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史学家怎么评价慈禧 如何看待慈禧太后的历史功过 历史名人对慈禧太后的评价 慈禧太后一生历史评价 清史稿对慈禧太后的评价
历史上对于清朝慈禧太后的评价认为她是个绝无仅有的存在,从她囚禁光绪帝,晚年施以暴虐可看出她是一个狠毒之人。亩猛穗但不可否认的是,慈禧太后对清朝的发展也做出过三个贡献。
慈禧太后为人狠毒
慈禧太后作为清朝末年的最高掌权者,她本人对于权利的渴望是极高的,当时他为了能够集权,甚至不惜囚禁了光绪帝,并且她在朝堂中不允许任何人忤逆他,只要有人惹得慈禧太后不开心,那么那个人随时可能会丧命。慈禧太后有很多禁忌点,她不喜欢别人谈论自己的年龄,但凡宫女太监做事不仔细,都极有可能会被赐死。
慈禧精于权术,但治国无能
慈禧太后有着自助必报,而且蛮横专横的性格特征,但她自己对于权术这一块又十分的精明,慈知脊禧太后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初进宫的时候她,就不断的学习文化,甚至陪皇帝读书,从而逐渐熟悉沟通的情况,在斗争中,她会使用套路来控制皇帝。但慈禧毕竟是女流之辈,在管理上并无太多的才能,所以大清朝在她的手上也并没有能够达到治国有术。
慈禧太后很自信,宽严相济
慈禧太后本身有着超强的自信,且做事情老谋深算,处事不惊。太平天国运动后,国外资本对于清朝虎视眈眈,慈禧太后迅卜在这个时候果断的放弃军权,将自己的权力交给汉人重臣,让他们放手去组织军队,平定内乱。同时,慈禧也是一个宽严相济的人,在治理朝政上,他可以耐心听取大臣的汇报,有着很厉害的御臣能力。前后也有一批大臣甘心为她卖命。
纵观慈禧一生,她是一个对权谋有着很深执念的女人,此人有着极强的御臣能力,思想上也能接受新思潮的变化,只是苦于一界女流之辈管理朝政,实在不在她的能力可控范围之内,这才在她的管理下,清朝越来越走下坡路。
对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都要分两面,没有一个绝对好或坏的人
正面评价:作为一个女性,她不失聪明与能干,并在危急时刻曾尽力维护国家利益,做出了虽不成功但在当时可称合理的反应。她曾经在1884年马尾海战爆发后向法国宣战。1894年她亦向日本宣战。1895年6月21日向八国联军宣战。她破除满汉界限,大力起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名臣,开办洋务运动,造成所谓“同治中兴”气象;执政后期,发布新政诏书,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大量选派留学生,开始宪政改革等举措,是为人才方面的重要改革。此外,她推动京剧艺术发展,建立北京动物园,都是不应被人遗忘的。
负面评价:她的负面评价依然很多,远大于她的正面评价。她的残忍是出咐尘名的。她起用湘军、淮军人物,也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维护其统治目的,并非自愿破除满汉界限。在她执政的40多年中,以她为首的清政府签订了众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1861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处死原来控制政权的八位大臣中的三位。相比以前类似的处理,并不残忍。1881年,毒死同有训政权的太后慈安。(慈安的死是否是慈禧造成的历史上仍有争论) 1885年,在镇南关大捷后,她竟让清政府仍向法国求和,让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她依然大兴土木,花巨资兴建颐和园以庆祝自己的60大寿,并留有名言“谁让我不高兴一阵子,我就让他不高兴一辈子”(有多种版本)。1895年,下令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个工程长达13年之久, 直到她死前才完工,耗资巨大。使重修的慈禧陵成为清代最豪华独特的一座皇家陵寝。1898年,她彻底扼杀了戊戌变法,囚禁光绪,使中国依旧沉沦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她又杀害支持维新变法的光绪宠妃珍妃,为人所不齿.
在评价一个衡简禅历史人物时,要从两方面评价,要看到她的对历史和当时社会的积极推进作用和功劳,也要看到她做出的对历史发展、人民和社会的消极作用,总而言之:慈禧太后是一个过大于功的女人,她领导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向列强卑躬屈膝做奴才,这已经使她无法被中国的人民们原谅咐早
为您奉上,请你参考:
一、正面评价:
清末新政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慈禧太后决定锐意进取,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希望因此能够避免清王朝走向灭亡。
在袁世凯的襄赞下,清末新政的改革的深度、广度和实际效果都大大超过了戊戌变法,进行了官制改革、教育改革、税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废除源巧差了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建立了新军和新式警察,在直隶等地试行了现代司法和刑狱管理制度,为此后中华民国的建立奠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人才基础。
慈禧太后甚至宣布筹划预备立宪,一度让国民燃起了走向君主立宪制度的希望。
然而随着慈禧太后的病逝,清末改革由于缺乏精明有力的领导者而最终走向失败,清王朝也在随后被辛亥革命所推翻。
二、负面评价:
个人的人格方面,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已篡夺取得皇太后名分的那拉氏,联合恭亲王奕䜣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从以皇室远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实际以能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并将其中三位(载垣、端华、肃顺)处死。
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帝,以及继位者光绪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峻,临终前甚至密令以砒霜毒死光绪皇帝,以防自己死后被新党清算。
慈禧太后
从广泛角度研究,慈禧当政的结果确实极多数得到负面评价。
主要是中法战争后在许多清流文人眼中获得了胜利却仍要签订放弃越雹皮南的天津条约,以及甲午战争失败后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
慈禧皇太后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慈禧皇太后虽然在当时专制政治体制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本身对中国的统治。
以上列举的数次丧权辱国的战争结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镇南关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都是继续战争比接受议和的耻辱条件要更加有利,但继续战争的结果虽然有可能会在甲午时拖垮当时国力即将穷尽的日本,从而有可能使中华民族避免二十世纪初期遭受极多苦难与大量中国人民死亡的历史,却由于当时慈禧执政中期之后内宫花费糜烂不足以同时支撑战争与慈禧生活费,同时很可能会让满族 *** 因为持久战乱而国力穷竭并且因此失去权威而垮台。
特别是中法战争如果继续,会耗尽清漪园(即后来的颐和园)所急需的银两,因此受到了恭亲王、李鸿章等洋务派人物的反对。
此外慈禧个人于早年当政之初尚知节俭与励精图治,但后来即日渐奢靡。
举凡重修圆明园(后为恭亲王等大臣所阻)、清漪园与筹办万徇寿诞等均耗费大量银钱。
上述之事虽非均由慈禧之意而兴,但对于皇帝及臣工等对其进行讨好之作为,慈禧并不加以劝止却反而多有纵容。
甚至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无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敝。
甲午战败之源
在“同治中兴”的太平表象下,“自强运动”只重视购买武器,实为战败主因。
当时败战主因实因训练不足,如同日俄战争对马海战,日军并无任何一艘战斗舰被击沉,仅损失3 艘鱼雷艇,但是俄国海军舰队被击沉战列舰及各型舰艇19艘等。
甲午战败
慈禧皇太后的病态性铺张浪费,以及对于国际时局缺乏认识,轻视事情重要性,允称导致甲午战争战败的主因之一。
其中最显著的事例为花费巨资扩建颐和园用以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宽银,给包含海军军费在内的国家财政带来无建设性的负担。
修建颐和园是光绪帝为讨好慈禧所为,有部分原因是让慈禧颐养天年还政于光绪。
所用款项和海军军费冲突,导致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的连续数年经费严重不足。
1882年,日本海军还只是鱼雷艇和二千吨以下的近海铁甲舰为主,无大型铁甲巡洋舰。
1885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扩军计划,意图超过北洋海军。
1886年,法国海军工程师白劳易受雇建造4700吨级大型铁甲巡洋舰“松岛号”和“厳岛号”。
1890年时,中国北洋舰队的总排水量为27000吨,而日本海军的总排水量在17000吨以上。
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舰队总排水量为72000吨,并且多有配置速射炮的新式舰艇。
相反,北洋舰队自1888年正式成立后,再未添加任何船只。
1891年后,又停购枪炮弹药,后来海军军费挪用修了慈禧的颐和园。
甚至在战败签约、割地赔款之后,1895年,又大兴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个工程长达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重修的慈禧陵虽成为清代最豪华独特的皇家陵寝,然而耗资巨大,放在清季国事日非的历史脉络下加以检视,更突显出慈禧皇太后重视个人虚荣以及清廷威仪甚于国家兴衰的心态令全中华民族可叹与可恨。
阻碍维新变法
按照传统史学观,许多批评者谓,慈禧皇太后对于李鸿章等汉臣的重用,以及对于洋务运动的接受和推动,均乃出于维系清廷统治的现实需要,而非出于真心支持。
还有人批评说,慈禧皇太后表面上虽让光绪皇帝于1894年起亲政,并容许皇帝及一班主张维新的臣僚在1898年实施变法,实际上对于政局的掌控及干涉却从未放松。
终于,帝后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一场帝党方面仓皇筹划的流产政变中爆发;皇太后大权在握,在守旧派亲贵朝臣以及近畿军权的支持下,顺势从皇帝手中收回政权,实际上等于后党政变成功。
于是,史称百日维新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实验,尚未及实施,即戛然中止;嗣后朝政愈趋保守,对于当时中国的近代化革新造成强大的阻力。
然而有很多最新的历史研究和历史学论文指出,戊戌变法实际上是一次很不成熟的、过于急躁求成的、难以成功的政治改革。
由于在极短的时间内改革幅度过大,激起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的激烈反对,甚至因此威胁到了清王朝统治,所以慈禧干涉新政,实际上是迫不得已的。
阻碍维新变法
根据雷家圣《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一书指出:戊戌变法期间,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国访问。
当时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向变法派领袖康有为建议,要求清朝方面聘请伊藤为顾问,甚至付以事权。
于是变法派官员在伊藤抵华后,纷纷上书请求重用伊藤,引起不属于变法派的官员们的警惕。
保守派官员杨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后:“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将专政柄。
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
”这种激烈的言论,促使慈禧太后在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颐和园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绪皇帝对伊藤有何看法。
不过,伊藤与李提摩太又向康有为提议“中美英日合邦”。
于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下,变法派官员杨深秀于9月20日(八月初五)上书光绪皇帝:“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
”另一变法派官员宋伯鲁也于9月21日(八月初六)上书言道:“渠(李提摩太)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
…今拟请皇上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学士李鸿章者,往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
”俨然欲将中国军事、财税、外交的国家大权,交于外人之手。
慈禧太后于9月19日(八月初四)返回紫禁城后,于9月20至21日获知此事,惊觉事态严重,才当机立断发动政变,重新训政,结束了戊戌变法。
此一新发现,打破了以往对戊戌政变的解释,使得戊戌时期正反两方人物的历史评价,都有重新加以商榷讨论之必要。
是的。她毒死了慈安太后,所以是烂祥一个心狠手辣的拿历竖人。推行了洋务运动,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最初的科举制度,消大禁止妇女缠足,而且也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政策,发展商品经济。
历史上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如何呢?
从近代和现代的史料记载来看,慈禧太后屡次被写成见多识广、能歌善舞、琴棋书画皆为精通的女子。但是,从慈禧太后的手书和她亲手摘抄的佛经来看就会发现,其实,她不但没有任何的琴棋书画底子,而且,就连书写的圣谕也是错漏百出,这可以从各方面的史料考证得出。
所以,现在市面上盖着慈禧太后印章的书画,实际上,大多数都不是慈禧本人的作品。
那么,作为一个影响清朝晚期历史走向的重要人物,慈禧太后的真实文化水平究竟是怎样的呢?
首先,慈禧太后曾经的侍从认为:慈禧对中国古代的历史确实是有几分研究的。再加上,外国画家也说:慈禧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讲得头头是道,也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见解。而慈禧太后的内侄曾孙,也曾表示:慈禧对于人文历史很有研究。
其次,从文料记载上来说的话,徐珂认为:慈禧作出的诗歌词赋,清新优雅,实属大家之作。而外国友人对于慈禧的评价,也是十分赞赏的。可以说,在大家的心里,慈禧除了在女子中脱颖而出的政治天赋外,她在书画方面的造诣也是堪称当时大家闺秀中的佼佼者。
前几年,确认是慈禧所作的真迹书画展览时,曾受到了多方的高度赞扬。可是,现实与理想总是有些许差距,当我们拿出慈禧亲手摘抄的文录来对比时,则可以发现,这个区别不是一点点的大。在辛酉政变开始前,慈禧太后曾经写过一封密谕,给一些官员。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慈禧太后的字迹,其实并不像众人口中那样龙飞凤舞,反而是斜七倒八的。另外,在这一封小小的密谕中,错字错句竟有十几处之多,实在很让人怀疑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即使在此后的几年慈禧的多封密谕里,她的字迹也并未有太大的进步,依旧是错字连篇。
而摘抄的经书字迹,也是十分的潦草,一眼看上去就很稚幼。这与后人评价慈禧的字迹为大家之作,很有差别,甚至,让人怀疑是慈禧找人代替自己写下来的。而此时的慈禧,已经认识到自己文化水平的高低。因此,在以后的密谕里,慈禧一般先写好一个草稿,然后,交由相关逗前部门和人员帮忙修改润色。
在前文中,我们之所以认为现在市面上盖着慈禧太后印章的书画,实际上,大多都不是慈禧本人的作品,可能是别人帮她写的,甚至,有的还可能是假冒品。
这一点,从以下这些表现,可以看出:
首先,书法和绘画是同源的。
从慈禧太后以往摘抄、亲笔书写的一些文件,可以看出,其实,慈禧太后的书法称不上是绝顶之作,甚至,是斜斜歪歪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专家说:慈禧的书画如小学生了。
因此,我们也不难想象慈禧太后的画作会是怎样的。
其次,现在宣称是慈禧太后的真迹作品太多了,市面上流通的作品多达上百幅。
但是,从照片和慈禧太后身边人的描述来看,慈禧太后是一个瘦弱的女子,而且,身体也称不上是爽朗。试问,这样的一个女子,如何在老年的时候,独自完成这么多的书法、绘画作品呢?另外,每一幅都是绝品,是众多书法绘画作品中的佼佼者,龙凤呈祥。
除此之外,从记载的史料来看,慈禧太后由于书法绘画功底并不深厚,所以,她应该是擅长写意画比较多。然而,回看现在自称是慈禧太后真迹的绘画作品,其实,这种写意画并没有很突出,反而是以慈禧并不精通的工笔画,占据了作品的极大部分。
这很让人怀疑,难道一个人书法绘画不应该用自己最为擅长的风格吗?就算是想要挑战自己,练习工笔画,但是,这工笔画的数量之多,绘画之精妙,让人不禁猜想:怎么慈禧太后要反其道而行呢?这山告清着实让人很是生疑。
最后,其实很久以前,就有人说过慈禧太后的作品,其实,是有人为之代笔的。
据说,慈禧太后曾经举办过一次活动,从中选出了一批最优秀的画家,让他们为自己代笔。画师们每月都有固定的画作任务,当画完以后则送友宽去给皇家专用部门,再替慈禧太后赋上诗词。而慈禧太后看过了,满意了,则盖上自己的印章,如此便当做是自己的作品。
从以上这些记载来看,可以说现在流通的印有慈禧太后个人印章的书法绘画作品,实则大多为他人代笔,并非慈禧太后的亲笔之作。可是,既然如此,为什么很多的史料、人们评说都认为慈禧太后,不仅是政治精通,有远大见识,而且,还是书法绘画绝顶的才女子呢?
从评说人来看,这些人大多是慈禧太后的身边人或者是亲人,他们在评说的时候,不免可能代入了个人的情感进去。
今天,笔者在这里指出慈禧太后的真实文化水平,只是想客观真实地评说这一人物。但是,尽管这样,可慈禧太后在后宫之中,依然是妃嫔之中的领头羊,可见其能力非凡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