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八年级上册数学练习册答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配套练习册答案!

  • 数学
  • 2023-06-10
目录
  • 2021八年级上册数学练案答案人教版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练习题答案
  •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书课内练习教材第17页答案
  • 八年级上册数学同步练习答案、、
  • 同步练习册 八年级上册 数学 答案 求解

  • 2021八年级上册数学练案答案人教版

    1

    《新课程课堂同步练习册·数学(华东版八年级上)》

    参考答案 第12章 数的开方

    1

    §12.1平方根与立方根(一) 一、 1.B 2.A 3.B

    二、1. 49�8�4, ±7 2. ±2, 2�8�4 3.-1;4.0

    三、1.从左至右依次为: ±3,±4,±5, ±6,±7,±8,±9,±10,±11,±12,±13,±14,

    ±15.

    2.(1)±25 (2)±0.01(3)45

    �8�4 (4)29

    �8�4

    (5)±100(6) ±2

    3.(1)±0.2 (2)±3 (3)79

    �8�4

    (4) 17

    �8�4

    4.(1)a>-2(2)a=-2(3)a<-2. §12.1平方根与立方根(二) 一、1.D 2.A3.C 二、1. 14

    �8�4

    ,14

    2.10

    �8�4

    ,103.(1)25.53 (2)4.11 4. 0或1.

    三、1.(1)80 (2)1.5 (3)114

    (4)3;2.(1)-9(2) 12

    �8�4

    (3)4(4)-5

    3.(1)2.83 (2)28.09(3)-5.34 (4)±0.47. 4. 正方形铁皮原边长为5cm. §12.1平方根与扮袭立方根(三) 一、1.D2.A3.C 二、1. 3

    27

    �8�2,-3 2. 6,-343 3.-4 4. 0,1,-1.

    三、1.(1)0.4(2)-8 (3)

    56

    ( 4)11

    2

    �8�2(5)-2 (6)100;

    2.(1)19.09(2)2.652(3)-2.098(4)-0.9016; 3. 63.0cm2

    4.计算得:0.5151,5.151,51.51,515.1,得出规律:当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左(右)

    每移动2位,它的平方根的小数点就向左(右)移动1位.由此可得0.002653

    ≈厅乱兄

    0.05151, 26530000≈5151.

    §12.2实数(一) 一、1.B 2.C 二、1. 略2. 3

    �8�2

    3. x≥12

    �8�2

    .

    三、1.(1)√(2)×(3)√(4)×(5)×(6)×(7)√(8)×; 2.有理数集合中的数是:

    13

    ,3.1415,2,16,-5,0,�8�2

    �8�243.6,0.8

    无理数集合中的数是:7,34,�8�9,0.1010010001…; 3.A点对应的数是-3,B点对应的数是-1.5,C点对应的数是2,D点对应的数是5,E点对应的数是�8�9.

    §12.2实数(二) 一、 1.C2.B3.B

    二、1. 2�陪拍8�2,2 2.(1)31�8�2(2)23�8�2

    3. 5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练习题答案

    【答升前案】: 1、证明:∵∠1=∠2(已知),

    ∴DE//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ADE(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证明:∵CE平带漏分∠ACD,

    ∴∠ACD=2 ∠ECD.

    又∵蠢笑烂∠ACD=2∠B,

    ∴∠B=∠ECD,∴CE//A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书课内练习教材第17页答案

    1.DA=EB

    证明 由题意可知 ∠D=∠EAC=BC∵DA⊥ACEB⊥CB∴∠DAC=90° 在Rt△DAC和Rt△EBC中{CD=CE(已知)AC=BC(已知)}∴Rt△DAC≌Rt△EBC(HL)∴升稿DA=EB(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证明 ∵AE⊥BCDF⊥BC∴∠DFC=90°=∠AEB又∵CE=BF∴CE-FE=BF-FE 即CF=BF在戚拆Rt△DFC和Rt△AEB中{CD=ABCE=BE}∴高笑枣Rt△DFC≌Rt△BAD(HL)∴AE=DF

    八年级上册数学同步练习答案、、

    §11.1全等三角形

    一、1. C 2. C

    二、1.(1)并盯①ABDE②ACDC③BCEC

    (2)①∠A∠D ②∠B ∠E ③∠ACB ∠DCE

    2. 1204

    三、1.对应角分别是:∠AOC和∠DOB,∠ACO和∠DBO,∠A和∠D.

    对应边分别是:AO和DO,OB和OC,AC和DB.

    2.相等,理由如下:

    ∵△ABC≌△DFE∴BC=FE∴BC-EC=FE-EC ∴BE=FC

    3.相等,理由如下:∵△ABC≌△AEF∴∠CAB=∠FAE ∴∠CAB—∠BAF=∠FAE ­—∠BAF 即∠CAF=∠EAB

    §11.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

    一、1. 100 2. △BAD,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3. 2, △ADB≌△DAC,△ABC≌△DCB 4.24

    二、1. ∵BG=CE∴BE=CG 在△ABE和△DCG中,

    ∴△ABE≌△DCG(SSS),∴∠碰吵B=∠C

    2. ∵D是BC中点,∴BD=CD,在△ABD和△ACD中,

    ∴△ABD≌△ACD(SSS),∴∠ADB=∠ADC

    又∵∠ADB+∠ADC=180°∴∠ADB=90°∴AD⊥BC

    3.提示:证△AEC≌△BFD,∠DAB=∠CBA, ∵∠1=∠2 ∴∠DAB-∠1=∠CBA-∠2

    可得∠ACE=∠FDB

    §11.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二)

    一、1.D2.C

    二、1.OB=OC 2.95

    三、1. 提示:利用“SAS”证△DAB≌△CBA可得∠DAC=∠DBC.

    2. ∵∠1=∠2∴∠1+∠CAD=∠2+∠CAD即∠BAC=∠DAE,在△BAC和△DAE中,

    ∴△BAC≌△DAE(SAS)∴BC=DE

    3.(1)可添加条件为:BC=EF或BE=CF

    (2)∵AB∥DE ∴∠B=∠DEF,绝吵和在△ABC和△DEF中,

    ∴△ABC≌△DEF(SAS)

    §11.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

    一、1. C 2. C

    二、1.AAS2.(1)SAS (2)ASA 3.(答案不唯一)∠B=∠B1,∠C=∠C1等

    三、1.在△ACE和△ABD中, ∴△ACE≌△ABD(AAS)

    2.(1)∵AB//DE ∴∠B=∠DEF ∵AC//DF ∴∠ACB=∠F 又∵BE=CF

    ∴BE+EC=CF+EC∴BC=EF ∴△ABC≌△DEF(ASA)

    3. 提示:用“AAS”和“ASA”均可证明.

    §11.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四)

    一、1.D 2.C

    二、1.ADC,HL;CBE SAS2. AB=A'B'(答案不唯一)

    3.Rt△ABC,Rt△DCB,AAS,△DOC

    三、1.证明:∵AE⊥BC,DF⊥BC,∴∠CEA=∠DFB=90°∵BE=CF,∴BC-BE=BC-CF即CE=BF在Rt△ACE和Rt△DBF中, ∴Rt△ACE≌ Rt△DBF(HL)

    ∴∠ACB=∠DBC ∴AC//DB

    2.证明:∵AD⊥BC,CE⊥AB ∴∠ADB=∠CEB=90°.又∵∠B=∠B ,AD=CE

    ∴△ADB≌△CEB(AAS)

    3.(1)提示利用“HL”证Rt△ADO≌Rt△AEO,进而得∠1=∠2;

    (2)提示利用“AAS”证△ADO≌△AEO,进而得OD=OE.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综合)

    一、1.C 2.B 3.D 4.B 5.B

    二、1. 80° 2. 2 3. 70° 4. (略)

    三、1.(1)∵AB⊥BE,DE⊥BE,∵∠B=∠E=90° 又∵BF=CE,∴BC=EF,

    在Rt△ABC和Rt△DEF中, ∴△ABC≌△DEF

    (2)∵△ABC≌△DEF ∴∠GFC=∠GCF∴GF=GC

    2.△ADC≌△AEB,△BDF≌△CEF 或△BDC≌△CEB ∵D、E分别是AB、AC的中点,AB=AC

    ∴AD=AE.在△ADC和△AEB中,∴△ADC≌△AEB(SAS)

    §11.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一、1.C2.D3.B4.B 5.B6.D

    二、1. 5 2. ∠BAC的角平分线 3.4cm

    三、1.在A内作公路与铁路所成角的平分线;并在角平分线上按比例尺截取BC=2cm,C点即为所求(图略).

    2. 证明:∵D是BC中点,∴BD=CD.

    ∵ED⊥AB,DF⊥AC,∴∠BED=∠CFD=∠AED=∠AFD=90°.

    在△BED与△CFD中,∴△BED≌△CFD(AAS)∴DE=DF,

    ∴AD平分∠BAC

    3.(1)过点E作EF⊥DC,∵E是∠BCD,∠ADC的平分线的交点,又∵DA⊥AB,CB⊥AB,EF⊥DC,∴AE=EF,BE=EF,即AE=BE

    (2)∵∠A=∠B=90°,∴AD//BC,∴∠ADC+∠BCD=180°.又∵∠EDC= ∠ADC,

    ∠ECD=∠BCD ∴∠EDC+∠ECD=90°∴∠DEC=180°-(∠EDC+∠ECD)=90°

    4. 提示:先运用AO是∠BAC的平分线得DO=EO,再利用“ASA”证△DOB≌△EOC,进而得BO=CO.

    第十二章轴对称

    §12.1轴对称(一)

    一、1.A 2.D

    二、1. (注一个正“E”和一个反“E”合在一起) 2.2 43.70° 6

    三、1.轴对称图形有:图(1)中国人民银行标志,图(2)中国铁路标徽,图(4)沈阳太空集团标志三个图案.其中图(1)有3条对称轴,图(2)与(4)均只有1条对称轴.

    2. 图2:∠1与∠3,∠9与∠10,∠2与∠4,∠7与∠8,∠B与∠E等; AB与AE,BC与ED,AC与AD等.图3:∠1与∠2,∠3与∠4,∠A与∠A′等;AD与A′D′,

    CD与C′D′, BC与B′C′等.

    §12.1轴对称(二)

    一、1.B 2.B3.C4.B5.D

    二、1.MB直线CD2. 10cm3.120°

    三、1.(1)作∠AOB的平分线OE;(2)作线段MN的垂直平分线CD,OE与CD交于点P,

    点P就是所求作的点.

    2.解:因为直线m是多边形ABCDE的对称轴,则沿m折叠左右两部分完全重合,所以

    ∠A=∠E=130°,∠D=∠B=110°,由于五边形内角和为(5-2)×180°=540°,

    即∠A+∠B+∠BCD+∠D+∠E=540°,130°+110°+∠BCD+110°+130°=540°,

    所以∠BCD=60°

    3. 20提示: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BE=AE.

    §12.2.1作轴对称图形

    一、1.A 2.A 3.B

    二、1.全等2.108

    三、1. 提示:作出圆心O′,再给合圆O的半径作出圆O′. 2.图略

    3.作点A关于直线a的对称点A′,连接A′B交直线a于点C,则点C为所求.当该站建在河边C点时,可使修的渠道最短.如图

    §12.2.2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一、1.B 2.B 3.A4.B 5.C

    二、1.A(0,2), B(2,2), C(2,0), O(0,0)

    2.(4,2) 3. (-2,-3)

    三、1. 解:A(-3,0),B(-1,-3),C(4,0),D(-1,3),

    点A、B、C、D关于y轴的对称点坐标分别为A′(3,0)、

    B′(1,-3)、C′(-4,0)、D′(1,3)顺次连接A′B′C′D′.如上图

    2.解:∵M,N关于x轴对称, ∴

    ∴ ∴ba+1=(-1)3+1=0

    3.解:A′(2,3),B′(3,1),C′(-1,-2)

    §12.3.1等腰三角形(一)

    一、1.D 2.C

    二、1. 40°,40° 2. 70°,55°,55°或40°,70°,70° 3. 82.5°

    三、1.证明: ∵∠EAC是△ABC的外角 ∴∠EAC=∠1+∠2=∠B+∠C∵AB=AC

    ∴∠B=∠C∴∠1+∠2=2∠C∵∠1=∠2 ∴2∠2=2∠C

    ∴∠2=∠C∴AD//BC

    2.解∵AB=AC,AD=BD,AC=CD ∴∠B=∠C=∠BAD,∠ADC=∠DAC.设∠B=x,

    则∠ADC=∠B+∠BAD=2x,∴∠DAC=∠ADC=2x,∴∠BAC=3x.于是在△ABC中,

    ∠B+∠C+∠BAC=x+x+3x=180°,得x=36∴∠B=36°.

    §12.3.2等腰三角形(二)

    一、1.C 2.C 3.D

    二、1.等腰2. 93.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

    三、1.由∠OBC=∠OCB得BO=CO,可证△ABO≌△ACO,得AB=AC ∴△ABC是等腰三角形.

    2.能.理由:由AB=DC,∠ABE=∠DCE,∠AEB=∠DEC,得△ABE≌△DCE,∴BE=CE,

    ∴△BEC是等腰三角形.

    3.(1)利用“SAS”证△ABC≌△AED. (2)△ABC≌△AED可得∠ABO=∠AEO,

    AB=AE得∠ABE=∠AEB.进而得∠OBE=∠OEB,最后可证OB=OE.

    §12.3.3等边三角形

    一、1.B 2.D 3.C

    二、1.3cm 2. 30°,4 3. 1 4. 2

    三、1.证明:∵在△ADC中,∠ADC=90°, ∠C=30° ∴∠FAE=60° ∵在△ABC中,

    ∠BAC=90°,∠C=30°∴∠ABC=60°∵BE平分∠ABC,∴∠ABE= ×60°=30°

    ∵在△ABE中,∠ABE=30°,∠BAE=90° ∴∠AEF=60°

    ∴在△AEF中∠FAE=∠AEF=60° ∴FA=FE ∵∠FAE=60°∴△AFE为等边三角形.

    2.解:∵DA是∠CAB的平分线,DE⊥AB,DC⊥AC,∴DE=CD=3cm,在Rt△ABC中,

    由于∠CAB=60°,∴∠B=30°.在Rt△DEB中,∵∠B=30°,DE=3cm,∴DB=2DE=6cm

    ∴BC=CD+DE=3+6=9(cm)

    3. 证明:∵△ABC为等边三角形,∴BA=CA , ∠BAD=60°.

    在△ABD和△ACE中,∴△ABD≌△ACE(SAS)∴AD=AE,

    ∠BAD=∠CAE=60°∴△ADE是等边三角形.

    4. 提示:先证BD=AD,再利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得DC=2AD.

    第十三章 实数

    §13.1平方根(一)

    一、1. D 2. C

    二、1. 6 2.3. 1

    三、1. (1)16 (2)(3)0.4

    2. (1)0, (2)3 , (3) (4)40(5)0.5 (6) 4

    3. =0.54. 倍; 倍.

    §13.1平方根(二)

    一、1. C 2. D

    二、1. 2 2. 3. 7和8

    三、1.(1) (2) (3)

    2.(1)43(2)11.3(3)12.25 (4)(5)6.62

    3.(1)0.5477 1.7325.477 17.32

    (2)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右(左)移动两位,所得结果小数点向右(左)

    移动一位。 (3)0.1732 54.77

    §13.1平方根(三)

    一、1. D 2. C

    二、1. ,2 2, 3.

    三、1.(1)(2) (3)(4)

    2.(1)(2)-13(3)11(4)7(5) 1.2 (6)-

    3.(1) (2) (3) (4)

    4. ,这个数是4 5. 或

    §13.2立方根(一)

    一、1. A2. C

    二、1. 1252. ±1和03. 3

    三、1.(1)-0.1(2)-7 (3)(4)100(5)- (6)-2

    2.(1)-3 (2)(3)3. (a≠1)

    §13.2立方根(二)

    一、1. B2. D

    二、1. 1和0; 2. < < >3. 2

    三、1. (1)0.73(2)±14 (3)

    2. (1)-2(2)-11(3)±1 (4)-(5)-2 (6)

    3.(1)(2) (3) (4)x=-4 (5)x= (6)x= +1

    §13.3实数(一)

    一、1. B2. A

    二、1.

    2. ±3 3.

    三、1. (1)-1,0,1,2;(2)-4,-3,-2,-1,0,1,2,3,4

    2. 略 3.16cm、12cm 4. a= ,b=-

    §13.3实数(二)

    一、1. D 2. D

    二、1.2. 3 3. ①< ,②>,③-π<-3<-

    三、1.(1) (2)(3) 3

    2.(1)1.41 (2)1.17 (3)2.27 (4)7.08

    3.(1) (2) -6(3)-5.14(4)3

    4.(1)(4, );(2)A′(2+ ,2),B′(5+ ,2),C′(4+ , ),D′(1+ , );

    (3)6-3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14.1.1变量

    一、1.C 2.B

    二、1. 6.5;y和n 2.100;v和t 3. t=30-6h

    三、(1)y=13n;(2)n= ;(3)S= ;(4)y=180-2x.

    §14.1.2函数

    一、1. D2. C

    二、1.-1 ; ;2.全体实数; x≠2; x≥; x≤3且x≠2.

    三、解答题

    1.(1)Q=800-50t;(2)0≤t≤16;(3)500m3 2.(1)y=2.1x;(2)105元

    §14.1.3函数的图象(一)

    一、1. A2. A

    二、1. 50 2.(1)100;(2)乙;(3)10.

    三、(1)甲;2小时; (2)乙;2小时;(3)18km/h;90 km/h

    §14.1.3函数的图象(二)

    一、1.C 2. D

    二、1.1; 2. (1,3)(不唯一)

    三、1.略2.(1)略; (2)当x<0时,y 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

    y 随x的增大而减小

    §14.1.3函数的图象(三)

    一、1. C2.D

    二、1. 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

    2.(1)乙;1(2)1.5;(3)距离A地40 km处; (4)40;

    三、1. (1) 4辆;(2) 4辆2. (1)Q=45-5t;(2)0≤t≤9;(3)能,理由略

    §14.2.1正比例函数(一)

    一、1. B 2. B

    二、1. y=-3x 2. -8 3. y=-2x;

    三、1. 略2. y=-3x 3. y=2x

    §14.2.1正比例函数(二)

    一、1. C2.C

    二、1. k<2. ;y= x

    三、(1)4小时;30千米/时;(2)30千米;(3) 小时

    §14.2.2一次函数(一)

    一、1. B 2. B

    二、1. -1;y=-2x+2;2. y=2x+4;3. y=x+1

    三、1. (1)y==60x,是一次函数,也是正比例函数 (2)y=πx2,不是一次函数,也不是正比例函数 (3)y=2x+50,是一次函数,但不是正比例函数

    2. (1)h=9d-20; (2)略; (3)24cm

    §14.2.2一次函数(二)

    一、1. B2. B

    二、1. 减小;一、二、四;2. y=-2x+1;3. y=x-3

    三、1.略2. y=-3x-2, 1, -2, -5

    3.(1)y=-6x+11; (2)略; (3)①y随x的增大而减小:②11≤y≤23

    4. y=x+3

    §14.2.2一次函数(三)

    一、1. B 2. D

    二、1. y=3x-2;( ,0)2. y=2x+14 3. y=100+0.36x;103.6

    三、1. (1)y=-2x+5;(2) 2.(1)0.5;0.9;(2)当0≤x≤50,y=0.5x;当x>50时,y=0.9x-20

    §14.3.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一、1. C 2.A.

    二、1. ( ,0);2.(- ,0);3. ( ,0);x=1

    三、1. 6年;2.-13. (1)k=- ,b=2 (2)-18 (3)-42

    §14.3.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1. C 2. C

    二、1. x=1; x<1 2. 0<x<1 3. x<-2

    三、1. x≤1;图象略

    2. (1)与y轴交点为(0,2),与x轴交点为(2,0)(2)x≤2

    3.(1) x>(2)x<(3)x>0

    §14.3.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1. D 2. C

    二、1. y= x-2. (1,-4)四3.y=2x

    三、图略

    §14.4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1. (1)y1=3x;y2=2x+15;(2)169网;(3)15小时

    2. (1)y=50x+1330,3≤x≤17;(2)A校运往甲校3台,A校运往乙校14台,B校运往甲校15台;1480元3.(1) =50+0.4 , =0.6 ;(2)250分钟;(3)“全球通”;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15.1整式的乘法(一)

    一、1 .C2.D

    二、1. ; 2. ;3.

    三、1.(1) ;(2) ;(3) ;(4) ;(5) ;(6)0;

    (7) ;(8)

    2.化简得,原式= ,其值为 . 3.(1)8;(2)32.

    §15.1整式的乘法(二)

    一、1.B2.C

    二、1.2.-3.

    三、1.(1) ; (2) ; (3) ;(4)(5) ;

    (6) ;(7) ; (8)

    2.化简得,原式= ,其值为 . 3. 米

    §15.1整式的乘法(三)

    一、1 .A2.D

    二、1.2.3.

    三、1.(1) ;(2) ;(3) ;(4) ;

    (5);(6) ; (7) ;(8)

    2.化简得,原式= ,其值为 . 3.

    §15.1整式的乘法(四)

    一、1 .D 2.B

    二、1. ;2. ;3.

    三、1.(1) ;(2) ;(3) ;(4) ;

    (5) ;(6) ;(7) ;(8)

    2.化简得,原式= ,其值为-2.3.

    §15.2乘法公式(一)

    一、1.B 2.C

    二、 1.2.3.

    三、1.(1) ; (2)39975;(3) ; (4) ;

    (5) ; (6) ;(7) ; (8)

    2.化简得,原式= ,其值为 . 3. 5

    §15.2乘法公式(二)

    一、1 .C2.B

    二、1.2.3..

    三、1.(1) ; (2) ; (3) ;

    (4) (5) ; (6) ;

    (7) ; (8)

    2.(1) ; (2)

    (3) ;(4)

    3.(1)2;(2)±1

    §15.3整式的除法(一)

    一、1 .A2.C

    二、1.2.

    三、1.(1) ;(2) ;(3) ;(4) ;(5) ; (6)1;(7)

    2. 化简得,原式= ,其值为11. 3. 16

    §15.3整式的除法(二)

    一、1 .D2.C

    二、1.2.3.

    三、1.(1) ; (2) ; (3) ;(4) ;(5) ;

    (6) ; (7) ;(8)

    2. 化简得,原式= ,其值为-3.

    §15.4因式分解(一)

    一、1.B 2.A

    二、1.2.3.

    三、1.(1) ; (2) ; (3) ;

    (4) ; (5) ; (6) ;

    (7) ;(8) ;(9) ;

    (10)2. 237

    §15.4因式分解(二)

    一、1.C 2.D

    二、1.2.3.

    三、1.(1) ; (2) ;(3) ;

    (4) ; (5) ;(6) ;

    (7) ;(8) ;

    (9) ;(10)

    2.

    §15.4因式分解(三)

    一、1 .C 2.D

    二、1.2.16 3.

    三、1.(1) ;(2) ;(3) ;(4) ;(5) ;

    (6) ;(7) ;(8) ;(9) ;(10

    同步练习册 八年级上册 数学 答案 求解

    §11.1全等三角形

    一、1. C 2. C

    二、1.(1)①ABDE②ACDC③BCEC

    (2)①∠A∠D ②∠B ∠E ③∠ACB ∠DCE

    2. 1204

    三、1.对应角分别是:∠AOC和∠DOB,∠ACO和∠DBO,∠A和∠D.

    对应边分别是:AO和DO,OB和OC,AC和DB.

    2.相等,理由如下:

    ∵△ABC≌△DFE∴BC=FE∴BC-EC=FE-EC ∴BE=FC

    3.相等,理由如下:∵△ABC≌△AEF∴∠CAB=∠FAE ∴∠CAB—∠BAF=∠基行FAE ­—∠BAF 即∠CAF=∠EAB

    §11.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

    一、1. 100 2. △BAD,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3. 2, △ADB≌△DAC,△ABC≌△DCB 4.24

    二、1. ∵BG=CE∴BE=CG 在△ABE和△DCG中,

    ∴△ABE≌△DCG(SSS),∴∠B=∠C

    2. ∵D是BC中点,∴BD=CD,在△ABD和△ACD中,

    ∴△ABD≌△ACD(SSS),∴∠ADB=∠ADC

    又∵∠ADB+∠ADC=180°∴∠ADB=90°∴AD⊥BC

    3.提示:证△AEC≌△BFD,∠DAB=∠CBA, ∵∠1=∠2 ∴∠DAB-∠1=∠CBA-∠2

    可得∠ACE=∠FDB

    §11.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二)

    一、1.D2.C

    二、1.OB=OC 2.95

    三、1. 提示:利用“SAS”证△DAB≌△CBA可得∠DAC=∠DBC.

    2. ∵∠1=∠2∴∠1+∠CAD=∠2+∠CAD即∠BAC=∠DAE,在△BAC和△DAE中,

    ∴△BAC≌△DAE(SAS)∴BC=DE

    3.(1)可添加条件为:BC=EF或BE=CF

    (2)∵AB∥DE ∴∠B=∠DEF,在△ABC和△DEF中,

    ∴△ABC≌△DEF(SAS)

    §11.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

    一、1. C 2. C

    二、1.AAS2.(1)SAS (2)ASA 3.(答案不唯一)∠B=∠B1,∠C=∠C1等

    三、1.在△ACE和△ABD中, ∴△ACE≌△ABD(AAS)

    2.(1)∵AB//DE ∴∠B=∠DEF ∵AC//DF ∴∠ACB=∠F 又∵BE=CF

    ∴BE+EC=CF+EC∴BC=EF ∴△ABC≌△DEF(ASA)

    3. 提示:用“AAS”和“ASA”均可证明.

    §11.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四)

    一、1.D 2.C

    二、1.ADC,HL;CBE SAS2. AB=A'B'(答案不唯一)

    3.Rt△ABC,Rt△DCB,AAS,△DOC

    三、1.证明:∵AE⊥BC,DF⊥BC,∴∠CEA=∠DFB=90°∵BE=CF,∴BC-BE=BC-CF即CE=BF在Rt△ACE和Rt△DBF中, ∴Rt△ACE≌ Rt△DBF(HL)

    ∴∠ACB=∠DBC ∴AC//DB

    2.证明:∵AD⊥BC,CE⊥AB ∴∠ADB=∠CEB=90°.又∵∠B=∠B ,AD=CE

    ∴△ADB≌△CEB(AAS)

    3.(1)提示利汪吵用“HL”证Rt△ADO≌Rt△AEO,进而得∠1=∠2;

    (2)提示利用“AAS”证△ADO≌△AEO,进而得OD=OE.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综合)

    一、1.C 2.B 3.D 4.B 5.B

    二、1. 80° 2. 2 3. 70° 4. (略)

    三、1.(1)∵AB⊥BE,DE⊥BE,∵∠B=∠E=90° 又∵BF=CE,∴BC=EF,

    在Rt△ABC和Rt△DEF中, ∴△ABC≌△DEF

    (2)∵△ABC≌△DEF ∴∠GFC=∠GCF∴GF=GC

    2.△ADC≌△AEB,△BDF≌△CEF 或△BDC≌△CEB ∵D、E分别搏陵哗是AB、AC的中点,AB=AC

    ∴AD=AE.在△ADC和△AEB中,∴△ADC≌△AEB(SAS)

    §11.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一、1.C2.D3.B4.B 5.B6.D

    二、1. 5 2. ∠BAC的角平分线 3.4cm

    三、1.在A内作公路与铁路所成角的平分线;并在角平分线上按比例尺截取BC=2cm,C点即为所求(图略).

    2. 证明:∵D是BC中点,∴BD=CD.

    ∵ED⊥AB,DF⊥AC,∴∠BED=∠CFD=∠AED=∠AFD=90°.

    在△BED与△CFD中,∴△BED≌△CFD(AAS)∴DE=DF,

    ∴AD平分∠BAC

    3.(1)过点E作EF⊥DC,∵E是∠BCD,∠ADC的平分线的交点,又∵DA⊥AB,CB⊥AB,EF⊥DC,∴AE=EF,BE=EF,即AE=BE

    (2)∵∠A=∠B=90°,∴AD//BC,∴∠ADC+∠BCD=180°.又∵∠EDC= ∠ADC,

    ∠ECD=∠BCD ∴∠EDC+∠ECD=90°∴∠DEC=180°-(∠EDC+∠ECD)=90°

    4. 提示:先运用AO是∠BAC的平分线得DO=EO,再利用“ASA”证△DOB≌△EOC,进而得BO=CO.

    第十二章轴对称

    §12.1轴对称(一)

    一、1.A 2.D

    二、1. (注一个正“E”和一个反“E”合在一起) 2.2 43.70° 6

    三、1.轴对称图形有:图(1)中国人民银行标志,图(2)中国铁路标徽,图(4)沈阳太空集团标志三个图案.其中图(1)有3条对称轴,图(2)与(4)均只有1条对称轴.

    2. 图2:∠1与∠3,∠9与∠10,∠2与∠4,∠7与∠8,∠B与∠E等; AB与AE,BC与ED,AC与AD等.图3:∠1与∠2,∠3与∠4,∠A与∠A′等;AD与A′D′,

    CD与C′D′, BC与B′C′等.

    §12.1轴对称(二)

    一、1.B 2.B3.C4.B5.D

    二、1.MB直线CD2. 10cm3.120°

    三、1.(1)作∠AOB的平分线OE;(2)作线段MN的垂直平分线CD,OE与CD交于点P,

    点P就是所求作的点.

    2.解:因为直线m是多边形ABCDE的对称轴,则沿m折叠左右两部分完全重合,所以

    ∠A=∠E=130°,∠D=∠B=110°,由于五边形内角和为(5-2)×180°=540°,

    即∠A+∠B+∠BCD+∠D+∠E=540°,130°+110°+∠BCD+110°+130°=540°,

    所以∠BCD=60°

    3. 20提示: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BE=AE.

    §12.2.1作轴对称图形

    一、1.A 2.A 3.B

    二、1.全等2.108

    三、1. 提示:作出圆心O′,再给合圆O的半径作出圆O′. 2.图略

    3.作点A关于直线a的对称点A′,连接A′B交直线a于点C,则点C为所求.当该站建在河边C点时,可使修的渠道最短.如图

    §12.2.2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一、1.B 2.B 3.A4.B 5.C

    二、1.A(0,2), B(2,2), C(2,0), O(0,0)

    2.(4,2) 3. (-2,-3)

    三、1. 解:A(-3,0),B(-1,-3),C(4,0),D(-1,3),

    点A、B、C、D关于y轴的对称点坐标分别为A′(3,0)、

    B′(1,-3)、C′(-4,0)、D′(1,3)顺次连接A′B′C′D′.如上图

    2.解:∵M,N关于x轴对称, ∴

    ∴ ∴ba+1=(-1)3+1=0

    3.解:A′(2,3),B′(3,1),C′(-1,-2)

    §12.3.1等腰三角形(一)

    一、1.D 2.C

    二、1. 40°,40° 2. 70°,55°,55°或40°,70°,70° 3. 82.5°

    三、1.证明: ∵∠EAC是△ABC的外角 ∴∠EAC=∠1+∠2=∠B+∠C∵AB=AC

    ∴∠B=∠C∴∠1+∠2=2∠C∵∠1=∠2 ∴2∠2=2∠C

    ∴∠2=∠C∴AD//BC

    2.解∵AB=AC,AD=BD,AC=CD ∴∠B=∠C=∠BAD,∠ADC=∠DAC.设∠B=x,

    则∠ADC=∠B+∠BAD=2x,∴∠DAC=∠ADC=2x,∴∠BAC=3x.于是在△ABC中,

    ∠B+∠C+∠BAC=x+x+3x=180°,得x=36∴∠B=36°.

    §12.3.2等腰三角形(二)

    一、1.C 2.C 3.D

    二、1.等腰2. 93.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

    三、1.由∠OBC=∠OCB得BO=CO,可证△ABO≌△ACO,得AB=AC ∴△ABC是等腰三角形.

    2.能.理由:由AB=DC,∠ABE=∠DCE,∠AEB=∠DEC,得△ABE≌△DCE,∴BE=CE,

    ∴△BEC是等腰三角形.

    3.(1)利用“SAS”证△ABC≌△AED. (2)△ABC≌△AED可得∠ABO=∠AEO,

    AB=AE得∠ABE=∠AEB.进而得∠OBE=∠OEB,最后可证OB=OE.

    §12.3.3等边三角形

    一、1.B 2.D 3.C

    二、1.3cm 2. 30°,4 3. 1 4. 2

    三、1.证明:∵在△ADC中,∠ADC=90°, ∠C=30° ∴∠FAE=60° ∵在△ABC中,

    ∠BAC=90°,∠C=30°∴∠ABC=60°∵BE平分∠ABC,∴∠ABE= ×60°=30°

    ∵在△ABE中,∠ABE=30°,∠BAE=90° ∴∠AEF=60°

    ∴在△AEF中∠FAE=∠AEF=60° ∴FA=FE ∵∠FAE=60°∴△AFE为等边三角形.

    2.解:∵DA是∠CAB的平分线,DE⊥AB,DC⊥AC,∴DE=CD=3cm,在Rt△ABC中,

    由于∠CAB=60°,∴∠B=30°.在Rt△DEB中,∵∠B=30°,DE=3cm,∴DB=2DE=6cm

    ∴BC=CD+DE=3+6=9(cm)

    3. 证明:∵△ABC为等边三角形,∴BA=CA , ∠BAD=60°.

    在△ABD和△ACE中,∴△ABD≌△ACE(SAS)∴AD=AE,

    ∠BAD=∠CAE=60°∴△ADE是等边三角形.

    4. 提示:先证BD=AD,再利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得DC=2AD.

    第十三章 实数

    §13.1平方根(一)

    一、1. D 2. C

    二、1. 6 2.3. 1

    三、1. (1)16 (2)(3)0.4

    2. (1)0, (2)3 , (3) (4)40(5)0.5 (6) 4

    3. =0.54. 倍; 倍.

    §13.1平方根(二)

    一、1. C 2. D

    二、1. 2 2. 3. 7和8

    三、1.(1) (2) (3)

    2.(1)43(2)11.3(3)12.25 (4)(5)6.62

    3.(1)0.5477 1.7325.477 17.32

    (2)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右(左)移动两位,所得结果小数点向右(左)

    移动一位。 (3)0.1732 54.77

    §13.1平方根(三)

    一、1. D 2. C

    二、1. ,2 2, 3.

    三、1.(1)(2) (3)(4)

    2.(1)(2)-13(3)11(4)7(5) 1.2 (6)-

    3.(1) (2) (3) (4)

    4. ,这个数是4 5. 或

    §13.2立方根(一)

    一、1. A2. C

    二、1. 1252. ±1和03. 3

    三、1.(1)-0.1(2)-7 (3)(4)100(5)- (6)-2

    2.(1)-3 (2)(3)3. (a≠1)

    §13.2立方根(二)

    一、1. B2. D

    二、1. 1和0; 2. < < >3. 2

    三、1. (1)0.73(2)±14 (3)

    2. (1)-2(2)-11(3)±1 (4)-(5)-2 (6)

    3.(1)(2) (3) (4)x=-4 (5)x= (6)x= +1

    §13.3实数(一)

    一、1. B2. A

    二、1.

    2. ±3 3.

    三、1. (1)-1,0,1,2;(2)-4,-3,-2,-1,0,1,2,3,4

    2. 略 3.16cm、12cm 4. a= ,b=-

    §13.3实数(二)

    一、1. D 2. D

    二、1.2. 3 3. ①< ,②>,③-π<-3<-

    三、1.(1) (2)(3) 3

    2.(1)1.41 (2)1.17 (3)2.27 (4)7.08

    3.(1) (2) -6(3)-5.14(4)3

    4.(1)(4, );(2)A′(2+ ,2),B′(5+ ,2),C′(4+ , ),D′(1+ , );

    (3)6-3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14.1.1变量

    一、1.C 2.B

    二、1. 6.5;y和n 2.100;v和t 3. t=30-6h

    三、(1)y=13n;(2)n= ;(3)S= ;(4)y=180-2x.

    §14.1.2函数

    一、1. D2. C

    二、1.-1 ; ;2.全体实数; x≠2; x≥; x≤3且x≠2.

    三、解答题

    1.(1)Q=800-50t;(2)0≤t≤16;(3)500m3 2.(1)y=2.1x;(2)105元

    §14.1.3函数的图象(一)

    一、1. A2. A

    二、1. 50 2.(1)100;(2)乙;(3)10.

    三、(1)甲;2小时; (2)乙;2小时;(3)18km/h;90 km/h

    §14.1.3函数的图象(二)

    一、1.C 2. D

    二、1.1; 2. (1,3)(不唯一)

    三、1.略2.(1)略; (2)当x<0时,y 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

    y 随x的增大而减小

    §14.1.3函数的图象(三)

    一、1. C2.D

    二、1. 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

    2.(1)乙;1(2)1.5;(3)距离A地40 km处; (4)40;

    三、1. (1) 4辆;(2) 4辆2. (1)Q=45-5t;(2)0≤t≤9;(3)能,理由略

    §14.2.1正比例函数(一)

    一、1. B 2. B

    二、1. y=-3x 2. -8 3. y=-2x;

    三、1. 略2. y=-3x 3. y=2x

    §14.2.1正比例函数(二)

    一、1. C2.C

    二、1. k<2. ;y= x

    三、(1)4小时;30千米/时;(2)30千米;(3) 小时

    §14.2.2一次函数(一)

    一、1. B 2. B

    二、1. -1;y=-2x+2;2. y=2x+4;3. y=x+1

    三、1. (1)y==60x,是一次函数,也是正比例函数 (2)y=πx2,不是一次函数,也不是正比例函数 (3)y=2x+50,是一次函数,但不是正比例函数

    2. (1)h=9d-20; (2)略; (3)24cm

    §14.2.2一次函数(二)

    一、1. B2. B

    二、1. 减小;一、二、四;2. y=-2x+1;3. y=x-3

    三、1.略2. y=-3x-2, 1, -2, -5

    3.(1)y=-6x+11; (2)略; (3)①y随x的增大而减小:②11≤y≤23

    4. y=x+3

    §14.2.2一次函数(三)

    一、1. B 2. D

    二、1. y=3x-2;( ,0)2. y=2x+14 3. y=100+0.36x;103.6

    三、1. (1)y=-2x+5;(2) 2.(1)0.5;0.9;(2)当0≤x≤50,y=0.5x;当x>50时,y=0.9x-20

    §14.3.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一、1. C 2.A.

    二、1. ( ,0);2.(- ,0);3. ( ,0);x=1

    三、1. 6年;2.-13. (1)k=- ,b=2 (2)-18 (3)-42

    §14.3.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1. C 2. C

    二、1. x=1; x<1 2. 0<x<1 3. x<-2

    三、1. x≤1;图象略

    2. (1)与y轴交点为(0,2),与x轴交点为(2,0)(2)x≤2

    3.(1) x>(2)x<(3)x>0

    §14.3.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1. D 2. C

    二、1. y= x-2. (1,-4)四3.y=2x

    三、图略

    §14.4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1. (1)y1=3x;y2=2x+15;(2)169网;(3)15小时

    2. (1)y=50x+1330,3≤x≤17;(2)A校运往甲校3台,A校运往乙校14台,B校运往甲校15台;1480元3.(1) =50+0.4 , =0.6 ;(2)250分钟;(3)“全球通”;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15.1整式的乘法(一)

    一、1 .C2.D

    二、1. ; 2. ;3.

    三、1.(1) ;(2) ;(3) ;(4) ;(5) ;(6)0;

    (7) ;(8)

    2.化简得,原式= ,其值为 . 3.(1)8;(2)32.

    §15.1整式的乘法(二)

    一、1.B2.C

    二、1.2.-3.

    三、1.(1) ; (2) ; (3) ;(4)(5) ;

    (6) ;(7) ; (8)

    2.化简得,原式= ,其值为 . 3. 米

    §15.1整式的乘法(三)

    一、1 .A2.D

    二、1.2.3.

    三、1.(1) ;(2) ;(3) ;(4) ;

    (5);(6) ; (7) ;(8)

    2.化简得,原式= ,其值为 . 3.

    §15.1整式的乘法(四)

    一、1 .D 2.B

    二、1. ;2. ;3.

    三、1.(1) ;(2) ;(3) ;(4) ;

    (5) ;(6) ;(7) ;(8)

    2.化简得,原式= ,其值为-2.3.

    §15.2乘法公式(一)

    一、1.B 2.C

    二、 1.2.3.

    三、1.(1) ; (2)39975;(3) ; (4) ;

    (5) ; (6) ;(7) ; (8)

    2.化简得,原式= ,其值为 . 3. 5

    §15.2乘法公式(二)

    一、1 .C2.B

    二、1.2.3..

    三、1.(1) ; (2) ; (3) ;

    (4) (5) ; (6) ;

    (7) ; (8)

    2.(1) ; (2)

    (3) ;(4)

    3.(1)2;(2)±1

    §15.3整式的除法(一)

    一、1 .A2.C

    二、1.2.

    三、1.(1) ;(2) ;(3) ;(4) ;(5) ; (6)1;(7)

    2. 化简得,原式= ,其值为11. 3. 16

    §15.3整式的除法(二)

    一、1 .D2.C

    二、1.2.3.

    三、1.(1) ; (2) ; (3) ;(4) ;(5) ;

    (6) ; (7) ;(8)

    2. 化简得,原式= ,其值为-3.

    §15.4因式分解(一)

    一、1.B 2.A

    二、1.2.3.

    三、1.(1) ; (2) ; (3) ;

    (4) ; (5) ; (6) ;

    (7) ;(8) ;(9) ;

    (10)2. 237

    §15.4因式分解(二)

    一、1.C 2.D

    二、1.2.3.

    三、1.(1) ; (2) ;(3) ;

    (4) ; (5) ;(6) ;

    (7) ;(8) ;

    (9) ;(10)

    2.

    §15.4因式分解(三)

    一、1 .C 2.D

    二、1.2.16 3.

    三、1.(1) ;(2) ;(3) ;(4) ;(5) ;

    (6) ;(7) ;(8) ;(9) ;(10)

    2.原式=检查是否有新评论

    文章评论10-05 14:06回复张恬恬在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之后还有一个 测试与验收 呢 为什么没有,我要的就是 测试与验收 的答案页次: 1/1, 共 1 条...12345678910...►第页

    请后发表评论© HERSP. 琼ICP备081004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