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化学

高中化学选修1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 化学
  • 2023-05-04
目录
  • 化学选修一知识点归纳新教材
  • 高二选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 高一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梳理
  • 高中化学选修与必修规则
  • 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整理

  • 化学选修一知识点归纳新教材

    必修1、必修2.、选修1基础知识点纲要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纲要——必修1

    1.常见的有机物有: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等。

    2.常见的混合物有煤,石油,漂白粉,硬铝、黄铜、钢等合金,氯水,氨水等溶液,胶体。

    3.液氯、液氨、冰醋酸属于纯净物。

    4.常见的电解质有:酸、碱、盐等,其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5.鉴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丁达尔效应

    6.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时氧化还原反应。一般而言,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有单质的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7.升 失 氧 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是还原剂

    8.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9.摩尔质量的单位g/mol或g.mol-1

    10.22.4mol/L的使用条件:①标准状况下(0℃ 101KPa);②气体。注:水在标准状况下为液体。

    11.n=

    12.c(浓溶液)·V(浓溶液) = c(稀溶液)·V(稀溶液)

    1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友岩亩浓度溶液必需的仪器:XX 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14.过滤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主要仪器:漏斗。

    15.蒸馏用于分离液体混合物,如:乙醇和水的混合物。冷凝水“下进上出”。

    16.萃取可用于提取碘水中的碘单质。主要仪器:分液漏斗;萃取剂不能溶于水,如四氯化碳,不可使用酒精。

    17.分液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如:乙酸乙酯和饱和Na2CO3溶液,植物油和水。主要仪器:分液漏斗。使用时注意“上倒下放”。

    18.蒸发的主要仪器:蒸发皿。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停止加热。

    19.氢氟酸应存放在塑料瓶中,不能存放在玻璃瓶中。

    20.氢氧化钠溶液在存放时不能使用玻璃塞。

    21.金属钠、钾存放在煤油中

    22.氯水存放在棕色瓶中

    23.托盘天平精确到0.1g,量筒精确到0.1mL。

    24.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

    25.点燃可燃气体前要验纯。

    26.酒精着火应迅速用湿抹布盖灭,钠、钾着火用细沙盖灭

    27.离子检验

    离子

    所加试剂

    现象

    离子方程式

    Cl-

    稀HNO3和Ag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

    稀HCl和BaCl2

    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滴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

    SO42-+Ba2+=BaSO4↓

    Fe3+

    KSCN溶液

    溶液呈红色

    Fe2+

    先加KSCN溶液

    再加氯水

    先无明显变化,后溶液呈红色

    2Fe2++Cl2=2Fe3++2Cl-

    NH4+

    NaOH溶液,加热

    湿润红色石蕊试纸

    试纸变蓝

    NH4+ +OH- NH3↑+H2O

    Na+

    焰色反应

    火焰呈黄色

    K+

    焰色反应

    透过蓝色钴玻璃,火焰呈紫色

    Al3+

    NaOH溶液至过量

    先白色沉淀后逐渐溶解

    Al3++3OH-=Al(OH)3↓

    Al(OH)3+ OH—= AlO2—+2H2O

    28.钠是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29.过氧枣余化钠为淡黄色固体,可作供氧剂。

    30.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比较

    性质

    Na2CO3

    NaHCO3

    俗称

    纯碱、苏打

    小苏打

    溶解性

    均易溶于水,Na2CO3 > NaHCO3

    溶液酸碱性

    均显碱性,碱性Na2CO3 > NaHCO3

    热稳定性

    Na2CO3 > NaHCO3

    与HCl反应

    均生成CO2,反应速率Na2CO3 < NaHCO3

    与Ca(OH)2反应

    均生成白色沉淀

    与CaCl2反应

    生成白色沉淀

    无现象

    ​​​​

    31.除杂Na2CO3(NaHCO3)方法:加热

    32.除杂NaHCO3(Na2CO3)方法:通CO2

    33.铝在空气中却能稳定存在是因为铝表面覆盖有致密氧化膜,保护内层金属不被腐蚀。

    34.既能与HCl反应又能与NaOH反应的物质有:Al、Al2O3、Al(OH)3、NaHCO3

    35.常温下,铝、铁遇浓硫酸、浓硝酸发生钝化。

    36.Al(OH)3的制备: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至过量

    37.Al(OH)3不能溶于氨水中。

    38.除杂Fe2O3(Al2O3)试剂:NaOH

    39.Fe2O3 红棕色固体Fe(OH)3 红褐色沉淀

    40.Fe(OH)2为白色沉淀,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成红褐好森色Fe(OH)3沉淀

    41.除杂FeCl2(FeCl3)方法:加铁粉

    42.除杂FeCl3(FeCl2)方法:通氯气或加氯水

    43.单质硅是半导体材料,可用于制硅芯片、太阳能电池板等

    44.氯气: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大于空气,有毒

    45.Fe在Cl2中燃烧只能生成FeCl3,不能生成FeCl2

    46.氯气溶于水生成盐酸HCl和次氯酸HClO

    47.氯气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消毒、杀菌、漂白。

    48.氯气可使品红溶液褪色,且红色不可恢复。

    49.多余的氯气用NaOH溶液吸收

    50.漂白粉的有效成分:Ca(ClO)2

    51.二氧化硫: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有毒

    52.SO2可使品红溶液褪色,但加热后红色可以恢复

    53.浓硫酸作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NH3)

    54.浓硫酸与金属反应不能生产氢气

    55.NO为无色气体,极易与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

    56.NO2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有毒,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

    57.NH3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形成氨水

    58.氨气的检验: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59.氨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60.硝酸不能与金属生成氢气

    61.不能一步实现的转化有:Al2O3→Al(OH)3、Fe2O3→Fe(OH)3、SiO2→H2SiO3、S→SO3

    62.电离方程式如H2SO4= 2H++SO42- 、Ba(OH)2 =Ba2+ +2OH- 、Na2CO3 = 2Na++ CO32-

    63.在离子反应中可以拆开的物质:强酸(HCl、H2SO4、HNO3)、强碱[KOH、NaOH、Ba(OH)2、Ca(OH)2]、可溶性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除AgCl外的氯化物,除BaSO4外的硫酸盐。

    64.离子方程式典型错误:

    1)电荷、原子不守恒,如:Fe+Fe3+=2Fe2+、

    2)拆分错误,

    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不能写成:CO32-+2H+ = CO2↑+H2O,

    应写成:CaCO3+2H+ =Ca2++ CO2↑+H2O

    3)化学原理错误,

    如:Fe和HCl反应不能写成2Fe+6H+=2Fe3++3H2↑,应写成Fe+2H+=Fe2++H2↑;

    H2SO4与Ba(OH)2溶液反应不能写成H++OH-+SO42-+Ba2+=BaSO4↓+H2O,

    应写成2H++2OH-+SO42-+Ba2+ =BaSO4↓+2H2O

    65.不能与H+共存的离子有:OH-、CO32-、HCO3-

    66.不能与OH-共存的离子有:除K+、Na+、Ba2+、Ca2+以外的所有阳离子、HCO3-

    67.不能与CO32-共存的离子有:除K+、Na+、NH4+以外的所有阳离子

    68.Cl-不能与Ag+共存

    69.SO42-不能与Ba2+共存

    70.有色离子有:Cu2+(蓝色)、Fe3+(黄色)、Fe2+(浅绿色)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纲要——必修2

    1.符号 ,其中:质量数=A 、质子数=Z、中子数=A-Z电子数=Z

    原子序数=核电核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如:其中:质量数=14,质子数=6,中子数=14-6=8电子数=6

    2.元素周期表的横行称为周期,共有7个周期,1~3周期为短周期共有18种元素。

    元素周期表的纵行称为族,共有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和1个Ⅷ族。

    主族的表示方法: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3.第三周期元素(11~17号元素)性质比较

    原子序数

    11

    12

    13

    14

    15

    16

    17

    元素符号

    Na

    Mg

    Al

    Si

    P

    S

    Cl

    元素名称

    原子半径

    大→小

    元素性质

    →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最高正价

    +1

    +2

    +3

    +4

    +5

    +6

    +7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及其酸碱性

    NaOH

    强碱

    Mg(OH)2

    中强碱

    Al(OH)3

    两性

    H2SiO3

    弱酸

    H3PO4

    中强酸

    H2SO4

    强酸

    HClO4

    强酸

    递变性

    →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最低负价

    ——

    ——

    ——

    -4

    -3

    -2

    -1

    氢化物

    ——

    ——

    ——

    SiH4

    PH3

    H2S

    HCl

    氢化物稳定性

    →稳定性增强→

    4.元素金属性越强,越容易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其氢氧化物碱性越强。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越容易与H2反应生成氢化物,其氢化物越稳定,其最高价含氧酸酸性越强。

    5.周期表中,左下方元素,原子半径大,元素金属性最强。

    6.周期表中,右上方元素,原子半径小,元素非金属性最强

    7.短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Na,最小的是H;最活泼的金属是Na,最活泼的非金属是F,最强的碱是NaOH,最强的含氧酸是HClO4,最稳定的氢化物是HF。

    8.O元素和F元素没有正价

    9.在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处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

    10.判断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方法:离子键存在于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阴离子之间

    共价键存在于非金属元素之间

    11.离子化合物:含有金属元素或铵根离子(NH4+)的化合物。如:NaCl、CaCl2、NaOH等。

    共价化合物: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除铵盐)。如:H2O、CO2、H2SO4等。

    12.电子式:

    化学式

    电子式

    化学式

    电子式

    H2

    N2

    H2O

    CO2

    NH3

    CH4

    NaCl

    Cl2

    HCl

    MgCl2

    Na2O

    NaOH

    13.同分异构体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如:丁烷(C4H10)有正丁烷( )、异丁烷( )两种同分异构体;戊烷有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三种同分异构体。

    14.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15.断键吸收能量,形成键放出能量。

    16.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

    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

    17.常见的放热反应有:金属与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大部分的化合反应,氧化钙与水反应,钠与水反应,铝与氧化铁反应等

    18.常见的吸热反应有: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的反应、碳酸钙受热分解、大部分的分解反应

    19.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其中活泼金属做负极。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负极到正极。

    20.Cu

    Zn

    稀硫酸

    原电池工作原理:Cu-Zn原电池:

    负极(Zn片):Zn-2e-=Zn2+(Zn片溶解)(氧化反应)

    正极(Cu片):2H++2e-=H2↑(Cu片有气泡产生)(还原反应)

    电子流动方向:从Zn片沿导线流向Cu片

    电流方向:从Cu到Zn

    2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有温度(温度越高,速率越大)、反应物的浓度(一般浓度越大,速率越大)、固体表面积(粉状比块状速率大)、催化剂等。

    22.H2O2分解的催化剂有MnO2和FeCl3。

    23.对于可逆反应,反应物不可能全部转化为生成物。

    24.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①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0;②各物质的量保持恒定;③达到了该条件下该反应所能进行的最大限度;④此时,所有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存在。

    25.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

    26.石油分分馏属于物理变化,煤的干馏属于化学变化

    27.工业中的乙烯来自于石油的裂解,苯来自于煤的干馏。

    28.甲烷的结构式为

    29.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结构中存在碳碳双键。

    30.苯的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双键。

    31.乙醇的官能团为羟基(—OH)

    32.乙酸的官能团为羧基(—COOH)

    33.甲烷、乙烯常温下为气体

    34.苯、乙醇、乙酸常温下为液体,其中苯不能溶于水,乙醇、乙酸易溶于水。

    35.甲烷可以发生取代反应

    36.乙烯易发生加成反应,可以使溴水、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37.乙烯可以做催熟剂

    38.苯易发生取代反应,可以发生加成,不能使高锰酸钾褪色。

    39.乙醇可以发生取代反应,易被氧化(高锰酸钾或O2),能与Na反应生成H2

    40.常见的高分子化合物有:纤维素(棉花、麻)、淀粉、蛋白质(羊毛、蚕丝)、聚乙烯

    41.乙酸具有酸性,能与乙醇生成乙酸乙酯(取代反应)

    42.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反应A+B→C+D

    加成反应A+B→C

    氧化反应:反应物中有O2、高锰酸钾等物质

    加聚反应:nA → B

    43.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CO2,会引起酸雨的气体SO2和NO2

    44.金属冶炼的方法:K Ca Na MgAl︳Zn FeSn Pb (H)Cu ︳Hg Ag

    电解熔融物法︳热还原法︳热分解法

    常见的还原剂有:H2、CO、C、Al

    45.符合“绿色化学”的思想,原子利用率100%的反应类型有:化合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

    46.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纲要——选修1

    1.葡萄糖分子式C6H12O6,不能水解。

    2.葡萄糖的检验方法有:(1)在碱性、加热的条件下,与银氨溶液反应析出银。该反应被称为葡萄糖的银镜反应。(2)在碱性、加热的的条件下,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Cu2O)。

    3.葡萄糖为人体提供能量的化学方程式:C6H12O6+6O2 6CO2+6H2O。

    4.淀粉是一种多糖,分子式(C6H10O5)n,其水解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其化学方程式为:(C6H10O5)n(淀粉)+nH2O nC6H12O6(葡萄糖)。

    5.淀粉的检验:加碘水(I2)变成蓝色。

    6.棉花、麻的成分为纤维素,其分子式为(C6H10O5)n,是一种多糖,其水解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

    7.油脂的主要成分为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是单位质量提供热量最多的物质。

    8.油脂在酸性或酶的作用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油脂的碱性水解又称为皂化反应。

    9.氨基酸的通式为 ,分子中所包含的官能团有氨基(—NH2)和羧基(—COOH)。

    10.羊毛、蚕丝属于蛋白质。检验蛋白质的简单方法:灼烧有特殊气味

    11.蛋白质的盐析是指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某些浓的无机轻金属盐(如:NaCl、(NH4)2SO4、Na2SO4)后,蛋白质发生凝聚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盐析是一个可逆过程。利用该反应可以进行蛋白质的分离和提纯。

    12.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有铜盐、钡盐等,误食重金属离子后应喝大量牛奶解毒。

    13.人体有8种氨基酸自身不能合成,称为必需氨基酸。

    14.维生素按照其不同的溶解性,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和K)和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B族)。

    15.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具有酸性和还原性,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和绿色蔬菜中。

    16.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智力元素”之称。其中一半左右集中在甲状腺内。在食物中,海带、海鱼等海产品中含碘最多。加碘盐中添加的是碘酸钾(KIO3)。

    17.铁是人体中必需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一种。缺铁会发生缺铁性贫血。含铁较多的食物有动物内脏、动物全血、肉类、鱼类、蛋类等。

    18.食物的酸碱性是按食物代谢产物的酸碱性分类的。

    酸性食物

    碱性食物

    所含元素

    C、N、S、P等

    非金属元素

    K、Na、Ca、Mg等

    金属元素

    举例

    富含蛋白质的物质

    如:肉类、蛋类、鱼类

    蔬菜、水果等

    19.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的pH总保持弱碱性范围(7.35~7.45)。长期以来,我国居民由于摄入蔬菜水果偏少,一般尿液偏酸性。

    20.婴儿食品内不能加入任何着色剂。

    21.常用的调味剂有食盐、醋、味精、糖等。

    22.常用的防腐剂有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亚硝酸钠。亚硝酸钠既是防腐剂又是抗氧化剂。

    23.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作用。

    24.青霉素是重要的抗生素即消炎药,在使用之前要进行皮肤敏感试验(皮试),以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25.胃酸成分为盐酸(HCl)。常见的抗酸药成分包括碳酸氢钠、碳酸钙、碳酸镁、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等,其与胃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HCO3- + H+ = H2O + CO2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CO2 CaCO3 + 2H+ = Ca2+ +H2O + CO2

    MgCO3 + 2HCl = MgCl2 + H2O + CO2 MgCO3 + 2H+ = Mg2+ + H2O + CO2

    Al(OH)3 + 3HCl = AlCl3 + 3H2OAl(OH)3 + 3H+ = Al3+ + 3H2O

    Mg(OH)2 + 2HCl = MgCl2 + 2H2OMg(OH)2 + 2H+ = Mg2+ + 2H2O

    26.麻黄碱属于天然中草药,是国际奥委会严格禁止的兴奋剂。

    27.R表示处方药,OTC表示非处方药。

    28.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 (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与各成分的金属相比,其具有硬度大,熔点低的特点。

    29.金属的腐蚀可以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在潮湿环境中发生的腐蚀属于电化学腐蚀。

    30.生铁和钢是含碳量不同的的两种铁合金。

    31.铁发生电化学腐蚀时的负极反应为Fe-2e-=Fe2+

    32.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有:①改变其内部结构(如制成不锈钢);②在金属表面添加保护膜(如刷漆、涂油、加塑料膜等);③在要保护的金属上连接一块比该金属更活泼的金属(如Fe表面镀Zn等)。

    33.制造普通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纯碱(Na2CO3)、石灰石(CaCO3)、石英(SiO2),普通玻璃的成分为Na2SiO3、CaSiO3和SiO2,主要成分是SiO2。

    34.制造陶瓷的主要原料是黏土。

    35.制造水泥的原料有石灰石和黏土。其主要成份是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水泥具有水硬性,存放时应注意防潮。

    36.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为SiO2,简称光纤。

    37.通常所说的三大合成材料是指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38.塑料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两种。

    39.正常雨水偏酸性,pH约为5.6。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主要是SO2和NO2等酸性气体转化而成的。

    SO2→H2SO4SO2+H2O H2SO3 2H2SO3+O2 = 2H2SO4

    NO→HNO3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40.氟氯代烷会破坏臭氧层,这是由于氟氯代烷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分解出氯原子,对臭氧变为氧气起催化作用。

    41.SO2主要来源于煤的燃烧,NO2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

    42.温室气体CO2的主要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乱砍滥伐等导致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等

    43.使用石灰石对煤炭进行脱硫其化学方程式为:2CaCO3+2SO2+O2==2CaSO4 +2CO2

    44.汽车尾气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其化学方程式为2CO+2NO 2CO2+N2

    45.装修材料的黏合剂中含有甲醛,天然大理石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

    46.生活污水的N、P等元素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47.明矾[KAl(SO4)2·12H2O]是常用的混凝剂,其净水的原理是:Al3++3H2O Al(OH)3(胶体)+3H+

    48.酸性和碱性废水采用中和法处理

    49.含重金属离子的污水主要用沉淀法处理

    50.“白色污染”指的是废塑料制品引起的污染

    51.某垃圾箱上贴有如右图所示的标志的含义是:可回收垃圾

    高二选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谁能给我高中化学选修一的知识总结

    1.氧化还原反应: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表现为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体现为元素化合价睁卜有升高)是氧化反应数腔;物质得电子的反应(体现为元素化合价降低)是还原反应.

    3.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后被氧化形成的生成物为氧化产物.氧化剂在反应中得电子被还原形成的生成物为还原产物.

    4.氧化性和还原性:物质在反应中得电子为氧化剂,氧化剂具有氧化性;物质在反应中失电子为还原剂,还悉毕穗原剂具有还原性.

    高一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梳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相对简单,但也需要去总结归纳。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9、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10、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11、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12、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13、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14、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拓展阅读: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总结知识归纳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总结篇一

    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敬悄敬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亮慎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 ,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易错现象

    1、忽略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只考虑大小,不注意方向。运孝

    2、混淆速度、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②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3∶5∶……∶(2n-1)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4∶9∶……∶n2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易错现象:

    1、在一系列的公式中,不注意的v、a正、负。

    2、纸带的处理,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易错问题。

    3、滥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公式。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总结篇二

    1、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因为忽略了空气的阻力,所以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3、竖直上抛运动:

    可以看作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方向与v0方向相反,大小等于的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把它分为向上和向下两个过程来处理。

    (2)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最高点,则:

    (1)时间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tBA.

    (2)速度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关键一点]

    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因此这类问题可能造成时间多解或者速度多解.

    易错现象

    1、忽略自由落体运动必须同时具备仅受重力和初速度为零

    2、忽略竖直上抛运动中的多解

    3、小球或杆过某一位置或圆筒的问题

    3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运动的图象运动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1、图象:

    图像在中学物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优点是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在描述运动规律时,常用x—t图象和v—t图象.

    (1)x—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③两种特殊的x-t图象

    (1)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若x-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

    于静止状态

    (2)v—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

    的规律.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a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b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a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③常见的两种图象形式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相遇和追及问题:

    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要注意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

    1、混淆x—t图象和v-t图象,不能区分它们的物理意义

    2、不能正确计算图线的斜率、面积

    3、在处理汽车刹车、飞机降落等实际问题时注意,汽车、飞机停止后不会后退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总结篇三

    1、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3、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4、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3)摩擦力的大小:

    说明: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②静摩擦: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0

    (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静摩擦力的具体数值可用以下方法来计算:一是根据平衡条件,二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

    (4)注意事项:

    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易错现象:

    1.不会确定的重心位置

    2.没有掌握弹力、摩擦力有无的判定方法

    3.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错误

    高中化学选修与必修规则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必修一化学有哪一些知识点是十分需要我们掌握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1

    一、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 原子序数: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 顺序 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 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周期: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的一行,叫周期。

    (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周期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

    (2)周期的分类

    第一、二、三周期,所排元素种类: 2、8、8, 短周期;

    第四、五、六、七周昌谈期,所排元素种类:18、18、32、32,长周期。

    此外:

    镧系元素 57La~71Lu 15种元素 第六周期,IB族;

    锕系元素 89Ac~103Lr 15种元素 第七周期,IB族;

    超铀元素 92U号元素以后。

    (3)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周期序数=同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

    (4)每一周期都是从碱金属开始→卤素→惰性元素(第一与第七周期例外 );

    (5)每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从大到小;主要化合价从+1~+7,-4~-1,金属性渐弱,非金属性渐强。

    2. 族

    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照原子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列成纵行,叫族。

    (1)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除8、9、10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族,故元素周期表共有 16 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2)族的分类

    长短周期共同组成的族为主族,用A表示;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为副族,用B表示,并用罗马数字表示其序号;稀有气体元素所在的列为零族,计作“0”;

    族类ABⅧ0

    族数7711

    族序号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ⅢB、ⅣB、ⅤB、ⅥB、ⅦB、ⅠB、ⅡBⅧO

    列序号1、2、13、14、

    15、16、173、4、5、6、

    7、11、128、9、1018

    (3)周期表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共10列通称为过渡元素,包括Ⅷ族和七个副族,是从左边主族向右边主族过渡的元素。

    (4)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5)族的别称

    ⅠA称为 碱金属 元素

    ⅡA称为 碱土金属 元素

    ⅣA称为 碳族元素

    ⅤA称为 氮族 元素

    ⅥA称为 氧族 元素

    ⅦA称为 卤族 元素

    零族称为稀有气体元素

    3.编排原则

    ①.按 原子序数 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③.把最外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纵行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2

    一、概念判断: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有电子的转移(得失)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的能力),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

    4、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的能力),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

    5、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与得电子的难易有关,与得电子的多少无关。

    6、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与失电子的难易有关,与失电子的多少无关。

    7、元素由化合丛返态变游离态,可能被氧化(由阳离子变单质),

    也可能被还原(由阴离子变单质)。

    8、元素渗迅饥价态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有强氧化性;元素态有还原性,但不一定有强还原性;阳离子不一定只有氧化性(不一定是价态,,如:Fe2+),阴离子不一定只有还原性(不一定是态,如:SO32-)。

    9、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0、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反应类型的关系:

    【同步练习题】

    1.Cl2是纺织工业常用的漂白剂,Na2S2O3可作为漂白布匹后的“脱氯剂”。S2O32-和Cl2反应的产物之一为SO4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还原剂是S2O32-

    B.H2O参与该反应,且作氧化剂

    C.根据该反应可判断氧化性:Cl2>SO42-

    D.上述反应中,每生成lmolSO42-,可脱去2molCl2

    答案:B

    点拨:该反应方程式为:S2O32-+4Cl2+5H2O===2SO42-+8Cl-+10H+,该反应中氧化剂是Cl2,还原剂是S2O32-,H2O参与反应,但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故选B。

    2.(2011?河南开封高三一模)分析如下残缺的反应:

    RO3-+________+6H+===3R2↑+3H2O。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R一定是周期表中的第ⅤA族元素

    B.R的原子半径在同周期元素原子中最小

    C.上式中缺项所填物质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D.RO3-中的R元素在所有的反应中只能被还原

    答案:B

    点拨:RO3-中R为+5价,周期表中ⅤA、ⅦA元素均可形成RO3-离子,A错误;据元素守恒,反应中只有R、H、O三种元素,则缺项一定为R-,且配平方程式为RO3-+5R-+6H+===3R2↑+3H2O,据此可得R为ⅦA元素,B正确;R-中R处于态,只能作还原剂,C错误;RO3-中R元素处于中间价态,在反应中既可被氧化又可被还原,D项错。

    3.已知KH和H2O反应生成H2和KOH,反应中1molKH()

    A.失去1mol电子B.得到1mol电子

    C.失去2mol电子D.没有电子得失

    答案:A

    点拨:KH中H为-1价,KH+H2O===KOH+H2↑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中有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例、在H+、Fe2+、Fe3+、S2-、S中,只有氧化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只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____。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用双、单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1、双线桥:“谁”变“谁”(还原剂变成氧化产物,氧化剂变成还原产物)

    例:

    2、单线桥:“谁”给“谁”(还原剂将电子转移给氧化剂)

    例: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

    1、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1)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CuO+C=2Cu+CO2SiO2+2C=Si+2CO

    2Mg+CO2=2MgO+C2Al+Fe2O3=2Fe+Al2O3

    2Na+2H2O=2NaOH+H2↑2Al+6H+=2Al3++3H2↑

    2Br-+Cl2=Br2+2Cl–Fe+Cu2+=Fe2++Cu

    (2)化合反应(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2CO+O2=2CO23Mg+N2=Mg3N2

    2SO2+O2=2SO32FeCl2+Cl2=2FeCl3

    (3)分解反应(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4HNO3(浓)=4NO2↑+O2↑+2H2O2HClO=2HCl+O2↑

    2KClO3=2KCl+3O2↑

    (4)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3Cu(NO3)2+2NO↑+4H2O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5)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反应)

    Cl2+H2O=HCl+HClO3S+6OH-=2S2-+SO32-+3H2O

    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

    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6)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归中反应)

    2H2S+SO2=3S+3H2O

    5Cl–+ClO3-+6H+=3Cl2↑+3H2O

    (7)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不止一种的氧化还原反应:

    2KNO3+S+3C=K2S+N2↑+3CO2↑

    2KMnO4=K2MnO4+MnO2+O2↑

    2、氧化还原反应分析:

    (1)找四物: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2)分析四物中亮的关系:特别是歧化反应、归中反应、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3)电子转移的量与反应物或产物的关系

    例:根据反应:8NH3+3Cl2==6NH4Cl+N2,回答下列问题:

    (1)氧化剂是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是____________;

    (2)当有68gNH3参加反应时,被氧化物质的质量是____________g,生成的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mol。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3

    1、溶解性

    ①常见气体溶解性由大到小:NH3、HCl、SO2、H2S、Cl2、CO2。极易溶于水在空气中易形成白雾的气体,能做喷泉实验的气体:NH3、HF、HCl、HBr、HI;能溶于水的气体:CO2、SO2、Cl2、Br2(g)、H2S、NO2。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尾气吸收时要用防倒吸装置。

    ②溶于水的有机物:低级醇、醛、酸、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氨基酸。苯酚微溶。

    ③卤素单质在有机溶剂中比水中溶解度大。

    ④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

    ⑤苯酚微溶于水(大于65℃易溶),易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

    ⑥硫酸盐三种不溶(钙银钡),氯化物一种不溶(银),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⑦固体溶解度大多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随温度升高而变小[如Ca(OH)2]。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随压强增大而变大。

    2、密度

    ①同族元素单质一般密度从上到下增大。

    ②气体密度大小由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决定。

    ③含C、H、O的有机物一般密度小于水(苯酚大于水),含溴、碘、硝基、多个氯的有机物密度大于水。

    ④钠的密度小于水,大于酒精、苯。

    3、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

    ①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如: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③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如: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

    ④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如: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4、有色气体:F2(淡黄绿色)、Cl2(黄绿色)、Br2(g)(红棕色)、I2(g)(紫红色)、NO2(红棕色)、O3(淡蓝色),其余均为无色气体。其它物质的颜色见会考手册的颜色表。

    5、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F、HCl、HBr、HI、NH3、SO2、NO2、F2、Cl2、Br2(g);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

    高一必修一化学重要知识总结

    1、伏加德罗常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1)科学上规定为:0.012Kg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如果某物质含有与0。012Kg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的粒子数,该物质的量为1mol。

    注意:不能认为6.02×10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也不能认为1mol粒子=6.02×10个—123N

    (2)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间的关系n=NA

    2、区分元素、同位素、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取代基的概念。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包括IA、IVA、VA、VIA、VIIA族、稀有气体元素、1~20号元素及Zn、Fe、Cu、Hg、Ag、Pt、Au等。

    3、理解原子量(相对原子量)、分子量(相对分子量)、摩尔质量、质量数的涵义及关系。

    4、同素异形体一定是单质,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红磷和白磷、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及C60等为同素异形体,H2和D2不是同素异形体,H2O和D2O也不是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为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同位素一定是同种元素,不同种原子,同位素之间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6、同系物、同分异构是指由分子构成的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4

    一、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二、原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

    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5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

    (2)单位:g/mol或g..mol-1

    (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六、气体摩尔体积

    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

    (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活动性Na>Mg>Al>Fe。

    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H2。

    三、A12O3为两性氧化物,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都既可以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Na2CO3和NaHCO3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俗名纯碱或苏打小苏打色态白色晶体细小白色晶体

    水溶性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

    热稳定性较稳定,受热难分解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与酸反应CO32—+H+HCO3—HCO3—+H+CO2↑+H2OHCO3—+H+CO2↑+H2O

    相同条件下放出CO2的速度NaHCO3比Na2CO3快与碱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

    反应实质:CO32—与金属阳离子的复分解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反应实质:HCO3—+OH-H2O+CO32—与H2O和CO2的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CO32—+H2O+CO2HCO3—不反应

    与盐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Ca2++CO32—CaCO3↓不反应

    主要用途玻璃、造纸、制皂、洗涤发酵、医药、灭火器转化关系

    ;

    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整理

    氧化还原反应是在反应前后,某种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的化学反应。这种反应可以理解成由两个半反应构成,即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规律

    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大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有例外,如氧气生成臭氧,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还包括其他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换。)

    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大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例外如次氟酸分解:2HFO==2HF+O2,化合价没有变化)

    归中反应,岐化反应可以看作是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编辑本段]概念

    反应的本质是化合价有变化,即电子有转移和偏移。化和价升高,即失电子的半反应是氧化反应;氧化数降低,得电子的反应是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的物质还原对方,自身被氧化,因此叫还原剂,其产物叫氧化产物;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氧化对方,自身被还原,因此叫氧化剂,其产物叫还原产物。即:

    还原剂 + 氧化剂 ---> 氧化产物 + 还原产物

    一般来说,同一反应中还原产物的还原性比还原剂弱,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比氧化剂弱,这就是所谓“强还原剂制弱还原剂,强氧化剂制弱氧化剂”。

    总结: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得电子,化合价降低,有氧化性,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

    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失电子,化合价升高,有还原性,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

    记法:氧化还原不可分,得失电子是根本。失电子者被氧化,得电子者被还原。

    失电子者还原剂,得电子者氧化剂。氧化剂 还原剂,相依相存永不离。

    记法2:高失氧,低得还

    解释:1.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氧化反应。

    2.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还原反应。

    [编辑本段]范例

    氢气与氯气的化合反应

    氢气与氯气的化合反应,其总反应式如下:

    H2 + Cl2 → 2HCl

    我们可以把它写成两个半反应的形式:

    氧化反应:

    H2 → 2H+ + 2e-

    还原反应:

    Cl2 + 2e- → 2Cl-

    单质总为0价。第1个半反应中,氢元素从0价被氧化到+1价;同时,在第2个半反应中,氯元素从0价被还原到−1价. (本段中,“价”指氧化数)

    两个半反应加合,电子数削掉:

    H2 → 2H+ + 2e-

    + 2e- + Cl2 → 2Cl-

    ---------------------

    H2 + Cl2 → 2H+ + 2Cl-

    最后,离子结合,形成氯化氢:

    2H+ + 2Cl- → 2HCl

    ————

    配平碳与硝酸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C+HNO3→NO2+CO2+H2O

    2,列出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

    在反应物这边 在生成物这边 变粗棚裂化量

    C化合价 0 +4 升高4

    N化合价 +5 +4 降低1

    3,使化合价的升高和降低的总数相等

    C+4HNO3→4NO2+CO2+H2O

    4,配平其它物质的系数

    C+4HNO3═4NO2↑+CO2↑+2H2O

    再如工业炼铁的反应:

    Fe2O3+3CO=高温=2Fe+3CO2

    这个反应中,三氧化二铁是氧化剂,而一氧化碳是大家熟悉的还原剂.三氧化二铁中的氧元素给了一氧化碳,使后者氧元素含量增加变为二氧化碳.铁由3价变为单质0价(降低,为氧化剂),而碳由2价变为4价(升高,为还原剂)

    另外,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因为复分解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变化.例如:

    Na2CO3+CaCl2=2NaCl+CaCO3↓其中钠元素保持1价,碳酸根保持-2价,氯元素保持-1价,而钙元素保持2价.

    ————

    [编辑本段]与电化学的关系

    每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做成一个原电池。其中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为阳极,即外电路的负极;还原反应的一极为阴极,即外电路的正极。两个和皮电极之间有电势差(电化学上通常叫电动势),因此反应可以进行,同时可以用来做功。

    [编辑本段]氧化还原反应的两个性质

    还原性:失电子的能力

    氧化性;得电子的能力

    例:一物质还原性很强=失电子的能力强

    一个反应中,具有还原性的物质:1、还原剂2、还原产物

    一个反应中,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岩闭:1、氧化剂2、氧化产物

    金属性在本质上就是还原性,而还原性不仅仅表现为金属的性质。

    非金属性在本质上就是氧化性,而氧化性不仅仅表现为非金属单质的性质。

    一个粒子的还原性越强,表明它的氧化性越弱;粒子的氧化性越强,表明它的还原性越弱。

    即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还原性强,排在后面的金属离子氧化性强

    如:在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性最强的非金属元素氟,它的氧化性最强。反之,金属性越强的元素,它的还原性也就越强。

    一切氧化还原反应之中,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一切氧化还原反应之中,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还原性的强弱只与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与失电子的多少无关。

    金属得电子不一定变为0价 例:2Fe+Cu=2Fe2+ + Cu2+,Fe3+—Fe2+

    [编辑本段]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一.双线桥法

    表明反应前后同一元素原子间的电子转移情况

    1.双线桥法的基本步骤

    (1)标价态:正确标明氧化反应前后同一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其升降.

    (2)连双线:一条线由氧化剂中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指向还原产物中的相应元素,另一条线由还原剂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指向氧化产物中的相应元素

    (3)注得失:标出"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总数,注明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

    2.注意事项

    (1)箭头,箭尾指向化合价变化的同种元素

    (2)必须注明"得到"或"失去"字样

    (3)还原剂失去电子总数和氧化剂得到电子数总数相等

    二.单线桥法

    表明反应前后不同元素原子间的电子转移情况

    1.单线桥法的基本步骤

    (1)标价态:正确标明氧化反应前后同一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其升降,进而确定得失电子的元素.

    (2)连单线:连接等式左边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箭头指向氧化剂

    (3)注得失:标出转移的电子总数

    2.注意事项

    (1)不需标明"得"或"失"

    (2)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