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物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八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材电子版

  • 物理
  • 2023-06-11
目录
  • 初二八年级物理电子课本
  • 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沪科版力与运动
  • 初中物理12个实验
  • 初二物理电子版课本
  • 学理化八年级物理试卷

  • 初二八年级物理电子课本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长度烂扒和时间的测量

    2.运动的描述

    3.运动的快慢

    4.测量平均速度

    第二章 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声唤败音的特征

    3.声的利用

    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三章 物态变化

    1.温度

    2.熔化和凝固

    3.汽化和液化

    4.升华和凝华

    第四章 光现象

    1.光的直线传和历颤播

    2.光的反射

    3.平面镜成像

    4.光的折射

    5.光的色散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1.透镜

    2.生活中的透镜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眼睛和眼镜

    5.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1.质量

    2.密度

    3.测量物质的密度

    4.密度与社会生活

    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沪科版力与运动

    新版人教版 八年级 物理下册的知识点很多,怎么总结呢?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新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第7-8章

    第七章《力》复习

    第一节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族亩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受到了力的作用。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4、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三、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1、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是个定值,为9.8N/Kg。

    这个定值用g表示,g= 9.8N/Kg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冲穗旅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

    一、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距离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散凳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力来维持。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

    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

    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二、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八个字概括“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1、 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6、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平衡。力和运动的关系

    (1)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受非平衡力 运动状态改变

    7. 运动状态改变,一定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是不平衡的力。

    8. 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接触并挤压。(2)接触面粗糙。(3)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练习: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太空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它 受力(“受力”或“不受力”的作用,判断依据是:飞船的运动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飞船实验室中能使用的仪器是 B (A 弹簧测力计、B温度计、C水银气压计、D天平)。

    新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第9-10章

    第九章《压强》复习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⑶ 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G G F+G G – F F-G F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 对比法

    3、压强:

    ⑴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⑸ 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 p= F/S )。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 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 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4、压强公式:

    ⑴推导过程:(结合课本)

    液柱体积V=Sh ;质量m=ρV=ρSh

    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ρShg .

    液片受到的压强:p= F/S=ρgh

    ⑵液体压强公式p=ρgh说明:

    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ρ:kg/m3 g:N/kg;h:m

    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D、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

    5、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

    一般方法:一首先确定压强p=ρgh;二其次确定压力F=pS

    特殊情况:压强:对直柱形容器可先求F用p=F/S

    压力:①作图法②对直柱形容器F=G

    6、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 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

    ①玻璃管是否倾斜;②玻璃管的粗细;

    ③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银面的位置。

    1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5Pa

    2标准大气压=2.02×105Pa,可支持水柱高约20.6m

    5、大气压的特点:

    (1)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6、测量: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7、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8、沸点与压强: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应用:高压锅。

    9、体积与压强:内容: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

    ☆列举出你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知识的几个事例?

    答:①用塑料吸管从瓶中吸饮料②给钢笔打水③使用带吸盘的挂衣勾④人做吸气运动

    10、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的产生: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状。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快、压强小,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慢、压强大。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浮力》复习

    一、浮力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浮 < G F浮 = G F浮 > G F浮 = G

    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3)、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浮 = G 则:ρ液V排g =ρ物Vg

    ρ物=( V排/V)•ρ液= 2/3ρ液

    ③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 F浮 = G

    不同:悬浮ρ液 =ρ物 ;V排=V物

    漂浮ρ液 <ρ物;V排

    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 与G或比较ρ液与ρ物 。

    ⑤ 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ρ物= Gρ/ (G-F)

    二、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 G排 =ρ液V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漂浮问题“五规律”:(历年中考频率较高,)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三、浮力的利用:

    (1)、轮船: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 t 由排水量m 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 ;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 = m g ;轮船受到的浮力F浮 = m g 轮船和货物共重G=m g 。

    (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

    (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8、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

    计算浮力方法:

    ①称量法:F浮= G-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②压力差法:F浮= F向上 - F向下(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

    ③漂浮、悬浮时,F浮=G (二力平衡求浮力;)

    ④F浮=G排 或F浮=ρ液V排g (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⑤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知道物体质量时常用)

    >>>下一页更多精彩“新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12个实验

    学习八年级物理知识本无底,前进莫徬徨。如果不枝游吵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你们喜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1-2章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 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 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刻度尺、秒表 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 速度时间图磨弊象

    第二章 声现象

    一、 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猛侍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常考点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常考点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选择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3-4章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常考点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 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 放 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

    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 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 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 汽车后视镜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混合之后为白光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混合之后为黑色

    看不见的光:红外线, 紫外线;

    初二物理电子版课本

    人携滚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的重难点如下:1.机械运动;2.质誉肢量与密度;3.压强与浮力;4.功与功率;5.机械效率;6.二力庆隐世平衡等内容是中考物理常考题型,希采纳!

    学理化八年级物理试卷

    物理光学知识点

    【杨氏干涉实验】

    杨格于1801年设法稳定两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见光之干涉实验,并由此求出可见光波之波长。其方法是,使太阳光通过一挡板上之小孔使成单一光源,再使此单一光源射到另一挡板上,此板上有两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与单光源等距离,则此两同相位之两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因为通过第二挡板上两小孔之光因来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长相等,并且维持一定的相位关系(一般均维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变的干涉条纹。若X为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条纹与中心点O的距离,D为双孔所在面与屏幕之间的距离,2a为两针孔S1,S2间之距离(通常小于1毫米),λ为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发出的知宽御光之波长。两光源发出的两列光源必然在空间相迭加,在传播中两波各有各的波峰和波谷。当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亮点。这些亮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的整数倍。在两列波的波峰与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暗点,这些暗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2的整数倍。

    【薄膜干涉】

    水面上的薄层油膜,机动车在潮湿柏油道上所遗留下来的油迹,或是肥皂泡等,都会在白光中出现灿烂的彩色。所有上述的各例中,均是由薄膜干涉现象引起的。若将一用金属细丝制成的矩形框架,浸以肥皂水形成一层薄膜,然后用弧光灯的白光或阳光照射于其上,就呈现出典型的薄膜干涉。其中一部分是由反射光产生的干涉条纹,而其余的则从皂液膜中透过去。此时从反射光中可以看到许多与水平框架上缘平行的彩色横条纹。不但如此,这些横条纹还会慢慢地向下移动,愈靠近框架上缘则愈宽。此外,透射光在白幕上也显示出许多彩色横条纹,但比起反射光中的条纹要暗淡得多。如果用单色光代替白光,则彩色现象会立即消失,而出现的便是一些彩色条纹的花样类似于明暗相间的条纹。在1800年英国科学家杨格指出薄膜彩色条纹之形成,是因为干涉现象所致。

    【牛顿环】

    又称“牛顿圈”。光的一种干涉图样,是一些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例如用一个曲率半径很大的凸透镜的凸面和一平面玻璃接触,在日光下或用白光照射时,可以看到接处点为一暗点,其周围为一些明暗相间的彩色圆环;而用单色光照射时,则表现为一些明暗相间的单色圆圈。这些圆圈的距离不等,随离中心点的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变窄。它们是由球面上和平面上反射的光线相互干涉而形成的干涉条纹。在加工光学元件时,广泛采用牛顿环的原理来检查平面或曲面的面型准确度。

    光学知识点

    1、基本概念

    光源发光搭岩的物体。分两大类:点光源和扩展光源.点光源是一种理想模型,扩展光源可看成无数点光源的集合.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几何线.光束通过一定面积的一束光线.它是温过一定截面光线的集合.光速——光传播的速度。光在真空中速度。恒为C=3×108m/s。丹麦天文学家罗默第一次利用天体间的大距离测出了光速。法国人裴索第一次在地面上用旋转齿轮法测出了光这。实像——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后,由实际光线形成的.虚像——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后,由发实际光线的延长线形成的。本影——光直线传播时,物体后完全照射不到光的暗区。半影——光直线传播时,物体后有部分光可以照射到的半明半暗区域。

    2.基本规律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先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例证。

    (2)光巧纯的独立传播规律光在传播时虽屡屡相交,但互不扰乱,保持各自的规律继续传播。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线、人射线、法线共面;反射线与人射线分布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线、人射线、法织共面,折射线和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对确定的两种介质,入射角(i)的正弦和折射角(r)的正弦之比是一个常数.介质的折射串n=sini/sinr=c/v。全反射条件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大于临界角A,sinA=1/n。

    (5)光路可逆原理光线逆着反射线或折射线方向入射,将沿着原来的入射线方向反射或折射。

    3.常用光学器件及其光学特性

    (1)平面镜点光源发出的同心发散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得到的也是同心发散光束.能在镜后形成等大的、正立的虚出,像与物对镜面对称。

    (2)球面镜凹面镜有会聚光的作用,凸面镜有发散光的作用。

    (3)棱镜光密煤质的棱镜放在光疏煤质的环境中,入射到棱镜侧面的光经棱镜后向底面偏折。隔着棱镜看到物体的像向项角偏移。棱镜的色散作用复色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

    (4)透镜在光疏介质的环境中放置有光密介质的透镜时,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透镜成像作图利用三条特殊光线。成像规律1/u+1/v=1/f。线放大率m=像长/物长=|v|/u。说明①成像公式的符号法则——凸透镜焦距f取正,凹透镜焦距f取负;实像像距v取正,虚像像距v取负。②线放大率与焦距和物距有关。

    (5)平行透明板光线经平行透明板时发生平行移动(侧移).侧移的大小与入射角、透明板厚度、折射率有关。

    4.简单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和眼睛

    (1)放大镜是凸透镜成像在。

    (2)照相机是凸透镜成像在u>2f时的应用.得到的是倒立缩小施实像。

    (3)幻灯机

    (4)显微镜由短焦距的凸透镜作物镜,长焦距的透镜作目镜所组成。物体位于物镜焦点外很靠近焦点处,经物镜成实像于目镜焦点内很靠近焦点处。再经物镜在同侧形成一放大虚像(通常位于明视距离处)。

    (5)望远镜由长焦距的凸透镜作物镜,辕焦距的〕透镜作目镜所组成。极远处至物镜的光可看成平行光,经物镜成中间像(倒立、缩小、实像)于物镜焦点外很靠近焦点处,恰位于目镜焦点内,再经目镜成虚像于极远处(或明视距离处)。

    (6)眼睛等效于一变焦距照相机,正常人明视距约25厘米。明视距离小子25厘米的近视眼患者需配戴凹透镜做镜片的眼镜;明视距离大于25厘米的远视25者需配戴凸透镜做镜片的眼镜。

    光的电磁知识点

    一、电路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3.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4.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5.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6.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7.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

    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电流

    1.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A),1安培=1000毫安=1000000微安。

    2.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电路知识点

    一、电路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3.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4.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5.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6.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7.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

    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电流

    1.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A),1安培=1000毫安=1000000微安。

    2.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压强和浮力知识点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物体的重力G。

    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

    3.压强:

    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⑸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P=F/S)。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