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滇缅公路的历史,滇缅公路死亡多少人

  • 历史
  • 2023-04-28
目录
  • 滇缅公路为什么死那么多人
  • 滇缅公路的历史意义简短
  • 滇缅公路修建牺牲了多少人
  • 滇缅公路死亡多少人
  • 滇缅公路的历史诡异

  • 滇缅公路为什么死那么多人

    “修公路哟,大建树;凿山坡哟,就坦途;造桥梁哟,利济渡......”——《滇缅公路纪念歌》

    说起云南的美景,很多人立刻会想到大理的风情,丽江的浪漫,昆明的闲适,泸沽湖的野趣......但是,有一个地方,无论你去过与否,都应该知道且记住,它就是——滇缅公路。

    这是一条中国荣誉之路,也是一条凳备横跨中国、缅甸绝美风光的神秘自驾线。一路上,有雪山、峡谷,有森林、湖泊、有白族、景颇族、纳西族等特色少数民族村寨,等着你沿着公路,一路向西,一路去感受云南的壮美和 历史 的厚重!

    什么是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是一条起于昆明,一路跨越漾濞江、澜沧江、怒江三大江。翻越云岭、怒山、高黎贡山等横断山脉,纵横滇西河谷。一路上,你能领略到最雄浑瑰丽的中国。同时,它也是我国抗战时期最著名、最重要的一条公路,被誉为“抗战生命线”。

    虽然如今的滇缅公路已经不复当年,但行驶在这条险路上,依然能感受到当年人修路的艰辛。

    重走滇缅公路,感受不可遗忘的 历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很快就占领我国的沿海城市,海岸交通被日军封锁。国源粗蠢际上援助的物资和军火都不能运输到内陆。在危难情况下,中央政府决定修建“滇缅公路”。

    筑成之后,大部分国际援助都是通过滇缅公路运到中国的。可以说,没有滇缅公路,中国很可能撑不到美国参战。不过,在人们津津乐道谈论滇缅公路的时候,很少有人清楚这条路是怎么来的,以及滇缅公路背后的故事。

    你也许想不到,这条路实际上是由当时居住在周围各民族的老人,妇女和儿童组成的“劳工”铸造的。

    都是男人先爬到悬崖上,凿打炮眼,一层一层的炸开山石,然后底下的老人、小孩、女人,就在下面挑走碎石,然后敲成小块,再铺到路面上。整个过程他们所用到的就是锄、斧、刀、箕等原始。

    他们共翻越 6 座大山,穿过 8 处悬崖峭壁、跨过 5 条大江大河,用最淳朴的方式,铸造出这条最伟大的公路,为抗战救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由于塌方、疾病、劳累和坠落悬崖,不少于 3000 个筑路工人献出宝贵生命……

    当你自驾于滇西地区高山深谷,在或临江蜿蜒或沿山盘旋的滇缅公路上行驶,路况难免颠簸,却能够感受最厚重的 历史 文化以及辽阔的自然景致。

    滇缅公路自驾行

    不如趁这个季节,天气正好,微风不燥。出发吧,去滇缅公路,遇见巍峨雄辉的绝美风光,追忆那段荡气回肠的 历史 。

    沿着滇缅公路,去往风景秀丽的和顺古镇、诗密娃底、下勐劈再去到边境小城芒市祭奠中国远征军......感受不一样的“彩云之南”。

    和顺古镇 小径通幽

    和顺古镇临近腾冲,它的风情人文正如它的名字一般,温暖和顺。这里有最宁静的山水田园和悠闲的老时光,走在小镇的街巷,去邂逅安静的高墙大院和可亲知礼的人家。

    在古镇,节奏可以慢下来,时间充沛的话,可以择一个客栈住下,闲时晒晒太阳,亲近自然,再逛逛和顺图书馆、滇缅抗战博物馆、钟天寺、龙潭...享受一段如诗歌画卷一般惬意的生活。

    诗密娃底 梦中的小香格里拉

    途中,一定要去一趟诗密娃底,去看看还没有被开发的“世外桃源”。这里水流潺潺,有2000亩碧绿的草场。澄净的天空,成片的白云下,牛羊在这里悠闲散步,时光温柔地仿佛静止了。

    这里不仅有天然草场、沼泽秘境等原生态的宝藏风景,更有独特的人文风俗。从诗密娃底草场沿着公路再走十几分钟,将来到一个住着傈僳族朋友的原始村寨—— 下雹陪猛劈

    “上刀山、下火海”,“嘟达比赛”,他们依然保留着原始、生猛、神秘,传统的民族习俗。

    芒市 边境小城

    预留一天的时间逛逛传说中的“黎明之城”——芒市。这里充满东南亚异域风情,热烈又浪漫。

    听勐焕银塔传出的梵音绕着银塔飞向蔚蓝天空,祈求上天的庇佑。逛一逛勐巴娜西大花园,静静的感受这一切,灵魂都被熨帖了些许沉静。

    龙陵 红色教育基地

    龙陵,还遗留不少当年抗日战争遗迹,有抗战纪念馆、松山战役旧址、日军碉堡、慰安所旧址、日军司令部旧址、军政班旧址,是一场极好的红色之旅。

    走一趟怒江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桥梁——惠通桥,这里过去是保山通往德宏乃至境外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滇缅公路重要桥梁之一。

    一寸山河一寸血,走过滇缅公路,你可以领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如今,80多年过去了,仍有不少人,怀着敬畏之心,重走这条公路。他们穿越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和湍急河流,只为缅怀和致敬曾因筑路付出血汗的人们。用脚步丈量的方式,致敬这条用手指刻出来的公路。

    在 历史 面前,我们都应该怀有一颗谦卑和敬畏的心。如果有机会,不妨去云南,寻找镌刻在高山大地上修路者的纪念碑,走一回真正的英雄之路。

    - END -

    文案@梦青

    编辑@小雨猫

    滇缅公路的历史意义简短

    滇缅公路修建于1937年,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运输物资到中国而紧急修建的,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北方的京津地区,南京、上海、汉口、广州等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当时不仅主要的大城市沦陷,大部分的工业以及几乎所有的沿海港口都落入日本人的手中,因此原本就物资紧张的中国,海上的援助通道也被堵死。中国仅存的一条国际运输通道滇越铁路明喊由于日军的破坏,几乎要停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本计划修建的滇缅公路几乎就成了拯救物资运输的希望。

    云南省主席龙云命令公路沿线的地方当局必须在1937年年底前开工,3个月之内先建成一条可以通车的简易公路。这种路只需把路基平整出来,在上面铺上碎石,用压路机压平即可。沿线约20万各族瞎亮劳工被征集到了工地,因为青壮年基本上都到了前线,所以修建者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再加上施工机械的缺乏,这些劳工只能用血肉开辟出一条长达上千里的公路激神野。

    1938年8月底,经过20万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滇缅公路终于通车。由于武汉会战局势吃紧,急需战略物资,没有举行任何通车仪式,公路就投入使用。《云南日报》为此发表社论,称滇缅公路的完工,就像给中国建了一条强有力的输血管。然而,这场奇迹的诞生,是用3000条生命换来的。抗战时期,这条公路就是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自通车起的三年里,滇缅公路一共抢运了50万吨军需品,15000多辆汽车,以及不计其数的各类物资,是一条支撑抗战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滇缅公路修建牺牲了多少人

    这篇报道发自学者保罗·萨洛佩科沿人类祖先足迹穿越世界的徒步,旅程会持续多年,共三万三千七百九十六公里。

    在中国西南部,战士的英灵仍铸就着二战时期的工程伟绩。

    云南省腾冲国殇墓园内矗立着数千名中国阵亡将士墓碑

    摄影:PAUL SALOPEK

    撰文:Paul Salopek

    地点:中国云南腾冲

    这是一条由战争造就的公路。

    它始于缅甸北部,线缆般弯曲延伸至中国边境起伏的山林之中,随后延展至腾冲,一座曾被美国轰炸机炸平的贸易重镇。

    在腾冲附近,它绕过了一家因新冠疫情歇业的麦当劳,继续向前,穿过遍布瓦顶的小村庄,那里的农民在柏油路沿晾晒玉米。公路向右转,绕过高耸的亚热带山脉,其中设立了自然保护区,最终消失在退休老师许本帧种植的一片布满波纹纹路的棕榈树丛。

    许老师已经一百岁了。

    83年前,许本帧17岁时,他被招募至一个由20万名中国工人组成的军团中,基本上只有铁锹和藤篮,却帮助拯救了二战中的中国——因为他们日夜兼程修建的正是著名的滇缅公路。

    那是1938年,日本侵华军队封锁了中国的所有海港,这个被围困的国家迫切需要一条新的后方物资补给路线谋求生路。来自当地村庄的男人、女人和孩子们每周七天拼命工作。

    在当时这个地球上雨水最多、疟疾最严重、地形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他们开辟出一条717英里的卡车公路,通过英国统治下的缅甸把美国的军火、食物和药品运输进来州好。大约2300名筑路工人为此丧生。

    许本帧在孙女李爱萍(音)的帮助下讲述他的故事

    摄影:Paul Salopek

    在谈到为中国抗战所做的艰苦贡献时,许本帧说:“我和其他的农村男孩一样,没什么特别的。”他是一个儒雅的人,常常微笑,就像一些听力受损的人有时会微笑一样。他用水汪汪的眼睛盯着自己布满皱纹的双手。“当时很困难。”他最后终于说。

    我徒步穿行于世界各地。

    在过去的九年里,我用脚步丈量埃塞俄比亚的骆驼小道、沙特阿拉伯的朝圣之路和印度的高速公路,作为“永远的行走”这个全球“慢叙事”项目的一部分。我希望追溯史前人类的首次全球性迁徙。

    历史 是我的向导。 然而,在中国云南见到许本帧时,我就像在徒步于罗马街道,面对面遇到了一位真正的罗马军团的百夫长。我和这位年迈的师者谈起今已淡出记忆、成为传说的血腥冲突,询问他从中得到了哪些教训。

    “只有掌控力量才能守卫和平”,许本帧重复着那句老话。

    他坐在村中的院子里,向孙女挥了挥他那苍老的百年老手,这是说要上茶。然后他自豪地给我看一支钢笔,是多年前两名来访的美国空军军官赠送给他的,作为二战期间中美友谊的纪念品。

    腾冲国殇墓漏神园内的一座青铜雕塑

    为了纪念二战期间帮助修建滇缅公路的当地人民

    摄影:Paul Salopek

    一些 历史 学家将滇缅公路(Burma Road)视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伟大的工程壮举。

    但公路不止一条。 其中一条公路完全属于中国,是从汗水中炼出来的一条路。

    其高级工程师之一谭伯英一开始坚信这个工程会失败。在一本已被遗忘的回忆录《修筑滇缅公路纪实》中,谭伯英记述了一张巨大的碎石地毯是如何被徒手小心翼翼地铺过三座野山山脉,最终成了宽23英尺、长600多英里的路基。“这千千万万的石头都是一块一块铺上的,这幅景象比我能想到的任何东西都更清晰地展现了数十万名默默无闻的劳作者在建设中所付出的巨大的集体努力。”

    谭伯英回忆说,上百人的工人队伍拖返迹亏着粗粝的石灰石压路机来把土压实。在陡峭的山坡上,这些五吨重的圆柱经常从工人的手中挣脱。“没能躲开的(工人)会被压扁致死……这也有时也发生在小孩子身上,小孩喜欢往山下跑,争着要比这些被释放的巨兽跑得快;因为毕竟是孩子,他们喜欢在工作时玩耍。”

    这条紧急补给线从云南省省会昆明开始建设,最终到达盟军在缅甸腊戍的铁路终点站,大概平均每英里有三个人死于建设。

    仓促训练后,中国志愿者驾驶数以千计破烂不堪的车在这条路上行驶了三年。然后,在1942年,日军入侵缅甸,切断了这条路线。于是,第二个机械化的修路阶段开始了。

    美国很想让中国继续对抗共同的敌人,于是部署了数千名士兵来铲开一条从印度到中国的平整新路,以绕过抗日作战前线。这条新的中印公路长达1079英里,同样代价高昂。施工过程中,平均每英里大约有一名美国士兵死亡,主要是因为疾病和事故。

    昆明的二战 历史 学家戈叔亚说:“有些人说建得太晚了。”他指出,美国建的路在1945年初开通,就在日本人被广岛和长崎原子弹轰炸后投降的前几个月。(温斯顿·丘吉尔比较否定这条路,认为它是 “一项巨大的、费力的任务,在对它的需求消失之前,它不太可能建完。”)

    戈叔亚估计,只有六七十辆美国陆军卡车开过了腾冲段——美国人在云南修建的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的一个崎岖的北部分支。我从这里开始行走。

    我徒步94英里(151公里)穿越了滇缅公路。

    我从古老的边陲小镇腾冲跋涉到保山,保山曾是一个小型后勤中心,曾被日本人炸毁,而现在是一个250万人口的城市。

    今天,这条路在宁静的市集小道上蜿蜒,连接着一座座瓦顶村庄。它的最后几英里埋在高速公路崭新的混凝土之下,高速公路因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而激增。不过,战时的路面偶尔也会冒出来。抬头看看悬崖边的公路切口,岩石上经常会看到一种石痕,那是由早已消失的修路工人挥动数千把镐头所敲成的。 八十年前由美国军队匆忙架设的便携式 “贝雷桥 ”仍然横跨在中国的几条河流峡谷上。

    我还能看到昔日修路的工人们。

    比真人大的青铜雕像刻画了一批批竭尽全力的村民们:一个重复出现的形象是一群精瘦的光膀子男人拉着巨大的石磙。 有些人看起来很像年迈的许老师。

    腾冲国殇墓园里的两座墓碑,用来纪念两名阵亡的美国士兵

    墓园内一共有19座盟军将士墓碑

    摄影:Paul Salopek

    走滇缅公路,现在是一个有意思的时间点。

    也许美国和中国是现代政治和经济的竞争者,也许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遇到了困难。但是,从1942年到1945年,在云南省,这个部分被日本人占领的通往东南亚的战略门户,两国军队曾并肩作战和牺牲。

    这场在中国叫做“抗日战争”的冲突不亚于一场生死存亡之战。在日本对中国大陆的长期而残酷的占领期,被杀害中国公民人数的估算高低不等,大概是1400万至3500万。 对于在二战中总共损失了41万8500人的美国来说,太平洋战场上的中缅印战区并不出名,但对牵制数十万日本军队来说至关重要。

    “罗斯福总统去世时,这里举行了公开的追悼会,全镇的人都参加了。”腾冲市有一个巨大的战争墓园,墓园副主任伯绍海说:“许多云南人仍然感谢美国人民在战争期间的支持。”

    腾冲的这个纪念性公墓是很不寻常的,有两个原因。

    首先,它的3000块墓碑纪念的是国民党抗日军人;其次,19名美国士兵被列入死者行列。这些美国人是帮助中国从日本人手中夺回腾冲的顾问。

    在1944年夏天,数以万计的中国军队在汤普森冲锋枪等美国武器的武装下,用竹梯翻越腾冲的古城墙来发起袭击。美国的空中火力,包括来自著名的飞虎队的志愿飞行员,在石头城墙上炸出洞来让军队通过。

    今天在云南,中印公路并不经常被称为中印公路。

    这条路也被称为 “史迪威公路”,以促成了这条路的修建的美国将军约瑟夫·史迪威(外号“酸醋乔”)命名。 标示这条路的庞大灰色巨石上用中文刻着他的名字。在热带阳光下,这块石头是个遮阳的好地方。

    许老师完成了他在滇缅公路的修建任务并幸存下来后,加入了中国军队。

    他被派去守卫美国空军使用的一条跑道。他谈起这件事时,像是谈到升迁一样,尽管他的战友中有130到380万人死于战争。

    “我眼看着他们把炸弹装进嵌板,”许老师说,他嘶哑的声音甚至现在还浸透着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纯真。“我想象不了它们有多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坠机点遍布云南西南部的丛林——这就是第三条“滇缅公路”:空中补给。 去年,就在边境附近的缅甸境内,一架老式美国货机从河底被发现。Facebook上一张图片展示着当地农民在被淹没的机翼上行走,仿佛走在某个被遗忘的史前生物的骨头上。

    我继续行走。

    我走过因疫情而空空荡荡的史迪威度假酒店;走过路边的史迪威餐厅;还走过了怒江——彼时,中国的男孩们曾用竹筏横渡怒江、突破前线。

    在滇缅公路沿线的保山城外,矗立着一家茶馆,两百多年来一直为旅行的人提供茶水——而且只卖茶,别的没有。这栋木结构建筑被烧木材的烟熏得发黑。它在战争中幸存下来。

    墙上挂着一张黑白老照片,照片上的美国大兵在云南某地笑着抿茶。邻桌的一个农民粗声粗气地坚持要我站起来看看那张照片。我照做了。但他还一直叫我看,要更努力地看,仿佛他想让我牢牢记住。

    (译者:璋煜)

    美国学者保罗目前正在中国境内行走,并与SMG合作拍摄纪录片《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该系列片将于2022年东方卫视,敬请期待!

    滇缅公路死亡多少人

    1921年,在澜沧江与沘江的交汇处出现了一座人马吊桥“青云桥”,它是澜沧江上的第一座悬索桥,青云桥经历了90多年的沧桑 历史 。1937年在青云桥上方8米处的地方修建的功果桥,它在抗日战争期间成为缅甸公路的喉咙和一线材料供应的命脉,因此闻名国内外。它承载着滇西各族人民相互交往的 历史 记忆,承载着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 历史 记忆。

    滇缅公路是抗日战争时期最重要的国际公路,是国际援华的一条大通道,是维持整个抗战的生命线,也是确保抗战全面胜利的最重要的战略渠道。中日战争爆发以来,经过武汉战役后,中日两国进入相持阶段。两国战争已成为消耗战,对中国而言,物质供应问题极为严重,中国迫切需要安全的国际运输渠道。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南京国民政府撤退至西南,沿海港口已被日本一一占领,仅滇越铁路仍可通行。

    日本占领越南后,中国的对外交通几乎完全中断,滇缅公路的建设成为抵抗战争的命脉。要建设滇甸公路,就必须跨越澜沧江天险。 1937年11月2日,云南省政府发布命令,在滇西建立28个县和行政局,招募了超过20万各族裔的移民工人,以抢修缅甸公路,在澜沧江上修建一座可通行车辆的吊桥,为给施工带来便利和快捷。

    桥址就选择在青云桥上方8米处,利用青云桥作护岸。功果桥和青云桥齐头并进,其中一桥通车,一桥通人。该桥为柔性钢索吊桥,于1938年3月1日开始,于5月26日完成,并于6月9日正式通车,命名为“功果桥”。

    功果桥是云南澜沧江上的第一座公路桥梁,由石砌桥塔构成的柔性钢索吊桥跨度为90米、宽为3米,可以通过7.5吨的货车,功果桥的通车有效的缓解滇缅公路的搞战运力。但是老功果桥的承载力还是较小,通行能力低,完成后不久就难以适应反战物资的运输,同时日本的飞机轰炸变得更加频繁,功果桥危机四伏,急需修建备用桥梁。 1940年11月,在沘江上游几百米处,一座公路悬索桥悄悄的修建起来,这就是长安桥,当地人称为“新功果桥”。

    滇缅公路最初是紧急修建的,目的是为了将中国政府购买的战略材料紧急运送到国外,并提供国际援助。随着日本入侵和占领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建成后不久,它成为中国与外界之间的唯一运输渠道。在抗战初期,数百万部队需要的武器和装备;维持经济运转所需的各种物资;无数空携孙内迁到大后方的人需要的基本消费品,均依赖于这条生命线运送到后方。

    功果桥被誉为滇缅公路的咽喉,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抗日战争时期,功果桥竣工,滇缅公路开通,抗战物资不断运入中国,这被日本侵略者视为眼中钉。日本侵略者为了切断中国抵抗战争的生隐州命线,在越南河内成立了“滇缅路封锁委员会”,动员了100多架飞机对滇缅公路的主要桥梁进行了狂轰滥炸。从1940年10月到1941年2月,日军出动了400多架飞机,重点轰炸了澜沧江上的功果桥和怒江上的惠通桥这两个主要桥梁。其中功果桥被炸16次,惠通桥被炸6次。

    由于两座桥地势险要,在澜沧江上隐蔽性较强,尽管日军多次轰炸,但命中率并不高。然而,在1940年10月28日和1941年1月6日,惠通桥和功果桥相继被炸中。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民工,置生死于不顾,群策群力,顽强奋战,随炸随修。虽然两座桥被炸了20多次,功果桥在日军的空袭中屡毁屡修,始终保持滇缅公路的畅通无阻,这条公路被称为“炸不断的滇缅公路”。

    如今,因为修建功果桥电站和安全的原因,老功果桥已经拆除成为遗址,经历了近百年沧桑的功果桥已被新的功果桥所取代。一座新的功果大桥已经重新修建起来,全长243米,桥面宽14.25米,斗链飞越浩瀚的澜沧江,将延续人们对功果桥的深远记忆。

    滇缅公路的历史诡异

    一、滇缅公路的修筑历史

    滇缅公路修建之难,难在公路经过的80%的路段是崇山峻岭。

    由于抗战形势的日益紧迫,滇缅公路的很多路段只好边勘测边施工。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战前就十分缺乏,抗战开始后,这个问题就更加尖锐了。

    况且滇缅公路将要从云南边境地区流行“瘴气”的地区经过,更就成了招募工程技术人员的一个大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投身滇缅公路的主要工程技术人员有:总设计师、副总工程师兼副总队长、代行总队长李温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1935届),滇缅公路局副局长陆振轩、工务局局长兼总工程师龚继成(唐山交通大学1923届),工程处处长黎杰材(唐山交通大学1928届),桥梁设计处处长钱昌淦,桥工处设计股股长嵇储彬(唐山交通大学1937届),下关总局技正兼工务科长周赞邦(唐山交通大学1911届),神告扒工程师王序森(上海交大1935届)、刘曾达(上海交大1936届)、李宗达、殷之澜(唐山交通大学1933届)、徐为然(复旦大学1925届)、王度(清华大学1920届)、下关滇缅公路局公务科科员周绍良,此外对滇缅公路有巨大贡献的还有交通部公路总管理处处长赵祖康(唐山交通大学1922届)、徐以枋(复旦大学1928届)、夏舜参(哈工大1930届)、交通部桥梁设计处正工程司梅旸春(清华大学1932届)等滇缅公路总工程处对流落到昆明的一些有文化的年轻人进行培训,在短时间内学习地理和地质方面的知识,学习如何加快公路工程进度、用沙砾平整路面、把一条曲线慢慢拉成一条直线、减少急弯和陡坡、改良排水,以及如何修建载重游昌量不能小于10吨的桥梁等等一些课程。

    这种速成似的培训,是令人惊讶的。但在那个刻不容缓的年代,抗战 *** 高涨的年轻人产生了惊人的学习效率,后来,他们在滇缅公路建设中磨练成为技术骨干,创造出滇缅路上的奇迹。

    后来,一批批技术人员穿越敌占区,冒险越过日军封锁线,长途跋涉于湖南、贵州、云南那些重峦迭嶂的山区来到昆明。很多人行到半路就已盘缠用光,一路靠典当随身行李和衣物才来到昆明,有些人因劳累体弱,就死在了旅途之中。

    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难题是缺乏机械设备,这使工程更加依赖于数以万计的劳工的手工操作。因为时间紧迫和战局恶化,最初的建设工程不得不用最原始的方法。

    在几乎所有的路段上,劳工们都是用自己家里带来的背篓来搬运泥土和石块。在长达959.4公里的路段上,大都用这种蚂蚁搬家似的方法。

    1937年底,滇缅公路沿线近30个县的劳工约20万人被征集来到公路上。这些人中,有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因青壮年大部分都应征入伍了。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只筑路大军,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民族,他们穿着用蓝色土布制作的衣服,其中只有很少的男人是壮劳力,其它都是妇女和老头以及很多很多的孩子,孩子们都带着自家的宠物:狗、鸡和长尾巴的小鹦鹉。在傣族地区,那些跟着大人来做工的孩子还带着猴子。

    由于施工任务紧急,国民 *** 提出滇缅公路“先求通、后求好”的方针。严令公路沿线应征各县必须在1937年底以前开工建设,限期三个月之内先建成一条可以勉强通车的简易公路。

    1938年8月底,经过20万人的艰苦努力,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瞩目的滇缅公路终于通车了。9月2日,《云南日报》发表社论,题目是《滇缅公路修完了》。

    当时,国统区内的几乎所有报纸都报导了这个极其鼓舞人心的消息,它也震惊了全世界。美国驻华大使在途径滇缅公路赴重庆后曾说:此次中国 *** *** 能于短期内完成此艰巨工程,此种果敢毅力与精神,实令人钦佩。

    且修筑滇缅路,物资条件异常缺乏,第一缺机器,第二纯系人力开辟。全靠沿途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压路过程战争期间,修路的压路机就是一种大石碾子。石碾子大约有1.8米高,重量各地不等,一般都在3-5吨之间。

    如果采石场就在附近,人们就因地制材。但更多的是要到较远的地方去寻找石料制作。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将石碾子弄到公路上本身就很艰难。许多石碾子都是靠劳工们推拉肩扛才从丛林和山中弄出来的。

    上坡时石碾子比较容易掌握。但是下坡时由于石碾子所产生的友山巨大惯性,许多恐怖的事故就发生了;那些来不及躲避的劳工们常常被失去控制的石碾子压死。

    偶尔也会压死一些孩子。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这种大石碾子在滇缅公路沿线已很难见到了。

    修理过程从1939年到1942年的三年间,滇缅公路上一共抢运回国13000多辆汽车。有了汽车之后,司机严重缺乏的问题又突显出来。

    这时,旅居东南亚的华侨向祖国伸出了救援之手,当时的华侨领袖就是陈嘉庚先生。陈嘉庚是20世纪最受国人敬仰的华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抗战期间为祖国做出了非凡贡献。

    抗战爆发后,陈嘉庚就多次捐出巨资为抗战购买物资。他还利用自己在东南亚侨界的影响力,为抗战募得大量钱款和物资,并组织大批华侨青年回祖国参战。

    在得知滇缅公路急需大量汽车司机和修理工之后,陈嘉庚随即与1939年2月8日发表了《南侨总会第六号通道》,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服务,与祖国同胞并肩抗战。这个通告很快就传遍了东南亚各地。

    当时。

    二、滇缅公路的历史价值

    滇缅公路,这条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干道,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是由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以及中印公路组成的运输大通道,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全部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抗战初期,几百万军队所需要的武器装备;维持经济运转所需要的各种物资;无数内迁到大后方的人们所需要的基本消费品,总之,当时维持整个抗战所需要的、中国不能生产所有物资,都依赖这条生命线运进大后方。

    滇缅公路还有一个无形的作用,它改变了战争的进程。使得日本军原来是要在正面打败中国军队,迫使国民 *** 屈服。

    但由于有了包括滇缅公路在内的对外通道,使得日本军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改为从沿海越南、西北和缅甸封锁中国的对外通道。这样给疲惫的中国军民有了喘息的机会。

    三、【请问抗日战争时期修建的滇缅公路现在有一段保留原状了作为历史

    “二十四拐”,位于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县城南郊1公里,属于贵昆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滇缅公路国内段改称昆畹公路,1990年又改为320线.1994年,320国道终点从畹町延长到瑞丽姐告大桥.昆瑞公路现为国道主干线GZ65(上海-瑞丽)末段. 据1957年的路况调查资料,滇缅公路弯道半径小于20米的弯道有近千个,有的弯道半径仅有8米;纵坡大于9%的有500多段,有的达18%以上;有近千道临时式涵洞,上百座临时式、半永久式的桥梁;桥梁载重能力低,有的桥只能载重8吨;全路能使用的沥青路面仅剩21公里.1959年至1986年,省交通厅使用养路费投资,对羊老哨坡、级山坡、天子庙坡、南天门坡、三台山坡等10个大坡和其它一些路段进行改造,改造里程累计268.57公里.到1984年底,公路里程缩短93.7公里90年代,三大地怒江大桥建成,如今,离三大地不远,又一座更加宏伟的怒江大桥飞跃,怒江天堑变通途. 从昆明通往滇西的公路几经改造、更替,早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滇缅公路.但云南人很难了却滇缅公路的情结,一直习惯将通往滇西、通往缅甸的公路称为滇缅公路. 沐浴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年过古稀的滇缅公路,旧貌变新颜.这条大通道从昆明至龙陵573公里已建成高速公路.今天的昆(明)瑞(丽)公路,与刚通车时的滇缅公路相比,里程缩短了250多公里.滇缅公路建成时,从昆明到畹町,汽车要行驶七八天,如今,汽车一天即可到达.。

    四、哪里可以查询到关于滇缅公路的口述历史

    昆明市西山森林公园的苍松翠柏中,有一高9米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

    铭刻其上的“赤子功勋”几个字,是对南侨机工最好的评价。纪念碑是1989年7月7日落成的,南侨机工的为世人熟知,也大致在此前后的时间。

    从1937年的慨然赴国难,从南洋各国回国抗战,颠簸在漫长的滇缅公路上;到今天受到世人普遍瞩目,南侨机工的命运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颠簸。 岁月的淘洗,尽管会冲刷掉大部分陈迹,但也往往会给后人留下些许草蛇灰线。

    3200名机工,现在云南省只剩下12人(昆明市6位)全国不足20人,最大的95岁,最年轻的87岁。6月28日,记者有幸在昆明访到了其中几位南侨老机工。

    跟随着他们的叙述,活跃在滇缅公路上的“行者”,一点点丰满起来。 回到破碎的祖国 王亚六是云南南侨机工联谊会的会长,87岁了,身体还好得很,每天喜欢喝两杯浓烈的51度“澜沧江”白酒。

    这个联谊会成员年资之高,恐怕目前很少见。“我是最年轻的,是健在南侨机工的小伙子。”

    王亚六笑眯眯地说。 南洋华侨抗日时期回国服务机工云南联谊会———这个名目好长,简称南侨机工云南联谊会,成立1986年9月3日。

    大会选出理事13人,当时的王亚六为副理事长。 王亚六说,1938年,云南省20万民工开掘滇缅公路,公路开通后,缺乏司机和修理工,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遂在新加坡号召800万华侨为祖国服务。

    王亚六现在还清楚地记着那些“条件”:20岁—40岁之间,身体健康;有爱国主义思想;有当地驾驶执照……等等。当时有几千人报名,最后3193人被选上,对外号称3200人。

    这些人分九批回国,第一批机工回国的时间是1939年2月26日,有80人,时称80先锋队。 从新加坡回国的时候,陈嘉庚发表演讲,这位侨领的慷慨陈辞让王亚六他们热血沸腾:“日本人污蔑我们是东亚病夫,我们华侨到哪国都抬不起头来,在国外好像很没有地位,但是我们有一颗爱国的热心,一定要坚持到把日本人赶出中国!”“你们这批人回去,代表的是800万海外华侨!抗战不胜利就不回来!” 新加坡华侨筹赈会女职员白雪娇因顾虑家庭阻拦,化名施夏圭随机工队回国抗日。

    临行前,她留给父母一封告别信,载于1939年5月19日《光华日报》新闻版。信中说:“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

    王亚六说,白雪娇是南侨机工四女子的最后一位幸存者,现居广州。 炸不断的运输线 王亚六是第三批回来的,1939年4月4日到昆明,那一批一共594人,分成两个大队,从中抽出200名熟练驾驶员当教官,集训了一个月,学习躲炸弹、紧急处理情况等常识。

    集训结束后被编到第12大队,跑畹町—保山—大理(下关)这一段。驾驶的是奔驰柴油车,估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来的。

    路不好走,鬼子飞机经常光顾,从畹町到下关300多公里的路最快也要跑4天。“我们对日本飞机恨之入骨。

    陈纳德的飞虎队来了,日本飞机才不敢低飞了。”王亚六说。

    1942年5月,部分公路已经失守。惠通桥被炸毁,运输队用钢丝绳串起一个浮桥,一开始是一个筏子,两边拽;太慢,一个多小时过不去一辆汽车。

    后来修成一个浮桥,20个汽油桶做一个浮动桥墩,一共140个汽油桶。 王亚六第一个开过去,3吨半的货(汽油)。

    桥很窄,汽车上桥后,两边只剩下一个拳头宽的地方。 王亚六笑谈:现在想起来危险,实际上也不危险。

    看惯了日本飞机。飞机来了,汽车要停在大树底下。

    后来就摸到规律了,一般是中午1时—3时,日军从越南飞过来,3时不来就不来了,可以过江了。 华侨机工每个人和每个人都不一样,但绝大多数人都表现得很勇敢,“够汉子”。

    南侨机工第三大队的王声春,福建永春人,在广西镇南关的时候,脚被日本子弹打穿,就用木头把小腿固定,继续驾驶。 一些资料介绍说,由于滇缅公路的通车,公路两边也变得热闹非凡。

    针对这样的说法,杨保华、王亚六、罗开瑚等人纷纷摇头,“当时公路两边很荒凉,根本没有什么娱乐,哪有时间唱歌跳舞?司机们也是一天24小时呆在车上。” 南侨机工用鲜血和生命保障了滇缅公路的畅通,用火热的爱国心筑起一条炸不断的运输线。

    战后统计,3193名机工中,牺牲1000多名。 被改变了的人生 选择回国服务,改变了华侨机工的一生。

    1942年,部分机工奉派到印度盟军机场装运援华物资。机工杨保华报名后,坐驼峰大队的飞机到印度去町江飞机场。

    当时的任务是从印度洋边运物资到机场,然后再空运到昆明。“驼峰在天上跑,我们在地上跑。”

    杨保华说。 在印度呆了一年多,1944年,驼峰大队撤走了,大部分驾驶员都回去了。

    没有办法,杨保华认识一个中山的美籍华人老乡,是美军中尉,才坐美国“空中霸王”轰炸机回到国内。 到昆明一下飞机,国民 *** 把护照、执照等所有东西收走了。

    那一段日子很苦,刚过来的时候,说好每人30块国币工资。当时的比价是30块新币换100块国币。

    算新加坡的钱,一天工资只有两毛钱。就这点钱,好多人还没有拿到。

    没办法,找到先期回来的驾驶员家住下,靠回收汽车的水箱等,修修补补换点钱维持生活。 解放以后,新中国百废待兴,他们。

    五、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是怎样的

    滇缅公路,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在中国,在世界,没有哪条公路像滇缅公路这样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没有哪条公路能像滇缅公路这样久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深深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是由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以及中印公路组成的运输大通道,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全部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

    滇缅公路,这条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干道,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日本根本不相信中国的抗战能坚持到滇缅公路修通的那一天。日本人更不会相信,严重缺乏施工机械的20万中国劳工——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是他们用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了埋葬日本占领中国的梦想的交通大道。

    七七事变以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北方的京津地区、南方的广东、汉口、上海、南京等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包括了中国主要的大城市、95%的工业、50%的人口。更为重要的事,中国沿海几乎所有的港口都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武汉会战以后,中日双方进入战争的相持阶段。战争变成了消耗战。对于中国来说,物资供应问题此时显得异常严峻起来。

    旅居海外的华侨得知祖国遭遇日本侵略后,纷纷捐款捐物,筹集了大批国内急需的药品、棉纱、汽车等物资。迫于抗日救亡的严峻形势, *** 还拿出极为珍贵的外汇从西方购买了大量的汽车、石油、军火等。这些物资需要紧急运回国内。中国急需一条安全的国际运输通道。

    早在1935年,蒋介石就预见到,一旦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将不可能守得住东部沿海地区和内地平原地区的城市,最终国民 *** 必将退守西部。

    中国 *** 正是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危机,于1938年开始修建滇缅公路。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首都仰光港。滇缅公路原本是为了抢运中国 *** 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

    抗战初期,几百万军队所需要的武器装备;维持经济运转所需要的各种物资;无数内迁到大后方的人们所需要的基本消费品,总之,当时维持整个抗战所需要的、中国不能生产所有物资,都依赖这条生命线运进大后方。

    滇缅公路还有一个无形的作用——它改变了战争的进程。使得日本军原来是要在正面打败中国军,迫使国民 *** 屈服。但由于有了包括滇缅公路在内的对外通道,使得日本军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改为从沿海越南、西北和缅甸封锁中国的对外通道。这样给疲惫的中国军民有了喘息的机会。

    六、远征军的历史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 *** 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派遣的出国作战部队。

    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远征军简介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

    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民众不计其数。

    1938年底通车,从此,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图谋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

    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 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滥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

    尽管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 *** 和云南接壤。

    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

    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

    中国成立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取消),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

    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

    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

    其中远征军新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以一团兵力浴血奋战、立功异域。新编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幸受伤殉国。

    战役结束后,英美 *** 高度颂扬,授予孙立人将军、戴安澜将军(追赠)功勋章。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也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

    但是,也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英军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并消耗日军部分力量,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从而赢得时间,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以西(我军在东),最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450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1942年后称为中国驻印军, 由于古代印度从来没有和阿萨姆地区统一过,18世纪英国殖民者侵入阿萨姆地区,后来才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属印度的一部分,随英国在缅甸的军队进入阿萨姆地区后,中国远征军又被称为中国驻印度军队。

    缅甸作战失利后,中国远征军孙立人领导的新38师,以及后来绕道胡康河谷的新22师近三千人退入英属印度,成为中国驻印军的基本力量。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在兰姆伽训练营受训并进行整编,并于1942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利用美援物资配备全副美式装备,战斗力大为提高。

    同时,中国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2批远征军,于1943年2月设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 1943年10月, 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代号为“安纳吉姆”,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铺设输油管。

    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