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部编本一年级数学上册,部编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 数学
  • 2023-06-08
目录
  • 一年级数学部编版上册
  • 部编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 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数学
  •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 部编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题

  • 一年级数学部编版上册

    上新,2021年秋季部编人教版:

    2021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关于教育改革指示精神以及新《睁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通过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特制订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一年级(1)班共有学生42人。孩子们基本都经历了三年左右的幼儿园教育。大多数孩子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有不同程度的数数经验,悉掘哗能动手摆小棒、观察画面等实践活动。刚刚跨入小学,孩子们带着陌生与不适应,与此同时,他们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

    刚入学的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此时好的引导显得至关重要,应把握这个时期,循循善诱,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本学期,我主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作为为教学工作的重心,要让每个孩子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根据刚入学孩子特点,围绕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搭了“第一级台阶”。依次安排了以下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总复习等。

    (二)主要内容分析

    “第一级台阶”很重要!本册教材围绕义务教育阶段即将展开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方面内容,带领孩子初入“数学之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认识立体图形,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本册教材将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在计算教学中,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带领孩子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每个单元的后面都有综合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本册教材还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

    更多详细内容word打印散基版,请见百度文库:2021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

    码字不易,如有帮助请采纳。

    部编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小学部编一年级上册数学《小猫吃鱼》教案范本一

    一、教材分析

    “小猫吃鱼”这一课是北师大版第一册数学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四节的内容。加减法是学生学习加减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加减法的基础。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刚学完5以内的加减以后出现的。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情境—— 小猫的一天:从吃早餐到去看好朋友小鸡,再到公园游玩,这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也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含义。2、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使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能正确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含义,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李悔二、教法

    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学生学习时,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本课教学引入了“小猫的一天”,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加减法计算的需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利用对问题的探究,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2、联系实际。这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而是应该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闭吵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4、在本节课中,多处让学生通过“说”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自己的语言谈自己的算法,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节课也多处用到过渡语是为了使小猫的一天各个环节能够连接。

    三、学法

    (一)编数学故事,激发兴趣。

    首先故事导入,引入了“小猫的一天”的生活情境后,用课件出示小猫吃鱼的图,让学生观察并猜一猜小花猫接下来会哪态正怎么做,让学生各抒已见,发挥想象,小猫吃鱼的故事,并列出相应的算式,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含义。在这一环节里通过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有效地引领学生在看图说算式的数学活动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得课堂教学获得了“激趣”(情感层面)和“感知”(认知层面)的双赢。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自评、他评、师生互评。

    (二)自主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首先,通过过渡语,引入小鸡吃米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其次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小鸡吃米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并用白纸记录下来。最后展示成果。通过开展个人说加减法算式、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加减法算式、评价等数学活动,“5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对学生而言就不再是单纯接受的数学知识,而是自身体验的数学成果。当学生所写的加减法算式得到组内同学的认同、全班学生的肯定时,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得到了的激发和巩固。

    又如让学生看淘气吹泡泡图(课件出示),小组内交流观看结果的意见,形成共识。通过学生有目的的交流再结合书中的“试一试”的练习,体会到被减数变化的减法算式的意义。又如,破密码(课件出示)是对学生口算能力的训练。

    (三)进行游戏,加强课外延伸。

    由于书上套圈游戏在室内较难组织,因此我把这部分内容换成夹玻璃球游戏,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过渡语:猫妈妈非常疼爱小花猫,有一天它钓了三条鱼,给小花猫当作早餐。(课件出示一盘可口的鱼〈三条〉,一只直流口水的小花猫)。接着教师提问:小花猫接下来会做什么呢?请大家猜一猜。你能用算式说明你猜的故事结果吗?在开始就创设“小猫吃鱼”的情景,增强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合作,理解新知。

    1、活动1,编故事:

    首先让学生广开思路小花猫的故事结果及相应的算式。教师适当给予鼓励肯定的评价。(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含义)

    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书中那只可爱的小花猫是怎样做的呢?谁愿意说一说小猫吃鱼的故事?同时课件相应演示,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含义。

    2、活动2,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首先在这里我设计了过渡语,小花猫吃了早餐后去找它的好朋友小鸡,看到小鸡们在吃早餐。(课件出示5只小鸡和两个盘子)

    接着提问:聪明的小朋友,小花猫会看到什么情况出现呢?请大家动手用学具摆一摆小鸡吃米的情况,边摆边根据课件出示的格式:5=( )+( )、( )–( )=( )来写算式。

    最后用课件演示各种情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3、活动3,自主探索,深化理解

    用过渡语连接到下一个环节:小花猫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轻松过关了,猫妈妈让小花猫到游乐园玩一天,到了游乐园,看到小朋友们正在吹泡泡呢,真漂亮,我们来看看淘气吹的泡泡怎样呢?课件出示四个泡泡图:图1吹了5个泡泡;图2破了1个;图3……

    让学生观察后说图意及相应的算式。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到被减数变化的减法算式的意义,

    4、活动4,口算能力的训练

    进行玩夹玻璃珠游戏前,先要密码(课件出示口算题目,正确了能进入下一轮游戏,还能送礼物)这既训练了学生口算能力,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趣味游戏,加强课外延伸

    密码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夹玻璃珠游戏,其他人观察并计时,游戏做完之后,把过程或结果用数学知识表示出来,记录在纸上,最后学生展示结果。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学习,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

    (四)课堂总结

    先让学生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这节课你的表现如何,其他小朋友呢?通过自评、他评和师生互评,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

    接着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陪着小花猫玩了一天,不但学到了数学知识,还知道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你们认真观察,就能发现许多数学问题。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小猫吃鱼》教案范本二

    教学目标:

    1、根据现实情境,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根据现实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较熟练进行“5”以内的减法。

    教学重点: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培养有序的思维

    教学准备:小鸡卡片5张、

    食盘卡片2 张。

    小纸条板书:

    ⑴原来有 条鱼

    ⑵吃了 条

    ⑶还有几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们继续研究减法问题。

    1、读“小猫吃鱼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引导:

    ⑴原来有 条鱼

    ⑵吃了 条

    ⑶还有几条?

    2、小组合作。可能有哪些情况,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先想一想,再跟同学说一说,最后把想到的听到的所有减法算式写在本子上。

    3、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观察吹泡泡图,从这组连环画里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三、应用实践

    1、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直接完成在书本上)

    2、算一算,指名学生说一说,这道题你看懂了么?怎么来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小鸡抢食。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小组交流后,独立完成题目。

    4、数学故事。

    (1)小组交流讲述故事 ,发现问题

    (2)小组汇报,提出问题

    (3)尝试解决问题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小猫吃鱼》教案范本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体会由多到少,由有到无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加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数学情境

    1.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猫吃鱼”图。

    有一天,猫妈妈有事外出,她给小猫准备了丰盛的午餐,你们猜是什么?对了,是小猫最爱吃的鱼。(出第一幅图)数一数,猫妈妈给小猫准备了几条鱼呢?

    师:猫妈妈给小猫留了3条鱼,你猜后来会怎么样呢?请你们认真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呢?课件出示“小猫吃鱼”片段2,3,4。

    2.师:你能把这4幅图连起来,编成一个故事吗?把你编的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

    生同桌交流后教师指生交流。

    二、建立数学模型:

    1.师:在“小猫吃鱼”的故事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可以一幅图一幅图的提问题,也可以连在一起提问题)

    生先自主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生可能问:小猫吃了一条鱼,还剩几条鱼?

    小猫又吃了一条鱼,还剩几条鱼?

    小猫再吃了一条鱼,还剩几条鱼?

    以上一一在“小猫吃鱼”课件片段2,3,4上出示。

    2.师:你们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想一想,怎样列式?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相交流并是怎么想的。

    师巡视,引导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的每个数都表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①3-1=2 3-2=1 3-3=0

    ②3-1=2 2-1=1 1-1=0

    讲一讲每个算式的意思。

    以3-3=0这个算式为例:小猫太喜欢吃鱼了,它把所有的鱼都吃了,它吃了几条?(3条)还剩几条?应该怎么列算式呢?(3-3)一条没剩用几表示?(0)3-3=0

    为了进一步理解得0的过程,我设计了动手操作的环节—----摆小棒:

    3.听老师的口令摆小棒。

    摆1根小棒,拿走1根小棒,还有几根小棒,应怎样列算式?(1-1=0)

    摆2根小棒,拿走2根小棒,还有几根小棒,应怎样列算式?(2-2=0)

    摆4根小棒,拿走4根小棒,还有几根小棒,应怎样列算式?(4-4=0)

    摆5根小棒,拿走5根小棒,还有几根小棒,应怎样列算式?(5-5=0)

    5-5=0 这个算式中,前面的5表示什么?(我们摆的5根小棒)后面的5表示什么?(拿走5根)得数0表示什么?(都拿走了,还剩0根)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桌之间说一说。(发现相同的数相减,结果等于0)

    4.游戏活动:玩“青蛙跳水”的游戏,拿5个乒乓球,一盆水,把球往水盆里投,看能投中几个,有几个没投中,(也可先预设自己能投中几个,)再列出相应的算式。

    投中1个,有几个没投中?5-1=4

    投中2个,有几个没投中?5-2=3

    投中3个,有几个没投中?5-3=2

    投中4个,有几个没投中?5-4=1

    投中5个,有几个没投中?5-5=0

    投中0个,有几个没投中?5-0=5

    青蛙跳水的游戏实际上是套圈的铺垫。

    5.课件出示第28页“试一试”(套圈)。你能根据图和所给的加法算式,列一道减法算式吗?

    1+3=4

    4-( )=( ) 学生可能出现4-1=3 或 4-3=1

    说一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个练习,体会加法和减法意义的联系,加减混在一起,也能提高学生兴趣)

    还有其他的可能吗?你能列出算式吗?和同桌说一说。

    6.你们玩过“吹泡泡”游戏吗?课件出示,(吹泡泡)。请你们认真观察这幅图, 每幅图的意思,再列出算式。

    三、练习应用:

    1.29页第1、2题,可以变换一些形式,比如说:小动物找家;找朋友;摘星星等方式来巩固5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2.29页第3题,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展开想象,培养求异思维。

    可能出现:5=4+1 5=1+4 5=3+2 5=2+3 5=0+5 5=5+0

    5-4=1 5-1=4 5-2=3 5-3=2 5-5=0 5-0=5

    3.29页第4题,有5个小朋友,桌上只有4个杯子,3把勺。差几个杯子?差几把勺?看懂题意,再列算式解决。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得数是0的减法)

    出示:□-□=0,你能说几个?(老师设计了一个开放题)

    本节课的 教学设计 ,力求尊重和体现编者的意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寓教学于活动之中,让学生轻松地投入学习活动。在情境创设阶段,通过学生所喜爱的童话故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建立数学模型阶段,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游戏、思考等一系列活动,让他们手脑并用,自主探索研究,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拓展阶段,注意采用多种有效的练习方式,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小猫吃鱼》教案范本四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刚学完5以内的加减以后出现的,为了突破得数是0的减法这一难点,通过“小猫吃鱼”这一组动态的连续的故事情境,逐步引出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让学生体会、理解得数0的得出过程,也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课标》提出:"只有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和皆统一,才能让每个学生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本节课制定如下三个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加减法。

    探索性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性目标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教学教法:

    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我将根据数学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整节课以情境、活动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起来,让学生在玩、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

    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设计了六个环节:创设情境、新课讲授、摆小棒活动、实际应用、回顾总结、课堂作业。

    一、创设情境

    1、伴随着“生日快乐”的乐曲, 出示学生熟悉和喜欢的诱人、摇曵闪烁的生日蜡烛的生日蛋糕,……这样引入,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下面知识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接着我会不失时机的问猫妈妈还给小猫准备了丰盛的午餐,你们猜是什么?学生们一定会猜到是小猫最爱吃的鱼。接着出第一幅图,让学生数一数,猫妈妈给小猫准备了几条鱼呢?然后让学生猜一猜小猫会怎样做。并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问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想一想,怎样列式,在小组中。

    在此环节中着重引导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的每个数都表示什么。在学生算出最后一步剩了0条鱼时,然后随机进行思想教育:小朋友,你能不能像小猫那样看见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就全部吃掉呢?为什么?

    2、为了进一步理解得0的过程,我设计了动手操作的环节—----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听老师的口令摆小棒。摆1根小棒,拿走1根小棒,还有几根小棒,应怎样列算式?依次摆到5根,然后结合5-5=0 这个算式,前面的5表示什么?后面的5表示什么?(得数0表示什么?如果摆10根小棒拿走10根,还剩多少根?如果摆在面前100根小棒,拿走马100根小棒,还剩多少根小棒,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桌之间说一说。(发现相同的数相减,结果等于0)

    师:你能生活中遇到的减法问题吗?

    3.探索思考,为了进一步感悟减法意义。我设计了如下练习题:(套圈)、吹泡泡、练一练、密码

    1、首先课件出示第28页“试一试”(套圈)。让学生根据图和所给的加法算式,列一道减法算式,并说一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个练习,体会加法和减法意义的联系,加减混在一起,也能提高学生兴趣)

    还有其他的可能吗?你能列出算式吗?和同桌说一说。

    2、接着课件出示吹泡泡。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每幅图的意思,再列出算式。3练一练、密码主要是训练孩子的口算能力,练一练一题,让学生发现同一个数,减去不同的数,减的数越小,得数越大。

    4、接着课件出示5只小鸡和两个盘子,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展开想象,培养求异思维。

    5、29页第4题,有5个小朋友,桌上只有4个杯子,3把勺。差几个杯子?差几把勺?看懂题意,再列算式解决。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出示:□-□=0 你能编一道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吗?

    二、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由于减法的意义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如何把这个抽象的概念变为学生能够体会的事物呢?我是这样设想的,从具体情境→图形抽象→数字抽象。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可以理解的“小猫吃鱼”具体情境出发,自己列式计算,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其次通过摆学具加深对得数是0的减法意义的理解,再次通过练习体会加法与减法意义的联系。他们手脑并用,自主探索研究,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拓展阶段,注意采用多种有效的练习方式,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逐步提高计算能力总之,本节课设计,努力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教材编者意图,结合学生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寓教学于活动之中,让学生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去体验,使课堂变得轻松而富于活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思考,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恳请各位老师能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小猫吃鱼》教案范本五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8---29页“小猫吃鱼”。

    教材分析:

    材料中安排的“小猫吃鱼”是一组动态的连续故事情景,通过这一故事情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同时也通过一组动态情景,逐步引出得数是零的减法算式。由于减法的意义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如何把这个抽象的概念变为学生能够体会的食物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把握。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生活经验也较丰富,对“小猫吃鱼”.“小鸡吃食”.“吹泡泡”等有自身的经验。利用这些具体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巩固对减法的认识。

    2. 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数的加减法。

    3. 初步体验加减法呼你关系的思想。

    4. 通过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说教法与学法:

    1. 根据本节课的意图主题图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课堂游戏.互相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是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学会知识。

    2.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法

    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让学生亲生经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本课在教学思路上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知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学生熟悉和喜欢的“过生日”的场面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课题“小猫吃鱼”改为“小猫过生日”,体现了以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

    (二)细看画面,展开想象

    告诉学生今天是小猫的生日,猫妈妈特意为它准备了最爱吃的小鱼。然后提问: 1. 数一数,盘子里有几条鱼?

    2. 看着小鱼,小猫心里会怎么想呢? 3. 猜一猜,小猫会吃掉几条小鱼?

    设计意图:一数一猜一想,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套圈游戏

    教师引导为了给小猫生日助兴,小方已经迫不及待的表演套圈了,认真看图,你能根据图和所给的加法算式,列一道减法算式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表演中学习,即可是学生放松身心,又可获得知识。

    (四)吹泡泡游戏

    引导:小朋友,你们玩过“吹泡泡”的游戏吗?下面小明要给小猫表演吹泡泡了,认真观察图画,思考,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游戏中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的精神,初步理解“0”在减法中的意义,从而是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摆学具游戏

    同学们,你们看小方和小明都给小猫表演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节目,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表示表示呀?听老师的口令……..

    设计意图:结合学习内容,设计学生喜欢的摆小棒实践活动,既可以是学生放松身心,又可以获得知识,进一步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六)分蛋糕,学会合作

    小猫要请大家吃蛋糕了,小朋友们高兴吗?

    请出5个小朋友,其中一个演小猫,请大家吃蛋糕。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吃蛋糕这一环节,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七)总结

    回想这节课,我们都玩了哪些游戏,通过这些游戏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收获。

    (八)联系国庆,体验快乐

    明天就是10月1日了你知道10月1日是谁的生日吗?

    设计意图:由小猫的生日自然过渡到为祖国妈妈祝贺生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九)布置作业

    课本第29页第一题和第二题

    以上,是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叫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并希望各位老师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数学

    《操场上》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比多比少”的一节课。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下面就是编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操场上》教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操场上》教学教案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42页"操场上","试一试"以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会比多少,会用完整的语言表达两

    者之间多几,少几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独立观察、逻辑推理能力。

    3.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体会其中的乐趣。

    教材分析

    重点用正确完整的语言表达两者之间多几,少几的关系。

    难点利用减法进行计算。

    教具卡片学具卡片

    电化教具实物投影仪一台电脑一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老师一直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课外活动时你喜欢做什么活动?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引出足球运动。)

    板书课题:操场上

    二建构模式

    1投影显示图片:操场上

    (1)师引导学生说图中的内容。

    (2)鼓励学生根图意提出相关问题。

    如:男生多少人?女生多少人?

    男女生一共多少人?

    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3)引出"比多少"的问题,进一步研究。

    教师板书:比多少

    师: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1)学生小组讨论,选代表全班交流。

    2)教师出示卡片"排排队"验证讨论结果。

    3)教师引导算式表达,并板书。

    8-2=6(人)

    男生比女生多6人。

    4)鼓励学生用另一种说法表达。

    女生比男生少6人。

    (4)学生独立完成图1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2变化:增加女生的人数,男生不变。(多媒体课件)

    师:现在女生与男生人数又有什么关系?

    1)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用学具红花代表女生,黄花代表男生,"排排队"。小组内互相交流意见。

    2)用算式表达。

    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10-8=2(人)

    小结:在操场上这个情境中,我们学会了比多少

    三解释应用与拓展

    1投影显示图示,学生练习比多少。

    2活动:师生拍手。男女生分开比赛比多少。

    (小组之间人数比较,小组内男女生人数较。)

    3课间1分钟:《小青蛙回家》。

    4投影显示"试一试",学生独立做题。

    5小插曲:总结足球比赛结果。

    6根据小组得星图,说出三组得星数的关系。

    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在"操场上"看球赛,学会了比多少的方法,聪明的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棒。

    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调查本组男女生的人数,比较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操场上》教学教案二

    教学内容分析:

    本堂课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程。本课教学内容的实质是求相差多少的问题。通过“操场上”这一场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借助主题情境,让学生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尝试解决“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这一问题。是加减法的强化训练。这里的比较多少,不但比较谁多,谁少。而且比出多几或少几?是第二单元“比较”的深入。同时用文字代替了图形。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小圆片。

    课时安排:1~2课时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情境的创设,和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初步掌握“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用语言表达,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操场上”图片。问:同学们看到了这幅图,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老师有()人?学生有()人?男同学有()人?女同学有()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老师比学生少几人?女同学比男同学多()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少()人?

    二、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小圆片,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在桌子上摆一摆,并列出算式。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3、指名汇报交流,并

    8-2=65-3=2

    4、评价.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哪位同学说得比较好?好在哪里?

    三、练习巩固、及时反馈。

    1、摆一摆、填一填,要求独立完成。

    2、看图,列式计算。

    3、小游戏,10把椅子8位同学坐,还剩几把椅子,列式计算。

    4、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四、课外延伸。

    调查本班的男女学生数,并试着提一些数学问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操场上》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发展他们的数感。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发展他们的数感.并且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下课了,同学们来到操场上进行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课外活动的情景图)你能告诉老师,看到了什么吗?

    2、汇报观察结果。

    3、出示课题:操场上。

    4、同学们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吗?

    (老师有2人、学生有6人、男学生有3人……)

    5、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呀!老师把同学们回答出的问题整理成图片贴在黑板上。

    老师有()人,学生有()人。

    男同学有()人,女同学有()人。

    6、同学们,根据图片,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7、出示课题:两数相差应用题?

    二、合作探究,尝试解决:

    1、学生比老师多()人。老师比学生少()人。

    2、女同学比男同学多()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少()人。

    3、男学生比男老师多()人。男老师比男学生少()人。

    (1)根据提出的问题,观察人物图片,解答第一组问题。

    (2)把你观察的结果讲给你的同桌听。

    (3)谁愿意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讲给大家听呢?

    (4)个别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5)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那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讲给大家听吗?

    (6)(指着图片进行小结)要求学生比老师多几人,就是从学生人数中去掉和老师一样多的人数,剩下的就是学生比老师多的几个人。

    (7)你们能用刚才同学们的方法解答“老师比学生少几人吗?”

    (8)学生汇报解答方法。

    (9)请同学们列出算式。

    (10)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解决感兴趣的另一组问题。

    3、联系实际,尝试应用

    (1)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第43页1题,摆一摆,填一填。先根据题目独立完成,再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3)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再完成。

    (4)游戏:抢椅子。

    游戏规则:要求每人抢坐1把椅子,抢不到的则为失败。

    a先摆放4把椅子,让3个小朋友去抢占,结果会怎样?

    b如果把4把椅子坐满,需要()个小朋友呢?

    c还是摆放4把椅子,让5个小朋友抢占,结果会怎样?

    (5)实践活动“小调查”

    要求: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小组的男女人数。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方法:指定一个小组站起来,让其它小组的同学数、说、列式计算。

    4、课外延伸。

    回家后,数一数,比一比家中的一些同种、同类的物品。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口头列式解答,并和家长进行交流。

    5、总结。

    通过观察、操作,你们理解了有关多些、少些的概念,能根据图意提出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能尝试解决问题。既锻炼了观察能力,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操场上》教学教案四

    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

    等六个词语,认识其中的8个生字以及足字旁。

    2初步学习儿歌,能配合动作有感情地读。

    3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教学设想 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展练习时,考虑到本学科、本教材的安排序列,形成前后照应,使学生的学习前后贯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演一演、猜一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中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也在不知不觉中加强了对体育活动的了解为下一步的给词语分分类、给生字找找共同点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小朋友们,你最喜欢参加哪些体育活动?

    2、你知道在平时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3、这么多的体育活动在哪里可以热热闹闹地开展呢?

    指名说--出示课题--自由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宇、词。

    1、正因为体育用品的丰富多采才使得我们的体育活动丰富多采,你看光球就有很多种,(板书:球)你知道有哪些球?(生:篮球、足球、排球……)师随机出示各种准备好的球类

    球的种类真多啊,各种各样的球可以怎么玩呢?谁愿意上来试一下?(生做拍、打、踢……各种玩球动作)

    2、图上的小朋友在玩哪些球类?(出示课文插图)

    (根据学生说的出示“打球”“拍皮球”“踢足球”等词语;自由拼读--指名读--齐读)

    3、各种各样的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看,操场上我们玩多带劲儿呀(出示插图)!

    你还喜欢操场上的哪些体育活动(边说边出示相关词语“拔河” “跳高”“跑步”。学生说一个出示一个,全部出示后指名、齐读

    4、把拼音去掉读一读。

    5、游戏:得小棒游戏--同桌互读做得小棒的游戏:拼读出一个同桌给他一根课前准备好的小棒)

    6、四人小组一起动动脑筋,给这6个词语分分类。

    小组汇报自己小组分类的理由。

    7、复习提手旁

    单独出示“打”“拔”“拍”,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你怎么记住它的?

    8、学习“足字旁”。

    (1)单独出示“跳”“跑”“踢”。仔细观察这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我们用什么方法更容易记住它们。

    (2)出示足字旁以及带拼音的偏旁名称。带学生说两遍。

    (3)足字旁和“足”字一样吗?

    9、游戏“猜猜我在干什么”

    (1)一名学生背对屏幕,教师出示一个词语,全班学生用动作演示,猜的学生说出词语,并在六个词语中指出这个词,全班评,再认读一遍(词语:拔河、跑步)。

    (2)老师拿出一个词语,请小朋友们做做动作,请一位小朋友讲台上来猜猜大家是在干什么,然后从所有卡片里把那个词语找出来读一读。

    三、学习写字

    1、指导写好竖撇和斜撇这两种撇的笔画。

    2、比较”八““入”的异同。同:都是撇低捺高。异:“八”起笔分开,“入”起笔相连。

    3、提醒学生撇捺张开的角度要大,底部要平,保证字体的端正。

    4、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四、巩固练习(课堂作业设计)。

    1、请小朋友们完成练习纸上的题目,看看这些表示动作的字能和哪幅图搭配起来。(学生自己做,将带图片的电话、手、绳子、毽子、草和“打、拔、拍、跳、踢”连一连。)

    2、老师这里还有一首体育运动的儿歌,我们一起来读。

    (出示:太阳公公微微笑,我和爸爸去晨跑,哥哥弯腰做早操,天天锻炼身体好!)

    五、作业。把你喜欢的体育活动的图片和名称摘录下来,和你的好朋友交流。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操场上》教学教案五

    趣味识字 其乐无穷

    【教材分析】

    《操场上》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识字课。这是学生学完拼音后第一个识字单元的第4课。本课有一幅表现操场上热闹的图,6个表示体育运动的词语和一首儿歌。图上画了小学生在操场上所玩的大部他体育活动,儿歌概括了操场上活动的情形。告诉学生体育锻炼可使身体更强壮,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对事物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动。

    【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你们仔细观察图,然后同位或前后位讨论操场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学生开始讨论,老师巡视,边看边表扬讨论好的学生)

    师:讨论好了吗?谁愿意起来说?

    学生1:老师操场上有的小朋友在打球。

    学生2:老师有的小朋友在跳高。

    学生3:老师操场上有拔河的,有踢足球的,还有跑步的。

    师评价:噢,你观察的真仔细,奖你一颗红星。

    …… 学生各抒己见。

    师:现在请小朋友快快睁大你的眼睛,注意观察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

    师指带提手的字,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学生:左边红色的部分相同。

    师:对,这三个红色的部分是生字的偏旁,他们的偏旁相同都是提手旁。那你们想一想提手旁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老师,提手旁与手有关。

    师总结:“打球,拔河,拍皮球”这些动作用手来完成,所以“打、拔、拍”都是提手旁。小朋友你们要记住一个规律,凡是提手旁的字都与手有关。

    师(指带足字旁的字):请小朋友观察这几个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这三个字左边的偏旁相同。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

    师:大家看足字旁与足球的足像不象?我们把这个偏旁叫足字旁,它是由足演变来得,跟老师读读这个偏旁,足字旁,足字旁。足就是脚,那你们想一想这几个带足字旁的字与什么有关?

    学生:老师与脚有关。师评价: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奖你一颗红星。

    师总结:像这些左边带足字旁的字都与脚有关,这些字你们记住了吗?那同位互相读读屏幕上的词语,再来一遍。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动物乐园》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数的大小,并且初步建立符号感。下面就是编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动物乐园》教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动物乐园》教学教案范本一

    教学内容:

    动物乐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比较多少的方法。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

    1、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

    2、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 。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听过骆驼和羊的故事吗?骆驼和羊通过比较,知道了高有高的好处,矮也有矮的好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比较”,内容也和骆驼和羊的故事一样有趣。

    二、引导操作, 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等汇报的时候再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培凳稿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4、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粗闭……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师:咱们先把熊和鹿做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

    动手操作: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直接根据数量多少来比较,还可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展示、配孝交流: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猜一猜: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么进行比较的?(如果学生不懂得表述“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发表意见。)

    认识 “=”

    揭示同样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一样多”、……)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谁知道? 谁会写“=”? 板书:

    4 = 4 读作:4等于4

    (2)认识“>”、“<”(兔和猴比、猴和鸟比……)

    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谁多?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①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 ③ 全班交流

    怎么比?{引导学生表述:--比—多(少)}

    师:5 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你们知道吗?谁会写“>”?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 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可以用“>”表示吗?应用什么符号表示? 这个式子怎么读? 3<5(3小于5)。

    指导书写:“>”、“<”

    练习使用“>”、“<” (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引导发现: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还有的孩子说:想到把“箭号”的一横去掉就是大于号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练习与拓展

    1、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小鸟最少,小兔最多)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请同桌交流: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也可以用数字说一说它们比的结果。

    2、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3、独立完成第13页练习题

    小猴比小熊少 3 〇 4 小鹿比小兔----- 4 〇 5

    小熊比小猴多 4 〇3 小兔比小鹿----- 5 〇 4

    最多 最少

    4、填一填

    7 〇 3 4 〇 9 3 〇 3 5 〇 8 10 〇1

    2 >□ 6 >□ 6 = □ □= 8 □和□< 9 (这几道题,发数字卡片给小朋友,认为合适的都可以到台上来。)

    板书设计:

    动物乐园

    小于:<、 大于:> 、等于:=

    开口对大数 尖尖对小数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动物乐园》教学教案范本二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初步体会数的广泛性。

    3、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初步形成数感,锻炼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会数10以内的物体个数。

    三、教学准备:

    数字卡、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们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们来到学校,看到咱们的校园非常美丽吧?今天,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也背着书包来到学校,猜猜看,动物学校有些什么动物呀?

    生:有小兔、小猴、小狗、小熊、大象、小松鼠、小猫……

    师:小朋友们想的真多,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况吧!(出示主题图)

    问:看看动物学校有什么?

    师:数数图上的动物分别有多少。它们都在什么地方?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伙伴吗?

    指定部分学生汇报。

    (二)探讨数数规律

    师:刚才你们的汇报都非常好,但是老师一样一个小小的建议,能不能按照一定的方法来数一数呢?

    四人小组内探讨数数规律。

    汇报:你们是怎样数的?

    小组甲:先数数目小的,再数数目大的。

    小组乙:先数远的,再数近的。

    小组丙:先数上面的,再数下面的。

    小组丁:从左边数到右边。

    互评:你们认为你们组的数法有什么优点?你们认为别的小组方法比你们组好在什么地方?你想为他们提什么建议?

    教师小结:真能干,你们用不同的方法仔细观察了动物学校各个物体的数量,会正确的数出1~10各数。

    (三)及时强化,层层深入

    1、寻找身体上的数

    同桌之间互相观察、交流。

    集体反馈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2、数周围的实物

    3、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支粉笔?盘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4、寻找校园里的数(可带领学生去操场上找一找,说一说。)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动物乐园》教学教案范本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初步体会数的广泛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初步形成数感,锻炼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形成合作参与意识,尊重与欣赏他人的意识。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养成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它们想比比看哪种动物来的只数多呢!你们想不想去参加它们的活动呀?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小朋友们快看,动物乐园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好吗?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一会儿我们来汇报一下。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呢?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4.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你们想了解一下吗?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板书课题)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A.师:咱们先把熊和鹿作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B.动手操作。

    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让大家一眼看出谁多,谁少,或者同样多。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C.展示、交流。

    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D.大家评议: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样进行比较的呢?

    (学生观察到用排队的方法,小熊排一队,小鹿排一队,一个与一个对齐,这样就可以很快比较出来。)

    E.认识“=”。

    ①揭示同样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一样多”)。

    ②认识“=”: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呢?谁知道?

    谁会写“=”?

    板书:4=4;读作:4等于4。

    ③指导书写“=”。

    (2)认识“>”“<”(兔和猴比、猴和鸟比……)。

    A.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B.独立思考。

    C.小组交流。

    D.全班交流。

    ①怎么比?

    ②比的结果?[引导学生表述:谁比谁多(少)。]

    (3)认识“>”“<”(5和3比)。

    A.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你们知道吗?

    谁会写“>”?

    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

    B.师: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还可以用“>”表示吗?

    那么应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把大于符号调过方向。)

    “<”的名字叫小于号。

    这个式子3<5怎么读?(3小于5。)

    C.指导书写:“>”“<”。

    D.练习使用:“>”“<”。

    (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E.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还有的孩子说:想到把“箭头符号”的一横去掉就是大于号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角小,对小数。)

    (三)练习与拓展

    1.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小鸟最少,小兔最多。)

    2.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同桌交流,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也可以用数字表示它们比的结果。

    3.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4.独立完成第13页练习题。

    小猴比小熊少3 ○ 4小鹿比小兔4 ○ 5

    小熊比小猴多4 ○ 3小兔比小鹿5 ○ 4

    最多最少

    5.填一填。

    :7 ○ 3 4 ○ 9 3 ○ 3 5 ○ 8 10 ○ 1

    :2 > □ 6 > □ 6 = □ □=8 □<9

    (四)总结

    这一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三、 教学反思 :

    我在教学的一开始,利用教材主题图创设情境,以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形式导入新课,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我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在教学过程中,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解决了学生记忆和使用符号的困难。

    整堂课的教学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动物乐园》教学教案范本四

    动物乐园

    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2~3页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初步体会数的广泛性。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初步形成数感,锻炼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形成合作参与意识,尊重与欣赏他人的意识。

    (2)、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养成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们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们来到学校,看到咱们的校园非常美丽吧?今天,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也背着书包来到学校,猜猜看,动物学校有些什么动物呀?

    生:有小兔、小猴、小狗、小熊、大象、小松鼠、小猫……

    师:小朋友们想的真多,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况吧!(出示主题图)

    (点评:教师利用语言魅力,使学生感知校园的美丽,并通过故事情节将孩子引入动物世界的童话中去,从而激发学生愿意观察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 探究活动

    1、任意观察

    问:看看动物学校有什么?

    师:数数图上的动物分别有多少。它们都在什么地方?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伙伴吗?

    指定部分学生汇报。

    (点评:让学生尽情地看,使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主地、有兴趣地观察,自然感知各数,自我体会发展——数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渗透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形成对数的感知和表象,初步体会交流的快乐。)

    2、探讨数数规律

    师:刚才你们的汇报都非常好,但是老师一样一个小小的建议,能不能按照一定的方法来数一数呢?

    (1) 四人小组内探讨数数规律。

    (2) 汇报:你们是怎样数的?

    小组甲:先数数目小的,再数数目大的。

    小组乙:先数远的,再数近的。

    小组丙:先数上面的,再数下面的。

    小组丁:从左边数到右边。

    (3) 互评:你们认为你们组的数法有什么优点?你们认为别的小组方法比你们组好在什么地方?你想为他们提什么建议?

    (4) 教师小结:真能干,你们用不同的方法仔细观察了动物学校各个物体的数量,会正确的数出1~10各数。

    (点评:让学生在互相启迪过程中感知认识,完善认识,并感受到如何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和倾听他人意见。在看、数、听、说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信息、收集信息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化。课堂成了学生探索与交流、自由表达观点、实现心灵放飞的舞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情感。)

    (三) 及时强化,层层深入

    1、寻找身体上的数

    (1) 同桌之间互相观察、交流。

    (2) 集体反馈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2、 数周围的实物

    3、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1) 手里最多能拿几支粉笔?

    (2) 盘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3)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4、寻找校园里的数(可带领学生去操场上找一找,说一说。)

    (点评: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看、猜、想、说、验,让学生主动探索,集体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渗透估计的意识,使学生在相互启发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有益于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动物乐园》教学教案范本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在遥远的大森林里,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小动物们都要来帮忙,可热闹了同学们相不相去帮忙呀?我们就去看看,到底来了哪些动物?(出示课件:场景1)

    2、师: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来了哪些小动物来帮忙?请你数一数、找一找。(反馈交流,请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二、引导比较、学习方法

    1: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数出了来帮忙的小动物的个数。现在动物乐园的老师要点名了,他想看看到底哪些动物来得多,哪些动物来得少。于是小动物们就争论起来了。(课件出示争论的场面及声音)小熊和小鹿争论得最激烈,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呢?

    2:我们先来数一数小熊吧!出示课件(小熊从场景中跳出来)学生边看边数。小熊有多少只?(生反馈,师板书)我们再来数小鹿有多少只?课件出示小鹿,学生齐数。(板书)

    3:小熊现在要找小鹿当朋友,一只小熊只能找一只小鹿,你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对比)(小熊4只,小鹿4只,它们是同样多的)

    同样多我们用什么表示呢?(我们用等号表示。4和4中间就用等号连接起来。)

    出示课件(等号)这就读作4等于4。(指导学生读一读,再学习等号的写法。)

    4:现在我们来看看小白兔和小猴子吧。(出示课件)

    请学生摆小圆片当作小白兔、小三角当作小猴子。

    师:现在你为小白兔去找小猴子作朋友,1只小白兔只能找1只小猴子作朋友,你们找找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操作后交流。)

    小白兔5只,小猴子3只,所以小白兔比小猴子多,也就是5只比3只多。就是5比3大,5更大写在前面,3更小写在后面。

    那么5和3中间应该用一个符号表示,用什么呢?

    (出示课件)我们就用这个符号表示。

    >这个叫大于号。这就读作5大于3。

    (请学生读一读。)

    5:小白兔5只,小猴子3只,小白兔比小猴子多,也就是5大于3,那么谁更少呢?

    (小猴子比小白兔少,小猴子的3只比小白兔的5只少,也就是3只比5只少,就是3比5小。)

    3更小写在前面,5更大写在后面。3和5中间也要用一个符号来表示,猜一猜,我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我们用这个符号(出示课件),< 这个符号读作小于号。

    这个算式该怎么读?(请学生读一读。)

    6:师:刚才我们帮助小白兔和小猴子解决了谁多谁少的问题,学习了大于号和小于号,(指着板书)还知道了大的数在前,小的数在后,我们就在中间写大于号。

    小的数在前,大的数在后就在中间写小于号。你们会写了吗?

    (学生在书上练习写大于号和小于号。)

    写后进行反馈交流,并说一说怎样分清这两个符号,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

    (引导发现:一条大鱼和小鱼,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口子大的朝大数;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合作交流、尝试比较

    1、师:刚才我们帮助了小鹿和小熊,小白兔和小猴子比较了谁多谁少的问题,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你还能找到哪些小动物进行比较,小组的是谁多谁少?怎样表示?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试着用符号表示书本13页反馈练习,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进行全班反馈。)

    2、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四、实践练习,巩固拓展。

    学生独立完成13页的填一填,完成后进行交流反馈。

    (有的方框里能满足条件的数不是唯一的,不要求学生找出所有的答案,只要能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即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寻求其他的答案。)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认识了哪些新朋友?又有些什么收获呢?(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动物乐园

    4=4 4等于4

    5>3 5大于3

    3<5 3小于5

    部编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题

    《轻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20和21页的知识,它是学生学习了比较大小、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下面就是编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轻重》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部编《轻重》教案范本一

    一、创设情境,初知轻重

    师:星期六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些什么动物?(出示主题图)它们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小熊、小猴 贴画 画跷跷板)从它们玩的跷跷板中,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轻重)

    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读题)小朋友小眼睛真亮,通过观察就看出谁轻谁重。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说一说

    如果老师和这位小朋友玩跷跷板,猜猜看会怎样?如果这位小朋友和那位小朋友比呢,(身高、体重相差比较明显的两位小朋友)谁轻谁重?一眼就看出谁轻谁重了,真能干!(板书:看)在咱们教室里哪两样东西相比你一眼就看出谁重谁轻的?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哪两样东西相比,我们一眼就看出谁轻谁重的?

    教师出示两个盒子(蓝色盒子大而轻,盒子小而重)猜一猜哪个轻哪个重?(请多名学生猜)请你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学生发现蓝盒子轻,黄盒子重)请多名学生验证。

    总结:看来仅凭我们的眼睛来判断物体的轻重还不够,有时还需用手掂一掂。(板书:掂)

    2、掂一掂

    (1)让学生观察教师手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衫贺蠢,猜猜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或陪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我们就用掂的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请多名学生来用手掂一掂,把你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3)猜一猜数学书和口算训练哪个轻哪个重?为什么同一本数学书刚才轻,现在又变重了呢?(比较的东西不一样,结果就有可能不一样)

    (4)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什么轻,什么重?(两名上前讲,多名学生座位上讲)(请小朋友把轻的举高一点,把重的放低一些。选两个结果不同的,打开文具盒看一看,揭示结果不同的原因)。

    请小朋友掂一掂自己带的物品,什么轻什么重。(多名学生交流)

    3、称一称

    小熊和小猴子一边玩跷跷板一边唱歌,(小猴子和小熊玩跷跷板,1呀1呀121 ……)边上地小狗羡慕极了,小狗说:“小熊,你让我玩玩吧,你这么重,都把小猴子翘到天上了,快让我玩吧!”小熊说:“好啊”小狗坐上跷跷板,一下就被翘得老高,小狗说:“原来小猴子比我还重呀!”小朋友,你知道谁最轻,谁最重?

    看来难不倒小朋友,可方老师碰到一个难题,小朋友愿意帮忙吗?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2)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能帮上忙?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板书:称)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两边托盘里没有放东西或放一样重的东西时,天平的两边是一样高的平平的。哪边重指针就偏向哪一边)教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拍局,让学生观察,现在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谁能看出来?为什么?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学习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最后称一称

    谁轻谁重。

    小组汇报。适时鼓励,其他同学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对汇报者给予评价。

    师总结:对于重量很相近的物品,我们可以采用称一称的办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小猴子和小熊可佩服小朋友了,说你们是最棒的。但是方老师想再考考小朋友,让其他老师看看咱们班的小朋友的出色表现。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

    2、奖励一个故事(音乐)。(小熊、小猴子,小狗)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轻重》教案范本二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20页——21页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

    2.通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间的轻重。

    3.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认识测量物体轻重的的重要性。

    教师准备:天平、玩具两个、1个梨子、1个苹果、翘翘板一个、墨水盒两个。

    学生准备:水果两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新朋友,想认识吗?(师出示圣诞老人和天线宝宝)。两个好朋友来到公园坐翘翘板,仔细观察翘翘板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天线宝宝那边沉了下去。

    师:那为什么天线宝宝这边要沉下去,圣诞老人那边要翘起来呢?

    生思考:因为天线宝宝更重。

    师引导生说完整的话:天线宝宝要比圣诞老人重。

    今天老师就要和同学们来学比轻重(板书课题:比轻重)。

    二.讲授新课。

    1.感知轻重(用眼睛就能判断的轻重)

    ①师:孩子们想做翘翘板吗?想坐的孩子请坐直。

    请一生伸开双手来当翘翘板,老师和另一生来坐翘翘板,全班孩子用手势来表示翘翘板的变化。

    并请生来完整的说两句话。(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师:孩子们真能干,那你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找找物体,并说出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2.掂一掂(用眼睛不好判断的)

    师左手拿一个蓝墨水盒,右手拿一个红墨水盒,(大小、形状完全相同)请生猜猜谁重谁轻?

    生在下面有不同的答案

    师:请认为他们一样重的孩子用手势告诉老师。

    请认为红墨水盒比蓝墨水盒重的孩子用手势告诉师。

    请认为蓝墨水盒比红墨水盒重的孩子用手势告诉师。

    师:啊!大家有不同的意见,那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判断呢?(引出掂一掂)

    请生来掂一掂两个墨水盒,结果是:红墨水盒比蓝墨水盒重。

    师:这两个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墨水盒,为什么会有轻重呢?

    师打开两个墨水盒。

    生大笑,原来红墨水盒里有墨水瓶,蓝墨水盒里没有墨水瓶。

    师总结:孩子们在生活中千万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欺骗,应该多亲身去体验感受一下。

    活动:生拿出带来的两个水果掂一掂,掂完后自己小声的告诉自己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请生汇报,强调说完整的两句话。

    3.称一称。

    师出示大小差不多的苹果和梨子各一个。

    师:小朋友们猜一猜: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学生根据肉眼无法判断,因而会出现不同意见之间的冲突。)

    师: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究竟谁轻谁重?

    生:用手掂一掂。

    (教师可把梨和苹果给这位同学,让他用手掂一掂。由于两个水果轻重相差不大,所以手掂不容易比轻重。)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生活中最常使用的比较轻重的。(师出示天平称)

    师:这是一架天平称。我们利用它来比一比,苹果和梨究竟谁轻谁重?

    (师示范)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变化。

    生兴奋地说:梨子比苹果重,苹果比梨子轻。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放梨子这边沉下去了,放苹果那边翘起来。

    师:孩子们真聪明。

    师继续演示天平,生说。巩固练习。

    三.练一练

    1.练一练第一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学生反馈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理由。

    2.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讨论。

    师提示:是1个苹果和1个橘子相比较。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活动课,但上完课后我感觉孩子们根本没有动起来,仔细想了想,原因主要是出现在我的身上。在设计课时,整个一堂课的主体思维是很清晰的,开课的生动有趣性也做到了,但是在本课的第二个活动环节上(掂一掂),由于我的准备不充分,以及口令不明确,造成了孩子们没有根本的动起来,活动就成了一种形式了。既浪费时间,又没有起到它的效果,孩子们从这儿就开始精力分散了。我的组织教学语言还得加强,对孩子的评价要做到生动有趣。做到用语气语调的变化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问题思考:一年级的孩子有必要进行小组活动吗?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轻重》教案范本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弹簧秤、皮筋、简易天平、水槽和托盘、蓝、绿、黄、红四种颜色的盒子各九个(绿的和蓝的为空盒子,绿的比蓝的轻,黄和红盒子中装东西,轻重相近,比白蓝盒子都重,四个盒子中绿的,蓝的最小,黄的和红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 ,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尽可能给予演示.同时,要考虑方法的可行性.

    四、活动四:总结探索结果

    (一)教师介绍生活中的测量物体重量的

    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的前人就是根据你们的这些想法发明了天平,秤等很多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物体重量的.而且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你们见过吗?

    (二)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图片:练一练1

    2.出示图片:练一练2

    3.出示图片:练一练3

    (三)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上得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你觉得今天你又有那些收获?又有那些进步?这节课咱们班谁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

    教学设计 点评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经历比较的过程,通过多个实验,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学时,教师自创情境,从学生喜爱的游戏引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比较轻重的过程,感悟出比较轻重的具体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活动

    左重右轻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为学习10以内的加法做铺垫.

    活动准备

    1.天平

    2.1克、3克、4克、5克、6克的砝码各1个,2克的砝码2个

    活动题目

    在天平的右边放入2克和6克的砝码各1个,天平的左边放入5克的砝码1个,现在天

    平是左轻右重.从剩余的4个砝码中任意选择两个,放入天平的托盘上,以改变现在天平左轻右重的情况,可以怎样放?

    活动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操作.

    2.总结方法.

    3.分组演示并说明.

    参考答案

    方法一:只在左边放.

    1.使天平左右平衡:

    在左边放入质量是1克、2克的两个砝码,由于1+2+5=2+6,因此天平左右平衡.

    2.使天平左重右轻:

    (1)在左边放入质量是1克、3克的两个砝码,由于1+3+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2)在左边放入质量是1克、4克的两个砝码,由于1+4+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3)在左边放入质量是2克、3克的两个砝码,由于2+3+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4)在左边放入质量是2克、4克的两个砝码,由于2+4+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5)在左边放入质量是3克、4克的两个砝码,由于3+4+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方法二:在左右两边都放一个.

    左边放入质量是4克的砝码,右边放入质量是1的砝码,由于4+5=1+2+6,因此天平左右平衡.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轻重》教案范本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例题,第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创设厨房的场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个碗、苹果和草莓的大小,再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分别比较辣椒和萝卜、萝卜和土豆的轻重,初步体会物体有大小和轻重。知道大小、轻重也是相对的,是比较的结果。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简单推理,自己判断物体的大小、轻重,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初步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物体的大小、轻重,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初步的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场景引入,激发兴趣

    有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姑娘,非常好客。有一天,她家来了一些客人,怎么招待呢?这个 小姑娘非常着急,大家能帮她想想办法吗?(学生讨论后积极发言)

    [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并随机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根据小学生好表现自己及乐于助人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既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又能学习数学知识。]

    二、 尝试比较,主动探索

    叙述:小姑娘采用大家的好办法,现在正在和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呢!(出示场景图)

    1.看一看。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场景图,小组内互相你看到了什么。看谁观察得最仔细,看得多,说得好。

    2.比一比。提问: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真好,那么我们能不能把看到的比一比?(学生讨论,在小组内自由发言;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比较、交流。)

    提问:茄子老师也从图中找出两种物体进行比较,你能帮它比一比大小吗?请打开课本第6页,在大的下面画,小的下面画○,并你是怎样比较出大小的。

    教师也从图中找出了一些物体,请学生也帮老师比一比,谁轻谁重。再请一两个学生上 来亲自操作,两手掂一掂比较轻重。

    小结:用掂一掂的办法可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出示土豆与萝卜(重量相差不大),让学生想一想用掂一掂的办法是不是能比较出土豆和萝卜的轻重。

    出示支架,介绍支架,请学生借助支架来比较土豆和萝卜的轻重。(打开第6页,在重的下面画,轻的下面画○。)

    小结:用掂一掂或借助支架等可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评:由学生的讨论轻松地引入到探索新知的环节,让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上。]

    三、 活动深化,拓展应用

    1.活动一:套环游戏。

    谈话:现在小朋友做个游戏(出示教具:套环两套,请两名学生进行套环比赛,每人套3个套环),其他同学进行观察比较,互相谁套得准,谁套的环大,谁套的环小,并说出是怎样知道环的大小的。

    2.活动二(出示课件或投影)。谈话:瞧,小花猫和一群小鸡在争论什么呢!小花猫说:我重!4只小鸡说:我们和你一样重。小朋友来当裁判,看看一只小花猫和一只小鸡谁重?(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把结果填在书上第7页)

    3.活动三(幻灯出示狐狸、小鸡、小花猫场景图)。谈话:狐狸想考一考小鸡和小花猫。狐狸说:我这儿有一个气球和一个小皮球,小花猫重,应拿重的,小鸡轻,应拿轻的,同学们,你们说它们应该怎样拿呢?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果: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

    4.活动四(幻灯出示大象)。谈话:大象伯伯说话了,你们懂得了这么多的知识,我给你们买些水果吃,你们得说出谁重谁轻。(幻灯出示第4题的场景图)说一说这三种水果,谁最重?谁最轻?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把结果填在书上)

    [评:教师把教材想想做做的习题巧妙地编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学生在听故事中学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 总结评价

    提问:你们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知道了什么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比较大小、轻重)。回家后把学会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找一些实物比一比,好吗?

    [评:巧妙地把数学延伸到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轻重》教案范本五

    课前创设氛围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做“乐乐星”(出示卡片),它笑得可真开心。小朋友们,请你来学一学它是怎样笑的,好吗?(学生自由尝试)今天,老师就希望小朋友们带着这样的笑容和我一起上一节开开心心的数学课,好吗?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师:星期六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他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小动物们最喜欢玩什么?(出示简易杠杆模型,模型两端各有一个吊篮)原来它们最喜欢玩的叫做飞上天的跷跷板。这时候,走来一只小兔弟弟和一只小兔妹妹(出示玩具),它们俩坐了上去(把两个小兔玩具分别放在模型两端的吊篮上)。

    2.师: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1:小兔弟弟这边低,小兔妹妹那边高。

    生2:小兔妹妹上去了,小兔弟弟下来了。

    生3:小兔弟弟重,小兔妹妹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小兔弟弟把它这边压下来了,所以它比较重,小兔妹妹那边高高的往上翘起来了,所以它轻。

    ……

    3.小朋友们真厉害,能看出谁轻谁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出示课题,注意“轻”字用较浅的颜色,贴得高一些;“重”字用较深的颜色,贴得低一些。)

    (评析 借助学生玩“跷跷板”的经验来创设情境,让卡通小兔坐上了跷跷板,充满童趣,使学生对比较“轻重”的学习立刻就有了既新鲜又亲切的感觉,也激发了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究。)

    (二)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1.说一说。

    师:现在就请小兔休息一会儿,咱们大家来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两样东西来比,一眼就能看出谁轻谁重。(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言。)

    生1:桌子和凳子比,桌子重,凳子轻。

    生2:我吃饭用的碗比勺子重。

    生3:大象和小象比,小象轻,大象重。

    生4:我爸爸买了1千克梨和0.5千克香蕉,一千克梨重,0.5千克香蕉轻。

    生5:我用象和蚂蚁比,象重,蚂蚁轻。

    生6:我用剑龙、霸王龙和翼龙比,霸王龙最重,剑龙最轻。

    ……

    (回答较精彩的学生很高兴地得到了一颗“乐乐星”。)

    (评析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积极发言,不仅举出了许多生活实例,而且大胆比较卡通形象的轻重,思路开阔,而且很有个性,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就应该是学生“自己的数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