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九年级下册历史资料,九年级下册化学资料

  • 历史
  • 2023-05-29
目录
  • 九年级历史大纲
  • 九年级下册化学笔记
  • 九年级历史知识提纲
  • 九年级下册化学资料
  • 九年级历史考点提纲

  • 九年级历史大纲

    世界现代史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进入现代以来,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历史进程渐趋国际化,世界各国发展模式则呈现民族化和多样化,这种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人类社会在取得空前进步和巨大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人类在克服战争与贫困,推进和租派平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经受严峻的挑战。

    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闹型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短期的相对稳定,但1929年即爆发了空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以国家调节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国家力图以建立法西斯专政和对外扩张寻求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为摧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称霸世界,疯狂扩军备战,不断侵略扩张,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在科技革命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社会主义由一国发液渣展到多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在曲折中前进。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在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下最终全面崩溃。独立后的民族国家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二次大战后形成了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揭开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帷幕。人类文化空前繁荣,世界性、民族性与多样性交相辉映。

    通过学习,了解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世界现代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总趋势;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解和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增强国际意识,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了解当代世界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复杂性,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立志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俄国十月革命

    1、革命爆发原因和背景: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2、革命的爆发与胜利: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爆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5、关于十月革命的几个特点:

    ①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单独取得革命的胜利;

    ②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

    ③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从而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二、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启示:

    ①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②列宁的探索: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效果: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④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①苏联的工业化:1928~1933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

    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③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一方面,它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因此,它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

    ①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②《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③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④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凡尔赛体系的确立: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及其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华盛顿会议:

    ①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②《九国公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③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4、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此外,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危机的爆发: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危机的影响:①广大人民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3、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④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4、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①德国纳粹政权建立的原因: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激发了社会阶级矛盾。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不满,趁势发展壮大。他们在德国陷于绝望时,不失时机地开展欺骗宣传活动,以美好的许诺,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获得了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最终掌握了德国的国家政权。

    ②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

    内政:在政治上,打击共产党和其它政党,实行纳粹党的一党独裁统治,还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在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

    外交:撕毁《凡尔赛和约》,疯狂扩军备战,并与意大利、日本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5、美德两国摆脱危机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响:

    ①不同方式: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保留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摆脱危机。

    ②原因: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有民主传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承受力强,可用改革的办法来摆脱危机,德国是一战战败国,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急于用侵略扩张这种极端办法来摆脱危机。罗斯福和希特勒个人的作用。

    ③影响:美国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保留了民主制度,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德国则走上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成为了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主要发动者,给自身和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1、英、法等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这使西方大国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他们想把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因此,他们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这种政策被称之为“绥靖政策”。

    2、绥靖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利益膨胀;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3、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美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这一事件标志着英法等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4、二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美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开始。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九年级下册化学笔记

    知识是一座宝库,而实践就是开启宝库的钥匙。学习任何学科,不仅需要大量的记忆,还需要大量的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三历史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

    大河流域-人掘枯类文明的摇篮

    一、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中国

    大河名称尼罗河幼发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黄河

    长江

    建国时间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500年以后公元前2070年

    主要成就金字塔

    狮身人面像

    象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长城

    四大发明

    甲骨文

    二、《汉谟拉比法典》:

    ⑴制定者: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

    ⑵目的: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⑶地位(影响):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大河流域

    ⑴大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⑵大河上游高山积雪融化,导致河水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知识点

    经济和社会生活

    一.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1.张謇兴办实业:《马核镇关条约》签定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2.过程:(1)洋务运动到清末:出现民族工业;(2)辛亥革命后:实业团体雨后春笋,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业;(3)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4)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度受挫;(5)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未能很好恢复。

    二.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1.照相术: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2.火车、轮船等近代交通相继传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3.19世纪70年代,《申报》在上海创刊,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是中国近代规模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4.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辨令,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民间普通称呼为“先生”或“君”。

    美国的诞生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发展

    1、北美13个殖民地的居民: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英国及欧洲的移民、非洲黑人。

    2、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压迫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美国独立战争(时间:1775年—1783年)

    1、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2、开始:1775年4月,莱克星顿枪声;

    3、建军:1775年5月,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4、建国: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5、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6、胜利: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

    7、和约:1783年,(英、美《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三、《独立宣言》的发表及美国1787年宪法

    1、独立宣言的发表(时间:1776年7月4日)

    意义:①表达了资产阶级追求民族独立、民族自由的要求;②宣言同时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了。

    2、1787年宪法的制定——联邦政府成立

    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

    四、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历史 学习 方法判氏洞总结

    1.时间:背历史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然而高中共有9科,从平日的自习时间里也很难再挤出时间背历史了。其实若能把平日的一些琐碎时间利用起来,便不用占用自习课的时间了。在我读高三时,总会将早上、下午、晚上放学后的时间利用起来背历史,这些时间合起来大概也有1个半钟了,也就足够了!另外,有MP3的同学可以把课本录制下来,在晚上睡觉时听听,这印象会很深的!

    2.地点:在读历史时,选择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是挺重要的,这样一来不仅不会影响到别人,而且能集中精力背书。在高三时,我常常在放学后跑到实验楼的楼梯或走廊上,静静的一个个人背书。在晚修课放学后,也可以开着灯看。

    2.声量:历史不是疯狂英语,背得大声不等于记得牢。从我以前的背书经验中,我发现当我大声读书时,不仅仅是过了一会儿便声嘶力竭了,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我只是一味地背,并未将其记在心中,徒劳无功。其实,在读历史时,只需要用平时说话的声量读即可。这样,长久地读也不会累,而且有助于慢慢理解所背的内容。

    4.频率:我是属于记忆力较好的人。然而在背完某一段历史时,尽管当时是能将其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但过没一个星期便会忘得七七八八。不管是记忆力再好的人,这种情况也是难以避免的。的办法便是不厌其烦地背,尽量缩短背一本书的时间,提高背一本书的频率。

    5.方法:背历史不是简单地把一本书从头背到尾。这种做法使自己脑海中一堆历史知识,却没有一个清晰的结构体系。要避免这种情况,在复习一本书时,就应从目录开始。先将整本书每一章的标题记下,接下来就记下每一章下的每一节的标题。在背每一节时,先看粗体字。这种做法有助于理清整本书、每一章、每一节的脉胳,使整本书的内容在自己头脑中条理化。在看历史书时,对于小字、注释、阅读课都不可以放过,这有助于知识的连贯性。

    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下册相关文章: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历史下知识点总结部编版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

    ★初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归纳

    九年级历史知识提纲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单元知识要点

    本册知识概览和学习要求

    世界现代史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进入现代以来,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历史进程渐趋国际化,世界各国发展模式则呈现民族化和多样化,这种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人类社会在取得空前进步和巨大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人类在克服战争与贫困,推进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经受严峻的挑战。

    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短期的相对稳定,但1929年即爆发了空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以国家调节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国家力图以建立法西斯专政和对好橡消外扩张寻求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为摧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称霸世界,疯狂扩军备战,不断侵略扩张,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在科技革命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在曲折中前进。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在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下最终全面崩溃。独立后的民族国家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二次大战后形成了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揭开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帷幕。人类文化空前繁荣,世界性、民族性与多样性交相辉映。

    通过学习,了解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世界现代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总趋势;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解和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增强国际意识,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了解当代世界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复杂性,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立志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俄国十月革命

    1、革命爆发原因和背景: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2、革命的爆发与胜利: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爆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如亮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友知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5、关于十月革命的几个特点:

    ①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单独取得革命的胜利;

    ②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

    ③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从而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二、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启示:

    ①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②列宁的探索: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效果: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④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①苏联的工业化:1928~1933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

    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③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一方面,它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因此,它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

    ①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②《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③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④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凡尔赛体系的确立: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及其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华盛顿会议:

    ①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②《九国公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③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4、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此外,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危机的爆发: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危机的影响:①广大人民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3、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④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4、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①德国纳粹政权建立的原因: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激发了社会阶级矛盾。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不满,趁势发展壮大。他们在德国陷于绝望时,不失时机地开展欺骗宣传活动,以美好的许诺,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获得了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最终掌握了德国的国家政权。

    ②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

    内政:在政治上,打击共产党和其它政党,实行纳粹党的一党独裁统治,还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在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

    外交:撕毁《凡尔赛和约》,疯狂扩军备战,并与意大利、日本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5、美德两国摆脱危机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响:

    ①不同方式: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保留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摆脱危机。

    ②原因: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有民主传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承受力强,可用改革的办法来摆脱危机,德国是一战战败国,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急于用侵略扩张这种极端办法来摆脱危机。罗斯福和希特勒个人的作用。

    ③影响:美国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保留了民主制度,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德国则走上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成为了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主要发动者,给自身和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1、英、法等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这使西方大国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他们想把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因此,他们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这种政策被称之为“绥靖政策”。

    2、绥靖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利益膨胀;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3、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美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这一事件标志着英法等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4、二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美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开始。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①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逐渐走向联合。

    ②建立: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打败法西斯国家。

    ③影响:团结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6、雅尔塔会议及其影响:

    ①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

    ②影响:进一步协调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7、二战的转折点:1942年-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这次战役成为了二战的转折点。

    8、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1944年6月6日,盟军组织了诺曼底战,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第二战场的开辟,使法西斯德国陷入了两面被夹击的境地,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崩溃。

    9、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0、二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的。一战后,德国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长,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也不满足一战后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挑起了战争的爆发。②直接原因是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导致了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进一步激起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加速了战争的爆发。③此外,西方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对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2)性质:这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11、二战的影响:

    (1)消极影响:使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2)积极影响:①二战结束后,一些战时的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如原子弹技术导致了原子能的应用,导弹技术导致了航天技术的发展。)

    ②受苏联影响,二战后世界上诞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如中国、越南、朝鲜、蒙古、东欧八国等二战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③沉重打击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纳米比亚等国二战后走上独立道路。)

    1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启示: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①、这场战争的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②、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同盟;③、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

    (2)启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团结起来力量大;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一、美国经济的发展

    1、20世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①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2、70-80年代的危机与调整: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由于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4-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成为世界上最大负债国。

    3、新经济的出现:①原因: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在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同时,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完成了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新经济时代。②、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二、欧洲的联合

    1、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①美国给予了西欧国家大量的援助;②西欧国家发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积极采用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2、欧洲的联合:

    ①西欧国家建立欧共体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振兴经济,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国家建立了欧共体。

    ②欧共体建立的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格局上出现了“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另一方面,促进了各成员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③欧盟的成立: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欧盟成立后,老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使欧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3、日本的崛起

    ①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a、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b、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c、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质,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d、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

    ②日本崛起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4、二战后,日本、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相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①相同原因:美国的扶持或援助;积极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②对中国的借鉴:要积极对外开放,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就;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

    一、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1、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苏联解体: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在经济改革受挫后,他又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政治领域,引起了苏联政治体制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②、苏联解体的原因: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戈尔巴乔夫所实行的错误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等。

    ③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历史启示:要始终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妥善解决民族问题,坚持各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要时刻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先进的社会制度必然会战胜落后制度,我们要充满信心。

    ④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苏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中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成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还积极妥善地解决了各种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实现了国家的团结和稳定。而苏联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加重了经济困难,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

    二、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了政权,社会主义制度也发生了改变。

    2、东欧剧变的原因:①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②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③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3、东欧剧变给我们的启示:①要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政策;②要成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要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维护党的领导地位;④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

    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印巴分治: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离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分治。

    2、印巴冲突:印巴分治导致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严重矛盾和冲突,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造成了印巴之间的严重对立。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埃及独立: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了武装起义,赢得了埃及的真正独立。

    2、非洲独立年: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历史上称这一年为非洲独立年。

    3、纳米比亚独立及其意义:1990年,纳米比亚赢得了独立。这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三、中东问题

    1、中东战争的爆发:一战后,英国获得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大批流亡的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二战后,在美英等国的支持下,联合国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的决议。之后,随着犹太人国家以色列的建立,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历史上称为中东战争,中东问题由此产生。

    2、中东局势长期动荡的原因:中东局势的长期动荡,是由于这一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中东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另一方面,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列强的介入,使这一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中东问题的关键是巴以问题)

    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美国的“冷战”政策以及两极格局的形成:

    1、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提出了“冷战”政策。

    2、美苏冷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

    3、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制定了马歇尔计划;③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冷战政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苏联也采取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与之对抗,导致了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5、美苏争霸以及霸权主义政策给世界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争取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使美苏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2、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3、当今世界影响世界安全和平的主要因素: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②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和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到世界和平。

    三、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

    希望能够帮上你~~·

    九年级下册化学资料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模乱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1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袭渗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旦禅档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2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⑴时间:1919年6月

    ⑵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5.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1922年

    2.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主导国:美、英、日

    4.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⑴时间:1922年

    ⑵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2.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评价: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3.时间:1929--1933年。

    4.开始国:美国

    5.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⑴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加深。

    ⑵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3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1.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4.内外政策:对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1)时间:1922年

    (2)头目:墨索里尼

    (3)标志:向罗马进军

    2.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1)时间:1936年2月

    (2)标志:日本军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主张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1.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2.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实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4.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5.启示: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奸,要坚决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进一步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4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启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

    1.召开时间:1945年2月

    2.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3.与会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4.内容:

    (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5.影响: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四、二战的胜利

    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1944年6月6日),使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2.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4.胜利的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相互支持,共同对付法西斯。

    5.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五、二战的影响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影响:

    (1)它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二战的启迪

    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经济发展(50-70年代)

    (1)原因:

    外因:美国大力援助。

    内因: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成果和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2)表现:持续繁荣。

    2.欧共体的成立

    (1)时间:20世纪60年代

    (2)作用:对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欧盟的成立

    (1)时间:1993年

    (2)单一货币——欧元

    (3)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4)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至2007年,已有27个成员国)

    (5)影响:各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欧洲经济发展。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日本的崛起

    1.原因:

    (1)美国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美国扶持日本;

    (3)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4)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表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加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

    4.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一度减缓。

    5.80年代中期以后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实行“科技立国”的政策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5

    【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了沙皇政府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革命的爆发与胜利: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爆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

    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二课、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

    1、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22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2.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弊端。

    (1)成就: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2)1936年苏联制定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弊端:片面地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难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

    ①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③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④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

    (2)凡尔赛体系的确立: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

    ①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②《九国公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③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使中国又恢复到多个帝国主义国际共同支配的局面。

    3、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4、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时期维护了世界统治秩序,但它是建立在战胜国瓜分战败国,强国瓜分弱国的基础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四课、经济大危机】

    1、危机的爆发: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危机的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3、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④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

    【第五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1)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恐怖-统治。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掀起-犹太人的狂潮。

    (2)1936年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失败。但此后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3)意大利是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国家。

    【第六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开会,史称“慕尼黑会议”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让给德国。

    影响:该协定是英国绥靖政策的产物。它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绥靖政策:英法等西方大国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达到求得自己一时太平的外交政策。

    实质:纵容法西斯,达到推动法西斯进攻苏联的目的。

    2、大战的爆发:

    (1)、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德国进攻苏联: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3、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制造了珍珠港事件。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达到规模。

    【第七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作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

    2、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了会议。会议决定要彻底打败德国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同时,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决定对日作战。

    3、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943年2月,作用: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4、诺曼底: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实施,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5、攻克柏林战役:1945年4月,苏联军队对柏林发动了总攻。迫使德国在5月8日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了。

    6、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性质:这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启示: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①、这场战争的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②、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同盟;③、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

    (2)启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团结起来力量大;正义必将战胜-;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相关文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期中期末考试必备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汇总,复习资料

    ★人教部编版初三历史下册书知识点

    ★初三历史下册书知识点与初三历史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下知识点总结部编版

    ★九年级历史全册复习提纲,复习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历史考点提纲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P1-11)

    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P2-6)

    1、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2、十月革命革命的爆发与胜利: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拍搏参与者:工人、革命士兵。 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性质: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推翻临时政府。结果: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俄国的诞生。

    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爆发,取得世饥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二课、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P7-11)

    1、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启示:

    ①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②列宁的探索: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经济政策新在运用商品经济,多种经济来发展经济。

    ③效果: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④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最早是乌、俄、白、外高加索—后增加到15个)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①苏联的工业化:1928~1933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

    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③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一方面,它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因此,它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P14-29)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P14-19)

    1、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1)巴黎和会(1919.1-6):参会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识图P14三巨头)

    ①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②《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搜贺返独立。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识图P15签署《凡尔赛和约》和右图)

    ③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④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凡尔赛体系的确立: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及其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华盛顿会议:1919-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①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②《九国公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③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4、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此外,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P20-23)

    1、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时期:①时间:1929——1933年,②导火线: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③国家:美国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④特点:涉及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2、危机的影响:①广大人民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3、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农业方面让农民缩减大批耕地,屠宰牲畜,由政府给与补贴、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等。④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⑤罗斯福新政主要新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特点)

    第5 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P25-29)

    1、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

    (1)背景:①2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势力壮大。②纳粹党所进行的欺骗性宣传活动,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③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支持。

    (2)建立过程: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统、总理大权一身,自称国家元首(德国法西斯化的标志和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标志)。

    措施:①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和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②解散工会和其它一切政党。加强思想控制,③焚毁大量书籍。大肆迫害犹太人。

    2、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

    ①时间:1922年,②标志: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③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

    3、日本法西斯的建立:

    (1)主力:军部。(2)2.26兵变:①时间:36年2月26日,②事件: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③影响: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在亚洲策源地的形成。

    4、美德两国摆脱危机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响:

    ①不同方式: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保留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摆脱危机。

    ②原因: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有民主传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承受力强,可用改革的办法来摆脱危机,德国是一战战败国,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急于用侵略扩张这种极端办法来摆脱危机。罗斯福和希特勒个人的作用。

    ③影响:美国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保留了民主制度,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德国则走上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成为了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主要发动者,给自身和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945.9)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国吞并的第一个国家是奥地利(二战前)

    1、英、法等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这使西方大国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他们想把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因此,英、法等西方大国对德、日、意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这种政策被称之为“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2、绥靖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利益膨胀;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3、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美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这一事件标志着英法等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4、二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

    二战的全面爆发的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美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1940年德军占领法国的西欧和北欧国家。其推行绥靖政策自食其果。

    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开始。1941.6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败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使得军地一次失败。

    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①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逐渐走向联合。

    ②建立: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打败法西斯国家。

    ③影响:团结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6、雅尔塔会议及其影响:

    ①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内容:A.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B.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C.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②影响:进一步协调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7、二战的转折点:1942年-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这次战役成为了二战的转折点。

    8、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1944年6月6日,盟军组织了诺曼底战,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第二战场的开辟,使法西斯德国陷入了两面被夹击的境地,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崩溃。

    9、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0、二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的。一战后,德国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长,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也不满足一战后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挑起了战争的爆发。②直接原因是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导致了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进一步激起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加速了战争的爆发。③此外,西方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对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2)性质:这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11、二战的影响:

    (1)消极影响:使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2)积极影响:①二战结束后,一些战时的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如原子弹技术导致了原子能的应用,导弹技术导致了航天技术的发展。)②受苏联影响,二战后世界上诞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如中国、越南、朝鲜、蒙古、东欧八国等二战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③沉重打击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纳米比亚等国二战后走上独立道路。)

    1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启示: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①、这场战争的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②、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同盟;③、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

    (2)启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团结起来力量大;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一、美国经济的发展

    1、20世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①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2、70-80年代的危机与调整: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由于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4-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成为世界上最大负债国。

    3、新经济的出现:①原因: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在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同时,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完成了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新经济时代。②、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二、欧洲的联合

    1、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①美国给予了西欧国家大量的援助;②西欧国家发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积极采用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2、欧洲的联合:

    ①西欧国家建立欧共体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振兴经济,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国家建立了欧共体。

    ②欧盟的成立: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欧盟成立后,老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使欧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3、日本的崛起

    ①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a、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b、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c、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质,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d、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②日本崛起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4、二战后,日本、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相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①相同原因:美国的扶持或援助;积极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②对中国的借鉴:要积极对外开放,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就;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

    一、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来矛盾日益突出。

    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未取得成果。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结果:苏联政治体制剧变,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一些苏联领导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影响: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叶利钦控制全局。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成为苏联加速解体的催化剂。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解体时间:1991年底。(1922——1991年)

    苏联解体的原因: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戈尔巴乔夫所实行的错误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等。二、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了政权,社会主义制度也发生了改变。

    2、东欧剧变的原因:①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②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③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3、东欧剧变给我们的启示:①要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政策;②要成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要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维护党的领导地位;④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

    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印巴分治: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离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分治。

    2、印巴冲突:印巴分治导致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严重矛盾和冲突,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造成了印巴之间的严重对立。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埃及独立: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了武装起义,赢得了埃及的真正独立。

    2、非洲独立年: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历史上称这一年为非洲独立年。

    3、纳米比亚独立及其意义:1990年,纳米比亚赢得了独立。这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三、拉美人民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古巴革命:1959年,古巴爆发革命(领导人卡斯特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99年,巴拿马人民赢得收回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

    四、中东问题

    1、中东战争的爆发:一战后,英国获得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大批流亡的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二战后,在美英等国的支持下,联合国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的决议。之后,随着犹太人国家以色列的建立,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历史上称为中东战争,中东问题由此产生。

    2、中东局势长期动荡的原因:中东局势的长期动荡,是由于这一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中东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另一方面,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列强的介入,使这一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中东问题的关键是巴以问题)

    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美国的“冷战”政策以及两极格局的形成:

    1、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提出了“冷战”政策。

    2、美苏冷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

    3、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制定了马歇尔计划;③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冷战政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苏联也采取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与之对抗,导致了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5、美苏争霸以及霸权主义政策给世界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争取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使美苏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2、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3、当今世界影响世界安全和平的主要因素: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②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和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到世界和平。

    三、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了一个整体。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活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此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3、影响:①使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大。

    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1、兴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2、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3、特点:①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4、影响: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②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5、启示:第三次科技革命表明,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我国一定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