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翻译历史,翻译的起源和历史

  • 历史
  • 2024-03-15

翻译历史?"历史"的英语是 "history"。以下是关于 "history" 的详细内容:一、单词音标单词发音:英 ['hɪstəri] 美 ['hɪstəri]二、单词释义n. 历史;历史学;过去的经历 三、那么,翻译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可口可乐翻译历史

1.古代翻译史----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至于清干隆初年《番清说》;

2.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

3.现代翻译史----起于五四运动,止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

4.当代翻译史----新中国成立之后......;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

历史用英语表示为history,读音为英['hɪstri],美['hɪstri]。

history解析如下:

一、读音:

英式发音:['hɪst(ə)rɪ]

美式发音:['hɪst(ə)ri]

二、释义:

n. 历史;历史学;往事

三、词形变化:

复数:histories

四、词语搭配:

history book - 历史书

history lesson - 历史课

oral history - 口述历史

五、用法:

history主要指过去确实存在和发生过的具有重大意义或深远影响的事件与人物的总和,即“历史”也可指对“历史”进行研究、剖析、总结的一门学科,即“历史学”。当把对过去的事件作为整体看待时, history是不可数名词; 当history指过去事件的系统叙述时是可数名词,可加不定冠词a,也可有复数形式。作“历史学”解时前不加冠词,特指学校的课程或考试的科目时首字母可大写。

中国历史有几次翻译高潮

一、中国的翻译事业迄今已经历了五次大高潮,即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西学翻译、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的东西方文学翻译和七十年代至今翻译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的时期.

1.两汉至唐宋的译经时期

从两汉至唐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儒、道糅合.伴随着佛经的翻译入传,印度的哲学、文学艺术对我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印度的医学、天文、算术乃至语言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影响.佛经翻译对于发生在我国的中西文化第一次大碰撞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还是以传播宗教为主.虽然在佛经译著中也夹带有少量描述外国科学知识的书籍,但不能说在我国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科学翻译活动.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翻译充其量只能是宗教翻译的附庸.

两汉至唐宋时期一批著名的译者就翻译方法发表了不少论说,初步构筑了中国早期的翻译理论.例如,释道安主张直译,译文不增不减,只是在词序上作些调整;鸠摩罗什则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他们关于翻译方法的主张,对我国后来的翻译理论发生过持久的影响.比如清代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就可从这一时期的翻译方法的论说中找到渊源.

中国翻译史上有“译经三大家”的说法,指的是: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

1) 鸠摩罗什(344-413):东晋后秦高僧,他和弟子僧肇翻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中观论》和《百论》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有人评论说,鸠摩罗什的译著“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说明在译文中仍然可见原作之神情.鸠摩罗什的译文为我国的文学翻译奠定了基础.

2) 真谛:南北朝时,印度佛教学者真谛应梁武王之聘来到中国,译经达49部,其中《摄大乘论》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甚大.

3) 玄奘(602-664):唐高僧,俗称唐僧.贞观二年(公元826年),玄奘去印度求经,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玄奘主持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部1335卷.此外,他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国外去的中国人.唐代之后,译经在中国虽不曾中断,但规模均无法与唐代的盛况相比.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时期

明代万历年间,徐光启与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标志着中国译著的方向性转变.以崇祯皇帝为代表的朝廷主要是出于修历的目的,对翻译西方历算书籍感兴趣.1629年朝廷设立了历局,组织传教士与我国历算知晓人士系统编译数学和天文书籍.徐光启、李之藻和王征等有识之士,一方面自身喜爱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则力图以科学技术改变我国的经济状况.他们除了奉旨参与历局译书之外,还翻译了西方几何、测量、算学、农业、水利、机械及哲学等有关书籍.

明末科学翻译活动启动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第二次大接触.明末科学翻译是中国少数有识之士企图冲破长期封建保守与夜郎自大的氛围,自觉睁眼看世界之始,不仅与西方传教士热衷传教的翻译目的不同,还不断面临保守官吏顽强的阻力.由于朝廷支持不够,译人不足,民间翻译出版机构尚未形成,致使当时已传入我国的一大批西方书籍未能得到译传,使我国错过了一次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极好机会.

严格地说清初的科学翻译活动主要是围绕康熙皇帝的个人兴趣开展的.他利用传教士翻译了少量关于天文装置、历表及地理、数学等书籍.但这些译稿仅束之内廷高阁,对民间丝毫未产生影响.清初中国翻译唯一有影响者是薛凤祚.他与传教士穆尼阁合作,翻译了一些有关对数、天文和三角方面的书籍,使这些知识在民间得以及时传播.

3.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时期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译著方面的代表人物首先是林纾和严复.林纾(1852-1924)字琴南,光绪年间的举人.他与一些英美人士合作,译出欧美文学名著达160多部.其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有趣的是林纾不懂英文,是由他人口述给他听,然后由他笔录并整理出来.林纾的译著中遗漏删减之处甚多,但可读性很强,对介绍西方文学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些译作第一次使中国读者接触到西方文学作品,引起了他们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同时也打破了章回小说的旧格式,对中国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严复(1853-1921),字又陵,是中国历史上的翻译大家.从光绪24年戊戌变法失败到宣统三年,严复潜心译书,译作多为西方政治和经济学说,显然有向国人介绍西方进步思想之意.所以,严复又被称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的译著主要有《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法意》(L’esprit des Lois)、《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群学肄言》(Study of Sociology)和《群已权界论》(On Liberty).严复提出的“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翻译标准,流传至今近百年仍为许多译者所推崇,可见其生命力之强.

五四运动至建国前时期,我国的翻译活动为马列主义和世界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马列主义经典《共产党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陈望道译),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李达译),世界文学名著《莎士比亚剧本》(梁实秋译)和苏联文学作品《死魂灵》、《毁灭》(鲁迅译).该时期译作的典型特征是以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从而使东西方各国的优秀文学作品拥有了更多的读者.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也扩大到了语言学、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范畴,为我国翻译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的东西方文学翻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翻译事业的成就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我们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毛泽东选集》.我们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翻译水平大大提高,对翻译的标准也达成了共识.我们把外国的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也把中国的国情和发展情况介绍到国外.

从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屈指算来17年,实际上真正繁荣的也就是五十年代.那十年的翻译工作,重点放在译介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上,所译作品的数量远远比不上今天.但由于组织得力,狠抓了计划译书和提高翻译质量两个环节,因而译文质量普遍较高,涌现出一大批名著名译.(孙致礼,1999,2)

5.七十年代至今翻译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的时期

从七十年代开始至今仍然方兴未艾的这一次翻译高潮,无论在规模、范围、质量水平还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大大超过了五十年代.我国的翻译队伍已不是那时候的数以千计,而是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数十万人的大军.他们所投身的翻译领域已不是文学艺术的“一花独放”,而是社科、科技、军事、外交、贸易、法律、文教、卫生等领域“全面开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称首屈一指.这一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首先是全球信息时代降临的结果.信息爆炸、知识爆炸,同时也就是翻译爆炸.在今日的“地球村”,离开翻译来谈论知识和信息,是不可思议的.此外,这次翻译高潮的出现又是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强国之路为契机的.中国若想在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就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与其他国家在学术和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而这些合作与交流活动都离不开翻译.

二、(一) 古代西方翻译

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首先是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盛级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起来.但是,当时的希腊文化仍优于罗马文化,因而对罗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然而,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确已问世.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的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在西方,宗教势力历来强大而顽固,基督教教会一向敌视世俗文学,极力发展为 自身服务的宗教文化.作为基督教思想来源和精神武器的《圣经》,自然成了宗教界信仰的经典.《圣经》由西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普遍接受.因此在较早时期就有人将《圣经》译成拉丁语,到公元四世纪这一译事活动达到了高潮,其结果就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译本.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尤其在罗马帝国和中世纪初期,教会在文化上取得了公断地位,《圣经》和其他宗教作品的诠释和翻译得到进一步加强.随着欧洲进入封建社会,"蛮族"建立各自的国家,宗教翻译便占有更大的市场,《圣经》被相继译成各"蛮族"的语言,有的译本甚至成为有关民族语言的第一批文学材料.

( 二) 中世纪西方翻译

中世纪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议成拉丁语.这是历史上少有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原来早在九世纪和十世纪,叙利亚学者就来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把这些著作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后来,在托莱多译成拉丁语的许多希腊典籍便是从这些阿拉伯文译本转译的.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在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顺从民众的意愿,采用民众的语言,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的盛誉,在长时期里成为英国唯一家喻户晓、人手一册的经典作品,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之,文艺复兴时期乃是西方(主要是西欧)翻译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的地位终于得到巩固,同时也表明翻译对民族语言、文学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文艺复兴后,从十七世纪下半叶至十二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的翻译继续向前发展.虽然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这一时期的翻译比不上文艺复兴时期,但仍然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译著.其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的和当代的作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议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的译品也陆续问世.

(四) 现代西方翻译

西方翻译的第六个大发展极端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二次大战后,西方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生产得到发展,经济逐渐恢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是翻译事业繁荣兴旺的物质基础.由于时代的演变,翻译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时期的翻译从范围、规模、作用直至形式,都与过去任何时期大不相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首先是翻译范围的扩大.传统的翻译主要集中在文学、宗教作品的翻译上,这个时期的翻译则扩大到了其他领域,尤其是科技、商业领域.其次,翻译的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过去,翻译主要是少数文豪巨匠的事业;而今,翻译已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不仅文学家、哲学家、神学家从事翻译,而且还有一支力量雄厚、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队伍承担着各式各样的翻译任务.再者,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特别是在联合国和欧洲共同市场形成之后,西方各国之间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交往日益频繁、密切,所有这些交际活动都是通过翻译进行的,因为翻译在其间起着越来越大的实际作用.最后,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和进步.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兴办高等翻译教育,如法国、瑞士、比利时设有翻译学校或学府,英、美、苏等国在大学高年级开设翻译班(Translation Workshop),以培养翻译人员;(二)成立翻译组织以聚集翻译力量,最大的国际性组织有国际翻译工作者联合会(简称"国际译联")以及国际笔译、口译协会和各国的译协;(三)打破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这第三点实际上是新时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自1946年英美学者首次讨论用计算机做翻译的可能性以来,翻译机器的研制和运用经过近四十年的曲折历程,已日益显示出生命力.它是对几千年来传统的手工翻译的挑战,也是翻译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目前,西方翻译事业仍处于第六次高潮之中;今后向何处发展,第六次高潮会持续多久,眼下尚难预测.

翻译成中文

1. 文言文翻译历史

【原句】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离。

【译文】东北三省的海上防卫,奉天省(辽宁省)尤其重要。自从日本人占领了旅顺港、大连港,整个辽东半岛的屏障全都被拆除了。

【注释】

1、奉天:沈阳市的旧称,根据上下文意,这里是指奉天省即辽宁省。

2、藩篱:原指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栅栏。《国语·吴语》:“孤用亲听命于藩篱之外。”韦昭注:“藩篱,壁落。”汉贾谊《过秦论下》:“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清唐孙华《治圃》诗之一:“折柳作藩篱,狂夫倘知避。”许杰《大白纸》:“她正如一只夺破藩篱的飞鸟。”后比喻边界;屏障。汉贾谊《过秦论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江南是两浙之藩篱。”清昭连《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木邦在耿马外,为耿马、孟定、镇康、孟连之藩篱。”

3、撤离:原指撤退离开。这里指拆除、撤除。

2. 历史的文言文材料翻译

材料一: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中文翻译翻译器

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打开这一翻译史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了解这一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简单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汉代-秦符时期; 二、隋-唐-宋时期; 三、明清时期; 四、五四时期; 五、新中过成立至今。一、汉代-秦符时期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后来月支人支娄迦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支娄迦谶译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中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支娄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

以上就是翻译历史的全部内容,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当许多的国家还没有自己的文字的时候,我国的翻译事业就产生了。据有关史书记载,周朝和秦始皇时代,语言中已有了外来语,说明当时已有翻译活动了。但比较一致的看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