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天坛的历史,天坛的由来和经历

  • 历史
  • 2023-11-21

天坛的历史?天坛位于北京城的南端,始建于明初永乐十八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求丰年的地方,清乾隆年间改建后成为今天这一辉煌壮观的建筑群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那么,天坛的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天坛故事和历史

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重庆天坛历史简介

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扩展资料:

1、天坛建筑特点:

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总占地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主要建筑物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条贯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桥,把这二组建筑连接起来。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坛内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充分显示出古代中国建筑工艺的发达水平。天坛公园,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大祭坛建筑群。

2、历史沿革:

(1)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

(2)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

天坛有什么良好的寓意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也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的重要场所之一。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天坛由两重坛墙环护,分为内、外两坛。其主要古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中间有东西向隔墙将内坛分隔为南、北两部分,隔墙中有门相通。内坛由圜丘、祈谷坛、斋宫三组古建筑群组成。

祈谷坛位于内坛北部,圜丘坛位于内坛南部,斋宫位于内坛西部,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连缀圜丘坛和祈谷坛。

内坛四周设有东天门、北天门、西天门、广利门、昭亨门、泰元门。天坛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交通路线

1、北门

公交:乘坐北京公交6路、34路、35路、36路、72路、106路、110路,到天坛北门站下车即达。

2、东门

公交:乘坐北京公交6路、34路、35路、36路、39路、41路、43路、60路、72路、116路、128路、599路,到法华寺站下车即达;54路、957路、958路,到天坛体育场站下车即达。

北京天坛七星石的介绍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它的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

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

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祷丰年的专用祭坛,是全国著名的古建筑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整个天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祈年殿回音壁等耳熟能详的建筑都位于内坛区域速览 内坛以宫墙。

北京天坛简介 天坛,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

天坛位于北京城的南端,始建于明初永乐十八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求丰年的地方,清乾隆年间改建后成为今天这一辉煌壮观的建筑群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

天坛介绍50字左右

天坛初建于隋而废弃于唐末,古叫圜丘,又名圆丘,后被称作天坛。它位于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东约950米,即今西安市雁塔区陕西师范大学以南。

西安天坛遗址是陕西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是1957年8月31日公布的。1999年3月社科院考古队考古研究所安家瑶研究员主持发掘出土,整体较为完好。揭露出残存的台壁,摸清了唐代圜丘的基本形制。西安市文物局在2003年~2004年,对天坛组织实施了保护工程。

圜丘为四层圆坛白灰抹面。每层圆坛都设有十二陛(上台的阶道),呈十二辰均匀地分布在圆坛四周,分别朝12个方向辐射,大约体现了唐人心目中的天上十二辰,均匀分布于圆坛四周,为子陛、丑陛、寅陛、卯陛、辰陛、巳陛、午陛、未陛、申陛、酉陛、戌陛、亥陛,子、午、卯、酉陛又称北、南、东、西陛。

圆坛共有四层,全用土堆砌而成,高约8米,最底层的面径约54米,第二层面径约40米,第三层约29米,第四层(即顶层)约20米,各层高1.5米至2.3米不等,顶层圆心位置可见一小凹坑。隋朝2个皇帝和唐朝19个皇帝都在此祭天,尤其是女皇武则天曾在此祭拜。

唐以后圜丘废弃,坛体保留至今。1999年5月回填封土等待保护方案。整个圜丘的建造方式十分独特,整个坛体没有一砖一石,全部是素土夯筑,台壁和台面均用黄泥抹平,所有外露部分又都抹上了一层白灰面。

以上就是天坛的历史的全部内容,北京天坛,又称为皇家祭坛,是明清两代帝王举行祭天仪式的场所。它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南部,占地面积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年),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为了表达对上苍的敬意而修建的。据历史记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