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历史?对联的起源-1 张贴桃符: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古老风俗。桃符,即春节时挂在大门两边的桃木板,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画像,或书其名字,分挂大门左右两边,用以驱鬼避邪 对联的起源-2 张贴门神:神荼郁垒的形象,唐代以后被秦琼、尉迟恭所取代。二人是唐初的开国功臣,那么,对联的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对联起源于三国时代。
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在江西庐陵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
扩展资料: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经典对联:
1、
上联: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下联:吞得尽胸中云梦,方许对古人言诗。
2、
上联:春暮偶登楼,上下鱼龙,应惜满湖绿水;
下联:酒醉休说梦,关山戎马,未如一枕黄梁。
3 、
上联:不夜灯光,便是玲珑世界;
下联:通宵月色,无非圆满乾坤。
4、
上联:时际上元,玉烛长调千户乐;
下联: 月当五夜,花灯遍照万家春。
5、
上联:春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
下联: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对联,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常见于春节或其他重要场合的装饰物,亦可用于一般装饰。对联的组成结构,是由上下两联组成,通常为字数相同,语义相关,平仄对仗的句子。
来历: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春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门上挂桃符,为了驱鬼避邪,后来改挂对联。对对子、写对联,是古代读书人必修的课程,普通文人骚客也会以此为乐。对联的艺术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高峰,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对联和对的巧妙的对联。
种类:
对联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一种分类方法是按照句数分类,有单句联、双句联、多句联三种。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照用途分类,有春联、寿联、婚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文化联、格言联、戏谑联、庆贺联等。
格律:
对联的格律是指对联的书写规则和要求。首先,对联的上下两联字数必须相同,且意义相关。其次,对联的平仄要求严格,上下两联的平仄要相反,以达到音韵和谐的目的。同时,对联的用词和语法也有要求,通常要求用词对称,语法结构相同。此外,对联的题目和内容也需相关,不能出现无关的词汇。
总的来说,对联是一种高度精炼、充满艺术性的文学形式,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一到喜庆的日子我们就会贴起对联。就如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哦,寓意着新年的好兆头,同时,也是将门神引进门的日子,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对联。寓意着将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并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那么,我们贴对联到底是起源于哪个朝代呢?
据历史记载,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都会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但那个时候的对联被称为“桃符”,而不是像现在的对联。而且那时的桃符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写着传说中的降鬼大神,是用来驱鬼压邪的,并非像现在这般写在红纸上贴在大门的左右,寓意着祈福、祝愿。
悬挂“桃符”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直到五代时的后蜀时期才被代替。那时候后蜀国的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的让他的一个手下名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中的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于是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并被后代人们一代代的延续下去。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并且它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 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
对联又称楹联,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成了最早的对联。
以上就是对联的历史的全部内容,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