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音乐

音乐送别教案,《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

  • 音乐
  • 2023-05-27
目录
  • 送别儿歌教案
  • 《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
  • 音乐送别教学设计
  • 送别教案设计音乐小学
  • 送别音乐教案幼儿园

  • 送别儿歌教案

    【 #教案#导语】音乐从历史发展上可分为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东方以中国汉族音乐为首的中国古代理论基础是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西方是以七声音阶为主。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猛听得金鼓响》

    【教材分析】

    《猛听得金鼓响》选自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这个唱段是穆桂英在听得金鼓响起时所唱,表现了她性格中超强的自信心,同时也表现了这位女将保家卫国的责任感。这一唱段采用西皮流水板式,有板无眼。

    【知识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的欣赏与演唱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京剧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调动其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教案过程和方法:在聆听、演唱中感受唱段《猛听得金鼓响》所表达的情感,并结合对京剧基础知识的了解,能唱准旋律、唱出京剧的意味。

    3、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京剧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京剧艺术的重要地位。了解传统风格特点。能自信、有感情地演唱京剧唱段。

    【教案重点】

    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学唱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

    【教案难点】

    学生在学唱《猛听得金鼓响》过程中,对传统京剧韵味的把握。

    【教案方法】

    为了突出学生在教案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想、听、唱、动,充分参与到教案活动中。

    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采用了“欣赏、讨论、表现”等方法。

    【教案过程】

    一、播放

    感受京剧(约5分钟)

    师:同学们,又到了音乐课的时间了,今天这节音乐课呀,我们不学唱歌,不欣赏乐曲,我们要……我先不告诉你……

    师:以前上课学习的时候,都是听教案范唱,今天呢,老师要亲自为大家演唱,如果大家能说出我唱薯谨的是什么,那我就再唱一首,我们来比一比,看看是我会唱的多,还是你们知道的多。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和老师一较高下呀?

    (生:敢)好,那我们开始啦……

    (一)播放现代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伴奏,教师演唱

    生:现代京剧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师:答对了,那我再唱一个,你们来说一说是什么。

    (二)播放京剧《包龙图打坐开封府》伴奏

    生:这是《包龙图打坐开封府》的唱段。

    师:又答对了,同学们还真厉害啊,那我就再来一首,听好了。

    (三)播放京剧《猛听得金鼓响》伴奏,教师继续演唱。

    生:这个没听过……不知道……

    师:不知道了吧,我还以为得再唱几首樱手困呢。刚才老师唱的这首是京剧《穆桂英挂帅》中的唱段《猛听得金鼓响》。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不唱歌,不欣赏乐曲,我们一起来唱京剧!

    二、知识拓展

    了解京剧(约10分钟)

    (一)了解京剧起源、行当,基本功

    师:让我们先来观看一段,感受一下京剧文化,看完以后你的感受(课件播放欣赏,让学生感受戏曲文化)

    生:认真观看,小声讨论并自由回答观后感受。

    师:你对京剧的了解,或者说一说你想了解京剧的哪些知识?

    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想了解京剧的起源、京剧的行当、脸谱等。

    教师小结:中国京剧形成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北京,故名“京剧”,有200年的历史,是中国戏曲剧种。京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为一体,通过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又分为:生、旦、净、丑四大

    行当。人物有忠*,美丑、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在京剧中,艺术家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就用丰富细腻的手法,夸张的颜色在人物的面部按照一定的谱式绘成了美妙多变的图案,这就是脸谱。

    (二)京剧脸谱欣赏

    师: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不同的的含义。让我们边欣赏脸谱图片,边来了解吧。(课件播放各种颜色的脸谱图片供学生欣赏,

    教师简单介绍脸谱颜色的意义)

    师:从色彩上说,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金、银等色。

    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义勇无敌,如关羽。

    黑色:体现人物富有忠耿正直、刚烈、勇猛、粗率、鲁莽的性脊念格,如包拯、张飞。

    白色:暗喻人物生性*诈、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如曹操。

    蓝色:喻意刚强勇猛、桀骜不驯;如窦尔敦。

    绿色:勾画出人物的侠骨义肠、猛烈、暴躁;如青面虎张青、程咬金等。

    黄色:意示残暴、骠悍、阴险;如宇文成、典韦等。

    金、银二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之感。

    三、体验尝试

    学唱京剧(约25分钟)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京剧的基础知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唱选自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的唱段《猛听得金鼓响》

    (一)了解《穆桂英挂帅》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谁知道《穆桂英挂帅》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呀?

    生:自由回答……

    师:哦,同学们说对了一半,看来大家都看过苗圃和罗晋演的《穆桂英挂帅》了,我们学的这次“挂帅”和你们看的可不一样,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次“挂帅”的故事(课件出示《穆桂英挂帅》故事简介)

    (二)播放,欣赏《穆桂英挂帅》唱段。

    师:同学们,我们来欣赏名家演唱的《穆桂英挂帅》唱段,此唱段唱腔属于西皮中的流水板试,简单的说就是跟1/4拍很像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随音乐练习节拍。

    (三)讲解京剧发声特点:音色圆润明亮、发音位置靠前。练习发声。

    师:唱戏和唱歌的发音是不一样的,同学们跟我一起来“吊嗓子”。

    (四)课件出示曲谱,教师弹琴,逐句教唱《猛听得金鼓响》。

    (五)学生小声跟琴演唱,思考这一唱段表现了一个怎么样的情境?

    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这一唱段豪气冲天,表现了穆桂英这位年过半百的女将保家卫国的责任感。

    (六)随教案伴奏,手打节拍,完整演唱《猛听得金鼓响》

    师:唱最后一句时,要注意气息的控制,在适当的地方换气

    (七)学习简单京剧身段步法,再次感受京剧艺术。

    师:了解了京剧,学唱了京剧,接下来,老师再教同学们几个简单的京剧身段步法,同学们能更近一步的了解京剧的魅力。

    云手与山膀这是“手”法中的一个程式动作我们来练习一下。

    老师示范,同学们学做。(强调精气神和亮相)

    生:练习并在演唱中运用上“手”法……

    三、课堂小结:(约2分钟)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大家对于京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们不仅欣赏了名家的演唱,还学唱了一个传唱度非常高的唱段《猛听得金鼓响》。今天这节课只是一个开始,由衷地希望同学们能够喜欢京剧,共同把中国古老而绚丽的文化传承下去。期待同学们下节课出色的表现,下课。

    《黄河船夫曲》

    【教案目标】

    1、大方自信的齐唱、对唱歌曲,唱出陕北民歌的韵味。

    2、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3、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从内心热爱我国的民歌艺术。【教案重点】

    自信演唱《黄河船夫曲》,唱出陕北民歌韵味。

    【教案难点】

    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案过程】

    一、走进西部

    1、音乐引路。课件播放电视剧插曲:赶路、放羊、送别、阿宝《山丹开花红艳艳》片段。学生在音乐声中等待上课。

    2、导入新课:生活中处处是陕北民歌。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听到的民歌里唱的内容还有印象吗?他们的演唱有什么共同点?(赶路、方言、送别的场景。音调较高。)

    师:这些歌曲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在陕北有这样一句话“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陕北人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喜欢民歌。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更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

    师:其中的演唱者认识吗?

    阿宝在农村长大,从小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他对陕北民歌非常钟情,声音能窜高走低,将陕北民歌的魂植入人们的内心。他的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陕北民歌到底和陕北有什么联系?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陕北,走近陕北民歌。

    二、赏析陕北民歌。

    1、介绍地域环境。

    师:在我国的陕西省,以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成:北部的陕北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就是来自北部的陕北高原。我们来看看黄土地上陕北人的生活环境。这里与我们的城市有什么不同?比较城市—陕北高原,黄河—湘江,配歌曲伴奏。

    师:在陕北高原上流淌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它与我们的湘江有区别吗?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会有着怎样的性格?在这么天宽地阔的高原上,人们说话或是唱歌的声调会有什么特点?

    师:赤*光秃的黄土高原与咆哮怒吼的黄河赋予了陕北人的开朗豪放、淳朴敦厚的性格,在沟壑纵横、天宽地阔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由这山坡可以望见那山坡,可是见个面却要走几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喊话或对歌成了他们最快捷的交流方式。因此,大自然赋予了他们高亢的声调、嘹亮的歌喉。

    2、一听全曲,关注歌词内容。

    师:就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黄河上飘来的歌声!

    师:黄河上的歌声是谁唱的?他们在干什么?(船夫,边划船边唱歌)

    师:生活在黄河上的船夫们,在黄河上艰辛、无畏地划船、拉纤,风浪将他们的脸刻满了皱纹,雨雪将他们的须发染成苍白,但是他们依然不畏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黄河上摆桨撑船。

    师:陕北民歌的内容是陕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干活也罢、赶路也罢、放羊也罢、划船也罢,只要心中有感,便放开嗓子唱起来。《黄河船夫曲》唱的正是黄河上船夫们艰辛的生活,体现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性格,简单的歌词也许没有太深的含义,但是唱歌为他们枯燥的划船生活消除劳累与疲乏。

    3、二听旋律,关注音程跳动。

    1)生边听旋律,画旋律线。师: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画出旋律线,请你旋律有什么特点?(跳动较大)

    2)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分析旋律音程跳动较大原因。

    师: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陕北民歌的音程跳动较大,这跟什么有关?(江南人感情细腻、说话柔和。陕北人性格粗犷,声调高亢、嘹亮)

    4、三听老师范唱,轻声跟唱曲谱,关注旋律重复。

    师:老师来唱第一段歌词,请大家随我轻轻跟唱曲谱,注意观察歌曲的旋律还有什么特点?(重复)出现了几次?(5次)

    1)生随琴唱重复旋律

    师:刚才在听的时候,同学们已经能基本轻声跟唱,说明这首曲调琅琅上口。尤其是中间这一段,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段旋律。

    2)生边做协调有致的划船动作边唱旋律,感受旋律的重复

    师:这一句是整首歌曲中最典型、重复次数最多的旋律?我们可以联系船夫们此时的动作,想一想他们一边唱歌一边在(划船)。他们的动作有什么特点?(娴熟、协调有序)

    师:让我们模仿船夫娴熟的、重复的划船动作,随琴唱这一句重复出现的旋律。

    3)生边做划船动作,边唱歌词,感受四四拍子的强弱规律,表现歌曲的韵味,将歌词每小节第一拍的字放大。

    师:歌曲是四四拍,四四拍的强弱关系是怎样的?

    (强弱次强弱)

    师:划船动作中第一个划开水波的动作是最用力的,注意歌曲的强弱关系。让我们边做划船动作边唱歌曲,注意唱出歌曲的韵味。

    5、四听方言、衬词乐句的范唱,了解方言、衬词。

    1)分析方言特点。

    师: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哪几句让你一听就知道是陕北方言?

    师:由于地域及生活习惯的不同,我国的语言形成了丰富的地方特点,即所谓的方言。像这首歌曲产生于陕北高原一带,因而这一带的方言使得陕北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2)分析衬词特点。

    师:这首歌曲中,有哎、嗬哟衬词。也是陕北民歌的特点。

    师:为什么要加上衬词?要是没有衬词,也可以唱啊。(师示范)

    师:歌唱中加入一些衬词,不仅使歌唱语言更加口语化,音乐更加饱满、连贯,而且能使唱者的情绪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3)模仿方言、衬词,跟唱开始和结尾的两句了解演唱形式。

    师:每一句最后都加了一个前倚音和一个下滑音记号,前倚音与陕北方言的语音语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下滑音使演唱者的情绪得到更好的发挥。

    6、随琴完整演唱,分析唱法:原生态。

    师:歌曲的唱法有很多种:通俗唱法、民歌唱法、美声唱法,现在还有一种原生态的演唱方法,《黄河船夫曲》应该采用什么演唱方法?

    师:因为歌曲的内容是陕北人生活的写照,他在赶路就唱赶路的歌、分别是唱送别的歌、放羊时唱出自己的心情,划船时唱出心中歌为枯燥的生活解解乏。所以歌曲的唱法应该是随意的、直白的、非常原生态的唱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宣泄自己的情绪。让我们带上对歌曲的理解,有味的唱一唱这首歌。

    7、小组对唱,参与律动。

    师:整首歌曲有两段歌词?以什么演唱形式出现?(2段、一问一答)

    师:让我们扮演黄河上的船夫,按照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唱出歌曲的韵味。

    三、小结与延伸

    1、小结

    师: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能用民歌的形式表达。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乘船行驶在汹涌澎湃的黄河之上,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是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它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生活情感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反映着人们的生活。

    2、欣赏民歌《黄河船夫曲》

    师:而今,陕北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陕北民歌同样也随着生活水平的发展而应该有所改变。但是,我们要承认的是不管人们生活水平如何改变,陕北民歌的魂还在,它依然是现代音乐创作的重要音乐素材。经过新的配器、新的演唱形式、加入新的流行元素之后,又赋予了它新时代的气息。

    师:同学们,民歌是一个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让我们继续挖掘和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民歌,不断发扬和壮大我国的民族文化!

    《红旗颂》

    【教案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吕其明及其作品;初步了解管弦乐的构成;初步了解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等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

    2、能力目标;能视唱《红旗颂》的“歌唱性主题”;能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跟随作品展开想象和联想,并应用音乐要素及表情术语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3、情感目标:通过演唱和欣赏,在音乐实践中感受、体会、表达爱国之情,热爱民族音乐文化。

    【教案重点和难点】

    重点:听赏《红旗颂》;能唱一唱“歌唱性红旗主题”;能分辨“歌唱性红旗主题”和“进行曲式红旗主题”的异同点。

    难点:引导学生在听赏过程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能区别相同主题不同体裁的表演风格特点。

    【教案过程】

    (一)组织教案:课堂礼仪,检查出勤,稳定情绪,准备上课。

    (二)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五星红旗》(刘媛媛演唱),创设课堂教案情景。

    (三)、讲授新课:

    1、赏画:油画《开国大典》

    2、讨论:从画面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身临其境假象,我们置身在那样一个场景中,感觉如何。

    3、播放开国大典,感受氛围。

    4、听赏吕其明《红旗颂》(管弦乐曲):

    ①、简介吕其明及其代表作品。(师生共同交流)

    ②、简介管弦乐队构成。(弦乐组、铜管组、木管组、打击乐器组)

    ③、聆听引子主题片段。

    思考:你听了《红旗颂》号角主题后有什么感受?它的旋律来源于哪一首歌曲?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感受:激动、振奋、具有强烈的号召力

    来源: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国歌)

    ④、聆听红旗主题。

    教师播放“歌唱性红旗主题”和“进行曲式红旗主题”。

    思考:这两个主题有何异同点?能激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异同点:乐曲的节奏、旋律没有变,节拍、速度、力度、音乐情绪变了。

    结论:节拍、速度、力度的变化会产生旋律的风格特点的变化。

    歌唱性主题的感受:红旗迎着朝阳,烈烈招展;深情、眷恋、真挚赞颂的情绪。

    进行性主题的感受:在红旗的指引下,无数的革命先辈们英勇战斗,奋勇前进的步伐;坚定有力、斗志昂扬的情绪。

    ⑤、分别用不同的节拍4/4和2/4,唱一唱两个主题,加强对作品的感受和体会。

    ⑥、听赏再现部。

    思考:你能感觉到音乐情绪发生变化了吗?请用手势示意。

    请学生听辨出东方红主题,并在聆听过程中用手势示意,强化学习的目标,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⑦、完整听赏《红旗颂》。

    5、课堂小结:

    比较相同主题(红旗)不同体裁(歌曲、乐曲)的表演风格特点。

    相同点:都能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的心灵,引发内心的共鸣。

    不同点:

    歌曲——动听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动情的演唱,使得歌曲在表达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上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感受。

    乐曲——丰富的和声,多层次的配器,大型的管弦乐队,使得乐曲在表达上更到位,更有层次,更感人肺腑,得到的感受更深刻难忘。

    6、布置作业:

    课后唱背红旗主题,尝试为红旗主题填上合适的歌词并演唱出来,下节课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创作更精彩。

    红旗颂

    一面用鲜血和精神凝结的旗帜在飘扬

    飘扬在一个用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地方

    就是这面旗帜摧毁了旧时代的腐朽

    就是这面旗帜迎来了新中国的朝阳

    就是这面旗帜埋葬了屈辱

    就是这面旗帜揭开了中国崭新的篇章

    从此

    一个民族告别了被压迫奴役的历史

    昂首阔步走向了新时代的万里康庄

    《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

    词:李叔同

    曲:J·P·奥德威(美国)

    李叔同有一首歌曲的代表作,这就是传遍大江南北的《送别歌》,其影响桥拦十分之广。长期以来,《送别歌》几乎成了李叔同的代名词,而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的插曲或主题歌采用《送别歌》敏茄胡后,这首歌更是家喻户晓。

    然而对于《送别歌》,长期以来却有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宣传失误。由于人们对此歌宣传得多,研究得少,所以大多数人都以为此歌的词与曲皆为李叔同所作。其实《送别歌》的曲子原本是美国通俗歌曲作者JP奥德威所作,歌曲的名字叫《梦见家和母亲》。由于此曲十分优美,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1884~1905年)便采用它的旋律填写了《旅愁》。《旅愁》刊于犬童球溪逝世后的1907年,此时正值李叔同在日本留学且又热衷于音乐,他对《旅愁》当有较深的印象。

    李叔同作词的《送别歌》《送别歌》采用了《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但歌词却是受了《旅愁》的影响。《旅愁》的歌词是这样写的:

    西纳闹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独自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

    忆故土,思故人,高堂念双亲。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归梦新。

    而李叔同的《送别歌》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由此可见,《旅愁》《送别歌》两首歌不仅旋律相同,歌词意境也相近。至于说到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的插曲或主题歌采用《送别歌》,这又是很有意味的事了。《早春二月》是根据柔根据柔石《二月》改编的影片《早春二月》采用《送别歌》作为

    主题曲,影响深远。

    音乐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欣赏《长歼团亭历升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教学设想:

    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配乐加强课堂气氛氏烂橘。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好,通过上节课《窦娥冤》的学习我们知道,元代文学延续着宋代文学的发展趋势,继续通俗化的方向,元曲在与音乐,舞台结合中,真正走向了民间,语言也更加通俗化世俗化,这样可以更好的批判现实,表达民生,但元曲的这一倾向也降低的戏曲语言的韵味,那种唐诗宋词的精练意象,那种汉语语言特有的声韵美并没有表现出来。

    但历史总会给以我们惊喜,当关汉卿以酣畅豪爽的笔墨横扫千军上演“六月飞雪”的浪漫神奇时,一位剧坛奇葩,却在繁华似锦的天地里挥洒如梦的诗韵,虽然是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却表现出“花间美人”般的光彩照人的格调,这种评点江山醒人世,拈花一笑万山横的神奇笔法,只有王实甫可以做得到,只有《西厢记》可以演绎出。

    二、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看课件)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三、整体感知:(看课件)

    “<<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贾仲明

    剧坛上的关、王如同诗坛上的李、杜,是一前一后的双子星座。

    由于古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作为有着爱情大团圆结局的《西厢记》和作者王实甫并没有进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但谁也不能降低他的价值,没有王实甫的《西厢记》,整个文学史将失衡,中国戏曲的宏伟殿堂是无法支撑的。

    四、作者简介,文学知识掌握:(看课件)

    王实甫,大都人,北京由于是中国重要的古都,自古就是戏曲的中心,他的生年卒年无法考证,但推知是与关汉卿同时略后。他在当时就享有盛誉。

    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是《西厢记》的主题,但我认为不仅仅这些,更有对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情的崇高赞美,对自由战胜制度的热情歌颂。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是自由,有什么比自由更可贵的呢,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五、《西厢记》剧情简介

    有趣的第一次见面:张生第一次在普救寺见到莺莺,惊呼:“我死也!”,接着在道场上迎着红娘,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红娘一头雾水反问:谁问你来?张生不答,直问:敢问小姐常出门吗?把张生在爱情的驱使下痴迷冒失的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

    六、比较元稹的《莺莺传》

    作品莺莺的形像刻画,传神写态,有血有肉,异常鲜明。相比之下,张生的形像则写得较为逊色。尤其是篇末,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破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祸水”,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鲁迅《中国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wu趣。”作品的格调低俗。

    但王实甫果断抛弃了“始乱之,终弃之”男性为主导的贬低女性的传统模式,进而以女性的视角来重新诠释对爱情的伟大理解。

    七、学生分角色朗读

    八、板书设计:

    诗化

    语言艺术: 个性化 花间美人

    动作化

    九、教师范读:

    《耍孩儿》《五煞》《三煞》《二煞》

    十、分析课文:

    1、因为这个“别”,是人类经常遇到的东西,拨动了人性最为敏感的神经。通过这个“别”,人们往往会涉及到生命与时间、时间和空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时世的变幻和人类感情的伤痕,所唤起的人类的沧桑感,是刻骨铭心的。

    2、赏析【端正好 】: 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意象分析:三种色彩:青,黄,红 (色彩是人物内心的外化,冷色调渲染凄凉惆怅)

    三个方向:西,北,南,方向 (拉开距离,表现思绪与希望的不确定性)

    上为四物:天,云,风,雁 (漂浮不定的特性)

    下为四物:地,花,叶,人 (凋零衰落的无奈)

    2、详细分析:诗化语言:碧云天,碧,为淡青色,纯洁,但不是蔚蓝的刺眼,为什么要用云天,而不用青天,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一著名诗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他用的是“青云”,也就是“青天”,就是高远无云,视野不受任何阻挡,表达理想的崇高远大。但在这里,碧云天是有一些云的,所以人的视线并不能看的很远,没有“欲穷千里目”也无需要“更上一层楼”,看到的天并不是很高,不会让人想到崇高的范畴,如男儿的理想壮志啊。在这里淡淡中透露出悲哀,这正符合女性的心理和此时莺莺的心情。

    黄花地,你可能会说“黄花”,“黄”这是暖色调,对是暖色调,但表现得却是冷感情,为什么,所谓的“黄花”就是菊花,这是一种在深秋临霜开的植物,在寒冷中开放又在更寒冷中凋零。中国的女性爱用黄花的调凌表达自己的悲哀,尤其是从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人们常说:人比黄花瘦。此时的莺莺,把黄花生命的将逝变成了沉痛哀伤的生死恋歌。

    满地黄花的飘零洒落,是作者心理的外化,使“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这里“黄花地”意象的运用,创造出水墨画般的淡雅清疏的意境。

    西风紧:西风的寒冷是跟进式的,不给你在感觉上的丝毫暖意,紧不仅仅的“西风”的“紧逼”,更是情感上的感冒,心理上的自哀自怜的。

    北雁南飞:天南海北的大方向提出,表现一种空间上的空旷,也是人希望实现的渺茫,雁,是候鸟,万里路途也要回到自己的巢穴,但过程很艰难,这里意象的运用表现女子情感的无从着落,她渴望爱情有一个美好的归属,而人海茫茫,天地广大,大雁振翅高飞就一定能回到自己的家吗?莺莺表现出一种迷茫。面对即将的分别,莺莺怀念过去,李清照说: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时世的变幻和人类感情的伤痕,所唤起的人类的沧桑感,这是刻骨铭心的。

    晓来谁染霜林醉:清晨,秋霜过后,满山遍野一片嫣红,如同浸染了美酒。正所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但此时的莺莺,已经没有了看花的情致。“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染”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这一切的唱词都是内心的读白,人物内心的情感在潜意识的暗流中娓娓道来 “醉”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我控制的人的情态。 而前面的风加强自己此时的感受,正所谓:“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总是离人泪:在最后莺莺才给出我们答案,到底谁把枫叶染红了呢?不是清霜,是眼泪,是无尽的离别的泪,这种眼泪上演的悲情有多大了,把整个天地都染成了红色,正所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多么瑰丽浪漫的想象啊,天下还有什么比情人的眼泪更值得我们心痛的呢。欧阳修在他的词中这样写道“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正是这萧瑟的秋色,映衬着愁苦的莺英,天空与大地,景物与感情,交替并用,得心应手,真是炉火纯青。 (放课件)

    红衣法师李叔同有感于《西厢记》这一精彩篇章,亲自谱词,创作了具有五四时代气息的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放音乐)

    3、个性化语言:〔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也么哥!兀的不闷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作者连用了五个叠词,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主人公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感情像洪水决堤一样喷涌出来,而叠词的运用正好对这时感情的喷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连用了两个反问,“兀的不闷也么哥!”怎么能不愁呢?古代女子以“有风有化”“含蓄腼腆”为美,想念男子更是看成是“伤风败俗”但人类的青春萌动是人之本性,不是什么可以阻止得了的。这里,作者把莺莺内心真诚的感情表露出来,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人”,有人说“艺术不仅仅要表现真实,而更应该表现真诚。”,在这里作者用各种的事物;来表现莺莺的内心世界的“烦乱”,被子也好,枕头也罢,都不是休息的对象,而是“烦恼”的载体,本是无法压制的悲伤,但作者却像“窦娥冤”一呼到底,而是在细微处一点点浸透情感,这种文采与本色并存的手法真是四两拨千斤。

    其实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都要比任何概念要真实,在评点《红楼梦》时,刘心武说:个体生命有追求诗意生存的神圣权利 .此时的莺莺是真实的,她在追求她的爱情,可真诚可渴求张生的爱情,但张生这一去爱情的红线是否就此断掉了呢,张生是否会成为“负心汉”呢?这一切莺莺都在疑问,留给盈盈只有等待,等待爱情,等待有情人终成眷属!(课件音乐)

    4、动作化的语言:[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几个动词呢:飞,染,斜坐,蹙眉。尤其蹙眉,把张生愁苦的感情刻画入木三分。“寒烟衰草”渲染了朦胧迷茫萧索的氛围,柳永说:“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许多愁”意境的再创造,极其形象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所承受着的感情重压。“死临侵地。”,张生在此时又显“呆”的表情,也说明他的性格是个“志诚种”,这种动作化的词语,在《西厢记》中有很多,杂剧的最大特色就是它要表演,动作化的语言,就好比现在的电影剧本,语言更有表现力,它表现舞台艺术的完整性,使元曲成为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十一、课堂练习

    充分发挥想象,选取适当的景物,写一段离别场景。(150字以下)

    《长亭送别》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 导语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二、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三、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

    赏析[滚绣球]

    引导、启发学生先朗诵再思考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玉骢疏林斜晖马儿车儿借景抒情离情难舍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身心憔悴怨恨

    过渡语: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这种“痛”包含着愁苦与怨恨。

    小结:《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让学生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并且一起背诵。教师展示书法作品。

    (教学设想:通过小结,让学生加深对“情景交融”的理解。通过再次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增加兴趣,获得美感。)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在[朝天子]这一曲中哪个字概括了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依恋与无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

    明确:恨(依恋与无奈)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对比。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看出她什么性格?

    明确: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这里基本上分析了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简单赏析[二煞]

    过渡语: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这曲中找出一个字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

    “怕”什么?(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何“怕”?(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小结:

    莺莺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所以让人无限同情;她的倔强与叛逆让人无限佩服。

    最后“惜别目送”部分,哪个字能够概括莺莺当时的眷恋和失意?

    明确:念(眷恋,失意)

    3、拓展学习视野,欣赏越剧片段。

    (教学设想:通过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越剧《西厢记》中的节选部分《长亭送别》,进行视听享受来激发兴趣;通过观后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 语: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所以,这样的好作品如果不去看,不多读,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五、作 业:

    1、搜集有关“送别”的诗、词、曲、文、赋,能否作专题研究?

    2、以“送别”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能否吟诗填词作赋?

    3、体验美感,进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诵文中较多的曲词?

    4、能否从文中找出几副对联?或者根据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自拟几副对联?

    附板书设计:

    长亭送别(元)王实甫(《西厢记》节选)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崔莺莺:轻功名重爱情叛逆倔强

    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霜林染醉

    交融(烘托气氛诗情画意化用诗词加深意境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怨恨)

    送别教案设计音乐小学

    在社区已经给同学们上第三节音乐课了。很多同学对唱歌都有浓厚知燃的兴趣,那怎么样才能唱好一首歌呢?想唱好一首歌,不仅要正确掌握歌曲的音准、节奏,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歌唱技巧,对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表达的含义、情感等等还要作更深的了解,我们在演唱时才能更好的诠释一首歌曲的内容。这几节课我们从识谱开始学唱《送别》,这首歌曲应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了,但人们常常会对熟悉的东西熟视无睹,感觉很熟要说出个所以然来也还未必。因此我向大家作个全面的介绍。

    《送别》是由李叔同于1915年填词的歌曲,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词作者介绍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歌曲帆岩鉴赏

    《送别》曾被选为《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等电影的插曲。2004年9月30日,《送别》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单位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而评选的“百首爱国主义教育歌曲”。

    《送别》歌词分为三个部态猛御分,前一个部分作者从不同的几个层次几个方面去刻画一个即将离别的场景。那天听写作课上老师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词寄情于景: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杨柳、笛声,显出一片孤寂的景象,营造了一个离别凄凉的场景。整个场景给人以平稳、连贯、延伸的感觉,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创作手段,具有很高的音乐性和艺术性。

    第二部分则从景物之中抽离出来,更多地形容友人在送别时的内心感受。表现的是知音难寻,离别的不舍之情。以后友人间就“天之涯,地之角”了,寂寥忧心充满了心间,此刻挥别只能敬上浊酒一壶,把酒言欢。这时加上音乐的节奏、力度的变化,把人物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原谱分三段,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

    翻唱过此歌曲的有:唐朝乐队、黑豹乐队、上海长虹合唱团。今天我们学习这首歌,了解这些知识点,对演唱时把握歌曲的情感有很好的帮助。

    送别音乐教案幼儿园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送别音乐课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别音乐课说课稿1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来自音乐素养较高的部分四年级学生和音乐素养很高的部分三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音乐学习目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学内容:

    歌曲《送别》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知道词作者李叔同的生平简历与曲调的由来。

    2、深刻体会歌曲内涵,并能悠长的气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3、通过知识的延伸及拓展,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深刻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对本课知识延伸和技能拓展的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安定情绪,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欣赏歌曲《童年》,它演唱了什么内容?像这类歌曲叫什么?

    像这种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歌曲,我们称它为“校园歌曲”。

    2、那你知道100多年前,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歌吗?

    三、介绍“学堂乐歌”

    1901年(清朝末年,民国初期)起,中国开始开办学校,那时称做“学堂”,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课,音乐课上唱的歌称为“学堂乐歌”,也就是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的曲调大都是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选曲填词)

    学堂乐歌充满着对传统势力的反抗精神和饱含的爱国主义激情,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先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堂乐歌的代表作《送别》。

    四、歌曲教学

    1、初听录音,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内容。

    2、出示歌词,介绍词作者李叔同。

    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是由学堂乐歌的先驱者帆茄李叔同填词创作的。李叔同又名弘一法师,中国音乐家、戏剧活动家,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态姿察,是个名副其的音乐天才。

    3、填词演唱,注意气息连贯,声音优美,位置统一。

    4、分析处理歌曲,加上力度记号演唱。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再次听册氏《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学生跟着老师来唱谱子,然后老师唱普学生填词,老师纠正学生唱的错误的部分。

    五、做游戏。

    萝卜蹲游戏,找六个学生,谁输了谁来给大家唱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新歌。

    六、小结下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歌曲《送别》,感受到亲友间离别时忧伤与凄凉的不舍之情,我们可以回家唱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给弟弟妹妹们教,如果以后有送别的场景,我们就仔细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吧。

    送别音乐课说课稿2

    一、教学内容:

    由于影视音乐与影视剧情密切关联,因此,与其他类型的音乐相比,影视音乐更易于理解。影视音乐在传播渠道上也比其他仅通过现场演出或录音的音乐更为顺畅,随着相关电影或音乐剧的播放,影视音乐会很快得到传播。本单元力图让学生对影视音乐及其不同类别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使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电影及电视剧,能够自主分析其中音乐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送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正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送别>>。

    难点——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1、课前播放《喜羊羊与灰太儿狼》

    【设计意图】调动情绪,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兴奋地开始音乐课。

    2、师生问好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电影吗?那谁知道刚刚听到的是哪部动画片的音乐?请告诉老师,有哪些影视剧的音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

    (指生回答,并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

    (2)聆听影视歌曲片段

    片头曲《黑猫警长》:黑猫警长主题歌《上海滩》:上海滩

    背景音乐《还珠格格》:有一个姑娘插曲《浪漫满屋》:ithink

    情节音乐《微笑百事达》:北极星的眼泪片尾曲《神话》:美丽的神话

    (3)音乐常识:归纳影视音乐的分类(主题歌、片头曲、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尾曲等。)

    同学们真棒!那么请大家根据音乐在影视剧中出现的不同位置,想一想影视音乐有哪些不同类型?

    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是一部电影中的插曲。

    【设计意图】以流行影视歌曲引情激趣,将学生生活中已有的音乐感受带进课堂,既拉进了师生距离,体现了教学活动与生活相结合的课改新理念,又揭示本节课的主题。

    (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送别》(20分钟)

    1、播放《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是一首什么歌曲?什么是校园歌曲?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合作。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

    2、学堂乐歌

    二十一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期的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

    3、介绍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育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浙江平湖人,1880年9月生于天律,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1906年李叔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同年,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并担任了《太平洋报》的文艺编辑。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一生从事多方面的艺术活动,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春景》、《忆儿时》、《春游》、《留别》、《早秋》等。

    4、欣赏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师:“同学们,进入初中阶段,由于学习任务加重,大家接触电视电影的时间应该也越来越少了,借今天课堂上的机会,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老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请认真体会影片中的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5、歌曲分析

    师:“这首影视插曲的曲名是什么?(送别)

    节拍四四拍子速度中速稍慢

    力度中强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6、出示歌谱,学唱歌曲

    (1)分句学唱歌谱。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轻声地学唱歌谱,老师唱一句,请同学们跟唱一句。”

    (2)学唱歌词。师:“同学们,我唱谱你们唱词,请注意表现出歌曲忧伤怅惘的情绪。”

    (3)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进一步练唱。

    a、注意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演唱。

    b、注意斛字的读音hu。

    c、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d、歌词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4)让学生用领唱加齐唱的形式演绎歌曲《送别》。(13分钟)

    a分小组演唱歌曲

    b①句女领唱②句男领唱③句女齐唱④句男齐唱⑤⑥句轮唱;“夕阳”重复;

    (三)拓展活动

    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影视音乐,下节课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四)总结下课(2分钟)

    1、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影视音乐的分类、了解了学堂乐歌这个特殊的历史产物、学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别》。歌曲完美地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挚意真情,从而使这首歌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师生告别。

    五、教学反思

    音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中有很多中外影视音乐作品,我选择的内容是我国影片《城南旧事》中的插曲:《送别》。这是一首一段体的歌曲,d大调,表达出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情感。歌曲的.旋律优美抒情,在李叔同的填词下,使歌词和歌曲达到完美的融合,意境深远,成为一首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田园诗歌。通过歌词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园;再由景写人,这种特有的中国式描摹方式,总是使文字得到了升华,升华至人们内心美好情愫之中,“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使离别那淡淡的愁情,跃然心底。这对学生的价值观又是一次很好的塑造和教化,世间还有如此美好的友情。

    送别音乐课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演唱歌曲《送别》

    2、听赏乐曲

    教学难点:

    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二>:新课导入和授新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

    (放《童年》)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除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

    二、介绍词曲作者

    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

    四、唱谱

    1、熟悉D大调

    2、视唱全谱

    3、解决难点

    五、填词演唱

    六、感情处理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生表演

    用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示范。

    八、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生学的主体性。

    九、不管你更喜欢哪一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