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创新练习八上语文答案,求一课一练创新练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数学,英语答案!

  • 数学
  • 2023-04-24
目录
  • 求一课一练创新练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数学,英语答案!
  • 学年上期八年级语文上册其中试题附答案
  • 你有八年级一课一练创新练习上册语文的答案吗
  • 八上语文创新阅读课外文言文答案
  • 八上语文创新练习第二十一课创新运用答案,急!!!

  • 求一课一练创新练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数学,英语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30分)

    ⒈下列字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瞥(piē)见 涎(xián)水 荒谬(miù) 杀戮(lù)

    B 踌躇(chóu) 憎恶(zèng) 提友困判防(tí) 俨然(yn)

    C 诘问( jié) 粗拙(zhuó) 伛偻(yǚ) 震悚(sǒng)

    D 蹒跚(mán) 歼灭(qiān) 愧 怍(zuò) 颓唐(tuí)

    2.下列词语的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 (3分)

    A.张慌失措 荡然无存 永垂不朽 狼籍

    B. 眼花缭乱 名符其实 响彻云宵 伎俩

    C.锐不可挡 月明风清 转弯抹角 烦燥

    D. 高屋建瓴 大庭广众 丰功伟绩 吊唁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目前,我国住房价格居高不下,着实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B.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C.这部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D.我们来到郊外,登上开满杂花的小山坡,俯瞰山下的沧海桑田,真是心旷神怡!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表现人性光辉的作品,魅力大多在于其蕴含的道德力量,它代表着社会的正能量。

    B. 近日,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她的事迹突然好改渐渐地受到国内民众的关注。

    C.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D. 能否彻底治理酒后驾车的乱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5.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选项是( )(3分)

    你的话语应该是一缕早春气息的柔风, ;你的表白应该是田野爆裂的豆荚, ;你的辩答应该是凭借原则的盾牌, ;你的呐喊应该是仰仗正义的力量, 。

    ① 迎承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 ② 构思并阐述金色的成熟

    ③ 弥合朋友之间人为的嫌隙 ④ 澎湃青春的热忱和血液

    A.③④②①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

    6.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恰当的语句。(4分)

    阅读经典,读出善良的魅力。阿长奔波于街巷买来的《山海经》,快乐了鲁迅的童年;父亲蹒跚地抱回来的朱红橘子,感动了朱自清年轻的心; , 。善良犹如三月里的春雨,浇灌出生命的花朵; , ;善良犹如夜空中的明月,慰藉了孤寂的心灵。

    7.阅读下面这则消息,简要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3分)

    江津网10月12日讯 今日,记者从江津区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卫生检查工作专题会上获悉,在此前开展的开学检查和日常检查基础上,全区将再度开展拉网式排查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卫生。

    此次区教委、区卫计委、江津食药监分局等三部门联合开展的全区中小学、幼儿园2016年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专项督查,时间为2016年10月中旬至11月20日。此次督查将分3组深入各镇街,采取听、查、看的方式,从餐饮服务许可证持有情况、食品安全管理员任职文件及培训证书、从业 人员健康管理落实情况等九大方面32个细节,对中学、小学、幼儿园食堂食品卫生开展核查,并逐一填表记录。核查结果将进行通报,并将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内容。

    此外,督察组还将对部分重点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开展暗访。

    8. 综合性学习。(8分)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主旋律,但世界时时燃起的硝烟仍未消散。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下面,让我们一起参加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的综合性学习。

    ⑴ 【活动我设计】本次活动确定了四个板块,根据示例,填写未完成的板块内容。(2分)

    板块一:战争故事,你说我演 板块二:战争遗迹,走访交流

    板块三: 板块四:战争预测,你说我评。

    ⑵ 【标语我来拟】历史不容忘记。今天日本人又重蹈覆辙,要侵占中国的领土钓鱼 岛。作为一名中学生,请仿照示例,再拟一条标语,声援内地各大城市的反日示 威尺芹游行。(2分)

    示例:中国领土,不容分割。

    标语:

    ⑶ 【材料我探究】阅读下面资料,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请简要概括。(2分)

    材料一: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军队伤亡380余万人,人民牺牲2000余万人,军民伤亡总数超过3500万人,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摘自“新浪网”

    材料二: 从1938年2月18日日本飞机首次空袭重庆到1943年8月23日,日机对重庆市区空袭共210多次,出动飞机9500多架次,投弹2.1万多枚,炸死炸伤市民3万多人,炸毁房屋3万余幢。 ----摘自《重庆历史》

    ⑷ 【观点我确定】以下是参加辩论双方的观点,你赞成哪一方的观点?试为该方写一段辩论词。(2分)

    正方:战争能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反方:战争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阻碍历史的发展。

    我赞成________方观点,我的辩论词是:

    二、古诗文阅读(25分)

    (一)古诗文积累

    9.古诗文默写填空(10分)

    ⑴ 少壮不努力, 。( 《长歌行》 )

    ⑵ ,猎马带禽归。 ( 王绩《野望》 )

    ⑶ 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 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⑷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⑸《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句子是: , 。

    ⑹《春望》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情感的诗句是: , 。

    ⑺《石壕吏》中官吏的残暴、老妇的悲苦形成鲜明对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桃花源记》全文,回答文后10——13题.(15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 4分)

    (1) 阡陌交通: (2) 便要还家:

    ⑶ 处处志之: ⑷ 欣然规往: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4分)

    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

    ⑵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

    12.下列有关本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的作者是西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文章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C、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结构严谨。

    13.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文后14——18题。(20分)

    总有人为弱者转身

    马 德

    ①窗外,乌云布满了天空,天气变得闷闷的。办公室里也昏暗了起来。

    ②陶安说,我爸爸说了,他不来。

    ③陶安的父亲是个酒鬼,陶安打电话的时候,他正在一家狗肉馆喝酒,从中午一直喝 到晚上,嘴里骂骂咧咧的,说,别说是你们老师,就是市长见我,我也不见。陶安有爹有娘,却比孤儿还孤单。他上学,一直是姐姐在供着,姐姐一个人漂在北京,很不容易。

    ④崔老师泡了两袋方便面,汤水足足 地,端到陶安面前说:“赶紧吃了,你饿了吧!”陶安端起泡面的缸子,还是不敢看老师,蹲下来,吸溜着吃了起来。吃着吃着,两颗很大的眼泪落在了缸子里。

    ⑤下午,宿舍里,一个学生丢了钱。满宿舍的人,都认为是陶安偷的。原因是,下午就他一个人回过宿舍。陶安说,我没拿,我真的没拿过钱。其中一个不由分说,一下子扑上去打了陶安,还说,不是你偷的,谁会偷?你说还会有谁偷?陶安站在那里,一下手也没还,任由那个学生拳打脚踢了半天,只是不停地说,这钱不是我拿的,这钱不是我拿的。

    ⑥拿,拿,拿,你连个偷都不想说。另一个学生恶狠狠地一脚飞踹过来,陶安“咕咚”一下子就被踹倒了。倒了的陶安,愤怒地盯着对方,眼里像要着了火,但没有站起来反抗,在地上坐了好半天。

    ⑦班主任崔老师很快知道了这件事,他把陶安领到办公室,问他情况。“老师我没拿,我真的没拿别人的钱。”陶安深深地埋着头,不敢看崔老师的眼睛。崔老师“嗯”了一声,然后,轻轻为他拍去裤子上的脚印。

    ⑧“老师也知道你没拿,你不会拿别人的东西,你也不是那样的孩子。”崔老师故意在最后一句话上加重语气。望着一脸无助的陶安,崔老师不由自主地“唉”了一声。

    ⑨陶安突然抬起了头,盯着老师看。刚才老师的一叹,像针一样,扎在了他的心上。

    ⑩几天后,崔老师在班里开了个主题班会。主讲人是请来的,陶安看了一眼,心里就“咚咚”地跳,他知道这一定是崔老师故意安排的。同学们很兴奋,因为主讲人有在那所著名大学就读的资历,实在是让他们仰慕。那天,请来的人滔滔不绝,讲了很多学习方法,以及为人处世之道。最后,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⑾“我在学业之余,常在外面打零工。有一次,在一家餐馆帮忙,不知道是谁碰倒了一摞餐盘,碎了一地。收工的时候,老板问是谁打掉的,开始大家都说不知道,后来,却都指向了一个人。这个人是个孤儿,一只眼睛先天弱视,仿佛他打碎餐盘,是天经地义的。谁知老板一笑,说:‘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在外面被人打了,回家后还要被妈妈打一顿。然后,还要等着打我的孩子来,妈妈抱着我,让那个孩子打,打够了才走。这件事,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当人穷了,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有一种天理,叫蛮不讲理;有一种公道,叫惨无人道。而且,在这样的公道和天理面前,你还得装聋作哑。仿佛,所有这一切,都是你应该承受的。因为,没有人愿意听弱者申辩理由。但我相信,这个尘世,一定会有人为弱者转身。因为,永不泯灭的良知,就像太阳一样在头顶照耀,也总有人会因为良知,而为弱者转身。’老板的话结束后,那个碰摔了盘子的人主动站了出来。果然,不是那个孤儿!”

    ⑿同学们中间随即响起了一片掌声。陶安也坐在下面鼓掌,黑黑瘦瘦的身子,颤抖着,已经抑制不住自己。瞬间,他泪雨滂沱,哭成了泪人。看着主讲人,他嘴里不停地喃喃着两个字:姐姐……

    (选自2014年1期《今日文摘》,有改动)

    14.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15. 阅读第⑧段中加横线的句子,描绘一下崔老师“唉”时的所思所想。(4分)

    16.文中的崔老师是一位怎样的人? (4分)

    17. 文中的“弱者”具体指谁?题目“总有人为弱者转身”有何深刻含义?(4分)

    18. 有读者认为陶安偷了钱,也有人认为他没偷。你怎样认为?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二)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文后19——22题。(20分)

    少 年 读

    许冬林

    ①回眸处,是一段葱绿葱绿的时光,潭水一样宁静,青草一样蓬勃。那是一段悠长的少年时光,沉湎于阅读的时光。

    ②唐诗,宋词;《红楼梦》,《简爱》;席慕蓉,三毛……是那些美妙的书香将我的少年岁月浸染,浸染得有了与众不同的意味。每每回忆,内心充满感激。感激岁月年华,感激文字。

    ③犹记当年读宋词。读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得眼前水雾迷蒙,心儿无着无落的,一时间也忧伤惆怅不已。那个少年的人呀,也化作了一片薄薄的素白的落花,在晚风里,在流水上,到了远方。后来又读苏轼,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去看外婆家门前的浑浊江水,全然又是另一种景致!那么多樯橹灰飞烟灭的往事,都在江水之上演绎。从此,我看到的长江,不再只是空间上的长江,更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长江,是飘散着酒香墨香的长江。它苍茫,雄浑,深邃,风雅,我摇曳激荡。

    ④大雪天,读《红楼梦》,真的是拥炉夜读啊。记得老师曾偶然说过,中国人不读《红楼梦》,都算不得中国人。寒假一开始,就借了《红楼梦》回来。晚上,母亲早给准备了个手炉,是那种红陶的手炉,里面盛了碎碎的炭。手搭在手炉的拎手上,书也搁在上面,一夜夜地翻阅,连书也添了木炭火的香。就着那一炉温暖,一个寒假,读一本《红楼梦》。读到黛玉焚稿,然后病死,一时悲痛不已,手炉也不要了,只歪在枕边无声大哭,泪湿枕巾。窗外寒风萧萧,只觉得满世界苍凉空旷孤独,再读不下去了。一部《红楼梦》,写到黛玉之死,就可以收尾了,再不必写了。那时这样以为。换夜再继续读,又读到宝玉出家,茫茫的大雪,雪影里一个人,在船头躬身拜别父亲。这一回,倒没落泪,可是 心上却是闷闷沉痛好久。是岁末,窗外也是大雪,月光下,一白到天际。回头体味文字里弥漫的那种辽阔无涯的哀伤和空寂,仿佛没懂,又似乎懂得了。

    ⑤后来,又抄席慕蓉的诗歌在小本子上,一首又一首。书依然是借来的,《七里香》《无怨的青春》,好几大本诗集,抄得满心欢喜又沉醉,哪里嫌累!然后,自己的枕头底下便多了个湖蓝封面的本子,那里面有我写的诗歌,席慕蓉体的诗歌。偶尔借给体己的女同学看,她也给我看她写的诗。我们像两只幸福的老鼠,偷偷分享各自的文学青果。在被窝里,打手电筒读三毛。撒哈拉沙漠在哪里呀?荷西是个大胡子的男人,真的很有魅力吗?长大后,我们也一道远走天涯吧!那时,我们两只文学的小老鼠已在密谋大计。内心有小甜蜜,嘴巴上不好意思说,其实心里都想到那远走天涯的队伍里,一定会添加新成员,他是我们各自的荷西。他要不要也是大胡子呢?再想想,再瞧瞧……

    ⑥如今,回头想这些读书的琐碎细节,深感文字的魅力,一个人在一本书里活了几辈子,大悲大恸大欢喜,小忧小愁小甜蜜。就这样长大了,内心丰富了。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沧海桑田;窗外阳光刺进来,啊,世上已千年。

    ⑦是啊,世上已千年。每每看到现在的孩子有那么丰富的课外读物,我总禁不住心底苍老地一叹。当我在一所中学自编的校本教材《文海撷英》里,又看到了那些喜欢的文字时,忽然有一种血液倒流的激动,仿佛回到青涩年少。“唐诗四季”,“魏晋风度”,豪放派词,婉约派词,《红楼梦》《简爱》……看到这些自己一直喜欢的文字,仿佛在单调无聊的长路行走中,看到一处深谷碧潭,看到一丛篱下白菊,看到春水涣涣处云生,看到青草离离处鸟飞。

    (选自2014年1月《滁州日报》 有改动)

    19.作者回忆了一段悠长的少年阅读时光,请按照下面的提示,补充概括其他几件与阅读有关的事。(6分)

    ⑶ 读《红楼梦》,读到林黛玉焚稿病死,自己也悲痛不已,泪湿枕巾;读到宝玉出家,心上沉痛了好久。

    ⑸ 读三毛,密谋长大后远走天涯,内心有小甜蜜,嘴巴上不好意思说。

    20.仔细阅读第⑦段的画线句子,从修辞的角度品味它的表达效果。其中加点的`语句让你联想到了哪些诗词名句?(6分)

    看到这些自己一直喜欢的文字,仿佛在单调无聊的长路行走中,看到一处深谷碧潭,看到一丛篱下白菊,看到春水涣涣处云生,看到青草离离处鸟飞。

    21.请你根据本文内容,作者具有哪些优秀的阅读品质值得我们借鉴?(4分)

    22.作者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回忆自己少年读书的时光,往往是心随书动。相信你在成长的道路上,也有被优美文字所打动的时候,请举两个实例,谈谈你的读书感受。(4分)

    四、作文(55分)

    23.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⑴ 阅读下面提示语,按要求作文。

    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总在身边;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眼前;有份情,针织浓烈,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常常萦绕我们的脑畔……他们(它们)从未走远。

    请以“从未走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正中。②文章贴近生活,言之有物,禁止抄袭或套作。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地名。⑤不少于600字。

    ⑵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初春,街心公园的树争先恐后地长满了绿芽,有一棵树却迟迟没有动静。一段时间后,别的树的叶子都已张开,这棵树才刚刚冒出嫩芽。一开始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不免让人担忧。不过这棵树并不着急,还是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不经意间夏天来临,举头望去,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浓浓的绿色在夏日的酷暑里同样可以遮荫纳凉。此时,谁又在意它当初的滞后?

    人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涉及真实的人名、班名、地名。

    初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30分)

    1.A 2.D 3.B 4.A 5. C (共15分)

    6. 老王离世前送来的香油和鸡蛋,温暖了杨绛苦难的岁月。善良犹如夏日里的清风,推开了紧锁的心扉。(善良犹如沙漠里的清泉,滋润了干涸的心田。)(4分)

    7. 江津区将再度开展拉网式排查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卫生。(限定字数 3分)

    8. ⑴示例: 战争英雄,你歌我颂。/战争是非,你争我议。 (2分)

    ⑵ 示例:光荣保钓,义不容辞。/守家卫国,匹夫有责。 (2分)

    ⑶ 日本侵略中国,杀害中国军民无数,给国家、地方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意对即可,2分)

    ⑷ 示例: 正方;如解放战争,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解放了全中国,改写了历史,人民从此当家作主。所以,战争能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反方;如伊拉克战争,不仅平民百姓死伤无数,环境极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而且也给民众的心灵造成严重伤害,所以,战争造成了社会发展的大倒退。(2分)

    二、古诗文阅读(25分)

    9.(10分) ⑴ 老大徒伤悲 ⑵ 牧人驱犊返 ⑶ 波撼岳阳城 ⑷ 日暮乡关何处是

    ⑸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0. (1) 交错相通 (2) 通“邀”,邀请 ⑶ 做标记 ⑷ 计划 (4分)

    11. ⑴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的景物)(2)(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4分)

    12.A(3分)

    13. 这样的结局增加了桃花源的神秘感,使桃花源显得似真亦幻,似有而无,也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4分)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20分)

    14. 环境描写,通过对乌云密布的天空、闷闷的天气和昏暗的办公室的描写,渲染出一种紧张严肃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陶安低沉沮丧的心情。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4分)

    15.示例:我本想把陶安的父亲约来,让他关注一下儿子的成长。可是这个父亲对儿子漠不关心,心理已经不健康了,这个家庭教育也不健康了。我真怕这样下去,陶安会有个三长两短啊。唉,我该怎么办呢?(言之有理即可 4分)

    16. 崔老师是一位善良有爱心,懂得理解、同情、体贴、关爱学生,富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4分)

    17. 指陶安和一只眼睛先天弱视的孤儿。 文章标题富有哲理,引人思考,告诉读者良知永不泯灭,总有人会挺身而出为弱者承担责任,替弱者主持公道。 (4分)

    18. 他没偷。从“望着一脸无助的陶安”、“陶安突然抬起了头,盯着老师看”、姐姐讲的故事以及题目“总有人为弱者转身”,可以看出陶安没有偷钱,而是被学生们冤枉了。(4分)

    (二)(20分)

    19. ⑴ 读李清照,读得眼前水雾迷蒙,心儿无着无落的,一时间也忧伤惆怅不已。(2分)

    ⑵ 读苏轼,深知长江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飘散着酒香、墨香。(2分)

    ⑷ 抄席慕蓉的诗,抄得满心欢喜又沉醉,哪里嫌累! (2分)

    20. (共6分)示例: 这些语句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文字比作深谷碧潭、篱下白菊、春水云朵和青草飞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文字所具有的灵韵、神奇之美,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文字由衷的感叹和喜爱之情。(4分)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任写两句即可 2分 )

    21.示例:能把自己和文字结合 在一起,进行融入与思考; 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能与文字感同身受;和他人交流与分享。(答到两方面即得全分 4分)

    22. 略。(学生只要举出两个实例并有真切的感受即可,选例课内外不限。4分)

    四、作文(55分)

    略。参照重庆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学年上期八年级语文上册其中试题附答案

    1.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的答案

    (一)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掘册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将以下骑送迎 齐使田忌将而往

    B.天子且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 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分)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3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选文]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 (3)也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 矣。

    [注释]

    (1)[诵]背诵。(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3)[讠宣 ]xāun,遗忘。(4)[戒]警告。

    [练习]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止斗友(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处士笑而然之( ) 何有于我哉?(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 ②此:( )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阅读提示]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判销宏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三)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

    [选文]

    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2)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

    (1)[顷岁]近年来。(2)[乘间]乘机,乘着间隙。(3)[工]精,妙。(4)[患]毛病、弊端(在于)。(5)[指摘]挑剔,批评。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 ) 术( ) 过( ) 疵( )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

    (3)多作自能见之( )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

    答:

    [阅读提示]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论述了作文的诀窍: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多动笔。今天读来,不无启迪。

    2. 8年级课外古文阅读及答案

    (一)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诋毁,指责)处,姑置之。

    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又改正之。

    如此数四,方敢示人。”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

    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

    齐己《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枝开。”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

    齐乃下拜。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

    以示皎然。皎然曰:“‘波’字不佳。”

    某怒而去。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

    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姑置之 (2)方敢示人 (3)无处濯尘缨 (4)某怒而去 2下列黑体字与“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中的“书”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妇抚儿乳 B处处志之 C亲贤臣,远小人 D策之不以其道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 (2)须臾,其人狂奔而来 4文中郑谷认为“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为什么? 5两文的内容都与作诗有关,但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 (二)唐太宗论弓矢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非良材’。

    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选自《资治通鉴 唐纪》)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

    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弓工:造弓的工匠。

    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

    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解释下列黑体字。(1)朕少好弓矢 (2)皆非良材 (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4)数延见 2 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皆以美于徐公 D咨臣以当世之事 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三)鲍君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注:①罝:网,用以捕鸟兽. 1解释文中黑体字。

    (1)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 (2)问其故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3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是什么?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

    ③馔:准备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

    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切成小块的肉。

    ⑦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字。

    (1)因谒公 (2)觉饥甚而不敢去 (3)旁置菜羹而已 (3)公取自食之 2下列句中黑体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方命坐(才) B萧氏子颇骄纵(很,非常) C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只) D其人愧而退(表转折,但是)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4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五)田不满怒斥髑髅田不满夜行失道,误经墟墓间,足踏一髑髅,髑髅作声曰:“毋败我面,且祸尔!”不满戆且悍,叱曰:“谁遣尔当路?” 髑髅曰:“人移我于此,非我当路也.”不满又叱曰:“尔何不祸移尔者?” 髑髅曰:“彼运方盛,无如何也.”不满笑且怒曰:“岂我衰耶?畏盛而凌衰,是何理耶?” 髑髅作泣声曰:“君气亦盛,故我不敢祟,徒以虚词恫喝也.畏盛凌衰,人情皆尔,君乃责鬼乎?哀而拨入土窟中,公之意也.”不满冲之竟过.惟闻背后呜呜声,卒无他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髑髅{独楼}:的头骨,即骷髅。

    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词。毋败我面,且祸尔败: 祸: 2“且祸尔”与“戆且悍”中的“且”,分别作何解释? 3翻译文中画线句。

    尔何不祸移尔者? 4作者写这段志怪文字的用意是为了批评怎样的社会现象?请从原文中找出最关键的一句话。 参考答案 (一) 1(1)放置,放下(2)给……看,让……看(3)洗,洗涤(4)离开 2C 3(1)第二天拿出来读一读,就发现毛病很多。

    (2)一会儿,那个又狂奔回来。 4“一”字表明梅花只开一枝,极言数量之少;也可能是第一枝,更能体现“早”的特点。

    5前文:作诗要反复修改;后文:作诗炼字很重要。 (二) 1(1)喜爱,爱好(2)全,都(3)从前(4)屡次,多次 2D 3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

    3. 谁有所有八年级上 现代文品读 文言文点击 的答案 快

    这是一本八年级《现代文品读文言文点击》答案,由于吴淞找不到,所以上网打听一下。

    文言文点击答案--------------------------------------------------------------------------------1 祖父和我 第一题:1蚂zha 2jiu菜(第三声) 3谷穗sui第四声 4倭瓜wo第一声 5蚌壳bang第四声 6闪烁shuo第四声 7绒毛 8菜籽 9锄头 10玩腻 11戴草帽 12遮在脸上 第二题:(1)瓢piao第二声 瓢虫 漂piao第四声 漂亮 飘piao第一声 飘荡 (2)栽zai第一声 栽培 载zai第四声 装载 裁cai第二声 裁兵 (3)拔ba第二声 拔河 拨bo第一声 拨付 跋ba第二声 跋涉。 第三题:水汪汪 亮晶晶 慢吞吞 红彤彤 轻盈盈 选择两个叠词是:慢吞吞 红彤彤 造句1:小明做事总是慢吞吞的,整天要被老师留下。

    造句2:果园里刚摘下的新鲜苹果红彤彤的,看上去很美味。 第四题:我没做 第五题:词语:新鲜漂亮、健康、自由、随意。

    依据: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一直到)……,都是自由的。(把课文里的这段抄一遍) 第六题:这个人物给我的印象是乐观、慈爱、勤劳、耐心、宽容。

    第七题:也没做 第八题:选c。 这段文字主要用了拟人手法。

    这样能描写花园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一切都是活得,要怎么做就怎么做,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其他都没做中考文言文点击答案--------------------------------------------------------------------------------七年级上现代文品读,文言文点击 第二单元 课外阅读中的第二篇 《闸(节选)》的答案2011文言文点击答案--------------------------------------------------------------------------------1(1)萦(2)竭 2C 3小河是故乡的象征,寄托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4D 5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季河水充沛、涨潮时河水冲刷点的情状。 应该是这样吧?现代文品读.文言文 内容理解 1本文以时空顺序描写白洋潮的全过程,表现时空变化的词语有 潮稍近 、潮渐近 、潮再近 、潮到塘 、旋卷而右 等。

    2文中第一段说三江“实无潮看”,其目的是 强调了潮的不好看,为后文作者看到汹涌的潮水激动的心情做铺垫。 3本文不仅对白洋潮展开了充分的正面描写,而且还作了侧面描写,试举两例。

    ① 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② 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4从全文看,末段的作用是什么? ① 点明白洋潮的大 ② 对白洋潮的潮水的大表示疑惑愚公移山文言文答案--------------------------------------------------------------------------------谢谢啦 不过晚了点蝙蝠 文言文答案--------------------------------------------------------------------------------一、文学常识 《白洋潮》选自__明末清初(朝代)文学家张岱__(人名)所著《陶庵梦忆_》一书。 二、词语解释 1、颜始定( 才 ) 2、世陪踵只至 ( 脚后跟 ) 3、尽力一礴 (撞击) 4、岁岁如之 (年 ) 5、故事,三江看潮 ( 旧例,旧俗 ) 6、公问其故 ( 原因 ) 7、余遄往( 急速 ) 8、蹴起如百万雪狮( 蹦跳 ) 9、看者辟易(惊退 ) 10、擘翼(张开翅膀拍水飞迸 ) 11、镞镞(同“簇簇”,攒聚之貌 ) 12、漱激(冲刷激荡 ) 13、喧传(哄传 ) 14、旋卷而右(很快 )( 连词 ) 三、指出“之”在文中指代的内容。

    1、看之惊眩 (代词,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2、岁岁如之 (指示代词,这样,这里指代暗涨潮的现象:三江看潮,实无潮看。

    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3、怒雷鞭之 (代词,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百万雪狮) 4、则飓风逼之 (代词,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白洋潮) 四、课文理解 1、概括本文主旨: 本文描绘了作者与朋友在白洋上看到涨潮时得浩浩荡荡、气势宏伟的景观 。

    2、本文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洋潮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正面描潮水的特点,逐步推进,从远及近,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越来越密。 侧面描写观潮者的反应:坐立不安、心惊胆战。

    作者这样写,衬托了白洋潮的声势巨大,让人恐惧,突出潮水的威力无比,颇有 *** 。 3、找出本文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

    ① 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② 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 ③ 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4、“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句中的“雪狮”为什么不能改作“雄师”? 因为“雪狮”不仅写出潮水的声威气势,还显示其洁白如雪的色彩。而“雄师”只能写出潮水的声势,但无法显示其色彩。

    5、如何理解“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的作用? 以疑问句结尾语气比较强烈,内容与开头的“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形成对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潮的壮美的赞叹之情,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探索原因。 6《白洋潮》篇幅短小,章法严谨。

    文章的主体描写白洋潮的壮观景象,作者采用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写得次第井然。文中先以“立塘上”作观察点,以一“见”字统领下文描写的内容,然后启开镜头,调整焦距,分摄了以下六个画面:“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是远景;“稍近,则稳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是一组中景;“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是第二组中景;“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是近景;“潮至塘,尽力—礴,才击射溅数丈,著面皆湿”是一组特写;“旋卷而。

    4. 30篇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一.《诗画皆以人重》(王士禛)( 潍坊市2002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敦、京、卞②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

    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④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注:①王士禛,清代诗人。②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

    ③章敦、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④颜鲁公,即颜真卿。

    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18.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则弛然而卧 B.诗文之属莫不皆然C.杂然而前陈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1)一钱不直 直: (2)后世见者必宝之 宝: 20.翻译下面句子。

    (4分)(1)后人粪土视之译文:(2)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译文: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敦、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22.填空。(4分)(1)“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

    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 ,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2分)(2)永叔,即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文学家。初中课本里,他的《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 ,山间之四时也。

    (2分)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4~13题。(15分)(2002年太原市中考题)〔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4在(甲)段横线上填写原文。

    (1分)5(甲)段描写的内容是 (1分)6“朝晖夕阴”的“晖”,意思是 (1分)7 请你写出两句初中课内学过的含“涯”字的古诗名句,要求句中的“涯”与(甲)段中“横无际涯”的“涯”表意相同。 (2分)答: 〔乙〕余闻而愈悲。

    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8(乙)段引用了孔子的名言:“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还有关于学习方法的名言,请写出你在初中课内学过的一句。 (1分)答: 9 (乙)段中有《捕蛇者说》一文的主旨句,请用现代汉语它的意思。

    (2分)答: 10 (乙)段“今以蒋氏观之”的“观”与(甲)段 一句中的“观”,表意相同。(1分)〔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1请由(丙)段联系全文,写出《马说》的主旨句。

    (1分)答: 12写出两句初中课内学过的含“见”字的古诗名句,其中的“见”与(丙)段画线句中的“见”用法相同。 (2分)答: 13联系今天的现实生活,请你换一个角度,谈谈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3分)答: 三.借助注释和书,阅读《熟读精思》,理解大意,然后答题。(7分)阅读提示: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有丰富的治学和讲学的经验。

    “熟读精思”是作者吸收前人的读书经验,概括总结出来的读书方法,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文章虽是文言,却明白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熟读精思(节选) □ 朱熹(2002年湖北宜昌市中考)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吉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①[详缓]仔细从容。

    ②[子]通“仔”。下同。

    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 ④[漫浪]随随便便。

    ⑤[急]要紧。1.给“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字注上拼音。

    (1分)________2.在我们学过的文言词语中,还有哪些词与文中加点的“余”字意思相同?请任写一个。(1分)_____________3.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两个方框内各填一个字。

    (1分)______ _ _________4.写出“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这句话的大意。(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书要善于积累。

    古人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名句,你积累过吗?请任意写一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

    5. 课外文言文练习 八上

    (一)文言文阅读(12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0、《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2分)( )A.读xiān,活鱼。 B.读xiān,新鲜。

    C.读xiān,鲜艳。 D.读xiǎn,少。

    21、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盛爱牡丹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2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3分)A、林尽水源 欲穷其林 B、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中人语云C、悉如外人 咸来问讯 D、莲之爱 渔人甚异之23、对课文《桃花源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想将渔人留在桃花源,和他们一起生活。

    C、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平富足的社会。D、“见渔人,乃大惊”表现桃花源中人对外界来人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

    2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 课外文言文练习 八上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0、《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2分)( )

    A.读xiān,活鱼。 B.读xiān,新鲜。

    C.读xiān,鲜艳。 D.读xiǎn,少。

    21、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

    2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3分)

    A、林尽水源 欲穷其林 B、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中人语云

    C、悉如外人 咸来问讯 D、莲之爱 渔人甚异之

    23、对课文《桃花源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想将渔人留在桃花源,和他们一起生活。

    C、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平富足的社会。

    D、“见渔人,乃大惊”表现桃花源中人对外界来人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

    2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你有八年级一课一练创新练习上册语文的答案吗

    你好,我是精锐萧山语文老师。

    第一题第一个空填豁然开朗,第二个空填世外桃源、怡差雹吵然自乐、阡陌交通、无人问津。

    第二题首先,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肆世与当时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所以你可以选C。

    第三题 这个是主观性的题目,根据你自己的想象去答就可以了,但是反应的内容要积极向上,比如说全世界的人民和平共处,人人平等,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每个人都各得其所。

    希望可以帮到你虚侍!

    八上语文创新阅读课外文言文答案

    语文的学习应该怎样学才学的有效果,学得有成绩?下面梳理迟伍核了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附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码掘一项是 ( )

    A.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hóu)知识。

    B.到处呈现一片衰(shuāi)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zài)途的寒冬。

    C.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shú)和两栖(qī)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

    D.轻轻松松嚼(jiáo)几片脆脆的饼干,几颗硬硬的糖果,感觉(jué)一下是什么声音?

    2、完成词语填空。

    销声 迹 风雪 途 周而 始 草木 枯

    束手无 五彩斑 无动于 在 难逃

    3、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它有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 。

    (2)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 。

    (3)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 。

    A 、细密 紧密 熔化 B、致密 严密 溶化

    C、致密 紧密 熔化 D、细密 严密 溶化

    4、指出下列句中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A、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B、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C、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 D、候鸟也来得越晚。

    相同的:________ 相近的:________

    5、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龙无处不在是因为它们自己迁移的结果。

    B、大约2亿年前,泛大陆曾分裂成四部分。

    C、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橘拆。

    D、斯石英和金刚石在温度升到极高时,可以恢复到原始状态。

    6、下列关于说明顺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不同事物的说明,说明的目的不同,采用 的内容和说明顺序要求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说明,由于说明的目的不同,采用的内容和说明的顺序要求也可不同。

    B、逻辑顺序往往运用在阐释事理的说明文中,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如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由局 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这些往往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C、说明文的顺序一般包括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序顺序四种。

    D、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次序说明就是采用时 间顺序说明。人物生平介绍、动植物生长过程、科学观测记录、生产流程说明、民族历史陈述等等,都可采用时间顺序说明。

    7、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

    ①“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 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②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③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④一些板块 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⑤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排列列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填空。

    (1)竺可桢,_______家,地理学家。他的《大自然的语言》是介绍_______学的。

    (2)谈家桢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文里,介绍了“无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系”,这些现在统称____________。

    9、结合《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谈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所含的物候知识。

    二、阅读理解

    (一)《沙尘暴十袭京城》

    暮春时节,理应莺飞草长,风和日丽,却得知京城再遭风沙袭击。一则来自北京的消息是这样 描述的:(25日)凌晨,一阵小雨夹着泥沙从天而降,泥浆附着在露天停放的车辆、嫩绿的树叶和草坪上,污迹斑斑。泥浆雨过后,大风呼呼,尘沙滚滚,整个北京城漫天昏黄……”这是北京第十次出现浮尘扬汐天气。

    短短几个月里,类似的报道一再见诸报端,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十数年首的一则新闻所发出的“风沙紧逼北京城”的警报,那篇报道好像当时也很让大家警觉了一下,议论了一番.但是,渐渐地,这事便不再为公众关注了。

    可以想见,北方各地居民在奋力与沙灾搏斗的同时,也一定会痛定思痛。与此同时,我更希望大家把视线南移。北方的“痛”决不只是北方才有的,它理应是大家共同的教训。北方沙灾固然与当地的地质水文特征不无关系,可是,长江水网地区同样难保无虞,因为沙灾在本质上与人对自然的“大不敬”相依相随,而同样的“大不敬”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似乎暂无荒漠化之忧的`长江南北。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就是对水资源的恣意糟蹋和野蛮汲采。

    有一个道理,理解它完全不需要高深的知识:缺水会加剧旱情,干旱会使植被受损,而土壤裸露的必然结果就是荒漠化。可以说,对缺水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对水的消耗计划不周,客观上 使北方土地荒漠化加剧。如今,类似问题正在长江南北重演。就在历来被称为“水网”的长江三角洲,人们不爱护奔流不息的江河,污染了地表水,就从地下找水喝。十几 年光景,不少地方的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数十米之多,以致地面广泛沉降,建筑物倾斜、开裂,如此等等,正与北方荒漠化的前奏如出一辙。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很多人至今仍对水资源“大不敬”,无非是觉得守着长江,何忧之有?殊不知,黄河两岸也曾有绿阴蔽 日的年代,沧海桑田、人沙进退只在庭步之间。

    据悉,水利部初步决定今后几年内将在西部修建微型集雨工程1 700万处,用以解决或改善人畜饮水困难,增加灌溉和抗旱保苗补水面积。这个决定让人看到一种希望——集雨之类的节约水、利用水的办法,不但适用于西部,从某种意义上说 更适用于东都。在雨水充沛之地集雨,产生的效益必定更为可观。去过悉尼奥运村的人一定会注意到,主运动场的顶部,特意安装了集雨设施,所集雨水足以浇灌场内草坪,既节水又省钱,可谓“双赢”。作为一个资源富国,其做法不无借鉴意义。在这方面,我们一向关注不多,研究不够,是该奋起直追了。

    通过对沙尘暴与水、与植被之间关系的追踪,我们受到的触动应当是多方面的。比如,渐进的环境污染会带 来人无立锥之地的恶果,计划不周的山水开发会给大地留下永难消失的伤疤,等等。在这些方面,警钟已经一敲再敲,但愿我们不要愚蠢行动在前,苦果难咽随后。事到如今,我们已经交不起如此昂贵的“学费”了!(选自2000年4月27日《人民日报》)

    10、文章开篇不直接写沙尘暴,却落笔于“莺飞草长,风和日丽”,这是为什么?

    11、北京第十次出现的浮尘扬沙天气是什么样子?

    12、文中除了“第十次出现”以外还可以看出沙尘暴不止一次,请从文中找出。

    13、那个“不需要高深的知识 ”就可以理解的道理是什么?

    14、“类似问题正在长江南北重演”中的“类似问题”指的是什么?“在这方面,我们一向关注不 多”中的“这”指代什么?

    15、人类“对水资源‘不大敬’”的原因是什么?

    (二)《被压扁的沙子》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 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 ℃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16、下列这个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粹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 为“斯石英”。

    17、选段中所说的“普通沙子”和“斯石英”都是由____________构成的。

    18、“斯石英”与“金刚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19、“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速度可以加快,但必须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其原因是什么?

    (三)《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

    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洛克维里市有一个神秘的机构——基因研究院。这是一个专门收集分类研究基因的地方。据科学家估计,人类大概有8 万余条基因。这显然是个很庞大的数目,但这8万余条基因中有多少是多余的废基因呢?剔除废基因后把有用的基因留下再经组合,人类就可以“造”出来了吗?基因研究院主席克莱尔弗拉斯特领导的小组努力的方向正是如此:在试管中制造生命。

    为了证明废基因的存在,他们选择了一种寄生虫, 该虫共有470条基因。他们把基因一条 条剥离,结 果发现有170条是多余基因。也就是说,只要把有用的那300条基因一一加入试管,就可能“人造”出一条有生命的寄生虫!“这是多么美妙而又危险的禁区!我们必须停止实验。我们必须等待伦理学家拿出结论。”基因研究院老板克莱格文特下令暂停在实验室制造生命的研究 。

    目前一个包括生命生态学家、哲学家、律师和伦理学家等 组成的小组对“人造生命”这一命题进行论证。但有 一点共识已经达成,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该项实验已经予以证实,不存在一种创造了生命的神秘的魔术般的外力。

    不管怎样,一个可怕的前景已摆在人类面前:往试管中 加入一条条的基因 ,最终这些化学物品却成了活生生的生命,甚至就是人类本身。

    20、题目中的“造”字可用新近产生的词来诠释,这个新词是__________。

    21、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是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第②段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23、美国科学家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作者对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持什么态度?

    三、作文

    美国作家克里腾登写过一篇题为《母亲的价格》的文章,指出如果母亲的日常工作可获薪水,合理的年薪约为六万美元。母亲们做这些工作,做得细腻,做得纯粹,乐此不疲,头发做白了,腰做弯曲了,眼睛做昏花了,她们也毫无怨言。子女们在、受母爱的同时,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欠下了母亲那么巨大的一笔薪水。其实,不管是母爱、父爱,还是其他亲人、老师对我们付出的爱,都无法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只有我们懂得珍惜,才会真正体会其价值。

    请以“珍惜”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文章立意要明确,内容要具体,要写出“我”的真情实感。

    八上语文创新练习第二十一课创新运用答案,急!!!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生物入侵者》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19.生物入侵者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藩篱( )归咎( )厄运( ) 无动于衷()

    2.解释下列词语。

    藩篱:

    劫掠:

    物竞毁段天择:

    无动于衷:

    3.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4.原文填空。

    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干预的条件下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的失衡。

    二、阅读

    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肢余巧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1.第②节中第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2.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第①段中加点的“前者”指代的是什么?“后者”指代的是什么?它们各自的危害。

    4.说出第①段中画横线句括号的作用?

    5.第②段中加点的两个词起什么作用?显示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19.生物入侵者

    参考答案:

    一、1.fān lí jiù è xī yì2.篱笆。比喻门户历键或屏障 用武力夺取(财物或人) 物种争着适应环境 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3.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4人为 缓慢 非常 严重

    二、1.承上启下,说出说明的对象2.列数据、打比方、举例子 具体生动地解说事理

    3.来自亚洲的天牛;南美的红蚂蚁;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专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4.补充说明。5.强调 用语准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