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化学

化学知识点初三总结,化学知识点初三总结文档

  • 化学
  • 2023-05-03
目录
  • 化学初三中考必背知识点
  • 初三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 化学知识点初三总结文档
  • 初三化学必背知识点(精华)
  • 化学中考必考知识点总结

  • 化学初三中考必背知识点

    初三化学人教版知识点

    1、碳的单质

    (1)金刚石:天然最硬的物质,不导电,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

    (2)石墨: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状固体。导电性良好,是自然界最软的物质之一。

    (3)木炭、焦炭、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吸咐能力。

    (4)C60:一个C60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用于材料科学和超导体。

    2、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很稳定。

    (2)可燃性:A 氧气充足:C+O2===CO2

    B 氧气不足2C+O2===2CO

    (3)还原性

    例碳与氧化铜的反应。

    现象:黑色粉未变成红色,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2CuO===2Cu+CO2↑

    例:与氧化铁反应:3C+2Fe2O3====4Fe+3CO2↑

    3、制取二氧化碳

    (1)原料:大理石和盐酸

    (2)原理桥弊含:2HCl+CaCO3===CaCl2+H2O+CO2↑

    (3)操作步骤:A 检查气密性B 加大理石C 连接装置D 加盐酸E 收集气体。

    4、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A 无色无味的气体B 密度比空气大得多。C 、标况下,1体积水溶解1体积CO2

    (2)化学性质。A :不支持呼吸和燃烧

    B:与水反应 H2O+CO2=====H2CO3 H2CO3====H2O+CO2↑

    C 、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中考必考的)

    D 、与碳反应CO2+C===2CO

    5、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A 毒性:CO 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

    B .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CO+O2== =CO2

    C .还原性:CuO+CO====Cu+CO2 Fe2O3+3CO====2Fe+3CO2↑

    初三化学知识归纳

    一、溶解性

    口诀:钾、钠、铵盐、硝酸盐;氯化物除银敏笑、亚汞;硫酸盐除钡和铅;碳酸、磷酸盐,只溶钾、钠、铵。 氢氧化钙硫酸钙,微溶于水要记牢。 【补充】

    1、元素化合价口诀:钾钠银氢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铝三碳四氧负二, 氟氯溴碘负一价。金正非负单质零,正负总价和为零。

    2、原子团化合价口诀: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负三记住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3、溶液颜色口诀:铜蓝、亚铁绿、铁黄、高锰酸钾紫

    4、七字沉淀——“一蓝一红褐五白”

    ●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白色:Mg(OH)2 BaCO3、 BaSO4 、CaCO3、 AgCl ★其中BaSO4、卜态AgCl既难溶于水,又不溶于稀硝酸。

    5、判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十对粒子——“一水两气七字沉淀”

    +-+2-+2-+-①生成水:H+OH→H2O H+O→H2O②生成气体↑:◆H+CO3→CO2↑+H2O ◆NH4+OH→NH3↑+H2O

    ③生成沉淀↓:七字沉淀——“一蓝一红褐五白”

    -3+-★ Cu2++OH→Cu(OH)2↓(蓝色)★Fe+OH→Fe(OH)3↓(红褐色)

    --★ Mg2++OH→Mg(OH)2↓(白色)★Ba2++CO32→BaCO3↓(白色)

    ---★ Ca2++CO32→CaCO3↓(白色)★Ag++Cl→AgCl↓(白色)★Ba2++SO42→BaSO4↓(白色)

    6、表中涉及到三种挥发性酸:HNO3、HCl、H2CO3应密封保存; 四种微溶物质:Ca(OH)2、Ag2SO4、CaSO4、MgCO3;

    “——”表示三种不存在或遇水就水解的物质:AgOH、Fe2(CO3)3、Al2(CO3)3

    二、离子共存及常见离子检验

    1、 若离子之间发生离子反应,离子间便不能在溶液共存:

    2+ 2--2+3+2+ 2-2+

    (1)生成沉淀物:Cl-与Ag+; Ba与SO4; OH与Cu、Fe、Mg; CO3与Ca2+、Ba等

    + +2-(2)生成气体:OH-与NH4、H和CO3

    (3)生成水

    2、 此外要注意:题目要求的在酸性溶液还是碱性溶液、或者溶液是无色还是有色

    3+2+2+

    常见的.有色离子:Fe黄色、Fe浅绿色、Cu蓝色、MnO4-紫色

    初三化学知识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①均一:各部分性质、浓度、密度、色泽等相同。

    ②稳定:当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时,溶液不分层、不沉淀。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常见的溶剂:水、酒精、汽油;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一般把水作为溶剂;)

    2、能区分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如:碘酒、糖水、生理盐水、高锰酸钾的水溶液、石灰水);

    3、知道溶液、溶质、溶剂之间的质量关系(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及质量比。

    4、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如:肥皂漂洗衣服、洗洁精洗碗筷、牛奶、农药等。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 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

    饱和溶液转为不饱和溶液

    ①增加溶质;②蒸发溶剂;③降低温度;

    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① 增加溶剂;②升高温度;

    结晶: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现象,叫做结晶。(结晶 和溶解都属于物理变化)。(结晶方法: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

    三、物质溶解与温度的关系

    ⑴酸碱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上升;如:硫酸、氢氧化钠等。

    ⑵绝大多数的盐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下降;如:硝酸钾、氯化铵等。

    初三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欢迎查阅!

    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大。加压降温易变为固体“干冰

    用途:灭火,温室里作肥料,干冰用于致冷和人工降雨,化工原料

    2.二氧化碳宽者的化学性质

    ①跟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水中生成碳酸 CO2 + H2 O =H2 CO3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加热又变为紫色

    ②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定CO2)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CO2 + Ca(OH)2 = CaCO3 ↓+H2 O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或: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反应:CO2 + 2NaOH= Na2 CO3 +H2 O(无明显现象)

    ③通常情况下,CO2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九年级上化学知识: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基本概念

    1.物理性质:

    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3.纯净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O2、CO2、P2O5等。

    4.混合物: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5.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O2、S、P等。

    6.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KClO3、SO2等。

    7.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SO2等。

    8.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9.分解反应:

    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10.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1.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2.催化作用:

    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题:

    (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

    2.空气的成分:

    N2:78%;

    O2:21% ;

    稀有气体:0.94% ;

    CO2:0.03% ;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慎谈薯气的用途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CO、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

    硫 S +O2=SO2(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铝箔 4Al + 3O2 =2Al2O3

    碳 C+O2=CO2

    铁3Fe + 2O2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磷 4P + 5O2 = 2P2O5(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四、氧气的实验侍洞室制法

    1.药品:

    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

    4.收集方法:

    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九年级上化学知识: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

    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

    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

    实验现象: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

    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2H2↑+O2↑

    3.水的组成:

    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

    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4.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

    二、氢气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

    可燃性。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的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验纯。

    (验纯的方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瓶口向下移进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再收集,再检验;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三、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间有作用力和间隔。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通常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简单相加,就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间隔。

    四、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化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五、物质的分类、组成、构成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3.物质的分类:单质、纯净物、化合物、混合物

    六、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

    (1)加入絮凝剂吸附杂质(吸附沉淀);

    (2)过滤;

    (3)消毒(加氯气或一氧化二氯)。

    2.活性炭的净水作用:

    具有多孔结构,对气体、蒸气或胶状固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体变无色,也可以除臭味。

    3.硬水和软水

    (1)区别: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多少。

    (2)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或蒸馏。

    七、物质的分类方法

    1.过滤: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贴”

    “二低” “三靠”)

    2.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八、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2.我国的水资源情况及水资源污染:

    主要水体污染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超详细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中必考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归纳最新202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初三人教版化学知识点

    ★初中化学知识点整理归纳精华版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大全

    ★初中化学公式大全

    ★初三化学人教版知识点

    化学知识点初三总结文档

    进入初三之后科目的变多可能是很多初中生都不太适应,但是初中的每一科都是很重要的,需要各位考生在平时候不要放弃每一科的学习,均衡成绩不偏科,在中考的时候才悔或能取得一个优异的学习成绩,西面我为大家提供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按顺序背诵) 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①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

    ②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跟酸不反应;

    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排在后面的金属跟排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

    ④混合盐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

    注意:*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总是变为+2价的亚铁。

    2.干冰不是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水银不是银碧启伍是汞;铅笔不是铅是石墨;纯碱不是碱是盐(碳酸钠);塑钢不是钢是塑料。

    3.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①搅拌或振荡。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②升温。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③溶剂。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

    初三化学知识点-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旁胡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初三化学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无 色、 无 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大 , 不易 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比较 活泼,在反应中作 氧化 剂.

    3.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氧气――― 分离液态空气法 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 沸点 不同,此变化属于

    物理 变化.

    (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

    2KClO3MnO22KCl+3O2↑、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固液不加热: 2H2O2 MnO2 2H2O + O2↑

    (3)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排水集气 法,因为氧气 不易溶于水 ;

    向上排空气 法,因为氧气 密度比空气大 .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 下 倾斜:防止 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 均匀连续 时再收集;

    ④实验结束时,先 移开导管 再 熄灭酒精灯 ,防止 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氧气的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 改变 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以上内容就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各位化学基础差的同学能够在平时的时候加强练习,平时的时候对知识点熟练掌握,在考试的时候才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初三化学必背知识点(精华)

    末的脚步渐渐来临,化学的知识点太多,不知如何记,感觉身体被掏空了?别担心,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三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三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1)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燃烧匙。

    (2)测容器--量筒(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3)称量器--托盘天平(左物右码)。

    (4)加热器皿--酒精灯。

    (5)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6.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第二单元:空气

    1. 组成:N2 78%、O2 21%、稀有气体 0.94%、CO2 0.03%,其它气体与杂质 0.03%。

    2. 空气中氧气的测定 原理:压强差

    (1) 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红磷。

    (2) 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操作要求: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3) 现象:放热,有大量白烟产生,打开弹簧夹后,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4) 结论: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5) 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镁代替红磷?

    皮滚不能,原因: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镁会与N2、CO2反应。

    ③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3. 氧气的性质和制备

    (1)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铁在氧气中燃烧烧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码让。

    ✤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的目的:吸收SO2,防止其污染空气。

    (2)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a.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收集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溶解性。

    b.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以高锰酸钾迟握局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查—装—定—点—收—离—熄。

    c.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两不变)。

    4. 常见气体的用途:

    (1) 氧气:供呼吸 (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 (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2) 氮气: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3) 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5. 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1) 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2) 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

    (3) 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1. 分子

    (1)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化学变化中可分。

    (2)三个基本性质(一小二动三间隔)

    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2. 原子

    (1)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 (2)三个基本性质(一小二动三间隔)。

    (3)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 离子

    (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4. 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

    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5. 化合价和化学式

    (1)化合价

    a. 写法及意义: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b. 几种数字的含义

    Fe2+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 Fe2+:3个亚铁离子。

    c. 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

    (2)化学式

    ①写法:

    a. 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

    b. 化合物:正价在前,负价在后(NH3、CH4除外)。

    ②意义:如化学式H2O的意义:4点,化学式 Fe的意义:3点。

    ③计算:

    a. 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b. 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c. 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1. 水

    (1)水的组成

    测定方法和原理(电解水)

    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H2(负极)与O2(正极)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

    (2)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和净化原理

    沉淀——过滤——吸附——消毒。

    活性炭作用:吸附(色素和异味)。

    区分硬、软水方法:肥皂水。

    水的两种软化方法:(生活中)煮沸,(实验室)蒸馏。

    2. 物质分类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1.质量守恒定律

    (1)概念(反应物和生成物前后质量不变)。

    (2)原因(三不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反应前后不变)。

    (3)化学方程式有关计算。

    说明:

    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1.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足),生成CO:

    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高温2Cu+CO2↑

    (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

    3.二氧化碳的制法

    (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2) 选用固液不加热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已集满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4.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H2CO3 ==H2O+ CO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CO2高温2CO(吸热反应)

    (3)用途:灭火

    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5.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化学性质:(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2)还原性:CO+CuO△ Cu+CO2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Fe2O3+3CO高温2Fe+3CO2

    (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除杂:CO[CO2] 通入石灰水 或氢氧化钠溶液:

    CO2+2NaOH==Na2CO3+H2O

    CO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CuO△ Cu+CO2

    CaO[CaCO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

    CaCO3高温CaO+CO2↑

    注意:检验CaO是否含CaCO3加盐酸 :

    CaCO3+2HCl==CaCl2+H2O+CO2↑

    (CO32-的检验: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第七单元燃料及应用

    1.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a.可燃物 b.氧气(或空气) c.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a.消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或空气)

    c.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

    a.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b.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CaO+H2O=Ca(OH)2 放热反应

    2、化石燃料

    (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 (蓝色火焰)

    (2)乙醇汽油-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

    乙醇 (俗称:酒精,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优点:

    a.减少环境污染

    b.节约化石燃料

    c.促进农业发展

    (3)新能源:氢能源(最清洁的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

    1.物理性质

    (1)金属的物理性质:

    a.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b.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c.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2)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铁合金——生铁和钢:主要成份都是铁,但含碳量不同

    钛合金:熔点高、密度、机械性能好、耐腐蚀性强、“相溶性”等

    2.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 + 酸 → 盐 + H2↑

    (3)金属 + 盐 → 另一金属 + 另一盐

    (条件:“前换后,盐可溶”)

    Fe + CuSO4 == Cu + FeSO4 (“湿法冶金”原理)

    3.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

    4.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铁的冶炼

    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3CO + Fe2O3高温2Fe + 3CO2

    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常见的铁矿石: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 )、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 )

    (2)铁的锈蚀

    a.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XH2O)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2、水、CO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

    b.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等

    ③制成不锈钢

    初三化学学习方法

    1、巧用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要学好一门课,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化学如果不结合我们生活案例的话,学起来会非常枯燥无趣,这也是部分孩子无法学好化学的原因之一。

    在初中阶段,要激发孩子学习化学的兴趣,一个是可以通过实验,但是广州中考助手最为推荐的办法则是让生活的实际现象和化学学习结合起来,这一点,家长是可以先行做出榜样的。例如家长可以跟孩子泡茶的化学学问,泡茶是茶碱等物质溶解扩散到水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所以,泡茶属于物理反应。这样,就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泡茶,让孩子区分理解了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的区别(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

    2、先人一步,抢夺时间优势

    初中所学习的化学,相对简单,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优势,在现阶段孩子是可以提前将课本的知识自学一遍。自学的目标有二:1、将自学过程中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2、提前将化学用语记住,包括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物质的化学名称、俗称以及简单的化学式。

    如果进行了自学,再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孩子不仅能将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更可以有目的地去听老师讲课的内容。

    3、重视课本基本概念

    近年的中考化学,更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

    首先,当孩子刚开始接触化学科目的时候,就要引起孩子对课本中基本概念的重视。例如,在前期所学的原子理论、分子理论等都是初步和基础的概念,但是它们是以后学好方程式和正确计算的基础。

    对于基本概念,重在理解,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尝试用所学的基本概念对化学反应现象进行口述分析。

    然后,因为中考化学是紧贴我们现实生活的,所以,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记我们所熟悉的重要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例如氧气、水,这是最基本的,在学习中我们要对它们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用途进行全面的记忆和理解。

    4、善于将知识进行汇总

    化学是一门更强调循环记忆和理解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进行阶段性总结,例如一个月、两个月等,更或者是按照章节进行总结。家长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总结是需要以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进行总结的,只有根据属于孩子的总结产出,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对知识理解的程度。

    初三化学学习建议

    第一 学习化学需要正确认识“记忆”和“理解”的关系。

    初三化学的知识点杂而多,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但需要强调的是,光是记忆是很难学好化学,我们需要在理解反应原理或概念的基础上,利用一些形象记忆、对比记忆、构建知识网络框架等方法进行记忆。

    第二 善于听课做笔记,吃透课本。

    同学们必须善于阅读课本,做到课前预读、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及选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把课本吃透。每年中考题中新题型、知识迁移性习题不会超过30%,而对于基本功扎实的学生来讲,他们就会有能力应用规律去寻找内在的联系而找出其解题方法,从而取得优异成绩。

    第三 重视实验,培养兴趣。

    初三这一年我们会接触到很多实验呦,这对于我们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知识、训练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提高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大家重视这门新学科,只要你肯走,往哪都是上坡~

    猜你喜欢:

    1. 化学知识点梳理

    2. 初中化学常考知识点归纳

    3. 9年级上册化学重要知识点

    4. 最全的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5. 初三化学常考知识点

    化学中考必考知识点总结

    从地壳中元素的组成多少,可以编成顺口溜,这样比较容易记:养(氧)闺(硅)凯御女(铝)倒贴(铁)何该(钙),哪(钠)家(钾)没(镁)请(氢)太太(钛)!就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钛!

    元素符号的认识,也可以编成顺口溜:

    氢氮氧旦皮氟氦氖氩,碳氯锰钡硫硅磷!

    钾钙钠镁铝锌模孙差铁,锡铅铜汞银铂金!

    还有收集氧气的实验:

    二氧化锰氯酸钾,混合均匀把热加!

    高锰酸钾也制它,试管口要堵棉花!

    收集氧气两方法,排水向下排气法!

    收满氧气瓶正立,先移导管灯再熄!

    还有酸碱盐溶液的问题,以及二氧化碳的相关内容,初来乍到,就说这么多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