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来自历史的成语有哪些,来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 历史
  • 2023-06-14
目录
  • 来自中国历史故事的成语
  • 来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 来自历史的四字词语
  • 出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 写几个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 来自中国历史故事的成语

    成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历史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一、历史 故事 成语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马革裹尸 赤膊上阵 乌合之众 四面楚歌用兵如神

    有勇无谋 全民皆兵 声东击西 攻其不备 出其不意 坚壁清野揭竿而起

    围魏救赵 四面楚歌 作壁上观 暗渡陈仓 城下之盟 杀身成仁纸上谈兵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步步为营 望梅止渴 运畴帷幄 一鼓作气再衰三竭

    打草惊蛇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决胜千里 声东族档击西腹背受敌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纸上谈兵 合纵连横 老马识途 霸王别姬破釜沉舟 步步为营

    余勇可贾 枪林弹雨 硝烟弥漫 刀光剑影 金戈铁马炮火连天 血肉横飞

    胡服骑射 邯郸学步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毛遂自荐 草木皆兵打草惊蛇

    用兵如神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 腹背受敌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五十步笑百步

    二、历史故事成语及主人公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悬梁刺股(苏秦孙敬)一饭千金(韩信)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

    兆启乱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精忠报国(岳飞)

    胸有成竹(文与可)

    三、历史故事成语朝代及主要人物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旁历)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相关文章:

    1.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2.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3.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故事

    4. 4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5. 典故故事

    来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故事来源1、班门弄斧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班门弄斧即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棚燃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2、一鸣惊人[由

    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

    年轻的他因此骄傲自满,每一天饮酒作乐,不但不处理国家大事。

    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不听他的话、或是违反他的规定,就会受到死刑的处罚。

    就这样过了三年,国家政治混乱,邻近的魏国也常派兵攻打。

    大臣们对国家的安危很担心,却又不敢提出劝告。

    大夫淳于髡故意对他说:“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都不飞不叫,大王明白这是甚么鸟吗”

    聪明的齐王一听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

    他说:“这只鸟不是普通的鸟,平时不飞不叫,但只要一飞直往上冲,一鸣叫声惊人。”

    齐王还出兵反击魏国的侵略,使魏国割地求和。

    之后其它国家都很害怕,不敢再来侵犯,从此齐国持续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3、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某地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明白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望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样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最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望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但是半月光景,他连走镇首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4、杀鸡取卵

    阿三家养了一只很健壮的母鸡。它到处捉虫子吃,把自己喂得饱饱的。每一天午后,这只母鸡都会准时下一个大个儿的蛋。

    阿三家母鸡下的蛋又大又好,远近闻名许多人都争着来买他家的鸡蛋。他就用这些鸡蛋来换大米,够他全家吃,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一天,阿三的妻子跟御和数他嘀咕:“你说这鸡要是一天能下两个蛋多好阿,我们家的大米就会多出一倍呢。”“可不是嘛,每一天能下三个蛋,不,四个,五个……能下十个蛋才好呢。”阿三说。

    他的妻子说:“这母鸡每一天都能下一个蛋,肚子里必须存了不少蛋吧。”阿三点点头:“那当然!”

    妻子又说:“它一天只下一个蛋,也太慢了吧。不如我们一下子把鸡蛋全拿出来,就发,大财了。”

    阿三想了想说:“对阿,我怎样没想到这个呢还是你聪明,我此刻就把鸡蛋全取出来。哈哈,咱们就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了。”

    他说着就捉来母鸡,很快把母鸡的肚子打开了。咦母鸡肚子里都是一些没长成的小鸡蛋黄,有的还没芝麻大呢。

    阿三和妻子都傻了眼,后悔也来不及了。再也,没有母鸡下蛋换米了,他们俩对着母鸡大哭起来。

    没过几天,阿三家的米缸就见了底,他们只能回忆以前的完美日子了。

    5、刻舟求剑

    古时候,楚国有一个人,在他坐船过江的时候,一不留意,把身上挂的一把宝剑掉进江里去了。那个人不慌不忙地从衣袋里取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落下宝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嘴里自言自语嘱咐自己:“别忘记了,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同船人见他不着急的样貌都很纳闷,就问他:“为什么不赶快下水捞宝剑?你在船舷上刻个记号有什么用呀?”

    “着什么急,我的宝剑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一等船靠岸了,我就要从这个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把宝剑找回来。”

    过了一会儿,船到了目的地,停下来靠了码头,这个人便从船上刻的记号处,跳下水去捞宝剑,但是,摸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

    同船人看到他这样寻找宝剑都感到很可笑,有一个人说:“宝剑掉江里以后,船还是在行走的,而宝剑沉在水底下是不会跟着走的。事实上,此刻船离开丢剑的地方已经很远了,再按船舷上刻记号处去找它怎样能找到呢?”

    大家都议论说:“这个人连一个很普通的道理也不懂得呢。”

    之后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刻舟求剑”这句成语,比喻人们做事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来处理。

    6、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样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先,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就应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此刻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7、病入膏肓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立刻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名医诊断后,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阿!”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病入膏肓”这则成语,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8、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必须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立刻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此刻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9、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之后,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忙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齐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明白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期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明白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之后,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最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10、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但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务必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透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但是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能够互相帮忙,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阿!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此刻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明白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11、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明白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期望宋、齐等国能够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jiàng)。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此刻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明白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成语“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全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12、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chāi)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两年后,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王贪财好色,能够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推荐,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去贿(huì)赂(lù)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请您饶恕他。”伍子胥(xū)站出来大声反对道:“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lǐ)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定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请求,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最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晚上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一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并让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自己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齐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最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再说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shē)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听信奸臣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nǔ)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十分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成语“卧薪尝胆”,此刻常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13、东施效颦(pín)

    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秀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貌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但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貌,吓得东躲西藏,不敢去看她。

    之后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不明白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点在哪里,胡乱模仿。

    14、后生可畏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见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路。孔子问他为什么挡住他的车,不让他过去?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孔子十分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话。小孩说:“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孔子一听十分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阿!”

    成语“后生可畏”,此刻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长辈。

    15、知人不易

    孔子走到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穷困不堪,连野菜汤也喝不上,七天没有吃到一粒粮食,只好在大白天里睡大觉。

    他的弟子颜回找到一点米,把它放在甑(zèng)里面煮。饭快熟了,孔子望见颜回抓甑里面的饭吃。

    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装着没有望见刚才那件事的样貌,站起来说:“刚才我梦见祖先,要我把最干净的饭食送给他们。”

    颜回连忙说:“不行,刚才有灰尘掉进甄里,把饭弄脏了一些,我感到丢掉了不好,就用手把它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了感慨地说:“我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自己的脑子,但脑子有时也靠不住。你们要记住,了解一个人确实不容易呀!”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要真正识别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不要轻易地用自己“亲眼所见”来为一个人下结论。

    来自历史的四字词语

    源自历史的成语:舍生取义、塞翁失马、虚位以待

    成语(拼音:chéng yǔ,英文:idiom)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衫正语多为四字顷或,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或乎悔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出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望采纳: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叶公好龙,卧薪尝胆,黄袍加身,画地为牢,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四面楚歌、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完璧归赵、草木皆兵、唇亡齿寒、指鹿为马,一鼓作气,讳疾忌医,毛遂自荐。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图穷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尘并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橘兄胡(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圆拦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写几个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下:

    战国时期: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代: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代: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

    三国时期: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唤睁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代: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代: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郑启(秦桧)

    胸有成竹和丛岁(文与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