时代的陶文,是中国文字的雏形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中国真正的文字
后来又有了金文(也叫钟鼎文)
春秋战国时期 石鼓文
秦汉时 小纂
秦末,在衙役狱中开始流行隶书
汉代盛行 草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 盛行楷书等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液枣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
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1、贾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号称贾湖刻符。有的学者认为只是刻符,有的认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曾对贾湖契刻进行了深入探讨考证,提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健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
贾湖21个刻符里,已认识的11个字,分别属于反映易学里离、坤两卦之象的卦象汉字。
2、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的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即半坡陶符,于省吾认为“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其中一些是数字。
3、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始称“东夷文字”,后称“骨刻文”。
它形成约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开始,著名东夷文化学者、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研究员将骨刻文成功破译,从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与甲骨文及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
4、夏代水书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个水书文字。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认为中国文字“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当然,这不是公认看法,因为夏代出土的文字还少。
5、甲骨文
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边刻有一些符号,可以看成是早期(约公元前4300年)的雏形文字。但如今看到的,已经初具规模、比较完备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许多龟甲和兽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并把这种文字叫作甲骨文。
6、金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字体也不断地在演变。从殷商到秦统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金文是铜器铭文的通称,古代的铜器多为钟鼎,所以也叫钟鼎文。金文笔画也比甲骨文丰富多了,大小匀称,也有了行款,并有了一定的装饰性。
7、大小篆
春秋战国时,诸侯争战,你争我夺,也造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将文字统一为小篆。
8、隶书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9、楷书
隶书进一步演化而成为楷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字体,它比隶书更丰富而完备。三国时期的钟繇是在楷书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贡献的腔者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发展,书法也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一大批擅长写楷书的名家.像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
10、草伍埋薯书
“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无论哪种字体写得潦草,都算草书。作为一种专门的字体,是汉代才有的。到汉末,草书才大为风行,先为章草,又为今草,最后发展为狂草,还有小草。草书种类繁多,初学者不宜学。
11、行书
行书是介乎楷、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东汉之末。真正繁荣时期是东晋,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就是行书。由于行书比较实用,书写比楷书更为便利,又不像草书那样难认,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体。
参考资料来源:-文字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1甲骨文(商) 2 金文(周) 3小篆(秦) 4 隶书(汉) 5楷书 (魏晋)6行书(草书)
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中文字已有3000年的历史。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我们可以推断汉字的发生一定远在3000年以前。中文字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阶段。从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个阶段;从秦汉时代的隶书以下是另一个阶段。前者属于古文字的范畴,后者属于近代文字的范畴。大体说来,从隶书到今天使用的现代中文字形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从中文字跟汉语的关系看,中文字是一种语素文字。从中文字本身的构造看,中文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声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记号组成的文字体系。
中文字起源于图画。在中文字产生的早期阶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直接发生联系。虽然每个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号,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质不同。象形字的读音是它所代表的语素转嫁给它的。随着字形的演变,象形字变得越来越不象形。结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在意义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联系。这个时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义,变成了抽象的记号。如果汉语里所有的语素都是由这种既不表音也不表义的记号代表的,那么中文字可以说是一种纯记号文字。不过事实并非如此。中文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别。只有独体字才是纯粹的记号文字。合体字是由独体字组合造成的。从构造上说,合体字比独体字高一个层次。因为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本身虽然也是记号,可是当它作为合体字的组成成分时,它是以有音有义的“字”的身份参加的。合体字可以分成以下3类:
①形声字。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拿构造最简单的形声字来说,形旁和声旁都是由独体字充当的。作为形声字的组成部分,这些独体字都是有音有义的字。不过形旁只取其义,不取其音,例如“鸠”字的偏旁“鸟”;声旁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例如“鸠”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义和字音的演变,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现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来是一种玉的名称,所以以“玉”为形旁。现在“球”字不再指玉,这个形旁就没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来以“每”为声旁。由于字音的变化,现在“海”和“每”的读音相去甚远,声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时候,形旁和声旁都丧失了原来的功能,例如“给、等、短”。这一类字已经不能再作为形声字看待了
②合体会意字。古人说“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对于“武”、“信”两个字来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不过中文字体系里确实有按照这种方式造成的字,首老例如“不正为歪”,“不好为孬”。这一类字的特点是会合偏旁的字义来表现整个合体字的意义。这种字为数很少,只有个别的例子。
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造字之初,形声字和它的声旁的读音本来就不一定密合。发展到现代中文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个现代合体中文字进行统计。就普通话读音来说,合体字跟声旁完全同音(声母、韵母、声调全同)的不到 5%。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约占10%。只有韵母一项相同的约占20%。如果我们只把前两类看作形声字,那么形声字大概只占通行中文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类全看作形声字,形声字大概会占通行中文者烂升字35%的样子。要是把标准再放宽或者完全根据来历确定形声字,那么通行中文字中形声字的百分比还要高得多。 传说中仓颉造字,草创了文字
原始时代的陶文,是中国文字的雏形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中国真正的文字
后来又有了金文(也叫钟鼎文)
春秋战国时期 石鼓文
秦汉时 小纂
秦末,在衙役狱中开始流行隶历兆书
汉代盛行 草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 盛行楷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