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最重要的理念?歌德曾说:“不喜欢音乐的人,不配做一个人;只一般喜欢音乐的人,仅配做半个完整的人;只有狂热喜欢音乐的人,才配做一个完整的人。”西方人大多酷爱音乐,大诗人歌德更是如此,因此他才把音乐提高到如此重要地位。西方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就是创立了完备的音乐体系,涌现出了众多千古不朽的作品,那么,西方音乐最重要的理念?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对于贝多芬(1770-1827),我们似乎已经非常熟悉。辞世一百八十周年以来,贝多芬早已被公认是整个(西方)音乐史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伟人巨匠。汉语世界中对贝多芬的认识,可用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详、颇富文采的话语来作概括——所谓“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另一句解释贝多芬作品内涵的口号式箴言是——“从痛苦走向欢乐”,同样极富感召力。一般而论,我们好像满足于这样的界定,不再作深究。
众所周知,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可被划分为早、中、晚三期。而人们最熟悉、上演频率最高的贝多芬作品是他的中期创作。音乐界已经达成共识,1802年之前可被看作是贝多芬的早期。此时的贝多芬虽已在维也纳显露才华,站稳脚跟,但创作内涵和风格尚显稚嫩。1802年至1803年间,贝多芬因患耳疾而经历了痛苦的精神危机——他几近崩溃,并写下一份《海立根施塔特遗嘱》。令后人感佩不已的是,凭借艺术力量贝多芬战胜了自我,并由此步入创作成熟期:也即贝多芬的中期。而标志这场精神胜利的一个物质性结晶,就是那部极为著名的《第三交响曲》(“英雄”)。
自此至1812年,贝多芬在近十年的时间中,创作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杰作。目前在音乐会中频繁亮相的贝多芬曲目,许多都出自这一时期:包括《“华尔斯坦”钢琴奏鸣曲》、《“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三首》作品59、《小提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等等。
超验的艺术──谈莫札特的音乐
轻快愉悦的风格
我一直对家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很有兴趣。有些人认为宗教是桎梏艺术的最大元凶,有人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办法呈现出艺术最超越的心灵,有人则宣称艺术可以取代宗教,并达到宗教的功能。于是我决定「宗教音乐」。我的想法是,不管宗教与心灵的关系究竟为何,宗教音乐绝对呈现的出最真实的心灵状态。
在研究宗教音乐的过程中,我对莫札特尤其好奇,因为他在萨尔兹堡这个宗教重镇成长的岁月中,一直为其生计:教堂管风琴职位谱写为宗教仪式而有的宗教音乐,而萨尔兹堡主教对莫札特这个艺术家又非常的不尊重,把莫札特的才华弃若敝屣,不断限制他的创作,甚至规定莫札特的宗教音乐只能写小弥撒曲,把莫札特自由的心灵视若宗教中的杂质。
这期间,莫札特为想离职,主教竟然以辞去莫札特父亲之职务使其生活陷入困境来要胁莫札特。莫札特为了想离开撒尔兹保受限的创作气氛,与不被器重的艺术生命,也曾在母亲陪同下,周游当年以神童之名走访过的诸如慕尼黑,奥斯堡,曼汉,巴黎,伦敦,海牙,巴黎,里昂,瑞士等大城,想另寻创作生涯的开始,结果非但没有成功,母亲反倒因旅途劳累而病故。莫札特并不想耗费时间教授音乐课以餬口,只好再返回撒尔兹堡,忍辱继续作管风琴师,最终还是以跟主教彻底决裂收场。
歌德曾说:“不喜欢音乐的人,不配做一个人;只一般喜欢音乐的人,仅配做半个完整的人;只有狂热喜欢音乐的人,才配做一个完整的人。”西方人大多酷爱音乐,大诗人歌德更是如此,因此他才把音乐提高到如此重要地位。
西方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就是创立了完备的音乐体系,涌现出了众多千古不朽的作品,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音乐中的崇高感、赎罪感,音乐中的虔诚与真、善、美,欣赏音乐的仪式感,都使得聆听音乐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审美活动。
语言穷尽时,即是音乐的开始。我们最高兴时,只有音乐可以表达我们的情感;我们最悲哀时,依然还是只有音乐能表达我们的情感。可以说,只有音乐才是情感表达的最高形式。
欧洲,一片让人魂绕梦牵的土地,那里有奥地利的典雅隽永,德国的厚重淳朴,意大利的浪漫深远……欧洲,作为古典音乐的发源地,除了如画般的风景,每个城市的上空还飘荡着悠扬的音符,空气中仿佛也有高贵出尘的气息,时刻提醒你什么才叫生活。
畅享音乐,打开心扉,伴着宏大的乐章,我们开始了欧洲古典音乐的旅途……
奥地利维也纳,久负盛名的世界“音乐之都”,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漫步城中,随处可见大音乐家们的铜像或大理石像,随处都可以听到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恢弘的维也纳国家剧院,更是音乐家梦想的舞台,这座古老富丽的剧院,曾荣耀地接纳过无数最优秀的音乐家,那盏盏溢彩流霞的水晶挂灯,也照亮了无数人的音乐之路。因此对热爱音乐的人来说,维也纳是天堂,而只要提起维也纳,人们便自然会联想到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约翰·施特劳斯等这些音乐大师的名字。
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因为其卓著的音乐地位,而倍受尊崇,他是整个奥地利音乐家中首屈一指的音乐家,也是举世闻名的音乐神童。4岁就写出了小步舞曲;7岁与他的姐姐周游欧洲的音乐演出,惊动乐坛;8岁创作了几首交响乐与钢琴协奏曲;12岁有了歌剧作品;14岁时经过考官的严格考核后,被当时意大利的音乐中心波伦音乐院选为院士。
贝多芬的音乐特点
早期:从他学习音乐创作到32岁前后
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作曲家 就象大多数着名音乐家一样,他创作了许多到今天人们仍觉得很好听的音乐,同时他的音乐创作能力也很强,写悲伤写抒情都不错。
盛期:约十年时间
生活上他耳聋了,但思想上因为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他将大量伦理思想写进他的音乐中。这一时期的音乐就是典型的贝多芬式的音乐。包括那些主要的交响曲,第五第六交响曲,几部着名的钢琴奏鸣曲,同早期相比,音乐变得富有思想,有自己的情感。
衰落:也约十年时间
贝多芬已经是维也纳社会名人,但他的创作却进入低潮,好象回到了以前一般的音乐家的时代,他个人意志也比较消沉。
晚期:最后的十年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突然又创造出了奇迹。晚期的作品,一部份规模庞大、宏伟壮丽,如庄严弥撒和第九交响曲;另一部分却进入抽象的境地。这时期的作品在音乐家眼里是宝贝。但由于通常很抽象,不如早期的那样好听,一般的听众可能难以理解。
贝多芬交响曲的创作特点
交响曲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当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不仅贯穿其创作生涯的各个年代,也是最集中体现他音乐理想的作品。
继承和创新
贝多芬的创作吸收了前人的精华,并发展了他个人的特色。
以上就是西方音乐最重要的理念的全部内容,正是因著这种音乐风格,音乐诠释家开始注意在莫札特音乐中潜藏的,突然出现突然消失的小调,不谐和音与半音阶,他们都发现这些音符在诉说著欢快之外的另一些东西,而莫札特每每在彷佛不经意间陈述出这些情绪后,便立即以欢快,以和谐再度压过。而这样的音乐风格出现最明显的,就是在母亲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