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语文

南京2017中考语文试卷,2017年南京中考化学试卷

  • 语文
  • 2023-06-19
目录
  • 南京中考化学试卷2019
  • 2017年南京中考化学试卷
  • 2019南京中考物理试卷
  • 2017江苏南京中考数学试卷
  • 2017南京历史中考试卷

  • 南京中考化学试卷2019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辨析病句,是考查对病句的识别与分析,有了这种能力才可能对病句进行修改。"正确使用词语"一条已有涉及;《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六种病句类型大致有如下情形: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是常见语病,是高考测试的重点,几乎每年高考都有此类语病题。

    (1)主谓搭配不当

    例如:①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改为:我国生产的棉花)

    ②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基本的变化。("中国培衫铅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即:中国人塌配民的解放使民族关系起了基本的变化)

    ③我觉配好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应该把"是"改做"表现出"。改为:都表现出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2017年南京中考化学试卷

    作文题目解析

    1.本文为命题作文,按照中考命题作文需求,所有同学必须以《会玩,才好》为题。凡是不按照要求,更改题目都会被扣除题目分。

    2.“会玩,才好”,“玩”是题目的关键弊孙。在题目中出题老师将“玩”的范围作了新的定义:

    “玩,是人的天性。玩,是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钥匙;玩是塑造性格,丰富情感的向导。万众有学问,万众有智慧……”

    这里的“玩”不是彻夜的宿醉,不是简单的休息和放纵。

    而是指可以在与万众的交流中有增长知识,塑造品格的体现。很显然这里的“玩”是一个积极冲卜改向上的行为。

    所以考生在作文的时候,应该去思考“玩什么”是可以对自我成长有所促进的,比如在集体运动类活动中收获友谊互相学习;在课间活动中与同学促进感情有所启发;在家庭集体旅行中收获品质和感悟.......这些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素材。

    3.“会玩”,强调要“会”,仍然是在强调及时是“玩”,也要有所规划和思考,有所收获。这才是真正的“会玩”。

    4.整体而言,本次命题作文虽然题目确定,但是仍然是贴近孩子生活的,写作范围很宽,无论是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都可以写出风采。

    需要注意的是,题目对"玩"的定义有所限制。

    其实中考作文和写文章是不太一样的,那么如何写好一篇中考作文(应试作文)呢?

    营长(微信:xianzhikang)

    总结了一下,虽然今年的中考语文已经过去了,但是给初一初二的孩子参考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早点掌握规律,按方法练习,对将来的考试作用很大哦。

    如何写好中考作文(应试作文)?

    中考作文和写好文章不是完全划等号的。因为阅卷老师阅卷方式的问题。

    有一个典型规律,求上得上或下,求中得上或中,求下得下。

    1、不要追求非凡路,因为阅卷老师在数分钟之内消化掉你出类拔萃的立意和结构有难度,这不是新概念作文,老师一般没有时间好好商榷。即便在自己无法判定的情况下也会教给阅卷组讨论,而越讨论越容易出破绽,所以你基本看齐的水平不是自己平时最好的发挥,而是中等或者中等偏上稳定的发挥。

    2、字一定要好,至少工整。逻辑一定要清楚,不要分太多段,字数适宜。这几条是为了让阅卷老师能够瞬间看懂。逻辑请参照即便考完你不看作文也知道自己写了什么。初中生,不做过高要求。

    3、哲理的观点和气势华丽或者精致的句子要有,但是不能多。且位置需要显眼。为了就是让老师一眼看到你的才情,且太多了就凸显不出了。

    4、切题需要准确,所以开头结尾要扣题,为了让老师明白你的审题能力。

    5、如果是论述文,举的例子不要是太过古旧或者被别人用烂的,请结合时事。为了让老师知道你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

    6、绝对不要抄袭。可以适量引用名人好句,但不要鄙视老师的智商。

    说了这么多,大家会发现怎么一切以阅卷老师为主?其实,写好中考作文和写好文章是两码事,前者是考试,后者是兴趣,是职业,是追求。为什么写中考作文,原因不就是为了取得综合分数吗,以什么样的目的出发,就以什么样的结局收场。可以把整个初中三年无数的写作当做是梦想,是兴趣,但是考场作文不可以任性。考场作文作文好比下棋,谋篇布局才能步步为营。

    全国部分地区2017中考语文作文题目

    1.北京

    _______ 贵在真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

    20.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大家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小时候玩过的游戏。请你也描述一个曾带给你快乐的游戏(如下棋、猜谜、拼图、折纸、放风筝、抖空竹、踢毽子、捉迷藏……),与同学们分享童年的快乐。

    题目二:班级将要举办“讲述历史故事,传颂中华文明”主题班会。作为一个准备发言的同学,请你结合下面的连环画,拟写一段发言稿。

    要求:

    (1)内容符合要求,语言使用得当。(2)字数在150-2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二)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40分)

    2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古人云:“万物贵其真。”这句话启示我们,无论是大千世界中的万事万物,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做事,都贵在一个“真”字。请将“ 贵在真”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假设你走进一个神秘莫测的森林王国。你能听懂那里花草树木的语言、飞鸟鱼虫的交谈、泉水山石的对话,并且还能和它散判们一起交流、生活……在那里,你们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你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在600-8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上海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2017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试题是:《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3.天津

    半命题作文:2017年天津中考作文题目新鲜出炉《___旅程》

    4.

    重庆

    材料作文:让枫叶红起来的是她自己,秋天只是给了她机会

    命题作文:……让……长久

    材料作文:“三棵树”。

    命题作文:“我,不只属于我”

    5.山东

    2017青岛中考作文:《做了一次最好的自己》《xx诚可贵》

    2017济南中考作文题目出炉:醒来

    2017年山东德州中考作文题目:车站

    2017山东临沂中考作文题目:给我一双慧眼

    2017山东威海中考作文题目:品它千遍也不厌倦

    2017山东聊城中考作文题目出炉:这才是青春

    2017年山东烟台中考作文题目:生活,是一面镜子

    6.

    河北

    话题作文:了不起

    “了不起”的意思是:1.不平凡;(优点)突出;2.重大;严重

    根据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请以“了不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1.题目自拟;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4.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30行);5.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7.

    山西

    今年山西省语文作文题目是:______一直都在。

    8.河南

    二选一:半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1)半命题作文:越来越……的我;

    2)材料作文:一只鸟想要高飞的时候,发现先要飞低才能飞得更高。(试卷中画了一个由低到高的弧线)。

    9.

    湖北

    2017年武汉中考作文题:关于鱼的材料作文

    2017年湖北随州中考作文题目:共享_________

    2017年湖北咸宁中考作文题目:心中的明灯

    2017湖北荆州中考作文题目出炉:邻居

    2017湖北鄂州中考作文题目出炉:阳光下,我___________

    2017湖北黄石中考作文题目:别怕,向前再迈一步

    2017湖北宜昌中考作文题目:我以______为知己

    10.湖南

    2017湖南长沙中考作文:关于亲子关系(材料作文)

    2017湖南邵阳中考作文二选一:诱惑和“______,让我怎样感谢你”

    2017湖南郴州中考作文题目:遇见

    11.江苏

    2017江苏扬州中考作文题目:《良言如春》

    2017江苏南通中考语文科目:《这里,也是我的舞台》

    2017江苏连云港中考作文题目:《大声说“不”》

    2017年江苏苏州中考作文题目:《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

    2017江苏无锡中考作文题目:___是人生的必修课

    2017江苏苏州中考作文题目: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

    2017江苏南京中考作文题目:无情岁月有味诗

    2017年江苏盐城中考语文作文题目:给予

    2017江苏宿迁中考作文题目出炉:网里网外的世界

    2017江苏泰州中考作文题目出炉:慢下来,会精彩

    2017江苏淮安中考作文题目:向阳春常在

    12.福建

    2017年福建省统一中考的作文题《每个站点都有风景》

    站点,既是匆匆而过的憩息处,也是暂时的落脚点;既是心旅行的终点,又是新旅程的起点……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站点组成了一个人生命的完整链条。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样的联想或感悟,请以“每个站点都有风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13.

    深圳

    陈忠实在获得茅盾文学奖时,说出了他的“动力源”:他看到比自己小七岁的路遥写出了那么多本优秀的,成了自己写作的动力。当他沥尽心血写出《白鹿原》后,他获得了成功……

    根据以上材料,请你以“我的动力源”为题,写一篇文章。

    14.安徽

    2017年安徽省中考语文作文题目:这就是我的承诺

    15.广州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如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拍下一张照片是最容易不过的事.照片在我们生活月

    随处可见.自拍照、毕业照、旅游照、新闻照等,比比皆是。照片记录了生活点滴,

    照片呈现了大千世界,有的令人喜悦、感动,有的令人痛苦、惭愧.有的令人思索、

    回味……总有那么一张照片会让我们印象深刻.

    请以《总会想起那张照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 600字以上。⑧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16.成都

    请以“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不得抄袭、套作;(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2019南京中考物理试卷

    2017年南京中考考试已经结束,中考作文作为语文科目的重点得分项,对中考生至关重要。接下来由我收集的2017年南京中考作文题目及其点评,供大家参考,方便大家学习。

    2017南京中考作文要求:

    以埋闹“无情岁月有味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感情真挚,不得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4)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2017南京中考作文点评:

    无情岁月有味诗

    具有思辨色彩,是对前两年作文的深化和延展。

    不过题目中的“岁月无情”是虚的,题目的重点是在“有味”上,“诗”则是用来增加情感的,引导学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悟……有的学生会把“有味”落在友情上,有的同学会落在感谢师恩上,也有的同学会落在感恩母校,有的落在“生命成长”上,等等,都是可以的。发言稿,文章吻合情境即可。

    今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厚重而不失灵动,朴实且多有情趣,在求实务本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点点诗意。全卷三大部分皆流露出岁月如川、生活若诗的味道。在上述内容的铺垫下,作文题“无情岁月有味诗”水到渠成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此题以30年后的同学聚会为情境,以想象为要求,以发言稿为形式,要求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中人与事的诗意思考。

    这道题其实是从课本中“写作实践”题演化而来的,一方面教材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想象写作的要求较为多见,情境写作的题目也不时出现,诸如《二十年后的一天》等题,学生早已训练有素;另一方面,《岁月如歌》等综合性学习也对学生完成这道考题有所帮助。发言稿的形式则更不在话下,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训练中就要求学生写一篇发言稿。

    除此之外,有些课文后面也有要求写发言稿的小练习题。因此,这道作弯枝罩文题对于初中三年认真学语文的同学来说,应该不难。

    他们可以设想告别母校30年中,自己在所从事的搭宏事业和取得的成就里品味到的诗意,也可以设计自己在未来普通日子里构建的诗意生活,还可以从30年后的视角,回忆当今平凡岁月里的点点滴滴……可以说,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就能发现生活中诗境、诗情,也就能从容自如地完成这道作文题。

    2017江苏南京中考数学试卷

    在语文考试即将到来之际,大家都准备好了复习工作了吗?让我们来做一套试题卷吧!下面是我整理的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以供大家阅读。

    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1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单于桐渣(shàn) 折腰(zhé) 栖息(qī) 喧嚷(xuān)

    B.蓑笠(suō) 赣江(Gàn) 田圃(fǔ) 颤 动(chàn)

    C.留滞(zhì) 丝缕(lǚ) 深邃(suì) 岑寂(chén)

    D.沉浸(jìn) 昏晕(yūn) 禁锢(gù) 襁褓(qiǎng)

    2.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在一定的条件下,科学知识之所以正确是因为经过了实践的检验。________条件变化了,原有的科学知识会被人们用新的实践去检验,________会被修改和发展成新的科学知识。但人们之所贺轮吵以要不断学习因为原有知识统统“过期变质”,________是因为新条件下产生的新知识能使人们的知识、思维和智慧更上一层楼。

    A.如果 从而 并非 而 B.如果 从而 不仅 而且

    C.虽然 但是 不仅 而且 D.虽然 但是 并非 而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B.在学习上,老师要求我们独立思考、互相合作、积极探究。

    C.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D.为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政教处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亲爱的宝贝已在腹中8个月了,是个美丽的姑娘呢?还是个漂亮的小伙?

    B.“没有老师来批评我的。”他微微一笑,又说,“只有这些树叶、小草,还有那朵紫豆角花,好像在批评我,说我以前太粗心大意,太不了解它们了。”

    C.在这横跨中国南部的“户外采风”中,东方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酷暑、严寒、狂风、暴雨、沙尘等……越向西就越是人烟稀少。东方不得不经常风餐露宿。

    D.种菜是我在狱中少有的能自主管理的事情。播下种子、观察生长、悉心照料、然后收获。成为这一方天地主人的感觉让我体会到一丝自由的滋味。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郑愁予的《雨说》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B.《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全诗意境优美而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的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读者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之情。

    C.《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诗人安适、宁静的心境。

    D.《星星变奏曲》是以“星星”为主要意象,运用夸张手法,以情景的变换来丰富“星星”

    的意象,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的。

    阅读《沁园春 雪》,回答问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6.上阕从表达方式上看,主要是( )(2分)

    A.叙述 B.描写 C.说明 D.议论

    7.下面的诗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A.夸张、对偶、比喻 B.对偶、比喻、拟人

    C.夸张、对偶、拟人 D.对偶、比喻、排比

    8.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在词的上阕中,一个“望”字领起以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禅侍,而且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感情。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象,开拓出一层新的意境。作者表面上写雪后天 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好。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输”“逊”等词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作者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

    二、(本大题共10小题,共34分)

    (一)阅读《蝈蝈与蛐蛐》,回答问题。(10分)

    大地 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9.《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3分)

    10.分析虫鸣的象征意义。(3分)

    11.诗人以简约的诗句讴歌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4分)

    (二)欣赏儿童诗歌,回答问题。(10分)

    第一次的小雨

    徐 鲁

    春天的第一次的小雨

    沙沙地落进青青的树林

    我独自在林子和林子之间漫步

    耳边充满了许多微弱的

    神秘而又美丽的声音

    翠色的樟叶在轻轻呼吸

    一支支幼笋无声地爆出地心

    无数的蘑菇宛若白色的小伞

    妈妈曾经告诉过我们

    它们的名字叫天鹅菌

    云雀像音符一样在跳跃

    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

    它们的歌声甜蜜又迷人

    露水闪亮着悄悄滑落

    淡淡的雾像轻柔的白纱布

    整个大自然像一首乐曲

    春天的林子是一架生命的琴

    它们奏出美妙的音乐和诗歌

    轻轻地轻轻地撞击着

    我的充满幻想的十四岁的心

    (选自《十四岁的天空》)

    12.“翠色的樟叶在轻轻呼吸/一支支幼笋无声地爆出地心/无数的蘑菇宛若白色的小伞”,作者分别抓住了樟叶的 、幼笋的 、蘑菇的 来描写景物,把景物写得富有特色。(3分)

    13.“云雀像音符一样在跳跃/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它们的歌声甜蜜又迷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14.作者把整首诗设置在春天的第一次的小雨这样的意境中,有什么妙处?(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 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 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瞭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5.“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4分)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南京历史中考试卷

    (一)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误用

    1、名词的误用

    例1:这个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小县城,在一定程度上,缩影着整个中国。

    例2:毕业之际,我面临工作和考研的两种选择。前者自然会对减轻家庭负担非常裨益。

    例3:十七世纪法国的古典文学结晶了贵族语言风格。

    例4:我忽然感到她是个很智慧的人。

    例1中名词“缩影”误用为动词,可改为“……是整个中国的缩影”。

    例2中名词“裨益”误用为动词,可改为“……非常有益”。

    例3中名词“结晶闷衫世”误用为动词,可改为“……古典文学体现了……”。

    例4中名词“智慧”误用为形容词,可改为“……很有智慧的人”或“……很聪慧的人”。

    2、动词的误用

    例1:老人直起身子,那张黑黝黝的脸盘顿时绽出那憨厚的道歉。

    例2: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说,拥有保密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例3:亏得这三年教书,他既不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爱的文科很钻研。

    例1中动词“道歉”误用为名词,可改为“……歉意”。

    例2中动词“保密”误用为名词,“保密”不能作动词“拥有”的宾语,可改为“……拥有秘密……”。

    例3中动词“钻研”误用为形容词,“钻研”不能受程度副词“很”修饰,可改为“……深入钻研”或“……努力钻研”。

    3、形容词的误用

    例1:她很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心中产生了一种无可名状的沉甸甸。

    例2:花朵每天一换,经常保持着鲜艳,花使这暗淡灰气的房屋有了一线活跃和生机。

    例3:京城里上千家大大小小的报刊社,玩这一类狡猾的早就不是啥新鲜事了。

    例4:互塌盯联网作为十年来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变革力量,已经成功广阔。

    例1中形容词“沉甸甸”误用为名词,可改为“……沉甸甸的感觉”。

    例2中形容词“活跃”误用为名词,“一线”不能修饰形容词“活跃”,可改为“……一线活力和生机”。

    例3中形容词“狡猾”误用为名词,“一类”不能修饰形容词“狡猾”,可改为“……一类伎俩……”或“……一类狡猾的伎俩……”。

    例4中形容词“广阔”误用为动词,“广阔”不能受“成功”修饰,可改为“……已经获得广泛应用”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数词、量词的误用

    1、数词“二”与“两”的误用

    例1:巴以冲突并不是以色列的内部事务,而是二个民族的纷争。

    例2:二个小点的娃娃硬撑着上学,烂衣薄裳,少吃没喝,在学堂里遭白眼,受委屈。

    例3:你如果替我做完了,所有的文章,你都署第一作者,我排第两就行。

    例4:在国际互联网市场上,目前只有中国能保持增长速度,其它市场增长都在百分之两十以下。

    分析:

    表示基数时,用在表示度量衡的量词前时候,除了重量单位“斤两”的“两”必须用“二”之外,其他用“二”或“两”均可;

    在其他量词前面时,除了表人量词“位”前“二”和“两”通用外,其他两次前面只能用“两”,不能用“二”。

    因此,例1和例2中的“二”都应该改为“两”。

    表示序数时,能说“第二”、“初二”,不能说“第两”、“初两”。例3中的“第两”应改为“第二”。

    表示分数时,只能用“二”,不能用“两”。例4中的“百分之两十以下”应改为“百分之二十以下”。蚂肢

    2、“俩”、“仨”的误用

    例1:他们俩个人肩并肩从村中的小路上向川道里走去,都感到新奇、激动,谁连一句话也不说。

    例2:夫妻俩个都是心地善良的老实人,一商量,说什么也要帮这孩子一把。可是家里哪有钱呀?

    例3:仨个吹唢呐的人腮帮子鼓得像拳头一般大,吱哩哇喇吹起了“大摆队”。

    例4:这一天,因为家庭增加了一个新成员,仨个人的情绪都很好。

    “俩”是数词“两”与量词“个”的合音,后面不需再加量词。“仨”是数词“三”与量词“个”的合音,后面不需再加量词。因此,应作如下修改:

    例1:或者将“俩”改为“两”,或者去掉“个人”。

    例2:或者将“俩”应改为“两”,或者去掉“个”。

    例3:或者将“仨”应改为“三”,或者去掉“个”。

    例4:或者将“仨”改为“三”,或者去掉“个”。

    3、表示数量增减的数词和量词的误用

    例1:如今,许多商品的价格都由市场来“调整”了,有些以前卖十元的商品,现在竟然卖到了50元,价格足足增长了5倍。

    例2:工资调整政策实行后,科级干部的月工资增加到10%。

    例3:由于美日贸易摩擦的升级,美国与日本的外贸出口额比去年同期降低了2倍。

    例4:北京市今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达到11.7万,比去年增长了近40%多。

    表示数字增长时,“增长了”不包括底数,只指净增数,“增长到”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因此,例1中的数字从“10”增加到了“50”,只能说“增长了4倍”或“增长到5倍”,不能说“增长了5倍”。

    例2中“10%”指的是净增数,不包括底数,应将“增加到”改为“增加了”。

    例3中数目的减少不能用倍数,只能说减少或降低了百分之几,“降低了2倍”可改为“降低了百分之二十”。

    例4中“近”与“多”前后矛盾,应根据实际情况取其一,或“近40%”,或“40%多”。

    (三)代词的误用

    1、指代不明

    例1:

    他说你不知道昨天晚上他哥哥到底跟他说了些什么。

    例2:

    她似乎很听这位女看守的话,她支使她,不论什么事她都瞒过其他警卫和看守去照着办。

    例3:

    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因为老师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我的进步很大。

    例4:

    在校友聚会那天,他们一见面,他就说:“你还认识他吗?”

    例1中的后两个“他”指代都不明确。

    例2中第二个“她”既可以指“女看守”,也可以指“这位女人”。

    例3中“自己”指代不明,既可以指“我”,也可以指“老师”。

    例4中第二个“他”指代不明。

    2、人称代词误用

    例1:

    又是立交桥又是单行线, 弄得他晕头转向,这才晓得我生活了四十年的这座城市,对于我来说,已经很是陌生了。

    例2:

    你做我的私人司机,我给他开的工资绝对会很高的。他这样的性格做司机最为合适,我很欣赏你。

    例3:

    他跟小张和小刘的个人关系都不错,但不能因关系好就容许他胡来!。

    例1中两个人称代词“我”都属误用,都应改为“他”。

    例2中两个人称代词“他”都应改为第二人称代词“你”。

    例3中第二个“他”应改为表示复数的“他们”。

    3、近指和远指混用

    例1:

    在农村时,我和小张住在老乡家里。当时,我对小张说:“那里就是咱们的家啊!”

    例2:

    走进屋里,他很客气地说:“我那里条件蛮差劲,没什么招待你的,你不要见怪啊。”

    例3:

    他似笑非笑道:“想不到你还有一手啊,告到我队长这里去了。”

    例4:

    我站在办公室的窗前向操场看去,同学们正在这里做课间操。

    例1中“我”回忆的是“当时”的情景,表示远指的代词“那里”应改为“这里”。

    例2中“他”说的是“走进屋里”的情况,应该使用近指代词“这里”。

    例3中“交警”说的“队长”不在场,应该使用远指代词“那里”。

    例4中“同学们”是在远处“做课间操”,应该使用远指代词“那里”。

    (四)副词的误用

    1、副词误用为形容词

    例1:

    这话来得太忽然,与当时的时代环境完全不符。

    例2:

    这一天,校园内的师生都被这突其如来的偶尔事件所震骇。

    例3:

    他对待工作和生活的这种不闻不问的“老庄态度”是一向的。

    以上例句都是副词误用为形容的情况,副词“忽然”、“偶尔”、“一向”都不能在句中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应改为意义相近的形容词“突然、偶然、一贯”。

    2、副词之间的混用

    例1:

    对于他来说,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已经受了更大的精神创伤。

    例2:

    他性格豪爽、敢做敢当,所以应该说他还是个稍微不错的人。

    例1没有比较的意味。“更”表示程度增加,用于比较,这里不应使用“更”,可改为“很”或“相当”等程度副词。

    例2中“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性格豪爽、敢做敢当”与“稍微”相矛盾,应改为“很”、“非常”或“相当”等副词。

    3、时间副词误用为时间名词

    例1:

    我们对信仰是不干涉的。只要不影响即将的企业管理和发展,我们绝不要求任何是党员的人*。

    例2:

    今天我大老远跑到了你们这儿,没想到一来就遇上了刚刚的倒霉事儿。

    时间副词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定语修饰名词性成分。

    例1中时间副词“即将”应改为时间名词“将来”。

    例2中时间副词“刚刚”应改为时间名词“刚才”。

    4、否定副词的误用

    例1:

    难道你能否认培养国家建设人才不是我们的责任吗?

    例2:

    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

    例1原句要表达的意思是“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是我们的责任”,“否认”和“不”是双重否定,再加上反问语气,相当于三重否定,与原句的意思正好相反,应将否定副词“不”去掉。

    例2原句“谁也不会否认”是双重否定,加上后一句中“不”,形成三重否定,正好与原句所表达的意思相反,应将后一个“不”去掉,或将“否认”改为“认为”。

    (五)介词的误用

    1、“关于”与“对于”的误用

    例1:

    你到国外走一走,就可以在图书馆和书店,到处可以找到众多对于私人奖学金的信息手册。

    例2:

    辞职关于一个凡人实在不是什么小事。

    例3:

    采访开始前,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局长给我一份《对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材料。

    例4:

    我关于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一些。

    “关于”与“对于”的作用不同,“关于”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对于”用于指出对象,因此例1中的“对于”改为“关于”,例2中的“关于”应改为“对于”。

    “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作标题,而“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加上名词后才能作标题,因此例3中“《对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应改为“《关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通常放在主语前面。“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时,放在主语前后均可。例4应改为“对于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了解一些”。

    2、“对”与“对于”的误用

    例1:

    我想提醒对方,难道就不需要对于我进行一番起码的了解和考查了么?

    例2:

    你会对于这块土地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

    “对”与“对于”一般可以通用,能用“对于”的地方也能用“对”,但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对于”,“对”的使用更加广泛,而且“对”还保留着较强的动词性。例1和例2中的“对于”都应改为“对”。

    3、“在”的误用

    例1:

    最让人高兴的是,在全厂职工团结协作、日夜奋战下,全年的生产指标终于提前超额完成了。

    例2:

    在不见减少插秧丛数下,有可能做到周年套养红萍,争取大幅度提高红萍产量,为解决肥料问题闯出一条新的路子。

    例3:

    在毫无精神准备下,突然失去了最亲近的人,那痛苦就格外深重。

    例4:

    中国产业如何在一个减速下继续发展,已经是最现实和最严峻的挑战。

    “在……上/下”中间应该插入名词性词语,一般不能是谓词性词语。

    例1“在……下”中间插入了主谓短语“全厂职工团结协作、日夜奋战”,可改为“由于全厂职工团结协作、日夜奋战,全厂……”。

    例2“在不减少插秧丛数下……”可改为“在不减少插秧丛数的前提下……”。

    例3“在毫无精神准备下……”可改为“在毫无精神准备的情况下……”。

    例4“……在一个减速下……”可改为“……在一个减速的情况下……”。

    (六)连词的误用

    1、“和”的误用

    例1:

    他嗓音浑厚,虽然未受过专业训练,但他的歌声嘹亮和美妙。

    例2:

    这部作品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得到专家的肯定。

    例1中“嘹亮和美妙”不能直接作谓语,可改为“……但他的歌声十分嘹亮和美妙”。

    例2中“和”一般不能连接两个述宾短语,可改为“……受到读者的欢迎并得到评论家的肯定”。

    2、“和”与“或(者)”的混用

    例1:

    第一次购买月票者应持本人的学生证和工作证。

    例2:

    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和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

    例3:

    鲜花使这暗淡灰气的房屋有了一线活力或生机。

    例4:

    倘若个人或商家利益都受到损害时,挨板子的通常只会是那些无助的个人。

    “和”表示并列关系,并列的各项不能有所取舍;“或”表示选择关系,选择的各项有所取舍。

    例1“学生证”和“工作证”、例2“纪念碑”和“纪念堂”都是选择关系,二者取一,不能用“和”,改为“或”。

    例3“活力”和“生机”、例4“个人”和“商家”是并列关系,二者兼有,不能用“或”应改为“和”。

    3、“或者”的误用

    例1:

    我们究竟是同学或者兄弟?

    例2:

    是靠天等雨,或者靠人找水?是人定胜天,或者听天由命?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

    “或者”和“还是”都表示选择,用在“无论、不管”之后可以互换,但“或者”不含疑问语气,不能用于疑问句中。例1中的“……是同学或者兄弟”应改为“……是同学还是兄弟”。例2中的“……或者靠人找水……或者听天由命”应改为“……还是靠人找水……还是听天由命”。

    4、“而”的误用

    例1:

    他顾不得先为自己的感情而痛苦,却被师傅的死压得喘不过气来。

    例2:

    我们决不能取得了一些成绩而骄傲自满起来。

    “而”表示原因、目的、依据等意义时,要与“为、因为、由于”等介词配合使用。

    例1“……顾不得再自己的感情而痛苦……”应改为“……顾不得再为自己的感情而痛苦”。

    例2“……决不能取得了一些成绩而骄傲自满起来”应改为“……决不能因为取得了一些成绩而骄傲自满起来”。

    (七)助词的误用

    1、结构助词的误用

    例1:

    商业银行要积极主动的与高校联系,转变作风,简化贷款手续,把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学校。

    例2:

    听见外面立刻刮起了大风,沙尘把窗户纸打的啪啪价响。

    例3:

    与国际惯例对接,按国际惯例运行,将使中国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得发生一系列实质性变化。

    例4:

    一国的国家经济安全程度,其根本取决于该国地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

    例5:

    生活作风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表现,反映一个人精神境界、人格品行。

    例6:

    他现在机械拿着铁锨往架子车上装土,驼了背的高大身躯尽量弯下来。

    结构助词“的、地、得”分别是定语、状语和补语的标志。

    例1中“积极主动”是“联系”的状语,应将“的”改为“地”。

    例2中“啪啪价响”是“打”的补语,应将“的”改为“得”。

    例3中“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是“发生”的状语,应将“得”改为“地”。

    例4中“该国”是“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定语,应将“地”改为“的”。

    例5中“价值观”和“一个人”之后的“的”不能省略。

    例6中“机械”之后的“地”不能省略。

    2、动态助词的误用

    例1:

    国家制定着优惠政策,采取国家财政贴息的方法,由商业银行发放助学贷款。

    例2:

    太阳正在西边的地平线上下沉了。草原上的落日又红又大,把山、湖、原野都染成了一片绛红。

    “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正在持续,例1并不表示“优惠政策”正在“制定”,所以不能用“着”,应该改为“了”。

    “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变化的实现,例2中“正在”与“了”相矛盾,应将“了”去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