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历史从未走远 青春从未走远作文600字 历史从未走远王立群读史札记 历史是过去,但历史从来没有过去 历史从未走远作文800字
很久以前,看到一句,非常深刻,“你尺如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历史总是以各形式循环往复着,说不清多少年为一个轮回,只听老人们说,隔百年遇圣人,江山百代,成为圣杰豪雄驰骋的疆场。其中,自然也不乏小人物登高一呼,成为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重要力量。汉朝的历史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人物,且不论在楚汉争霸中胜出的刘邦,只说赠给刘邦一面“正义之旗”的三老董公,帮刘邦打破荥阳困局的袁生,虽然史书中未载其名,但几位身上绽放的智慧之光,至今也不曾褪色。以上,在王立群先生的新纳缓书《历史从未走远》中均有提及。
第一次听说王立群,要往前推十多年了。当时出现在《百家讲坛》上的一众学者成为大众追捧的对象,他们有的说“红楼”,有的论《庄子》,有的品“三国”,有的讲《史记》。《王立群读史记》是那时最叫座的解读系列之一。在这之前,我看了陈宝国的《汉武大帝》,对卫青、霍去病、卫绾、窦婴等人的故事有所了解。王立群先生的风采学识更拉近了我与这些历史人物的关系,也是从那时起,洞困模我喜欢上了汉史。但仅停留在听个热闹的层面上,从未想过有一天能为我所用。
直到上周读完王老的新书,意识到在品故事并与人分享的过程便打通了古今屏障之时,还有点后怕,真不知自己以前片面截取过多少章节,错误引用了多少典故,大家也会如我彼时看热闹一般,一笑而过不说破吧。
《历史从未走远》王立群
在历史上与羊有关的诗词、典故很多,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壮美之景,有“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温暖安详之境;有苏武胡地牧羊十九年,杖汉节,“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的坚韧不屈,有齐宣王不忍见其觳觫,以羊易牛的仁爱与恻隐;有“三羊开泰”的吉祥祝愿,有“羚羊挂角”的超脱境界。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羊大多是与温顺、吉祥、善良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
有一种人,永远不会掩饰自己,不会伪装自己。因为不伪装,所以敢说、敢做、敢担当;因为直率,所以可爱,不会使人轻易忘怀。子路就是一个不会使人轻易忘怀的人。
“底线”公仪休有他自己的想法:我身为相国,有能力顿顿吃鱼,要是现在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一旦我这个相国因此被免职,再想天天吃鱼,恐怕就很难做到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公仪休嗜鱼却不受鱼贿的心理活动,他的拒贿源自内心的敬畏,他也成为了严于律己的典范。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底线” 李斯既想保住大秦帝国,又想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结果最终连自己的性命也未能保住。这是李斯的悲剧!选择应该选择的是勇敢,选择不该选择的是怯懦;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愚蠢,放弃应该放弃的是睿智。底线是人生不可逾越的规则和最低标准。超越底线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许许多多的选择。当这些选择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都将会面临着一场场考验。所有考验的本质其实只有一条:坚守还是放弃。我们所说的每个人,毫无疑问也包括了政治家。政治家是对国家负有重大责任的人,他的道德底线更神圣、更关键,一旦被突破,整个国家将会为此付出代价。
“诺言” 仆人眼中无英雄(no man is a hero to his valet)。这位与陈涉一起光着膀子在田间劳作的昔日伙伴,压根就没有意识到今天的陈王不再是昨天的陈涉了,他还不知趣地到处宣扬陈涉的陈年糗事,在消解陈涉权威的同时,也在急剧吞噬着自己的性命。陈涉杀了早年的小伙伴,释放出的信号让许多故人心寒不已;陈涉无信无义之举,其破坏效应巨大,故人们纷纷逃离陈涉,陈涉慢慢地真正成为了“孤家寡人”。童话故事中总是有勇敢的王子对美丽的公主许下承诺:我会保护你,而最终的结果是历经磨难,“从此,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当然,这只是童话,现实世界中可能并不如此单纯。对于诺言,古人的一句话倒可以借鉴:“诺不轻许,故我不负人;诺不轻信,故人不负我。”不要轻易许诺,因此不会辜负别人;对于别人的许诺,不要刻意地时刻铭记,因此也不会觉得腊塌庆别人对不起自己而心理失衡。
谦恭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宽容。在成为大汉王朝的皇帝后,刘邦曾在众臣面前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他说:策划用兵,指挥战争,决胜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应粮饷,不断绝粮道,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就一定能胜利,攻就一定能攻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俊杰之才,我能够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石奋即使在退休之后,每逢岁时都要入朝臣拜天子,经过宫门之时,必定会下车快走,见到御车,不管皇帝在不在里面,都要伏轼致敬。石奋自己生性谦恭,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言传身教,石奋的子孙辈有人做了官,无论大小,回家看望他,石奋都会穿上朝服接见他们,并且不直呼他们的姓名;子孙如果犯错,石奋不会斥责他,而是把自己关闭起来,不吃不喝,直到孩子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已成年的子孙在身边时,石奋即便是闲居在家,也一定要穿戴整齐;皇帝有赏赐的食物送到他家,他必定叩头跪拜之后才弯腰去吃,如同在皇帝跟前一样。在他的引领之下,石奋的子孙都遵从他的教诲,一言一行谨慎行事。因此,石奋一家以孝谨闻名于郡国,即使是特别注重礼节的齐鲁的儒生都自叹不如。
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今天,我们在遭人误解、被人诽谤以致“剪不断,理还乱”的时轮握候,不妨干脆学学直不疑的态度与做法。有时候,越描越黑,越辩越污,不妨宽容一点、大度一些,退让一步、忍耐一分,事实往往会水落石出。
三千年的风云变幻、世事沉浮,三千年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三千年的帝衫罩王将相、贩夫走卒,三千年的草莽英雄、文弱书生,三千年的人生沧桑、命运流转,经过司马迁满怀豪气、不平则鸣的如椽大笔浸染,最终凝结在《史记》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一百三十篇中。
一部史家绝唱,梳理了一个民族走过的几千年的历史记忆;一部无韵离骚,蕴含了一个痛苦灵魂的满腔愤懑。字里行间响彻的,是一颗不屈的、高昂的头颅不平的鸣响。汉武帝以他的专制刀剑,阉割了司马迁的肉体,然而,他阉割不了司马迁的思想。经历了超越精神与身体的双重苦难的司马迁,用他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却饱含血泪之情的笔墨,将大汉盛世的天子钉在了历史的光荣榜与耻辱柱上。
司马迁走了。但是,穿过光怪陆离的刀光剑影,透过激情澎湃的鼓角争鸣,和着伯夷、叔齐的采薇吟唱,走出蜿蜒清淑的龙门山,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位气宇轩昂的长者,似乎要向我们说些什么。
人在冲动的时候,大脑不是一根筋,就是两头堵,想要对棘手问题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有所谓的冲动打人、冲动、冲动购物、冲动为政的事情发生。无法克制人生的冲动必定会导致失败,所以关键时刻,保持容忍与冷静,是解决冲动的有效良药。
哭和笑,都是人类情感的宣泄与流露,比较而言,人们似乎更喜欢笑。笑大多因欢喜之情而发。庄姜“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笑得可爱,笑得迷人;鲁仲连谈笑之间退却秦军,笑有底气,笑得胸有成竹;李白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豪气干云,响应唐玄宗的召唤,飞奔洛阳;杨玉环看着快马加鞭从岭南运来的新鲜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苏轼春游,“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虽也有“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的丝丝烦恼,然而内心终究是快乐的。
不过,笑并不全是快乐的。正如有喜极而泣,亦有笑中含悲。《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的项羽唯一的一次笑就包含着浓烈的悲壮色彩。
人在顺境时会情不自禁地笑,想遮都遮不住;但在遭遇挫折、身处逆境的时候,却很难笑得出来。其实,人最该笑的时候,正是身处逆境之时。项羽在“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的情形之下,面对已经准备好的渡江的船,他最后的一笑,刚毅地凝结在了他的脸上,悲壮而体面。
“自我定位” 对于张仪的人品,我们抛开不谈,他的坚定和自我定位意识,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张仪对于自己的境遇很了解,这样一个有着绝对自信的人,虽然尚处于穷困状态,没人真正赏识,但是他懂得重视自己安身立命的武器,明白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正是这种坚定与自信让他在后来青云直上。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自身定位不准最后命丧黄泉的人,这人是赵括。赵括是成语“纸上谈兵”的主角,他饱读兵书,连他的父亲都说不过他,可是他对自己的才能认识不足,一味自视甚高,反而是他的父母对其缺点颇为了解。赵括就是因为没有准确定位自己,未能看到自己的才能与所要从事的工作之间的差距,最后受到了惩罚,只不过他所受的惩罚至为惨重——失去生命和沦为笑柄。现在也是一个人才济济的时代,怎样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脱颖而出是大家广为关注的问题。但是,不少人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能力,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盲目地在时代大潮中跟风跑,最后是“全面撒网捞不到鱼”。所以,我们不妨沉静下来,淡定淡定,找一下自己身上那关键的“舌头”,或许找到了之后,属于自己的春天就要来了。
“理想”我们不能指责屈原好高骛远,不能批评屈原不合时宜。对于屈原而言,他上下求索,思考人生,他相信自己的追求是真实的,他认定他的“美政”理想是能够实现的,他认定生命的意义远远胜过生命本身。什么是理想?理想是人类得以摆脱苟生的伟大精神。马克思说,当初古猿很爱劳动,所以站了起来。但直立行走还不一定是人,它们中间扒毁闭肯定有不满足于摘野果、喝鲜血、捉虱子、晒太阳、得过且过的家伙,不满足的家伙不断地告诉它的同类,这个世界上绝对有更美好的活法,我们得有追求,得去寻找。就这样,找着找着,它们变成了人。屈原也是如此,他正是在不断地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完善了自我的人格,丰富了自我的价值,成就了完整而更有意义的自己。“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楚国的亭台楼榭早已成为断壁残垣,化为沧海桑田,但屈原的人格理想如昭昭日月,千古垂照。
上蔡之犬 华亭之鹤 李斯的老鼠哲学唐朝的宰相房玄龄编纂《晋书》时,把这句后悔的话同李斯的那句临终感叹相提并论:“上蔡之犬,不诫于前,华亭之鹤,方悔于后。卒令覆宗绝祀,良可悲夫!”世上没有后悔药。李斯的临终之言、陆机的临刑之叹,对后人都会有所启发。
“识大势者受益” 自古至今,能够最先把握到天下大势的人都是少数,他们必然是社会大变革中的最大受益者。因为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是整个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大变革意味着社会关系的大调整,把握好社会变革的节奏,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就会成为社会变革的受益者。认清了大势,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抓住机遇,顺势而为;认清了大势,才能信心满满,不会被暂时的挫折折服,勇往直前。当别人不明白的时候,他明白余乎自己在做什么;当别人不理解的时候,他理解自己在做什么;当别人明白了的时候,理解了的时候,他已经成功了。
“圈子”对自己向往的圈子,不要急于往里进,因为你还未达到进入一个新圈子的门槛。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功到自然成,春来花自开。当你具备了一切条件之时,这个圈子会自动接纳你、欢迎你。圈子是群体公认的,得不到群体的公认而刻意追求进入某个圈子,不但会遭遇失败而且也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顺其自然是对待圈子最好的办法。进入一个自己满意的圈子也不一定能一辈子待在这个圈子里。这个圈子里的人会永远承认你吗?一旦你触犯了某些规则,比如为人上的亏欠,做事上的低劣,圈子里的人就会将你踢出去。即使名义上还保留位置,也是名存实亡。所以,世界上只要有人入圈,就一定有人出圈。出圈可以自己决定,有时自己也做不了主。圈子与圈子的联手,目的皆为获取权益。 进入一个正常的圈子,可以有更多向他人学习的机会;进入一个春裂非正常的圈子,可能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因为当一个圈子的核心垮台之时,入圈者大都难脱干系。“圈”还有一个读音“juàn”,有“豢养家畜的地方”的意思,一旦进入非正常的圈子,就与这样的意义不远了。
“活”秦汉易代之际,叔孙通以一介儒生,游刃于秦二世的残暴昏庸、项羽的喜怒无常、刘邦的粗鲁无赖之间,他因此被授予“谀儒”的荣誉称号。谀儒就是拍马屁的儒生,这委实有点冤枉了叔孙博士。叔孙博士的经历告诉我们,在社会的生存法则中,首先要适应别人,要适应环境,要与时俱进,而不是相反。他还告诉我们,无论是在何人面前、在何时何地,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好东西。知识之好,不光在于你知道多少,关键在于你如何运用。如何运用知识,那可是一门更加高深的学问了。忽然发现,叔孙通的姓好,名也好。要想做爷爷(叔),就先得装孙子;既要当爷爷,也不忘装孙子;该当爷爷时当爷爷,该装孙子时装孙子,是谓通。
申屠嘉之死,与他的性格有关系。司马迁说:“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但他不会迂曲,不会权变。刚正廉洁,就会依法办事;不知权变,就会循规蹈矩。法令执行不通,就会心生郁闷;不知权变,就无法解脱。申屠嘉只能郁闷而死了。再仔细想想,申屠嘉郁闷的原因何在呢?权力大于法,这才是关键所在。规则本来就是统治者定的,遵守规则是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这件事情的受益者晁错一定没有想到,在汉景帝破坏规则中受益的他,最终在汉景帝再次破坏规则时被斩杀。申屠嘉如果当时没有死,在这时大概也难逃郁郁而终的命运。
“择主与被择” 刘邦选择性地使用他手下的臣子,常常被人称作是明主择士。但陈平、叔孙通搞“明士择主”却饱受争议。人们太习惯于明主择士,而对明士择主则齐声抨击。其实,陈平三易其主自有其苦衷;但是,谁愿意听你的解释呢?谁能理解你呢?你向谁倾诉个人心中的委屈呢?如果见人就诉说,逢人便解释,岂不成了令人讨厌的祥林嫂?其实,人生一世,关心你的人并不多,屈指可数。即使最欣赏你的人,即使最关心你的人,也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忽视你、忽略你。所以,不必强求他人的理解。每个人关注的重点往往都是结果,没有几个人会关心细节与过程。人们只说你三易其主、六易其主,谁会愿意了解你数易其主背后的委曲与苦衷呢?证明自己是人生中最困难的事!世界上多少有才之士,终其一生都无法证明自己的才华。多少世界级的顶级画家,一生穷愁潦倒,死后其画作才为后人所认知。这些顶级人才都无法证明自己,何况平凡如我们呢?
“示弱,莫欺少年穷”主父偃之死,后人多以为其咎由自取。司马迁却说:“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主父偃富贵受宠之时,他手下的门客数以千计,后来灭族身死,却没有一个人收葬他,只有一个叫孔车的人给他料理了后事。这就是社会,是世态炎凉的社会造就了主父偃,扭曲了主父偃的心灵。俗语言,咸鱼亦有翻身时,是告诫我们不可随意看轻他人。对主父偃而言,咸鱼是翻身了,但还是咸鱼。他身居高位,心中不是快意,不是责任,而是怨恨、报复。他沉湎于自己屈辱的一生之中无法自拔。他羞辱曾经羞辱过他的人来宣泄,他告发曾经轻视他的人来泄愤,他用倒行暴施的行为来掩盖内心扭曲的痛苦,他终于将自己的一生定格为了屈辱的一生。
“表达” 冯唐,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才华横溢,世人皆知。但就因性格耿直,不会迎合别人,不知避讳,所以,终其一生,总不能畅快淋漓一尽其才、建功立业,令人感慨。其实,表达的方式有很多种,为什么就不能选择既利人又利己的那一种呢?当然,也不能趋炎附势,随波逐流。在坚持某种底线、根本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学会双赢。
“莫急,稳住;有些伤痛是超越时代的”此时的贾谊意气风发,深谋远略,抛出了一揽子改革方案:更历法、变服饰、定制度,等等。贾谊这些颇有远见的主张,意在为汉代的长治久安进行规划。然而,他的思想和主张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在当时必定搁浅,他的一生也注定充满挫折和痛苦。贾谊的遭际在后世引起了极大的共鸣。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首写贾谊的诗说:“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清代袁枚有绝句云:“尽把封章奏玉阶,一时绛灌口难开。经生汉代知多少,屈指谁为王佐才?”领袖毛泽东有首七律《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这些诗都是在为堪为帝王之师的贾谊怀才难施而深鸣不平。初唐王勃在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说:“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是啊,历史上的汉文帝算得上一位明主。然而,就是这位明主扼杀了汉初最具有远见卓识的天才!贾谊的思想与策略,已经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贾谊的悲哀,是超越时代的悲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卜式这一乡里羊倌却能主动为国捐助财物,其胸怀令人感叹!当时像他这样的“傻小子”不多,只此一个。现代人的境界似乎比古代人高了很多,不断有人声称要在死后“将一半财产捐献给社会”,还有人要捐出全部财产,将礼金捐给灾区云云,这似乎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是,在看惯了众多的“诈捐门”事件后,我们不禁要对某些所谓的无私情怀持一种观望态度。当初公孙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看扁了卜式,现代人千万不要让古人偷着笑啊,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留待历史验证吧!沉默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沉默作为一种人生选择,非常复杂。
"沉默是一种人生选择“。人们常说,沉默是金。确实如此,在一些情况下,沉默可以避免祸从口出,特别是遇到专制暴君。当然,沉默是金,并不是说什么都不要说。孔子的弟子子张向孔子求教如何做一个好干部,孔子说:多听听别人的言论,有怀疑不懂的地方则保留,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说,这样做的话,就会少犯错误;多看一看别人的行事,把危险的事情保留下,其余的也谨慎去做,这样做的话,就会少有后悔。言语少有错误,行事少有后悔,谋求仕禄的方法就在其中了。“沉默是金”并非永远正确,是有条件的。当需要你选边站队时,有时,选择沉默等于选择了灾难。此时,沉默是祸。面对强权、暴力,沉默是一种抗争,沉默是一时的忍耐。沉默是对无效规劝的明智选择,沉默是对固执己见者的唯一选择。被人误解,可以选择沉默。每个人本来就不需要所有人都了解,没有必要对他人解释什么。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声音,一种无言的声音。西方有句格言:“缄默有时就是最严厉的批评。”可惜的是,聪明的宋太宗已经被冲昏了头脑,根本就无视这些沉默的声音,结果在沉默时就已经确定。
”身后名“对于明知有身后名亦只图今世任性者也无影响。那些抱有大胸襟、大慈悲、大智慧、大爱心的人,尽管他们不相信有来世,但是他们仍然非常重视身后的成功。这种成功虽然不能惠及成功者本人,但是惠及民族、惠及国家、惠及人类。因此,他们的成功是人类的成功。+家族观念的有无、浓淡对身后名的关注程度有重大影响。家族观念使人们十分珍视身后名。尽管我们作为一个个自然人,一去永不复返,但是我们的子女在延续着我们的血脉,延续着家族的辉煌。当代中国由于各种原因,家族观念已跌到历史的最低点,这是一种历史的遗憾。子孙都希望先人能为自己的家族增添一份荣耀。+在中国流传极广的杨家将就是一个极端重视家族荣耀的家族。在杨家将的身上,宁死不降的杨令公是这个家族永远的精神偶像,为国捐躯的杨门后人赢得了“满门忠烈”的美誉。尽管这只是一个文学的创作而非历史的真实,但是文学创作得到一个民族的高度认可后,文学典型也就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符号。+一个重视家族荣耀的民族一定是一个凝聚力极强的民族。这个民族虽然也会经历挫折,但是挫折之后必将会快速崛起,因为这个民族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浓重的家族荣耀观。荣耀观使得这个民族的每个家族都不能容忍自己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做一个下等民族。无数这样家族的力量聚合起来,将会成为一个民族软实力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
”治大国,如烹小鲜“韩非子是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提倡依法治国,强调因时变化,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但是他更重视法令的稳定性,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法令维持社会稳定的效力,朝令夕改会让百姓无所适从,导致社会不安。韩非子是战国时代法家人物的代表,他“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他有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一篇是《解老》,一篇是《喻老》。较早也较好地践行“治大国,若烹小鲜”理念的,是汉初的两位相国,一位是萧何,一位是曹参,他们留下了“萧规曹随”的成语,后来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区分“陈平将右丞相一职让了出去,但是,与右丞相相当的能力却是无法让出的,吹鼓手出身的周勃并不能很好地胜任右丞相一职。一次上朝时,汉文帝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审理多少案件?周勃不知。汉文帝又问:全国一年的钱粮收入有多少?周勃还是不知。汉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这些问题,主管的人自然清楚。汉文帝问:主管的人是谁?陈平回答:陛下要了解案件审理,可以询问廷尉;要了解钱粮收支,可以问治粟内史。汉文帝说:既然这些事情都各有主管,那么你又主管些什么事呢?陈平故作惶恐状:依臣看,作为宰相,对上要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则哺育万物使之适时生长;对外要镇抚四夷诸侯;对内则亲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各尽其职。其实,这种小儿科的问题,早年在乡下分肉的时候,就已经难不倒陈平了。作为一国之相,不知国家每年的收支、案件几何,好像不够称职。周勃就是这样想的,因此他回答不出就汗流浃背,惭愧不已。陈平的回答则是四两拨千斤,直言丞相的职责是“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为政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上级不能事无巨细都要插手。 这就是今天管理学中常说的金字塔式的管理。 司马迁说陈平是学黄老之学的。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陈平早年就已具备了这个材质。他先去投奔魏王,后来又追随项羽,最终跟定了刘邦。为刘邦六出奇计,定国家于危难之中。吕氏专权,陈平竟能自脱,重定刘氏天下。史书上说,陈平离开项羽前去投奔汉王途中,要坐船渡河。陈平是个美男子,船夫见其仪表堂堂,相貌不凡,认为陈平一定怀揣金银财宝,绝对是个有钱的主,预谋害之。陈平一下子就看透了船夫的“五脏六腑”,知道船夫动了“花花肠子”,但还不能说破。怎么办呢?于是陈平不慌不忙脱下上衣,放在船上,意思是让船夫看清他身无分文,接着上前帮助划桨,意思是让船夫清楚我陈平不知道你在想啥。就这样,一场个人的生命灾难在无形中化解。 纵观陈平一生,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总是清楚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正因如此,他治国如同分肉,举重若轻;国家政局变化,他能善始善终,终得贤相之名。
“陆贾分金” 陆贾均分给儿子钱财是有条件的,他与儿子们约定:我到你们那儿,你们必须招待我人马酒食,要完全满足我的要求,十天换一家。我死在谁家,谁就可以得到我的宝剑、车马、侍从。一年中,我还要到其他人家去做客,到你们家里也不过两三次,要是见面多了就不新鲜了。因此,你们也用不着因为我待时间长了而厌烦我。于是,陆贾佩带百金宝剑,坐着“宝马”,带着十人乐队,吹吹打打,载歌载舞,往来于五个儿子之家,出入于朋友之门,这就是陆贾分金的故事。汉语中“数见不鲜”这个成语就是陆贾发明出来的。 陆贾平分财产,不偏不私;自留资产,以备后事;儿子轮流坐庄,谨防数见不鲜。这一套很有意思。 古人讲究修齐治平, 陆贾这些都实现了,身名俱荣。司马迁、班固都说陆贾“竟以寿终”,“竟”是“最终”的意思。有人理解为“竟然”,是不对的。单看陆贾的齐家之术与治国之道,对其“寿终”就不应该觉得惊讶。
大人物是凡人,小人物也是凡人。 凡人就不免有思虑不周之处。大人物有时肯定会有其想不到的地方,小人物也会富有政治智慧。只是大人物往往歧视小人物,因此,大人物往往因此而坐失良机!其实,小人物有了条件,也会成为大人物!比如刘邦,原来是个小人物,但是,遇到秦末大起义,折腾了七年,终于折腾成了大人物。
“梯子” 在合适的时候搬一把合适的梯子是一种人生智慧,但是,如果靠搬梯子谋取当权者的欣赏,或者当权者总是等待梯子的出现,则未必是人生之幸。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下来,他发誓从此再也不碰梯子了。有个哲学家知道后,就去劝他说:兄弟,为什么怕呢!摔下来是你的错,又不是梯子的错。那个人看看他,不耐烦地说:没有梯子,我会摔成这样吗?这个故事中有梯子,有爬梯子的人,有搬梯子的人,也有怕梯子的人,实在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政治家的 公众形象 是政治家的生命。
“杯酒释兵权” 五代君主建国之初,未尝不想大权独握,但都未能梦想成真,最终都是打下了江山给了别人。赵匡胤之所以能实现独揽大权之势,有高于五代亡国之君之处,那就是他的果敢、决断及实力扩充。清朝乾隆皇帝对“杯酒释兵权”曾经有过如下评价:历来诵读史书的人大都认为宋太祖在宴饮之间轻松地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在不知不觉间,不声不响地使天下归于安定,这实在是鄙陋浅见。石守信等数位禁军首领如果不是受制于宋太祖,又怎能靠几句客气话、知心话、暗带威胁的话就放弃了自己所掌握的军权?当时宋太祖比这些禁军将领更加机智勇武,有信心、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事情,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石守信等人接受命令还来不及,又怎么敢有不同意见?修史的人没有远见卓识,只是在宴饮这一移权方式上不断来炫耀其中的奇异之处,而不是从宋太祖本身的英勇决断处入手,甚为可笑!
政治斗争的结果从来都是各方相互博弈、相互角逐的结果。因此,貌似平稳的权力交接,其实是各方实力与智慧博弈的结果。只是这种博弈有时在桌面上,有时在桌面下。这种博弈有时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看得明白,有时大家看不到,看到了也不明白个中玄机罢了。结果既然是多方多次博弈的结果,面对结果应当十分冷静。人生并不是每一次结果都符合自己的利益,面对不符合自己利益的结果应当理智对待。因为这不是个人力量当时能够解决的,既然如此,接受它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一时的接受并不意味着永远接受。当个人力量足够强大时,新一轮的较量与博弈也就加速了,改变结果的时机也就成熟了。
对于一个统一的帝国来说,做大做强,不如做长。 短命终归非人愿。为什么在国人看来弱势的宋朝竟然在五大长周期帝国中位居第二呢?原因多多,但有一条是绕不开的,即创业皇帝不简单。宋太祖赵匡胤为实现宋朝的长治久安做了三件大事:一是致力于统一,二是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三是致力于文官政治。不搞一朝天子一朝臣,而是施行一朝天子两朝臣。优待文人,尽量不杀有不同政见的官员,造就了文人最受优宠的时代。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无情地肆虐着神州大地,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作为新时代下的青年,我们怎能无动于衷?
歌德曾经说过:“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本应阖家团员的春日,无数英雄舍弃亲人团聚,舍弃灯光可亲的温暖,奔赴“寂寥无人”的江城,驰援在争分夺秒的前沿。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地与死神搏斗,严密地防护罩下有他们疲倦举运睁却执着的眼神;货运司机毅然决然地奔袭在高速公路,只为悄然疗伤的祖国早日摆脱病痛的折磨;无数仁人志士发启爱心捐赠……”
疫情下的中国再次以速度让世界各国另眼相看,回顾火神山的十天建设历程正岁。数千万网友云监工下的医院。让世界惊叹中国速度”、更被戏言”基建狂魔。完善设施、齐全药品、顶尖专家,都是一个个平凡人的努力而来。回顾西方国家的疫情的现状,我们荣幸而庆幸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国家政策的正确实施,各级领导的准确抉择等,皆是为了让新冠疫情早日结束。此谓之:“以倾国之力,携万众之心”。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 要以悄斗史为镜。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坚持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服从党的号召。以坚定不移爱国情怀,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全心全意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用实践去学习,知行合一,脚踏实地的行走在复兴路上,久久为功。
历史从未远去,抗战精神依然在激励人们投身新奋斗新征程。向前,向前,向前,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体中华儿女坚定必胜的信念,激荡起更昂扬的中国精神,汇聚起更磅礴的中国力量,必将抵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历史,是对过去的研究、记录与总结,它是民族共同的根基,也是个体心灵的内核。历史铸造了现实,也照耀着未来。我们涂抹着历史的余温,从历史走来,在这里沉思反省,也在这里整冠出发。
回望历史,百年前的中国闭关落后,受尽屈辱。洋枪利炮炸开国门,签订条约,割让领土。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文化以及人的生命造成了巨大备薯的损害。
我们反思过去的错误,铭记耻辱的历史。正因如此,无数英雄志士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拼死抵抗。在侵略与反侵略之中,谱写着民族的史诗。
无数先辈以挽救民族危亡为使命,勇立于时代浪潮前,奉献自己的美好年华,在迷雾中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带领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带领中国走向胜利。
立足当下,东方大国巍巍雄立。从一带一路到全面脱贫实现小康社会,经济力量日益强大;从“嫦简禅娥”登月,“蛟龙”入海到“祝融”探火,“羲和”逐日,不断攀登世界科技最高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一步步实现。
清醒地认识过去,能让我们更坦然地面对未来。历史是教科书,也是清醒剂,汲取历史中的养分,才能明得失,知兴替,行稳致远。
历史不应也不能被忘记,它将熔铸为华夏儿女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凝聚起华夏儿女奋楫笃行、臻于至善的坚定决心,带领我们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让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青年也因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不断奋斗,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将青春年华投身于国家复兴之中,让自己的人生因奋斗而出彩仿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