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 历史
  • 2023-06-13
目录
  •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 历史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 历史必修二每单元思维导图
  •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
  •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框架

  •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具体内容如下: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困裤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人教版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键尺判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这一部分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这一部分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易考知识点: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稿改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历史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2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落实课标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从宏观上讲包括耕地、播种方式、灌溉方式和生产组织方式四大部分。

    一、精耕细作

    1、耕地:①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木器、石器和骨器;②铁器在春秋出现,铁器牛耕在战国推广;③在汉代普及并发明犁壁;④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标志传统步犁成熟定型;

    2、播种:汉代赵过发明耧车;

    3、水利与灌溉:①春秋战国时期建有楚国在安徽的芍陂、秦国在四川的都江堰、秦国在陕西关中平原的郑国渠;西汉的漕渠和白渠和新疆坎儿井;东汉王景治理黄河。②灌溉:在春秋战国是桔槔和辘轳;东汉毕岚发明翻车;三乱告蚂国马钧加以改进;唐宋发明筒车和畜力高转筒车;

    4、生产组织方式:商周时期是在井田制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简单协作;从春秋开始出现家庭为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并逐渐推广普及。

    二、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是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3、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和变法运动,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形成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包括土地国有制、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现象贯穿始终。

    4、关于土地兼并:

    ①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②方式:土地买卖在汉代以后成为主要途径;③危害: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徭役的征发;大批自耕农丧失土地后成为流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影响社会安定;④缓解:政府采取均田制等抑制兼并的措施;爆发农民起义打击地主阶级。

    三、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经济格局是起源于多个中心,形成南稻北粟等地域特征;

    2、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3、农业生产模式是精耕细作;

    4、主要经营方式是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①小农经济的特点有三: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分工简单,农业与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②小农经济的优点有三: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③小农经济局限:小农经济比较劳苦和脆弱;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的特点,不利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导致社会发展缓慢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阻碍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4、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5、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注:第友态3课课程标准未做要求,此略)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落实课标

    一、金属冶炼业

    1、青铜时代:

    ①时间是从夏朝到春秋末期的15个世纪;②特点是数量多、规模大、种类齐、技艺精,展示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2、铁器时代:

    ①铁器在春秋战国大量开始,西汉普及;② 炼钢:春秋出现块炼钢,南北朝发明灌钢法,钢产量和冶炼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16世纪(人教版)。

    3、冶炼燃料:

    ①煤始于西汉,普及于北宋;②焦炭始于南宋,普及于明朝。

    二、纺织业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丝织开始于原始社会;

    2、汉代发明提花机,丝织品远销欧洲,中国被成为“丝国”;

    3、唐代发明缂丝技术,丝织业重心转移到南方;

    4、宋末元初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元朝黄道婆全面改进生产技术,江苏的松江元明时期成为全国棉织中心;棉布在明朝普及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三、陶瓷业

    1、陶器:

    ①新石器时代手工业最大的成就是彩陶生产,工艺水平闻名于世,发明了彩陶、黑陶和白陶;②商朝中期至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人民版)。

    2、瓷器:

    ①东汉晚期发明青瓷;②魏晋南北朝发明白瓷;③唐朝制瓷业发展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出现“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④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⑤元代进入彩瓷生产时期,出现青花和釉里红;⑥明代出现斗彩和五彩瓷;⑦清代出现粉彩和珐琅彩。

    四、生产组织形式

    1、哗埋官营手工业:

    ①地位:从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②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管理严格、技艺高超,工匠从征役制逐步到雇募制;③局限:不计成本、缺乏竞争、强制劳动。

    2、私营手工业:

    ①春秋战国兴起;②唐以前主要是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形式;③唐宋时期商品化程度提高;④明代中叶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五、技术的发明与普及知识点小结

    技术发明 出现的时间 普及的时间

    牛耕 春秋时期 汉朝中期

    钢 春秋时期 南北朝

    煤 汉朝 北宋

    焦碳 南宋末期 明朝

    缂丝技术 唐朝 宋朝

    棉布 宋末元初 明朝

    瓷器 商朝中期 唐朝

    金银货币 春秋战国 明朝

    纸币 北宋 元朝

    六、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1、整体地位:手工业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但是生产高度发达,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广受欢迎和赞誉;

    2、发展趋势:部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进步,分工不断细密,发展重心随国家经济重心由北而南转移;

    3、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长期并存。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明清时期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历史局限:明清时期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转型与发展。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落实课标

    一、商业的发展

    1、原始社会出现物物交换的原始商业;

    2、商朝出现专职商人和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对商业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4、春秋战国出现高潮:

    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商崛起;②货币丰富;③城市繁荣;

    5、西汉:①抑制私营商业;②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起步,沿商路兴起一系列城镇。(魏晋南北朝政局动荡,商业萧条)

    6、隋唐时期蓬勃发展:①运河开通,外贸繁荣,都会与港口众多;②城镇商业实行坊市分离制,政府对商业严格统一管理;③中唐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7、宋朝出现新的高峰:①官府放松了商业监管:城镇经济繁荣,商业在空间上打破市坊界限,乡村允许设市贸易;商业经营时间取消限制,出现晓市和夜市;②边境与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频繁;③海外贸易活跃,泉州等港口城市兴盛;④四川出现纸币交子。

    8、明清时期出现新特点:

    ①众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和港口城市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主要货币;③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④大批区域性商人群体崛起。

    二、古代商业特点

    1、我国古代商业起源较早,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繁荣;从发展趋势上看,城市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2、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发展;

    3、政府对城镇商业活动的行政限制逐渐减少;

    4、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课标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落实课标

    一、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①根本原因: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世界领先;②农业: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加,生产和管理技术提高,玉米、甘薯、双季稻等高产作物与棉花等经济作物逐步推广;③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规模扩大,技术进步;④商业:白银普遍使用,世界白银大量流入,商业资本异常活跃;一系列工商业市镇和大城市崛起,建立起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形成大批区域性商帮。

    2、标志:明朝中叶以后,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和以雇佣剥削劳动为特征的私营手工工场,例如苏州的丝织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手工工场。

    3、评价:①这是从农耕经济中分离出的一种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②仅在局部地区和生产部门出现,而且长期发展缓慢,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二、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根本原因是为了保护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和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直接原因是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重视农耕经济稳定税源兵源、加强中央集权相冲突。

    2、表现:①政府重农:强调农本商末思想;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土地兼并;②战国商鞅变法抑商:贬低身份,限制范围,征收重税;③汉代抑商:汉高祖和汉武帝采取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生活限制等措施沉重打击私商; ④明清时期强化抑商政策:限制经营,强行摊派,征收重税,限制外贸等。

    3、评价:①初期有利于保护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②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中国长期停滞于自然经济状态,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三、海禁政策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经济上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②直接原因是清初统治者思想上盲目自大,并在军事上防范外来侵略者和人民的反清斗争。

    2、评价:

    第一,有一定的民族自卫的作用,暂时延缓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第二,消极影响:①沉重打击了中国的航海业和对外贸易;②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推进工业化的契机;③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④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潮流,最终落后于西方;

    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和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和顽固性;;

    2、农民长期遭受沉重剥削,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商品,国内市场狭小;

    3、明清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不仅导致地主和商人将商业利润大量置房买地影响扩大再生产,而且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阻碍了海外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

    5、中国思想文化专制影响了近代科技的产生等。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

    落实课标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落实课标

    一、新航路开辟的社会背景

    1、必要性:

    ①根本: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社会对黄金白银的需要增加;②直接: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欧洲人渴望另辟新的商路。

    2、可能性:

    ①政治: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强化王权,积极扩张;②经济:《马可波罗游记》刺激欧洲人到东方寻找黄金和香料;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③文化: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和地圆学说的创立;欧洲教会热衷对外于传播天主教;

    二、过程:

    1、葡萄牙:1487年迪亚士抵达非洲南端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绕非洲到达印度——开辟出东线;

    2、西班牙: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1519年麦哲伦船队历时三年环球航行——开辟出西线。

    四、历史影响:

    1、对世界:人类开始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和经济体系开始形成。

    2、对欧洲:促进了欧洲封建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殖民扩张与掠夺获得资本积累,引发商业革命,欧洲商贸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东岸;西欧工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等新的商业组织、证券支票等新的财金信用方式产生;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

    4、对亚非美洲:西欧殖民者长期的殖民统治与掠夺,给非洲和美洲的传统社会带来深重灾难,亚洲遭受侵略的同时大量白银流入,客观上刺激了经济发展。

    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课标要求

    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落实课标

    一、早期殖民活动

    新航路开辟之处,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开始在东西两个半球的殖民掠夺。

    二、荷兰殖民史实

    1、殖民范围:遍及美洲、非洲和亚洲

    2、殖民特点:①海外转运贸易发达:17世纪上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被称海上马车夫;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②与贸易相关的行业发达:造船航运业发达;出现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大型商业股份公司;银行信贷业发达;③参与殖民战争、贩卖黑奴等活动;④缺乏强大的工业和军事基础,霸权昙花一现。

    三、英国殖民史实

    1、殖民特点:①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盗行为,被称为“海盗国家”;②海军力量强大,在殖民战争不断胜利;③黑奴贸易罪恶累累;④在殖民地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和奴隶制种植园进行殖民掠夺。

    2、殖民地位:18世纪下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

    三、殖民活动的影响

    1、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掠夺提供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开拓了市场。

    2、由于该时期西欧国家生产力水平低,血腥残暴的殖民手段给亚非拉殖民地造成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3、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客观促进了世界的联系,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标要求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落实课标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条件:

    ⑴政治前提: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政治前提和稳定的社会环境。⑵市场: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一系列殖民战争最终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空前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性;⑶资本:英国通过海外殖民扩展掠夺、海外贸易、国内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⑷技术:手工工场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⑸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大批无地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2、技术发明:

    ⑴棉纺业:以珍妮纺纱机、水利织布机等为标志的一系列技术革新;⑵动力:1784年瓦特发明联动式蒸汽机——万能蒸汽机,1785年在工厂投入使用;⑶交通运输: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发明汽船,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火车;⑷其他:蒸汽动力迅速应用到纺织、采矿、冶金等部门。

    3、新能源和新兴工业部门:煤开始广泛使用;纺织和铁路业成为领先部门。

    4、扩展:

    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后,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州广泛开展起来。

    5、影响:

    ⑴经济: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代替工场,英国等先后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经济组织基本以中小企业为主,经营权与所有权一体;

    ⑵政治: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建立起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对立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阵营形成;

    ⑶文化: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潮兴起;促进了教育和科技发展;

    ⑷社会:工厂和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促进了近代工业化城市兴起,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⑸世界:西方列强掀起殖民高潮,东方从属于西方,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⑹局限:环境污染、殖民扩张、人情冷漠、住房紧张等。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发明创造:

    ⑴电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电成为新能源——1866年德国的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870年意大利的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1879年美国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电讯业兴起——1876年美国的贝尔发明电话,1895年意大利的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电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⑵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883年德国的戴姆勒发明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1897年德国的狄塞尔发明了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内燃机功效远远超出蒸汽机,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1893年德国的本茨开始生产四轮汽车;1894年福特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

    历史必修二每单元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本单元是高考近几年的热点

    1.刀耕火种---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的成长---繁重的赋税与徭役--重农抑商政策

    2。冶金技术---陶瓷技术---纺织技术---技术高超领先世界---工商业的管理

    3。商业交通发达---市场发展---商业都会的崛起---商业发展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商品经济发展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崛起---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2。西欧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英,法,荷加入殖民行列殖民斗争兴起---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3.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殖民扩张(商品输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殖民扩张(资本输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的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慎闷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民主资本主义的生产

    2.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甲午战败/清正付宽放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初步发展

    ---辛宽指弯亥革命的推动/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群众性反帝国爱国运动---短暂春天

    ---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反动统治---曲折发展与萎缩、

    。不好意思哈。实逗凯在很累了。第四五单元的过几天再给你打吧。>=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

    向所有的人学习,不论向敌人或朋友都要学习,特别是向敌人学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1

    识记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及影响、“自由放任”政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矛盾(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具体原因:

    ①劳动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

    ②股票投机过度

    ③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使市场虚假繁荣

    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矛宽销盾尖锐

    (2)爆发的标志、地域范围:1929年美国华尔街股市崩溃; 美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3)经济危机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下跌。

    (4)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5)影响:

    ①对各国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②(各国):加深各国社会危机:游行罢工不断;法西斯分子兴风作浪。

    ③(世界):各国加紧国际市场的争夺,彼此矛盾尖锐。同时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强烈反抗,从而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④促使罗斯福新政,确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2、胡佛反危机措施

    (1)措施: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不干预经济。

    (2)结果:经济危机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恶化。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2

    识记罗斯福新政,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意义

    -1、背景:

    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美国造成极大破坏

    ②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使美国民众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措施克服危机

    ③罗斯福就任美国新一届总统

    -2、目的:尽快摆脱危机,实现经济复兴(直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根本)

    -3、措施

    ①整顿金融(突破口);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中心措施)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③调整农业——成立农业调整局,调整农产品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④社会福利——加强救济;建立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4、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局部调整,

    -5、评价:

    积极: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迅速恢复发展(经济);

    ②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敏纳,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政治);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此后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到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世界)

    局限:④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桥巧没的本质,不能完全消除危机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3

    应用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现:

    ①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建立“福利国家”

    ③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④“新经济”的出现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含义:私人垄断组织和国家政权相结合

    (2)背景:

    A二战后,欧洲面临重建任务;

    B以国家干预为特点的罗斯福新政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C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3)历程:

    A首次大规模成功的实践: 罗斯福新政;

    B二战结束--70年代初 :普遍盛行;

    结果: 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C 70年代初: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现“混合经济”;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出现 “滞胀”

    (4)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内部调整), 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3、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 缓解贫富悬殊带来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2)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

    (3)发展阶段:

    A、二战后:逐步建立 ;

    B、20世纪60、70年代:逐步完善

    C、73年经济危机后:受挫,但继续发展;

    D、80年代后:缩小规模

    (4)评价 ( 积极;弊端)

    积极:

    A 使穷人受惠不少,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利于社会稳定;

    消极:A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B助长了惰性,降低了工作积极性

    -4、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表现:

    A、增长速度最快;

    B、比重迅速上升,超过物质生产部门

    (3)作用:

    A、促进经济竞争力提高;

    B、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

    C、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波动,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5、新经济的出现:

    (1)由来:20世纪90年代;美国 ;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2)特征:背景: 经济全球化;

    基础:知识经济 ;

    主导:信息技术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4

    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识记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1)背景:

    A 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生政权;

    B 物资短缺,经济极端困难

    C 目的 :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人力, 战胜敌人,巩固政权.

    (2)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通义务劳动制。

    (3 ) 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4) 评价:

    积极:特殊历史时期中,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一项特殊政策,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保障,巩固了政权。

    局限:继续实行,损害农民利益; 被证明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A多年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使经济濒临崩溃;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行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C 目的:恢复经济,稳定政权 ;

    (2) 内容:

    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交税后剩下的粮食农民自由支配;

    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按劳分配

    (3)特点:

    A、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 作用:①提高了人们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稳定形势、巩固政权;②探索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斯大林模式:

    (1)含义:是指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2))产生原因:

    ①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国内落后的经济文化。

    ②苏联封建专制的传统。

    ③斯大林个人因素。

    ④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

    (3)表现:

    ①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②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

    (4)特点:政治:高度集权,缺乏民主;

    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

    (5)评价:

    积极:

    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没有进行有效地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6)认识:

    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平衡地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大全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个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0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历史经济史复习纲要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框架

    重视历史课本。老师可能出错,作业可能出错,网络可能出错。但课本绝对是对的(起码对于考试来说是这样),一切依据都要去课本上寻找。考前一定要看书。看书要仔细,不要放过任何细节,但又要着眼于宏观。我整理的高二历史必修二各章节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历史必修二各章节的知识点归纳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人教版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高二历史必修二各章节的知识点归纳2

    一、《诗经》与《楚辞》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

    ①《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②《诗经》的内容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间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③《诗经》的艺术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类。

    2、《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诗歌总集。

    ①“楚辞”本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②《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其主要作品是《离骚》。

    3、《诗经》与《楚辞》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二、先秦散文与汉赋

    1、先秦散文

    ①先秦历史散文中,主要有编年体的《左传》、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专记个人言行的《晏子春秋》等,其中《左传》的文学成就。

    ②先秦诸子散文,主要是由“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的言论编纂而成,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春轮燃家的《韩非子》等。

    2、汉赋

    ①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

    ②汉赋按题材取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抒情述志的短赋,一类是以扒虚铺陈排比为主要手法的“体物”大赋。后者是汉赋的主流。汉大赋的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和杨雄。

    汉赋的恢宏气度是汉代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

    三、唐诗宋词

    1、唐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其中尤以盛唐、中唐两个时期的诗坛最为光辉夺目。

    ①盛唐诗坛上有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首的边塞诗派,前者是中华民族热爱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民族心理的艺术积淀,后者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侵略和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

    ②盛唐气象是富于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的精神面貌,在唐诗中盛唐气象最杰出的代表首推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③中唐诗坛有两个主要流派,一派以白居易为首,一派以韩愈为首。

    2、宋词

    ①词是一种音乐歌词,主要功用是在宴乐场桐搭合供伶工歌女歌唱,它的题材主要是描写妇女的容貌、心理、生活情景,尤以男女爱情为主。

    ②北宋词坛几乎是婉约词的一统天下。

    ③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就是苏轼和辛弃疾,但他们都善于写婉约词。

    ④宋词婉约含蓄的美学特征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思想的典型体现。

    四、元杂剧与明清

    1、元杂剧也可单独称为“元曲”,它是元代文学中的精华。

    ①元杂剧是汇融了歌唱、舞蹈、说白、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是中国独特的戏剧形式——戏曲的第一种成熟形态

    ②元杂剧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丰富,主要题材有爱情剧、公案剧、水浒剧、世情剧、历史剧。元杂剧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塑造了形象鲜明、面目各异的舞台形象。它善于组织矛盾冲突。它的语言大多质朴自然,洋溢着生活气息。

    ③元杂剧在中国文学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④元杂剧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首先,元杂剧高扬了反抗精神,抨击黑暗势力、落后观念与丑陋风习,歌颂了不畏强暴、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叛逆形象。如《窦娥冤》中的窦娥。

    其次,元杂剧褒贬分明,剧中人物的忠奸美恶判若泾渭,这种体现着多数人意志的价值判断是具有民主倾向和进步意义的。

    第三,元杂剧体现了中国戏剧文学的一个特征:以浪漫的理想化方式处理现实主义的题材,往往有“大团圆”的结局,这种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信念,体现了正义战胜邪恶、幸福普降人间的美好愿望。

    2、明清

    中国的经历了先唐笔记,唐代传奇和宋元话本三个发展阶段后,到明清时代臻于极盛,涌现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儒林外史》、《红楼梦》六部的长篇。前四部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后两部则是清代长篇中的双璧。

    高二历史必修二各章节的知识点归纳3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9课)

    1)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

    ①背景: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②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③影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

    ①背景:面临内忧外患

    ②重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③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④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⑤代表人物:中央:奕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⑥活动:A.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B.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C筹划海防D创办新式学堂

    ⑦失败标志: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⑧积极作用:A.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B.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C.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0课)

    (1)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①原因:A.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和实业救国的影响D.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②主要表现:A.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出现了兴办实业的浪潮。B.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增长

    (2)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是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②此外,还受到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高二历史必修二各章节的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高二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大全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高中必修二历史必背知识点

    ★历史必修二高中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