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生物

生物复习提纲,初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

  • 生物
  • 2023-05-11
目录
  • 七年级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
  • 初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
  • 初二上册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
  • 初中生物总复习提纲
  • 给我一个七年级生物上册的复习提纲!谢谢咯

  • 七年级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

    生物7年级下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现在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7下P5

    3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露西 175万年前古人类:东非人

    1929年: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化石。

    生殖:人生要经历由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靠生殖来完成的。男人和女人的生殖不一样,大人和小孩的也有差别。

    男女生殖系运蚂统解剖图:7下P9

    生殖过程:7下P10

    分娩:怀孕到第40周时,胎儿就发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排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青春期的特点:身高突增,神经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青春期的性意识:初期的与异性疏远,到逐渐愿意与异性接近,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

    我旁肢埋国计划生育的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8上P19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食物饥扮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提供能量7下P22

    水和无机盐:水可以运输能量,无机盐包括钙,磷,铁,碘,锌。7下P24

    维生素:7下P26

    食物在消化中的变化:口腔是消化的开始部分,里面有牙齿、舌和唾液腺。唾液腺有导管,它所分泌的唾液通过导管进腔。

    消化的组成和功能:7下P32

    消化:消化道:一条很长的管道。消化腺分为两类:有的是位于消化道的大消化腺,如肝脏;有的是分布在消化道内壁的小腺体,如肠腺。

    营养物质的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

    食品的合理营养、食品安全:7下P37

    呼吸:人体的呼吸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呼吸具有适合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和功能。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呼吸道的作用:气体的通道,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是呼吸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页,右肺有三叶。在你不知不觉中,你的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

    肺的运动模式图:7下P49

    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7下P50

    一个人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

    血液的组成: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在两层交界处,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这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浆:运输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分层后,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红细胞:血细胞中数量最多,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可以运载氧气。

    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包围,吞噬细菌。

    血小板: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可以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7下P67

    心脏解剖图:7下P68

    心脏工作示意图:7下P69

    血液循环模式图:7下P70

    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叫做体循环。

    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体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左侧出发回到右侧,肺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右侧出发回到左侧,于是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坦纳发现血型。

    输血关系表:7下P76

    肾:形成尿液的器官。每个肾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肾单位。每个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7下P81

    尿的形成图:7下P82

    膀胱:暂时储存原尿。

    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7下P89

    视觉形成的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到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象。视网膜上有对光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象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7下P93

    听觉形成的过程:7下P94

    神经的组成部分:神经是由脑、骨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神经的组成和功能:7下P98

    神经元: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人体内有数以亿计的神经元。

    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

    反射:人体通过神经,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松开放手馒头示意图:7下P102

    人体通过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反射,来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从而能够对体内外的刺激迅速做出适当的反应。

    构成内分泌的主要内分泌腺:7下P106

    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初一上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 (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生物间关系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

    ▲生态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

    ▲生态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植物是生态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草原生态、农田生态、海洋生态、城市生态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富集)课本p26;课本p27页1题;注意DDT的例子p31 ; p33页生物圈2号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 P37-39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P42-44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植物细胞图P45)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

    ▲动物细胞的结构 (动物细胞图P48)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注意课本52页图叫什么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p57页最后一段;p57页1题)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P63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

    ▲八大:运动、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神经、内分泌、生殖。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动物体和人体

    分化的概念; P65题3

    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草履虫见课本p70页图,71页2题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 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种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 p85图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果实)种子:(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1片))、胚乳

    ▲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例如:银杏、苏铁、水松等)和被子植物。

    ▲课本84页表,课本88页2题

    ▲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p90-92的实验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种子和活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p 94

    ▲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

    ▲植株的生长

    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p66图

    ▲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分裂从而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生长从而细胞体积的增大。

    ▲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植株生长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花的结构(p102图)

    ▲传粉和受精(课本103-104)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 珠被——种皮

    胚珠——种子 子房壁----果皮

    ▲课本105页1题

    ▲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P109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根的结构

    树皮(从外到里):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运输途径 p111图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叶片的结构 p113-114的实验; p115图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气孔

    ▲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植物移栽时去掉些叶片是削弱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天竺葵的实验 p119-120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

    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部位 含有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的活细胞

    条件 光 有光无光均可

    原料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

    产物 有机物,氧 二氧化碳,水

    能量变化 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联系 相互依存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

    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如果将绿叶比做制造有机物的“工厂”,它的机器是叶绿体,动力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和叶绿体。场所是叶绿体,具体部位是叶绿体的细胞。

    初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生物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一、动物(第一章至第三章)

    1. 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 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此外,还有 ①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②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③甲壳动物,如虾、蟹;④海豚(哺乳动物)、龟(爬行动物)等其他水生动物

    3. 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来取食和避敌。 ②用鳃在水中呼吸

    4. 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①气候干燥……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春指角质的鳞或甲,外骨骼. ②缺少水的浮力……具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多种运动方式. ③气态氧供呼吸……具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蚯蚓例外,靠体表呼吸)④昼夜温差大,环境变化快而复杂……有发达的感官和神经,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姿森隐出反应

    5. 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湿润的体壁呼吸.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6. 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7. 哺乳动物:具胎生,哺乳,体表被毛,体温恒定等特征.如兔、大熊猫

    8. 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反之,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动物是变温动物,如蛇、昆虫等。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9. 兔:体表被毛,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温恒定,牙分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在细菌作用下,有助于植物纤维质的消化),大脑发达,四肢灵活

    10. 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是陆生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

    11. 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昆虫、蝙蝠、鸟类等

    12.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①体呈流线型②体表被羽,前肢特化为翼③骨坚而轻,多气质骨,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④胸肌发达⑤食量大消化快⑥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完善⑦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总之鸟类是体表被羽、前肢特化为翼、具有迅速飞翔能力、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的一类动物

    13. 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也是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对足,2对翅

    14. 蜘蛛、蜈蚣、虾、蟹等都不是昆虫,但它们都是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15.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16. 哺乳动物的运动由骨骼和肌肉组成【或骨、关节、骨骼肌】

    17. 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骨上.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18. 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特别是伸、曲肘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

    19. 运动在神经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呼吸、循环的配合下共同完成运动。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20. 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迹厅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等。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21. 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因为社会行为大多具以下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③有的还形成等级

    22. 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23. 生态平衡:在生态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当稳定状态的现象

    24. 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的物质循环 ③帮助植物传粉、播种

    25.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各种生物与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6.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如用瓢虫杀灭、控制棉蚜数量

    27. 动物可供人类食用、药用、观赏用等,与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关系密切

    28. 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个生物或生物的某个器官即生物反应器。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 它可节省费用,简化程序和减少污染

    29. 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的方法(了解常见仿生例子)

    二、细菌和真菌(第四章、第五章)

    30. 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细菌菌落特点: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白色;

    真菌菌落特点:较大,呈绒毛状、絮状蛛网状,有红、绿、黄、褐、黑等颜色

    31. 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①配制培养基(含营养物质的有机物)②高温灭菌 ③接种 ④恒温培养

    32. 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另外,有些需氧,而有些则厌氧(即有氧时生命活动受抑制)。除少数细菌外,都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即营养方式为异养)

    33. 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并发现细菌;而19世纪,“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34. 细菌特征:微小,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形态,无成形细胞核。大多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属分解者。分裂繁殖(裂殖)。有些细菌能形成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休眠体,叫芽孢

    35. 真菌特征:菌体由许多细胞连接形成的菌丝构成;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另外还有单细胞的真菌,如酵母菌;均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用孢子繁殖后代

    36. 青霉青绿色,着生孢子的菌丝成扫帚状;曲霉黑褐色(有时也有黄、绿等色),孢子着生在放射状或圆球状菌丝顶端;蘑菇从腐烂的植物体获得营养。这些真菌生活在温度适宜、水分充足且富含有机物的地方

    37. 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①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即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故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重要作用 ②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这类微生物多营寄生生活,从活的动植物体上吸收营养物质。如链球菌引起扁桃体炎,真菌引起癣、小麦叶锈病 ③与动植物共生。共生指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不能分开的现象,简言之,互利共生,如真菌与藻类共生形成地衣

    38.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体现在四个方面:①食品制作。即发酵原理的应用,发酵就是有机物在一定温度下被酵母或其他菌类分解成某些产物的过程 ②食品保存。腐败原因-------细菌和真菌分解食品中的有机物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所导致;保存原理-------将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其生长繁殖;常用保存方法--------低温保存、高温灭菌保存(如巴氏消毒)、缺氧保存等 ③疾病防治。主要指抗生素治病与转基因技术生产药品。抗生素是真菌(另外还有放线菌)产生的可杀死某些致病菌的物质④环境保护。无氧时一些杆菌、甲烷菌可将引发污染的有机物发酵分解,产生甲烷等,而有氧时另外一些细菌(如黄杆菌)可将这些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样都使污水得到净化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极其保护

    39.

    40.

    41.

    42.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目的是为了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依据是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

    43.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物种越多,但物种间的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物种越少,而相似特征越多

    44.生物命名法: 瑞典人林奈提出的双名法,即属名+种加词

    45.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由它们与环境所组成的各种各样的生态.由此可知,它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多样性(即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的多样性.

    生物种类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的多样性三者关系:

    (1)基因多样性决定种类多样性,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多样性。

    (2)生物种类多样性影响生态多样性。

    (3)生态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的多样性

    初二上册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

    1、 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 生物的多样性:1、种类的多样性;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00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 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1)能靠游泳老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2)能在水中呼吸。

    4、 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 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 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 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 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 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 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伍橡纳体交换。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腔没,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 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

    12、 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 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 气体交换 水中O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

    鳃丝中Co2—水中

    15、 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 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 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 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 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 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 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1)比较干燥;(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气态的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 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2、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3、 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 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5、 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26、 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27、 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9、 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30、 恒温动物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31、 兔的体温恒定,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需发达的神经,循环,呼吸共同协调。

    32、 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后肢肌肉发达,适于跳跃。

    33、 门齿——切断食物 犬齿——撕裂食物 臼齿——磨碎食物

    34、 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如慎部位与人体的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同属哺乳动物。

    35、 食性 植食性(如兔)

    肉食性(如狼)

    杂食性(如人)

    36、 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草食性动物盲肠发达。

    37、 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38、 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39、 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40、 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41、 鸟的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42、 鸟的羽毛分正羽和绒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轴,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3、 鸟的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4、 鸟的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骨突出,有龙骨突的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重量,利于飞行。

    45、 鸟类消化特点:1、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化;2、粪便不贮存,减轻体重,利于飞行;3、直肠短,排便频繁。

    46、 鸟的心脏发达,工作能力强,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飞行。

    47、 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不是呼吸器官),辅助肺进行呼吸,满足飞行时氧气的需要。

    48、 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

    49、 恒温动物 哺乳动物

    鸟类

    50、 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高而恒定。

    51、 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的种类超过100万种(占动物种类的4/5),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52、 昆虫的翅与鸟翼结构不同,但就适于飞行来看都有这些共同点:都有利于飞行的扇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气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身体来说,都有轻、面积大的特点,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53、 翅对昆虫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取食,逃避敌害,扩大活动和分布范围,有利于寻偶交配,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

    54、 昆虫的外部特征: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会发生蜕皮),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55、 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有蜘蛛、蜈蚣、虾、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56、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57、 动物的行为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58、 哺乳动物的运动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运动肌肉)、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如关节))组成的。

    59、 运动由骨、骨骼肌和骨连接(如关节)组成。

    60、 人有206块骨 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

    躯干骨(半活动)

    四肢骨(能活动) 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61、 人有26块脊椎骨(半活动骨连结)

    62、 关节结构: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灵活)、关节窝、关节软骨(缓冲作用)。

    关节囊

    关节头

    关节腔

    关节软骨

    关节窝

    63、 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是骨绕着转动的点。

    64、 人体主要的关节:上肢 肩关节 下肢 髋关节

    肘关节 膝关节

    腕关节 踝关节

    指关节 趾关节

    65、 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关节。

    66、 运动时,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容易受伤。

    67、 如何在运动中保护关节: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二、运动强度应适当;三、佩戴护腕和护膝。

    68、 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70、 为什么骨骼肌能牵动骨: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71、 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72、 人全身有六百多块骨骼肌,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73、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74、 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等的配合。

    75、 一句话概括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运动。

    76、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77、 有很多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二者结合的结果,如鸟的迁徙。

    78、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学习行为使动物更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更好地生存。

    79、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同样,环境越复杂,要学习的行为越多。

    80、 先天性行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种生物只有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就会被自然淘汰。

    81、 对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是与大脑的发育阶段相适应的,一旦错过学习的关键时期就很难弥补。

    82、 社会行为的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3、 群体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制度。

    84、 “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会对它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还击,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

    85、 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86、 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87、 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88、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在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89、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2、动物可以促进生态的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4、生物防治。

    90、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除以虫治虫外,还有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

    91、 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供人们食用;在医药保健方面发挥作用;在观赏、娱乐方面,文学艺术方面有一定的形象;人们在生活中用来比喻一些形象或某些特点;动物传播给人类一些疾病(害处)。

    92、 在生态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93、 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

    94、 生物反应器的好处: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95、 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96.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97.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等不同的颜色。

    98.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99.菌落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100.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营养基。②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冷却。③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此过程叫接种)。④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101.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102.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还有有机物。

    103.经过严格高温霉菌的环境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104.乳酸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把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105.所有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106.有些细菌互相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的生活的。

    107.细胞结构示意图:

    108.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都为异养,异养又分为腐生和寄生。

    109.有些细菌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小而轻还可以随风飘散各处,落在适当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无处不在。(细菌分裂速度极快)

    110.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霉菌、食用菌、大型真菌为多细胞真菌。

    111.

    112.真菌的细胞中都没有叶绿体,进行孢子生殖。

    113.酵母菌为出芽生殖。

    114.青霉:孢子青绿色,排列呈扫帚状。营养方式为异养。

    115.曲霉:孢子有多种颜色,排列呈放射状。营养方式为异养。

    116.引起食物发霉的真菌为霉菌。

    细菌 真菌

    点 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异养)。

    点 单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分裂生殖。 既有单细胞种类也有多细胞种类,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多数为孢子生殖。

    117.比较真菌与细菌:

    118.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参与物质循环;(2)引起动、植物患病(3)与动物共生。

    119.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中的分解者。

    120.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有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 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121.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不同疾病。

    122.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共生。(一旦分开,可以独立生活,叫做共栖)

    123.寄生(往往有害);共生(互利)。

    124.酵母菌发酵状态:

    有机物 酵母菌 二氧化碳+水+能量(多) [多用于做面包]

    有机物 酵母菌 二氧化碳+酒精+水+能量(少) [用于酿酒]

    125.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称作呼吸作用)

    126.食物的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这些细菌和真菌可从食品中获得有机物,并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导致食品的腐烂,因此食品保存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防腐。防止食物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新军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生长和繁殖。

    127.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抗生素(抗菌素)。

    128.科学家还能用现代技术手段,把其他生物的某种基因转入一些细菌内部,只这些细菌能够生产药品(用细菌做生物反应器)。

    129.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抗生素。

    130.生物分类的意义: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使每个物种在生物分类上的位置一目了然,同时也进一步明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131.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形态结构、内部构造、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132.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133.每个界分为六个更小的等级,它们从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134.两种生物之间共有的分类单位越多,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

    135.纲 < 亚门 < 门

    136.分类登记越高,射干内务体间的差异越大,共同特征越少,所含生物数量越多。

    137.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是基因的多样式,外在形式是种类的多样性。

    138.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139.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

    140.生态的多阳性受到破坏就会导致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丧失。

    141.自然条件下,平均2000年一种鸟类灭绝。平均8000年一种哺乳动物灭绝。

    142.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1)生存环境改变和破坏;(2)掠夺式的开发利用;(3)环境污染;(4)生物入侵。

    143.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有《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护法》。(每个法律前要加“中华人民共和国”)

    144.建立自然保护区分为:就地保护和圈地保护。

    145.森林是全球50%~90%的陆生生物的家园。

    146.珙桐是被子植物。银杉是裸子植物。

    第15章 动物的运动

    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 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水中动物的介绍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

    水中: 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游泳(游动)

    陆地: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

    爬行:如蜗牛、马陆、蛇(特点:四肢不能将身体支撑起来)

    行走:如猫、够、大象、马。 记住:行走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运动方式(能行走就能奔跑)。

    跳跃(特点:后肢较发达)如青蛙,袋鼠,跳蚤等

    空中: 飞行动物的类别:鸟类,昆虫与蝙蝠(借助翼膜飞行)等

    注: 飞行不是鸟类特有的运动方式。

    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 鼓翼飞行与滑翔(省力的方式)(一对翅)

    昆虫一般是两对翅(飞行)(三对足-爬行,有的后肢发达如蝗虫、蟋蟀还可以跳跃;

    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泳)

    2、动物运动的形成:

    ▲ 运动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神经的调节与其他的配合)

    ▲ 运动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 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 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以及成骨细胞等,其中血管为骨提供营养,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骨的长粗与再生有关)

    ▲ 骨质包括骨密质与骨松质

    骨密质:位于骨干外周部分的骨组织,致密坚硬,白色,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骨松质:位于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蜂窝状(一生容纳红骨髓),红色。

    ▲ 骨髓: 幼年时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性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

    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 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

    ▲ 骨的成分和特性

    时期 有机物 无机物 骨的特性

    儿童少年期 多于1/3 少于2/3 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变形

    成年期 约占1/3 约占2/3 既坚硬又有弹性

    老年期 少于1/3 多于2/3 弹性小,易骨折

    骨质中的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它使骨具有韧性。

    ▲ 关节的结构:(结合图形记忆)

    关节头

    关节面 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

    关节窝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

    关节腔:内有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 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与减少运动时的摩擦。 关节腔内的滑液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 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关节头、关节窝外有由结缔组织组成的关节囊,还有韧带加固。

    ▲每块骨骼肌是一个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

    肌腹:属于肌肉组织,是骨骼肌收缩的部分,内有血管和神经

    ▲ 骨骼:

    人体有206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

    ▲ 躯体运动:

    初中生物总复习提纲

    七年级生物期末复习提纲(上册)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 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凳凳首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态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

    ▲生态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如果将生态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植物是生态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草原生态、农田生态、海洋生态、城市生态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 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课本26页。

    ▲ 课本27页1题33页生物圈2号

    ▲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 P37-38 的图要掌握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 放在显微镜下枣数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P43-44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

    ▲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粗庆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注意课本52页图叫什么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 多莉羊的例子p55,

    ▲ 57页1题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

    ▲八大:运动、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神经、内分泌、生殖。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动物体和人体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P65题3

    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 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 课本57页最后一段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草履虫见课本70页图,71页2题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 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种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本84页表和85页图,课本88页2题

    ▲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植株的生长

    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花的结构(课本102)

    ▲传粉和受精(课本103-104)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课本105页1题

    ▲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P109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根的结构

    从外到里:树皮: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气孔

    ▲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

    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课本最后)

    ▲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

    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如果将绿叶比做制造有机物的“工厂”,它的机器是叶绿体,动力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和叶绿体。场所是叶绿体,具体部位是叶绿体的细胞

    给我一个七年级生物上册的复习提纲!谢谢咯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 细胞分裂

    2. 细胞分化

    3. 染色体

    4. 呼吸作用

    5.光和作用

    二、选择题(单选题,将正确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中,每题2分,共40分)

    1.生物圈是指 ()

    A.大气圈、戚此老海洋圈和岩石圈

    B. 大气圈、海洋圈和高原圈

    C. 大气圈、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

    D.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高升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

    2.适宜生活在大气圈的生物 ()

    A.只有鸟类和昆虫 B.有鸟类、昆虫和大部分动物

    C.有鸟类、昆虫和一些微生物 D.鸟类

    3.显微镜目镜放大倍数是10×,物镜放大倍数是40×,物体

    被放大的倍数是 ()

    A.10×B.40×C.400×D.50×

    4.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

    ①阳光②细菌③病毒

    A.① B.②③C.③ D.①②③

    5.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

    A.种子是完整的B.种子是完整的、活的

    C.水 D.适宜的温度

    6、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 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的分布受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无影响

    D.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影响着环境

    7.成千上万的蜜蜂生活在一起,它们的关系属于()

    A.捕食关系B.合作关系

    C.竞争关系 D.其它关系

    8.枝条是由( )发育的 ()

    A.芽B.叶

    C.根D.其它

    9.有些作物在播种前要浸种,是因为 ()

    A、土壤缺水B、种皮太厚

    C、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利用 D、胚芽易突破种皮

    10.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是 ()

    A.倒的缩小的实像 B. 倒的放大的虚像

    C. 正的放大的虚像D. 倒的扒慧放大的实像

    11.藻类植物生活在( )

    A.湿润的环境中B.水中

    C.土壤中D.空气中

    12.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

    A.细胞核 B.DNA

    C.染色体 D.基因

    13.关于花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只要能开花就意味着传粉的成功

    B.开花的植物体就能结种子

    C.只要花中有花蕊就能传粉

    D.两性花中即有雄蕊又有雌蕊

    14.下列生物不具备细胞结构的是 ()

    A.酵母菌 B.大肠杆菌

    C.爱滋病病毒 D.蘑菇

    15、关于幼苗生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在蒸馏水中的幼苗发育正常

    B. 生长在营养不全的营养液中的幼苗生长较快

    C. 生长在合理配置的营养液中的幼苗生长健壮

    D.自然环境下的幼苗生长缓慢

    16.下列不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体是 ()

    A.草履虫 B.眼虫

    C.变形虫 D.蘑菇

    17.遗传信息在()中 ()

    A.细胞质 B.细胞核C.细胞膜 D.细胞壁

    18.最大的生态是 ()

    A.生物圈 B.地球

    C.海洋D.陆地

    19.西瓜中大量的糖分在()中 ()

    A.细胞质 B.细胞膜C. 细胞核D.液泡

    20.画生物图使用的铅笔是 ()

    A.3HB.HBC.2HD.4H

    三、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写在横线上,每题1分,共15分)

    1种子的胚由 ( ) 、 ( ) 、( )、和( )组成。

    2、生态具有一定的自动()能力。

    3.动物的四大组织是神经组织 、 肌肉组织 、上皮组织

    和结缔组织。

    4.植物体是由 () 、 ()、( )、 ()、 ()和种子

    六大器官组成。

    5.植物分为 () 植物、( ) 植物、()植物和 () 植物。

    四、判断题(正确在题后括号中打“∨”,错误打“╳”,每题1分,共10分)

    1.细胞中的物质都是自己制造的。()

    2.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穿过细胞膜。 ()

    3.人有六大。()

    4.病毒很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5.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活动。 ()

    6.病毒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的多种疾病,所以病毒对人类只有害处。()

    7.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可以看作一个大的生态。()

    8.有人认为为了获得农作物高产,在施肥时应大量施用化肥。()

    9.芽和根尖中都有分生组织。 ()

    10.被子植物的种子比裸子植物的种子得到更好的保护。()

    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 有人爱吃蛙肉,为此便有人大量捕捉野生青蛙,这种做法会产生

    什么样的后果?

    2.假如你是一株植物,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保护。

    3.试描述种子到植物体的生长过程?

    4.有人说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5.请你联系所学内容,向人类发出节水用水的呼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