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八年级上下册历史总结,初二历史重点知识点梳理

  • 历史
  • 2023-06-10
目录
  • 八年级历史知识框架
  • 八年级历史教学重点
  • 八年级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
  • 初中八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
  • 初二历史重点知识点梳理

  • 八年级历史知识框架

    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的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去栽种知识之树,到老就没有乘凉的地方了。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1

    第二十课 文化艺术和体育

    文化艺术的繁荣

    1、新中国文艺发展的历程:

    ⑴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导下,文化艺术工作者排除“左”的思想干扰,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风貌、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其主要成就表现在: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②电影《青春之歌》

    ③昆曲《十五贯》的演出成功,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④第一部彩色电影戏剧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也风靡大江南北。

    ⑵文化艺术备受摧残

    ⑶改革开放后早派:

    文化艺术迅速由复苏走向前所未有的繁荣。在艺术手法上,继承传统,借鉴国外经验,大胆创新,流派纷呈;在创作题材上,视野开阔,勇于拓展,出现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新时期的文化艺术生机勃勃,以其活泼多变的风格呼应并推动着时代的进步。

    ①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广泛吸收世界各国]

    ②文化部组织创办了中国艺术节,每四年一次,在国内重要城市轮流举行。

    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体育事业的突飞猛进

    1、体育事业的成就:

    ⑴1973年,中国恢复在亚运会联合会的合法席位

    ⑵1979年中国重返奥委会。桥睁野从此,中国全面登上国际体坛,加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⑶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⑷在第27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实现历史性突破,跻身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林。

    ⑸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取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

    2、个人成就:

    ⑴1953年8月9日,25岁的吴传玉在第四届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男子100米仰泳比赛中夺冠,获得金质奖章,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⑵1956年6月7日,陈镜开打破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这是中国人创造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⑶1957年11月17日,20岁的郑风荣在北京的田径场上成功地跳过1.77米的高度,打破了世界纪录。

    ⑷1959年4月,容国团获得第25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

    ⑸1959年举办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3、中国运动蓬勃发展走出国门举世瞩目

    4、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方针: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5、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

    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体育从过去主要是少数富裕阶层享用的“高雅娱乐”,迅速发展为全民健身活动,并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99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通过,中国体育事业开始进入依法实行行政、依法治体的新阶段。

    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敏喊结2

    第二十一课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社会制度的变化

    1、建国初期的劳动就业制度:统包统配

    2、统包统配的含义:

    工作岗位无须自己寻找,全由国家统一分配、安排

    3、改革开放后的劳动就业制度:

    “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成为新的劳动就业模式。

    4、劳动就业制度的含义:完全由市场调节

    5、劳动就业制度的法律文件:《劳动法》,从法律上保障了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的权利

    6、我国劳动就业制度取得巨大进步的表现:

    ⑴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⑵就业结构逐渐优化

    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管理体制正在形成。

    7、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后,国家对劳动就业制度实行了深刻的改革,从“统包统配”,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就业和劳动合同制的逐步推行,最后过渡到完全由市场调节。“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成为新的劳动就业模式。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⑴改革的方向:建立统一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新体制

    ⑵改革的目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稳定

    ⑶改革的成果:建立起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同时实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是相关人员的社会保障得到完全落实。

    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⑴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⑵职工养失业险制度

    ⑶职工养医疗险制度

    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3

    第二十二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从贫困走向小康

    1、新中国初期:人民的生活相当艰苦,

    2、改革开放前:虽然逐步有所改善,但由于计划经济和平均主义的束缚,进展比较缓慢。

    3、改革开放以后: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向前跨跃了一大步,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迈向小康,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令世界瞩目的变化。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1、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人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2、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增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医疗、养生、保健受到重视。

    3、我国人民的生活消费发生了哪些变化:

    人们在生活消费上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不同的群体与个人表现出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上的差异,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与个性化,提前消费、休闲生活等也正在成为新时尚。

    4、我国人民的生活消费发生了变化的原因:物质产品的丰富与居民收入的增加

    5、消费观念呈现出新的特点:

    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与个性化,提前消费、休闲生活等也正在成为新时尚。

    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归纳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册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优质总结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2020最新八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初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优质总结

    ★2020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初二上册历史知识点经典总结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历史教学重点

    八年级的同学们对历史知识的要点归纳,是同学们在学习下册历史的关键,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归纳历史要点呢?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要点归纳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要点归纳总结一

    1、古代埃及建立在尼罗河流域,埃及人创造的是象形文字。建筑杰作是金字塔。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缓胡和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的性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古代西亚两河流域人创造的楔形文字。

    2、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是古代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古希腊最重要的民主成果。公元前6世纪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2世纪,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建立了罗马帝国。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地跨亚、欧、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废除,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的奴隶制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崩溃。

    3、646年,大和参照唐朝的封建改革内政,实行中央集权史称大化改新。它标志着日本封建社会的开端。

    4、古代扰盯印度人发明了0到9的记数符号,后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称阿拉伯数字。

    5、佛教产生的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地点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公元前3世做瞎纪阿育王在位时得到发展。____产生的时间: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创始人耶稣,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是教会,后来基督____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政教,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

    6、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他号召人们信仰真主安拉,地点麦加(或者阿拉伯半岛),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7、古希腊的文学作品是《伊索寓言》、《荷马史诗》,阿拉伯的文学名著是《天方夜谭》。

    8、843年,查理曼的3个孙子在凡尔登缔结条约,三分帝国。此条约奠定了法兰西、意大利和德意志基础,它们加上英吉利王国,成为西欧的主要封建国家。

    9、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是但丁,他的作品是《神曲》,达·芬奇的作品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要点归纳总结二

    一、文艺复兴运动

    1.时间:最早兴起于14世纪意大利,15至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

    2.首先发生的地点:意大利

    3.主流思潮:人文主义

    4.方式: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的陈腐说教。

    5.实质: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6.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1)意大利诗人但丁:文艺复兴先驱,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著有长诗《神曲》,率先对教会提出批评。

    (2)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最大成就是绘画,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3)英国大戏剧家、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7.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的开辟

    1.目的:去东方寻找财富。

    2.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3.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哥伦布的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古巴和海地。

    4.意义:

    A: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给亚非拉许多国家带来了殖民灾难。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要点归纳总结三

    一、美国独立战争

    1.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时间:1775—1783年。

    3.领导人物: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历史功绩:领导北美人民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亲自主持制订了美国第一部宪法,并忠实地执行宪法。)

    4.开始的标志: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5.美国独立的标志: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标志北美十三块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7月4日为美国国庆日)

    6.转折点: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7.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8.胜利原因:

    (1)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

    (2)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坚强不屈,英勇作战;

    (3)得到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援助。

    9.意义:

    (1)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2)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10.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二、1787年宪法

    1.主要内容: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权,从而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政治体制。

    2.意义: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要点归纳总结四

    1.根本原因:随着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生产无法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动力)

    2.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3.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4.参与国家:英、法、美、德、俄、日。(最早发生的英国)

    5.开始的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珍尼纺纱机

    6.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促进了煤炭这一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7.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8.主要发明:A英: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火车机车。B美:富尔顿→轮船。

    9.交通革新,汽船和火车机车出现。(加强了各地联系,世界进一步连成一体)

    10.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19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

    11.影响:

    (1)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逐渐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3)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2.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为开辟海外市场,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明落后就要挨打!)

    八年级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

    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八年级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八年级知识点1

    第九课 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经济特区的建立

    1、目的: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2、经济特区建立: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3、经济特区建立的结果:特区建设在令人惊讶的高速度和高效率中进行,很快取得了显著成就。

    4、对外开放格局:全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罩搏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5、作用(意义)(影响):经济特区的创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扩大出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作用,消改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投资跨国化、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中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目的:为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乃至长江流域经济腾飞,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

    3、开发的时间: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4、开发的结果(历史意义)(作用):

    经过努力,浦东已成为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初步建立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基本框架。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原因: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时间:2001年12月

    3、意义: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加入世贸组织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各种机遇,还有各种挑战,必将对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八年级知识点2

    第十课 民主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1、目的:为了促进社会稳定,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进程: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化,制定出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初步建立和健全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3、(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已基本形成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以宪法为核心和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

    4、措施: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这是总结共和国50年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做出的历史结论,说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并已经开始步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康庄大道。

    5、重大意义: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这是总结共和国50年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做出的历史结论,说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并已经开始步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康庄大道。

    《刑法》

    1、制定:1979年7月,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与此同时还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2、标志: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进入了历史新时期。

    3、修订:1997年3月,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全国人大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做了重大修订,新刑法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至今。

    4、《刑法》施行的历史作用:

    刑法的完善和实施,在保卫国家安全,保护公私财产,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法通则》

    1、目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需物桥祥要将先后颁布的各种民法法规纳入一个总体框架,并针对新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法律规定。

    2、通过的时间:1986年4月

    3、施行:1987年1月1日

    4、历史作用:我国逐步创建的保障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规则的民法,终于有了体系性的总体构架,为制订完整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法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村民自治

    1、村委会的建立:1983年后,全国各地普遍废除“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在乡镇以下建立了村委会。

    2、村民自治的目的:为适应新的变化,将社会主义民主落实到基层,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3、法律依据:1987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4、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5、对村民自治的评价(意义)(历史作用):

    农村阶级民主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

    历史八年级知识点3

    第十二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1、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2、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3、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

    ⑴政治上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⑵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⑶文化上保护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⑷反对大民族主义,也反对民族分裂主义。

    4、实行民族政策的意义:极大地维护和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良好民族关系。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⑴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

    ⑵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⑶实行民族区域政策;

    ⑷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⑴3个层次: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⑵5个省级自治区

    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3、如何理解56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答: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和睦相处,共同繁荣。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共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1998年)

    各民族共同繁荣

    1、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前,农牧业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产业,发展十分缓慢。一些地区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部分地方铁制农具尚未得到使用,交通、邮电和通讯事业也十分落后。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实现共同繁荣而采取的措施:

    ⑴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

    ⑵有计划地在中西部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积极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促进民族的共同民主与进步。

    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实现共同繁荣而采取的措施的结果:

    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民族地区的工商业、交通、通讯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都有很大发展。

    4、对民族政策的评价:

    实践证明,中国所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正确道路。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在21世纪必将得到巩固和发展。

    历史八年级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最新整理

    ★八年级历史期末复习知识要点归纳

    ★初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

    ★详细的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梳理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优质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归纳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初中八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

    课堂临时报佛脚,不如课前预习好。其实任何学科都是一样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勤奋都是最好的学习 方法 ,没有之一,书山有路勤为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历史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历册知识点总结

    内战烽火

    1、重庆谈判:(见书93页插图)

    (1)蒋介石邀请重庆谈判的目的:

    A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B为了欺民。

    (2)谈判的目的:

    A为了争取国内和平。

    B也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谈判的结果:国共双方签定了《双十协定》,又称《会谈纪要》。

    2、转战陕北:1947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周恩来领导下,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指挥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取得了清化砭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3、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见书94页插图。

    →意义:

    A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严重的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知识点归纳

    第十五课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农历一九三七年五月二十九,小暑),日军炮轰卢沟桥附近宛平城,二十九军奋起还击,佟麟阁、赵登禹为国捐躯,最终平津陷落。

    影响:标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1、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略矛头指向华北,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农历一九三七年七月初八),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

    南京.(最能反映日本军国主义野蛮暴行的事件):1937年12月,南京被占,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陪都),日军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对南京.及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的认识:战争是残酷的。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抹杀侵略事实,可见,日本对军国主义罪行没有真正反省,这是对世界和平的严峻挑战。对此,我们要牢记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警惕法西斯势力的复活,防止历史悲剧重演。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第十六课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抗战以来首次大捷。则衡由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的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百团大战:由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取得,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规模战役。

    初二历史复习方法

    一、知识回顾整体感知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复习的范围,让学生明确复习目如历标,之后学生根据课文进行知识回顾,从整体上感知本课的复习内容。

    二、构建网络形成体系

    这一环节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可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形式,其目渣盯搜的在于将知识化、条理化,以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讲准重点:抓住关键,切记眉毛胡子一把抓。

    2、讲透难点:采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易混知识相对照等方法。

    3、讲明疑点:采取“设疑、质疑、释疑”的程序和方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4、讲出知识的规律:重在讲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三、依线巩固内化知识

    学生根据构建的知识网络,进行巩固,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达到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之目的,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再认识。

    四、题例剖析培养能力

    典型题例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能突出教材的重、难点。这一环节重在教师通过对题例的剖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科学习基本功和解答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五、拓展训练提高能力

    练习题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梯度性,题型应多样化,题量应控制在十分钟以内。重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回答问题的技巧。

    初二历史知识点整理相关文章:

    ★初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有哪些

    ★初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最新整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归纳

    ★初二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

    ★初二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 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初二下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整理

    ★详细的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整理

    初二历史重点知识点梳理

    在初二年级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做好每一个知识点的总结。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初二历史的知识点总结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初二历史知识点总结(一)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八上P2):“苟利国家生死以,起因祸福避趋之?”

    1、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2、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导致白银外流,物价上涨;军队战斗力削弱;威胁到清政府统治。

    3、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4、从鸦片的危害给我们的启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5、意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英雄。

    二、《南京条约》(八上P5):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2、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影响: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增加了人民负担;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八上P6)――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1840年6月——1842年8月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社会性质: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社会任务:中国开始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空裤明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③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四、左宗棠收复新疆(八上P14)

    1、陕甘总督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力主收复新疆;

    2、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

    3、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4、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五、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上P15-17)

    1、时间:1894年—1895年。 黄海大战:邓世昌牺牲。

    2、结果:①中国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②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八上P17)。(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增开重庆等为 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开设工厂(标志大规模资本输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影响:使中国丧失更斗告多的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六、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八上P20)

    1、1900年,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侵略中国。

    2、《辛丑条约》(1901年)(八上P21)的主要内容:①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七、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八上P28-30)

    1、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2、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3、口号: 前期(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

    后期(7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

    4、主要内容:①、创办军事工业(八上P29);②、创办民用工业(八上P29);

    ③、筹建海军(八上P30);(北洋,南海,福建三支海军)

    ④、兴办新式学堂(八上P30)(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纯局京师同文馆)。

    5、评价(八上P30):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八、公车上书(八上P33):

    1895年,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九、戊戌变法(八上P34):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1、时间:1898年6月——9月(共103天)

    2、人物:光绪帝、“戊戌六君子”(八上P35)

    3、失败原因:①维新派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和破坏。

    十、中国同盟会(八上P38):(1905年)

    1、地点:日本东京; 2、领导人:孙中山

    3、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5、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6、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十一、辛亥革命:(八上P39-41)

    1、武昌起义(八上P39):

    1911年10月10日爆发,史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的成立(八上P40):

    1912年1月1号(即中华民国元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3、、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八上P41)

    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辛亥革命失败了。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失败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力量过于强大;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十二、新文化运动(八上P43-46)

    1、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

    ③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等。

    2、“新文化运动的新阶段”

    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3、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十三、五四运动(八上P49-51)

    1、导火线: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P49)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3、结果:初步胜利,罢免了三个卖国贼职务,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历史意义:①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②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成立准备条件。

    十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八上P51-53)

    1、成立时间:1921年7月23日

    2、成立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

    3、成立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大会通过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新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4、成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领导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十五、国民革命运动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八上P55)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了。

    十六、北伐战争(1926年)(八上P56-59)

    1、北伐的目标: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的主要对象:张作霖;吴佩俘;孙传芳。

    3、北伐的先遣队:叶挺独立团。(先后取得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的胜利,其所在的第四军被誉为“铁军”)

    十七、南昌起义(八上P63):

    1、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十八、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八上P65):

    毛泽东领导,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奠定基础。起义队伍后来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中国革命胜利道路。

    十九、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八上P65)

    1、建立者:毛泽东

    2、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井冈山等农村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这就是从城市转向农村,创建农村根据地,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胜利道路。

    二十、遵义会议:(1935年在遵义召开)(八上P71)

    1、内容: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②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③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④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十一、红军的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八上P70-74)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泛滥。

    2、开始: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

    3、经过:中央根据地------向贵州进军-----解放遵义-----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三军大会师

    4、胜利的标志:1936年10月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5、胜利的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十二、“九·一八”事变(八上P79):

    1、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村南满铁路的路轨,接着进攻沈阳。半年内东北三省沦陷。

    2、这是日本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大规模侵略中国的开始。

    二十三、西安事变(八上P82-85):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2、中国共产党从民族解放事业的大局出发,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

    3、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二十四、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八上P87):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附近宛平城,二十九军奋起还击,标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二十五、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八上P92)

    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二十六、南京大屠杀(八上P90):

    1937年12月,南京被占,日军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二十七、台儿庄战役(八上P94):

    在李宗仁指挥的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二十八、百团大战(八上P95):

    由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取得,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它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

    二十九、中共七大(八上P100-101):

    1、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解决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2、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七大。

    3、会上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大会为争取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三十 、抗日战争的胜利(八上P101):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加速日本法西斯投降的事件:(1)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2)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3)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全国战略大反攻。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改变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局面,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三十一、重庆谈判(八上P108)

    “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1、目的: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时间:1945年8月-10月

    3、中共谈判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4、结果:签定了《双十协定》(1945、10、10)

    三十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揭开反攻序幕。(八上P113)

    三十五、三大战役(八上P117-120):

    1、1948年9月-1949年1月

    2、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P93)

    3、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P95)

    4、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合力,北平和平解放,基本解放华北地区,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P95)

    5、三大战役的作用: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军队,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三十六、渡江战役(八上P120):江西湖口到江苏江阴。

    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

    三十七、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八上P144):

    1、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的长处。

    2、《海国图志》:

    (1)作者: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

    (2)写书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抵制外国侵略。

    (3)内容:介绍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

    3、《天演论》:

    (1)作者:严复,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2)主张: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威信变法。

    (3)进步观点: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4)意义: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初二历史知识点总结(二) 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一、司母戊鼎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二、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共同点:

    (1)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费散”。

    (2)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3)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

    三、都江堰

    北:P54 李冰石像图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

    四、长城

    北:(1)P72(七年级上册)秦长城示意图。(2)秦长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派人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七年级下册)P117明朝时,在历代修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工程坚固,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结晶。

    五、大运河

    北:P4-5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6、四大发明

    北:P40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了巨大影响。

    (一)造纸术

    北:P87西汉前期,已经发明了纸。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

    (二)印刷术

    北:P40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P81北宋时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一个活字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保存也比较方便。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指南针

    北:P82宋代时,制成了指南针,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运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火药

    北:P82唐朝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

    猜你感兴趣:

    1. 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2. 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3.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4.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5. 八年级下册历史每课知识点归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