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历史?3.公元前192年(西汉惠帝三年)惠帝刘盈立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4.138年(东汉顺帝永和三年)分章安之东瓯乡置永宁县,西犹兼处州地,户不满万,县始于瓯江北岸,是为温州建县之始。5.323年(东晋明帝太宁元年),析临海郡温峤岭以南地区置永嘉郡,治所设于永宁,辖永宁,那么,温州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温州,这座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城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以来,温州的五马街便以其悠久的历史而闻名,被誉为浙南的“瓯”。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便有人类的劳动足迹。战国时期属越国管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温州被划入闽中郡。汉朝时期,东瓯国的建立,使得温州的历史地位更加显赫。汉顺帝永和三年,温州设置永宁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又设立永嘉郡。唐代,温州的经济与文化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手工业的兴盛,使得温州在南宋时期成为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温州的南戏文化更是独树一帜,14世纪中叶,剧作家高明的《琵琶记》成为了南戏的代表作,被译为多国文字,传播四方。此外,温州在学术、文学、艺术等领域也人才辈出,如黄公望、刘基、孙诒让等。宋朝时期,温州的学者众多,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在学术界独树一帜,而"永嘉四灵"诗派则在诗坛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进入当代,温州的文化教育界更是群星璀璨。夏鼐、夏承焘、苏步青、谷超豪等知名学者和科学家在此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永嘉禅师,作为六祖慧能大师的法嗣,对佛教文化的发展贡献卓著。嘉靖年间,温州的鲍一中与吴承恩之间的诗文交流,展现了温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文林带着儿子文征明在温州为官,而戚继光则在此地抗倭,彰显了温州人民的英勇精神。
温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温州古代称瓯越。还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战国时属越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闽中郡。汉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践后裔驺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俗称东瓯王。汉顺帝永和三年置永宁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设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气候温暖,"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温州。
温州古为瓯地,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西汉惠帝三年(前192)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驺摇)都地。汉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 永宁县,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北岸今永嘉县瓯北镇境内,是为温境建县之始。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置永嘉郡,郡治设在瓯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区),是温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 五年(622)置东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温州,自此以后,历1300余年至今,州名无改,州境亦无大变。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1月8日温州成立"军政分府",隶浙江军政府。 温州古称“瓯”,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就有原始瓯人繁衍生息。 1914年6月置瓯海道,辖温州、处州二府,道尹公署驻永嘉县,属浙江省。1932年 建立行政督察区。温州区初称浙江省第十县 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办事处驻永嘉县 。后数度更名,称第四特区、第三 特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8年4月,改称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建立温州市军事 管制委员会;8月26日成立第五专区,并设温州市。建国后,改称为温州区专员公 署。其后,名称和辖县有所变动。
温州是东瓯国都城。东瓯王国(西汉,公元前192~前138年),《史记》记载东瓯是由西汉朝廷——惠帝刘盈三年(公元前192年)正式封立的诸侯国。
温州古代是东瓯国。
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唐时始称温州,简称“瓯”或“温”。瓯是一种陶制器皿,约在新石器时代,温州居住着原始瓯人制作陶器。留学海外的温州学子在看到香港被称作HONGKONG的时候根据瓯语发明了YUJEU这个称呼。
温州历史悠久,古代称瓯越。温州历史上以造纸、造船、鞋革、绣品、漆器著称,亦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之一。 北宋时成为当时的港口重镇,被朝廷辟为对外贸易口岸,南宋时海上贸易尤其发达,是四大海港之一,现仍为浙南、闽北货物进出的咽喉。晋人郭璞在《山海经》中描述温州的地形为“瓯居海中”,这是有关“瓯”的最早文字记载之一。据晚清学者孙诒让考证,夏为瓯,殷为沤,周为欧,因世异字,故“瓯”从夏始。
以上就是温州历史的全部内容,综上所述,温州这个名字源于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它既体现了温州地理位置的特点,又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今,温州已经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城市,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