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语文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语文
  • 2023-06-14
目录
  •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
  • 新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里的游鱼。但是稍不留心,它们就会从我们的眼前溜走等到要写时不知从哪儿写起。就说我们春天里常见的燕子(出示燕子图片),我们会怎样描绘它呢?(迹滑学生自由发挥)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作家郑振铎是怎样描述燕子的。

    2、读题:

    (板书“燕子”)

    (1)、指导“燕”的结构:象形字,各部分要写得紧凑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渎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

    A、小黑板出示字词:自由读——指名纠正读——齐读

    B、读课文:(分段指名读)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教师评)

    2、理清课文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那些内容?(小组讨论)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外形,春天赶来,飞行姿燃腊,休息)。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理解内容

    默读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一起回答:外形)

    作者是抓住它的什么特点来写的?(相机板书:羽毛:乌黑光亮;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剪刀似的)

    2、指导朗读

    (1)、情感准备:既然燕子是这样的漂亮、机灵,大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喜爱、欢快……的语气)

    (2)、练读:

    (3)、指名读——男生女生比赛读——齐读

    3、指导背诵

    (1)、思路:课文是怎样写燕子的外形的?(指板书:羽毛、翅膀、尾巴、指图)

    (2)、请学生自己试着把这一段背给同桌听。(提示:可看板书或看图)

    (3)、看板书,分一二排、三四排背。

    (4)、齐背。

    四、布置作业

    1、习字册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课

    1、请学生回忆第一段写了什么?(外形)

    2、作者是怎么写的呢?(请学生带感情背诵)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燕子的模样,那么着可爱的精灵是什么时候来到我们身边的呢?段陆(春天)

    (2)、自由读这一段,想想它描绘了春天里的哪些事物?用横线划出来。它们是什么样的?圈出描写的词语。(微风——吹拂;细雨——洒落;柔柳……)

    (3)、重点品味描绘春天的句子

    A、出示小黑板。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一、教材分析:

    《练习六》安排了如下的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五项内容。处处留心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辨别形近字的词义和用法;读读背背,安排学生积累八个成语和古诗《小池》;写好钢笔字,要求学生正确、美观的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口语交际,要求学会鼓励;学写毛笔字,安排了书字“装”、“帮”。

    二、教学要求:

    1、会辨别词义和用法,同时区别形近字。

    2、熟记八个成语和古诗《小池》。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鼓励。

    5、学写毛笔字。

    三、教学重难点:

    处处留心、口语交际

    四、教学时间:

    四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处处留心

    一、教学第一部分

    (1)小芳正在调查有关噪声的问题,她查到了一段有关噪声的资料。

    (2)出示这段语。

    (3)自己读一读这段话,借助书,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

    (4)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齐读这段话。

    (5)在文中画出下题所提到的词语。

    二、教学第二部分

    1、把这些词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

    2、首先我们来区别“需要”和“须要”。

    (1)读读这两个词语所在句子,并想想讲了什么意思?

    (2)指名读句子,指名说意思,其它同学补充。

    (3)比较一下,“需要”和“须要”有什么区别。

    (4)“需要”是要求得到,一般与某个事物搭配,而“须要”则是一定要的意思,一般与“干什么”“怎么样”搭配。

    (5)你能用这两词语各说一句话吗?

    3、利用查书理解“频率”“分贝”的意思。

    三、教学第三部分

    (1)你能帮助小芳编个顺口溜吗?

    (2)首先看这四个字,偏旁部首表示什么意思?

    (3)读读以前学过的顺口溜,找出其中的规律。

    即字的偏旁与意思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4)试着给其中一个字编顺口溜。

    (5)小组合作编顺口溜。

    (6)互相汇报、交流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一)教学成语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这几个词语。

    2、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3、你理解了哪些成语的意思?

    4、这些成语都勾画了什么?

    5、做游戏,让一个学生悄悄看一个成语,然后做动作,其他同学猜。

    6、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二)、教学古诗《小池》

    1、借助书及诗集,自学这首诗。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

    3、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三、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垮、碎、竭”这三个字。

    (3)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垮、碎、竭”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三个字的左半边都比较小,或半边较宽且高。

    (4)教师范写“垮”。提醒学生注意:“提土旁”稍小,偏上一点。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好在哪儿。

    (2)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读读书上出现的在三个例子。

    (2)怎样鼓励,互相讨论、交流。

    (3)指名说,其他同学补充。

    (4)分角色扮演。师生共同评议。

    3、拓展。

    (1)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不顺心的事吗?你是怎样鼓励自己的?

    (2)总结。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颂春为专题,选编了《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古诗两首》等四篇课文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一个语文练习,一篇习作。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四篇课文多角度地赞美春天、亲近自然,我们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本单元的其他活动,都是围绕这个专题安排的。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反复诵读,直至背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过读、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二、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指定段落。

    2.能力: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赏析之余还要从中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积累优美句段。

    3.思教: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观察春天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一步观察身边的景物,加深切身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

    1.运用情境教学法,再现课文情境,较快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文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

    2.在古诗的学习上,解字词、明诗意、诵诗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我们主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感受春景。

    4.让学生自读自悟中了解春天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难点:

    1.通过不断的阅读,熟记并达到背诵

    2.在古诗学习上,注意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3.重点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并体会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理清课文段落,掌握课文大意。

    五、教学方法:

    1.初读课文,写会字词,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阅读时边阅读边想象画面。

    2.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文中不理解的语句。

    3.通过小组读、师生对读、小组接力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表演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的朗读。

    4.通过阅读主题学习丛书,扩展视野,掌握大量好词佳句,增加知识量。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从小就爱鸟,爱看(),爱听()。

    2、指名说“公冶长”的故事。

    二、学习第一、二段

    1、引述: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

    2、小组讨论: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从文中哪些句子还可以看出作者爱鸟,爱听鸟语和想听懂鸟语?

    (3)你能读出小作者的.这种感情吗?

    3、我是想得到“大肥羊”吗?

    交流:谈谈心、聊聊天、结为好友、听……趣事。

    三、学习第三、四段

    过渡:于是,小作者便经常试探着和鸟儿接近,跟它们交谈,那么作者又从鸟语中听懂了些什么呢?

    1、学生自由朗读第四~七自然段。

    2、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小组学习目标:

    (1)选择小作者和一种鸟对话的内容进行学习。(可分为:a、布谷鸟b、喜鹊c、其他许多鸟三组进行)

    (2)通过具体的语言体会小作者对这种鸟的喜爱。

    (3)从这种鸟的语言中小作者悟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些的启发?

    (4)练读本小组选学的段落,读出感情。

    3、小组学习,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们最感兴趣的是谁的鸟语呢?

    4、出示布谷鸟图片,播放声音。大家听,看看布谷鸟究竟在说些什么呢?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

    (1)学生自读

    (2)学生同桌交流

    (3)师生交流

    理解“分明”(你能给它换一个词语吗?确确实实、的确(学生齐读这一句)

    还听懂了什么?

    同学们看,在布谷鸟的语言中,作者听懂了这么多,老师都想和它对话了。老师和电脑合作对读。

    指导朗读。同座练习,交流。

    出示:“当()时,布谷鸟又在亲切地啼叫,它说:()。

    交流。

    出示第五自然段,交流我和布谷鸟说话后的感受。

    作者和布谷鸟儿对话,有趣极了,读下面的课文。(学生齐读)

    5、喜鹊的语言作者听懂了吗?请一位学生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喜事到家,喜事到家吗?”

    (3)同学们。生活中有哪些喜事呢?

    学生说:中彩票、生宝宝、结婚、过节得到压岁钱等等

    同学们你们的喜事可真多,你们愿意做一只喜鹊来报喜吗?请一位学生读“喳喳喳喳”

    有什么喜事吗?(神州飞空,五一劳动节到了过年了,生日快乐,新年驾到,生孩子了,)

    生活中的喜事可真多啊,自己报喜

    引述:喜鹊……,所以作者说,请学生读下去,虽然它的话常常不能应验,但……

    6、在与布谷鸟、喜鹊的交谈中,老师还懂得了很多鸟类的语言,还听懂了什么鸟的语言?

    (1)师生交流

    (2)老师领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同学们,此时此刻,作者已经成为鸟儿的知音,你们想成为鸟儿的知音吗?我们也来与鸟儿对话,做做猜想……

    (3)听鸟的叫声。(知道的学生说,不知道的老师说)用多媒体的设备出示图片,点击后图片放大,并出现声音。

    还想听一听吗?还想听谁的歌声?它在说什么呢?

    师生交流

    还想听谁的?它在说些什么呢?大家来猜想一下。

    师生交流(生;多么美丽的早晨啊)

    还想听什么?它在说什么?(啄木鸟)(抓虫子)

    7、作者更是鸟儿的知音,他还从鸟儿的身上得到了启示。出示:从……

    (1)这段文字写得非常整齐,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2)指名读

    (3)读得非常认真,但是感情上……

    (4)指名读,齐读。

    (5)试背,指名背,指导背诵,齐背。

    8、同学们作者在和鸟儿接近、交谈的过程中,鸟语不但好听,还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因此,他深切地感受到: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

    (1)自己读,你觉得应该怎么样读就怎样读。

    (2)指名读

    (3)指导朗读“的确”“好朋友”。

    (4)冰心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投影出示)

    (5)齐读。

    (6)刚才我们跟着读者听鸟语、对话鸟语……看看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

    (7)放配乐散文《鸟语盈耳》。

    三、总结、作业。

    谈话:这么美的课文,老师发现大家都爱上鸟了,老师这里还有两个小练笔:

    (1)听鸟语谈感想,找一种鸟,听听鸟鸣,谈谈自己的感受

    (2)围绕“爱鸟周”的活动,写一封爱鸟护鸟的倡议书,或者招贴画,来呼吁大家一起保护鸟。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一、选择读音。

    迪斯尼 漫山遍野 选第一个,其余第二个。

    二、造句

    这种名贵草药是自然生长的。

    只要好好学习,自然会取得好成绩。

    马上要上场表演了,要自然一点,不要紧张。

    三、填空,回答问题。

    1. 40 无数 微不足道 大伤脑筋

    2.50 一次

    对建筑设计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有很强的事业心。

    四、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1.全画去第二个。

    2.格罗培斯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的做法种获得路径的设计。

    3.都体现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道理。

    五、阅读,完成练习。

    1.蜜蜂每次采过一朵花的蜜,就屙一粒屎。

    2.指的是儿童的好奇心和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

    新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则搏蔽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悔的精神。

    5、增强诊断矫治意识,提高自我诊断矫治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初读,基础性诊断

    1、揭题。

    2、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学生质疑。

    (1)请学生提出读书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学生质疑,以学定教)

    (2)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3)交代学法: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思考,深入学习课文。

    二、精读品位,引导探究,理解性诊断

    1、学习第一节。

    (1)自由读课文,思考:什么样的日子才“值得纪念”?

    (2)读书汇报交流、小结。

    2、细读第六节。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读书汇报交流(注意理解“壮举”“嚣张”“气焰”)

    3、研读第二节。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从哪看出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相机板书:水泄不通、彩旗林立)

    (3)再读课文,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场面的壮观。

    思考:A、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

    B、文武官员到场说明什么?

    C、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观看?

    (1)汇报交流,师生评价。

    (2)小结方法:回顾我们这几小节的学习,我们采用了“一边读一边思考”的方法,下面我们还用这个方法学习下文。

    三、自读领悟,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品读三至五节,感受硝烟的经过。

    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要运用一边读一边思考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研读硝烟过程。思考:分几步硝烟的?硝烟过程中人们的心情怎样?烟渣被卷进咆哮的大海暗示着什么?

    (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感情朗读,做到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2、再读第六节和第一节。

    (1)引读。

    虎门硝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伟大的壮举;它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件事情意义重大,而它发生在1839年的6月3日,因此我们说这一天是——中国历值得纪念的日子。

    (2)齐读第一、六节。

    四、迁移内外,读说结合

    1、出示:只见一群群光着背梁……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

    2、讨论:硝烟时,工人们做了几件事?课文用什么词三件事连起来的?(板书:先……再……然后……)

    3、小结:有时我们要完成一件事,要分几步来做,为了表明这几步的先后顺序,我们可以用上“先、再、然后”来连接。

    4、指导说话,引导回忆,生活中哪件孙州事需要分三步以上来完成?

    5、练习说话

    篇二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实验目标:

    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而外。

    教具准备:

    《鸦*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网络

    课时安排:两课时

    银山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离景资料。

    一、课前准备:观看《鸦*战争》

    二、谈观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论。)

    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师: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3)出示词语。

    鸦*欺侮盐巴虎门销烟

    历史装点顿时伟大壮举

    (4)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5)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6)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2、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鸦*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难点:

    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法学法:

    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扣图引题。

    (1)出示雕像图。

    (2)讨论下面问题:这幅图上画的是谁?谁知道林则徐是什么人?他曾经做过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

    (课前可让学生搜集资料,接下来可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林则徐或虎门硝烟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板书课题,解题。

    3、读了课文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1)录音范读课文。

    思考: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事情的大致经过怎样?

    (2)读后讨论上述思考题。

    2.自读课文。

    要求

    (1)轻声练读生字表上的字,读准字音。

    (2)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逐段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试读课文

    指名分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指导写字

    1、“泄、侮”按笔顺描红。

    2、“寨”结构要匀称,笔画要紧凑。

    四、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指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3)什么样的日子才“值得纪念”?(板书:值得纪念)

    (4)读了这一段你想知道什么?

    2、细读第六自然段

    (1)自读第六自然段,理解有关词语。

    (2)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板书:打击嚣张气焰,表明不可欺侮)

    (3)读了这一段你想知道什么?

    3、细读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

    (2)指名从哪儿看出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板书:水泄不通彩旗林立)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壮观场面。

    (4)讨论

    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文武官员到场说明什么?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到场观看?

    (4)齐读第二自然段。

    一和六自然段由于时间关系,可在第一课时就教完,不必放入第二课时。

    4、细读第3~5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哪几句写下令禁烟,哪几句写硝烟经过?

    ①学习第一至三句

    自读体会哪些词句最能突出中国人的气势。

    齐读这三句话。

    指名读了这三句话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学习第四、五句。

    指名读第四句话,用自己的话硝烟是分几步进行的。

    ③有感情地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

    (2)有感情地读第四自然段。

    (3)细读第五自然段。

    ①指读第五自然段。

    ②硝烟持续了二十三天说明了什么?销毁了二百多万斤说明了什么?烟渣被卷进咆哮的大海暗示着什么?

    ③想象在中国人民强大的硝烟气势面前,外国侵略者垂头丧气的样子。

    ④指导读课文。

    5、再读第六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

    (1)引读

    虎门硝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伟大的壮举;它沉重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件事情意义重大,而它发生在1839年的6月3日,因此我们说这一天是——中国历值得纪念的日子。

    (2)齐读第1、6自然段。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句子,体会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

    板书设计:

    虎门硝烟

    水泄不通 彩旗林立 打击 嚣张气焰

    礼炮轰鸣 群情沸腾 表明 不可欺侮

    震惊中外 伟大壮举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体会借事述理的特点。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分角色读、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寓意。

    3.借助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情境导入,走近花香

    1.出示多媒体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万物复苏,柳枝吐绿、百花齐放)

    2.是啊,春回大地,世间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有这么一条小路,它的一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让踏上小路的人们满怀欣喜地感受到这扑面而来的一路花香。

    板书:一路花香

    一起美美地读课题,让花香溢满我们的课堂。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

    (2)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

    2.检查朗读课文。

    指读,开火车读,一边听读,一边看书,想一想在这条芳香四溢的小路上曾发生过一件什么事?(解决刚才的问题)师随机正音。

    板书:完好的水罐破损的水罐挑水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简单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挑水工两只水罐中有裂缝的水罐能浇灌出一路花香)

    (2)这只有裂缝的水罐能浇灌出一路花香,它可真了不起!可是读了课文,我们知道它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它的情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你能在文中找出表示它情感变化的词语吗?(快速浏览全文,并圈出来)

    (相机板书:十分惭愧、一丝快乐、仍然伤心)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全心品读,寻探花香

    1.体会“十分惭愧”

    (1)导入:那只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送到主人的家,每天如此,因而它不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而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却感到——(十分惭愧)

    (2)体会:我们来体会破水罐的第一次情感。(十分惭愧)

    ①“惭愧”是什么意思?

    ②(出示)填空练习说话:破水罐因为而惭愧。

    ③“十分惭愧”可见程度更深。于是他们之间有了第一次对话。谁来读读这第一次对话。(分角色读,老师读旁白)

    “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④“尽了自己的全力”具体是指什么?

    族游(这说明挑水工挑水的路程远,任务重。)

    ⑤“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具体是指什么?

    (因为破损的水罐每次只能运半罐水给挑水工增加了工作量)

    (3)指导朗读:

    ①文中破水罐与挑水工有两次对话,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用“——“画出来细细小组合作体会他们的心情。(指读第一次对话)

    ②是啊虚敏,跟完好的水罐比起来,破水罐怎能不感到自卑呢?日复一日,两年后的一天,破水罐终于忍不住内兆誉销心的愧疚,向挑水工道歉,让我们再去聆听破水罐与挑水工的第一次对话,出示破水罐与挑水工的对话(男*分角色读读出破损的水罐的自责与歉意)

    2.体会“一丝快乐”

    (1)导入:听了挑水工的话,破水罐看到了什么景象?破水罐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指名读当他们上山时——–一丝快乐)

    (2)让我们也一起来欣赏这路旁美好的景象。出示图片。“太阳正照着路旁美丽的鲜花”如果你就是路人,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你会有什么感受,会说什么呢?

    (3)多美的花儿呀,然而破水罐看了它们仅仅带来了(一丝快乐),你感受到了什么?(因为破水罐之前十分惭愧、自责,一直沉浸于之前的情绪中。)

    (4)轻轻地读读第一句话,谁能读出这一路鲜花的美和破损水罐的一丝快乐来?

    3.体会“仍然伤心”

    (1)(出示)“这美好的景象使它感到一丝快乐。但到了小路的尽头,它仍然感到伤心,因为它又漏掉了一半的水。于是,它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它为什么仍然伤心呢?

    (引导学生体会,这美丽的景色只是给破损的水罐带来一丝快乐,它沉浸在深深的自责与伤心之中,只顾盯着自己的缺陷,没有理解挑水工的良苦用心,难以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

    (2)总结:它的快乐是那么少,是那么短暂,因为它还在为自己的裂缝而自卑,为自己不能尽到责任而自责难过。谁来读好这段话?(当他们上山时—–向挑水工道歉)(指导读好“仍然”“又”“再一次”,把破水罐没有从内疚惭愧的情绪中摆脱出来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这次他的内疚程度更深了,歉意更重了。指导读)

    4.体会“欣慰”

    (1)是啊,破水罐的惭愧没有因为路边美景而消减,它仍然十分伤心。破水罐的心情仅仅只有这三次变化吗?老师也和你们一样认为破水罐的心情一定会发生第四次变化。默读课文,想一想,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帮老师完成这个填空。

    (2)你们为什么认为它会有这样的心情。结合跳水工说的话说一说。

    (3)请你再次读读挑水工的话,从哪些词中体现出了他的智慧?指名读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早”“利用”“撒下了花种”“插在我主人的花瓶里”)

    (4)挑水工的话说的多好啊,使破水罐明白了自身的价值。请有感情朗读。

    (5)小结:是啊,独具慧眼的挑水工明知道这只水罐有缺陷,但并没有嫌弃它,而是妙用了它的缺陷,这才造就了这“一路花香。”

    (四)以读促读,收获花香

    1、指导分角色朗读表演。

    (1)让我们再一次的欣赏这美丽的收获,让学生自选自己喜欢的角色,三人一组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再分组汇报朗读表演。

    (2)你觉得带来一路花香的仅仅是破水罐吗?(不是)那你认为还有谁?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挑水工?(智慧)多么智慧的挑水工呀,面对破损的水罐不离不弃,恰到好处地合理运用,还教给了破水罐一个道理,真是慧眼识人,循循善诱(板书)真了不起,让我们再次朗读他说的话。(出示)

    2、揭示道理。

    (1)课文以拟人的手法向我们介绍了哪三个角色?你最欣赏谁?为什么欣赏他?此时,你最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用“我想对说:“”句式说话。(小组内交流,反馈)

    (2)同学们发自肺腑的语言,散发着哲理的花香。“世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不能自卑,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这正是我们从这则寓言故事中获得的美丽收获,也正是“一路花香”的丰富内涵。

    (3)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你曾为没有美丽的容貌而懊恼;也许,你曾为没有出色的成绩而伤心;也许那么,读了这个故事,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3、让我们再次凝视“一路花香”。齐读课题:《一路花香》

    老师愿这“一路花香”带给我们的启示永远留在你、我、他的心中。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诵《欣赏自我》。(出示)

    (1)过渡:是啊,世界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他们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要学会欣赏自我

    (2)师生共同配乐朗诵

    欣赏自我

    也许你想成为太阳,可你却是一颗星辰;

    也许你想成为大树,可你却是一株小草;

    也许你想成为大河,可你却是一条小溪;

    于是你徘徊,你忧郁,你自卑。

    和别人一样,你也是一片风景。

    也有阳光,也有空气,也有寒来暑往,

    甚至也有别人未曾见过的一颗青草,

    甚至也有别人未曾听过的一阵虫鸣……

    做不了太阳就做星辰,在自己的星座发热发光;

    做不了大树,就做小草,以自己的绿色装点希望;

    做不了伟人,就做实在的自我,

    平凡并不可悲,关键的是做的自己。

    不必总是欣赏别人,也欣赏一下自己吧!

    多给自已一点信心,送别过去的岁月,

    只要明天还在,只要热爱生命,

    即使有云的日子,你也能够真正地跨越自已!

    (五)课堂小结,花香四溢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我,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多给自已一点信心,送别过去的岁月,只要明天还在,只要热爱生命,即使有云的日子,你也能够真正的跨越自已!

    2.课后作业:(出示)

    (1)搜集一些与寓意相通的名言警句,读一读,背一背,并选择一条做成书签送给自己。

    (2)续写故事:听了挑水工的话,破水罐会怎么做,展开合理想象,续写故事。

    板书设计:

    15.一路花香

    完好的水罐(图)骄傲自大

    正确看待

    破损的水罐(图)惭愧自卑自己、别人

    篇二

    一、教材背景:

    这是一则寓言。寓言,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练、生动的故事里的文学体裁。它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事物“人格化”。这寓言写的是印度的一个挑水工,用两只水罐挑水。一只水罐完好无损,另一只有条裂缝。后来当有裂缝的水罐感到惭愧的时候,挑水工与其对话,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世界上每个人、每样东西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作用,同样能给人类以美的享受。

    从课题“一路花香”着手,可以引起学生无限联想,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急于了解一路花香是怎样的一幅美景、为什么会一路花香、从这个故事里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二、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接受教育。

    2、能自主学习课文,并通过合作拓展思路发展交流能力,抒发自己感受。

    3、通过这则寓言故事或深或浅地感悟其中的道理,四年级的学生可能有些困难,应对的策略是精心设计,形成读书系列活动,并通过合作、交流能有所领悟。

    三、教学准备:

    1、挂图

    2、关于“鲜花”的动画

    四、教学设计、设计意图阐述:

    教学步骤每个教学环节的教与学的设计(中间可以分成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两部分)

    每个教学法环节设计意图的阐述

    五、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抓住题眼,激发阅读兴趣。

    1、师:板书“花香”,读读想想感觉怎样?再完整板书“一路花香”,再读读题目,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生说题:

    (1)说到花,我们脑海里会自然浮现怎样的一幅图画?会用什么词来赞美来描绘?

    (2)老师也送给大家一组有关花的词语。

    (3)说到“花香”,我们又会想到哪些词呢。

    (4)老师也送给大家一组关于“花香”的词语。

    从题入手,想象课文可能描绘的景观,从易入手,从词入手。读题时要富有诗意的语气来朗读。

    3、请学生扣住“路”字设置疑问:这一路的花香是怎么来的?是谁浇灌了这么的鲜花呢?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学习新课时,一般可以抓住题眼,创设一定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继续阅读课文的情趣。

    二、初读课文,养成习惯。

    1、讨论:我们初读课文应该做些什么?

    2、小组交流后,归纳学习的方法。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请全班学生推荐三名同学分节朗读,并讨论其他听的同学该做些什么?

    5、学生读文,老师采访:取得这么好的读书成绩,有何感想?

    6、精读课文对话部分,自行寻找伙伴分角色练读。

    7、推选一组读,相机采访读得不太出色的同学有何感想?

    8、再读角色对话,想想读懂的意思。

    在初读课文时做到:读准子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积累想一想,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逐步养成认真倾听,积极思索,勤动笔墨的良好习惯。

    三、看画面,展想象。

    1、欣赏动画,闭眼想象,一路鲜花的景象。

    2、结合刚才的提供的词语描绘一下。

    3、观察课文插图,破水罐给路旁鲜花的作用。

    在阅读过程中,适时恰当地利用媒体播放动画,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适当展开联想,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想象空间能力。

    四、感悟课文,合作探究

    这美丽的鲜花与破水罐有什么关系呢?.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自主→合作(先考虑,后小组讨论。)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提高。

    五、读中理解,抒发感受

    1、在班中你可能是个成绩不太突出的学生,学了这课文你会想……

    2、在以后的日子里你可能是个不太出色的人,想想小学时读的这篇课文你会想……

    在探究中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事例,以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寓言的哲理,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

    六、课内延伸,设疑拓展

    1、师谈感受。

    2、设疑:你从挑水工这个角色又体会到什么呢?

    3、课外再要求学生读文。

    读通课文是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同时读课文的过程也是一个感悟课文不断深入的过程,从通顺到流畅到感情朗读,在这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困难,让学生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练习。通过采访,间接地让学生感悟课文主题。先抑后扬,通过观赏动画想象情境,让学生感受鲜花的美丽,然后与破水罐联系起来,一美一丑,一扬一抑,前后对照形成鲜明对比,领悟其间涵着的道理。设置话题,创造,让学生抒发感受,既内化了课文又拓展了文本。

    篇三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投影、录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本课的课题是“一路花香”,这花香是怎么来的?是谁浇灌了这么多鲜花呢?

    二、整体感知,指导读通。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有一定的速度;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在不懂的地方和写得好的地方作些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学习字词。

    1、示范“罐、愧、瓶”的写法。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练习朗读课文。

    齐读课题

    展开想象猜一猜

    依照自学提示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指名几人分小节读课文,检查是否读通顺。

    (2)指名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描红,抄写生字词语。

    3、同桌互相交流地生词的理解,也可查字典。

    第四单元第十四课第二课时

    一路花香 教学时间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展开讨论,体会寓言要阐述的道理。

    体会寓言要阐述的道理。

    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二、精读课文,明白道理

    1、你们的故事讲得真好。印度挑水工的两个水罐分别有什么特点呢?再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2、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

    3、结合第1节,想象:那只完好的水罐会对有裂缝的水罐说什么?有裂缝的水罐又会怎么想?

    4、大家表演得真棒。那只完好的水罐为什么会如此骄傲,看不起那只破损的水罐呢?

    5、讨论:破水罐是不是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呢?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6、那只破损的水罐为什么会这么自卑呢?

    7、它第一次跟挑水工道歉的时候,挑水工是怎样劝说破水罐的?

    8、我请两位同学来读挑水工和破损水罐之间的对话,其他同学读旁白。

    9、破水罐看到路旁美丽的鲜花感到怎么样?但到了小路尽头他又感到怎样了?

    10、挑水工是怎么对他说的?他讲大道理了吗?

    11、讨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拓展延伸:

    1、学了本课,你想对完好的水罐和破水罐各说些什么?

    2、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人存在着弱点或缺陷,有的人因此很自卑,我们如何像挑水工那样善于发现这些人的长处,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呢?能不能举例来?

    水罐 骄傲 惭愧 渗出

    浇灌 欣赏 完好无损

    自主交流汇报

    (完好的水罐:骄傲自大;有裂缝的水罐:善良自卑)

    从课文中找出原句读读

    四人小组一人当导演、一人当编剧,还有两人当演员,试着把这个场景表演出来。

    (因为它认为破水罐没有用。)

    (不是。它浇灌了小路旁的花儿。)

    (挑水工的话)

    (因为它认为自己只能运半罐水,对不起挑水工,没有看到自己的价值。)

    从文中找到答案

    (并没有直接向“破水罐”解释、劝说,而是希望他“注意小路旁那些美丽的花儿”)

    自读课文,交流

    (不是讲抽象的大道理,而是循循善诱,启发破水罐从生活实践中去感知自身存在的价值。)

    (世界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自主交流

    围绕这些同学存在的自卑心理,积极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价值,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14、一路花香

    破水罐——浇灌花草——也有价值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人各有所长,要自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教案#导语】苏轼虽然与弟弟天各一方,但用自己亲手作的一首词表达了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你能以苏轼的身份向弟弟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吗?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掌握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形影不离”、“悲欢离合”、“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等词语。

    (3)能够熟读理解《但愿人长久》这首词,并对相关诗词进行积累。

    2.感悟文本主题:

    通过朗读课文体味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诗人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

    3.培养语文品质:

    (1)通过删词删句等开展表达方式的比较,培养学生感悟的准确性和分寸感。

    (2)通过品析词句、展开联想、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感悟的丰富性。

    (3)通如银过苏轼心里活动的变化线索,体会他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感悟的深刻性和情感性。

    (4)在语言文字的准确而丰富的感悟中掌握想象、对比等读书方法,并学习苏轼“转念想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时间

    四、预习作业

    1.朗读课文不少于3遍,要读得正确、流利。

    2.反复读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组成词语。

    3.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心绪不宁形影不离屈指埋怨宽慰

    4.读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在课上提出并交流。

    5.上网查查关于苏轼的资料,对他的生平有所了解。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一)体验苏轼对弟弟思念的情景和情感

    1.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题,尽量读出文字中蕴藏的情感。(师白:这个题目是有温度的,你在朗读时要感受得到。)

    (2)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板书:苏轼)这篇文章写了苏轼的什么事情?(要说清楚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在做什么。)

    (一个中秋节的夜晚,苏轼在家中望着月亮,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板书:思念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的内容很特别,它重点不是写苏轼怎么样去欣赏月亮,而是写苏轼的内心活动。(板书:内心活动)所以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要去体会苏轼的内心活动。

    2.请你找出“思念”这个词语所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出示第二自然段,问:“在朗读这一段时,你最关注哪个词语?为什么?”说后再感情地朗读词语所在的这句话。(点红并板书:心绪不宁)

    (2)师:其实仅仅关注一个词语是不够的,因为词语与词语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关注一个词语,对这一段的理解就不够全面深入。假如我们关注了“心绪不宁”,那么我们还要关注哪一个词呢?(点红:欢欢喜喜)

    (3)指导朗读,读出人们和苏轼当时不同的心情。

    (4)引导质疑:同学们,读到这儿,你是否产生了什么问题呢?

    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到了心绪不宁的地步?

    3.出示自学要求: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有几句话。你是否能从每一句话中都读出苏轼思念弟弟的原因?并将重点的地词语圈划出来。

    (1)自读自划

    (2)同桌交流

    (3)创设情境对话:老师是记者,同学是苏轼。苏轼接受记者的采访。

    师:“苏轼啊苏轼,你为什么如此思念自己的弟弟呢?”

    生……(教师要让学生用“因为……所以……”完整地表达。)

    根据每个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追键橡搭问如下词语的意思:你的这个词用得好,请问什么叫“手足情深”呢?什么叫“形影不离”呢?小时稿拿候,你和弟弟形影不离,还一起做些什么?(在师生对话中体会苏轼与苏辙从小感情深、见面机会少、分别时间久,而现在的苏轼仍是是孤身一人,与弟弟天各一方,从而加深对“思念”的理解。)

    (4)教师引读:苏轼跟弟弟苏辙……(生读),小时候……(生读),长大以后……(生读),如今……(生读)

    师问:看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够猜到老师为什么这样来引读?

    (后面三句话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依次表示童年、青年和中年,说明苏轼不管在什么时间里,都能找到思念弟弟的理由。)

    (5)出示第二自然断重点句,指导朗读,丰富对思念的感悟。

    出示:“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心绪不宁。”

    (二)体验并联想苏轼对月亮的埋怨之情

    1.引出第四自然段,学习体会

    师:同学们,“思念”是苏轼当时的内心活动,“心绪不宁”则是苏轼当时的一种心情(板书:心情)。随着对弟弟思念的加深,苏轼的心情还在发生着变化。请你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苏轼心情的词语。(板书:埋怨)

    (1)什么叫埋怨?(对人或事物表示不满)你生活中有没有埋怨过哪个人或者哪个事物?(埋怨父母:为什么星期天给我布置那么多作业?埋怨老师:为什么这节活动课让我们考试了?埋怨同学:为什么我学习的时候你老是来影响我?埋怨钢笔:为什么用到你地时候老是写不出字来。)

    (2)苏轼埋怨谁?是怎么埋怨的?指名朗读

    出示:苏轼躺在床上……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这么亮呢……”

    教师指导朗读,要读出对月亮的埋怨,对月亮的不满情绪。

    (3)师:同学们,这个句字的最后是个省略号,说明苏轼对月亮的埋怨还没有完。假如你是苏轼,你还会怎样来埋怨月亮?

    先同桌互说,然后同学推荐说一说,教师点评。

    教师提供句式和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打开学生的思路,当然,是思维不受这些词语的控制。

    出示:

    无情的月亮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欢喜喜观赏品尝

    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各奔东西

    比如: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不能让我和自己朝思暮想的弟弟见个面呢?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让很多人家团团圆圆,而偏偏让我和弟弟遥隔千里呢?

    2.师:同学们,苏轼在一个中秋节的夜晚思念着弟弟,心情发生着变化,从刚开始的心绪不宁,到现在的埋怨月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手足情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苏轼与弟弟的手足情深。

    (三)从苏轼的转念思考中体会他宽慰的心绪

    1.师:同学们,苏轼在思念弟弟苏辙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变化,从刚开始的心绪不宁,发展到埋怨月亮。那么,在第5、6自然段中,苏轼的心情又有什么变化呢?读读第5、6自然段,找出描写苏轼心情的词语。

    (板书:宽慰)

    2.师:此时的苏轼内心还那样的心绪不宁吗?还埋怨月亮吗?还感到苦恼吗?这样的心情就叫——“宽慰”。

    师:苏轼真是了不起啊,刚才还是心绪不宁并且埋怨着月亮,怎么在这么短时间里,心情就一下子变得宽慰了呢?老师还做记者,我要好好采访一下苏轼,让他告诉我让心情一下子变好地秘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假如找到这个秘诀,以后就能让好心情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

    (1)同学们,假如你现在要演好苏轼这个角色,顺利接受老师的采访,现在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读好相关段落,彻底弄清楚苏轼当时心里的想法。)

    (2)出示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第五自然段后用自己的话表达。

    出示:“他转念又想:……一轮明月!”

    师问:“苏轼啊,刚才你还在埋怨这一轮明月,现在怎么又觉得宽慰了许多呢?”

    生答:“因为……所以心情宽慰了许多。”

    教师随机追问:

    ①“你现在思念弟弟而不得,你不是很悲吗,你不是和弟弟分离吗?你有什么值得宽慰的呢?”

    ②“现在你孤独一人,再怎么思念也不能和弟弟相见。你现在就像躲在云朵后面的月亮,又像是一个残缺的月亮,你有什么可值得宽慰的呢?”

    ③“苏轼呀,我在担心,会不会世上只有悲没有欢,只有离没有合呢?假如这样的话,你不就永远见不到弟弟了吗?你还有什么值得宽慰的呢?”

    ④“苏轼啊,就眼前而言,你有什么好宽慰的呢?你的弟弟不可能现在和你团聚的呀?”

    ⑤教师最后追问:“苏轼啊,你能否用一句话你在这么短时间里心情从埋怨变成宽慰的秘诀吗?”(板书:转念)

    (3)师:同学们,从刚才记者与苏轼的对话中,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板书:豁达人生)

    (4)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相信,你只要再熟读几遍,就一定能把5、6自然段背诵下来。教师出示提示语,学生先自由熟读背诵,接着指名背诵。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天上的月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里会___________!但愿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_________,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到这儿,他的心里_______________,便_______________:

    …………

    人有________________,

    月有________________,

    此事_______。

    但愿_______,

    ___________!

    (四)总结课文,迁移练笔

    1.出示最后两句词: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结合课文内容这两句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3.用“埋怨……转念……”说一两句话

    例子:语文课上,我在认真地抄写词语。突然,我的同桌碰了我一下,让我把一个字写歪了。我不禁埋怨起来:都怪你,让我还要擦了重写,不是浪费我时间吗?但是转念一想,他也不是故意的,原谅他了吧。

    4.拓展关于月亮的成语和诗句

    月朗星稀月淡风清

    皓月当空明月清风

    花容月貌花好月圆

    春花秋月彩云追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内心活动思念——→转念

    苏轼

    心情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手足情深豁达人生

    《但愿人长久》,出自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篇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 通情达理

    篇三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六自然段。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教学难点:

    反复吟诵,启发想象,领会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月日总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师: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中秋佳节。

    谁能中秋节民间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学生畅所欲言)

    2.总结: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距今900多年前的北宋年间,有一位的文学家叫苏轼(苏东坡),他有一个弟弟叫苏辙。小时候,兄弟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真是手足情深。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极少见面。这不,一晃又有七年没有见面了。这天正是中秋佳节。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苏辙而心绪不宁。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在这样的情境中创作完成了。

    出示《水调歌头》词,教师吟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讲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经过的课文《但愿人长久》。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出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

    ①区分下列字音:

    前鼻音:各奔东西偏偏隐现阴晴圆缺吟诵婵娟

    后鼻音:躺朝廷

    翘舌音:玩耍苏轼苏辙婵娟

    ②读谁下列多音字:

    各奔东西屈指算来似乎

    3.再读课文,用“读书要做记号”中学到的方法,在课本上做记号。

    检查:

    ①朗读下列词语:

    品尝玩耍埋怨悲欢离合

    观赏但愿宽慰阴晴圆缺

    皓月当空心绪不宁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各奔东西

    ②哪些词语读懂了,是怎样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可帮助解决,并自己是怎样弄懂的)?

    4.三读课文,读通句子。

    检查:

    (1)指导读好下列长句,注意停顿:

    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2)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三、默读课文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并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课题。

    介绍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

    “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

    四、指导书写生字。

    躺:左旁最后两笔不能写错。

    缺:指导笔顺(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五、作业。

    1.习字册。

    2.比一比,再组词。

    耍()赏()陪()偏()

    要()尝()倍()遍()

    第二课时(月日总课时)

    一、复习:

    1.读词语。

    2.读好下列长句:

    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二、导学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一段,你对苏轼有何了解?

    3.齐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一年一度”,词义。扩词:一年一度的()

    3.出示“皓月当空”,“皓”的意思,并理解“皓月

    当空”。

    板书:皓月当空

    自读,自己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5.映示第二、三句,结合指导朗读。

    第二句:读好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美景。

    第三句:读出人们“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的团聚喜悦

    之情及苏轼的“心绪不宁”。

    板书:思念

    过渡:苏轼为什么会如此“心绪不宁”呢?

    第三自然段。

    1.默读,体会兄弟情深。

    2.议一议:读了这段,你体会到什么?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苏轼和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呢?

    画出有关句子。

    出示“形影不离”,补充几个近义词:朝夕相处如影随形

    板书:形影不离

    出示:“各奔东西”,词义。

    动作演示,请学生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描述教师的动作(掰着手指头计算数目--“屈指算来”)。

    4.对比朗读领悟: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已经有七个年头了。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

    指名朗读,引读,齐读。

    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

    2.讨论:中秋佳节,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观赏明月,苏

    轼为什么会埋怨明月呢?

    板书:埋怨

    映示并朗读:“无情的明月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怎样?

    3.小结:苏轼因思念弟弟苏辙而难以入眠,因久别的亲

    人不能团聚而满怀惆怅,于是竟埋怨起中秋圆月。请同学们通过朗读,把苏轼的这种思念、惆怅之情表达出来。

    4.反复朗读,尝试背诵:学生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

    师范背,指名背诵,小组比赛背诵,齐背。

    小结:月亮渐渐西沉,银色的月光洒到床前,苏轼因思念心切,竟埋怨起月亮来。

    板书:月亮西沉床前银光

    5.延伸:出示《水调歌头》词,并指出:这段内容是词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意境。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第四自然段。

    3.熟读课文,试背第五、六自然段。

    第三课时(月日总课时)

    一、复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二、导读课文第五至六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1.引读: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儿……

    哪里会……但愿……虽然……也能……。

    2.再读,思考:人世间的事情同天上的月亮有什么相似

    的地方呢?

    板书: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指导朗读:“……哪里会十全十美呢!”读准反问语气。

    板书:此事古难全

    3.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读出苏轼祝愿离人彼此生活愉快,

    在皓月之下共赏美景的美好希望。

    板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齐读。

    小结:苏轼转念想到这些,因此心进而似乎宽慰了许多。

    板书:

    转念宽慰

    第六自然段。

    1.齐读。

    2.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上文找出解释这几句词的意思的话,对照着读一读。

    下列词语的意思:此事婵娟

    齐读词,并背诵。

    三、指导背诵第五、六自然段。

    互背,引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

    四、练习。

    1.写出意思相反的词。

    悲()离()阴()圆()

    美()亮()远()留()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他祝愿()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也能共同拥有()。

    3.课外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3、联系生活,组织学生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感受最深、记忆深刻的片段。

    4、自编一首诗或儿歌写在老师已准备好的卡片上,作为贺卡送给妈妈。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会伟大的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练笔歌颂母亲,激发拍信滑情感,训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投影片,带花边的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

    一、导入

    1、同学们,听着熟悉的歌曲,我们的心中涌动着一股暖流。每一个人,无论走到那里都放不下自己的母亲。歌颂母亲是永恒的话题。我们以前就学过有关歌颂母亲的课文,还记的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请大家齐读课题。

    (设计思路:通过歌曲激情,通过谈话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绪,为进入新课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母亲生病住院,护士要换床单,母亲不能下床,便有了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可作者没想到母亲这么轻,差点摔倒。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朗读第2-3自然段,找出描写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后的心情的语句。

    二、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一)体悟难过

    1、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找画描写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后的心情的语句。

    2、学生交流。师投影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很难过。”(师板书“难过”)

    3、激疑:儿子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竟然不了解母亲,是因为他的心中没有母亲?是这样的吗?

    (坦银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再次进入课文,深入了解母亲的形象)

    4、学生交流。体会儿子的难过与母爱的伟大。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抓住住手拉,背背,肩挑,翻山越岭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伟大。

    指名学生朗读欣赏令自己最感动的句子。

    5、师总结指导说话: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被母亲的坚强而感动了,现在了解了儿子为什么会感到难受了吗?生自由交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思路:通过对学生的追问,感悟,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文字,揣摩人物的言行,正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感恩母亲

    1、激疑:母亲虽然瘦弱,但却表现的如此坚强,不能不让人感叹母爱的力量。这力量实在是太伟大了,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就不用说那亲生体验的儿子了。

    (1)回顾课文,儿子开始抱母亲只是为了方便护士换床单,可是,等床单换好以后,为什么还要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入睡呢?

    (2)齐读第二处抱母亲的句子。体会儿子难过、愧疚的心情。

    (3)激疑:母爱是伟大无私的,它不仅感动了作者,也让护士感动了,引读:护士

    也动情地说:————。但是,母亲呢?

    (4)投影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生自由交谈。

    2、激情:母亲是坚强的,母亲又是伟大的,她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我们苦着

    累着。而我却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着那

    么重的担子。如今,母亲病了,病得不轻,连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对此,我的

    心中充满了深深地内疚。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想对她说——(师板书“愧疚))

    袭腊师:望着母亲瘦小的脸,让我们深情地对母亲说一声……

    (指名说两次)

    3、师:所以我就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入睡。于是,在我们的眼前就出现了先前的那一幕……

    (1)师投影出示最后一段的内容

    我决定抱一抱母亲,就像母亲无数次抱我一样,为了让母亲入睡,护士不忍

    离去,就在边上看着。我以为母亲睡着了,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

    流下来。(教师配乐深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2)母亲的泪水是母亲因为病痛而流下的吗?这是怎样的泪水?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入情如境,发表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感情积淀,让学生从各自的理解所进行的角度进行论说,在分享中丰富自己的想法)

    (3)师:小时候,母亲从无数次的抱过我,而这仅仅是我第一次抱母亲,却给了母亲无比的激动和幸福,这是幸福的泪水,这是激动的泪水,让我们再读一读,让我们这个画面留住,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脑海里。生齐读。

    4、自由表达,加深体验

    (1)激疑:如果你是旁边的护士,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你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又会对母亲说什么?

    (设计思路: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对于子女伟大而无私的爱心,感受儿子动人的孝顺之情,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

    (2)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一读本段。

    三、联系生活,表达情感、总结课文

    1、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无私博大的母爱。此时此刻,你们一定也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母亲。朝夕相处之中,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多少爱呀!我们难道不想送点礼物给妈妈吗?现在请同学们来编写一首诗或者儿歌或一句话写在卡片上,送给妈妈。(板书无私博大)

    2、生练写展示结果

    3、请大家把这份心意卡,轻轻地放在她的床头,她一定会非常感动的。请大家永远不要忘记这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愿天下所有的妈妈幸福安康。

    (设计思路:发挥语文学习的情感功能,让学生懂的孝顺的美德,学会做人)

    四、作业

    1、课外阅读:.古往今来多少文人贤士都用优美朴实的语言歌颂母爱,赞美母亲,课后大家可以找几篇相关的文章来读一读。

    2、小练笔: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有关和母亲相处的文章。

    板书设计:

    13 第一次抱母亲

    难过

    愧疚

    无私

    说课稿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哄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围绕“奉献爱”这一主题,就本课而言,能通过阅读感受到课文中母亲一生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体会儿子得知母亲“竟然这么轻”后的愧疚心情,也不忘护士“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这个细节动作里所传递的关爱与敬意,就是学生通过学习全文后应收获的知识点。本单元另外三篇课文是《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我不是最弱小的》,分别阐述了对社会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弱小者的疼爱,本文则从回报母爱的角度记录了“乌鸦反哺”的感人体验。歌颂了人间真情,教育学生要关爱母亲,懂得回报。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单元编排意图及本课特点,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语;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并学会向母亲表达爱。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说教法:

    由于本班的孩子都是进城务工子女或是留守儿童,家长平时忙于生计,和孩子的交流沟通较少,已使大部分孩子对父爱、母爱的认识不知不觉变得淡化,因而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而本篇课文恰恰是帮助孩子反思母爱、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采用了以读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即读悟教学法: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读中悟情。

    此外,为了更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我还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法:一是情境教学法:使用图画来展示情境、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语言来描述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二是联想感悟法:在文中几处较难理解的地方,让学生通过想象来理解母亲的艰辛。如理解“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句话,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在脑海中呈现出丰富的视像,将文本语言扎根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

    说学法:

    《课标》提出:学生当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天天面对母亲,却不一定感受到母爱,也不一定体会到母亲的辛苦,这就是我班学生的现状,更让人失望的是,根据平日观察及家访了解,有一位同学甚至对母亲怀有排斥反感的态度。“语文以情作谱,以爱作词。”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只栽树不育林;只教书,不育人。因此,我选用“朗读—体验—感悟—实践”这种学法,即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得到思考和感悟,最后能引申到用点滴行动回报自己的母亲。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是:导入新课、初步感知课文、读悟理解课文、升华总结课文、作业安排,巩固所学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母亲》。让学生这首歌里歌唱的是谁?并提出: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赞美妈妈,你会说什么?如果让你抱一抱妈妈,你会有什么感觉?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进行提问,师生交流抱母亲的不同感受。进而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设计意图】新课教学之初,用音乐作为师生对话、交流的背景,创设温馨的情境氛围,学生能够较快地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景之中。谈谈抱母亲的感受,迅速地唤起学生心目中母亲的美好形象,同时也为引出课题做好铺垫,为学习本文铺设感情基础。

    二、初步感知课文

    首先是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会或者不懂的字词,并提醒学生:眼到、心到、手到。学生读、圈画生字之后,同桌互相读生字词,初步交流释疑解惑。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出示预设的生字词进行检测。学生轮读生字词,指导写“摔”和“瘦”字,并认识“疚”字的读音。

    接着是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并让学生相互评价。

    最后是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课题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读后交流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点拨和提示。

    三、读悟理解课文

    《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有以下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因此,读悟理解课文环节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本课重点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为例。 在反复阅读教材时我发现文中出现了三次“没想到”,这三个“没想到”正对应着重点句中的“竟然”。它们对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有帮助的。于是用三个“没想到”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回答“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学生能够很快找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出示这个句子,再问:“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理解为“居然,没想到”。教师再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于是会找到这样三个句子;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让学生反复读这三个句子,通过朗读把作者的当时心情表达出来,既训练了朗读,又促进了理解。接下来,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外延;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 ),背上( ),肩上()。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此时,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我们四年级同学平均体重是40斤,如果请你背一个同学从校门口上三楼到教室,你感觉会是怎样?课文中母亲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相当于两个半同学的重量啊,再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母亲肩上挑的仅仅是那100多斤重的东西吗?母亲的肩头还承受着什么?”

    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 )。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 )。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

    这时老师引导朗读: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学生感情齐读句子:在我的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紧接着,在理解母亲说的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番话的意思时,出示几幅情境图,如:清晨、中午、生病、学习等时候,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这样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自然缩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最后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加深理解,瘦弱的母亲能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并不是母亲的力大无穷,而是母亲对我们的关心,对我们的爱护,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

    四、升华总结课文

    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用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抱母亲入睡”这一情景,启发学生理解这泪水背后的含义,学生体会到这是幸福的泪水,感动的泪水,高兴的泪水……通过“无数次”和“第一次”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母亲给予我们的太多,而我们给予母亲的太少,学生自然想到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并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后通过朗读,让那种浓浓母子之情充溢在学生心中。

    五、作业安排,巩固所学。

    1、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练习2、3。

    2、积累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句或语段,或者搜集有关赞美母爱的文章读一读。

    3、学唱一首给母亲的歌;

    4、为妈妈做一件事,并将它记叙下来……

    在本课重难点的处理上——

    本课的重点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因此教授重点时,我预备删减琐碎的分析理解,去除思维度不高的提问,紧紧抓住课后思考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阅读理解,以求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第一课时,请学生交流初读课题时产生的想法,提炼出“作者为什么抱母亲?”和“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感受?”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的自读自悟活动中理清课文条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博大”。

    本课的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为了突破难点,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母亲说的话“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以及思考“母亲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从而达到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说板书设计:

    说课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为引子,唤起作者及人们对爱的思考:长辈对子女付出多少爱,孩子又给予多少关心,从而激发了作者再次抱母亲入睡这样一种感恩的行为。所以说,这是一篇爱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它引发了所有读者对于爱的反思。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谈两点体会;

    一、 找准切入点。

    我认为,每一篇课文都存在一个窗口,可以让读者由此进入文本的深处,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在设计时,我扣住“难过”“惭愧”这两个表示作者抱母亲时内心感受的词语引发探究:“我”为什么难过?为什么愧疚?进而探究母亲的“力大无穷”,一指母亲肩上的重担,二指生活的重担。对 “翻山越岭”这个词再三斟酌,感悟母亲的艰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认真解读文本后,我认为文章的作者不仅仅是因为感受到了母亲的艰辛而感动,更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不知道而愧疚、难过。试上时,我发现,孩子记忆中父母的关爱几乎都是自己生病了的事,因为太过深刻,可这毕竟是偶发事件。事实上,父母的关爱更多的则在平时的点滴。所以,在课堂最后,我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中父母的哪些关爱是我们根本没在意,甚至都不知道?唤起学生记忆中那些被遗忘的事情,让他们意识到,我们现在应当每天及时发现爱、回报爱,这些是为了将来在父母老去的时候能少一点难过、少一点愧疚。这样“大问题大空间”的设计,相信学生的回答就不仅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正落到实处。

    二、 彰显语文味。

    语文课就是朗读、感悟、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写一手好字,说一段好话,写一篇好文。首先是朗读能力的训练,好的朗读就是说话,文章就是作者内心想说的话,我们的朗读就是在替作者说生活中的话。课堂上,我分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在朗读我记忆中的母亲那一段的时候,先是在理解“肩上的重担”时,读出重,接着在感受了母亲“生活的重担”后读出艰辛,最后在读完母亲那句“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之后再读那段话,读出母亲的无私,而作为儿女,却应该是时刻刻铭记在心。通过这样有坡度的朗读,带领孩子们逐步走进文本深处,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并且融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再表现出来。其实是感悟与对话,好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由内而外的互动,教师是智慧的点拨,点燃唤醒学生,触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有话说,想表达,会表达。比如在最后回忆父母的恩情时,我把说话的时间留给孩子,适当点拨“此刻,当你回忆起这些,你的心情如何?”“父母对你如此呵护,可你却…”,让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大胆表达出来。

    其实这堂课最初的设计并非如此,为了寻求亮点,我最初在翻山越岭这个“翻”字上做了点文章,因为“翻”在说文解字中,左边的“番”是多次反复的意思,而右边的“羽”是鸟儿的翅膀,“翻”字的意思是鸟儿多次拍打翅膀飞翔。课堂上我用鸟来比喻母亲,双翼的重担凸显母亲翻山越岭的艰辛。但是课上下来发现,孩子们印象最深的变成了这只鸟儿,语文失去了它的本真,所以最终只选择了它“反复、多次”这一层面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朗读训练还应该落实得更扎实些,时间关系,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