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语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教案【三篇】

  • 语文
  • 2023-05-03
目录
  •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教案【三篇】

  •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1

    复习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习生字词语,并能正确默写。

    3.能用“尤其”、“启示”、“滴水穿石”造句。

    4.照样子填空:“为了……我们可以……”

    5.巩固练习4中的题目,复习省略号的几种用法。

    6.复习例文《和书籍交朋友》,会写板报稿。

    复习重点:

    1.认读生字词语,并能正确默写。

    2.照样子写词语、写句子。

    3.会用“尤其”、“启示”、“滴水穿石”造句。

    4.掌握省略号的几种用法。

    5.复习例文《和书籍交朋友》,会写板报稿。

    复习时间:

    二教时

    复习过程:

    一、生字词语

    1.认读生字词语。

    2.听写词语。

    申请铭记效率情况持之以恒

    青睐码头锻炼兴趣炉火纯青

    二、照样子分别写几个词语。

    1.绿油油:

    2.飘飘悠悠:

    3.学习学习:

    4.热气腾腾:

    5.翩翩起舞:

    三、句

    1.照样子写句子。

    ①复习练习4第3题。②做练习册第55页第四题。

    2.造句。

    ①尤其——

    ②启示——

    ③滴水穿石——

    3.照样子填空。

    为了提高读书效率,我们可以订一个读书计划。

    开阔眼界,

    四、省略号的用法.

    1.复习练习4第4题。拿裤橡

    2.教师强调省略号的几种用法:①表示列举事物的省略;

    ②表示说话时语气的断断续续。

    3.完成练习册第56页第六题。

    六、。写一板报稿

    1.填空:板报稿的标题要(),幅要(),语言要(),还要写上作者的名字。

    2.说写一板报稿。(见学生各自的)

    第四单元姓名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enqingmingjixiaoluqingkuangchizhiyiheng

    ()()()()()

    qinglaimatouduanlianxingquluhuochunqing

    ()()()()()

    二、照样子分别写几个词语。

    1.绿油油:

    2.飘飘悠悠:

    3.学习学习:

    4.热气腾腾:

    5.翩翩起舞:

    三、把句子写具体。

    1.看了《火烧圆明园》,爷爷说:“落后就要挨打呀!”纯备

    看了《火烧圆明园》,爷爷说:

    “落后就要挨打呀!”

    2.姑妈说:“对岸就是我们的祖国。”

    姑妈说:“对岸就是我们的祖国。”

    3.张老师说:“你发烧了,休息一会儿吧?”

    张老师说:“你发烧了,休息一会儿吧?”

    四、造句。

    1.尤其——

    2.启示——

    3.滴水穿石——

    五、写出下面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

    1.桂林的山姿态奇特,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巨象,有的像消旁

    骆驼……

    这句话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2.小冬边划着水,边喘着粗气对大伙儿嚷着:“我……我总

    算……会……会游泳了!”

    这句话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六、。

    1.填空:板报稿的标题要(),幅要(),语言要()。

    2。学写一板报稿。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生字“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节。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准下列字音。

    降、润、罚、扬、臂、赏、碰

    2、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闰——润臂——劈虫——触角——触

    B、换偏旁以及的字:汤——烫壁——臂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润湿突然原野互相狂欢急急忙忙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润湿:潮湿润泽。

    原野:宽广平坦的地方

    狂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请四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节诗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每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节: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变放假了。

    第三节: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以上,冲了出来。

    第四节: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

    1、学习第一节。

    A、老师范读。

    B、交流汇报这一节中优美的词句,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

    C、反复吟诵,细细揣摩,品位语言的精妙。

    润湿的'东风走过原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理解体会: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润湿)

    从“走过”、“吹着口笛”这两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怎样一幅画面?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

    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

    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

    D、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第二节。

    A、学生齐声朗读。

    B、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为什么“我”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它们关了门在做功课”?

    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它们变放假了”?

    3、指导学习第三节。

    A、教师范读。

    B、合作探究。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

    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哗啦啦地响”一句的?

    “蕾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变穿了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的?

    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C、教师指导朗读。

    D、学生自由朗读。

    4、学习第四节。

    A、学生齐声朗读。

    B、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

    “那儿”是指哪儿?

    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

    在作者看来,蛤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C、学生自由拉哪个度、感悟、想象。

    5、小结。

    三、拓展延伸。

    你想象中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一节。

    板书设计:

    花的学校

    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蹈

    花孩子: 在地下学校关了门做功课 真可爱

    急忙回家对妈妈扬起双臂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的2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想想花的学校释什么样子的,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3、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想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生对花的学校的了解,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教学准备:

    有关泰戈尔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

    1、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某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学习第十课《花的学校》,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标出小结,质疑。

    2、听课文朗读录音,认真听生字的发音。

    3、检查生字学习的情况。

    4、学习词语库中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

    1、同桌合作读文。

    2、汇报朗读,点评。

    3、全班齐读,熟悉课文。

    四、学写生字:

    1、出示今天要写的8个生字,观察每个字的特征。

    2、指导几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润”字里面没有点;

    “罚”下面一个言字旁,一个立刀旁;

    “互”的不顺要注意。

    3、认真书写,强调书写的姿势。

    4、评价书写情况,展示作业。

    五、课堂小结:

    你读了话的学校这一课,有什么感受呢?

    六、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画一幅花的学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本课生字。

    2、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分大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回答,说话练习:

    什么时候,花孩子会从无人知道的地方跑出来呢?花孩子又是什么样子呢?

    3、你在学校里最开心、最快乐是什么时候?

    讨论交流,进行说话练习。

    4、花孩子的妈妈是谁?

    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展示绘画,指导朗读:

    1、请同学们把上节课布置大家画的花的学校展示出来。

    介绍自己想象中的“花的学校”。

    2、点评学生绘画。选择一段配画朗读。

    3、指导背诵第一小节。

    四、介绍作者,推荐阅读:

    1、介绍作者泰戈尔。

    自由阅读信息窗的内容。

    2、推荐阅读《泰戈尔作品集》。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有美而富有童趣,作者从花的身上产生了丰富的想象,我们以后也可以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植物,相信大家也会写得很有趣。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一小节。

    2、把学生画的花的学校在教室的墙壁上展出。

    3、课后阅读泰戈尔的作品。

    板书设计:

    10花的学校

    跳舞狂欢

    花孩子 冲出来 美丽、活泼、可爱、调皮

    急急匆匆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罚”等5个生字。掌握“假”这个多音字。会写“落、荒、笛”等13个生字。认读“湿润、荒野、簌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荒笛罚假裳

    2、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荒—谎

    B、换偏旁记忆的字:笛—油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湿润:潮湿润泽。

    荒野:荒凉的原野。

    狂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段(第3自然段~第5自然段):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

    第三段(第6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段(第7自然段~第9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教案#导语】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考 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陆判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通过句子的对比,找出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把握七言绝句的朗读早巧改节奏;了解诗人李白;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一词多义”的词语;

    2.学生查找相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一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一)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都是在写什么的?(写事物)仅仅是写事物吗?是有没有其他内涵?(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

    二、交流

    1.既然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并且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那么现在,请同学们齐宽旦读一下【交流】中第2.3位同学说的话,并回顾《白鹭》和《珍珠鸟》两篇课文,想一想,这两篇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把你的发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2.交流完毕,请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白鹭》一课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白鹭平凡之美的赞美和对白鹭的喜爱之情;《珍珠鸟》通过描写珍珠鸟由怕人到亲人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及抒发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三、深入探究

    1.思考: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总会用到类似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手法,比如:妈妈包的饺子,饺子里蕴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还有没有同学能够举出其他的例子呢?(梅花——不畏寒冷,喜欢在冬天开放,常比喻那些品格高尚的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学习完【交流】这一板块的内容,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修辞手法。请同学们看【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齐读句子并它们的相同之处。

    ①句子有什么相似之处?(用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作比较)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③这种通过比较来描写事物的方法,在修辞手法中叫做什么?(板书:对比)

    ④请用对比的修辞手法造一个句子。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还掌握了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在以后的写作中,同学们可以大胆运用这些方法技巧,来给我们的文章增加亮点。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妈妈包的饺子、梅花、蜡烛等)

    修辞手法对比(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和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个新的知识点。请同学们到课文p14【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

    2.比较例题中的加点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这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时意思是不同的。)

    3.①读第1、2句,这两个“开辟”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开辟是开创的意思,第二个开辟是开发的意思)

    ②读第3、4句,这两个“姿态”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姿态是指物体呈现的样子,第二个姿态是风格、气度的意思)

    4.像这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的词,我们叫做“一词多义”(板书:一词多义)

    二、结合理解,深入运用

    1.下面我们用课文中的温和来造两个句子,注意结合不同的词义。学生完成练习,自由发言分享。

    2.那么在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有没有遇到过类似“一词多义”的词语呢?思考一下,请同学们回答交流。

    (眉目:这个女孩眉目清秀。这件事情总算有了眉目。)

    (意识:我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他的意识渐渐模糊,最后晕了过去。)

    (算账、舒展、究竟等)

    三、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1.通过上节课和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语言中蕴含的内涵真是博大精深,而在文学中,有一种文学体裁,正是语言高度凝练的体现,这种文学体裁,就叫做——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日积月累的这首古诗吧。(板书诗题)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这首古诗。

    2.(板书作者)请同学们分享所搜集的关于诗人李白的相关资料;

    3.初步了解什么是七言绝句,一般情况下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

    4.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诗题:

    ①通过诗题,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因此,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

    ②理解诗题。黄鹤楼是地点,送是送别,孟浩然是李白的好友,之是动词,意思是去、到,广陵即扬州。诗题仅有10个字,就把地点、人物、事件全部表达出来,可见古诗语言的高度精炼。(再次齐读诗题)

    5.读中有感,从读中悟:

    ①齐读一、二句,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作者和孟浩然是老朋友)从何得知?(故人)不错,还有呢?(孟浩然在三月要去扬州,所以在黄鹤楼与作者告别)

    讨论:三月前面的“烟花”一词,是什么意思?(引导理解:三月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的花有什么特点?)

    那么,这两句诗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意思是说?(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从内容上看,这是描写(板书:送别时)的情景。

    ②齐读三、四句,这两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孤帆、远影、碧空、长江),从这些景物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诗人看着朋友远去,心里空荡荡的)不错,还有没有同学有更深一层的发现?(朋友乘船离开后,诗人还在那里望着,直到朋友的船消失在天际,诗人还没有离开)

    思考:从这一细节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师引导理解:诗人与老朋友的深情厚谊;诗人与老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诗人送别朋友后内心的孤独……)

    结合我们的理解,这两句诗应该怎么解释?(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从内容上看,这是描写(板书:送别后)的情景。

    ③再次齐读全诗。通过朗读和理解,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呢?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④学生汇报交流成果。(作者因老朋友孟浩然的离去而依依不舍,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及深深的眷恋,同时也体现出两人深厚的友情。)

    ⑤试着背诵全诗。

    四、小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言艺术更是博大精深,一个词就有多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应注意体会和充分运用语言种不同的意义,短短几句诗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老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画面,所以,在以后学习语技巧。

    五、布置作业

    1.自己搜集两个“一词多义”的词语,并根据不同的语境造句;

    2.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背诵,体会作者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3.你是否也有感情深厚的朋友呢?请写一段话,表达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吧。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对比的手法来描写事物。

    3.借助不同的语境理解多义词。

    4.积累背诵《蝉》,懂得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积累背诵《蝉》,懂得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吗?(出示孔子图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知道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进入《学习园地一》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吧。

    二、交流

    1.小组交流。

    把本单元的四篇文章浏览一遍,想想:每篇文章都是借助哪些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想或受到了哪些启发?与大家交流一下吧。

    2.展示汇报。

    预设:

    甲:《桂花雨》一文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桂花使作者的思乡情有所依托,所以课文才感人。

    乙:《落花生》一文借花生朴实无华、用处很多的特点,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只讲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发人深思。

    丙:《珍珠鸟》通过自己与珍珠鸟相处的过程,明白了信赖的珍贵。

    丁:我发现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的,或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就像单元提示音写的那样——一花一鸟总关情。

    3.拓展延伸。

    回忆以前学过或读过的文章,说一说哪篇文章应用了本单元借事物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方法。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

    甲:我读过一篇文章《白杨》,它也运用了和《落花生》一文相同的写作方法——借物喻人,作者借白杨树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租国需要,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和远大志向。

    乙:……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1.出示句子。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2.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预设:

    (1)第一句。

    这段话是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突出了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的可贵品格。

    (2)第二句。

    这段话把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作比较,突出了白鹭平凡、朴实、和谐的美。

    (3)第三句。

    这段话把植物的装饰效果与门前石狮子和大旗杆的进行对比,突出植物装饰的天然和可爱。

    3.小结相似之处。

    这三句话都是用对比的手法来描写事物,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二)比较每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1.出示句子。

    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类的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①开垦,开发。②开创,创立。)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大家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①姿势,样儿。②态度,气度。)

    2.小结,交流。

    预设:

    甲: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乙:我还知道很多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时意思是不同的。

    3.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

    形容气候:()

    形容性格:()

    预设:

    清明时节,气候温和湿润。

    他的谈吐很温和。

    四、日积月累

    你见过这种昆虫吗?它是什么?蝉。

    出示古诗《蝉》。学生试读。

    1.方法指导。

    学习古诗的方法

    了解诗人和背景。

    抓字眼明白诗意。

    想象情景悟诗情。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交流你的心得,提出你的疑问。

    3.了解诗人和背景。

    (1)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是唐朝政治人物、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越州(浙江省)余姚人。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2)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但他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经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4.抓字眼明白诗意。

    (1)重点词语把握:

    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2)用自己的话诗歌的意思。

    预设: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5.入诗境,悟诗情。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出示古诗.

    想象作者在皇帝面前吟诵这首诗时的心情,然后用这种心情朗读诗歌。

    背诵古诗。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请你说一说。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篇三】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事物。

    2.根据语境理解相同词语的不同意思,并会写句子。

    3.积累古诗词。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事物。

    2.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根据语境理解相同词语的不同意思,并会写句子。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学完了,现在,我们来到了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一,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一)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单元,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交流一下吧?(出示课件2)

    (板书设计:完成填空)。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________的,文章或蕴含着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就像________(作者)的桂花雨,不仅带给她许多童年的快乐的回忆,还寄托了她浓浓的___________之情,让人深受感动;《落花生》中,用花生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来说明做人的道理;《白鹭》一文让人在体会白鹭美的同时,明白了美就蕴含在____________的事物中,我们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珍珠鸟》则体现出___________的快乐与美好。

    (事物琦君思乡朴实无华用处很多平常信任)

    2.词句段运用(出示课件3)

    (1)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a.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b.思考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发现它们写法上的相似之处的。

    c.运用这种写法,你也写一段话吧。

    生总结句子的写法(出示课件4)

    师:同学们说得对,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对比,体现出花生的朴实无华;把白鹭和“白鹤、苍鹭”对比,体现出白鹭的“一切都很适宜”的特点。

    对比描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写法,这种写法能突出事物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法,并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

    (板书设计:对比的写作手法)

    (2)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出示课件5)

    a.读句子,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思。

    b.理解“温和”的不同含义,并造句。

    c.把你知道的不同语境中有时意思不同的词语写出一个。

    师: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开辟:在第一句中是“开垦荒地”的意思,指“我们”一家人把荒着的土地开垦出来中花生;在第二句中的意思为“创立、创设”,指人工智能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姿态:在第一句中的意思是“物体呈现的样子”,指梅树枝条特殊的样子;在第二句中是“风格,气度”,指人们所呈现出来的精神。

    温和(形容气候)这里常年气候温和,很少有恶劣天气。

    (形容性格)他性格温和,对人很好。

    例:精神一词,有时指“活跃,有生气”。例句:这孩子真精神。

    精神一词还有“宗旨、主要的意义”的意思。例句:我们要领会文件的精神。

    师总结:通过练习,我们发现,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因此,我们在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要联系上下文,这样理解起来会更准确。

    (板书设计: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

    3.日积月累。(出示课件7)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多为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3)写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板书设计: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出示课件9)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游历期间的作品,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5)学生读读背背

    (6)测试学生背诵情况,并设情境练习。

    (出示课件10)

    三、课堂小结。(出示课件11)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一种写作方法,明白了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还学习了一首古诗,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完成填空

    对比的写作手法

    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

    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课件,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湘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红树林》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 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 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吗?

    3. 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 指导朗读:美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氏祥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袜肢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描写自歼好搏己见过的奇观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一点:激发学生对读书和学习的热爱。

    一线:紧扣对话,联系实际。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一、新课导入: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简介季羡林)

    2、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都不一样。你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访谈录)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

    三、模拟采访

    结合插图定好人物对话的基调:

    苗苗:稚气、礼貌。

    季老:亲切幽默、平易近人。

    四、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习

    1、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2、在苗苗与季爷爷的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与习惯即可。)

    预设

    (1)“闲书”问题:

    ①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正课”呢?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②从他们的谈话中你了解到阅读有哪些好处?(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结合自己的体会,还有什么益处?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对阅读的感受吗?

    ③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2)偏科:结合自己的学习。

    (3)学好外语:游学、交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古诗词积累:语文书上、中文经典。

    3、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都的内容。)

    五、拓展延伸

    采访一位自己身边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走遍天下书为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多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富有含义的句子,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概括与表达的能力。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联系其读书体会,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反复阅读的理由及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周游世界啊?(喜欢)那么,如果你有机会独立周游世界,但你只能带一件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东西呢?能你的理由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不同的选择及理由,然后设置一个悬念:但是有一个人啊却做出了一个坚定的选择,你们想知道他的选择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吗?及时地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解释题意

    1、老师:来,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课题。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指着“侣”字问,认识吗?)“哪个小聪明能大声地告诉大家,”侣“字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用字典等书来理解生字词,接下来的生字就让学生自主通过书去理解其意义)

    2、 那么谁又能帮老师你对课文标题是怎么理解的,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一本书为他的伴侣呢?(让多位学生起来回答,不同的见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录音范读(播放ppt的朗读链接)。

    1)老师:跟着录音轻声读一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的生字词,并注意检查自己的读音是否正确,读完后将自己认为容易读错或写错的生字词相互跟同桌,提请同桌应该注意什么。

    2)老师:我们先来学习本课的几个新生字词(在ppt上展示本课的生字词)。

    2、 理清课文的脉络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我的“长生果”》

    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

    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把书叫做我的“长生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一看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3.参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方法,再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再旁边做批注。

    4.小组交流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班级交流

    (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看香烟人小画片;看连环画;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得出了一些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2)反复读一读作者例举的两篇作文,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体验来理解,来谈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由揭示课题内容引入。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理解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长生果,指营养极其丰富。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

    将书誉为长生果,作者对书的钟爱可见一斑。文中真实地回顾了作者少时与书的故事,使作者酷爱读书的情景再现在我们眼前。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的?

    (通过重点段落和句子的分析,明白作者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的如醉如痴。正是不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看来书真正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啊!即使多年之后品味读书的味道,还是这样让人心醉。让我们再读读课文,体会那种读书的乐趣吧。

    五、品读语言,学习积累。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古诗.泊船瓜洲》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学生:积极交流。

    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简介王安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解诗题

    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三、读诗文,明诗意

    (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

    学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

    绿:吹绿、染绿。

    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回过头复习“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

    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

    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四、入诗境,悟诗情

    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

    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

    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

    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3、读中领悟诗情

    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

    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 #教案#导语】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准备了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诗词三首》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陆裂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茄亮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颤悉宽: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

    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与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择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作品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

    (3)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第二课时《秋思》《长相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1)体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

    (2)想象“意”之万重。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

    句诗。

    (3)品味“开”之内涵。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3.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二)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整首词的大意。

    2.讨论:

    (1)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板书设计:

    秋思

    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长相思

    身在征途萧萧风雪难入梦

    心在故园羁旅怀乡情意浓

    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欣赏古诗的时间了,首先,让我们来进行背诗大赛。

    今天来研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今天你就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这首古诗

    二学生自学

    先让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共同学习古诗教师桌间巡视。

    三汇报自学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自学情况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重点词语绿

    2时句的意思

    3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

    (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四总结延伸

    1熟读成诵

    2练习背诵

    3改写短文

    4你离开过家吗?你能体会思念家乡的滋味吗?用几句话写下来

    五课堂总结

    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指名背诵泊船瓜洲,总结上节课的学法

    二导入

    1出示古诗

    2指名朗读

    三学生自学

    分组自学后两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排忧解难。

    四汇报自学

    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集体纠正。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杜仲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时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指导背诵

    五感情升华

    读一读第五课学习的三首古诗,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使人在表达方法上却各有特色,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还知道那些古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被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古诗词三首》教案三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⑴“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⑵王安石,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

    “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

    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⑴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②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③启发想象:

    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

    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

    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

    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⑴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⑵自由填字:

    春风吹()了树梢,吹()了小草,

    吹()了河水,吹()了花苞。

    八、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⑴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⑵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

    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教案【三篇】

    《落花生》这篇课文在写作上主要的特点是以物喻人。课文通过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品尝花生时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整理了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落花生教案1

    一、教学内容

    1、文字:抓住“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重点词语,联系文本,渗透汉字文化教学,注意“爱慕、印”等有形有色的构词特点。

    2、文章:此文浅显易懂,文章层次富有条理,详略分明。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全文以“落花生”为线索,重点围绕“议花生”展开了论述,使人读后便明白一种道理,即“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结构的文章,便于引导学生培咐学习围绕重点内容选材。

    3、文化:借物喻人,借落花生的好处多,喻人要有落花生的品格――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面子,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抓住如此的人文,更利于学生将父亲与一家人的对话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字词的教学,体会文章虽浅显的文字,和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达到识字词习文,习文促进字词的理解。

    2、通过阅读教学,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历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课文“种花生”与“过收获节”、“吃花生”与“谈花生”的比较中,比较详略抓重点;我们谈”与“父亲谈”,比较内容抓重点;在“赞花生”和“学花生”两点中,比较目的抓重点。搞懂“抓重点”的阅读方法。

    3、通过落花生与石榴、苹果、桃在位置、外表、印象三方面的对比,理解父亲与家人的话: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等。

    做有用的人,做落花生一样的人,这只是第一层面的理解。做讲体面,石榴、苹果、桃这样的人,这是第二个层面的理解。明白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即,做又要讲体面而又对他人有好处的人,这是第三个层面的理解。理解许地山的父亲为啥希望他做一个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这盯厅是第四层面的理解。

    三、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一)字词

    1、抓住重点的字词

    1)半亩(mǔ)[拼音]、吩咐(fēnfù)[词义(a.嘱咐;b.口头指派或命令),课文中谁吩咐谁]、榨(zhà)油[字型结构]、石榴(liú)[读轻声]、便宜[多音字]、居然[字义,学会用词]、爱慕[字义,课文中是对什么有爱慕之心?]

    2)巩固字词(思维体操)。

    (二)文章

    1、这一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以落花生为线索,课文讲了“种花生”与“过收获节”、“吃花生”与“谈花生”。

    2、读了课文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细读课文――明白抓重点的阅读方法

    [运用“比较法”去独立阅读课文。这需要老师的指导,交学生去“渔”。]

    1、“对照比较”抓重点

    1)比较详略抓重点(默读方式处理)

    在课文“种花生”与“配则纯过收获节”、“吃花生”与“谈花生”的比较中,老师引导学生看文章的详略,详者为重点。

    2)比较内容抓重点(分角色读:注重人物对话)

    在“我们谈”与“父亲谈”的内容比较之中,“父亲谈”的内容更加重要,学生通过比较内容,抓住了重点。

    3)比较目的抓重点

    在“赞花生”和“学花生”两点中,再找出最重要的,用前两个方法显然无济于事了。老师引导学生看文章的写作目的,于是,“学花生——做有用的人”这一最重点便抓住了。

    2、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读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三、精读课文――体会做落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1、抓出全文的重点段落。

    [估计: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落花生的品质,有了初步的印象。学生很可能在迅速的抓住全文的重点段落。]

    1)找出重点段落,第10段,师生对比,看谁在最短的时间背诵。

    交流心得:我采用的是理解记忆的方法。这一段父亲的话,分成了两部分。我采用的是一句一句的背诵的方法。

    2)理解帮助。

    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① 填表助学,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

    花生

    桃、石榴、苹果

    位置

    埋在地里

    高高地挂在枝头

    外表

    矮矮地长

    鲜红嫩绿

    印象

    挖起来才知道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②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不做苹果一样的人。]

    ③探讨为什么要做花生一样的人?

    [引导学生读父亲接下来所说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他们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④接合现实情境,讨论注重外表是不是不好?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桃、石榴、苹果,外表非常的美,使人一看便生爱慕之心,做这样的人,这是一种现代人的追求,也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明白追求外在美,这没有什么不对的。

    追问:想做什么样的人?

    [估计:学生要做桃、石榴、苹果一样的有外在美的人]

    ⑤理解文中“我”说的那一句:“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讨论什么样人,才是有用的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只讲体面不对。]

    追问: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估计:学生回答即要做一个即要做讲体面的人,又要做一个对人有好处的人]

    ⑥为何文章中,作者的父亲希望作者只做一个像落花生一样的外面不好看而有用的人?

    为了给学生解惑,一是引出作者许地山的笔名“落华生”,说明作者一生也在勉励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一样品格的人。二是,讲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许地山的父亲为什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反而希望孩子们做花生那样的人呢?”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国情来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二十世纪初叶,国家正处于一个极为动荡的年代,国家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急需各类有用的人才,而当时的许多有条件有能力的公子少爷们天天醉酒欢歌,置国难于不顾。面对这样的现实,许地山的父亲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之心的民主人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扎扎实实的学点本领,为国家为民族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做个有用的人。其拳拳爱国之心浓缩在殷殷期望之中,父亲之所以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来参加“收获节”,父亲之所以拿花生与苹果石榴对比来揭示花生得最可贵的品质,许地山之所以将自己的笔名确定为“落华生”,就不难理解了。

    [爱国,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同时,介绍许地山的父亲:许地山,1893年2月14日生于台湾省台南府城延平郡王祠附近的窥园里。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户。

    2、有感情的朗读父亲所说的话,明白做一个有用的人的意义。

    在边吃边谈中,理解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理解这一印字。牢记在心中,一生受用的意识。

    四、超越文本——引发人生思索

    1、了解许地山

    许地山生于1893年――1941年,许地山积劳成疾,导致心脏病逐渐严重。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时,他心脏病再次复发,英年早逝,年仅49岁。

    噩耗传出,第一个送来花圈的是宋庆龄。梅兰芳、叶恭绰、郁达夫、徐悲鸿等许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挽联。当天,香港学校下半旗,港九钟楼鸣钟致哀。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个团体近千名代表举行“许地山先生追悼大会”。国内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会,痛悼这位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爱国者。

    2、谈做一个有用的人。

    3、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或背诵全文重点段落。

    落花生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板书:(二)母亲的建议)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三)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4)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体会。

    (板书:略写详写)

    3.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过收获节,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七)总结: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八)作业。

    1.用“居然”“成熟”造句。

    2.背诵课文。

    落花生教案3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亭,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初步掌握分清文章的主次,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由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 我们来看课文.

    二,理清段落,概括段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听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二,学习重点,理解话语,明白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把三姐妹说的花生的好处用上关联词说上一句话.

    2.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 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1)读一读第一处议论,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学习小组讨论.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四人小组讨论.

    (3)学生交流.

    适时理解: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C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果实的区别是什么

    D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花生最可贵的一点是什么 你能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吗 (板书:藏而不露)

    (4)让我们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读父亲的话.

    (5)父亲向我们讲花生藏而不露的品质是为了什么 出示父亲的第二句话.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父亲的话是不是说不需要外表美 (父亲强调的是人要实用,要有内在的美.)父亲的话我们明白了吗

    出示"我"的话: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理解"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怎样的人.

    (6)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 什么叫有用的人 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三,《落花生》一文借物喻理,包含了深刻的做人道理.但这些道理的领悟要得法地引导,从而使学生大胆思维,各抒己见.

    四,提供辩题练口才

    1.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 为什么 请各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实话实说.

    2.在充分辩议的基础上完成练习.

    以"我要做那样的人"为题写一二段话,要求实话实说,有真情实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