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因特网发展历史,因特网的发展史怎么上比较好

  • 历史
  • 2023-06-07
目录
  •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
  •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
  • 中国因特网起源
  • 因特网的历史简述
  • 因特网发展数据

  •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

    因特网是Internet的裂碧中文译名,它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主持研制的ARPAnet。

    20世纪6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枯源数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前身。

    到70年代,ARPAnet已经有了好几十个计算机网络,但是每个网络只能在网络内部的计算机之间互联通信,不同计算机网络之间仍然不能互通。为此,ARPA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支持学术界和工业界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想用一种新的方法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互联,形成“互联网”。研究人员称之为“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没首。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

    1、 试验研究网络

    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简称ARPA)建立了一个采用存储转发方式的分组交换广域网——ARPANET。从1969年ARPANET诞生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Internet发展的第一阶段--试验研究阶段。

    2、学术性网络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了以ARPANET为基础的学术性网络,即NSFNET。它是Internet的先驱。NSFNET的形成和发展,使拦野它成为Internet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商业化网络

    随着各国信脊衡激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Internet网络规模与传输速率的不断扩大,网上的商务活动日益增多,一些大樱袜公司纷纷加如Internet的行列.

    中国因特网起源

    Internet的发展历史

    因特网的来历

    因特网是Internet的中文译名,它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主持研制的ARPAnet。

    20世纪6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 期。当时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 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 前身。

    到70年代,ARPAnet已经有了好几十个计算机网络,但是每个网络只能在网络内部的计算机 之间含明局互联通信,不同计算机网络之间仍然不能互通。为此, ARPA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支持学术界和工业界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想用一槐做种新的方法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互联,形成“互联网”。研究人员称之为“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在研究实现互联的过程中,计算机起了主要的作用。1974年,出现了连接分组网络的协议,其中就包括了TCP/IP——著名的网际互联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这两个协议相互配合,其中,IP是基本的通信协议,TCP是帮助IP实现可靠传输的协议。

    TCP/IP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即TCP/IP的规范和Internet的技术都是公开的。目的就是使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都能相互通信,使Internet成为一个开放的。这正是后来Internet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ARPA在1982年接受了TCP/IP,选定Internet为主要的计算机通信,并把其它的军用计算机网络都转换到TCP/IP。1983年,ARPAnet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军用,称为MILNET;另一部分仍称ARPAnet,供民用。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5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 机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NSFnet。1988 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NSFnet主干网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证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术,准 许各大学、 *** 或私人科研机构的网络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从军用转向民用。

    Internet的发展引起了商家的极大兴趣。1992年,美国IBM、MCI、MERIT三 家公司联合组建了一个高级网络服务公司(ANS),建立了一个新的网络,叫做ANSnet,成为Internet的另一个主干网。它与NSFnet不 同,NSFnet是由国家出资建立的,而ANSnet则是ANS 公司所有,从而使Internet开始走向商业化。

    1995年4月30日,NSFnet正式宣布停止运作。而此时Internet的骨干网已经覆盖了全球91个国家,主机已超过400万台。在最近几年,因特网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很快就达到了今天的规模。

    [编辑本段]

    因特网的过去

    Internet最早来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从60年代开始,ARPA就开始向美国国内大学的计算机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经费, 以促进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的研究。1968年,ARPA为ARPAnet网络......

    因特网发展历史的三个主要阶段是什么

    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

    Internet的发展历史

    CP/IP的规范和Internet的技术都是公开的。目的谈让就是使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都能相互通信,使Internet成为一个开放的。这正是后来Internet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从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经费,联合计算机公司和大学共同研制而发展起来的ARPAnet网络。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网络必须经受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的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应能维持正常的通信工作。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利用。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同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产生和逢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NSF在全美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起来。NFS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NSFnet对Internet的最大贡献是使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样仅供计算机研究人员和 *** 机构使用。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联合建立了一个非盈利的组织―先进网络科学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Science 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全美范围的T3级主干网,它能以45Mbps的速率传送数据。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干网都与ANS提供的T3级主干网相联通。

    Internet的第二次飞跃归功于Internet的商业化,商业机构一踏入Internet这一陌生世界,很快发现了它在通信、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世界各地的无数企业纷纷涌入Internet,带来了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飞跃。

    3、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及现状

    关于中国公用数据通信网 我国已建立了四大公用数据通信网,为我国Internet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通信网(ChinaPAC)。该网于1993年9月开通,1996年底已覆盖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和一部分发达地区的乡镇,与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44个数据网互联。

    (2)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该网于1994年开通,1996年底覆盖到3000个县级以上的城市和乡镇。我国的四大互联网的骨干大部分都是采用ChinaDDN。

    (3)中国公用帧中继网(ChinaFRN)。该网已在我国的8大区的省会城市设立了节点,向社会提供高速数据和多媒体通信。

    (4)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该网于1995年与Internet互联,物理节点覆盖30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城市,业务范围覆盖所有电话通达的地区。1998年7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骨干网二期工程开始启动。二期工程将八个大区间的主干带宽扩充至155M,并且将八个大区的节点路由器全部换成千兆位路由器。

    2000年下半年,中国电信利用n*10Gbps DW......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历史

    1936年英国数学家A.M.Turing发明图灵机,为现代计算机硬件和做了理论上的准备。1942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ABC研制成功,它有300个真空管,采用二进制,基本体系结构与现代计算机已无二致。1943年英国计算机“巨人”投入运行。不过1970年之前对它一直保密。1945年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第一次提出存储程序计算机的概念,即“冯·诺依曼机器”。1946年2月10日,电子数字积分机和计算机诞生。它装有18000个真空管,总重量达30吨,耗资近50万美元,是世界上第一台多功能、全电子数字计算机,可以实现每分钟几千次乘法运算。1946年5月英国剑桥大学研制成功第一台冯·诺依曼机器EDSAC。1947年12月23日,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1948年曼彻斯特大学开发出世界首台存储程序机Baby。1950年Engineering Research Associates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商用计算机ERA 1101。1951年第一台数字式计算机UNIVAC1为美国人口普查创建。1952年Grace Hopper勾画出第一个“编译程序”蓝图,即将所有程序在执行之前都翻译成机器语言,为计算机商用做出重大贡献。1955年Grace Hopper开发出A-3编译器Math-Matic。1956年世界上第一台采用晶体管元件的电脑研制成功。第一条跨越大西洋的电话电缆敷设完成。Bell实验室开发出可视电话样机。1957年IBM设计出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硬盘RAMAC 350,直径24英寸、总容量5兆字节。IBM开发出FORTRAN语言。1958年第一台商用电子管计算机Univac Model 80发布。MIT John McCarthy开始开发Lisp语言,1960年完成。1959年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问世。发表了Cobol语言规格,于1961年完成。1964年IBM发布IBM System/360计算机。1965年DEC推出真正被业界认可的世界上第一台标准小型机PDP-8。美国Dartmouth 学院的Thomas E.Kurtz 和 John Kemeny 开发出Basic语言。世界上第一部程控电话交换机—美国贝尔1号电子交换机问世。国际卫星通信组织发射了一颗半试验半实用的静止(同步)通信卫星,标志著同步卫星通信时代的开始。1967年美国《puterworld》报创刊。IBM推出世界上第一张软盘,直径为32英寸。瑞士的Njklaus Wirth 在 Algol的基础上开始开发Pascal语言,于1971年完成。1968年IBM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数据库IMS。挪威计算中心的O.J.Dahl和K.Nygard发表了第一个面向对象语言Simula 67。1969年贝尔实验室用汇编语言开发出第一个多任务多用户的计算机分时Unix。IBM允许客户分开购买它的和硬件,从而建立了市场。美国国防部开始研究ARPANET,人们将此视为Internet的开端。197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Ken Thompson和Dennis M.Ritchie开始开发Unix操作。传输损耗仅为20分贝/公里的光纤和在室温下能连续工作的半导体激光器研制成功,光纤通信走向实用化。1971年Intel 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4004。Niklaus Wirth 开 发出Pascal语言。Gary Starkweather在施乐的实验室里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打印机。1972年Bell实验室的Dennis Ritchie开发......

    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

    CNNIC披露由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原文

    第一封从中国发出的电子邮件的打印件

    本报讯(记者张瑾)昨天,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网上发布了新版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在该大事记修订过程中,技术人员首次核实并确认了我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的时间和原文内容。

    确认的结果显示,第一封从我国发出的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是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于1987年9月14日21时07分发往德国的。通过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档案馆联系,CNNIC查到了这封邮件的打印件。

    附全文:

    1. 1986年,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实施的国际联网项目--中国学术网(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简称CANET)启动,其合作伙伴是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University of Karlsruhe)。

    2. 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这封电子邮件是通过意大利公用分组网ITAPAC设在北京侧的PAD机,经由意大利ITAPAC和德国DATEX―P分组网,实现了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连接,通信速率最初为300bps。

    3. 1988年初,中国第一个X.25分组交换网CNPAC建成,当时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武汉、成都、南京、深圳等城市。

    4. 1988年12月,清华大学校园网采用胡道元教授从加拿大UBC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引进的采用X400协议的电子邮件包,通过X.25网与加拿大UBC大学相连,开通了电子邮件应用。

    5. 1988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X.25协议使该单位的DECnet成为西欧中心DECnet的延伸,实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连网以及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电子邮件通信。

    6. 1989年5月,中国研究网(CRN)通过当时邮电部的X.25试验网(CNPAC)实现了与德国研究网(DFN)的互连。CRN的成员包括:位于北京的电子部第15研究所和电子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位于成都的电子部第30研究所、位于石家庄的电子部第54研究所、位于上海的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等单位。CRN提供符合X.400(MHS)标准的电子邮件、符合FTAM标准的文件传送、符合X.500标准的目录服务等功能,并能够通过德国DFN的网关与Internet沟通。

    7. 1989年10月,国家计委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项目--国内命名为: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世界银行命名为:National 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简称NCFC)正式立项,11月,该项目正式启动。NCFC是由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中的一个高技术信息基础设施项目,由国家计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教委配套投资和支持。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实施。当时立项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因特网的历史简述

    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

    历史起源 因特网,又叫国际互联网,英文是Internet。它最早是美国国防部为支持国防研究项目而在1960年建立的一个试验网。它把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计算机联接到一起,这样,研究人员就可以通过这个试验网随时进行交流,而不必再频繁地聚在一起开会讨论问题了。同时,由于各地滑返神的数据、程序和信息能够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信亏各地资源,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工作成本。

    因特网的发展70年代末,计算机远距离通讯需求开始实现,于是针对性的研究开始实施并最终在技术上得以实现,越来越多的、更广范围的计算机可以联接在一起,充分体验到这一全新通讯方式的优点。

    1983年,因特网已开始从实验型向实用型转变。随着对商业化使用政策的放宽,因特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的传递,网上信息服务出现了。许多机构、公司、个人将搜集到的信息放到因特网上,提供信息查询和信息浏览服务。人们把提供信息来源的地方称为“网站”,即因特网上的信息站点。凡是连入因特网的用户,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刻,都可以从网站上获取所需的信息和服务。可以说,此时的因特网才真正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也正是从这时起,因特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机构、团体和用户,这个网也随之越来越庞大了。

    因特网现状 进入90年代,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的节奏,伴随着高性能的计算机走进普通家庭,因特网也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目前,全世界已有两亿多用户接入因特网。我国在1994年正式接入因特网之后,已形成4个主要干道进入因特网,它们是: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和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目前,中国联通和铁路信世镇息网也正在加入其中。

    因为因特网起源于美国,最初网上几乎全都是英文信息,随着中国的加入,为华人服务的中文网站出现了,大量中文网站的涌现最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走进因特网的世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截止到去年底,我国上网用户达到210万,与1998年7月公布的数据相比,我国上网用户数半年内就增加了接近一倍。如果互联网用户继续以半年一倍的速度增长,会出现怎样的前景呢?据有关专家保守预测,到2000年,我国上网用户将达到400万至500万;到2010年,将达到2.8亿;甚至有专家大胆预测到2000年底,中国上网用户就会达到1000万。

    人们从因特网上不仅获取了大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因特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因特网的新时代,在这里你会发现,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定义因特网现在所谓的因特网已是世界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影响最广的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化的大网络,在这里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等待着每一个上网者来探索和寻求。

    因特网发展数据

    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 历史起源 因特网,又叫国际互联网,英文是Internet。它最早是美国国防部为支持国防研究项目而在1960年建立的一个试验网。它把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计算机联接到一起,这样,研究人员就可以通过这个试验网随时进行交流,而不必再频繁地聚在一起开会讨论问题了。同时,由于各地的数据、程序和信息能够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资源,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工作成本。 因特网的发展70年代末,计算机远距离通讯需求开始实现,于是针对性的研究开始实施并最终在技术上得以实现,越来越多的、更广范围的计算机可以联接在一起,充分体验到这一全新通讯方式的优点。 1983年,因特网已开始从实验型向实用型转变。随着对商业化使用政策的放宽,因特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的传递,网圆镇上信息服务出现了。许多机构、公司、个人将搜集到的信息放到因特网上,提供信息查询和信息浏览服务。人们把提供信息来源的地方称为“网站”,即因特网上的信息站点。凡是连入因特网的用户,无论在世界任何地念清方、任何时刻,都可以从网站上获取所需的信息和服务。可以说,此时的因特网才真正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也正是从这时起,因特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机构、团体和用户,这个网也随之越来越庞大了。 因特网现状 进入90年代,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的节奏,伴随着高性能的计算机走进普通家庭,因特网也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目前,全世界已有两亿多用户接入因特网。我国在1994年正式接入因特网之后,已形成4个主要干道进入因特网,它们是: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和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目前,中国联通和铁路信息网也正在加入其中。 因为因特网起源于美国,最初网上几乎全都是英文信息,随着中国的加入,为华人服务的中文网站出橘高粗现了,大量中文网站的涌现最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走进因特网的世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截止到去年底,我国上网用户达到210万,与1998年7月公布的数据相比,我国上网用户数半年内就增加了接近一倍。如果互联网用户继续以半年一倍的速度增长,会出现怎样的前景呢?据有关专家保守预测,到2000年,我国上网用户将达到400万至500万;到2010年,将达到2.8亿;甚至有专家大胆预测到2000年底,中国上网用户就会达到1000万。 人们从因特网上不仅获取了大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因特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因特网的新时代,在这里你会发现,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定义因特网现在所谓的因特网已是世界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影响最广的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化的大网络,在这里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等待着每一个上网者来探索和寻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