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历史生物政治组合好吗 古生物历史 古代生物有什么 古代有哪些古生物 古时候的生物
怎么说呢!
我现在是一名在读的生物缺闹学方面的研究生,选择权完全取决于你的兴趣,这么给你说,生物和历史都是就业前景比较暗淡的专业。缓扮轮
诚然,生物对学生数学的要求是很低,而且好多人都在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扰信,但是要清楚的是生物学还是一项高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它的理论基础完全没有像物理学和化学那样,用一个公式就可以说明白。
所以学习生物就要一直学下去,掌握比较前沿的技术,单单一个本科是不可能满足生物学对人才的需求的。
现在生物本科就业相当困难,大部分人都去了和自己专业没有一点关系的方向就业。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是要看学什么东西,古董鉴赏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向,但是总的来说,历史也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
希望你做好心理准备。
我不是历史方面的学生,我也不好妄加评论,但是还是希望你三思而后行,选择一个自己喜欢而且又有发展前景的专业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好此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古生物(三叶虫)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友碧迅化的填充慧宴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三年的生物科复习效率和学生的应考能力;我们从近年生物学习中,发现学生在生物学科高三复习以及做题答题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提供给同学们;为新一轮生物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提出下列建议和意见。
上课前的准备活动
•知识准备主要通过预习来进行,预习时能了解新课的知识,排除听新课的知识障碍。
如果上课时因为涉及旧知识、旧概念,而使自己出现听“天书”的现象,那就说明,上课前的知识准备没有做好,需要及时调整
•物质准备
物质准备就是把上课用得着的书、练习本、笔记本和其他学习文具在课前准备好,以免上课时因为寻找这些用具而影响听课效果。
有些高年级的学生由于思想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课前准备做得反而不如凯敏低年级的学生做得好。
每个学生都应当养成上学前整理好书包,上课前做好课前准备的良好学习惯。
•心理准备
有的学生只要一进课堂,就腻烦,一见老师进教室,就反感。
觉得上课没意思,完全没有求知的欲望和向老师学习的谦虚精神,总盼着快点下课,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课堂学习往往收效甚微。
•身体准备
上课要靠大脑来思考问题,因此,大脑的机能状态直接关系到上课的效果。
要使大脑处于最佳的机能状态,就要保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
如何听课做好笔记
•1.记录(Record)。
在听讲或阅读过程中,在主栏(将笔记本的一页分为左大右小两部分,左侧为主栏,右侧为副栏)内尽量多记有意义的内容知识点、概念等讲课内容。
2.简化(Reduce)。
下课以后,尽可能及早将这些论据、概念简明扼要地概括(简化)在回忆栏,即副栏。
有不明白的地方及时点明,备用
3.背诵(Recite)。
把主栏遮住,只用回忆栏中的摘记提示,尽量完满地叙述课堂上讲过的内容。
通过这个过程上课的内容不仅明白了而且基本熟练了
4.复习(Review)每周花一个小时左右时间,快速复习笔记,主要是先看回忆栏,适当看主栏。
•简单的一个划分,使得原来杂乱无章自己都不想看的吵手笔记瞬间变得清新俊俏了,以后复习起来能够很快地提纲挈领,而且也容易促进你的思考,学习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如何利用好晚上复习时间
•“重复出错的题,就是提高成绩的突破点。
重复出错的根源在于始终没有搞清为什么错,教师虽然讲了一遍又一遍,可学生始终没搞懂或没有深入地思维。” 为了减少重复出错的频率,在复习时要紧紧抓住习题分析这一环节,找出理解概念、规律上存在的问题,在思维方式、方法上存在的缺陷等。
讲究方法,联系实际
•1)比较复习法:在复习中,使学生能运用比较法进行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比较。
例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遗传规律的比较,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等等。
•2)串连复习法:复习时可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使知识更化,这样可提高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
例如:必修1和2关于蛋白质、核酸、细胞膜等的内容是分散不同章节,复习时可以放在一起复习。
•3)联想迁移法:如线粒体,可联系到呼吸作用、能量转换器、酶的专一性、膜的结构功能、各种基质、线粒体数量多的细胞、细胞的衰老等等。
又如复习膜的流动性,可联系到主动运输、胞吞、胞吐、受精作用、细胞融合、卵裂、递质的释放等。
一般常用的思维有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
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往往就会事半功倍。
•复习时,要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如(1)生态和环境热点(生态农业、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环境保护等),(2)生命科学前沿热点(基因工程、克隆、干细胞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3)工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热点(转基因食品、酶工程、癌症、艾滋病升孙嫌等),(4)国内大事、世界风云(低碳经济,削减核武器,禁止生物武器等),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
•考试又马虎了
•这个题不该错
一、学生在生物答题中存在问题
1、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有些考生题目还没有看清楚就急于答题,所答内容与题目要求差距较大甚至无关。
•2005•全国卷Ⅰ•30)(21分)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
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
•②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③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
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请回答:
•(1)该实验原理是: 。
•(2)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
•(3)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 。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及低血糖症的原因。
解析: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
它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化成非糖物质,另一方面是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30题(1)要求写实验原理,不少考生只答了“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而“胰岛素过高导致低血糖症”和“补充葡萄糖得以缓解”两方面的原理漏写,7分中只能得到3分左右。
•(2006•全国卷Ⅰ•30)(22分)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蒸榴水、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O2和CO2在水中的容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
•题中明显已经给出了需要验证性的结论: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显然是验证性实验,然而许多考生把题目当作探究性实验来做,导致失分较多。
又如2007年的30题的第Ⅱ小题,题目落点在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生根的适宜浓度,而很多学生分析实验却强调“实验过程应去掉尖端和叶片,以排除枝条自身产生生长素的影响”之类的答案,原理也表述为“适宜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或生芽”或“生物生长需要生长素和微量元素的调节”等,偏离了本题的要求。
答题主次不分
•在分析结果时,有些考生避重就轻,对于与题目关系较小的情况谈得很详细,与题目密切相关的情况却谈得很少。
有些考生写了许多无关的语句,但没有写出给分点。
比如2006年高考30题中,有些考生对于“对照组在蒸馏水中”的情况谈得很详细,真正的实验组“在NaHCO3稀溶液中”的情况却谈得很少,有的甚至对实验组避而不谈。
答题条理件不清,层次不明
•本该分情况、分清对象加以说明,可是有些考生在答题时不加区分,只是笼统地说明。
比如2005年高考31题(1)要求推断有角、无角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时,假设要分两种情况加以说明,而许多考生要么只写出其中一种,要么把两种情况混为一谈,更有甚者没有假设。
用词不够准确,还有笔误现象
•答题中的一些关键词往往是给分点,而有些考生用自己的一些话表达,导致不准确而丢分,比如“呼吸作用”用“呼吸”代替,“下沉”用“不上浮”代替等。
高考时间紧,易慌乱,有不少考生答题时写的同自己想写的不一致或刚好相反,存在笔误现象,比如2005年高考31题中用“R、r”代替“A、a”写基因型,将“牛”写成“羊”等。
答题不在规定的区域内
•评卷中电脑只显示所评题目的规定答题区域内部分,若不在规定的区域内答题,则会影响得分情况。
在评卷中出现一些试卷,只见有一个箭头引进,而不见文字的;或有答非所问又被箭头引出的;还有切断的半截语句的情况。
书写不够规范
•书写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态度甚至人品,我们在学习中绝对不能乱写乱划、连笔。
要求横平竖直,认真书写,不连笔,不写简化字。
保证卷面整洁大方。
鉴于以上问题,建议同学们答题时要注意这些问题,做好高考中的规范答题。
审题能力的培养
•审题能力是体现每一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我们认为在审题中要做到下列几步:①读题方法和目的:平时就要训练学生,读书时要有“那种读给别人听的感觉(因为在读给别人听的时候,即使读不准音的字,你心中也明白)”,这样才不会在审题中出现漏字的现象;通过这一阶段应使学生明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那些字、词句是关键(自己可适当的标注);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带着这样的目标去读题,针对性就比较强,也利于学生快速的捕捉题目的有用信息。
②分析:在这一阶段应让学生对整题的总体脉络在脑中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即其大体上是如何行进的,可以从条件出发分析,解决问题的知识点落在过去学过的那些章节。
答题要分清主次,把握要点
•主要和次要一般要分清不难,但还要知道,要对主要的对象说的具体些,也就是说要答出关键点,绝不能不写;次要的也要写,但不能比主要的还详细。
主要对象的给分点往往占到分值的绝大部分。
答案要准确,不加无关的语句
•回答问题不要有多多益善的念头。
生物高考评卷中是按点给分,与题目要求无关的内容写多少都没有分数,不要以为有写就有分数,那只是在浪费时间。
更不能写与前面相矛盾的话来,否则将成为狗尾续貂,适得其反
条理要清晰、层次分明
•答题时需要分开来写的最好另行来写或中间空开,利于评卷教师找出给分点,即使前面一点错了也不会泱及后面的给分。
若一题分值很大,有几个小问,那么评卷时很可能分成几部分改;若第二部分的有些条件或对象没说清楚也容易丢分,不要以为在第一部分已经说明了。
准确地用字、用词
•在答题时尽量使用专业的述语,最好不要用自己理解的话代替关键词,关键词往往是答案的给分点。
同时写完后也要注意检查是否写错了,以防笔误。
平时训练要多加注意。
•不把“呼吸作用”写成“呼吸”、“丙酮酸”写成“丙酮”、“肾上腺素”写成“肾上腺激素”;不写错字、别字、简化字;如不把“液泡”写成“液胞”、“囊胚”写成“襄胚”、“双缩脲”写成“双缩尿”、“二苯胺”写成“二苯氨”、“必需氨基酸”写成“必须氨基酸”;注意生物反应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区别,如不把“→”写成“=”、注意反应条件等。
在试卷规定的区域内答题
•要在试卷规定的区域内答题在网上阅卷,显示器只显示所改题的答案矩形框内区域。
不能以“箭头指示法”在试卷规定的其它位置答题,若超出规定答题区域的答题部分在扫描时会切除掉,不予显示。
因此要求同学平时要养成在规定的答题位置答题的好习惯,在下一阶段省质检等几场考试中师生应该严格要求,凡是不在规定的区域答题,一律以0分计算。
注重卷面和书写
•注意答题的卷面篇幅,答题区域的整体设计,应不偏不倚,不“浓缩集中”,做到篇幅适中;字不能写得太小,应该书写工整,这样往往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卷面分。
不管是哪位教师,在他长时间、高强度、大批量阅卷一段时间后,看到一份字迹工整,卷面清淅,大小得当,条理清淅的试卷,顿时会容易产生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相比较于字迹寮草,不工于设计,字体、篇幅大小失调的试卷,多给认真答题的印象分也就不足为奇
发展历史
在自然科学还没有发展的古代,人们对生物的五光十色、绚丽多彩迷惑不解,他们往往把生命和无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没有联系的两个领域,认为生命不服从于无生命物质的运动规律。
不少人还将各种生命现象归结为一种非物质的力,即“活力”的作用。
这些无根据的臆测,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而逐渐被抛弃,在现代生物学中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
20世纪特别是40年代以来,生物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的成就,逐渐发展成一门精确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层次的科学。
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态。
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它是由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组成的物质。
生命现象就是这一复杂中物质、能和信息三个量综合运动与传递的表现。
生命有许多为无生命物质所不具备的特性。
例如,生命能够在常温、常压下合成多种有机化合物,包括复杂的生物大分子;能够以远远超出机器的生产效率来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和能制造体内的各种物质,而不排放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能以极高的效率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自我复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进行着个体发育和物种的演化等等。
揭露生命过程中的机制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现代生物学是一个有众多分支的庞大的知识体系,本文着重说明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分科、方法和意义。
关于生命的本质和生物学发展的历史,将分别在“生命”、“生物学史”等条目中阐述。
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各有一定的研究内容而又相互依赖、互相交叉。
此外,生命作为一种物质运动形态,有它自己的生物学规律,同时又包含并遵循物理和化学的规律。
因此,生物学同物理学、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物分布于地球表面,是构成地球景观的重要因素。
因此,生物学和地学也是互相渗透、互相交叉的。
早期的生物学
主要是对自然的观察和描述,是关于博物学和形态分类的研究。
所以生物学最早是按类群划分学科的,如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等。
由于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也由于人们对生物学的了解越来越多,学科的划分也就越来越细,一门学科往往要再划分为若干学科,例如植物学可划分为藻类学、苔藓植物学、蕨类植物学等;动物学划分为原生动物学、昆虫学、鱼类学、鸟类学等;微生物不是一个自然的生物类群,只是一个人为的划分,一切微小的生物如细菌以及单细胞真菌、藻类、原生动物都可称为微生物,不具细胞形态的病毒也可列入微生物之中。
因而微生物学进一步分为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等。
按生物类群划分学科,有利于从各个侧面认识某一个自然类群的生物特点和规律性。
但无论具体对象是什么,研究课题都不外分类、形态、生理、生化、生态、遗传、进化等方面。
为了强调按类型划分的学科已经不仅包括形态、分类等比较经典的基厅内容,而且包括其他各个过程和各种层次的内容,人们倾向于把植物学称为植物生物学,把动物学称为动物生物学。
生物在地球历史中有着40亿年左右的发展进化历程。
大约有1500万种生物已经绝灭,它们的一些遗骸保存在地层中形成化石。
古生物学专门通过化石研究地质历史中的生物,早期古生物学多偏重于对化石的分类和描述,近年来生物学领域的各个分支学科被引入古生物学,相继产生古生态学、古生物地理学等分支学科。
现在有人建议,以广义的古生物生物学代替原来限于对化石进行分类描搏槐隐述的古生物学。
生物的类群是如此的繁多,需要一个专门的学科来研究类群的划分,这个学科就是分类学。
林奈时期的分类以物种不变论为指导思想,只是根据某几个鉴别特征来划分门类,习称人为分类。
现代的分类是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根据物种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进行分类,通称自然分类。
现代分类学不仅进行形态结构的比较,而且吸收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成就,进行分子层次的比较,从而更深刻揭示生物在进化中的相互关系。
现代分类学可定义为研究生物的分类和生物在进化上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学中有很多分支学科是按照生命运动所具有的属性、特征或者明谈生命过程来划分的。
形态学是生物学中研究动、植物形态结构的学科。
在显微镜发明之前,形态学只限于对动、植物的宏观的观察,如大体解剖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等。
比较解剖学是用比较的和历史的方法研究脊椎动物各门类在结构上的相似与差异,从而找出这些门类的亲缘关系和历史发展。
显微镜发明之后,组织学和细胞学也就相应地建立起来,电子显微镜的使用,使形态学又深入到超微结构的领域。
但是形态结构的研究不能完全脱离机能的研究,现在的形态学早已跳出单纯描述的圈子,而使用各种先进的实验手段了。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能的学科,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以实验为主。
按研究对象又分为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细菌生理学。
植物生理学是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生理学也可按生物的结构层次分为细胞生理学、器官生理学、个体生理学等。
在早期,植物生理学多以种子植物为研究对象;动物生理学也大多联系医学而以人、狗、兔、蛙等为研究对象;以后才逐渐扩展到低等生物的生理学研究,这样就发展了比较生理学。
遗传学
是研究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阐明其规律的学科。
遗传学是在育种实践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1900年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重新发现,遗传学开始建立起来。
以后,由于T.H.摩尔根等人的工作,建成了完整的细胞遗传学体系。
1953年,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被揭示,遗传学深入到分子水平。
基因组计划的进展,从基因组、蛋白质组到代谢组的遗传信息传递,以及细胞信号传导、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的研究,1994年遗传学的概念、词汇与原理于中科院提出与发表。
现在,遗传信息的传递、基因的调控机制已逐渐被了解,遗传学理论和技术在农业、工业和临床医学实践中都在发挥作用,同时在生物学的各分支学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生物学的许多问题,如生物的个体发育和生物进化的机制,物种的形成以及种群概念等都必须应用遗传学的成就来求得更深入的理解。
胚胎学
是研究生物个体发育的学科,原属形态学范围。
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的发表大大推动了胚胎学的研究。
19世纪下半叶,胚胎发育以及受精过程的形态学都有了详细精确的描述。
此后,动物胚胎学从观察描述发展到用实验方法研究发育的机制,从而建立了实验胚胎学。
现在,个体发育的研究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吸收分子生物学成就,进一步从分子水平分析发育和性状分化的机制,并把关于发育的研究从胚胎扩展到生物的整个生活史,形成发育生物学。
生态学
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研究范围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生态以及生物圈等层次。
揭示生态中食物链、生产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有关规律,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生物圈是人类的家园。
人类的生产活动不断地消耗天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
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飞速发展,自然环境遭到空前未有的破坏性冲击。
保护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人类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所以也可称环境生物学。
人类生态学涉及人类社会,它已超越了生物学范围,而同社会科学相关联。
生命活动不外物质转化和传递、能的转化和传递以及信息的传递三个方面。
因此,用物理的、化学的以及数学的手段研究生命是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
交叉学科如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生物数学就是这样产生的。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生物体各种化学过程的学科,是进入20世纪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生物化学的成就提高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内容有区别,但也有相同之处。
一般说来,生物化学侧重于生命的化学过程、参与这一过程的作用物、产品以及酶的作用机制的研究。
例如在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等过程中物质和能的转换、传递和反馈机制都是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分子生物学是从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发展起来的,现在更多的仍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的机制问题。
生物物理学是用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生命活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过程的学科。
早期生物物理学的研究是从生物发光、生物电等问题开始的,此后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物理学新概念,如量子物理、信息论等的介入和新技术如 X衍射、光谱、波谱等的使用,生物物理的研究范围和水平不断加宽加深。
一些重要的生命现象如光合作用的原初瞬间捕捉光能的反应,生物膜的结构及作用机制等都是生物物理学的研究课题。
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量子生物学以及生物控制论等也都属于生物物理学的范围。
生物数学是数学和生物学结合的产物。
它的任务是用数学的方法研究生物学问题,研究生命过程的数学规律。
早期,人们只是利用统计学、几何学和一些初等的解析方法对生物现象做静止的、定量的分析。
20世纪2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各种生命过程。
现在生物数学在生物学各领域如生理学、遗传学、生态学、分类学等领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使这些领域的研究水平迅速提高,另一方面,生物数学本身也在解决生物学问题中发展成一独立的学科。
有少数生物学科是按方法来划分的,如描述胚胎学、比较解剖学、实验形态学等。
按方法划分的学科,往往作为更低一级的分支学科,被包括在上述按属性和类型划分的学科中。
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
为了揭示某一层次的规律以及和其他层次的关系,出现了按层次划分的学科并且愈来愈受人们的重视。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分子层次的生命过程的学科。
它的任务在于从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去揭示各种生命过程的物质基础。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一个主要分科是分子遗传学,它研究遗传物质的复制、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及其调节控制问题等。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层次生命过程的学科,早期称细胞学是以形态描述为主的。
以后,细胞学吸收了分子生物学的成就,深入到超微结构的水平,主要研究细胞的生长、代谢和遗传等生物学过程,细胞学也就发展成细胞生物学了。
个体生物学是研究个体层次生命过程的学科。
在复式显微镜发明之前,生物学大都是以个体和器官为研究对象的。
研究个体的过程有必要分析组成这一过程的器官过程、细胞过程和分子过程。
但是个体的过程又不同于器官过程、细胞过程或分子过程的简单相加。
个体的过程存在着自我调节控制的机制,通过这一机制,高度复杂的有机体整合为高度协调的统一体,以协调一致的行为反应于外界因素的 *** 。
个体生物学建立得很早,直到现在,仍是十分重要的。
种群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种群的结构、种群中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种群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种群的自我调节和遗传机制等。
种群生物学和生态学是有很大重叠的,实际上种群生物学可以说是生态学的一个基本部分。
以上所述,还仅仅是当前生物学分科的主要格局,实际的学科比上述的还要多。
例如,随着人类的进入太空,宇宙生物学已在发展之中。
又如随着实验精确度的不断提高,对实验动物的要求也越来越严,研究无菌生物和悉生态的悉生生物学也由于需要而建立起来。
总之,一些新的学科不断地分化出来,一些学科又在走向融合。
生物学分科的这种局面,反映了生物学极其丰富的内容,也反映了生物学蓬勃发展的景象。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
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
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
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
通过若干前生物演化的过渡形式最终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
至此,生物学的演化开始,直到今天地球上产生了无数复杂的生命形式。
38亿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稳定的陆块,各种证据表明液态的水圈是热的,甚至是沸腾的。
现生的一些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谢方式可能是化学无机自养。
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隐链汪最早的生命证据。
原始地壳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也开始逐渐形成。
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在中世纪的西方,《圣经》上描绘的上帝,在七天之内造就万物之说,也是非常流行。
今天看来,生命起源并不像这些古老传说,或神话描绘的那样,但表明了人类长期以来,对生命起源之谜倾注了极大地热情和关注。
但生命起源应该是怎样发生的?科学又是怎样对这一千古之谜进行探索的?我们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首先,生命起源之说,第一个谜是生命的时间,起源的时间问题。
在中世纪的西方,人们对《圣经》的上帝造人的故事是深信不疑的。
在1650年,一位爱尔兰大主教根据圣经上所描述的,计算出上帝创世的确切时间是公元前4004年,而另一位牧师甚至把创世时间更加精确地计算到公元前4004年10月23号上午九点钟。
也就是说,生命起源距今是六千年前,这当然不是真的,而真的是什么呢?真的就是用科学的回答,科学是怎么回答这个生命起源的时间呢?那就是说用化石,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化石来回答。
我们知道,生物死亡后,它们的遗迹在适当的条件下,就保存在岩石之中,我们把它们称作化石。
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岩层,就像一部编年史书,地球生物的演化历史,就深深埋藏在这些岩石之中,年代越久远的生物化石,就保存在岩层的最底层。
迄今为止,我们发现了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来自澳大利亚西部,距今约三十五亿年前的岩石,这些化石类似于现在的蓝藻,它们是一些原始的生命,是肉眼看不见的。
它的大小只有几个微米,到几十个微米。
因此我们可以说,生命起源它不晚于三十五亿年。
同时我们知道地球的形成年龄大约在46亿年前,有这两个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到生命起源的年龄,大致可以界定在46亿年到35亿年之间。
今天,随着科学的发展,地质学家认为,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地球受到了大量的小行星和陨石的撞击,它是不适合生命的生存。
与其说当时地球上有生命,还不如说它在毁灭生命,因此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时间,它不早于40亿年。
另外,在格陵兰的38.5亿年的岩石中发现了碳,这个碳的话,我们知道,碳分两种,一个无机碳、一个有机碳。
另外,这个碳的话,它有重碳和轻碳之分,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碳之中的轻碳和重碳之比,就来可以推测这些碳的来源。
科学家根据碳的同位素分析,推测这些碳它是有机碳,是来源于生物体。
也就是说,这样我们把生命起源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也就是在距今40亿年到38亿年之间,自从地球灶仔上生命起源之后,唤族一直到现在45亿年,就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演化史。
好,首先我们现在已经有了生命起源的时间概念,是距今40亿年到38亿年之间。
那生命是怎样起源的?它在什么地方起源的?这样我们不得不回顾一些有关生命起源的假说。
第一个是创世说,在《旧约全书》的第一章写到,上帝在七天之内创造了世间之万物,在中世纪的西方大家普遍接受这个观念,可以说一直到现在,这种观念还被很多人接受,当然这也不是真的。
第二个呢,是自生论,比如说希腊人认为,昆虫生于土壤,春天万象更新,种子从泥土里萌发,昆虫从去年留下的卵壳中破壳而出。
但这不是生命的起源,而是生命的延续,可以说这个自生论,现在已经被彻底抛弃了。
与这个类似的说法,还有比如说埃及人认为生命来自于尼罗河,在中国古代也有腐草生萤之说。
第三个有关生命起源的假说,就是有生源论,这个在19世纪的西方也相当地流行,有生源论认为,生命是宇宙生来就固有的,你要问我生命从哪里来的,你首先给我回答一个问题,宇宙怎么起源的?物质怎么来的?你给我回答了物质是怎么来的,生命我就可以说是从哪儿来的,其实这是一个不可知论。
在20世纪的后半叶,有生源论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宇宙胚种论,直到现在,有许多科学家认为,生命必须的酶,像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的形成,需要数亿年的时间,在地球早期并没有可以完成这些过程的充足时间段。
因为它就两亿年,因此他们认为生命一定是以孢子或者其他生命的形式,从宇宙的某个地方来到了地球,这种观念也是有一定的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