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物理

物理导学案,物理导学案电子版

  • 物理
  • 2023-04-18
目录
  • 物理导学案模板
  • 七年级上册数学导学
  • 初中物理导学案
  • 物理高一导学案
  • 八年级物理导学方案电子版

  • 物理导学案模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涌现出很多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 导学案 教学模式被公认为是比较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导学案是指教师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学情的深入研究,依据教师的知识经验、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编制用于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学习方案。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导学案的设计是否科学、使用是否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是我在物理教学中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看法与认识。

    一、导学案的合理设置

    (一)目标明确,切合实际

    导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主动学习而设计的学习方案,它的编写要根据“课程标准”、“物理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使之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因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所以目标应明确具体、可操作、能完成。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性语言,而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举例说明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且数量不能太多,4个左右,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内容指明,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下面以《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为例说明:

    学习目标:

    1.能记住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能说出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3.能说出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4.会运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学习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学习难点:平均速度的计算。

    (二)问题探究,设置科学

    教师对导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写原则和知识体系出发,对教材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

    1.问题设置要有科学性,就是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纪律,有一定的条理和梯度,做到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使学生认识到要完成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不行,看书详细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不行。

    2.问题设置要有探索性,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要设计成探究思考题。有的问题很简单,让学生自学就能完成;而有的问题不适合学生探究的,可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再由教师启发引导,效果更好。

    3.问题的呈现形式要多样化,以启发性、整体性、思考性问题为主,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深入挖掘,编排出最合理的知识体系,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找到引导学生积极认知的最佳思维脉络,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要尽量杜绝单纯知识“复制”,更不要把“导学案”设计成“习题集”。

    二、导学案的灵活应用

    (一)教师方面

    1.教师要进行指导。上课前,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明确学习目标(特别是重点、难点),从而带着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预学。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自学方法。

    2.导学案使用前要及时批阅,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前一天把学生做的导学案收回来,认真批阅,就桐丛会发现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便了解学情,进行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课前再把学案发到学生手中,他们也会根据老师的批阅发现自己知识上的不足,课堂学习中就具有针对性,效率就高。

    3.导学案的使用要方式多样,灵活应用。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时,教师既不能当“传声筒”,只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能当“甩手掌柜”,让学生自己说答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是必要的,应根据物理学科的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导学方式。对简单败含易懂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教师设计出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应指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自己得出结论;对学生无法自学或生生、师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精讲点拨的方式。

    4.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丰富的图文、形象的动画等多渠道直观地向学生展现物理奥局枯樱妙,展示抽象的物理知识。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学生的思维活跃,灵感被激发,更能充分地融入到小组讨论中。

    (二)学生方面

    1.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预学,并把预学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

    2.学生分组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内容。分组讨论是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依据导学案的问题要求,紧扣教材、有效地开展。讨论学习的效果与学生所处的学习小组密切相关,因此,要加强学习小组建设。首先,要抓学习小组长的选拔与培养,让他们能胜任主持小组学习的重任;其次,要求每人明确角色,学会承担各自的学习内容。另外,小组成员应由优、良、中、差四个层次的学生及男女生比例组合搭配,每组6人左右为宜。

    3.导学案中问题的展示与交流。展示与交流是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的主要展示人,自己分配好学习任务,认真研究,弄懂吃透,能够解答他人的疑惑;展示时注意语言的表达清晰、流利、准确,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可以提出疑问,同组也可以进行补充。

    4.学生要在导学案上认真填写“学后反思”,针对课堂学习情况形成“错题集”。

    (责任编辑 付淑霞)

    七年级上册数学导学

    《初中物理|23能源与可持亏仿基续发展|22信息与传递》免费资源

    链接: 1k_K7k_Y1BIddY-FpL-YRLQ

    ?pwd=wry2 提取码: wry2

    初中物理|23能源销谨与可持续发展|22信息与传递|21电与磁|20生活用电|19电功和电功率|18欧姆定律|17电压和电阻|16电流和电路大绝|15内能的利用|14内能|13简单机械2|12简单机械|11功和能|10浮力

    初中物理导学案

    第十三章内能☞

    课本解读

    一、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二、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地热运动。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

    解读:

    1.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

    (1)物质的温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物质的种类: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其次是液体,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

    2.扩散现象说明了: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之间有间隙。

    3.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同种物质间是不能发生扩散现象的。例如:冷热水混合,虽然冷水分子和热水分子都能彼此进入对方,但不是扩散现象。

    4.扩散现象是反映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而灰尘颗粒、大雾中的微粒及烟尘中的微粒等肉眼能观察到的分子聚合体在外力下的机械运动,都不是扩散现象。

    5.扩散是人能够直接观察或感知到的宏观现象;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微观现象,人无法直接观察。因此不能说“观察到分子无规则运动”,或“分子的扩散现象”。

    6.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的高低是物体内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例如,炒菜时,老远就能闻到菜的香味,当菜冷下来后,香味就逐渐族并腊减少了。

    7.分子运动: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很小,用肉眼观察不到,我们所能用肉眼直接看到的物体都不属于分子,嗅觉所感觉到的往往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8.分子运动与机械运动的区别:①分子运动用肉眼看不到,机械运动可以用肉眼看到。②分子运动是自发形成,机械运动是外力作用下形成。

    三、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四、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解读: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1)常见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2)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2.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只是对外表现不同。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作用范围是很小的,只有分子彼此靠得很近时才能产生,分子间的距离太大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可以忽略。打碎的玻璃不能吸引在一起,是因为两块玻璃碎片不可能相距很近,无法达到引力明显的距离,所以不能吸引在一起。电焊、气焊钢板时,用高温加热钢板,使钢熔化为钢水,钢水中的分子可以自由运动相互靠近,靠引力集结在一起。当钢水冷却凝结为钢块时,原来分离的钢板就被“焊接”在一起。

    4.固体: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小,不容易被压缩和拉伸,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5.气体: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就很远,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

    6.液体: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所以液体很难被压缩,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例题精讲

    例1.(兆滑从分子角度认识分子热运动)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分子模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分子相距最近,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小

    B.甲图中分子静止,乙、丙两图中分子在做热运动

    C.乙图中分子相距最远,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

    D.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固体、液体、气体分子的排列情况

    例2.(扩散现象)如图所示,上、下两个广口瓶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 玻璃板后()

    A.二氧化氮向上方扩散,空气不会向下方扩散

    B.空气向下方扩散,二氧化氮不会向上方扩散

    C.空气和二氧化氮将同时向对方扩散

    D.当两种气体分布均匀后,分子就不会向上或向下运动了

    例3.(分子间作用力)人们常说“破镜重圆”,但打破的玻璃镜对在一起却不能重新结合起来,其原因是()

    A.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间引力太小

    C.玻璃碎片间只有少数几点接触,大部分断面处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D.玻璃镜断面处靠得太近,分子间力的作用主要是斥力

    巩固练习

    1.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A.现在科学家可以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一个物体内所有分子都停止运动

    B.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

    C.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的度数会降低

    D.在海拔6km的高原,水的沸点低于100℃

    2.如图所示,四溢的花香引来了长喙天蛾蔽慎,该现象主要说明( )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D.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3.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冬季,寒潮来临,温度骤降,雪花漫天飞舞

    B.紧压在一起光滑的铅片和金片,放置5年后切开,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

    C.人造木板粘接剂中的甲醛散发刺鼻的气味

    D.盛夏时节,百花绽放,长喙天蛾能嗅到花香纷纷来吸食花蜜

    4.扩散现象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实例中能说明扩散现象对人们有用的是( )

    A.利用盐水腌制咸鸭蛋

    B.人造木板黏结剂中的甲醛扩散在空气中

    C.有人吸烟后房屋中其他的人也能闻到烟味

    D.将两个底面干净的铅柱压紧后能够吊起重物

    5.下图是课本中的几个实验,关于这些实验现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抽出玻璃板后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能运动到上面瓶中

    B.图说明扩散现象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

    C.图两块铅柱能粘在一起说明发生了扩散

    D.图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片,测力计示数会变大

    6.两只相同的集气瓶中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NO2)气体,用玻璃板隔开后按图示水平放置,抽去玻璃板、保持两瓶口紧贴静置较长时间后,两瓶中气体颜色变得相同.已知瓶中NO2气体的密度比瓶中空气的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现象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B.此现象与“扫地时灰尘飞扬”的成因相同

    C.颜色变得相同后,瓶中气体分子停止运动

    D.颜色变得相同后,左侧瓶中气体密度变大

    7.物质处于哪种状态决定于( )

    A.物质的温度 B.物体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C.物质的分子结构 D.物质内部分子作用力的大小

    8.将两木板刨得很平,然后将它们紧紧地贴在一起,拿开手后两木板仍不能吸引在一起,原因是( )。

    A.木板中的分子没有引力 B.木板之间有空气,分子停止运动

    C.木板之间的分子间隔太大,作用力太小 D.以上都不是

    9.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A.水很难被压缩 B.磁铁吸引大头针

    C.吸在墙上的塑料吸盘很难与墙分开 D.两块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粘”在一起

    10.如图所示,图(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着一根棉线;图(b)是浸过肥皂水并附着肥皂液膜的铁丝圈;图(c)表示用手轻轻地碰一下棉线的任意一侧;图(d)表示这侧的肥皂液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另一侧,这一实验说明了( )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分子间有间隙

    C.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D.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1.一个并未装满水的水壶,放在火上加热一段时间后,水并没有沸腾,但是也会有水从壶内溢出,其原因是水受热膨胀,分子间的 增大的缘故。

    12.洗衣服时,同样的衣服用了同样多的洗衣粉,用热水时比用冷水时更容易洗干净,其原因是分子 运动与 有关。

    13.液体和空气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表面层,如图所示。由于液体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表面层中就存在一些具有较大能量的分子,它们可以克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 力,脱离液体跑到空气中去。其宏观表现就是液体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

    14.如图是一组实验,观察实验完成填空。

    (1)如图1,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 ,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与混合前相比,总体积变 。

    (2)图2是 现象,说明 .图3是把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的情况,此实验还说明 。

    (3)如图4,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在离开水面时,观察到 ,说明了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 。

    物理高一导学案

    八年物理上知识归纳总结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

    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

    声速:声音的传播快慢。

    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1、介质种类。2、介质温度。

    记住:15℃速度340m/s。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蝙蝠、海豚可发出)

    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声音的特色。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乐器(发声体)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轮拆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0dB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得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得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得超过50dB。

    控制噪声: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即:1、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 声的利用

    声与信息:声能传递信息。(雷声、B超、敲击铁轨等)

    回声定位:声波发出遇障碍反射,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蝙蝠)

    声呐:根据回声定位。

    声与能量:声能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碎石)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光源:能发腊桥枣光的物体叫光源。

    自然光源:太阳、星星、萤火虫、灯笼鱼等。

    人造光源:火把、电灯、蜡烛等。

    光的传播: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小孔成像等)

    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光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2.99792×108 m/s,计算中取C=3×108 m/s。(水中是真空的3/4,玻璃中是真空的2/3)

    光年:(距离单位)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1光年=9.4608×1012 km/s。

    二、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光消粗射到介质的表面,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辉发生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两种反射:1、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其他方向没有反射光。(如: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面镜)2、漫反射:由于物体的表面凸凹不平,凸凹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的表面发生漫反射)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三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只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包括透镜)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球面镜:1、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应用:机动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2、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向凹面镜会会聚于焦点;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应用: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天文望远镜)

    四、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现象:折射使池水“变浅”、筷子“弯折”、水中人看岸上树“变高”。

    五、光的色散

    色散:牛顿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的色光决定,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2、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呈现什么颜色。

    六、看不见的光

    光谱: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红外线: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也有能量辐射,不过人眼看不到,这样的辐射叫红外线。

    红外线的应用:加热、拍红外线照片诊病、夜视仪、遥控。

    紫外线: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

    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促进钙质吸收、杀死微生物(紫外线灯杀菌)、荧光物质发荧光。

    ○雾灯用黄光的理由:不易被空气散射、人眼对黄光敏感。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二、 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三、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 距(u) 像的性质像 距( v )应 用

    u > 2f 倒立缩小实像 f< v<2f照相机

    u = 2f倒立等大实像 v = 2f(实像大小转折)

    f< u<2f倒立放大实像v > 2f幻灯机

    u = f不 成 像(像的虚实转折点)

    u < f 正立放大虚像v > 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四、 眼睛和眼镜

    眼睛: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近视的表现: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近视的矫治:佩戴凹透镜。

    远视的表现: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远视的矫治:佩戴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100×焦距的倒数。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物镜焦距较短,物体通过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投影仪的镜头);目镜焦距较长,物镜成的像经过它成放大的虚像(像放大镜)。

    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注:伽利略望远镜目镜为凹透镜,天文望远镜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视角:物体的边缘跟眼睛所夹的角。视角越大,成的像越大。

    第四章 物态变化

    一、 温度计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温度计

    (1)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 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 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 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 造量程分度值用 法

    体温计玻璃泡 35—42℃0.1℃ ① 离人读数

    上方有细管 ② 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20—110℃ 1℃ 不能离开被测

    物读数,不能

    甩 。

    寒暑表—30 —50℃ 1℃同上

    二、 熔化和凝固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固体的分类:晶体和非晶体。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迷熔点相同

    晶体熔化凝固图像 非晶体熔化图像

    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三、 汽化和液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蒸发:(1)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较缓慢的汽化现象。

    (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3)液体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沸腾:(1) 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水沸腾时现象:剧烈的汽化现象,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虽继续加热,它的温度不变。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液化放热。

    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都可液化)。2、压缩体积。

    液化的好处: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四、 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例子: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灯丝变细,卫生球变小。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

    例子:霜,树挂、窗花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一、 电荷

    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摩擦起电的原因:在摩擦过程中,电子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多余的电子带上负电荷,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上等量的正电荷。

    两种电荷:1、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2、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正电荷。

    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1、是看它能否吸引轻小物体,如能则带电;2、是利用验电器,用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果金属箔张开则带电。

    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单位:库仑,符号:C。

    元电荷:电子(汤姆生发现)是带有负电最小电荷的粒子,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元元电荷。e=1.6×10-19 C。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石墨等。

    导体导电原因: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金属中导电的是自由电子)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如:橡胶、陶瓷、塑料、干燥的空气、油等。

    绝缘体绝缘的原因: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二、 电流和电路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中发生定向移动的是自由电子)

    电流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金属导体中电流方向跟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电路中电流: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电路构成: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发电机、电池。

    2、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4、导线:连接电路输送电能。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发光二极管还可发光)。

    三、 串联和并联

    串联:1、连接特点:逐个顺次,首尾相接。

    2、电流路径:只有一个。

    3、开关作用:能同时控制所有的用电器,开关位置变了控制作用不变。

    4、用电器工作:互相影响。

    并联: 1、连接特点:并列连接,首首尾尾。

    2、电流路径:至少2个。

    3、开关作用:干路:总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只控制本支路。

    4、用电器工作:互不影响。

    四、 电流的强弱

    电流表示电流的强弱。

    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μA);

    1A=1000mA,1mA=1000μA。

    电流表:1、测量电流。2、两个量程:0---0.6A(大格0.2A,小格0.02A)0---3A(大格1A,小格0.1A)。

    使用:1、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2、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不确定时用大量程试触。4、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把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

    五、 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主要就是这些了~望采纳

    八年级物理导学方案电子版

    导学案作用有很多点:首先,有助于学生预习。学生能够根据导学案,自觉做到有针对性,目的性的预习,对学生新课的学习,作用非常很大;其次,导学案不仅仅是新课所要授的新知识点的简单罗列,里面还包含着对应的练习,学生提前对新课新知识预习了解的同时,可以自己尝试着训练,起着趁热打铁的作用;再次,老师所做的每一分导学案,都花费了不少心思。在现在的新课标改下,要求老师不能简简单单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跟多的要求是学会启示、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在导学案里,也设有思考题,学生在预习新知识的同时,学会独立思考;最后,导学案有个很大的作用,就是老师新课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进程安排表。一节课,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全部灌输或传授给学生,即使能效果肯定也不好。那么,有了导学案,老师授课的进度,就有了明确的把握。以上这些,就是导学案的基本作用。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