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武汉长江大桥发展史 武汉长江大桥背后的故事简介 武汉长江大桥详细介绍 武汉长江大桥美景描写 中国最早的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伊始即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武汉长江大桥是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于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全长约1670米,上层为公路桥(107国道),下层为双线铁路桥(京广铁路),桥身共有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8个桥墩除第7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陆粗法”,这是由中国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
武汉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武汉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大桥将被长江分隔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旁桥路连为一体,从而形成运悉猛了完整的京广铁路,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6年6月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题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对武汉长江大桥沟通中国南北交通这一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大桥图案入选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成为新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2013年5月3日,武汉长江大桥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201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迎来通车60周年。
2018年1月,入选中国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长江大桥是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动工兴建;于1957年7月1日完成主桥合龙工程;于1957年10月15日通车运营。
武汉长江大桥西起楚琴立交,上跨长江水道,东至中山路;线路全长1670米,主桥全长1156米;上笑空层桥面为双向四车道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下层为双线铁轨。
1956年夏天,毛泽东来到武汉,第一次横渡长江,面对初现轮廓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即兴写下《水调歌头·游泳》,诗扒升陵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表达了对武汉长江大桥的由衷赞美。
1957年10月1日,中国人民邮政局发行纪43《武汉长江大桥》纪念邮票1套2枚,这是新中国第一套以桥梁为主题的邮票,成为全国邮迷渴望亲临现场观赏的一处美景。
1957年,为庆祝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由铁路部大桥工程局,武汉大桥工程局,铁道部勘测设计院联合发行一套武汉长江大桥建春戚成纪念章。纪念章为铜质。
1957年武汉蚂世此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具体通车时间为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在1955年9月1日开工建造,于1957年7月1日正式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并不是长江第一条兴建的桥,而是第一条兴建的公铁两用桥。
武汉长江大桥简介
武汉长江大桥(Wuhan Yangtze River Bridge),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境内连接汉阳区与武昌区的过江通道,位于长江水道之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也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
武汉长江大桥西起楚琴立交,上跨长江水道,东至中山路;线路全长1670.4米,主桥全长1155.5米;上层桥面为双向四车道城市主干道返笑,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下层为双线铁轨,设计速度160千米/小时;总投资额为1.38亿人民币。
桥梁位置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位于长江水道之上,连接汉阳区与武昌区,南距上游鹦鹉洲长江大桥约2千米,北距下游武汉长江隧道约7千米;该桥西起汉阳区楚琴立交,上跨晴川大道以及长江水道,东至武昌区沿武珞路至中山路;其中,西岸闷迅沿途线路为龟山南路,东岸沿途线路为武珞路。
分类:社会/文化 >> 历史话题
解析: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铁路桥在下层,长
1315.18米,双线间距4.1米御举,两侧人行道各宽2.25米。公路桥在上层,长1670米,车行道宽18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25米。正桥长1158.8米。两岸各有钢筋混凝土引桥,正桥和引桥连接处有桥头堡。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工程之一,规模宏大,技术复杂,是近代科学技术在大桥建设上的创举。1950年开始测量钻探工作,
1953年2月18日, *** 主席亲自听取了关于大桥建设的汇报,并视察了大桥桥址。1953年5月完成了初步设计。1954年1月21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政务院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
1954年5月到1955年1月,又反复进行了地质勘探工作,确定了以管柱钻孔法修建基础的方案,并进行了半年的试验工作,完成了技术设计。这个方案在1955年7月经中国 *** 批准以后,1955年9月大桥正桥建设正式开工镇告碧。工程共用混凝土91500立方米,安装钢梁和铸钢支座21936吨,投资1.37亿元。
1957年9月25日大桥全部建成,1957年10月15日通车。武汉长江大桥的通车,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大桥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衔接了起来,将武汉三镇联成了一体,使中国南北地区的铁路网和公路网联成了一个整体,建立了中国南北友唤地区可靠的和经常的联系。
主设计师是苏联专家。
从武汉长江大桥历史可以看出,武汉长江大桥是谁设计建造的。请看: 1913年——北京大学德籍教授乔治·米勒在当时川汉铁路督办詹天佑的支持下,带领北京大学土木科毕业生13人,作“武汉纪念桥”的计划和测量,提出了自龟山与蛇山间的桥址线及桥式3种,均为公铁两用桥。这是在武汉修建现代化桥梁的第一次设想。 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也具体提出在武汉建设长江大桥的设想。此后的数十年间,华德尔(美国人)、茅以升、罗英、李文骥、梅日易春等一批又一批中外桥梁专家及国人均对万里长江第一桥倾注了无限激情,然而这一梦想在旧中国始终未能实现。 1934年——茅以升主持的钱塘江桥工处又对长江大桥的桥址作测量钻探,并请驻华莫利纳森德森工程顾问团拟定又一建桥计划:桥址在武昌黄鹤楼到汉阳莲花湖北刘家桥码头,桥长1932米,设两台7墩8孔,6、7号墩间主跨237.74米,以拱形钢梁架设于6、7两墩之上;桥面一层,公路铁路并列;桥下在最高洪水位时净高30米,可通航最大江轮;在汉江上分设铁路桥和公路桥,工期4年。这两个计划均给后人建桥以启示。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 1950年——政务院责成铁道部进行勘测和设计。(1950年,王序森担当了武汉长江大桥钢梁设计组组长。在开国之初修建这一技术复杂的浩大工程缺乏经验,请了苏联专家作技术援助,而王序森过去所习惯的美国桥梁标准与苏联的有较大差异,在接受苏联桥梁规范研讨任务后,友隐他刻苦自学了俄文,很快能以阅读俄文专业书籍,对比美苏技术标准,贯通了两者的联系和不同,这就便于在理论原则基础上理解和执行苏联专家的建议。) 1953年——3月完成初步设计,延聘苏联专家进行指导并委托苏联交通部对设计方案鉴定。(1953年时任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技术科长的王序森,与我国桥梁专家、时任副科长的刘曾达一道,一面自己画钢梁方案,一面领导全科进行武汉长江大桥的总体设计和施工设计。在武汉长江大桥的钢梁设计中,为充分发挥材料强度,简化制造工作,方便在江面高空拼铆作业,主桁杆件采用了H型截面,考虑了杆件的互换,以适应桥梁制造工厂采用无孔拼装工艺,这对于保证钢梁制造和安装时的精确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采用的悬臂架设法,则是我国架梁技术的一项重要进步。这些都是在王序森具体指导下,由绝大多数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出来的,而且其布置和细节还为我国以后修建的很多长大钢梁所沿用。) 1955年——年初,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编制了技术设计,9月1日建桥工程开工。 1957年——9月底,竣工。10月15日正式通车。 而如今,武汉内共有桥梁109座,其中,跨长江、汉江桥梁9座,立交好败厅桥(高架桥)枯雹10座,人行天桥32座,跨河及其它桥梁58座,桥梁及高架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