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多媒体教学包括哪些形式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 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 信息化教学手段
笔者曾经观摩过一堂多媒体音乐课,音乐老师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非常丰富的内容,短短一堂课,教师为学生呈现了绘画、动画、电影、MTV、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叫人目不暇接。可以看出,教师为了准备这堂课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而这堂多媒体音乐课也可以说是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的产物。那么,这样的课到底好不好呢?
我们首先要肯定的是,多媒体作为一个新型的教学,的确给音乐教学带来了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吸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我们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为代表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自然也渗透到了教育的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将导致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因为内容单一,形式上缺少多变性,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途径有限。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让学生更快、更广、更形象地了解音乐,这样无疑能更好地学习音乐、理解音乐,能更直接地参与音乐创作。因此,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运用于音乐课堂,能够使音乐课承载更丰富的内容,使学生获得更美妙的体验。
但是,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不等于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要出现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本来是个进步,但是很多音乐教师,特别是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师却误认为尽可能多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才是符合课改精神的、优秀的音乐课。于是,教师大量的甚至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准备这些物质上,如多媒亮族缓体技术、投影仪、课件光盘、录音带、歌碟等等。这种观念上的误解至少给音乐教育带来了两个负面影响:第一,教师的注意力从教材转移到课件,以致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更深刻地挖掘教材的内容,自然会影响学生审美的程度和水平;第二,这一误解无疑会严重影响到课改的深入开展,给很多无法具备上述条件的教师一个负面的心理暗示,使得许多教师认为只有拥有了高科技的教学设备才有可能上好一堂优秀的音乐课。因此,这一误解如果得不到及时澄清,将会影响整个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下这堂充斥着多媒体技术的音乐课所存在的问题:
一、喧宾夺主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这是一堂什么课?毫无疑问是一堂音乐课。但是,纵观整堂课,却很少有和音乐直接相关的内容。比如在欣赏歌曲《大鹿》的时候,因为歌曲的内容情节性很强,教师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整个故事制作成动画,来向学生讲述森敬模林里发生的故事,还利用电脑音乐给画面配上音乐,又给故事配上朗读,整个课堂显得十分热闹,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整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是课件中“美丽的大鹿”、“可爱的小兔子”、“凶恶的猎人”和故事的情节,而最重要的歌曲主旋律却不是很熟悉。因此,教学的目的没有达到,这堂课当然不能算是成功的。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过多地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过多地掺入了其他艺术门类的内容,而忽略了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而失去了音乐教学的根本。对于这一点,上海高桥东陆学校的穗闹校长高崇华就表示:“学生很容易接受老师用电脑课件设置的生动场景,但不要因此而忽略教学的严密性。”音乐课重在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而这种审美体验是针对音乐的而不是针对其他门类,过多的画面、场景往往会干扰学生的音乐体验,也会使学生对音乐的想像停留和局限在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从而破坏了音乐自身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违背了音乐教学的规律。
二、唯“技”是图
我们所说的这个唯“技”是图是指教师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技术,以致于离开了多媒体就无法将教学进行下去。在这堂课开始的时候,碰巧学校突然停电,教师准备好了的优美的课件和精美的VCD都无法运用,这时的教师显得非常着急,甚至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个尴尬的场面一直持续到来电为止。从停电到来电的这段时间,教师没有将教学继续下去,没有通过语言、自己的歌唱和黑板来为学生继续讲解音乐。而是急得满头大汗,不停地打电话催促学校尽快修复电路。的确,突然的停电确实给教师精心准备的音乐课造成了遗憾,学生听不到音响设备放出来的美妙的音乐了,看不到为配音乐而准备的美丽的画面甚至具有故事情节的动画和电影了,这些都是遗憾。但是,难道音乐课就要因为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不了而就此停止吗?难道这些遗憾就成为了阻止音乐课继续进行的致命之伤了吗?我们知道事实不应如此。曾几何时,教师声情并茂的歌声打动了多少孩子的心灵,在那个时候,黑板上有教师亲手画的五线谱,钢琴旁有教师亲手为歌曲在伴奏,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和谐。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或许没有了画面的影响和干扰,教师和学生都能沉浸在自己的演奏和歌声里。然而,现在却因为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教师、学生和音乐的关系被打破了,在教学时,教师只要动动鼠标,不用写也不用多说,完全让课件代替了自己。在这种缺乏师生交流的教学中,音乐对学生的感染力自然也会大打折扣。关于这一点,布鲁纳倡导的结构主义理论中就曾谈到:“一个结构具有的各种转换都不会超越结构的边界而导致结构的解体,而只会产生总是属于这个结构并保存这个结构规律的要素。”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学生和音乐是始终存在于每一个音乐课堂的,是课堂上最稳定的因素。而在这三者中,教师的作用尤为关键,是架起学生和音乐之间的桥梁。在课堂上,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眼神,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感染和熏陶,在无形中引导着他们的审美意向。因此,教师的主导和核心地位是不容忽视和抹杀的。如果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而放弃了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师无疑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附属”,成为了运用技术的“操作员”,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无疑会大大削弱,这样是不利于音乐教学和教师自身的发展的。
三、走马观花
这堂课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让人有一种“走马观花”之感。试想想,在短短一节课内,要看图、看动画、看电影,要听音乐、听诗朗诵、听教师讲解,巨大的信息量、各种各样的形式充斥在一堂课里,让人目不暇接,根本来不及思考和体验。我想,学生面对这样的课,大都只能走马观花,感受一下视觉和听觉的轰炸和冲击,是无法真正学到实质性的内容,更无法发挥自己音乐的想像力,去体味和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实际上还是在于教师观念的错误。很多教师认为,运用多媒体技术就得在一堂课内体现出所有的多媒体科技,让所有的设备都派上用场,图片、录音、录像、画外音、投影……,种类越多似乎就越能体现出自己的教学水平。殊不知,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信息的储备量远远达不到这样的程度和水平,甚至很多听课教师都无法准确地回忆出课堂上出现的知识点和内容。因为承载知识点的形式过于的纷多繁杂,反而使人什么都记不住,甚至看过就忘、听过就忘。因此,这样的一堂课,虽然表面上看来新颖、花哨、动感,学生也能被新颖的形式和多样的内容吸引。但是,真正忽略的却是音乐的本体和内涵,这样的音乐课决不是一堂合格的音乐课,即使融合了再多的新理念,也违背了课程改革的本义。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中就指出: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像;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也谈到:音乐教学必须以审美体验为中心,其他学习则是起着支持的作用,教师必须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切机会进行审美观察,并鼓励其作出审美反应,而其他的环节虽然也是音乐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一旦它们脱离了音乐体验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3]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剔除掉那些多余的和过于复杂的形式和内容,为学生创造体验音乐、发挥想像力的空间,这对于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围绕“音乐”这一主题,“适度”地运用多媒体。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是教师创造力的表现方式之一,是为音乐课锦上添花的手段和方法,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一种。既不能不用,也不能滥用,而是要“为我所用”。教师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技术来实现自己的教学价值、体现自己的教学艺术。而是要在不违背音乐本身的特性,不违背音乐教学规律的前提上,运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智慧,合理、适度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体验音乐。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黄晓利
音乐教育的意义和各种功效也被广泛认可。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欣赏、歌唱歌曲,从而产生的情感交融,不仅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净化人的心灵。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音乐多媒体教学工作总结,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篇一:小学音乐多媒体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兼任六年级年级音乐课,本着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有表情地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革命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启迪智慧,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作为音乐教师已有一个学期了,现将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弥补不足,精益求精。
一、优化音乐课的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创造作准备。
在“应试教育”时期,由于受教育观念,教师素质及学校设备条件的影响。音乐课虽然较语文、数学等知识性的课有趣些,但仍然受到“重知轻能”的思想束缚,至使音乐课的教学一直陷入“教师带,学生跟”的泥潭里,并逐步演变成“为唱而教,为教而学”的“唱歌课”。这种不但枯燥泛味,而且严重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的教学也毫无积极性可言。与素质教育的精神大相径庭,必须全面纠正。因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慎重选择了“愉快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挚爱中,采用学生自己喜爱的方式,主动学习。为较快的顺利实现学习兴趣转变这个目标,我因势利异的发挥音乐课本身就有的“愉悦”特牲,加上经常采用出其不意的教学创意,很快的就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确保学生对音乐课有常上常新的感觉,我屏弃了“一本教材,一张嘴”进教室的旧法,不断的变换引用风琴、口琴、收音机、影碟机、甚至多媒体电脑等教具辅助教学。同时,在授课中,不在限于教会学生唱,而是把识谱知识、乐器伴奏、配乐游戏、音乐欣赏、音乐舞蹈等各种能力的培养用为教学任务。让学生既长知识又长能力,让学生自始自终兴趣盎然地主动参与。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发现学生们不但对上音乐课的兴趣明显增强,而且还激发了他们对语、数等多门功课的兴趣。原来,他们把对音乐课学习的热情情不自禁地带到了语文、数学各科学习及日常生活之中。这说明:音乐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弯困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是多种基本手段的综合表现,他是有由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调式等要素有机的结合而成的。同时,音乐作为心灵的语言,是音乐家通过现实生活而发出的感受,并用音乐语言传递给人们。因而,教会学生欣赏音乐,让他们用心灵从音乐中领悟喜、怒镇巧、爱、恨、哀、乐等情感,也就是说教会学生欣赏音乐就显得非常必要。在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耳”、用“心”、用“感情”去欣赏音乐。如从高亢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斗志和爱国之情;从内涵深厚的劳动号子中,可以感受到对劳动的热爱以及对敬业精神的鼓舞;从各种曲调悠扬的动听的“民歌、山歌、小调”中,不但可以感受到美,还能够引导学生对学习、演奏及创作产生欲望。这种欲望,既包含了与作者心灵的共鸣,也包含了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实践意识。这种意识,就是创新的动力。
三、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引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形成强烈的创新精神。
好奇心是创造的前奏,也是创造性的原动力。因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好,使之成为创新思维的源泉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完成好的“课题”。根据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并在空气中传递的这个原理。我先放影了“人是如何发声的”录像片,在顺着这一原理,帮助学生培养出“锣鼓、笛、琴是如何发音”的好奇心;接着,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根锯“吹、拉、弹、奏”等到不同使用方法去尝试制作几种小乐趣。不久,有的学生带来了“柳叶笛、草迪、土御闹键吉它、竹梆子”等乐器十余种,也有的学生图省事不动脑筋,随意找来一些破瓶罐作为“打击乐器”充数。对此,我不但没有批评,而是很耐心的指导他们加以改造。使之能够打击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一举动,不但很好的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还为学生的下一次创新实践提供了参与的动力,初步形成了创新精神。
四、“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的创造思维插上助飞的羽翼,促进创造力的形成。
想象是学生异常活跃、大胆的思维活动。是人们在创造活动中独立建构新形象的过程,音乐作为一种以时间上的流动音响为物质手段来塑造的艺术形式,无论在时间、空间及物质形态上都有广阔的想象余地。想象作为创新的基础,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每当上新课之时,我都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作三种“奇想”。一是让学生想象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内心情感;二是想象这首歌曲用什么乐器伴奏更理想;三是想象改变曲调、唱法或者更换歌词会同样动听吗?在三次奇想中,要求学生做到“异中求同”,即方法、形式不拘一格,但要求给人有“美”的感受。这种开放式的想象,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去实践、去创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定的创新意识。如在“锣鼓、风琴、梆子、二胡”等乐趣伴奏;还有的同学采用不同的节奏、旋律及音色来演奏。课堂上不但妙趣横生,而且在这种大胆的想象、实践中培养出了学生的创造力。
五、让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坚定信念,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据研究证明,手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敢于感想的无畏精神和坚定到底的意志品质都有帮助。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创造力在他们的手指上。”这充分说明动手实践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传统的音乐教学多是动口不动手,这就是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让学生养成动手又动口的好习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手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站立起来学习。并引导他们根据对歌曲的认识,用手打节拍;根据自己对歌取得想象理解用手表达情感;有时,还要制作一些乐器给歌曲配乐、配节奏。这些动手的活动,都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值得一提的是:十个手指演奏乐器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美,完善美的过程,无论是管乐器、弦乐器、还是打击乐器都离不开双手的实践训练。即使是同一首曲子,也可以因为手的指法,手指移动快慢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学生在训练中就尝到了创造的乐趣。在这样不断重复的练习探索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创新精神。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成为学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而且为许多学生及家长所重视。音乐教育的意义和各种功效也被广泛认可。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欣赏、歌唱歌曲,从而产生的情感交融,不仅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净化人的心灵,而且可以用来陶冶人的德性,具有德育功能;通过思维的实践,可以促进大脑两个半球的协调发展,具有益智功能;通过音乐语言动作的协调配合,可以促进身体机制的协调发展,具有健体功能。这些功能得以综合发挥,即形成了推动时代发展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当然,要实现这种能力的完美培养,还有待于我们不断努力探索。
篇二:小学音乐多媒体教学工作总结
感悟音乐教学的实用、实效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作为基础音乐教育的实施者,我们音乐老师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教唱几首歌,而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里最重要的是如何教的问题,不单是一两节课要上的如何精彩,而是要长远发展和整体去规划,小学音乐课课时并不多,我们更应该懂得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运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对音乐课保持渴望的激情,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启发学生感受音乐的美,进行想象和美的再创造,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下面是我本人在这个学期进行音乐教学或参加教研活动后的一些感悟。
一、二三六年级教学抓重点“发现实效”。
1、结合校本培训中的“和美课堂”继续落实“评价美”、“追求美”。
每节课我们都要组织学生对课堂进行评价,好的评价不仅要求评价本身具有语言美、听觉美,更要注重评价是否建立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特别是教师对学生及课堂的评价,非常重要!例如:二(2)班的刘旭阳、方佳锋;二(1)班的梁天放;二(3)班的纪晓洁、刘秉萤等。这些学生上课都非常好动,个性很强!以前上课总觉得他们好想存心在捣乱似。你在学生面前批评他们只会起到反作用,我们老师首先要多关注他,每节课尽量安排他发言或帮忙做一些事情,不失时机地鼓励、表扬肯定一下他们。即使学生老毛病重犯,也不要在课堂上粗暴地训斥他们,而是婉转,上课还要注意那些问题,他们还是会有很大的改变的!最成功的案例是刘旭阳同学,在听音乐的时候上很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当有些同学走路不安份的话,他也会适当评论几句“他们边走边跳还说话,既不安全,也不文明,不美!当然,老师同时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学设计要尽量满足学生的生活体验与需求,激发其主体精神,才能促进每个孩子最大可能的发展。
2、在知识能力的发展方面,由于我们的课时有限,不可能每一课都让学生背唱的得“滚瓜烂熟”。那我就抓知识点获一些重点,考虑到以后学生会学到曲式结构、五声民族调式、大小调式、唱谱和以后吹牧童笛做准备。我二年级要求他们背唱《小星星》《五声歌》曲谱;三年级背唱《左手右手》《捕鱼歌》的歌谱、编节奏;六年级牧童笛增加民族音乐的份量。主要是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发现真的很有实效。
二、教研室下校调研课的多次试教打磨中“磨出实效”
本学期,为了迎接11周,区教研室员胡老师的下校听课课,我的那一节《野兔饿了》的研讨课,经过了长达一个多的精心准备,虽然离教研员的要求还有差距,但科组的多次集备、试教,反复的打磨最后也确实上出了成效。记得最后一次试叫教我拿了蔡老师的一年(1)班来上,虽然一年级不能像二年级一样一节完成全部教学设计的内容,但一节课下来一(1)班的学生也能掌握四分休止符的用法了。在此我还要感谢蔡老师他们那些听课老师给予我很多有效的教学建议,引起我本人对教学方式改变的一些思考。通过这次学期的教研,二年级的学生把四分休止符和旋律进行的方式这两个知识点牢牢掌握了,我就感觉很有“磨出实效”的感觉。
三、外出教研学习很有启发可以“借用实效”。
现场观摩学习是让我们提高更快捷径。只要能调到课,不管路途多远,我们也一定会去争取观摩学习的机会。第十六周周五,在昌乐小学听了两位老师”关于奥尔夫教学法在六年级欣赏课的运用”的结题报告与示范课。这次听课让我们得到了很好的启发,就是小学音乐欣赏中,特别高年级阶段如何让学生去参与课堂教学,更好达成教学目标,使之成为“有效参与”的问题。我们都感觉很有收获和提高,这对于我们今后上好高段的音乐欣赏课真的很有启发,通过学习可以“借用实效”。
四、听蔡老师的区研讨课 “吸取实效”。
蔡老师13周在我们学校展的区欣赏研讨课《铜管乐器家族》。教研员为了让这次实地教研真正达到让大家共同提高的目的,评课时:让听课老师分成小组先进行讨论,然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轮流上台发言。首先,每位听课的老师都给予了蔡老师很高的评价:如:教学目标明确,能有效达成;教学环节很完整,教师思路很清晰,有条理,能很好的调控课堂;多媒体做的很好,教学资源丰富;备课认真,准备了很多与该课堂有关的音频、,丰富了教学内容。然后,很多小组又对本节课的设计提出了很多可以改进和提升的建议,这些建议不单是给蔡老师所提,其实对我们每位听课的老师都很有参考作用。如:在欣赏中,能否把乐器的音色与动物相结合?还有老师提到:可以设计体态律动多让学生参与,展示所听到的音色,听到小号的演奏时,请你举起双手按节奏拍手,听到圆号的演奏时,请你扭扭你的腰肢等等。还有胡老师提到的,用人声来模仿小号的声音,小号:dada da 长号du du du ;大号:beng beng beng ;圆号wu wu wu ,这些很实用的建议让我都把它记下来了,很有用!所以我称为“听取实效”。
这个学期快结束了,我感觉没有白忙!所有的辛苦和付出换来了上述的一些积累,可以说这些积累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都是非常实用、实效的。
当今社会是科学发展的社会,网络技术日趋发达,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被广泛地运用到音乐课堂搜悄碧教学中。音乐是审美艺术,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在音乐教学课堂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课堂质量,为实现素质教育而服务。
一、音乐欣赏中的多媒体教学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会取得许多积极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儿童,这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中,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如在教学欣赏乐曲《花儿与少年》一课时,我运用计算机辅助,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小提琴独奏演员演奏的动作表情让学生看得明明白白,把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让学生听得清清楚楚。
二、歌唱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通过优美的歌声直接抒发对音乐作品的心理感受。在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会唱歌曲,而且要教会他们怎样演唱好歌曲,唱出对歌曲的领悟。这就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表现能力。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是通过范唱、听录音模仿来学唱歌曲,歌曲的意境处理也只是从教师的口述中理解。如在学习京剧歌曲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从网上搜集许多与京剧有关的资料介绍给学生。如京剧的历史、京剧中的角色、京剧的著名曲目、京剧演唱家等等。通过影视、图片的播放,学生渐渐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掌握了演唱的方法,加深了意境理解。歌唱时,能准确表现出音乐形象。
三、乐理知识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
乐理基础知识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辅助,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我通过播放不同节拍的歌曲的同时,屏幕上同步演示乐谱。这样,学生就能十分容易感受并理解所教的乐理知识。在音乐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视听结合,图、文、影视并茂,使教师的讲解变得更直观、更清晰、更具吸引力。通过情境再现,能激发情绪,丰富情感,学生学得更快且印象更深。为学生的欣赏与听辨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时间增大教时的密度,使教学过程最优化。
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漂亮的画面和清楚的声音设置,二年级音高感知能力的培养方面有这样一个片段课例: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四个游戏板块:
板块一: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个剧场,学生在剧场中做“听音找位”游戏:教师弹琴学生听辨和演唱单音,拿着自己的票(票上有唱名)找到戏院里相应的座位。
板块二:课件显示一个“花仙子跳舞”的意境,学生们随着教师弹奏乐曲的音区变化,改变手的舞蹈位置进行律动,表现音区的变化。(下转65页)
(上接63页)
板块三:剪辑动画片《三只小猪》中的部分情节,做“小猪盖房子”的游戏:通过听辨音组判定出场的小猪是哪一个,猪大哥――“135”盖草房,猪二哥――“531”盖木房,猪弟弟――“222”盖砖房,然后做盖房子的游戏,在音乐伴奏下有节奏地为三只小猪传送不同的建房材料。
板块四:用flash制作一个“老鹰捉老鼠”的音画作品,之后引导学生做游戏:根据老师讲述的故事情节和弹奏乐曲的旋律行进方向,贴出旋律线,即旋律上行、下行、平行的变化。学生们在有趣的音乐游戏板块中进行了音高的听辨和判定活动,快乐而充分地亲身感受到了不同方式的音高变化:单音、音区、音组、旋律线中的音高变化,所展示出的音乐的无穷魅力,激起他们参与音乐活动的强烈愿望。
在这个片段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将看不到、摸不着的音高变化、形象化、情境化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引导学生参与到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在快乐的感受和体验中提高了音乐的感知能力。
四、拓展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
拓展教学是对音乐活动的延伸,是审美特点的综合体运拿现。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大大拓展了音乐教学的空间和容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古今中外、风土人情、世间万象都可以“身临其境”,开阔了学生的音乐生活和音乐视野,有利于音乐审美情境的创设,为师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提供了条件和环境。
总之,多媒体的运用正如一支清新的活力剂,使音乐课世举堂焕发得更加蓬勃朝气,让教育在音乐殿堂里得到更完善的体验,使学生能够在美妙的音乐殿堂里放声歌唱,在音乐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音乐课堂应该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其充分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在此,笔者就这个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 何谓多媒体音乐课
多媒体音乐课,即指“多种电教多媒体组合优化的音乐课”,也指“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音乐课”。尤其是后者,多媒体计算机的集成性和控制性,信息媒体的多元化、多样化,具有突破时空的局限,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扩大容量的特点。它使音乐语言和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相对单一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的熏陶,清举耐以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二、 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育的作用
1、德育、美育作用。
音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如在唱歌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素材的组合、融入,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在看与听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体验。
2、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音乐教学同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也有板书设计和适量的习题。如果把这些内容制作在课件中,就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增大教学容量,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用多媒体音乐教学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状况。教者可通过多媒体在课前或课后制作好谱列,上课时用投影大屏幕既清晰又新奇地分步或同步地展示和分析谱例和音响,有的课程还可采用多媒体手段(音)结合演示授课。并通过音响感受择选出最佳效果。
可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有利于音乐审美情境的创设,为师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提供了条件和环境,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能力,因此有利于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将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的音乐学习目标提供了便利,为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打开了大门,帮助学生组织、建构和完成多项音乐学习任务,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其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向多方式、多途径发展,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获取音乐知识,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或信息,网络在计算机室或家中等场所朝进行个别化学习。
三、音乐课中多媒体应用的一些误区
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其中最突出的是它的机械性。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讲究以情动人,因而它需要音乐教师的情绪投入,并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在活动中表露的情感进行具体的分析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是多媒体技术所不能胜任的。有的音乐教师却走进了这样一个误区,认为一节课所涵含的文化面越广,使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教具越多,就越能显示出教师思路的新颖和教学水平的高超,于是不管是公开课,还是调研课,或者评优课,课堂上几乎都有电教媒体,而且更换频繁,看得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记忆深刻的是有一次参加教学观摩活动,听了一节音乐公开课,课题为《小乌鸦爱妈妈》,由于歌曲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就把整个教学过程编成故事,以动画的形式,再配上音乐播放,学生津津有味地一会儿看动画片、欣赏图片,一会儿还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分角色表演等等,这样的课,学生的兴趣是调动起来了,但学生的听觉联想却被忽视了,以至于一节课下来,留给学生印象深刻的只是动画形象和故事情节,而歌曲的主答春旋律却不熟悉,这样的音乐课能说是成功的吗?我不由大惑:为什么一定要用多媒体?又有表演和创作?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欣赏画面,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去仔细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学生又哪来表演的激情和创作的灵感?课后询问这位教师,她说:“这是公开课,要有教学形式的创新,才能体现新课答卖程理念呀!”恍然大悟,原来她把新课程改革仅仅理解为在传统教学手段上加入多媒体,仅仅理解为教学形式的创新!
四、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如何正确应用多媒体
首先、一定要处理好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
1、音乐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和水平,进入教学艺术境界,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抛弃过分夸大多媒体的作用的错误倾向。现代化教学媒体,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媒体必须依靠教师精心设计,操作,才能发挥它的效能,它是不可能替代教师的工作的。
2、教师对学生特有的人格影响,情感的教育是任何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
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刘德昌老师他在课例点评中强调:“要适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师不要忘记自身教学能力的体现,不要完全借助音响;教师教学语言在逐步散色,脱离了与学生交流情感的过程。师生对话很有必要,人—机对话代替不了人—人对话。作为情感教育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比如:在教授五年级第九册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学生对歌曲旋律也许略知一二,但对于歌中唱到的人和景就不太了解了。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境,于是我将台湾的地理﹑风土人情及澎湖湾的美丽风光等录象资料做进了课件,让学生通过最直观的画面了解宝岛台湾的人与景,并且结合教师精心组织的语言导入本课课题。在让学生欣赏澎湖湾风光的时候,我将《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曲进行声情并茂的现场范唱,而不是让他们听磁带里的范唱。当时,我发现同学们似乎被老师有感情的范唱感染,也都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基于这是一首来自台湾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了解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热爱祖国,为祖国大一统事业祝福!我让学生也谈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从现在就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了为祖国统一事业作出贡献。”……看着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豪情壮语,我也被感动了。最后全体师生共同唱响《我的中国心》结束课堂,课堂顿时被浓浓的爱国情包围着,每个人的心都久久不能平静。
其次、要分辨主体与辅助的关系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只能起辅助教师教学的作用,而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著名教育家刘德昌老师也曾告之我们:“教师应当把握住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只作为音乐课堂的辅助,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就象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便能提高教学效益,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反之,如果使用不当,喧宾夺主,也会冲淡音乐教学本身,甚至影响和降低教学质量。例如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教师上课不停地按键边放边讲,成了一个“解说员”这不仅以计算机的思路限制和取代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人成了机器的奴隶,而且改变了音乐教学作为人文课程的学科性质,师生间和谐的人性关系被冰冷的人机关系所取代。
再次、使用多媒体要服从教学实际需要,这样才有利于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教学中不能为直观而直观,为教学媒体而教学媒体,而是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突出音乐性,不搞“花架子”,更不可喧宾夺主。例如:在学习一年级第一册第7课欣赏曲《小青蛙》中,我设计了小青蛙、荷叶、月亮、狂风、暴雨、公鸡等不同形象。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视屏上分别出现了美丽的月色;小青蛙玩耍、捉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小青蛙勇敢地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小青蛙继续劳动在湖面上的情景。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又根据音乐力度的强弱、速度快慢、音色的变化完整地展现了故事的起始、经过和结果,学生加深了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预先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确定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目的、方法,来达到辅助教学,获得实效的最终目的。
最后、要认清优势与局限的关系
选择制作多媒体时要从多种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那些符合教学上实用,内容上正确,形式上美观,制作上经济,手法上创新等要求的多媒体,以实现整体优化的目标。
比如,第三册“音的高低”一课,学生最容易把声音的大小和音的高低混淆起来。在教学中,我就把“音的高低”概念讲解交给了《音乐殿堂》来完成。中有一个活泼有趣的卡通小精灵,就是他带领孩子们畅游音乐的宫殿。打开“知识的宫殿”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间布置得较为凌乱的卡通房间,小精灵告诉我们:这间屋子里放的都是与音乐有关的物品。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点击了放在暖炉上的一个娃娃,这是娃娃一边向上跳,一边讲解什么样的音是高音,并用女声尖叫声为例子,既生动又形象:点击了放在暖炉下的一个娃娃,他一边向下跳,一边讲解,并以大提琴浑厚的低音效果来示范。学生在学习时有如看动画片,兴致十分高。演示结束后,学生能很快并且准确回答“高音”与“低音”的概念。优秀的媒体教学作品不仅需要优秀的教学设计,更需要优秀的二维动画片、三维形象美工制作人员,需要高配置的电脑与大型制作。可以这样说:需要各种非常专业的人士共同参与。由于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基层学校无法实现大家理想中课件的各种表达形式。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考察市场上已有的教育着手,认清优势和局限的关系,将其对学习活动极具价值的部分引入教学活动,各取所长,整体优化。
总之,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还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智能化将得到充分的体现。然而多媒体音乐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全盘否定和排斥,而应该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的生动启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技术辅助手段,它只能与课堂教学规律及特点相适应,多种教学手段协调互补,才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音乐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教唱几首歌曲和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陶冶学生。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时期,作为小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正被引入课堂,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当属多媒体教学的开展。在新兴的多媒体课堂中,如何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理论,改善课堂教学,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内容广泛且有待挖掘的课题。学生的学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相互提高的统一体,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明显感到,对小学生而言,适宜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以及学习中的热情、兴趣、态度、情感、意志、倾向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及学生人格的完善等都十分重要。因此,作为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该把多媒体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学有道,育人有方。
一、创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在每一节课开始,让学生踏着轻快的旋律进入教室,然后随着熟悉的乐曲声跟着老师一起拍拍手、甩甩背、耸耸肩…再跟着录音唱一首学过的歌曲。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但已使学生很快地感受到音乐,融入到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在教唱新歌之前,可以利用录音范唱,或录音伴奏,老师范唱。因为录音带是经过合成加工,其音响效果特别理想,学生们在动听的音乐声中不知不觉地就激起“我也想唱”的欲望,使学习活动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音乐兴趣又一次得到加强。在必要的时侯,用录音机把全班的歌声录下来,让大家自己找差距、找优点,再巩固练习。这样,既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们再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使一节音乐课有一个小高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兴趣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所说:“音乐教育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知森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如果总在播放录音带,老师们可曾想过,课堂下面的学生到底“渐入佳境”还是“渐入梦境”了呢?虽然都说空敬音乐是世界语言,解情传神,但那需要一定的修养和造诣。对于一个初学者,无非是对牛弹琴。我认为如果配合图像资料,效果就不一样了。例如,在教授歌曲《剪羊毛》时,由于学生没有真正剪过羊毛,也没有见过如何去剪,如何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容,我们可播放一段剪羊毛片段让学生去了解,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
二、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在国家教育部制订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特有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形成学生学习音乐“持久的情感态度”。的确,多媒体教学可以说是多姿多彩,它利用声、光、影等多种要素,使教学过程变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采用多媒体音画结合的优点来欣赏音乐,或在音乐课件中选择相应的音画创造意境。小学生因为年龄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色彩和声音有着非凡的敏感性,他们能够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营造的氛围中,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艺术的形象。如在教《小雨沙沙》一课时,教师应用多媒体的教教学方式,在屏幕上展现一群种子在雨中轻快的唱歌、跳舞的情景。然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伴着音乐给歌曲配上自己创编的舞蹈动作,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再如在欣赏《苗岭的早晨》这首乐曲时老师可以借助电脑动画展现一幅美丽的苗岭晨景图: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远处,群山绵延,一条小溪在山谷中静静流淌。近处,小树林里小鸟叽叽喳喳的唱起了歌,几位苗族小姑娘正去山上干活。学生们边听、边唱、边想,充分调动感官,触景生情,体会乐曲的意境。这样通过“图画”辅助聆听,使学生能进一步地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体验到音乐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除了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还需要用多媒体来拓宽他们的思路,通过多媒体互动,还可以更直接实现人机之间、教学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较好地斗猛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些都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热情、耐心,使他们变得乐学、想学、勤学,而不是厌学、惰学,这使得小学音乐课堂紧凑而不生硬,流畅而不松散,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促进他们自己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教学环境,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情境引导,激发创造力、想像力
一个毫无创造意识的人,即使知识再多也不可能有所发明和创新,所以,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而音乐教学中就有不少培养创造意识的机会。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的情景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所表达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学生在欣赏完《小白船》音乐以后,是这样说出自己感受的: “我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思绪很集中, 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象在月光的映照下,在月亮上嬉戏、玩耍,沉浸在醉人的月色当中,显得格外迷人……”
学生在赏析每段音乐的时候,能很容易地区分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由此可见:多煤体的恰当运用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方面综合的去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的能力。一个毫无创造意识的人,即使知识再多也不可能有所发明和创新,所以,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而音乐教学中就有不少培养创造意识的机会。例如教唱《我们来到美丽的山谷》这首歌,它主要描绘了青少年到郊外远足时的情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愿与大自然共存的真切情感。如果我们单纯地借助于钢琴,那顶多只记住这首歌的旋律。相反,如果我们依靠多媒体现代技术,一边播放这首歌的主旋律,一边给同学们展示“葱茏接天、清泉漱涧、百鸟鸣林、空谷传响”的美丽画面,变抽象为具体,在多媒体形象性、直观性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充分展开联想、想象,能准确地把握作品所描绘的音乐形象,使他们仿佛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的美妙感觉。
四、课堂深化,培养情操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这已经成为音乐教育界的一种共识。通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使之成为情操高尚、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审美教育。通过音乐文化艺术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音乐与人类、音乐与生活、音乐与情感、音乐与社会等方面的联系。在唱歌和欣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等,对深化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浅显的、直观的,抽象的说教难以让他们理解和接受,言语的表达难以触动到他们的心灵,而多媒体以其独特的魅力,可以化教条为形象,能把音乐艺术之美上升到人性之美,把课堂之美扩展到社会之美,从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去认识、辨别生活中、社会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当他们对某些事物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会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情感。比如: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安排:首先播放国歌,同时展示国旗在世界各地高高飘扬、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登上领奖台热泪盈眶地望着国旗冉冉升起、天安门前万众瞩目庄严的升旗仪式等情景,然后再学唱歌曲。教学效果表明,这不仅是一堂音乐课,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多媒体教学被激发出来,深深地表现到他们的作品中。可见,在多媒体音乐教学中,适当扩展教学内容,课堂深化,精心组织材料,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有时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比如:《红蜻蜓》是四年级第二学期教学中的一首歌曲。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有表情的演唱这首歌曲,根据这首歌的这一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方案,通过请学生猜蜻蜓的谜语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播放动画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动画片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学生,于是我变抓住了这一积极的情趣,开始了新课程,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这一实践证明:教师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景,能激发学生兴趣,很好地调动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有机整合。
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况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五、深化德育和美育
音乐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简单的教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陶冶学生。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1.教育功能。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根据歌词等内容,虽然可以通过说教对学生进行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感情的净化,但远不及设计绘制投影片后来演示教学内容及用录像来指导学生观看教学内容所获得的效果好。如教唱歌曲《爱我中华》,这首歌以西南民族音调为素材,唱出了各民族兄弟姐妹共同的心声——爱我中华。在教唱时我会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不同民族的特色服饰,了解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以及各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欢快景象。借此向学生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繁荣昌盛的美丽景象。让学生树立起从小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
2.感染功能。黑格尔说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例如教唱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首——《保卫黄河》这首歌时,由于这是一首进行曲体的轮唱曲。它的艺术形象非常鲜明、生动、有力地展现了我们祖国英雄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为祖国解放,顽强拼搏的壮丽景观。面对一群十来岁的青少年,他们并没有经历过那个艰苦的战争年代,如何让他们更好的理解这首歌的内涵呢?笔者认为可以选择采用多媒体给同学们播放我国战争年代的经典影片片段。通过视听结合,让他们亲身体会在战争年代,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祖国儿女不畏艰险,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由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美感功能。音乐除了声音的美之外,形式美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能被人的感官所接受。如教唱贺绿汀的《游击队歌》,通过放映演唱录像,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身临其境地强烈地感受到了磅礴的气势美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美,从心灵深处接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美、追求美,就会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为这种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而奋斗。
由此可见,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课堂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的音乐世界,增强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课的兴趣和参与热情,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提高了教学效益,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逐渐成为目前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
总之,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技术,将得以更加广泛的应用,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设了愉悦的兴趣,展现了优美、生动的声像效果。这种学习更加显示了学生的主题性,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对音乐的感受、想象、表现、创造等素质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随着多媒体技术不断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体必将成为未来音乐教育及其他教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生机勃勃,课堂教学春意浓浓。总之作为教师除了要备好课,还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搞清学生想什么,愿意做什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不适时机地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积极创设出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学习环境。要根据所教学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求知思维,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勇于创新。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深刻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让学生真正喜欢音乐课,从而得到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