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袁氏的由来 袁姓和哪个姓是世仇 袁家历史 袁姓皇帝一共36位 关于袁姓的历史和现状的来源
历史分布和迁移
编辑
自春秋末,袁姓一直活跃在河南一带。
袁雹销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
到汉朝,形成了以汝南汝阳(今河南汝南)为中心的大姓。
从袁安以下的四代人都做到太尉、司徒、司空的高位。
如果说汝南袁氏在东汉时大放异彩,强盛了百余年并上演了由盛而衰乃至最终湮灭的历史悲喜剧的话,那么从曹魏至隋唐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由陈郡(当时为陈国,后改为陈郡)袁氏唱主角,再创袁氏家族史上的辉煌,对袁姓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陈郡的袁氏自东汉袁滂任司徒开始,曹魏,晋朝至隋唐,人才辈出,子孙连续13代都有人担任重要职务,活跃在政坛将近600年,权势显赫。
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
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
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
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
袁姓分布
宋朝时期,袁姓大约有26万人,以人数算宋朝第六十四位大姓。
湖南。
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
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区、惠阳区等地。
明朝,袁姓大约53万,为明朝第三十六大姓。
袁姓人口增老兆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宋、元、明600年袁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的袁姓人口萎缩严重。
明末,袁姓也进入了台湾,袁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华北回迁。
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
[4]
●当代分布
袁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七位,属于超源含游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六十三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8%左右。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两省,大约占袁姓总人口的23%。
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在南方,袁姓人口在江西、江苏、四川、浙江、湖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8%。
袁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
总体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过北方。
在台湾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们大多是清朝时期和1949年左右从中国大陆迁居来此,主要聚居在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
在国外,袁姓侨居地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及欧美一些国家;袁世凯的后代侨居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四。�
寻根溯源 起源有三:1、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唐书·宰相世系表》、《明方九灵序四明姓氏谱图》等所载,袁姓出自妫姓,帝舜之裔,周时陈国始君胡公满之十一世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从齐桓公盟会,赐邑阳夏(故城在今河南太康),以祖父字名为氏(悔旁山因古时爰、袁、辕相同)。2、一说涛涂字仲,谥号宣,人称之为袁宣仲,其裔孙告,秦末时避难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袁为氏。③其他少数民族如满、蒙、回、土家、彝、瑶、白、朝鲜有此姓。
得姓始祖袁涛涂。以妫为姓的后裔,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的胡公满,妫满其孙靖伯庚,靖伯庚第九世孙名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爰”为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爰”和“袁”在古时通用,爰氏亦为袁氏。又因上古时爰又写作“辕、氵袁、木袁、援”等字,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涛涂的后代世居阳夏,秦末年,传至辕颇裔孙辕告又避难徙居河洛之间,告少子名政,以袁为氏,其子孙后代未再混用。这样袁涛涂就成为袁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从前文所述,袁姓发源于河南太康,辕告徙居河洛之间 ,而袁政因把辕改为袁,因而也有人认为袁政是袁姓的得姓始祖。西汉初年,袁政十一世孙袁,被封贵乡侯,复举家迁回阳夏定居,并成为当地望族,号称陈郡袁氏。东汉有袁姓播迁河南汝南,到袁八世孙袁安时贵显荣耀,因其不避权贵,为时人所称颂,又因袁安的子孙后代,累世官宦,四世三公,盛于东汉,“汝南袁氏”遂成为东汉的著姓。到东汉末年,袁姓有袁绍称雄河朔,袁术僭号寿春,皆名噪一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陈郡袁姓迁河东太原,有陈郡的袁焕(袁启尘安叔父袁璋的后裔)迁京兆,后又分出华阴一支,袁绍次子袁熙的裔孙袁令喜,世居河北东光;袁术败后,子孙散逃于襄阳;居彭城者,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板荡,晋室南迁,许多居于中原的袁姓士族渡江南下,历东晋、宋、齐、梁、陈,多因仕宦而散居江南各地,另外还有许多袁姓人聚居在江西袁州宜春郡,形成当地大族,袁州也因袁姓聚族而居得名。隋唐时期,袁姓子孙旺于江南,而中原袁姓依然繁衍不衰,而且有资料表明唐宋时期袁姓仍为中原大姓,这一时期,还有部分袁姓徙居浙江杭州、宁波、奉化、鄞县及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宋末,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进扰,袁姓又徙居于今湖北丹阳,安徽庐江,江苏无锡、扬州、南京等地。宋元以后,袁姓子孙辗转徙居到全国各地。近代史上,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望出项城,其妻妾成群,家族庞大达千人,分居全国各地,侨居美、英、法、德、日、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台。至此袁姓人已遍布海内外。如今,袁姓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袁姓约占全国汉族袁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
郡望堂号袁姓郡望主要有:1、陈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2、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属河南);3、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4、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苏徐州);5、东光县,治所在今河北东光;6、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7、华阴县,治所在今陕西华阴;8、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9、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属河南); 10、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11、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12、宜春县,治所在今江西宜春。
堂号:“陈郡”、“汝南”、“彭城”、“陈留”、“怀楚”、“维则”、“介禳”、“介江”、“介祉”、“卧雪”、“守正”等。�
宗族特征1、在汉晋南北朝时期,代有才人出,风光贵显千余年,为世人所敬仰。2、字行辈份严谨有序。如江苏丹徒袁姓一支字行辈份排语为:“恭宽信敏惠,仁义乃贤师,忠孝承家学,道德培福基。”
名人精粹 袁安: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东汉名臣,他多次弹劾外戚专横,京师肃然,名重朝廷,时人称道。袁绍、袁术:汝南汝阳人,东汉末时诸侯,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家庭的兄弟俩,其中袁绍曾割据冀、青、幽、并,后在官渡之战中败北;袁碧中术则曾僭号寿春,后亦为曹操击败。袁山松:西晋吴郡太守,博学能文,曾著《后汉书》百篇。他擅长音乐,与羊昙之唱乐、 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袁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采出众,代表作为《后汉纪》。袁郊:陈郡汝南人,唐朝文学家,作有传奇《甘泽谣》一卷。袁枢: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南宋史学家,喜读《资治通鉴》,乃著《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各自独立成篇,为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著作。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湖北公安人,明朝学者,三袁是明朝复古派“七子”之后,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其中以袁宏道成就最著,有《袁中郎集》传世,其善诗歌古文,反对摹古,以清新见长。袁崇焕:广西藤县人,明朝戍边名将,有勇有谋,敢作敢为,威震关东,后被奸臣陷害而死。袁于令:吴县(今属江苏)人,明末清初著名戏曲作家,作有传奇八种,杂剧一种,另有《隋史遗文》。袁江:江苏江都人,画家,所作景物多曲折有致,笔墨严整,为清代画界能手。袁枚: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文学家,人称随园先生,其诗文不拘形式,自成一格,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书,为“江右三大家”之一。袁国平:湖南邵阳人,曾任
袁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属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最早出自妫姓,属于先祖名字为氏,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始祖是袁涛涂。袁姓发源于中原地区,具体是河南太康。袁姓子孙辗转全国各地还是在宋元之后。
袁姓的历史发展
袁姓的起源其实有很核型拦多改胡种说法,也有很多种文献典籍提出证明,但由于时间比较久远,很难得出统一的答案。
袁姓的后人在经历五千年的迁徙传播,一开始是在河南太康,随后徙居到河洛之间,后来随着政治军事原因,在宋元之后迁徙到了全国。
袁姓人在租银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等省较多,约占全国汉族袁姓人口的54%。袁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59位,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33位。
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四。�
寻根溯源 起源有三:1、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唐书·宰相世系表》、《明方九灵序四明姓氏谱图》等所载,袁姓出自妫姓,帝舜之裔,周时陈国始君胡公满之十一世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从齐桓公盟会,赐邑阳夏(故城在今河南太康),以祖父字名为氏(因古时爰、袁、辕相同)。2、一说涛涂字仲,谥号宣,人称之为袁宣仲,其裔孙告,秦末时避难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袁为氏。③其他少数民族如满、蒙、回、土家、彝、瑶、白、朝鲜有此姓。
得姓始祖袁涛涂。以妫为姓的后裔,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的胡公满,妫满其孙靖伯庚,靖伯庚第九世孙名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爰”为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祥宴漏陈国上卿。“爰”和“袁”在古时通用,爰氏亦为袁氏。又因上古时爰又写作“辕、氵袁、木袁、援”等字,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谨烂字五族之异。”涛涂的后代世居阳夏,秦末年,传至辕颇裔孙辕告又避难徙居河洛之间,告少子名政,以袁为氏,其子孙后代未再混用。这样袁涛涂就成为袁姓的祥做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从前文所述,袁姓发源于河南太康,辕告徙居河洛之间 ,而袁政因把辕改为袁,因而也有人认为袁政是袁姓的得姓始祖。西汉初年,袁政十一世孙袁,被封贵乡侯,复举家迁回阳夏定居,并成为当地望族,号称陈郡袁氏。东汉有袁姓播迁河南汝南,到袁八世孙袁安时贵显荣耀,因其不避权贵,为时人所称颂,又因袁安的子孙后代,累世官宦,四世三公,盛于东汉,“汝南袁氏”遂成为东汉的著姓。到东汉末年,袁姓有袁绍称雄河朔,袁术僭号寿春,皆名噪一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陈郡袁姓迁河东太原,有陈郡的袁焕(袁安叔父袁璋的后裔)迁京兆,后又分出华阴一支,袁绍次子袁熙的裔孙袁令喜,世居河北东光;袁术败后,子孙散逃于襄阳;居彭城者,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板荡,晋室南迁,许多居于中原的袁姓士族渡江南下,历东晋、宋、齐、梁、陈,多因仕宦而散居江南各地,另外还有许多袁姓人聚居在江西袁州宜春郡,形成当地大族,袁州也因袁姓聚族而居得名。隋唐时期,袁姓子孙旺于江南,而中原袁姓依然繁衍不衰,而且有资料表明唐宋时期袁姓仍为中原大姓,这一时期,还有部分袁姓徙居浙江杭州、宁波、奉化、鄞县及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宋末,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进扰,袁姓又徙居于今湖北丹阳,安徽庐江,江苏无锡、扬州、南京等地。宋元以后,袁姓子孙辗转徙居到全国各地。近代史上,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望出项城,其妻妾成群,家族庞大达千人,分居全国各地,侨居美、英、法、德、日、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台。至此袁姓人已遍布海内外。如今,袁姓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袁姓约占全国汉族袁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
郡望堂号袁姓郡望主要有:1、陈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2、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属河南);3、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4、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苏徐州);5、东光县,治所在今河北东光;6、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7、华阴县,治所在今陕西华阴;8、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9、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属河南); 10、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11、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12、宜春县,治所在今江西宜春。
堂号:“陈郡”、“汝南”、“彭城”、“陈留”、“怀楚”、“维则”、“介禳”、“介江”、“介祉”、“卧雪”、“守正”等。�
宗族特征1、在汉晋南北朝时期,代有才人出,风光贵显千余年,为世人所敬仰。2、字行辈份严谨有序。如江苏丹徒袁姓一支字行辈份排语为:“恭宽信敏惠,仁义乃贤师,忠孝承家学,道德培福基。”
名人精粹 袁安: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东汉名臣,他多次弹劾外戚专横,京师肃然,名重朝廷,时人称道。袁绍、袁术:汝南汝阳人,东汉末时诸侯,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家庭的兄弟俩,其中袁绍曾割据冀、青、幽、并,后在官渡之战中败北;袁术则曾僭号寿春,后亦为曹操击败。袁山松:西晋吴郡太守,博学能文,曾著《后汉书》百篇。他擅长音乐,与羊昙之唱乐、 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袁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采出众,代表作为《后汉纪》。袁郊:陈郡汝南人,唐朝文学家,作有传奇《甘泽谣》一卷。袁枢: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南宋史学家,喜读《资治通鉴》,乃著《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各自独立成篇,为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著作。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湖北公安人,明朝学者,三袁是明朝复古派“七子”之后,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其中以袁宏道成就最著,有《袁中郎集》传世,其善诗歌古文,反对摹古,以清新见长。袁崇焕:广西藤县人,明朝戍边名将,有勇有谋,敢作敢为,威震关东,后被奸臣陷害而死。袁于令:吴县(今属江苏)人,明末清初著名戏曲作家,作有传奇八种,杂剧一种,另有《隋史遗文》。袁江:江苏江都人,画家,所作景物多曲折有致,笔墨严整,为清代画界能手。袁枚: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文学家,人称随园先生,其诗文不拘形式,自成一格,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书,为“江右三大家”之一。
源流一
袁氏族徽
出自姚姓,即为舜帝姚重华后裔。
舜帝姚姓妫姓的33世嫡长孙妫满被周武王封为陈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
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
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
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袁”亦作“辕”“爰”。
陈胡公之裔。
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
伯爰之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称“爰涛涂”。
亦作袁涛涂。
世代为陈上卿。
其后有“袁”氏。
史称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
陈郡袁氏从周朝就已世居我国北方,从魏晋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经南迁,出自陈郡、汝南两望族后裔早已散居江南许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许多显赫名人已出现在江南地区。
明、清之际,升稿袁姓已遍及全国。
源流二
出自轩辕黄帝,轩辕以德得天下。
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
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
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所居之地,有以辕为名之邑,后称为袁邑。
上古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
源流三
出自少数民族。
据《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有小异,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为性粗猛,党类同心,至于寇难,翕然相依,斗无行阵,头别冲突,乍出乍入,不能坚战,其俗蹲踞亵黩,无所忌避,婚姻用牛马纳聘以为荣。
俗无俗,不作酒,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白将妇归。
颇讳娶寡妇而优怜之,其畜产自有记识,虽阑纵在野,终无妄取。
俗不清洁,喜致雷震。
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其中,张臂引弓,佩刀挟槊,无异于生,而露坎不掩,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唯车轮高大,幅数至多。”高车之种有六:培乱狄氏、袁(韦)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
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
(见《北史·高车传》。
)六种之袁纥氏,袁韦形近,韦回同音,实乃回纥部族。
《唐书·回纥传》云:“回纥,其先匈奴之裔,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依托高车,臣属突厥,近谓为特勒,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纥,即高车六种之袁纥氏。
在以回纥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联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图瓦共和国的先民。
唐谓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写作“秃马敦”“秃巴思”,《元史》写作“吐麻”“秃马”。
第十一姓乞袁氏,实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颜氏”,或称“乞引氏”。
袁、颜、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
乞袁氏与“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据的,其后裔自谓出自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随后人以袁为姓。
源流四
源于改姓,属于长者赐姓为氏。
据史书《明史》记载,明朝崇祯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在灾荒年收养数百个百姓遗弃幼儿。
灾荒过后,袁葵又让百姓们把孩子领回。
在袁葵离任时,这百姓纷纷抱着曾被袁县令养育的亲骨肉,请他赐予他们袁姓名字。
袁葵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这些孩儿永记袁葵的恩德,世代称己是袁氏。
源流五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皇族拓拔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鲜卑拓跋氏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即有胡姓汉化的内容。
他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汉姓元氏,成为朝中第一姓,自己就称为元宏。
到了隋朝时期,一些拓拔氏后裔已经分不清元、袁二姓吵中孝的区别,故而有称袁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土默特部乞袁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早在南北朝时期的漠北民族十五部大联盟中,就有蒙古族土默特部,即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先民。
到了唐朝时期,称之为“都播(都波)”,在史籍《蒙古秘史》中,记录其后裔在宋、元时期的称“秃马敦(秃巴思)”,而在史籍《元史》则中记作“吐麻(秃马)”。
在都播(都波、秃马敦、秃巴思、吐麻、秃马)族人的蒙古化衍迁过程中,第十一姓即为乞袁氏,即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始祖乞颜部姓氏,亦称乞引氏、乞元氏。
其后裔自谓源于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多冠有汉姓为袁氏者。
另外,在蒙古族古老的乞颜部中还有一个分支,即呼热特氏族,在明朝时期即多冠汉姓为袁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满族、瑶族、彝族、白族、朝鲜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袁氏族人分布。
例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丁当乡及云南省富宁县的瑶族袁氏,在当地皆属大族。
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 *** 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袁氏,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