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表面积教案人教版

  • 数学
  • 2023-05-10
目录
  • 六年级下册语文二三单元词语
  • 六年级数学下册新版人教
  • 六年级下册数学网课免费课程
  • 2023最新版六年级下册电子书
  • 六年级下册电子书免费

  • 六年级下册语文二三单元词语

    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圆柱的体积》这一课要如何做好备课呢?下面我整理了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郑铅的体积。

    2.方法与过程:经历猜测、验证、合作、 等过程,体验和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 具: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回顾

    1、交代任务:我们悉轮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2、回忆导入

    (1)、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2)、我们都学过那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

    二、学习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3、能运用圆柱的体积公式正确进行计算。

    三、积极参与 探究感受

    1、利用圆面积的推导,猜测圆柱的体积和那些条件有关。自学课本19页并思考以下3个问题

    1、你想把圆柱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

    2、你是怎样转化成这个立体图形的?

    3、转化后的立体图形和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

    2、.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电脑演示)

    小组合作讨论:

    (1)将圆柱体切割拼成我们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

    (2)切拼前后的两个物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切拼前后的两个物体有什么联系?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睁丛信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2、练一练: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4、汇总: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试一试:填表

    6、讨论:(1)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 兀r2 × h

    (2)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兀(d÷2)2×h

    (3)已知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兀(C÷兀÷2) ×h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圆柱体通过切拼转化成近似的 ( )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 ),这个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体( )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 ),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等于( )用字母表示( ) 。

    (2)、判断。

    (3)、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3)已知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四、小结或质疑

    五、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V=Sh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练习试题

    一、判断正误:

    1.圆柱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就越大。( )

    2.如果两个圆柱体积相等, 它们一定是等地等高。( )

    3.圆柱的高不变,底面直径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体积就扩大到原来 的8倍。( )

    4.底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柱体积相等。( )

    5.圆柱的底面积扩大到原来2倍,高缩小到原来的12 ,它的体积不变。( )

    6.如果两个圆柱体积相等,它们不一定是等地等高。( )

    7.两个等高的圆柱,底面积大的那个圆柱体积一定大。()

    二、基础训练:

    1.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2.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积是6m2 高是0.5m,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3. 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是?

    4.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5.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50.24分米,高是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6.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厘米,这个圆柱的高是多少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三.拓展提升:

    1.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12厘米,高是底面直径是直径的25 ,这个圆柱

    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形木桩,沿直径切开,截面是一个正方形,圆柱底面周长是

    6.28分米,求圆柱的体积。

    3.一个圆柱形的蓄水池,从里面量,底面的周长是25.12米,深2.4米,

    池内水面距底面0.8米。蓄水池内现有水多少吨?(1立方米的水重1吨)

    看了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的人还看:

    1. 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尺教案

    2.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案

    3.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

    4. 六年级下册数学常见的量教案

    5. 2016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 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新版人教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1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1~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和操作,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立体图,认识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使学生形成圆柱的清晰表象,能根据圆柱的特征辨认圆柱体,认识圆柱的高,并能想象出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和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 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宽与圆柱的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30 cm,宽20 cm),正方形。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侧面包装好的圆柱形物体,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一个长方形小旗,快速旋转,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圆柱)

    点出课题:圆柱的认识

    对于圆柱一年级时我们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相信将会对圆柱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

    (1)观察比较,建立表象

    师:生活中的圆柱体很多,同学们都在那些地方见过圆柱?

    课件展示老师搜集的圆柱图片,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

    (2)操作感知,归纳圆柱的特征

    师:圆柱由那些面组成,这些面有什么特征?下面我们就利用准备好的圆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槐悔敬,滚一滚等方式对圆柱进行研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课件显示)

    圆柱由那些面组成?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圆柱上下两个面大小相同吗?请你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等方式进行验证。

    活动完成,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引导,得出圆柱的组成及特征。

    2.认识圆柱的高

    瞧,老师这还有两个圆柱呢。注意看,它们的底面相同,那它们的什么不同呢?那什么是圆柱的高呢?你认为圆柱的高指的是什么?谁能指一指?

    课件讲解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让学生再指出几条高。体会高有无数条。并引导学生明白内部也有高。并用课件演示高一样长。课件出示:圆柱有无数条高,长度相等。

    介绍生活中圆柱的高的不同叫法。

    及时练习(课件展示)

    这些问题孩子们轻而易举就解决了。看你们这么棒,老师手中的这个小圆柱也忍不住想请你们帮个忙了。它想知道自己身上的侧面包装纸有多大。该怎么办呢?

    3.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思考:你想怎样剪呢?剪完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呢?想一想。前御

    (2)小组合作探究:(课件出示探究要求)

    (3)活动完成后小组汇报。(找两组同学上去边演示边讲解,师适时追问并板书)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4)师进行演示操作,并把侧面展开图贴在黑板上。

    (5)课件演示侧面展开整个过程,让学生把整个过程理解消化。

    (6)思考: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没有可能是正方形呢?什么情况下是正方形呢?(用正方形纸演示)

    小结:圆柱的侧面如果沿高剪开,侧面展开就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斜着剪开就是平行四边形,如果沿折线或取下剪开得到的将会是不规则图形。

    这节课不知不觉中我们既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又研究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对自己作一检测。

    三、巩固练习铅慎

    1、概念辨析

    2、辨一辨(哪个是圆柱的展开图)

    3、创造圆柱

    结束语:同学们,其实在刚才旋转创造圆柱的过程中,隐藏着一个奇妙的数学现象呢。想知道吗?(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课件显示)有趣吗?在神奇的数学世界里,像这种有趣的现象还有许多,就等着你们去探索,去发现呢!

    教学反思: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于圆柱都有初步认识。因此,在导入环节,我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联想到立体图形,感受“面动成体”从而引入新课。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研究圆柱的基本特征。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活动分两个层次进行:活动一研究圆柱特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等方式进行研究,探索出圆柱的主要特征;活动二探究侧面展开图。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悟,形成表象,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教学,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通过多个环节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从长方形旋转得到圆柱引入新课。

    2、在进行侧面展开之前,让学生先去想象展开后的形状,再去动手操作。

    3、巩固练习创造圆柱中鼓励学生大胆去想象、创造圆柱。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2

    教学目标

    在动画动手操作总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培养数学素养。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光凭字面很难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理解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将静态的画面转为动态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理解能力,学生较难感受。

    教学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动画演示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2.通过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2.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3.认识圆柱的底面、高和侧面

    (一)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①、用手摸一摸、滚一滚,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何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②、圆柱有几个面组成?

    ③、小组讨论并验证: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

    ④、量一量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二)、小组汇报: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交流感知。

    师: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

    (学生汇报,教师即时补充)

    A组:指出圆柱有3个面组成,2个底面和一个侧面,2个底面相等。

    B组:知道圆柱有3个面组成,2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C组:协助下指出圆柱的3个面。

    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

    生:上下两个面是圆形。

    生: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

    (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

    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三)、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A组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

    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

    师: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A组生: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

    (四)、圆柱的高。

    师:圆柱的高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

    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

    教师讲解: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

    (五)、圆柱的侧面

    (1)、组织学生摸一摸圆柱形的模型,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一个圆柱模型的侧面,再展开观察。

    得出结果:AB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2)动手剪一剪

    沿着罐头盒的侧面剪开,展开的包装纸是什么图形?

    (注意剪刀的安全使用)

    (六)知识小结

    圆柱有2个完全相同底面和1个侧面组成。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4.知识拓展

    (一)、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二)、师:为什么树干都是圆柱形的?

    (课件出示小知识)圆柱具有较大的支撑力。树木的树冠全靠主干支撑。特别是硕果累累的果树,上面挂着许多果实,需要强有力的树干支撑,才能生存。

    圆柱形的树干没有棱角,狂风吹打时,不论风卷着尘沙、杂物从哪个方向吹来,受影响的都只是极少部分,不易受到冲击的伤害。因此,树干的形状是圆柱形的,这是树木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更是为了适应生长的需要。

    四、小结

    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这一类图形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的上、下底面都是完全相等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高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它们各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形状?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2.(课件出示)师:那下面的这些物体你认识吗?它们是什么形状?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圆柱模型,边看书边思考:

    ①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什么?

    ②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你发现什么?

    ③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是哪几个面?

    ④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

    及时练习(课件出示):让学生根据圆柱的特点判断下面的图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初步了解圆柱的特征,为后面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4

    1.课件出示问题:

    ①圆柱两底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办法证明?

    ②用直尺量一量你手中圆柱的高,你发现什么?

    2.小组观察讨论。学生汇报: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3.圆柱的高。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4.游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 cm),用长尾夹将其10 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 cm,高为10 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

    (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 小结圆柱特征。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四)练习巩固(课件出示)

    第1题: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第2题:(读出下面各圆柱的有关数据。单位:厘米)

    叫学生回答。

    第3题:判断。指名学生回答,并说理由。

    第4题:想一想,围起来能得到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板书设计:

    圆柱的特征

    两个底面(大小相等)

    一个侧面(曲面)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17-18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

    2.能建立圆柱的几何模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探索的过程,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发展空间观念,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角尺、直尺、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引“新”明标--引入新课,明确目标

    1.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粉笔盒,问:“这是什么图形”?唤起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回顾,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2.揭题明标

    揭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关于圆柱,你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回答,师将问题整理后抓住关键词读、写、说并板书)

    二、探“新”依标--依标导学,探究新知

    (一)自学--发现圆柱。

    1.找一找: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圆柱?

    2.展一展:实物展示生活中的圆柱:保温杯、唇膏、电池、圆的笔筒。

    3.看一看、想一想:

    认真看课本P17,重点观察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要边看,边思考:

    ①这个圆柱形的物体,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有什么特征?

    ②观察圆柱的上、下两个平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③你觉得,两个底面有什么特征?

    4.说一说

    让学生自自己的思考结果,验证圆柱的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相等的圆。

    5.读一读

    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两个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二)共学--小组合作,理解圆柱

    1.剪一剪,量一量,议一议

    拿出你制作的圆柱模型,四人小组讨论:

    ①圈:剪一剪你的圆柱模型。

    ②量一量:量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半径、直径;及身高不同大小圆柱的高。

    ③说:说一说你发现的圆柱两个底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圆柱的周围是什么形状?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系?

    2.展一展,评一评

    讲解要求:

    ①你发现的圆柱上下两个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②圆柱周围的面(上下面底面除外)是什么形状?

    ③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系?

    小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两个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探究拓展

    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看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小结:长方形硬纸围绕木棒快速转动,可以转成一个圆柱。

    三、测“新”评标--达标检测,评价目标

    1.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1)指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圆柱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

    (3)圆柱有几个侧面,几条高?

    2.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2题

    (1)图一的旋转轴在哪里?

    (2)图二的旋转轴在哪里?

    (3)为什么同一个长方形会旋转不同的圆柱呢?

    3.练习三第1题

    根据你对圆柱的理解,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吗?想一想为什么其他图形不是圆柱?圆柱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四、结“新”拓标--全堂总结,拓展延伸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

    底面2个

    侧面1个

    高一样长

    六年级下册数学网课免费课程

    教师撰写教案的目的是用于课堂教学,因此教案一定要要克服形式主义,具有实用性。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及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及反思(一)

    教学内容: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xx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成数和折扣的含义,以及成数与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会解答有关成数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成数和折扣的含义;理解成数与分数、百分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李庄去年种小麦50公顷,今年种小麦60公顷。今年比去年多种小麦百分之几?

    2.小华家承包了一块闷带菜田,前年收白菜41.6吨,去年比前年多收了25%。去年收白菜多少吨?

    师述:农业收成,有时用成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成数的应用题。

    板书:百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1.电脑出示例题:商场里每台电视机的进价是1800元,售价加两成,每台电视机的售价定为多少元?

    2、成数的含义。

    师述:什么是成数呢?在五年级我们学过“几成”就是十分之几,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它相当于10%。

    (1)口答:

    “三成”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三成五”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七成 二成五 五成相当于百分之多少?

    3、售价加两成是什么意思?求售价应先算出什么?

    还可以怎样算?学生交流解题思路。

    4.出示例2。

    例2:曹庄乡去年产棉花37.4万千克。今年遭受虫灾,减产一成五,今年大约产棉花多少万千克?

    (1)学生读题,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

    (2)减产一成五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师述:在列式计算时,我们可以直接把“成数”化成百分数,用百分数进行列式计算。

    板书:

    37.4×(1-15%)

    =37.4×0.85

    =31.79(吨)

    答:今年产棉花31.79万千克。

    3.练习。

    小丽家承包了一块地,前年收小麦8000千克,去年比前年增产一成半。去年收小麦多少千克?

    6.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师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知道了“成数”的含义,以及“成数”与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且学习了有关“成数”的一些实际的、简单的应用题。

    (三)巩固反馈

    1.填空:

    (1)某县今年棉花产量比去年增产三成。这句话的意思是( )是( )的30%。

    (2)一块麦地,改用新品种后,产量增加了四成五。这句话的意思是改用新品种后产量是( )的( )%。

    2.把下面的百分数改写成“成数”。

    75% 60% 42% 100% 95%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键瞎教版及反思(二)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归纳能力。

    3.让学生在操作和探索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旅游,并且去过好多地方。 (出示老师外出旅游的照片,并加以介绍)

    【设计意图】:以自己为例,展示旅游照片,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谁来说稿罩空说,你们都去过哪些名胜古迹?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到山东的风景区去游览一下,好吗? (出示信息窗1)

    2、师:谁知道,这几幅图分别是山东的哪些城市的什么景区?

    生:……

    师:读一读下面的几句话和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旅游景区有关数据的统计导入新课,能发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一)教学百分数的读法

    师:16%、9%、9.3%怎么来读?

    生:16%读作:百分之十六 9%读作:百分之九 9.3%读作:百分之九点三 (全班齐读,另举例指名读)

    【设计意图】:学生对百分数的读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指导读出百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任意举出几个百分数让学生读,便于加深对百分数读法的印象。

    (二)教学百分数的意义

    1、师: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以16%为例,小组讨论,指明解释9%、9.3%)

    得出结论: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师: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板书:百分数)

    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

    2、想一想,你在生活中那些地方见到过百分数?

    【设计理念】: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中寻找百分数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百分数的兴趣。渗透百分数的实际运用的普遍性。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练习巩固,知识延伸

    自主练习。

    1、使学生体会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注意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课后练习第二题,仔细阅读题中的相关信息,说一说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在语言叙述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巩固。

    3、课后练习第3、4题,尤其注意100%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走进生活、课后延伸,研究我们身边的数学,在进行计算巩固练习的同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课后第5题,联系已学过的分数的意义,把全国人口数看作单位“1”(100%),汉族人口占总数的92%,少数人口则占1-92%=8%

    板书设计:

    山东假日游 百分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及反思(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成数和折扣的含义,以及成数与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会解答有关成数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难点:

    理解成数和折扣的含义;理解成数与分数、百分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把下列各数化成百分数。

    2.李庄去年种小麦50公顷,今年种小麦60公顷。今年比去年多种小麦百分之几?

    3.小华家承包了一块菜田,前年收白菜41.6吨,去年比前年多收了25%。去年收白菜多少吨?

    师述:农业收成,有时用成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成数的应用题。

    板书:百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1.电脑出示例题:商场里每台电视机的进价是1800元,售价加两成,每台电视机的售价定为多少元?

    2、成数的含义。

    师述:什么是成数呢?在五年级我们学过“几成”就是十分之几,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它相当于10%。

    (1)口答

    “三成”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三成五”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2)七成二成五五成相当于百分之多少?

    3、售价加两成是什么意思?求售价应先算出什么?

    还可以怎样算?学生交流解题思路。

    4.出示例2。

    例2曹庄乡去年产棉花37.4万千克。今年遭受虫灾,减产一成五,今年大约产棉花多少万千克?

    (1)学生读题,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

    (2)减产一成五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师述:在列式计算时,我们可以直接把“成数”化成百分数,用百分数进行列式计算。

    板书设计:

    37.4×(1-15%)

    =37.4×0.85 =31.79(吨)

    答:今年产棉花31.79万千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及反思(四)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培养学生猜想与验证、观察与概括的能力。

    4、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收获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投影片、练习纸

    教案设计:

    学案

    一、自学质疑

    [探究任务一] 比例的意义

    投影出示几组比,让学生写出各组的比值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案。

    一、回顾旧知、孕伏新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许多知识,你已经知道了比的哪些知识?

    (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能很快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吗?

    2、 师板书题目:

    (1)4:5 20:25 (2)0.6:0.3 1.8:0.9

    (3)1/4: 5/8 3:7.5 (4)3:8 9:27

    [评析:开门见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循序渐进,为新课做好准备。因为这些题目还要用到,所以不惜费时板书——有效的呈现方式]

    二、丝丝入扣,深挖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 指名口答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在比例下方写上比值。

    师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三组比值相等,一组不等)

    2、是啊,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4:5=20:25

    师: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不经意间学生就有了发现,有三组式子比值相等,一组不等,如行云流水般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新旧知识的完美衔接。]

    3、同学们想研究比例的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4、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黑板上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 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板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议一议,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5、质疑:有三个比,他们的比值相等,能组成比例吗?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议一议,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像一个数学家一样真正经历知识探索和形成的全过程,无时无刻不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练习

    1、投影出示例1,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1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1)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环节,一学生对于“为什么”设计到了正反比例的知识,教师也不失时机予以评价,不但使该生兴致勃勃,也引得其他学生投来艳羡的目光,生成地精彩!]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板书出示: 4 : 5

    前项 后项

    (2)板书出示:4 : 5 = 20 : 25

    内项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4/5=20/25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及其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大家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投影出示:

    你能运用3、5、10、6这四个数,组成几个等式吗?(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 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师相机引导并板书: 3×10=5×6 3:5=6:10

    3:6=5:10

    5:3=10:6

    6: 3=10:5……

    3、 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一样,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4、验证猜想:

    师:这是你的猜想,有了猜想还必须验证。

    (1)请看黑板上这几个比例的内项的积与外项的积是不是相等?(学生进行验证,纷纷表示内项积等于外项积)

    (2)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师巡视指导。

    师:有一位同学也写了一个比例,他认为这个比例的内项积与外项积是不相等的,大家看看是什么原因?

    板书:1/2 ∶1/8 = 2∶ 8

    众生沉思片刻,纷纷发现等式不成立。

    生:1/2∶1/8 = 4,而 2∶8 =1/4,这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师:看来刚才发现的规律前要加一个条件——在比例里(板书),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5、思考4/5=20/25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及时总结评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而且可以让他们感受创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尤其是教师的评价:科学家也是这样研究问题的!更给了学生无上的荣耀!]

    四、反馈提升

    完成练习纸2、3、4

    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判断的理由。

    14 :21 和 6 :9 1.4 :2 和 5 :10

    让学生明确可以通过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两个途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 1/5:4组成比例。

    ①5:4 ②20:1

    ③1:20 ④5:1/4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①1.5:3=( ):4

    12:( )=( ):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第4题中第②题属于开放题,答案不,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课后留白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人高1.5米,影长2米;树高3米,影长4米。

    (1)人高和影长的比是( )

    树高和影长的比是( )

    (2)人高和树高的比是( )

    人影长和树影长的比是( )

    你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两个不同物体高度与其影长的比可以组成比例?请大家课后查找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数学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能更好地检验数学学习的成色!“带着问题离开教室”是新课程的理念,没有完美的课堂,缺憾不失为一种美!]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的机会仍然给学生,学生通过清晰的板书总结的很到位)

    2023最新版六年级下册电子书

    《比例的意义》教案(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2、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

    1、什么叫做比?比的书写形式有哪些?

    2、什么叫做比值?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每个星期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会举行什么活动?我们一起说吧。

    (生齐声说:升旗仪式)

    课件出示:升旗仪式的情景

    你们对这个情景已经非常熟悉了,你们对这面国旗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了解吗?

    不了解是吧?那老师告诉大家:

    课件出示并介绍:我们这面国旗的长是2.4米、宽是1.6米。

    提问:你除了在升旗仪式上还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加到过国旗呢?

    指名回答(学校周一升旗时操场上的国旗、会议桌上的国旗、教室后面的国旗、)

    在很多的场合像我们的教室、还有大型的庆典活动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庄严的国旗。

    那么你们知道这些国旗的尺寸大小吗?追问:知道不知道?

    那么下面呢我们看一下老师收集到的一些信息。

    课件出示不同场合下的国旗

    课件出示:不同场合下的国旗

    提问:谁能用最简短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四面国旗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并读出它的长和宽(1)天安门广场的国旗,长5米,宽10/3米。

    (2)学校的国旗长2.4米,宽1.6米。

    (3)教室里面的国旗长60厘米,宽40厘米。

    (4)会议桌上的国旗长15厘米,宽10厘米。

    那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国旗的大小都一样吗?

    师小结:在不同的场合的国旗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追问:它们的形状相同吗?(相同)

    尽管它们的大小不一样,雀谈但形状相同。我们看上去每面国旗在我们的眼中还是那么的庄严和美丽,那么的和谐和统一是吗?那么到底按照怎么样的标准才能制作出这种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国旗呢?其实每面国旗的里面是否也蕴含着我们的数学知识呢—比例!(板书课题:比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听清要求:

    先写出图中国旗长与宽的比然后再求出它的比值。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

    提醒: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认真。 注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哪个同学愿意和大家来分享你的成果?和大家勇敢的分享你的成果。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汇报并分类板书。

    5:10/3=3/2

    2.4::16=3/2

    60:40=3/2

    15:10=3/2

    大家同意他的计算结果吗?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计算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

    指名回答

    师小结:说的非常好,这是个很重大的发现,这四面国旗它岩含们的长与宽都有变化,但比值都是3/2。其实呀不止这两面红旗长与宽的比是3:2,所有国旗长与宽的比的比值都是3/2,这在国旗法中有明文规定的

    板书:5:10/3 2.4:1.6

    师:像这样的两个粗岁笑比,它们的比值相等的,也就说这两个比相等,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变成一个等式?

    来大家一起把这个等式念一下(学生齐读)5:10/3=2.4:1.6

    提问:那么谁能根据这四个 5:10/3=3/2

    2.4:1.6=3/2

    60:40=3/2

    15:10=3/2

    相等的比也像老师一样写一个等式呢?

    指名回答并根据汇报板书

    我们写的这些等式数学上把它叫做比例。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什么叫做比例? 指名回答

    老师明确:我们把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重点强调比值相等)

    大家齐读两遍,开始。

    学生齐读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例的意义

    板书课题

    提问:在读了比例的意义以后,在这句话里你认为那些字非常重要呢?

    指名回答

    教师明确:两个比相等并在这句话的字的下面标上黑点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 。 。

    2、深入理解比例的意义

    那大家看一看:15∶3和60∶12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对,15∶3的比值是5;60∶12的比值也是1.5,所以说15∶3和60∶12能组成比例。

    那同学们,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啊?对,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追问并出示课件:那同学们,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啊?

    (指名回答)

    大家同意吗?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追问:如果不相等的话,能组成比例吗?

    教学比例的另外一种写法:同学们知道比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分数的写法)像2.4:1.6=15:10这个比例还可以写成2.4/1.6=15/10,这是两种不同的写法!

    (3)、合作探究:在四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数据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找的多,开始吧!

    班内交流: 哪位同学说一说你们小组找出来哪些比例?

    同学们真了不起,从这四面大小不同的国旗中,就组成了这么多不同的比例。比老师找的还多呢,请看屏幕

    展示: 2.4 :1.6 = 60 :40 (长:宽 = 长:宽)

    1.6 :2.4 = 40 :60 (宽:长 = 宽:长)

    2.4 : 60 =1.6 :40 (长:长 = 宽:宽)

    ......

    这里能组成的比例还有很多,同学们课下再找出其他的比例吧!

    2、比和比例的区别?

    (1)同学们,以前学了比,现在又学比例,那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现在老师有个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下,请看屏幕,“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内探讨,一会儿告诉老师好吗?好,开始吧!

    (2)交流:谁愿意来说一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生答)

    (3)展示:说的太好了,比由两个数组成,是一个式子,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由四个数组成,是一个等式。它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请看屏幕上的表格

    三、智慧城堡

    师小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特别好,我们一起去智慧城堡闯闯关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四、谈收获

    这节课,大家都非常积极和认真,老师相信同学们的收获肯定很多,那谁想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

    五、全课总结:

    师小结:比例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法国著名的建筑物埃菲尔铁塔,希腊雕像断臂维纳斯,还有闪烁的五角星,这些事物之所以能给我们美感,是因为它们的构造都和一个词“黄金比例”有关。希望你们课后能从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比例”,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到那时,相信你们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课后小结

    比例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法国著名的建筑物埃菲尔铁塔,希腊雕像断臂维纳斯,还有闪烁的五角星,这些事物之所以能给我们美感,是因为它们的构造都和一个词“黄金比例”有关。希望你们课后能从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比例”,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到那时,相信你们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比例的意义》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

    技能目标: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比的知识,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二、教学过程

    1.比例的意义

    (1)出示P40例1

    操场上和教室里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2.4∶1.6=3∶2

    60∶40=3∶2

    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

    做一做

    1、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 ∶ 和6∶4 (4)0.6∶0.2和 ∶

    答:(1)6∶10=3∶5 9∶15=3∶5 (2)20∶5=4∶1 (3)6∶4=3∶2

    (4)0.6∶0.2=3∶2 ∶ =3∶1

    所以,只有第一组可以组成比例为6∶10=9∶15

    2、用图中4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比例?

    答:2∶4=1.5∶3 4∶2=3∶1.5 3∶4=1.5∶2 4∶3=2∶1.5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

    拓展延伸

    用 、8、 、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

    课后习题

    一、填空

    1、( )叫做比例。

    2、两个比的( )相等,这两个比就相等。

    3、把6×8=24×2改写成四个比例。

    4、把7m=8n改写成四个比例。

    5、根据8×9=3×24,写出比例( )

    6、如果7a=6b,那么a:b=( ):( )。

    7、如果9a=5b,那么b:a=( ):( )。

    二、选择

    1、下面的比中能与3∶8组成比例的是( )。

    A.3.5∶6 B.1.5∶4 C.6∶1.5

    2、甲数除乙数的商是1.8,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A.9:5 B.5:9 C.1:8

    3、下面的数中,能与6、9、10组成比例的是( )。

    A.7 B.5.4 C.1.5

    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六年级下册电子书免费

    【 #教案#导语】本课内容是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小节第一部分《圆锥的认识》。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而安排的内容。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教具准备:

    要求每个学生用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的模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圆锥形的实物,教师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三、新课

    1、圆锥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等等。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谋题:圆锥

    教师:大家门才认识了圆锥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

    出示有圆锥形物体的投影片。

    教师: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

    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线。

    然后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教师指出: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

    然后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锥是直圆锥的简称。

    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锥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锥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教师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问:这条线是圆锥的高吗?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指出: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

    教师:圆锥的高到底有多少条呢?

    引导学生根据高的定义,弄清楚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神凯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顶点,注意提醒学生圆锥的高是不能摸到的。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块平板来测量。

    教师边演示边叙述测量过程: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乎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测量的时候芦缺一定要注意:(1)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2)读数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教师:圆锥的侧面是哪一部分?

    教师展示圆锥模型,指名学生说出侧面部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后,教师设问: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留给学生短暂的思考讨论时间后,教师指出: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把圆锥模型的侧面展开,使学生看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展开后还可以再把它合拢,恢复原状,使学生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做“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做练习九的第1题。

    让学生自由地想,只要是接近于圆锥的都可以视为是圆锥。

    3、做练习九的第2题。

    篇二

    教游哗唤学内容:

    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具准备:

    每人一个圆锥,师准备一个大的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 (直观感受观察讨论汇报)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补充习题

    1出示一组图形,辨认指出哪些是圆锥。

    2出示一组图形,指出哪个是圆锥的高。

    3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指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教学反思:

    观察、感知中认识并掌握圆锥的特点,经历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的过程,加深了对圆锥高的认识。在旋转,对比圆柱和圆锥的过程中,加深对圆锥特点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方法:创设情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自主学习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强化

    课件演示:出示一支圆柱形铅笔。

    教师问:同学们这支铅笔是什么形状的?你能它具有什么特征吗?

    生:是圆柱体。它的特征是:圆柱有三个面,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有一个侧面是曲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圆柱的特征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

    课件:用转笔刀削铅笔,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圆锥体)垂直切下来。

    问:这还是圆柱体吗?被切下来的是什么几何形体呢?

    生:不是。是圆锥体。

    师揭示课题: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所学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认识》。板书课题

    三、探究体验。

    1、列举,提出问题。

    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你都看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你也可以把课下收集的圆锥形物体拿出来给大家看。

    生1:冰激凌外壳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2:有的帽子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3:漏斗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4:盖房子用的铅锤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同学们很善于观察,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想一想,你都想知道有关圆锥的哪些知识?

    生可能提出:

    1、我想知道圆锥的特征。

    2、我想知道圆锥有几条高?它的高指的是什么?

    3、我想知道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

    4、我想知道圆锥的体积应怎样计算?

    5、我想知道圆锥的表面积该怎样计算?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也可以猜一猜你能发现什么?

    生:手拿圆锥体模型观察、想。

    师:把你观察到的,感觉到的告诉给你小组的同学,小组同学共同探讨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

    师:哪组愿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

    生汇报:(预设展示过程)

    A、圆锥的特征。

    ①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②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③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个面是曲面。

    ④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⑤我们还发现圆锥的底面朝下立者,尖朝下不立者。

    ⑥圆锥在桌子上滚动时,既不朝前走,也不朝后走,它总是绕着一点画圆。

    B、圆锥的高

    ①我们发现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之间的距离。

    ②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我们认为圆锥只有一条高。

    ③圆锥的高是圆锥的底面到顶点的线段的长。

    ④我们认为他们说的不准确,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它应该有无数条高。因为从圆锥的顶点引一条与底面平行的线,这样就可以作出无数条高。

    师:同学们对于圆锥的高有几种不同的看法,谁的说法是正确呢?请同学们小组进行讨论。

    生:小组进行讨论。

    师:哪些同学同意某某的说法。老师也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请同学们仔细看屏幕。(课件演示圆锥的高)

    师:这条黑色的虚线就是圆锥的高。谁愿意圆锥的高指的是什么?

    生试说圆锥的高:

    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圆锥只有一条高。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和一个底面圆心。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42页看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谁来读。

    (指名读、齐读高的定义)

    师:哪一组还有发现。

    C、圆锥的侧面展开。

    我们发现圆锥的侧面展开是扇形。(举起给同学们看,一名同学把展开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教师用课件演示侧面展开的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拿起圆锥体模型,小组同学互相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小组互相说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师:谁愿意到前面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两名学生到前面来说

    3、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图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老师这有三幅圆锥体实物图,请同学们看。(课件展示)圆锥的几何图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看(课件展示)画图时看不见的部分应怎样画?(课件演示)

    这就是圆锥的几何图

    生:用虚线画。

    师:同学们看黑板这是圆锥的几何图。(教师边说边揭开贴纸)谁能到前面对照圆锥的几何图你都学会了有关圆锥的哪些知识?

    学生到前面说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圆锥是什么样子的?

    4、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圆锥的特征及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我们知道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那怎样来测量圆锥的高呢?先想一想,然后利用课下大家准备的材料,小组同学共同探究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学生汇报: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测量的,先把圆锥底面放平,用直尺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用三角板竖直地量出圆锥的高

    生2:我们小组的方法和他们的差不多,只是用小尺竖立在桌面上,然后用三角板通过顶点与直尺垂直。

    生3:我认为这种方法比第一种测量准确。因为三角板这样放在圆锥的顶点上可以与直尺保持垂直,准确地测量出高

    生4:我们是这样测量的,把圆锥的底面朝下倒立在桌面上,把小尺放在圆锥的底面上,然后用三角板垂直地测量出顶点到底面之间的距离。

    生5:我认为这种方法不太好,因为这种方法不能使用于所有的圆锥,比如,一个大的小麦堆,能把它倒过来测量它的高吗?

    生6:我们认为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应该注意小尺测量时要从“0”刻度开始。

    四、看书质疑。

    五、课堂练习

    1、在下面的图形中找出哪些是圆锥。

    课本练习十二1题

    2、判断。(打手势)

    (1)圆锥的侧面是曲面。( )

    (2)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圆锥侧面展开也是长方形。( )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锥的高。( )

    (4)圆锥的底面是圆形。( )

    3、练习十二2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七、作业。

    到室外找一些沙子或土堆成一个圆锥形,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高,可以两个人进行合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