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 历史
  • 2023-05-22
目录
  • 初三历史笔记重点归纳可打印
  • 高考历史冲刺阶段必背知识点
  • 历史高考重点知识点
  • 高考历史必考240考点
  • 高中历史知识点汇总最全笔记

  • 初三历史笔记重点归纳可打印

    历史考试非常注重细节知识,有很多小知识都需要我们去重视,这样才能在高考的时候取得好成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历史高考细节知识点

    1.①1840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③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①《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有广州、厦门、福州、宁举余波、上海。

    ②《天津条约》开放10处,其中属于今天广东省的有潮州(后改为汕头)

    ③《北京条约》开放天津。

    ④《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最先行改革的两个省份是安徽和四川。

    最先实行开放的两个省份是广东和福建。

    4.①1980年建立四大经济特区分别是_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注意: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属于广东省的?)

    ②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③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①近代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最大的是上海。

    ②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③中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开通在南京。

    ④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于台湾省。

    ⑤1833年第一份中文报刊创办于广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⑥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创办于上海。(《申报》)

    正码滚6.①1931年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就侵占了整个东北。

    ②1932年日军袭击了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

    ③1935年日军为侵占华北,制造了一系列的事变,总称为“华北事变”。

    ④1937年7月制造了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⑤1937年8月制造八一三事变,模磨威胁南京。

    历史高考知识要点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1、经济:社会经济发展 封建生产关系产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阶级关系变动)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分封制宗法制破坏

    3、军事(战争的需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法家学说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二)各国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春秋、战国)

    1春秋: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2战国: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三)秦国需要改革并具备条件(具体背景)改革可能性

    (1)内部有利条件:

    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

    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

    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2)外部机遇

    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3)直接原因:秦孝公发奋图强、任用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1、经济--"以农求富"(富国)

    (1)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对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2、军事---强兵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制”(以上措施最直接打击贵族特权)

    3、政治

    (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2)普遍推行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3)制定秦律

    4、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实质:文化高压政策

    ·影响: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5、风俗习惯--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历史高考知识点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

    2、改革的有利条件:拓跋珪的汉化改革

    3、改革的必要性:

    (1)阶级矛盾尖锐(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

    (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压迫)

    (3)统治面临危机(人民起义,社会动荡)

    4、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

    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均田制(开创性)

    三长制;

    租调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三、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缓和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

    四、改革的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成功的根本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1. 2020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整理

    2. 高中历史知识点超详细归纳总结

    3.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4. 2020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5. 2018年高考历史大题必背知识点

    6. 历史高考必备知识点

    7. 2020高考历史考点知识点整理

    8. 2020高考历史知识点大全

    9. 高考历史重点必备知识点

    高考历史冲刺阶段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扒高中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春山)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念槐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的前提和基础,君主****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

    (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

    (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3、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标志****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

    5、汉化政策,

    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

    评价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

    科举制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制度的“弊”

    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考试制度)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

    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4、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影响:

    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和明清落后的原因?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一)发达原因:

    1、政治上长期统一局面

    2、经济上,农耕经济繁荣

    (二)落后的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科技发展缺乏社会和生产需求的动力

    2、政治上,君主****的束缚,阻碍科技进步

    3、思想上,教育上八股取士,忽视自然科学的教育,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科技发展缺乏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4、对外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交流,阻碍进步

    5、文化传统上,“重道轻器”,轻视科技发展,没有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4大发明看出理论不足)

    东西方科技发展比较:

    1、中:重视经验。西:重视实验

    2、中:重视综合,西:重视分析

    3、中:重视实用,西:重视理论

    4、中:重视服务于农业,西:重视服务于工业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

    (1)范围上—都属儒学

    (2)主张—都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地位影响—都是古代哲学的重大成就

    不同点:

    (1)对宇宙的构成,分别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2)道德主张,“天理”为行为规范“内心”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1、中国近现代史

    一、近代中国维护主权的斗争(必修一专题二)

    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必修一专题三)

    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必修一专题四

    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修一专题五)

    五、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二专题二)

    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二专题三)

    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专题四)

    八、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必修三专题三)

    九、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必修三专题四

    十、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必修三专题五)

    十一、人物志(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李四光(选修四单元四、五、六)

    五次侵华战争中的三次战争及影响

    1、‘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开端,《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半封—(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2、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资本输出为主取代商品输出为主(经济侵略方式改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侵华

    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方案和斗争

    1、1852—1864年,—农民阶级救国—太平天国运动

    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3、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戊戌变法

    4、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辛亥革命

    5、1915—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6、1921年—1949年—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的进程

    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2、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

    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

    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走美国人的路)

    5、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6、无产阶级(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走苏联人的路)

    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程

    孙中山为维护民主与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

    1、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建立共和国

    2、1913年—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

    3、1915年—护国运动—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

    4、1917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维护《临时约法》

    5、1920—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6、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段

    1、(1921—1924年)—建党时期(2个大会1个纲领)

    2、(1924—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即“国民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

    3、(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道路、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

    4、(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2个战役、1条统一战线1个大会)

    5、(1946—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或者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

    历史高考重点知识点

    历史是高考考试科目之一,学生们想考好历史,最重要的就是背诵知识点,打好知识基础,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历史基础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答题术语]

    (1)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

    (2)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荷兰向海外殖民扩张,在1 7世纪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英国也积极向海外殖民扩张,并与荷兰、法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到1 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4)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同时也将深重的灾难带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

    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题术语]

    (1)1 7 6 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 革命的序幕。

    (2)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工人运动兴起;近代城市兴起,自然环境遭到 定程度的滑销破坏;列强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第 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列强加紧瓜分世界和输出资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

    [答题术语]

    (1)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20世纪以来,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2)生物学:达尔文进化论破解了生命的起源问题,否定了宗教的创世说。

    (3)技术革命:经过二次科技革命,人类由“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答题术语]

    (1)浪漫主义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与传统大相径庭。

    (4)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架起桥梁的伟人。

    (5)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自制电影成功,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题术语]

    (1)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应对措施。罗斯福新政成功地使美国渡过了危机,维护了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实现了由自由主义到凯思斯主义的转变。

    (2)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一战后,西方社会流行着福利国家的思想,福利国家的动机既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又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

    高考历史考点知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该口号说明了告让乱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国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关系。)

    4、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革命性强。)

    6、清政府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袜档发展趋势?结果如何

    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组织准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爱国意义。)

    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

    12、比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起义原因,纲领,组织性,与宗教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待西方的态度,斗争矛头和斗争结果。斗争作用:都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都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结。)

    13、1840-1900年列强侵华特点的变化?(侵华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侵华格局由以英为首合作侵华到激烈争夺形成侵华同盟;侵华方式策略由武力驯服清政府到打拉结合,勾结扶植清政府,以华制华。每一个变化都做到能用史实说明。)

    14、1900年前后中国社会在列强侵华,反动统治,抗争探索,经济发展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和史实。

    答:(1)侵华:帝国主义完全确立半殖秩序;

    ①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资输和瓜分阶段;

    ②列强争夺激烈形成侵华同盟;

    ③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共同以清政府为代理人确立秩序;

    (2)反动统治:清政府日益反动孤立:

    ①对外投降出卖国家主权,沦为洋人走狗;

    ②镇压戊戌变法,出卖义和团,反动面目昭然若揭;

    ③玩弄新政花招,结果适得其反;

    (3)抗争探索:中华民族觉醒;

    ①义和团运动粉碎敌计;

    ②维新派改良爱国、进步、思想启蒙;

    ③资产阶级革命逐渐成为主流。

    (4)发展:民资初发;

    ①甲午战后列强投资;

    ②清政府放宽限制;

    ③维新变法的推动。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原因:?战争使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国家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1921年

    (3)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4)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5)作用:使俄国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①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

    ②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评价

    ①作用: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1940年工业总值跃居欧第一,世第二。

    ②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民积极性;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②具体原因:股票投机过度;供需矛盾;生产过剩——直接原因

    ③爆发: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卷交易所股市崩溃

    (2)特点和影响

    ①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②影响:经济破坏严重,国际关系日趋恶化;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

    四、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

    ②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立法、救济、复兴)

    ①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②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蓝鹰运动”

    ③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控制市场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通过《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3)新政的特点:政府大规模的干预经济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②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节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③新政式的调整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

    ④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五、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①背景: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②措施: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

    (2)福利改革

    ①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

    ②福利种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

    ③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④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⑤评价: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

    ★高三高考历史复习的方法总结归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法:牢记大事件与基础知识

    ★2020高考文综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点君主专制政体复习学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的要诀

    ★2020高考历史复习的重点

    ★高考历史的题型的解题方法总结归纳

    ★高考政治考点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必考240考点

    历史学不仅仅是一种活动,不仅仅是专门的学问或学术,也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它更是一门在研究对象和任务方面都具有科学性的特殊学科。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古代医药卫生古代医学卫生也像其他文化科学一样,来源于劳动实践,智慧的古代中国人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疗原则、方法。古代医学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又一珍品。

    1.著名的医生

    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我国医生所沿用。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他搜集民间许多灵验的药方,结合自己的实践,写成医学著作。后人尊他为"医圣"。

    华佗是东汉末年一位以治疗外科病而负盛名的民间医生。他制成了麻醉药剂"麻沸散",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他还创作体操"五禽戏",使人体许多部位得到运动。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被后人称为"药王"。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掌握了丰富的医疗技术和经验。他研读大量医书,走访很多地方,收集民间药方,采集药物标本,并虚心向药农和其他劳动人民请教。

    2.著名的医学著作

    《内经》是战国时编写的著名医书。书中叙述了人体的内脏部位和血脉循环情况,提出了病理学说,介绍了311种病候和汤液、针灸、按摩等方法。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书中记录了三四百个药方,有许多至今还被广泛运用。书中阐述的中医学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唐本草》是唐高宗时政府组织人编写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

    《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书中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000多个药方。

    《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书中收录1800多种药物,其中新增药物370多种。对每种药物的产地、形状、颜色、气味、主治、功能等情况都详加说明。附有大量药物形态插图。载录1万多个药方。

    3.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

    战国时不但出现了著名医生和医学著作,而且有的医生采取了分科治病的方法。当时的分科主要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

    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

    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我国古代出现了一系列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们对迷信邪说、宗教神权的批判推动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

    1.荀子认为,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变化,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并使之为人类服务。

    2.王充指出,日食、月食都有一定规律,打雷下雨都是正常现象,并非天降灾害。他批判迷信鬼神思想,他认为:人死了,形体腐朽,变成灰土,精神也随之消亡,不会变成鬼。鬼是不存在的。

    3.范缜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死去,精神也随之消失。

    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他还重视实践对人的认识的作用。

    高考历史知识点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1.近代化,也叫现代化

    对于这个概念的使用,习惯上建国前的历史用近代化,建国后的历史用现代化。指不发达社会成为发达社会的过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主要体现为: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世界近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实现近代化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国野虚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英法两国率先完成封建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其他西方国家也通过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变革而实现近颂帆燃代化,它们都属于内生型近代化。中国是在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下,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样而进行近代化的探索,中国属于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所以,中国的近代化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化。

    2.民族独立与近代中国近代化的两大主题

    民族独立主要是改变国家、民族被压迫的地位,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关轿配系问题。近代化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要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干的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的问题。两者不能同时并举来实现,也不能互相替代:没有民族独立,就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政治、经济、文化落后,就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

    唯一的办法是:要走革命的道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取得民族独立,为实现近代化开辟道路。即先独立,然后才能实现近代化。

    3.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起点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爱国志士和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外来知识,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这是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启蒙。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被应用于中国,外国人首先在中国兴办了使用机器生产和蒸汽动力的近代企业。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仁玕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兴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展开。这时距英国开始工业革命约100年。

    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以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近代化运动。这一运动中提出的民主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总之,在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此后的30年,中国近代化的程度不断深化,收回了一些国家权益,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呈现一种曲折、缓慢发展的态势。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化的目标最终未能真正实现。

    4.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近代化的重任

    自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担负了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近代化的重任。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从而为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5.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革命胜利后要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总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一五"期间我国建立了飞机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这些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世界主要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差60年~70年。1964年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1993年我国银河Ⅱ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2003年10月我国"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这些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距离世界开始第三次科技革命大约20~40年。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世界先进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在逐步缩短。

    由此我们得到的认识是:

    ①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前提是民族独立。

    ②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③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走改革开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历史必考知识点

    有关东北问题1.近代中国东北,长期受到俄国和日本的侵略。

    1858年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2.1860年沙俄通过《北京条约》

    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3.1894年甲午战争中

    一路日军从朝鲜渡过鸭绿江入侵中国,占领九连城;另一路日军从辽东半岛花园口,占领大连、旅顺,在旅顺对和平居民实行野蛮的大屠杀。

    4.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

    把辽东半岛割给日本。割辽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利益,三国出面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

    5.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俄国强租旅顺、大连。

    6.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进行

    战后俄国与日本分别控制中国东北的北部和南部。

    7.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军阀割据时期

    东北地区由日本扶植的军阀张作霖控制。

    8.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

    ,炮轰东北军大营,攻占沈阳,不到半年,日军侵占东北三省。

    9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为傀儡,建立伪满洲国,中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

    10."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派大批干部去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

    1936年组成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有杨靖宇、周保中和李兆麟。

    11.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出兵中国东北,给70万关东军以歼灭性打击。8月9日,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中国人民举行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

    12.1948年9-11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地区解放。

    13.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已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

    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鞍山无缝钢管厂。1963年开始建设大庆油田。

    历史背诵技巧

    1.时间有先后,你只要把大事年表里的重要事件多看几遍,自然记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确知其发生年分(如维也纳会议是1814-15年,辛亥革命是l911年),其它只须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后次序(如维也纳会议先於凡尔赛会议),便可以了。

    2.地点有东西南北,你只须认识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对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结合,确认各国今天的政治地图,特别是欧洲和中日的国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条约规定的领土转变也应紧记。

    3.人物是构成历史事件的主角。不过,会考要求并不太高,我们祗要熟记重要的历史人物便可以应付考试了。如自强运动的曾、左、李.恭亲王、慈禧太后是必须熟记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冯桂芬则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则一律不记。不同历史人物的生存时代和事迹也应知其大概,才不会张冠李戴。

    4.事件由时地人三项元素构成。明白了上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自能对重要史事了如指掌。历史事件的相关年代要清析:先念念课题的次序;次念某课题的重要事情,如1860至1919年中国的大事包括自强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瓜分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事件.晚清改革、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然后记诵某事件的其它重大情节,如自强运动分为三阶段,辛亥革命分为兴中会和同盟会两个时期。至於枝节琐事,似非会考的重点。

    怎样快速提高历史成绩

    1.必要的课前预习

    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在认真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有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语,必须查书争取自己学会。不明白的内容用铅笔划出来,准备课堂上听老师讲解。

    2.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发现历史的美妙之处。历史的美妙之处在于历史是人类的集体回忆;学习历史,就像回忆我们的过去;如果你喜欢回忆过去,那么相信你一定会爱上历史。历史不是废墟。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

    关于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大全

    ★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2022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2022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大全

    ★高考历史考点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三文科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常考的知识点总结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中历史知识点汇总最全笔记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的记录、研究和诠释。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1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颂斗行政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消极:皇帝既是立法者,又是行政长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2

    一、汉朝差扒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野庆磨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四、元朝

    1、中央:设中书省作为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2、地方: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的简称),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3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

    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

    三、明清

    1、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

    (2)唐朝短篇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最为。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4

    1、城邦基本特征: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基础:梭伦改革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时间:公元前5世纪

    3、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4、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5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隋唐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相关文章:

    ★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详细梳理

    ★高三历史考试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归纳

    ★有关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的梳理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