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小学语文课堂实录案例 全国小学名师课堂实录文字版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15分中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实录
板块一:练习朗读
师:你最早是怎么知道《哪吒闹海》这个故事的?
生:我是听爸爸妈妈讲的。
生:我是在电视里面看到。
生:我看了妈妈给我的书。
生:我是在电脑上看到的,五岁的时候。
师:看来小朋友对这个故事都很熟悉了。有的是从电视里看到的,有的是从书上读到的,有的是从父母那里听到的。那有没有同学是在梦中梦到的啊?
生:(齐笑)没有!
师:这个故事是明朝一个叫许仲琳的想出来的,他写了一本书叫《封神演义》。“哪吒闹海”这个故事出自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吒出世》。谁会读课文?
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真流利!你还可以读得更好些。这段话当中有些词语很重要,要读重音。哪些词语呢?称霸一方、兴风作浪、治一治。
生:(再读第一段,重音突出了。)
师:嗯,有轻有重,就有起伏,就好听了。这就是进步!这一段讲东海龙王父子怎样呢?
生:(齐读)称霸一方、兴风作浪。
生:治一治(众大笑)
老师:是他要治一治你呢,还是你要治一治它?
生:治一治它!
师:哎,这就对了!你还知道什么?
生:(茫然地)……
师:啊,不知道了。龙王称霸一方,你被吓坏了是不是?(众笑)
生:龙王父子害得人们不敢下海捕鱼。
生:龙王父子欺侮百姓,胡作非为。
师:真好!你这是真的坦指读懂啦!课文第一自然段空岩就是讲龙王父子--
生:(齐读)称霸一方、兴风作浪,胡作非为。
师:所以哪吒要--
生:治一治他们!
生:为老百姓出一口气!
师:我们朗读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谁来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请划出词语:巡海夜叉。就是专门在海上巡逻、斗信御巡视的夜叉,名叫李艮。这里“浑天绫”的“浑”字读hún不读hùn。
生:(齐读)混天绫。
师:哪咤还有一件宝物--
生:乾坤圈。
师:嗯,哪吒就是带着这两件法宝去闹海的。这一次,他是怎么闹的?
生:他用混天绫在水里一摆,龙王的水晶宫摇晃起来。
师:你看这个混天绫在水中一摆,便--
生:便掀起滔天巨浪。
生:龙王的水晶宫便摇晃起来。
生:龙王的水晶宫便振动起来。
生:龙王的水晶宫便晃动起来。
师:哪吒轻轻一摆混天绫,便把龙宫搅得天翻地覆、鸡犬不宁。一闹东海!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反复指导学生读正确,略)终于读通了,真好!这一回哪吒怎样闹海了?
生:小哪吒随即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可别小看这小小的乾坤圈,它比一座大山还重,一下就把夜叉打死了。
师:哪吒二闹东海,只是一扔乾坤圈,便把夜叉给打死了。夜叉该不该死?
生:该死!
师:你怎么知道它该死?
生:他胡作非为。
生:谁叫他跟龙王父子一起称霸海洋。
生:谁叫他跟龙王父子一起祸害百姓。
生:谁叫他跟龙王父子一起干坏事。
生:谁叫他一上来便砍。
师:请你划下来:举起斧头便砍。你看,他知道哪吒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
生:说明他是坏人。
生:说明他凶恶。
生:一见人就杀,很凶残。
生:他非常残暴。
师:你看这个词:举起斧头便砍。他有没有跟人家说话?有没有跟人家讲道理?
生:没有!
师:拿起斧头便砍,说明夜叉残忍无比,不眨眼,不是好人!举枪便刺,好不好?
生:不好!
师:抡起拳头便打?
生:不好!
师:张口便骂?
生:不好!
师:像这种“什么便什么”的人,都不是好人!(众笑)好,继续往下看。
生:(读第四自然段,读到“气嗷嗷直叫”处。)
师:(插话)龙王为什么气嗷嗷直叫?
生:因为夜叉被哪吒打死了。
生:夜叉被哪吒用乾坤圈砸死了。
师:对的!这个龙王叫“敖光”,所以要嗷嗷直叫。(众大笑)
生:(继续往下读。)
师:第三次如何闹的?
生:哪吒抖出混天绫,混天绫立刻喷出一团团火焰,把三太子紧紧裹住。三太子只好现出原形。
师:哪吒一抖混天绫,便怎样?
生:便使三太子现出原形。
生:便把三太子逼出了原形。
师:看最后一段。
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这里有两个字很重要。
生:再也,又。
师:哪咤闹海有三次,一摆,一扔,一抖。你能做一下这三个动作吗?
生:能!(纷纷做动作)
师:你能掀起滔天巨浪吗?
生:不能!
师:你能把人打死吗?
生:不能!
师:你能让它现出原形吗?
生:不能!
师:这是为何?
生:因为哪咤用的是法宝。(众笑)
生:因为哪咤是神仙。(众笑)
生:因为这是神话故事。(掌声)
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法宝?有没有这样的神力?
生:没有!
师:这就是神话故事!(引读词句)我们知道龙王父子--称霸一方、胡作非为,经常--兴风作浪。所以哪吒要去--治一治它。哪吒一摆混天绫,便--掀起滔天巨浪,连龙王的水晶宫也摇晃起来,龙王连忙派巡海夜叉上去察看。一扔乾坤圈,便--把夜叉给打死了。一抖混天绫,便--把三太子逼出了原形。最后老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
板块二:学习概述
师:读完《哪吒闹海》这一个故事,我们可以用几句话把它清清楚楚地说出来,这叫概述。不管多么复杂的一件事,都可以用三句话概述。哪三句话呢?第一句:哪吒为何闹海?第二句:如何闹海?第三句话:闹了又如何?请你根据这三个问题,概述一下这个故事。
生:(练习概述。)
师:谁有这个本事?
生:东海龙王父子称霸一方、兴风作浪,哪咤决心治一治他们。(师插话:第一句)他来到海边,一摆浑天绫,搅得水晶宫都摇晃起来;(师插话:这里用分号,继续)他一扔乾坤圈,一下子就把夜叉给砸死了;(师插话:还是用分号,继续)他一抖浑天绫,就将三太子逼出了原形。(师插话:句号。这是第二句。)从此,老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师插话:这是第三句)。
师:谁还有本事说得不一样?
生:哪咤决心治一治胡作非为的东海龙王,(师插话:父子)哪咤决心治一治胡作非为的东海龙王父子,(师插话:第一句简洁明了)便带着乾坤圈和浑天绫来到大海边,他就是那么轻轻一摆、一扔、一抖,便打死了夜叉和龙王的三太子。(师插话:了不起!将三闹用三个“一”概括,的确有本事!这是第二句。)从此,东海龙王再也不敢胡作非为,老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师插话:第三句。)
师:有个小建议,两次用到了“胡作非为”,重复了,可以换一个词语。
生:从此,东海龙王再也不敢兴风作浪了。
师:这样就完美了!谁还有本事概述?
一、喊一喊,开启快乐之门
走进江苏省无锡市硕放镇实验小学多媒体教室,我发现学生有些拘谨局弯锋。灵机一动,我在黑板写下了自己的网名“非儿”。
“老师这里有个名字,谁会喊呀?”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非儿、非儿”叫个不停。当学生们知道喊的就是我的名字时,都调皮地直吐舌头,师生之间的距桐晌离一下拉近了。我接着说:“在学校里,我是老师,你们可以叫我--”
孩子们齐声回答:“非儿老师!”
“在学校外,我是你们的阿姨,你们可以叫我--”
“非儿阿姨!”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那你们可以叫我--”
“非儿小鸟。”
就这样,我和学生们开始了40分钟的快乐旅行。
二、看一看,走进快乐之地
我在黑板上写下“房子”两个字。
师:这里还有一个名字,谁会读?(生读)如果把这个字(指着“子”)读得轻一点就更好听了。
(生根据提示再读,比第一遍读得好)
师:平时同学们走在马路上,四周瞧一瞧,看到过怎样的房子?
生:有半圆形的房子。
生:我看到过美丽的房子。
生:我在马路上看到过很高的房子。
师:小朋友走在马路上,看到过高高的房子,椭圆形的房子,还有漂亮的房子。你们肯定没有抬起头,往天上瞧一瞧,天上还有--
生:云房子。
师:是的,天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云房子。想去见一见吗?今天云房子飘到了我们班,飘到了我们的课本里,打开书,老师给你们读两遍书的时间,你们觉得可以读好吗?
生:能。
学生们开始认真读书。当读书声渐渐安静下来后,我问学生看到云房子了没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云房子在天空里。我笑着说,云房子今天飘到我们课本里了呀,课本里的云房子在哪呢?一只小手高高举起,指着课文中的插图说,云房子在这呢!我意识到文本中的插图比文字更能吸引孩子,但语文教学更该培养孩子对文字的敏锐力。不能打击孩子,还需要尽快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文字上来。
师:真了不起,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一下子就在插图里找到了云房子。告诉大家,老师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我也找到了各种各样的云房子,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文本: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有很高的大楼房,有很宽的大礼堂,也有一点点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
这就是我找到的云房子,谁有本事来读一读。小朋友读的时候,大家的眼睛--耳朵--真聪明!
一个学生开始朗读(把“横”读成了“gěng”)。读完,又一个学生举起了手。
师:有一个小朋友举起了手,他一定有话说。
生:我也想读。
师:好,一会儿请你读。刚才那位小朋友有一个词读错了,谁来帮她纠正一下。
生: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héng)着。
师:你(第一个学生)刚才读这句话时发生了小小的错误,请你再把它读一读。
师:真了不起。(回到举手那个同学身边)你也很想读,老师就满足你的愿望。
(第二位同学的朗读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师:你读得真好听。读了这段话,你们觉得云房子怎么样?
生:我觉得天上的云房子很美。
生:我觉得天上的云房子很漂亮。
生:我觉得天上的云房子又宽又大。
师:形状各不相同。
生:我觉得天上的云房子很有趣。
师:非儿老师的感受和大家一样,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师读)你们喜欢这些云房子吗?想不想和老师一样来读。自己试一试。
(组织学生自读、示范性朗读、小组齐读)
听着学生们有声有色、充满热情的朗读,我知道必须有新的情感的投入,才能维持他们的朗读兴趣。
师:小朋友读得太好了,非儿老师奖闹弯励你们来当解说员。这解说员可了不起,他必须把老师表演的哑剧用书上的话来介绍给大家,让大家一听就知道这是怎么样的云房子。
学生一听,个个跃跃欲试。
师:先试一试,比如我现在做这个动作。
生:这是小小的。
师:用书上的语言。
生:也有一点点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
师:你真是非儿老师的知音,握一下手。
师:那现在我们开始。我表演,你们先在心里说,行吗?
师:都看明白了吗?谁愿意第一个来尝试一下?
我表演着不同的动作,学生一一解说:“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
三、玩一玩,共享快乐之旅
师:真了不起,你们都是优秀的解说员。小鸟们看到这么有趣的云房子,它们的翅膀都痒痒了,急着去玩耍。
板书“玩耍”,学生读。
师:谁来分析一下“耍”的结构。
生:上下结构,上面是个“而”,下面是个“女”。
师:写这个字的时候,下面“女”的一横要写得特别长。
师:我请一个同学读三、四自然段,其他同学想,小鸟们都在干什么?
(一位同学读完后,有的学生说小鸟在玩耍,有的说在作客)
师(板书“作客”):写“客”字的时候,下面的“口”要写得扁一些。现在,非儿小鸟要去云房子里作客,谁欢迎我呢?
师:你好,小辫小鸟,你的云房子怎么这么高?
生:因为这是很高的大楼房。
师:现在非儿小鸟口渴了。
生:那你进来喝水吧。
师:谢谢你,你真是一只热情的小鸟。
师:谁愿意到非儿小鸟家来做客?
生:非儿小鸟,为什么你的房子这么宽?
师:因为我想请你们都到我家来作客,我家有好多的书呢!
生:那你家有像花儿那样开着的课外书吗?
师:哦,像花儿那样开着的没有,但有会说话的书呢。
师:这就叫“作客”。
生齐读“作客”。
教学进行到这里,时间已经过去大半,学生也较疲劳了。这个时候维持孩子的阅读兴趣更需要情的激发,以情导读。这需要对文本情境进行挖掘,激活孩子快乐的想象。
师:小鸟们还在干嘛?
生:小鸟们开心极了,它们从这幢云房子里飞出来,向那幢云房子里飞过去。
师:是啊,它们在飞来飞去的。你是怎么飞的?
(出示句式:我从 飞出来,又向飞过去。)
生1:我从很高的大楼房里飞出来,又向很宽的大礼堂飞进去。
师(对生1):你飞得开心吗?(生1:开心)请你把第三自然段读一下。
生2:我从高大的楼房里飞出来,又向很宽的大礼堂飞进去。
师(对生2):你飞累了吗?(生2:我飞得很开心)那你读给大家听。
师:你们飞得开心吗?(生:开心)拿起你们的书,让非儿小鸟感觉到你们确实飞得特别开心。把三、四自然段连起来读一下。
(学生朗读)
师:小鸟们开心极了。想一想,它们还会干什么?
生:还会叽叽喳喳地叫。
生:还会捉迷藏。
生:还会过家家。
师:赶快来看,大礼堂里,小鸟们在开音乐会呢,想一想,小鸟在干什么?
(出示句式:大礼堂里,小鸟们在开音乐会。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生:有的小鸟在弹琴,有的小鸟在唱歌,还有的小鸟在跳舞。
师:它们又在玩杂技了。
生:大礼堂里,小鸟在耍杂技,有的在倒立,有的在走钢丝,还有的在球上走。
师:你们玩得开心吗?如果开心就拍拍手吧。玩得快乐吗?如果快乐就跺跺脚吧。拿起书,让我们快乐、开心的朗读三、四自然段。
(生齐读三、四自然段)
师:忽然,呼啦啦吹来一阵风,云房子变小了,云房子不见了,天空像洗过一样干净。(板书“洗净”)是谁把天空洗干净了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五、六自然段。
(生默读)
生:是风把天空洗干净了。
生:是风先生把天空洗干净了。
师:风就像妈妈的手,拿着云这块毛巾,像洗小朋友的脸蛋一样,把天空洗得干干净净,在这样的天空中玩耍,大家感觉如何?(生:开心)把这种开心,读出来。
(生齐读)
师:喜欢云房子吗?叫叫它。
生:云房子。
师:再叫一下?
生:云房子。
师:愿意把各种各样的云房子永远留在我们心里吗?
生(齐读):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
师:让我们一手拿书,一手拿铅笔,张开我们的翅膀,到天空中欣赏我们的云房子吧!
下课了,学生们像小鸟一样飞到我的身边,簇拥着我,久久不离去!
见磨桐。有原岩游孝文的。满意请采粗稿纳
《最后一课》
http://baike.baidu.com/view/361768.htm?fromtitle=%E3%80%8A%E6%9C%80%E5%90%8E%E4%B8%80%E8%AF%BE%E3%80%8B&fromid=8332590&type=syn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必须有课后作业。小学语文课堂实录要求依据教学内容开展集体备课,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体现教学的特点,落实有效教学,做好课后作凯改业布置,要综合全面。教育部的新春系列发春宽布会提出了2022年基础教育的重点工作,第一个就是扒孙亮“提高课后作业设计水平”。可见课后作业的必要性,所以小学语文课堂实录必须有课后作业。
导语:《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下面是其课堂实录,欢迎参考: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点评: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情。初读的标准是什么?正确。“毕竟是古文啊”一句,是对学习起点的自觉尊重,也是对初读标准的坚定捍卫。“生本理念”,既非一厢情愿的“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也非一意孤行的“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而是“型拍雀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与“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的融为一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
生:认为、以为。
师:那么“乃”呢?
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点评:“预设”越是精细,“生成”越是精彩。这是我一贯的看法和课堂经验。问题在于,我们“预设”什么?预设目标、预设重点、预设流程、预设语言、预设练习、预设提问、预设板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唯一不足的,却是对“学情”的预设。学情还能预设?如果说前述的种种“预设”是某种预先设定的话,那么,学情显然是无法预先设定的。但是,学情贺握却可以设想,也必须先做某种设想,这不正是生本卜早理念在教学设计上的生动呈现吗?我们看“谓”字的教学,显然是预设精细所生成的课堂精彩。预设学情,方能对症下药。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
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生齐读)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生朗读全文,很有韵味。全场掌声。)
师: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笑声)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范读,全场掌声。)
(生齐读,朗读明显有进步。)
高山流水明知音
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真好。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好啊!
师:在古代就说成——
生:善哉!
师: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得很有韵味)
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点评:对古文词义的疏通和理解,存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一为“意思”、一为“意象”、一为“意蕴”。有些词,解到“意思”为止,可矣。如“哉” “兮”等。有些词,既要疏通意思,也要还原意象,如此处的“峨峨兮”“洋洋兮”等。还有些词,则要在“意思”“意象”和“意蕴”三个层面上求得融会贯通,才算切实妥帖,如后面的“志”“念”等。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人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
(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生:我认为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厚。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生:我的脑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笑)
生:(很有气概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
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生朗读)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齐读)
师: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生: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
师:没错。有时候咱们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
生:伯牙心里的想法。
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也说出了伯牙的心声。
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
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全场掌声)
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
点评:伯牙引子期为知音,乃在此“志”也!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这是何等的志向与怀抱?!唯五岳之尊、万古江河方能喻指。其实,诗以言志、歌以言志、乐以言志,乃至琴以言志,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是一种传统。课文中释“志”为“心里想到”,虽近学情,却废本意。志者,心之所去也,意为心愿所往。作为名词的“志”,乃志向怀抱之义;作为动词的“志”,乃心中向往之义。两者皆有“藏于心中的长远打算”之义。知音,实乃知志也。
师: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生:不能得。
师:唯有谁能得之?
生:钟子期!
师:谁能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念)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点评: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而这一**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嗣后的课堂实践证明,此练笔确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语文教学,焉能放逐“设计”?
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非常高兴。
师: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说?
生:(很有感情地)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全场掌声)
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
生:(齐答)一模一样。
师: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知音。
师:(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
师: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师:一句伯牙——
生:一句子期!
师: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生:一个听!
师:一个倾诉——
生:一个回应
师: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点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但是,对语文教学而言,不但不能忘言,更应辨言、悟言、得言。语言形式从来就不只是一个形式问题,语言形式是更高层面的语言内容,正如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所悟到的那样: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样的形式不正是知音在心灵上“精诚默契於苍穹”的自然写照和深刻呼应吗?
破琴绝弦祭知音
师: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
生:(齐答)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
(生齐读此句)
师: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
(生再次齐读)
点评:语言形式是更高层面的语言内容,教学形式又何尝不是教学内容的更高表现呢?擦去“志”、擦去“念”、擦去“心”,终至于擦去“知音”,简单重复的教学形式的背后,却透出一种锥心的痛、破碎的美、穿越灵魂的巨大的孤独。
千古传唱怀知音
师: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学生阅读资料)
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
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读!
(生齐读全文)
师: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隐去全文)
(生集体激情背诵)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
生:知音。
师:(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
生:知音!
点评:此课教学至第三环节结束,也未尝不可。没有想到,后面又峰回路转、一转再转,转出另一番新的气象来。一转在“文化传承”,利用教材资料袋这一课程资源,梳理出一条知音文化的血脉,巧妙地将熟读成诵揉入其间,让我们深深地沉浸于“斯人虽逝,精神长存”的文化氛围中;再转在“知音启示”,擦去 “知音”的幻灭感与重书“知音”的拯救感,形成一种巨大的生命张力,伤感是有的,孤独也在所难免,但绝望深处的进发正是希望的所在。冷冷清清也罢,凄凄惨惨也罢,对“知音”的寻寻觅觅将是生命永恒的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