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时练,七年级历史课时练电子版2022

  • 历史
  • 2023-05-03
目录
  • 七年级历史课时练电子版2022
  • 七年级历史一刻钟加分练答案
  • 初一历史课时练
  • 七年级历史课时练图片
  • 七年级历史一课一练电子版

  • 七年级历史课时练电子版2022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纳老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洞中升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一、 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

    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培烂内容 教法、学法

    二、 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使用天然火

    三、 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见课件)

    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

    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

    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

    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 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第3课 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资源] 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 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

    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二、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你能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

    大禹治水的故事)。

    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 “人文之祖。

    课堂检测: 课外延伸: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课外作业:从你得到的寻找历史的途径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其所得看书整理笔记。

    1、 P16页的练一练

    2、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 )名称( )思考回答

    记录在预习本上要求:课后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精心筛选、整理,记忆,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

    板书设计:

    尧舜禹

    炎黄战蚩尤 华夏族形成

    禅让制

    黄帝的贡献 人文初祖

    夏朝

    禹时

    第4课 活动课 寻找历史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多媒体资料

    [授课过程]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

    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最佳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找一找】 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XX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 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 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 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X X地一日游” 的最佳设计线路。

    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最佳线路设计和最佳导游。

    讲 评 课

    讲评第一单元测试题

    [教学目的]

    1、 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矫正错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

    2、 抓住共性问题进行点评,从实际出发,培养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讲评课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人类主要生产生活、情况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2、 总评:本次测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在作选择题时,个别学生审题不清;

    2) 在作填空题时,有少数学生写错别字。

    3) 有些学生在回答问答题时,答案不全。

    采取补救措施:

    1) 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2) 加强对学生“写”的训练;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点评:

    分析试卷,按选择、填空、问答的顺序有重点的讲解。

    在选择题中,重点讲解第1、3、8 、11、15题

    在填空题中重点讲解第1、4、5题。

    (其他详见附页---单元测试题)

    4、 留出时间让学生改错、巩固

    5、 练习(使用微机)

    1)元谋人发现的时间_____;地点:_____;地位:_____;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______。

    2)、北京人发现的时间______;发现地点_____;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_____ ;生活位置:_____流域;

    3)“人文初祖”是_____;___发明了文字。

    6、作业:整理试卷,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1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兴衰过程。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7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的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 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七年级历史一刻钟加分练答案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

    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

    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四、山顶洞孝逗人

    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野慎枣洞人”。

    引导学生考察一下,山顶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归纳)。

    比较 北京人 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

    体质特征

    制作

    生活 用火

    穿着

    自然过渡,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比较

    着重考察:怎么知道他们会人工取火?他们是如何钻孔的?

    五、收获与疑问

    我们今天的科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作为小结。

    拓展思路。

    六、练习

    书后“学习测评”。

    【教学后记】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颂拆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

    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河姆渡遗址

    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

    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

    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

    学生看书、寻找、发现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

    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

    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

    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

    大胆猜测、想象

    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四、大汶口遗址

    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五、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认真听,自豪感。

    六、学习活动与学习测评

    当堂测评、巩固。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教学后记】

    第3课远古的传说

    【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听,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华夏之祖

    调动参与兴趣

    听或自己讲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禅让的传说

    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治水的传说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处理辅栏的读读、。

    过渡、导入。

    学生好表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华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拓展学习

    P16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讲其他的传说故事,要说出传说的名称、点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学生讲。

    【教学后记】

    第4课夏朝和商朝

    【课程标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 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国家兴亡与*的关系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 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后记】

    第5课西周的兴亡

    【课程标准】: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电视《封神榜》吗?谁来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导入。

    注意引导学生神话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艺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发展:简要讲述。

    2、周灭商:抽学生来讲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并要求学生概括出一个相关的成语来。并谈一谈这一战的胜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学生一起说西周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教师运用书上的地图说明西周的来历。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

    观察地图、识读地图

    三、分封制

    1、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以后,抽一学生来主持:对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

    由学生来主持,热情很高

    参与积极

    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诸候国?分别在哪条大河流域?诸候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分封制能长期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吗?

    2、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整理。 有关分封制利与弊的分析,为以后春秋的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结束

    点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决定了西周灭亡的必然命运。最终在周幽王在位时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镐京而统治结束。

    要求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时灭亡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原因,训练概括能力

    五、小结全课:学生来小结全课的内容。教师补充。

    六、学习与探究:学习测评,阅读“史海拾贝“。

    布置作业:心得与疑问。

    【教学后记】

    初一历史课时练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总第 课时)

    设计人: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了解秦朝暴政的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及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2、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学习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学习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等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全面阅读教材,标注知识点,并思考下列问题:

    1、阅读62-63页“秦的暴政”一目,说出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2、阅读63-64页“陈胜、吴广起义”一目,说出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简述起义的概况、意义,并在组内交流。

    3、阅读64页“农民起义推翻秦朝”,回答:刘邦、项羽是如何推翻秦朝统治的?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1)席卷六国的强大秦朝为什么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这给我们什么启示?(组内讨论)

    (2)秦朝灭亡之后,散茄出现了“楚汉之争”,即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战争。那么,楚汉之争仍属于农民战争吗?楚汉之争的结果如何棚掘租?

    (三)拓展延伸

    这节课内容涉及的成语故事很多,大家查找一下(包括课本、成语词典、课外读物),看谁找到的最多。

    (四)总结

    1、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复述本节内容。

    伐 秦的暴政:(表现)

    无 陈胜、吴广领导(第一阶段)

    秦末农民战争项羽、刘邦领导(第二阶段)

    诛 历史意义:

    秦 西汉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2、制作本课历史大事年表。

    (五)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陈胜、吴广起义军建立政权的地点在()

    A. 大泽乡B. 渔阳C. 咸阳 D.陈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A.国人暴动B.牧野之战中商军阵前倒戈

    C.陈胜、吴广起义D.项羽、刘邦起义

    3、秦朝统治者向谁投降?

    A.陈胜、吴广B. 项羽C. 刘邦D. 赵高

    4、“王侯将相,宁链兆有种乎?”反映了( )

    A. 陈胜具有远大的理想B. 陈胜等人的反抗精神

    C. 王侯将相之间的矛盾D. 陈胜想进入统治阶层

    5、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秦的暴政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B. 爆发于公元前209年

    C. 建立了陈政权,推翻了秦的统治D.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二、简答题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你能回答贾谊的问题吗?它的灭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

    三、活动与探究

    议一议:分小组讨论,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六)当堂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七年级历史课时练图片

    课时练好用。

    课时好圆练的效果是对我们学过的内容进友缓塌行加一复习,有助于我们考场上的发挥。

    课时练是一本随堂练习的学哪空习辅导资料。

    七年级历史一课一练电子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1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

    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燃前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皮枣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2

    【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王称霸,吴越争霸的史实,理解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及各霸主成就霸业的悔举共同原因。[能力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教材、归纳比较的方法,学习本课的历史,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封制的崩溃导致春秋争霸,学习齐桓公的胸襟与用人、容人之量,认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认识霸主成功的共同原因在于改革而国强。

    【教学重、难点】

    重点: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春秋争霸的原因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复习分封制的权利与义务而导入。回忆,为学习打下基础

    二、春秋五霸

    1、东周的建立:西周结束,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并说明东周包括整个春秋时期和战国。

    2、春秋的特点:讲解特点:一是王权的衰落(原因、表现及影响),二是诸候争霸。指导阅读“引文“。

    3、春秋五霸:学生勾在书上,并在地图上找出这些诸候国在地图上相应的地方。本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缺乏必要的直观材料来帮助理解,所以要求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并且落实在书上。

    这说明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当时历史的什么特点?

    三、齐桓公首霸

    1、看地图。“读读”:说的是什么人?与齐桓公称霸有何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何感想。

    3、指导阅读小字,看看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在他当国君前后有什么变化?由这种变化你想到了什么?

    4、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呢?学生看书解决。

    训练识读历史地图。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对学生进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的渗透。

    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四、晋楚争霸

    阅读,找出“晋文公与楚庄王能够称霸,分别与哪次重要的战役直接相关?第一次战役,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说明呢?哪些成语与楚庄王称霸有关。简略处理。

    学生阅读教材找成语,文史结合学习历史。

    体现什么智慧?

    五、吴越争霸

    1、阖闾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它采取了哪些措施?

    2、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是如何重新振作的?与之相关的成语你知道哪些?勾践称霸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答案来,互相补充。

    六、小结:学生小结本课的内容。

    问:你发现这些霸主能够称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你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谈谈你的看法。

    训练学生综合历史的能力学习历史,联系古今

    七、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讲故事,说成语。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3

    课标要求: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

    “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战役和军事家。

    难点:

    “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战国形势图挂图;制做本课课件;整理有关战国史实的成语;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战国时期的成语;用竹木等材料仿制一些古代兵器。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

    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很多春秋时期的成语,像“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等。今天我们将了解到更多的成语,如“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等,让我们一起来发掘这些成语里面隐藏的精彩故事。

    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过渡)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弄清“战国”概念,课件如下展示:

    一、“战国七雄”(课件显示标题)

    1、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战国七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但是经过春秋时期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课件展示“战国形势图”)。

    教师提问:

    (1)战国时期周王的地位怎么样?——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亦(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无足轻重。

    (2)为什么诸侯国会越来越少——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

    2、同学们仔细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吗?

    学生提问:为什么晋国没有称雄?

    (教师讲述)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

    历把这七个强国并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立是战国期的基本形势。

    3、学生认真观察课件投影,了解七国及其地理方位: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魏三国在中间。(老师看图讲解,辅之顺口溜“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顾名思义,有战争的国,这里的“战”主要是指战争频繁,争斗激烈,学习战国的历史,必须了解战国的战争。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课件显示标题)

    请大家阅读教材40页的小字部分的.两个战役,了解战国战争的盛况,然后总结出战国战争有哪些特点(先请学生用精简的语言概述战争过程,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战争的特点)

    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以学生归纳出来的为序,教师重点对谋略和兵器进行讲解。)

    (课件展示)

    a、兵器(青铜兵器改进、铁兵器出现)——武器的改进

    (学生展示自制古代武器,并简介戟,戈,矛,刀,剑的特点和用法)

    b、兵种(步兵,骑兵)——军队构成的变化

    c、人数多、规模大、修建工事、争夺激烈

    d、战役的发生(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e、重要军事家的涌现(孙膑、白起)

    学生讲述孙膑,田忌的故事

    f、谋略(“围魏救赵”、“反间计”;“合纵”“连横”)

    课堂辩论(旨在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有人说,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的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战国时代“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

    (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组,两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有延缓作用,更有推动作用。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延缓作用。各国为了争霸的需要,竞相改革,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竞相重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大国争霸、兼并的过程,也是国家趋于统一的过程。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的战争除了在战场上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外,战争的背后,各国间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就是激烈程度和影响力不亚于战争的“合纵与连横”。

    三、合纵与连横(课件显示标题)

    1、正当各国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秦国却逐渐占据了主动,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出了个张仪(投影张仪图片)

    张仪游说各国,破坏了六国的联盟,使得六国联合抗秦的谋略破产,具体是怎么回事,同学们还是通过阅读教材去了解吧。

    2、指导学生重点理解什么叫“合纵”,什么叫“连横”(课件出示“合纵连横”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合众弱以攻一强”)。这种联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所以叫做“合纵”。合纵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秦。苏秦奔走于东方多国之间,身佩六国相印,在他的游说推动下,东方各国一度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吐出一些占领的地方,使秦国遭到一定的挫折。

    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各国(“事一强以攻众弱”)。这种结合是西边的秦国与东边各国之间横的连合,所以叫做连横。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国人张仪。秦国用张仪为相,让他推行连横政策。当时东方的齐楚两大国结成联盟,秦国要跟齐国争雄,必须先破坏齐楚联盟。张仪连横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齐楚联盟给破坏了。

    3、六国合纵抗秦为何未成功?

    (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段破坏合纵,各个击破;五国间利益不一致,立场不坚定)

    (教师讲述)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一会儿加入合纵,跟楚国搞联合,跟齐国搞联盟,一会儿又跟秦国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虽然斗争很复杂,情况多变化,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断的军事斗争和复杂的合纵连横斗争中,楚国和齐国先后衰落下去,秦国却XX越强。

    课堂小结

    (课件出示知识要点,教师概述)

    战国宏大而壮观的战争,变化多端的谋略,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令人难忘,但是我们都知道,无论在何时,战争带给人民的,永远都是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在连绵不绝的战争岁月中,受煎熬的始终是老百姓,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和平,一直都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练习巩固

    一、选一选

    1、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战国时期是指()

    A、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B、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

    C、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D、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A、齐国

    B、晋国

    C、楚国

    D、赵国

    3、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的国家是()

    A、齐国

    B、晋国

    C、楚国

    D、秦国

    4、战国中期,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打败魏国的军事家是()

    A、孙武

    B、孙膑

    C、吴起

    D、伍子胥

    5、人物下列中,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是()

    A、孙武

    B、张仪

    C、孙膑

    D、苏秦

    6、战国时期,七国之间战争不断。主要的兵种有()

    A、车兵

    B、步兵和骑兵

    C、水兵

    D、藤甲兵

    7、“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源自于长平之战,指缺乏实战经验,惯于空谈兵法,战争中一败涂地的赵括。交战双方是()

    A、秦国和齐国

    B、魏国和赵国

    C、秦国和楚国

    D、秦国和赵国

    8、《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部兵书。该书的作者是()

    A、孙武

    B、孙膑

    C、吴起

    D、白起

    二、材料分析

    战国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合纵与连横之争成为战国纷争的重要内容。

    1、用简要语言说明“合纵”与“连横”策略。

    2、在合纵与连横之争中,一些研究纵横之术的读书人十分活跃,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谁?

    3、你认为上述哪一种策略运用的更成功一些?

    三、各抒己见

    结合有关史实和课外资料,谈谈你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战国人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