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语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备课教案

  • 语文
  • 2023-05-16
目录
  • 四年级上繁星教学反思简短
  •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备课教案
  • 四年级人教版语文阅读与鉴赏
  • 四上语文教案简案
  • 四年级语文教案教材

  • 四年级上繁星教学反思简短

    《爬天都峰》这是一篇小学三年级上册的精读课文,作者是黄奕波。课文描写了在假日,“我”和爸败慎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接下来我搜集了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了解大意,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天险,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天险。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登过黄旗山吗?(课件出现“登黄旗山”)(部分学生答:登过)

    谁能谈谈登黄旗山的感受?(生:辛苦、高兴……)(再出现“登:踩、脚向下用力”)

    而这里有个小妹妹面对这天都峰(出示“天都峰图”)却是“爬”的,请跟老师写一写这个字。请注意“爪”字里的是竖,别写成“瓜”。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部,海拔1810米。鲫鱼背是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她“爬天都峰”的惊险经历。请读课题——3、爬天都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自由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学习生字词。

    (1)学习6个会认的生字。(陡、链、颤、攀、鲫、呵;重点:颤的发音)

    A请个同学来读一读,师指导全班读准“颤”。

    B藏在词语,你还能读准吗?全班齐读(出示:笔陡、铁链、发颤、攀树、鲫鱼、笑呵呵)

    (2)学习10个会写的生字。(出示:峰、顶、似、苍、仰、咱、奋、辫、勇、居)

    A请自由地读一读。

    B重点指导检查:后鼻音“峰、顶、仰”;平舌音“似、苍”

    C请男女读词语:峰顶、似乎、仰望、白发苍苍、咱们、奋力、、辫子、勇气、居然、力量、忽然、决心、终于。

    D重点指导写:勇、辫。(说易错处、书空、组词、区分瓣与辫)

    3、再读课文。

    小妹妹爬的这座天都峰有什么特点呢?请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直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天险。

    1、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生:)

    出示: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这两句感叹句分别告诉了我们天都峰有什么特点?(在题目旁板书:高、陡)

    2、品读重点句子。(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

    (1)品读“高”的句子。(看图)

    啊,多高的天都峰呀!请你来读一读!(两个学生、齐读)

    (2)品读“陡”的句子。(想象画面)

    A这天都峰不仅高,还很陡,请边读边想象如果是你站在山脚所看到的画面滑瞎。

    B请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生:)请你带着自己的想象读一读!(理解“似乎”)似乎可以换成哪个词?(生:好像)

    C实验(出示链子):如果这是石级边上的铁链,似察让敬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展示“挂”红色),你认为陡吗?(生:很陡,几乎垂直)让你站在上面,有什么感觉?(生:好怕、发抖、真叫人发颤!)请你带着这种感觉读读。

    (3)全班读重点句子

    师:看着这么高而陡的天都峰,我怕得脚都抖起来,请读——

    师:实在太危险了,我怕得大叫起来,请读——

    3、面对天险(板书),小妹妹有信心爬上去吗?(生:没有)请读句:我爬得上去吗?

    四、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体会一老一少的决心。

    1、就在这时候,发生什么事呢?请轻声读一读第三至五自然段。

    2、谁来发生什么事?(生: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来了,跟小妹妹一起爬。)

    3、展示对话:

    老爷爷叫:“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A个别演读。

    B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一下当时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4、交流想法。

    (生:老爷爷在想年纪这么小的小妹妹也敢来爬天都峰,真了起,我怎能输给他呢……小妹妹在想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都能爬天都峰[哪个词看出年纪大:白发苍苍],我怎么会不能了……)

    小结:就这样,他们在心里都树立信心,还决定一起爬上去。(板书:树立信心)

    5、男女分角色读对话,师读旁白。

    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让我们一起来重演这有趣的一幕,请男同学当老爷爷,女同学当小妹妹,请捧起书做好准备……

    五、总结。

    最后,他们有没有战胜天险,爬上峰顶呢?(生:有)

    下一节课,我们就继续探究他们是怎样战胜天险的。(板书:战胜天险)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字,学会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及对于表达文间思想感情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天都峰的险峻,体会“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汲力量、战胜困难的。

    4、学习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读课文感悟"我"与老爷爷是如何相互激励着爬上天都峰的,在读中学会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懂的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

    [教学难点]

    读懂文中爸爸的话;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理解重点句意的能力。

    第二课时

    内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过程: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孩子们都十分喜欢天都峰,那么怎样才能对同学的喜欢的

    描写天都峰的这段留下深刻印呢?我教给大家一个方法,就是一边读一边想,把你的感受再用画表现出来。

    2、先边读边想,然后画出天都峰

    3、屏显————学生的画

    a、绘画学生说出自己画这幅画的意图

    b、评画————同学们,你们认为谁画的好?为什么?

    4、指导朗读: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你们能不能试着把它读出来呢?(生练习读)

    抽读————评读————齐读

    5、提问:这段里有个“似乎”是什么样意思?如果没有个这词,这句话的意思有变化吗?

    生讨论后回答

    6、请齐读第二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7、提问:(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圈点句画)从哪些词句可看出“我”的害怕畏惧?

    (1)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

    8、问:是什么促使我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呢?请自由读3—7节,找出我心理的变化及产生变化的原因。

    生自读勾画3—5节

    屏显————“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1)为什么都带有“也”字?这话的意思是什么?

    [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大)怎么也来爬呀?]

    春面互相怀疑,实则表示敬慕,说明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9、我是怎么爬的?默读6、7节,用“。”标出写爬山动作的词

    (1)“奋力”?(拼尽全身力气)

    (2)“攀着铁链”“手脚并用”————爬山的艰难

    10、引读第7节

    (1)你从“终于”中体会到什么?(爬得辛苦,上后喜悦)

    屏显————第二次对话

    讨论(1)“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引导想象:

    “我”和老爷爷看到对方来爬天都峰,分别会怎么想?

    11、屏显————爸爸的话

    (1)“汲取”?“我”和老爷爷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的话里懂得了什么道理?

    (在人与人相处中,只要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学习,再加上自己的奋斗和努力,不管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三、总结延伸

    1、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山峰退缩了,有的人望着笔陡的山道犹豫不前,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不知该如何前进……这时,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2、提炼: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当你们面对困难,挫折时,一定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足勇气,战胜困难的。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篇3

    一、揭题,勾画心中的天都峰

    1、师: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接下去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一起随着课文中的小姑娘去爬一爬天都峰,看看我们能有什么收获?

    现在,我们来到 了天都峰脚下,站在天都峰脚下 ,我看到—(引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勾画心中的天都峰,点评交流

    师:你们觉得这位小姑娘用语言描绘出了天都峰的什么特点?

    生:(答)

    师:一个挂字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答)

    师:为什么作者要在这儿写天都峰的高和险呢?

    (小组讨论)

    师小结: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爬天都峰要有勇气和力量。

    3、看书观察天都峰

    师:你们看书上这幅图,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险,那我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好,谁试着读一读第2自然段?

    (指名读→齐读)

    师:(过渡)天都峰比云彩高,而且笔陡笔陡,爬天都峰难呀,难于上青天,我站在天都峰脚下会想些什么呢?

    生:(答)

    师:是呀,很多游客都和这个小姑娘一样,抬头望着天都峰,害怕了,犹豫了。

    师:能爬上天都峰的,都是勇士呀!这个小姑娘有没有爬 上天都峰呢?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是什么力量让她勇敢地爬上天都峰顶?我们来看课文。

    二、深入读、议、理解我和爷爷爬上峰顶的过程

    1、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到最后,用笔把小姑娘是怎么爬上天都峰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

    (生自学)

    2、交流,指导感情朗读。

    (1、)生:读找出的句子。

    (2、)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小姑娘在爬山的过程中还会有什么样的动作?

    (3、)请用上“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 ),一会儿( ),”来说一说你想到的动作。

    (4、)仿照这句话来说一句话。

    (5、)就这样,,爬呀爬,小姑娘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老师看到有的孩子读的时候笑眯眯的,就像自己也爬 上了峰顶一样。请大家再读一读7自然段。

    3、想象说话:

    师:那么老爷爷又是怎样爬天都峰的呢?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说)

    师:“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大家觉得老师读的和课文中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没有“终于”二字。

    师:句子中有了“终于”这个词,让你感觉到什么呢?请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7自然段,读完之后,同桌交流一下体会。

    (学生谈体会)

    师:那你能通过读把你的体会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

    三、启发想象,回顾前文,理解我和老爷爷是互相鼓舞,爬上天都峰的。

    1、师:站在天都峰顶,我,老爷爷,爸爸说了些什么?

    (指名说→分角色读)

    2、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

    生:(提问题)

    3、小组讨论这些问题。

    4、汇报,交流

    (1)师:交流前,让我们再回到前面,小姑娘来到山脚下时,看见那高陡的天都峰,心里是什么感觉?是什么力量使她有勇气要爬上去?

    生:(答)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爷爷?

    师:这时,小姑娘心里会怎么想?

    那么老爷爷呢?看到“我”这样一位小姑娘也来爬天都峰,心里又是怎么想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

    (2)出示对话,指导朗读,强调“也”字,从中体会到什么?

    (3)师在爬山途中,当他们觉得累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想象一下,他们又会怎么互相鼓励呢?

    (学生想象回答)

    师:对,他们始终在互相鼓励。所以,他们要互相道谢,让我们再来读读他们互相道谢的话。(男女生分角色读对话)

    师:看,这一老一小谢得多真诚,所以爸爸要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现在你明白爸爸说的话的意思 了吗?爸爸笑着说的话是对这一老一小的赞扬,让我们学着爸爸,也笑着来赞扬这一老一小吧!

    (生齐读爸爸的话)

    四.总结明理,拓展延伸

    1、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2、教师引导: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想一想,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让每个游客坚定爬天都峰的决心。

    (学生说感受)

    3、小结:听了你们的话,我想这些游客一定会像小姑娘一样不再犹豫,一定也会爬上天都峰的。愿我们班的小朋友也能战胜学习,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最终攀上科学的高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设想采用“读悟法”,从而变讲为导、化繁为简、自主质疑、以读带研、读中悟情,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情感的自我发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揭题:“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黄山那可是我国的名山,同学们去过吗?想亲眼看看吗?(用课件播放黄山天都峰的录像)

    2、带领学生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的方法将全文通读几遍。训练学生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细读、深思、深入理解。)

    二、自主质疑,读中悟情

    (一)提出问题,明确方向。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对于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的,请提出来。对于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有些学生之间帮助理解,有些师生共同归纳。

    2、梳理所提的问题,提炼出以下四个主要的问题:

    (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

    (2)为什么不再犹豫了?

    (3)我和老爷爷、爸爸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对于“奋力”“终于”“居然”你是怎样理解的?

    (4)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些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一过程,在开放的气氛中自由质疑,教师敏捷地对来自学生的各种问题进行梳理和提炼,抓住关键问题再回到学生中去,让他们通过读、思、悟,大胆释疑。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决定了教学开放化的程度,为学生在课程中的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读悟第一、二自然段。

    1、演示课件,看图读说,扣词理解,解决第一个问题,“你眼中的天都峰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发颤”等词体现天都峰的高和陡,感受爬天都峰的艰难。

    (此文的语言准确传神,富于变化,饱含深情,通过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对关键词、关键字、关键段加以品味辨析,使学生在获得语感的同时领会作品的内涵。只有注重语言因素教学的语文课才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课,学习语言素养的形成,也正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而日积月累的。)

    2、指导朗读。天都峰高而陡。这样的`山给人的感受是登山难,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读一、二自然段。

    (本段采用课件,以直观地展现天都峰的高而陡,并结合课文中的词语,让学生体会到登天都峰的艰险,为学习“我和老爷爷相互鼓舞吸取力量,好不容易登上天都峰作铺垫。)

    (三)读悟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1、围绕“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为什么不再犹豫”这个问题读这几个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读,画出能解决问题的句子,(“小朋友,你俩也来爬天都峰?”“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对,咱们一起爬吧!”)然后分小组讨论,想想“当时他们各自是怎么想的?”最后进行汇报交流。

    (以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不断的“议论”中,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想火花,交流各自看法。这一方式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2、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边读边思,采用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示范读等形式,细细体味,理解他们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因此不再犹豫。

    (通过多方式,多角度的读,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为什么不再犹豫。

    这一设计让学生展开想象,发展思维,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四)读悟六、七自然段。

    1、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你觉得爬天都峰怎么样?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教师巡视,对难点部分做主要指导。

    (1)“奋力”表明攀登陡峭的石级需要花很大的力气。

    (2)“终于”能准确地表现“我、老爷爷、爸爸”爬天都峰的艰难和大家登上峰顶的喜悦之情,如果没有这个词,就不能很好地说明登上峰顶的艰难。

    2、教师小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这两个词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这一环节,学生在边读、边想、边议论中去内心感悟,学会读书,陶冶情感。教师只在阅读方法上加以点拨,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以读带研,扩大思维容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

    3、指导朗读。注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像小猴子一样”“终于”等词的语气。

    (五)读悟八、九自然段。

    1、课件出示“我”和老爷爷互相致谢的句子。

    (1)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赏识“居然”这个词,居然就是竟然,表示出乎意料。课文中老爷爷在登上天都峰顶以后说:“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还下了不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意思就是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我的岁数这么大,还能爬上来——真没想到哇!)

    (2)“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2、让学生多读,联系上文思考:他们为什么互相致谢呢?当时他们的心情怎样呢?(激动)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我”和老爷爷激动的心情。可指点或启发学生注意老爷爷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突出话语中的“勇气”“居然”等重点词来朗读,读出兴奋的心情。

    三、整体回归,认知升华

    1、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从对方身上吸取力量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的。

    (小妹妹爬山的勇气使老爷爷增添了勇气,老爷爷爬山的勇气又使小妹妹增强了爬山的信心。)

    2、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互相鼓励,你在平时有这样的体会吗?

    (爸爸的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应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深入理解。从学文的角度看是回归到整体,从受教育受感染的角度看是从文中得到启示:要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干什么事只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一定能成功。[不强求一致])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备课教案

    【 #教案#导语】《走月亮》是一篇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散文。写了“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展现了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现了“我”和阿妈浓浓的亲情。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的画卷中。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走月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鹅、卵”等7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 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教师板书:走月亮)(课件出示2)

    师: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称为“走月亮”。(课件出示3)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桐槐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

    出示生字“鹅、卵、俗、跃、穗、踱、烁”(课件出示4)

    “鹅”是家禽,所以偏旁是“鸟”;“俗、跃、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俗—浴”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淘、牵、鹅、卵、填、庄、稼、俗、跃、葡、萄、稻、熟”(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淘、鹅、填、稼、俗、跃、稻”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牵”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秃宝盖要宽一些。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词语理解及运用。(课件出示6、7、8)

    淘洗:用水洗去杂质和污垢,引申为保留好的,除掉坏的。造句:我们煮米饭之前要好好淘洗大米。

    柔和:柔软,温和。造句:傍晚,柔和的月光洒在海面上。

    鹅卵石:指被流水磨圆了的石头。造句:我家门前有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小道。

    运载:装载和运送。造句:秋天,运载粮食的汽车在公路上来回奔跑着。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造句:少数民族有很多风俗习惯。

    汩汩:拟声词。形容水或其他液体流动的声音。造句:那条小溪汩汩地流过岩石。

    浇灌:本课指把水输送到田地里。造句:农民伯伯用困卖河里的水浇灌土地。

    镀亮:一种工艺,可以使金属起到装饰,耐磨的效果。造句:太阳升起时,天边就像被月光镀亮了似的。

    奇妙:稀奇神妙;美妙。造句:弟弟的小脑袋瓜里有许多奇妙的想法。

    四、拓展局尺友延伸,体会情感(课件出示9)

    课下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或小短文,积累在采蜜集上,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歌曲导入,复习生字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播放《月亮船》这首歌。边听边和老师一起感觉)怎么样,好听吗?(课件出示12)

    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体会?

    (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

    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走月亮》。(板书课题:2走月亮)

    2.检查生字读音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知道月亮是从哪儿升起来的吗?(课件出示13)

    2.预设:秋天月夜是怎样的景象?

    第2自然段:秋天“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课件出示14)(教师板书:月盘明亮月光柔和)

    师:让学生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指导朗读: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朗读。

    第4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课件出示15)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第6自然段: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课件出示16)

    (1)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2)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3)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4)引导学生想象第6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3.师: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课件出示17)

    第3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4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教师板书:想到:洗衣服做小船看水塘)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6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教师板书:闻到:阿妈的气息)

    第8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教师板书:看到:山树草花星星闪烁)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4.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教师板书:美好景色浓浓亲情)

    5.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交流情感

    同学们,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18)

    四、扩展阅读,延伸感悟。(课件出示19)

    选择《童年书架》的两篇文章——《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盼雨》,让学生任选一篇谈感受。

    【篇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走月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描写的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过程与方法】

    1.指导预习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语。

    2.阅读和想象、品味语言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以及“我”的幸福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的美,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

    难点

    体会文中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月亮船》的歌曲。

    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月亮的古诗或一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小短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月亮图片)同学们,看到月亮,谁能吟诵几句有关月亮的诗词?

    2.古人仰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埋头创作了许多流芳百世的诗词,也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遐想。除了这些古诗,还有许多美妙的歌曲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你们想听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动听的《月亮船》,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地听,细细地品,让月夜的温馨、月光下妈妈浓浓的爱走近你我的心田。(播放《月亮船》)

    吟过古诗,赏完歌曲,我们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样平静,伴着妈妈的笑眼弯弯,我们感觉好幸福!让我们在这种心境下跟随作者一起到月光下去散步,一起走月亮吧!

    3.板书课题:走月亮。

    4.齐读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文字障碍。

    2.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3.点名分段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三、集体交流

    教师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出示有关云南风景的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3.读完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

    走月亮

    走月亮:月下散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

    3.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我”获得的无限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走月亮”中“走”的含义,感受情美、景美。

    难点

    理解并初步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自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来仔细品味,感受月光下的美。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并思考:

    ①“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用“——”标记出来。

    ②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句子,用“——”标记下来。

    2.引导学生汇报:

    ①教师相机板书:“我”和阿妈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

    ②“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反复出现,共出现了4次,把“我”和阿妈到过的地方巧妙地串联起来,使文章自然的分成了四个部分。

    三、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1.引导理解“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重点体会“从洱海那边”升起来的意境。

    ①要想走月亮,得先让月亮升起来,文中哪儿写月亮升起来了?谁来读读。

    ②月亮已经升起来了,为什么偏偏还要加上“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呢?为什么不说“从花园那边升起来了”?

    ③引导体会美景:天上一轮月亮,水中一轮月亮,天上的月亮静静的,水中的月亮随波荡漾。

    ④齐读这几句话。

    2.指名读第2自然段。重点体会:“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①下面,我需要教室特别的安静。注意听!听我读这四个“照亮了”,你能听出什么味道?是从远处照到近处了,还是从近处照到远处了?

    ②生回答。

    ③师引导:远处的景物在朦胧的月光下能看得清吗?所以看起来模模糊糊,照到村头的大青树就看得清楚了,看得最真切的是脚下的路。

    ④再次指名读。

    3.在这样的情境下,“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心情是怎样的?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4.学生配乐朗读。总结:多么温馨的月光小夜曲呀!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

    1.师配乐朗读,学生想象,体会。(引:听!溪水在唱歌,老师仿佛看见一位阿妈牵着孩子的手,来到了小溪边。同学们轻闭你的双眼,放飞你的想象,赶快到小溪边去看一看,闻一闻,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重点引导:

    ①你闻到了什么?画出描写小溪流香的句子。

    ②你看到了什么?(重点体会“抱”的温暖)

    ③此时此刻,文中的“我”想到了什么?

    ④假如是你是文中的孩子,此刻和妈妈在一起,你会做些什么?(结合生活经验感悟)

    3.小结:是呀!其实,只要我们和阿妈在一起,不管做什么游戏,都会感到快乐!都会感到幸福!

    4.把这种快乐和幸福传递给你的同桌,互相读一读。

    (三)自学第三、四部分(第6~9自然段)。

    老师领大家学习了第一、二部分,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阅读和分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你喜欢一个部分自学。

    1.默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要求:把你感受深刻的地方标记下来,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小结:是呀,“我”和阿妈走在这样柔和的月光下,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甜香,边走边聊,多么甜美,多么幸福呀!即使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走,温情也始终互相感染着,多美的意境呀!

    5.课文为什么反复出现“我和阿妈走月亮”?

    明确:课文反复出现“我”和阿妈走月亮”,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时的幸福和喜悦之情。

    (四)整体回顾。

    《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领我们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果园、稻田,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欣赏了一幅幅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温馨、快乐、甜美、幸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四、播放歌曲《母亲》,升华情感

    【篇三】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走月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2、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 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板书课题:7、走月亮)

    二、学习生字词

    1、教师朗读课文,配以多媒体课件(文章伴随着钢琴曲出示)。

    2、学生自读课文。(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

    4、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此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5、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

    教师此时要特别注意指导“载”的读音,在这里是“运载(zài)”。

    6、让学生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读课文,谁能“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

    二、品读课文

    (一)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学生可能谈到秋天月夜的美好。

    第二自然段:秋天“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

    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让学生根据文本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第四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月光下的溪水清澈美丽,“我”和阿妈欣赏到清澈美丽的溪水,闻到了溪水中山草和野花的香味,看到倒映在溪水里的月亮,看到了鹅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和倒映在小水塘里的数不清的月亮。秋风轻拂,无数个小水塘中的无数个小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荡。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第六、七自然段:我们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耳闻秋虫唱歌和夜鸟拍打翅膀的声音,嗅到了野花的香气和果园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气,目睹了沿途的美景和空中美丽的月亮及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就像到了仙境一样。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③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④引导学生想象第七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2、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

    第三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四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七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引导学生回想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时的情景,感受妈妈身上的温暖气息,并个性化的朗读。)

    第七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3、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

    三、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1、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2、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随机点拨: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四、整体回顾

    1、《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伴随着音乐,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2、让我们尝试着背诵全文。

    五、小练笔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小孙孙数天上的星星……

    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

    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写在小本本上。

    四年级人教版语文阅读与鉴赏

    【 #教案#导语】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诗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字词。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并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的“巧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3.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读读两首诗,我们先读第一首《秋晚的江上》。

    二、学习第一首。

    (一)读出节奏

    1.出示《秋晚的江上》,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读,指名朗读)

    教学提示:

    ①正音,尽(jǐn)管、芦苇(wěi)。

    ②用诗和句子的不同排版兆启对比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现代诗歌分行的特点,并通过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2.齐读诗歌。

    (二)想象画面

    1.多美的朗读,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此时此刻正在江边欣赏着这幅美景,再仔细瞧瞧,这画面中都有哪些景物呀?

    教学提示:

    ①学生自读中发现景物:鸟儿、斜阳、江上、芦苇,老师板画江上、芦苇、鸟儿。

    ②学生借助教具“太阳”板贴,尝试结合诗歌意思将斜阳放在画面的适当之处。学生在板贴中,感受斜阳渐渐西沉,时间缓缓推移。

    2.想象画面,读出诗歌的意境。

    (三)感悟巧思

    1.有人说,一首好诗一定有诗人巧妙的构思,从古至今,诗都很强调构思,这首诗中你发现诗人的巧思了吗?

    教学提示:

    ①感悟“驮”字的巧思。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这本来是大自然中最平常不过的景象,可是作者却说它是驮着斜阳回去,把原本看似没有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了一起,这就是诗人的巧思。

    ②感悟“掉”字的巧思。夕阳洒在江面上,这是大自然中平常的景象,在诗人笔下,这一切似乎是鸟儿带来的。

    ③感受“妆成红颜”的巧思。这白头苍苍的芦苇,因为这夕阳的映照,似乎被打扮成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多么奇妙的巧思呀。

    2.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充满诗意的画面中。(配乐学生朗读)

    3.让我们轻轻闭上双眼,夕阳西下,倦鸟归林,江水瑟瑟……让我们想象这样的画面听同学读,让我们一起背一背,把这样的画面印在脑中,记在心里。配乐背诵全诗。

    三、自学第二首诗歌。

    1.出示自学要求:

    ①请用“读诗歌、说景物、想画面、悟巧思”四个方法自学《花牛歌》,在学习单上完成自评。

    ②同桌合作,交流自学情况并相互评价。

    2.学生根据自学要此岩求,小组合作学习《花牛歌》。教师提示学生,“悟巧思”为挑战要求,可选择完成。

    3.师生、生生结合自学情况展开交流。

    教学提示:

    ①说景物。结合画面理解“剪秋萝”。辨别“小尾巴”是不是景物。

    ②想画面。结合语句想象花牛的自由自在,悠闲自乐。

    ③悟巧思。感受诗歌反复的手法。森猜御根据学生的读悟情况,机动引导学生感受“霸占”“偷渡”中巧妙的构思。

    4.配乐朗读、背诵诗歌。

    四、小结。

    当我们再读到现代诗的时候,可以用“读诗歌、说景物、想画面、悟巧思”的方法自己尝试学一学。

    2.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学生思索。这样美得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一)整体感知。

    (二)学习第一小节。

    (三)学习第二小节。

    四、整体感受诗歌内涵

    五、激情朗诵,升华情感

    全班展示朗读、赛读。师生共同评价,评出“全班朗读奖”。

    六、自悟自得

    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罗”、“眠”、“霸”、“占”,积累“压扁”、“霸占”、“滴溜溜”、“偷渡”、“青峰”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的美,学习诗歌中拟人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的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散文诗歌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2.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扩词法,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读诗题,想象画面

    板书课题,引导交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现代诗——《花牛歌》,齐读课题。说一说:读了诗题,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用拘泥于诗歌表现的画面和意境,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交流中,点燃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用序号标出诗歌的小节。

    2.小组合作学习。

    (1)大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字卡片,并用生字组词。

    (3)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3.学生分节朗读,在师生点评中指导学生读准“眠、巢、霸占、滴溜溜、偷渡”的字音,读好“压扁了一穗剪秋罗”“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这两个句子。

    4.教师配乐朗读全诗,学生闭眼想象:草地上的花牛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读诗歌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依据文本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将想象的主体聚焦在自由、悠闲、可爱的小花牛身上。通过这个环节,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花牛坐、眠、走、做梦这四幅画。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学第1节

    (1)出示课文插图,这幅插图画的是哪一小节内容?

    (2)学生自由读第1节,找一找这里写了哪些景物?

    (3)指导想象:花牛的颜色、样子、动作等;草地和剪秋罗的颜色、样子等;花牛、剪秋罗可能会说些什么?

    学生边说,教师边写出关键词,如(黑白相间)的花牛、(软绵绵)的草地、(美丽)的剪秋罗等。

    (4)指导学生凭借想象说出第1节所描写的画面,这是一只怎样的花牛?

    (5)带着想象和感受朗读第1节。

    (6)总结想象的方法:抓关键词,从颜色、样子、动作、语言等方面展开想象,能让画面更生动。

    2.小组合作,学习第2、3、4节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运用上面学的想象方法开展学习。

    小组学习步骤:

    (1)大声朗读诗歌,圈出这节诗写了哪些景物?

    (2)逐句想象画面内容,再连起来说一说。

    (3)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花牛?

    (4)带着想象和感受朗读。

    全班分享,重点指导第2节“眠”“霸占”,第3节“滴溜溜”,第4节“偷渡”的想象。

    小结:多么自由、悠闲的小花牛啊,指导学生讲述整首诗的画面。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扩词法指导想象第1节诗,让学生懂得通过抓关键词,从颜色、样子、动作、语言等方面展开想象,能让画面更生动;放手让学生小组学习后三节,通过对扩词法的操练,让学生掌握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花牛的自由、俏皮、悠闲。

    (四)作业布置:

    淘气的花牛在草地里还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发挥你的想象,仿写1-2节。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花牛在草地上还可能做什么,仿写诗歌,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热情。

    (五)课后延伸

    课后找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歌朗读。

    4.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重点诗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感知诗歌的表达形式,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赏析诗句。

    2、尝试仿写,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秋晚的江上》,圈画不懂的地方。

    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A、想一想:诗歌第1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第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描绘画面时要善于发挥想象,描述要生动。

    B、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预设: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

    C、辨一辨:“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一句诗中鸟儿和斜阳的位置关系如何?具体分析一下。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句子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即“掉”的双方,然后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塑造的鸟的形象。

    明确:诗人原本只注意江上的飞鸟和照在飞鸟身上的夕阳,但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这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飞鸟本来已经倦了,但背上还驮着斜阳,并不觉得是沉重的负担。在诗人看来,正是飞鸟驮了斜阳去点染江面。情景十分动人。这两句是第一节情景的继续与开展。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它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与其说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不妨看作是诗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望过上自由的生活。

    D、品一品:“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这一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颜色的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头白的芦苇”呈现“红颜”是夕阳的余晖映照的结果。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美。

    E、写一写:这首诗歌生动优美,节奏和谐,你们能仿照再写一首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即选取自然事物组织画面,表达感情。这是仿写时可以借鉴的思路。

    示例:夕阳中的幽径,/飘飞的秋叶,/即使是无力了,/还迎着寒风舞蹈。/双手一张,/把夕晖铺满小路;/金黄的大地,/也收获万物的永恒了。?

    F、诵一诵:多读几遍诗歌,熟读成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3、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花牛歌》,圈画不懂的地方。

    4、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A、议一议: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诗歌,理解其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这首诗共四节,每一节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开头,“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使诗歌显得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B、品一品: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诗歌主要讲述的是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诗人寓情于景,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C、写一写:这首诗写得非常优美,你们能仿写一段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仿写的要领。仿写时,应先观察原文的内容和格式,再围绕主题,以相同或相似的格式写出新的描写点。这首诗先写了花牛在草地做什么,随后写了在做的同时,花牛本身或自然环境的状态。可使学生想一想,花牛还会做些什么,结果又怎样呢?

    示例: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株红玫瑰。/花牛在草地里眠,/晚霞霸占了半边天。/花牛在草地里走,/耳朵扇得扑棱棱。/花牛在草地里做梦,/月亮到西山的青峰游玩。

    D、诵一诵:指导学生多读几遍,熟读成诵。同桌相互背一背,教师进行点评。

    三、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过渡:同学们,如果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自然,也能像两位作者那样写出那么动人的诗篇。欣赏林徽因的《雨后天》,看看你们能从中欣赏到怎样的美。

    1、出示课外阅读篇目,指名朗读。

    雨后天

    林徽因

    我爱这雨后天,

    这平原的青草一片!

    我的心没底止的跟着风吹,

    风吹:

    吹远了香草,落叶,

    吹远了一缕云,象烟——

    象烟。

    2、阅读与交流。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风景?(雨后的平原)

    (2)诗中描写了雨后的哪些景物?(青草、风、落叶、云)

    (3)从诗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雨后自然美景的热爱)

    四、课堂回顾,交了收获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自然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夕阳下的江面,翻飞的鸟儿,悠闲漫步的花牛,它们都以美的情致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去观察、感受,就一定就发现独特的风景。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了两首小诗,从中体验了美的风景。我们还学会了朗诵诗歌,在朗诵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我们还仿写了诗歌,提高了表达能力。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5.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再续编一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秋天晚上的美丽画卷,这节课我们来读一首徐志摩笔下描写花牛的诗。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诗歌

    1、自读感知。

    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可以从诗中的关键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诗的'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压扁”“霸占”“甩”“偷渡”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感悟)

    (3)有感情地朗读。

    这首简短的小诗,我们要边读边想象,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领悟写法:

    (1)默读诗歌,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

    (3)师小结:

    A、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结构一致)

    B、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压”“霸占”“甩”“偷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四上语文教案简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供大者型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字词。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并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的“巧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现代诗,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文最前面有一段#教案# 导语,通过#教案# 导语我们就知道学习这两首诗歌的'方法了。谁来给我们读读。(学生个别读)

    2.这段#教案# 导语中你提取出了哪些方法?板书:读诗歌,说景物,想画面。

    3.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读读两首诗,我们先读第一首《秋晚的江上》。

    二、学习第一首。

    (一)读出节奏

    1.出示《秋晚的江上》,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读,首洞猜指名朗读)

    教学提示:

    ①正音,尽(jǐn)管、芦苇(wěi)。

    ②用诗和句子的不同排版对比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现代诗歌分行的特点,并通过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2.齐读诗歌。

    (二)想象画面

    1.多美的朗读,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此时此刻正在江边欣赏着这幅美景,再仔细瞧瞧,这画面中都有哪些景物呀?

    教学提示:

    ①学生自读中发现景物:鸟儿、斜阳、江上、芦苇,老师板画江上、芦苇、鸟儿。

    ②学生借助教具“太阳”板贴,尝试结合诗歌意思将斜阳放在画面的适当之处。学生在板贴中,感受斜阳渐渐西沉,时间缓缓推移。

    2.想象画面,读出诗歌的意境。

    (三)感悟巧思

    1.有人说,一首好诗一定有诗人巧妙的构思,从古至今,诗都很强调构思,这首诗中你发现诗人的巧思了吗?

    教学提示:

    ①感悟“驮”字的巧思。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这本来是大自然中最平常不过的景象,可是作者却说它是驮着斜阳回去,把原本看似没有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了一起,这就是诗人的巧思。

    ②感悟“掉”字的巧思。夕阳洒在江面上,这是大自然中平常的景象,在诗人笔下,这一切似乎是鸟儿带来的。

    ③感受“妆成红颜”的巧思。这白头苍苍的芦苇,因为这夕阳的映照,似乎被打扮成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多么奇妙的巧思呀。

    2.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充满诗意的画面中。(配乐学生朗读)

    3.让我们轻轻闭上双眼,夕阳西下,倦鸟归林,江水瑟瑟……让我们想象这样的画面听同学读,让我们一起背一背,把这样的画面印在脑中,记在心里。配乐背诵全诗。

    三、自学第二首诗歌。

    1.出示自学要求:

    ①请用“读诗歌、说景物、想画面、悟巧思”四个方法自学《花牛歌》,在学习单上完成自评。

    ②同桌合作,交流自学情况并相互评价。

    2.学生根据自学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花牛歌》。教师提示学生,“悟巧思”为挑战要求,可选择完成。

    3.师生、生生结合颤模自学情况展开交流。

    教学提示:

    ①说景物。结合画面理解“剪秋萝”。辨别“小尾巴”是不是景物。

    ②想画面。结合语句想象花牛的自由自在,悠闲自乐。

    ③悟巧思。感受诗歌反复的手法。根据学生的读悟情况,机动引导学生感受“霸占”“偷渡”中巧妙的构思。

    4.配乐朗读、背诵诗歌。

    四、小结。

    当我们再读到现代诗的时候,可以用“读诗歌、说景物、想画面、悟巧思”的方法自己尝试学一学。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学生思索。这样美得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一)整体感知。

    (二)学习第一小节。

    (三)学习第二小节。

    四、整体感受诗歌内涵

    五、激情朗诵,升华情感

    全班展示朗读、赛读。师生共同评价,评出“全班朗读奖”。

    六、自悟自得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学习感悟。

    四年级语文教案教材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蝴蝶的家》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蝴蝶的家》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避、撼、喧”等5个生字,读音多音字“雀”,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把问题分分类。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2.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把问题分分类。

    兆兆大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避、撼、喧”等8个生字,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重点)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难点)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重点)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把问题分分类。(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图片导入。

    课件出示蝴蝶图片。

    师:同学们看,看到这些蝴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你们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吗?看到大家急切的样子,老师也特别希望和大家一起去寻找蝴蝶的家,咱们一起去吧。

    (教师板书:蝴蝶的家)

    【设计意图:利用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作者介绍

    燕志俊(1907-1982)又名燕遇明,今邱家店办事处颜张村人。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著有《苦女翻身记》、《 枯树开花》、《山乡女儿》和《碧叶集》等。

    三、初读感族竖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一边读,一边注意自己的感受,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注上问号。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躲避 震撼 喧嚷 素洁 玷污 家雀 炊烟 屋檐

    (重点指导生字:

    避:“避”是“辟”加走之旁,不要读成“pì”;

    憾:不要读成“gǎn”;

    喧:“喧”和“渲”是形近字,读一声“xuān;

    污:不要读成“kuī”;

    素:是平舌音,不要读成卷舌音“shù”;

    檐:应读“yán”,不要只读半边“zhān”。)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雀(què qiǎo)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不像家雀似的,一下雨就飞到人们冒着炊烟的屋檐下避雨。

    ②读一读:麻雀(què)俗称家雀(qiǎo),因其常在百姓家中筑巢,且不避人而得名。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躲避喧哗,大声喊叫。

    喧嚷素雅而洁净。

    素洁隐匿避开,以免遇到某些情况。

    玷污指心里受到强烈冲击。

    炊烟烹制饭菜形成的烟气。

    震撼弄脏;污损。比喻名誉受污损。

    (4)指猜手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打开课本,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1)想想:

    课文主要讲什么?

    从哪几个方面讲的?

    (2)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做好标志。

    2.全班交流反馈:

    (1)《蝴蝶的家》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作者构思独特,以问题和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2)指名轮读课文,同学评议。

    (3)小组代表提出疑难问题,全班讨论。

    五、品读课文 ,理解感知

    (一)细读课文,提炼问题。

    1.教师范读。

    2.感知课文所描写的情景,提炼主要问题。

    作者为蝴蝶着急的?读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3.结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

    4.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寻找答案。读的时候勾勾、画画、写写,然后与你小组的同学分享学习的收获。

    (二)深化理解,体悟感情。

    1.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中作者为蝴蝶担心。

    “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

    (1) “常想”说明了什么?

    (作者总这样想,一直为蝴蝶担心。)

    (2)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蝴蝶怎样的态度?

    (作者直接表达他对蝴蝶的担心,仿佛一下子就走进了作者的心。)

    2. “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难为蝴蝶吗?”

    1.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你有没有到过喧嚷的环境?这里是谁在喧嚷呢?这里用“喧嚷“又说明了什么呢?

    (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让人听着心惊、看着害怕!

    震撼: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哎呀!这样糟糕的天气,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过渡:你觉得蝴蝶能受得了吗?哪些句子说明了蝴蝶经受不住猛烈的风雨呢?

    3.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

    (1)理解素洁、玷污。

    素洁:文中指蝴蝶素雅而洁净。

    玷污:弄脏。

    (2)假如蝴蝶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预设: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

    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

    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的弱不禁风啊!同学们,说到这里,老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板书:着急)

    (4)指导朗读: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

    4.下雨时,蝴蝶藏在哪里?

    (1)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桥

    下、树叶下面……(板书:猜想)

    (2)作者做了这么多种假设,下雨的时候,蝴蝶是躲在这里吗?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

    (3)我们都应该睁大你明亮的眼睛去发现,运用你聪灵的耳朵去聆听,像作者一样,置身于、置心于大自然,做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

    5.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一位小朋友非常确认地说:“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

    一个女孩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一定是这样的。”

    (1)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

    (2)齐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是这样的。”表达对蝴蝶的祝愿。

    【设计意图:品读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时候,此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此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在愉快的讨论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受到应有的教育,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六、总结主旨

    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说出善于观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爱怜。)

    (板书:关爱生命心系自然)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认为蝴蝶有家吗?这个美丽而香甜的家会在哪里呢?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说一说。

    老师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找来一首小诗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请看。

    蝴蝶的家

    麻雀的家在屋檐下,

    青鸟的家在大树上,

    蝴蝶呀蝴蝶,

    下雨的时候,

    你去了哪儿?

    麦田、松林、老树干寻不见你的踪迹,

    花朵、石桥、屋宇下都不是你的家。

    你轻盈的身体怎么禁得住狂风的肆虐,

    你素洁的双翅怎么受得了雨水的冲刷!

    蝴蝶呀蝴蝶,柔弱的蝴蝶,

    你是那么让人担心,叫人牵挂……

    亲爱的蝴蝶,其实,我的家就是你的家!

    爱心为你编织成温馨的家,

    不管电闪雷鸣,任凭风吹雨打,

    要害怕,快快回家!

    八、当堂检测

    1. 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

    2. 小练笔:蝴蝶的家在哪里,你还有哪些新的想法写出来吧。

    九、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有关蝴蝶的故事,

    2.关爱生命心系自然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课前,我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让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蝴蝶的生活状况,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小练笔没有让学生展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激励性评价比较少,激励性评价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老师的赞扬,成功的喜悦,都很好地激励着学生更加努力发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蝴蝶的家》语文教案2

    《蝴蝶的家》课文原文

    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雨点密集地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内也黑压压的,水淋淋的,到处都是湿的。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这样的天气它们都躲在那里呢?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素洁,一点儿水都不能玷污上的;它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

    但是,一位小朋友非常确信地说:“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不过它们的家在哪里呢?人家的屋宇里从没有见过有蝴蝶来避雨;麦田里呢,也不能避雨;松林里呢,到处是水珠滚坠;园里的花是它们的家吗?花儿自己已经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它们藏身呢?就连老树干的底面,也是顺下水来,湿漉漉的。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它们的家会不会是在桥下面呢?这也未可知,但是有一点儿可以确定:这里从没见过有蝴蝶落到石头上的呀!那它们会不会是藏在树叶下面?这倒有些说得过去,但我也从没见过蝴蝶在树叶下面避雨呀,而且树叶也经常被风吹得翻转转不定,被雨冲刷得透湿,它也不像是蝴蝶的家呀!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一个女孩儿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它们是那么高兴,那么鲜艳。我想,它们一定是藏在一个秘密的家里,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不像雀儿似的,一下雨就飞到人们冒着炊烟的屋檐下避雨。一定是这样的。”

    她的话说得倒是不错,但我却总没见到过下雨时的蝴蝶到底藏在哪里。谁要是能说给我,我就不着急了。

    《蝴蝶的家》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2.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试着把问题分类,选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并解决。

    3.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形式理解重点词语。

    2.读与品词相结合,读与想象相结合,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在读中加深对词句和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读中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对蝴蝶的怜惜,激发学生关爱弱小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难点

    学习中尝试着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2.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试着把问题分类,选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并解决。

    3.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难点

    落实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那你能家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家是温馨的港湾,让我们的心暖和,家是遮风挡雨的港湾,让我们休息停靠……)

    教师引入:(出示课件)同学们看,花丛中、阳光下,小动物们在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突然,天空中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青鸟、麻雀都回家躲避起来了,小蝴蝶躲到哪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刚才同学们读课文都很认真,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词。

    出示第一组词语:吼叫、震撼、喧嚷、雨幕、黑压压、水淋淋。

    指名读。齐读。

    这些词中你有不理解的吗?

    3.出示第二组词语:轻盈、素洁、沾污、柔弱。

    谁想读读这几个词?

    这几个词语都是描写谁的?(蝴蝶)

    你有不理解的词吗?

    读了这几个描写蝴蝶的词语,你有什么感受?

    4.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学生自由提出解答。(也未可知、翻转不定、家雀儿)

    5.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文章,提出问题

    1.交流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2.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下节课学习。

    3.整理问题,每小组保留三个问题。

    四、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1.理解了词语,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会有所提高,下面让我们带着自己的问题,来读一读1、2自然段。

    2.请同学们谈谈你刚才提的问题解决了没有。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有强烈的对比效果,雨很大,而蝴蝶却很弱。这让作者为蝴蝶捏了一把汗,产生了着急的情绪。就让我们下节课接着去探索蝴蝶的家。

    板书设计:

    蝴蝶的家

    我的问题: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

    作者为什么特别在意这个问题?

    它们的家为什么是美丽香甜的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品读课文,依据问题,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难点

    落实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蝴蝶的家》。紧扣上节我们提出的问题读中解决问题。

    二、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1.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吗?是什么心情?(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你们呢?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体会,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

    (1)天气是怎么难为蝴蝶的?谁来读一读。找学生读第二句,(出示第二句)此时作者心里在想什么呢?谁能读出作者的这种心情。

    是啊!此时,天低、云黑、电闪、雷鸣、风狂、雨骤,让人听着心惊,看着害怕。这真是难为蝴蝶呀?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然后再齐读。

    (2)还从哪儿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预设:

    ①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从“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②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从这看出为蝴蝶着急、担心?作者当时在想什么?

    ③作者刚才想到了什么?(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由作者想到的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读出蝴蝶的美丽与柔弱。

    是啊!这样轻盈、素洁、柔弱的蝴蝶怎么能不惹人喜爱?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④如果再想下去,作者会想到什么?这样美丽柔弱的蝴蝶要经受这样的打击,想到这里,这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

    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谁能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

    (3)“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我”因为什么为蝴蝶着急了?(作者找了多次都没有找到蝴蝶,所以更着急了。)

    ①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找家时的着急心情,勾一勾、读一读。

    ②通过对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作者真为蝴蝶着急了。

    ③一次次猜想,又一次次否定,作者一次次为蝴蝶找家,希望的是什么?

    (4)还从哪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5)让我们来读一读小女孩的话。

    (出示第五自然段)

    ①小女孩是怎样看待蝴蝶有没有家这个问题的?(三个“一定”)

    ②小女孩连续说了三个“一定”,你们想一想,小女孩在说这些话时心里在想什么?

    ③在这篇文章里,这仅仅是小女孩的心声吗?你能从小女孩的话中体会出作者哪种美好的愿望?

    小结:让我们再读小女孩的话,通过小女孩的话把作者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

    三、课外拓展

    同学们,你们认为蝴蝶有家吗?这个美丽而香甜的家会在哪里呢?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说一说。

    《蝴蝶的家》教学反思

    《蝴蝶的家》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作者以问题与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出示美丽的蝴蝶的图片,让学生们认识蝴蝶,并说一说看到蝴蝶图片后的反应,紧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么漂亮的蝴蝶,它的家会在哪儿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发挥想象,说一说,引起学生阅读下去的兴趣。

    2.引导学生品读读课文,提炼重点。

    老师配乐泛读课文,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一下作者所描写的情景,后出示问题“你是从文中哪里体会到作者为蝴蝶着急的,读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寻找答案,读的时候勾勾、画画、写写,小组分享并完善问题的答案。

    3.引导学生深化理解课文,体悟文中蕴涵的感情。

    我在教学中,运用大屏幕出示重点的语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理解。例如第一自然段对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更加突出蝴蝶的家的重要性,蝴蝶在这样的环境下必须要有家,不然会使蝴蝶的生存受到威胁,这样的环境描写让我们的心提起来开始为蝴蝶担忧,为下一步的描写做了铺垫。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1.以学生的多样的朗读为主,以老师配乐泛读为辅。

    在教授本课时,我泛读一遍之后,让学生们充分的理解词语,例如“喧嚷”“震撼”等词语,我再让学生通过集体读、个人读、男生女生分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蕴涵的情感。

    2.品读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中各种修辞及写作手法。

    本文的写作中,作者运用了拟人、反问、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清新,优美,让学生们画出有关句子,并当堂进行仿写,效果和突出,学生们收获很大。

    3.我在教学中适当地指导朗读的语气,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这样的天气它们都躲在哪里呢?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素洁,一点儿水都不能沾污上的;它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这段话在读的时候语气要急促,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从中体会作者对幼小的蝴蝶的关爱之情。

    三、不足之处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课上讲解的有点儿多,对于一篇自读课文来说,自读自悟是学习方法,但我却有些越俎代庖,大包大揽,没有给学生活动的主动性。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重新安排课堂内容,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主自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解决,想来效果会更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