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外滩的历史,外滩工业的发展历程介绍

  • 历史
  • 2025-02-01

外滩的历史?1843年的外滩特指现今外滩公园附近的滩地,当时这里还只是未经开发的长滩,私人码头众多。后来,英国政府颁布命令,取消了所有私人码头,并以钢筋混凝土构建了浚浦线,从而确定了外滩的岸线。从英国人的专属领地到美国人介入,外滩最终演变成了公共租界,成为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空间。那么,外滩的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外滩租界的历史

上海,自1840年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开放以来,历史便与外滩紧密相连。1845年,英国殖民主义者抢占外滩,将其发展为英租界。紧随其后,1849年,法国殖民者也抢占外滩,建立了法租界,两者共同定义了早期外滩的格局。从1845年至20世纪40年代初,外滩一直被英租界和法租界占据,分别被称为“英租界外滩”与“法兰西外滩”。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法租界的公董局成为各自的最高市政组织和领导机构。租界成为独立的主权区,西方列强在此经营、管理和建设,外滩因此成为最早建设和最繁华的地区之一。

外滩不仅见证了上海早期的对外开放,也是对外贸易的中心。洋行林立、贸易繁荣,使得外滩在19世纪后期成为金融的聚集地。外资和华资银行的纷纷入驻,使得这里成为上海的“金融街”,有“东方华尔街”之称。在外滩拥有土地,象征着财富与名誉,吸引了众多商行、金融企业在此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公司大楼。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滩的建筑经历了多次重建,各国建筑师在此留下了他们的印记,使得外滩成为了一个建筑艺术的宝库。

外滩的历史不仅见证了上海的开放与繁荣,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从最早的贸易中心到后来的金融心脏,再到成为城市中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外滩的每一块土地、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上海外滩十大忌讳

外滩是上海最富传奇色彩的地方,其历史见证了上海的繁荣与发展。自19世纪以来,这里就是上海的心脏,吸引了无数探险家、商人和游客。

在1900年之后,外滩地区逐渐成为上海的核心。曾经,这里只是长江口的一个小渔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变成了国际大都市的象征。

1842年,英国舰队抵达上海,标志着上海作为通商口岸的开始。第二年,英国上尉巴富尔作为第一任领事来到上海,为英国人定居此地奠定了基础。

外滩的发展与上海租界的历史紧密相连。1845年,英国租界在此建立,英国人将其作为码头,并建设了马路和江岸。这里很快成为探险家和商人的聚集地。

19世纪末,随着上海成为商埠,外滩吸引了各国租界管理机构、银行和旅馆的建造。其时的建筑风格多样,从古典主义到装饰艺术,再到现代主义,应有尽有。

20世纪40年代,上海外滩已基本形成今天的面貌。在这短短的一个多世纪中,上海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崛起为远东地区最大的都市。

如今,外滩不仅是上海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其独特的建筑群和滨水风光,使其成为世界上最迷人的城市景观之一。

上海外滩是英国人建的吗

1. 上海外滩因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而闻名遐迩。曾经,这片泥泞之地是纤夫们的小道,却成为了上海人引以为傲的地方。在这里,无数人发了财,外滩的建筑群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历程。

2. 回溯至1880年,当第一批外国人抵达上海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普通的渔村,外滩仅是一条便于纤夫行走的小道。直至1842年,这片区域还是一片荒野,缺乏防护设施。

3. 1842年夏天,英国舰队抵达上海,标志着上海作为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此后,外滩逐渐成为外国人的聚集地,英国人更是将其作为租借地,建立了房屋和商业设施。

4. 上海外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5年,当时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将其作为码头,并在此铺设了马路和加固江岸。随着时间的发展,外滩成为了各国租界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的所在地,各种风格的建筑在此林立。

5. 经过约一个世纪的营建,外滩沿线建起了52幢风格各异的大厦,成为了上海乃至远东地区的金融和商业中心。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也见证了上海的繁荣与发展。

6. 20世纪40年代,上海外滩基本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中,上海从一个海滨小城一跃成为远东最大的都市,而外滩则是这一变迁的缩影。

外滩历史介绍

1. 外滩名称的由来

外滩的“外”并非指“外来的”,而是特指“外国”。在明代,当地居民称其为黄浦滩。到了1860年,咸丰皇帝开始用“外洋国人”称呼外国人,同时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第一所外国语学院,从而使“外国”一词普及。19世纪末,宝顺洋行发布的广告中首次使用“外滩”一词,取代了“黄浦滩”。

2. 外滩地理的演变

“滩”字在中国传统中指的是河流旁的延伸区域。1843年的外滩特指现今外滩公园附近的滩地,当时这里还只是未经开发的长滩,私人码头众多。后来,英国政府颁布命令,取消了所有私人码头,并以钢筋混凝土构建了浚浦线,从而确定了外滩的岸线。从英国人的专属领地到美国人介入,外滩最终演变成了公共租界,成为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空间。

3. 外滩的英文译名

“The Bund”并非外滩的直接英文翻译,对英国人来说,“The Bund”也是外来语。在中世纪,奥斯曼帝国东征时,一个名为帕西的民族逃至印度。英国人到达印度后,由帕西人介绍东方的河滩,称之为“the bund”。英国人将这一词汇带到了上海,并沿用至今。

外滩的历史意义

上海的外滩之所以得名,存在两种主要的解释。

首先,一种观点依据史料,指出“上海”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北宋《水利志》。当时,吴淞江(即现今苏州河)南面有18条大支流,其中包括上海浦和下海浦。上海人将吴淞江上游与下游的河滩分别称为“里黄浦”和“外黄浦”,而后者即为“外滩”。因此,“外滩”之名源于此。在720多年前,浦江两岸的土地上正式出现了“上海县”的行政建制,这标志着上海历史的开端。

其次,另一种解释强调“外滩”之“外”指的是“外国”。在明代,人们通常称外滩为黄浦滩。到了1860年,咸丰皇帝开始使用“外洋国人”一词来称呼外国人,而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外国语学院被称为“外国语学堂”,从而在社会上广泛使用了“外国”这一词汇。19世纪末,宝顺洋行发布广告时,首次使用“外滩”一词来代替“黄浦滩”。至于“滩”字,它在中国传统中指河流两旁的延伸部分。

上海,这座隶属于中国的直辖市,简称“沪”或“申”,是国家中心城市,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它坐落在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是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处。自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立市镇,定名为上海镇以来,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元朝中央政府将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分出来,批准设立上海县,这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以上就是外滩的历史的全部内容,1843年的外滩是指外滩公园之滩,可以说是个不死不活的长滩,当时那里建了大量的私人码头。后来英国人发布一条命令,对所有的私人码头均不承认,并用钢筋混凝土筑了一条浚浦线,外滩的名字从此固定下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