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历史?1. 濮阳古称帝丘,相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因而有“帝都”之誉。在春秋和战国时期,它曾是卫国的都城。2. 进入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濮阳成为濮阳国和濮阳郡的所在地。3. 唐朝初年,濮州设立于此,后改称澶州。4. 宋朝时,濮阳被称作澶渊郡,景德元年(1004年),辽与宋在此地会盟,那么,濮阳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濮阳的历史典故如下:
一,仓颉造字
仓颉为了改变人们记载事情的方法,日复一日的在思考和观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仓颉的努力下,他创造出了现在的汉字的雏形,被尊称为造字圣人。现在的濮阳地区还存在着仓颉陵,以便人们可以去进行祭拜。
二.,子路负米
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很远很远的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
三,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濮阳县,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拥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早在秦朝时期,这里就设立了濮阳县,以位于濮水之阳而得名。《礼记》中记载的“桑间濮上”,更增添了其历史传奇色彩。远古时代,五帝中的颛顼、帝舜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曾是他们的重要据点,被尊称为“帝舜故里”和“颛顼遗都”,还有“帝丘”的美誉。
春秋时期,卫国在此建立了长达400多年的都城;孔子周游列国的14年中,有10年足迹遍布濮阳。战国时期,濮阳因其地理位置而得名。随着历史的变迁,北宋真宗与辽国在1004年于濮阳签订了《澶渊之盟》,这一历史事件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民国时期,濮阳的名称有所更迭,直到1983年设市,1987年再次设立县制。
1987年的行政区划调整中,濮阳市撤销了一些乡镇,如两门镇并入海通乡,新习乡划归高新区管理。目前,濮阳县辖有6个镇和15个乡,其中包括众多历史遗迹,如仰韶文化时期的“中华第一龙”遗址,以及帝舜故里瑕丘、姚墟等名胜古迹。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文明,拥有65处文物古迹,包括历史文化遗产、地表文物和现代文物。
濮阳也是人杰地灵的宝地,孕育了众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贤士。如张挥始祖、商鞅、吴起等历史人物,他们的故事成为了这片土地的骄傲。
归属于安阳市
1983年9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安阳地区,建立濮阳市,并将原安阳地区所辖滑县、长垣、濮阳、内黄、清丰、南乐、范县、台前8个县划归濮阳市。1984年2月,撤销濮阳县成立濮阳市郊区。1986年3月22日,濮阳市所辖滑县、内黄县划归安阳市,长垣县划归新乡市。5月28日,划濮阳市郊区胡村乡、孟轲乡、王助乡、城关镇、岳村乡及清河头乡一部分置濮阳市市区。1987年6月12日,撤销市郊区恢复濮阳县建置,并将市区城关镇划归濮阳县,同时把城关镇的马呼屯、辛庄、辛庙、贾庄、申庄5个村划归市区孟轲乡。2003年2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民函[2002]222号),市区更名为华龙区。[3
本文旨在探寻濮阳之美,畅游中华文化之源,为读者提供背景信息,并引发读者的兴趣。濮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不仅赋予其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同时也是开展中华文化研究的理想场所。
一、濮阳的历史文化
濮阳是河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远古时代起,濮阳就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商代至清代,濮阳一直是行省、国都和地方重镇,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濮阳,既有陶瓷、玉器、铜器、石器等丰富的文物,也有人文景观如孔雀城、开元寺、龙亭公园等。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的观赏价值,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同时,在濮阳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如战国时期的名将魏无知、唐代的范仲淹、“书圣”欧阳修、清代的郑板桥等,为濮阳的文化发展增添了文化艺术的瑰宝。
因此,濮阳不仅是开展中华文化研究的理想场所,也是进行历史文化旅游的必到之地。
二、濮阳的名胜古迹
濮阳的名胜古迹非常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孔雀城、五鼓楼、开元寺、龙亭公园等。
孔雀城,又称金雀山城,位于濮阳市城区西北部。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的晋景公曾经雇佣了80,000个工匠修建孔雀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一个瑰宝。
帝丘、卫国都、澶州、开德府、开州、开县、濮阳县、濮阳专区、濮阳市
1、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
春秋、战国时为卫国都。
两晋、南北朝为濮阳国和濮阳郡。
唐初为濮州,后改澶州。
宋为澶渊郡,景德元年(1004年)辽、宋会盟于此,史称“澶渊之盟”。
2、宋元时期:濮阳改称开德府,一度成为北辅,即保卫京师和河朔安全的屏障,称“北门锁钥”。
3、明朝时期:濮阳仍称开州,辖濮阳、清丰、南乐,属大名府,范县属东昌府,台前(寿张一部分)境属兖州府。
4、民国时期:民国二年(1913年),曾改开州为开县,但因与四川、贵州两省的开县重名,1914年1月复称濮阳县。
濮阳县、南乐县、清丰县归河北省大名府管辖,范县属山东省东昌府,台前县系寿张县一部分属山东省东临道。
1926年,范县改属曹濮道。
5、1983年9月,撤销濮阳县,成立濮阳市,并将原安阳地区所辖滑县、长垣、濮阳、内黄、清丰、南乐、范县、台前8个县划归濮阳市。
6、1984年2月,撤销濮阳县成立濮阳市郊区。
扩展资料:
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
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以上就是濮阳历史的全部内容,民国时期:民国二年(1913年),曾改开州为开县,但因与四川、贵州两省的开县重名,1914年1月复称濮阳县。濮阳县、南乐县、清丰县归河北省大名府管辖,范县属山东省东昌府,台前县系寿张县一部分属山东省东临道。1926年,范县改属曹濮道。1912年~1949年,辖区各县建置及隶属改易较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