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物理

八上物理,初二八年级物理电子课本

  • 物理
  • 2023-05-02
目录
  • 初二物理液体压强例题
  • 广西八年级物理
  • 初二物理课本电子版
  • 八年级物理公式归纳及字母意思
  • 初二八年级物理电子课本

  • 初二物理液体压强例题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八年级 物理上册的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的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

    1mm=1 000μn lμm=1 000nm

    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 lmin=60s

    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神谈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正嫌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举瞎手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光和眼睛

    一、光的传播

    1、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萤火虫等,而月亮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生活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事例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瞄准等。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最快的,真空中的光速c=3.0×108m/s,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二、光的颜色

    1、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这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

    2、色光的三基色:红、绿、蓝;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发射的光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决定的。颜料三原色是:品红、黄、青。

    三、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有两类:一类是镜面反射,反射面是光滑的,如黑板“反光”;另一类是漫反射,反射面是粗造的,如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4、平面镜成像规律: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虚像、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5、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如:汽车的后视镜,公路拐弯处的反光镜,主要作用是扩大视野;还有凹面镜,如: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罩,作用是使光汇聚起来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它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其它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骗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光空气垂直射入水或玻璃等其它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3、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五、看不见的光

    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叫红外线,它用于红外夜视仪,红外线测温仪;光谱上紫光以外的部分叫紫外线,紫外线验钞机。

    六、透镜与凸透镜成像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凸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凹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凸透镜的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用字母“F”表示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

    (1)焦距:用字母f表示,是指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物距:用字母u表示,是指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距:是指像到透镜的距离,用字母v表示

    (2)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应用列表

    ① 照相机利用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② 投影仪利用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③ 放大镜利用物距小于1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制成的

    七、眼睛与透镜

    1、眼睛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眼的屈光本领过强,或眼轴偏长,来自物体的光成在视网膜的前面。近视眼需要配戴凹透镜来矫正

    3、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眼的屈光本领过弱,或眼轴偏短,来自物体的光成在视网膜后面。近视眼需要配戴凸透镜来矫正

    我们周围的物质

    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符号m表示,质量不会因为物体的位置、形状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 (mg)等。换算关系是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3、测量质量的:实验室常用太平测量质量。常见的还有台秤、磅秤、电子秤等

    4、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1)称量前要把天平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游码应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天平就平衡了。

    (2)称量时把待测物体放到左盘,法码放在右盘,取法码时要用镊子

    (3)读数时待测物体的质量等于法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对应刻度的质量

    5、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所含质量的多少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和位置无关,但与物质的种类、温度、状态有关。

    密度公式:ρ=m/v 单位是千克/米3(kg/m3)。常用单位有克/厘米3(g/cm3)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g/m3=1X10-3g/cm3。

    6、物体的密度的测量

    (1)一般固体密度的测量

    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②向量筒中注入适良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③用细线系住固体放入量筒的水中,使其全部浸入水中,记下水和固体的体积V2;④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固体的密度。

    (2)液体密度的测量步骤

    ①用烧杯装入一定量的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一部分液体漫漫地注入量筒中,记下倒入液体的体积V;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下液体的质量m2 ,求出倒入量筒中液体的质量;④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液体的密度。

    新材料、粒子和宇宙

    一、物质的物理性质

    1、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各种物质具有许多不同的性质。如物质的磁性、物质的导电性、物质的导热性、物质的硬度、弹性、质量等。

    2、物质的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

    3、物质按导电能力的不同分为: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导体是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绝缘体是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橡胶;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如硅、锗等材料。

    4、物质按导热性能的不同分为: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热的量导体:如金属;热的不良导体如塑料等

    5、物质的硬度:硬度大的物体能够划破硬度小的物体的表面

    二、新材料

    1、纳米材料:是指纳米尺度的材料,纳米是长度单位大小为

    2、超导材料:是指在低温环境下,导体的电阻突然变为零的材料

    3、形状记忆合金:是指受热后又会恢复原来合金

    4、隐性材料:隐性材料能将雷达发出的电磁波大部分吸收,反射回去的却很少

    三、粒子和宇宙

    1、分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直径的尺度数量级为10-10m=0.1nm

    2、原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组成

    3、万有引力定律:1687年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发现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着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间的距离有关。

    4、光年是天文学中的长度单位,它表示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

    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相关文章:

    1. 初二物理所有知识点汇总

    2.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3. 【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章节知识点

    4.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必背总结

    5.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汇总

    6.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大全

    7.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8.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知识点汇总

    9. 八年级上册物理思维导图

    广西八年级物理

    我来帮你吧: 希望采纳!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 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 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 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 声现象

    一、 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衡唤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咐宴凯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常考点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祥羡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常考点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选择题)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常考点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 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 放 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

    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作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 汽车后视镜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混合之后为白光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混合之后为黑色

    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 浅 是因为光从 水中斜射向 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 光的反射 而形成的 虚像 ,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 虚像。

    二、透镜

    1、 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 典型光路

    3、填表: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f2f 幻灯机

    uu 放大镜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二、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gmg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上, 游码归零, 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横梁平衡.具体如下: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 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正比;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左图所示:ρ甲>ρ乙

    6、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看”:单位:毫升(ml)=厘米3 ( cm3 ) 量程、分度值。“放”:放在水上。“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7、测固体的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8、测液体密度:

    ⑴ 原理:ρ=m/V

    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 V

    9、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希望对你能有帮助,祝学习进步!

    初二物理课本电子版

    物理八上知识点归纳: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

    (1)实验室用温度计。

    (2)体温计。

    (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指弊扒使用。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汽化:卜闷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1、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2、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3、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温度。

    (2)液体表面积。

    (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唯昌: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5、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6、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八年级物理公式归纳及字母意思

    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学习需要持之以恒。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八年级 物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常见的测量有:刻度尺、量筒、天平、停表、电流表、温度计。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1米等于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时间所传播的距离。

    1千米=1000米

    1km=1000m

    1分米=0.1米

    1dm=0.1m

    1厘米=0.01米

    1cm=0.01m

    1毫米=0.001米

    1mm=0.001m

    1微米=0.000001米

    1um=0.000001m

    误差:即使测量的方法正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不可避免地会有些差异,这个差异叫做误差。

    体积的测量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0.001立方米

    1立方厘米=0.000001立方米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

    中和——如果让两个带等量的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物体将恢复成不带电的中性状态,这种现象叫做正负电荷的中和。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搭高物体叫做绝缘体。

    常见的导体有哪些?

    所有的金属、人体、石墨、大地以及各种酸、碱、盐的水溶液是常见的导体;

    常见的绝缘体有哪些贺野?

    玻璃、塑料、橡胶、陶瓷、油等是常见的绝缘体。

    什么条件下绝缘体会变成导体?

    在一般情况下不导电的玻璃,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变成导体。干燥的木头不导电,潮湿的木头却能导电。因此,平时要注意保持电器绝缘部分的干燥,以防止发生漏电和触电事故。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在物理学中,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电源——能持续供给电流的装置叫做电源。

    用电器——利用电流进行工作的器件叫做用电器。

    要使电流通过灯泡,必须用导线把干电池和灯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回路。为了随时能控制灯泡的发光和熄灭,还必须安装电键(开关)。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1、继电器是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实质上它就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2、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衔铁、簧片、触点组成;其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两部分组成。

    3、扬声器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一种装置。它主要由固定的知拍尺永久磁体、线圈和锥形纸盆构成。

    电动机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它的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有关。

    2、电动机由转子和定子两部分组成。能够转动的部分叫转子;固定不动的部分叫定子。

    3、当直流电动机的线圈转动到平衡位置时,线圈就不再转动,只有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线圈才能继续转动下去。这一功能是由换向器实现的。换向器是由一对半圆形铁片构成的,它通过与电刷的接触,在平衡位置时改变电流的方向。实际生活中电动机的电刷有很多对,而且会用电磁场来产生强磁场。

    4、电动机构造简单、控制方便、体积小、效率高、功率可大可小,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各种产业中。它在电路图中用M表示。电动机工作时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非常实用的初二物理 学习方法

    一、兴趣和坚持

    物理是很有趣的,伴随着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动手实验,一个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吸引你走入深奥的物理世界,但更多时候,老师为了讲清某一物理规律或物理情景,考虑到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经常会进行大段讲解。这是理解较高层次的知识所必需的,也是物理的“理”性所在,因此课堂气氛可能不象小学时那样“热烈”,随着学习的深入,物理的简洁美、逻辑美、对称美、统一美等更高层次的魅力就会吸引你欲罢不能,对这一过程同学们应该有思想准备,同时自己要尽快养成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习是个苦差事,三分钟热度人人都有,难在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

    二、理解和记忆

    经常见到身边的某位同学考试时填空、计算题都对,就是选择题一错一连串,原因何在?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而这正是学习物理的首要任务、重中之重。什么才算是真正理解呢?理解的标准是对每个概念和规律都能回答出“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用”等问题,例如“浮力”的概念,我们要搞清楚“浮力是什么?”“浮力怎么样计算”“为什么物体会受浮力”“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等;对一些相近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记住和说出他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别,突出要素,抓住关键。而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三、主动和独立

    身心处于积极主动状态的同学,能够在课前主动预习,发现自己学习的困难点,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大脑要高速运转,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要自己去考虑,主动发言,不要等老师去“灌输”。在学习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学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把杂乱的知识条理化、化,将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一定要独立完成作业。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熟能生巧,这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四、观察和思考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善于观察和思考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同学们要学会有目的的观察,就是在做实验之前,听清楚老师讲的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采用什么仪器,仪器如何放置,实验怎么做,观察什么现象。还要认真思考实验结论、过程中有哪些不完善之处,怎么解决或改进,实验误差来源于哪里如何减小误差等等。长此以往,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五、错题本(好题本)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到期末考试前,大部分之前学过的内容都忘了,再怎么翻课本也无济于事?每当卷子发下来,总是遗憾地感慨“这题我会啊,怎么考试时就这么马虎?”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些事情不是真的遗忘了,而是找不到从大脑中有效提取的路径和线索,这就需要我们建立错题本或者叫好题本,主要记录“易错题”、“难点题”、“典型题”、“好题”,定期或考前翻一翻,一定会大幅有效提升你的考试成绩。

    仔细想想,你花了一个多小时去考试,又花了很多时间让老师改卷和听老师讲评,实际上真正对你的学习有意义的只是那丢掉的十分,明白了这一点,你还会轻视错题本吗?错(好)题本使你的复习极具针对性,是物理取得优异成绩的捷径。

    学无定法,更具体地、更有效的学习方法需要同学们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别人的学习方法再好,也要通过自己去实践内化,才能变为自己的东西。方法对了,坚持就能成功。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上册相关文章: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必背总结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思维导图

    ★【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章节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初二物理上学期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力的知识点总结

    初二八年级物理电子课本

    初二物理主要研究声,光,电,要求掌握声光电的性质,概念以及意义。

    声:概念,计算题,还有掌握声的特性。

    光:是难点。要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以及色散,重难点是光路图。

    电:一定要掌握好,这是初二最重要的部分。

    重点是:1电路的串并联的判断,特点。

    2电流表的使用。

    3了解短路断路及通路。

    还有详细点的:声现象

    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的物理现象。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递声音。

    3.声音的三大特性:

    ①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②响度: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宽冲裤越大。

    ③音色:由物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不同物体的音色不同。

    4.人们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

    ①鼓膜的振动 →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 听觉神经→ 大脑

    ②颌骨、头骨 → 听觉神经 → 大脑

    5.声音的作用: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能举例说明)

    6.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2)物态变化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单位:摄氏度( ℃ ) 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 0℃ ; 沸水的温度 —— 100℃

    2.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常用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 3.温度计的使用:一看:使用前要先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二放:玻璃泡全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三读:

    ○1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2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液面;

    ○3读数时眼睛要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量程:35℃~42℃;分度值:0.1℃ ; 使用前要将水银甩下去。

    5.物判铅态变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6.常见的晶体有冰、海波、各种金属;非晶体有蜡、沥青、松香、玻璃等。要求能判别出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不变;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但温度不变;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8.汽化有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1沸腾:

    a.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b.沸腾条件:①达到沸点; ②继续加热。

    c.沸腾时的特点:液体在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2蒸发:

    a.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气化现象。

    b.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液体表面积的大小: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蒸发有致冷的作用。

    8.液化有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9.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各种物态变化现象。如:雾、露水、霜、冰雹、雪的形成、各种“白气”、窗边的冰花、卫生球变小、灯管变黑、灯丝变细、冰化成水、铁水涛成钢件等。

    10.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海拔越高,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3)光现象

    1.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 = 3 × 10 8 m/s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v = 340 m/s

    3.元电荷: e = 1.6 × 10 –19 C 二.要点知识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引导掘进隧道、日食、月食的形成、影子的形成、瞄准时用到的“三点一线”、小孔成像等都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得到的。)

    2.光源:

    ○1自然光源:如水母、太阳、萤火虫等。

    ○2人造光源:如电灯、手电筒、蜡烛等。(注意:不月亮是光源)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光在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5.光的反射定律:

    ①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慎简同一平面内(三线同面)

    ②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反射角i=入射角r

    光的折射规律:

    ①光从空气进入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②光从其他介质进入空气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平面镜成像特点:

    ①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等大)

    ②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等距)

    ③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垂直)

    ④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虚像)

    6.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7.反射有两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能举例说明)

    8.红外线的作用 紫外线的作用。

    ① 红外线摇控

    ①杀菌作用

    ②红外线夜视仪

    ②使荧光物质发光来判断物质的真假

    ③探测病人的健康情况

    ③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帮助钙的吸收

    9.光谱太阳光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4)透镜及其应用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3.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能找出主光轴、焦点、焦距。

    5.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与焦距关系 像距与焦距关系 像的正、倒像的大、小 像的虚、实 u>2f f2f 倒立 放大 实像 u=2f 不 成 像 u

    6.照相机: u > 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幻灯机:f < u < 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 u < 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显微镜: 目镜:起放大作用;物镜:f < u < 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望远镜:目镜: 起放大作用;物镜:u > 2f ,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7.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的原因。 矫正:近视眼用凸透镜矫正(凸透镜为负);远视眼用凹透镜矫正(凹透镜为正)。

    8.透镜焦度:Φ=1 / f ( f →焦距

    好好学,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