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初一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 数学
  • 2023-06-09
目录
  •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 初一数学上册的教案
  • 人教版数学初中教案
  •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 初一数学下册教案

    七年级的同学刚刚开始接触高中的数学课程,打好基础是关键,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整式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逗盯: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列代数式

    (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是 ;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3)若x表示正方形棱长,则正方形的体积是 ;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

    (5)小明从每月的零花钱中贮存x元钱捐给希望工程,一年下来小明捐款 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 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 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讨论后,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 ; (2)abc; (3)b2; (4)-5ab2; (5)y; (6)-xy2; (7)-5。

    (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练习中的单项式转入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a2h,2π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老敬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4.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①x+1; ② ; ③πr2; ④- a2b。

    答:①不是,因为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②不是,因为原代数式是1与x的商;

    ③是,它的系数是π,次数是2; ④是,它的系数是- ,次数是3。

    例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①-7xy2的系数是7; ②-x2y3与x3没有系数; ③-ab3c2的次数是0+3+2;

    ④-a3的系数是-1; ⑤-32x2y3的次数是7; ⑥ πr2h的系数是 。

    通过其中的反例练习及例题,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侍指慎:

    ①圆周率π是常数;

    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5.游戏:

    规则:一个小组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然后指定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回答他的系数和次数;然后交换,看两小组哪一组回答得快而准。

    (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且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6.课堂练习:课本p56:1,2。

    三、课堂小结:

    ①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②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

    ③通过判断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已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课堂作业: 课本p59:1,2。

    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几何图形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究物体的形状与几何体的关系过程,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立体图形.

    (2)经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的技能.

    (3)经历对点、线、面、体关系的研究的数学活动过程,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

    (4)经历画图等数学活动过程,掌握直线和角的一些简单性质;掌握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表示方法;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5)在现实情境中,探索两条线段、两个角的比较方法及比较的结果,探索线段与线段之间、角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6)认识线段的等分点,角的平分线、角角和补角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掌握的几何体知识描述现实物体的形状,在探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中,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会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数学原理.

    (3)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能在现实物体中,发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能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6)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独立地或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运用数学知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2)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和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

    (1)掌握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学会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掌握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会用符号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会比较线段的大小,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了解两点距离的定义.

    (3)会用符号表示一个角,学会度量一个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理解角的平分线的定义,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确定几个角的运算关系.

    2.难点:

    (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

    (2)从现实情境中,抽象概括出图形的性质,用数学语言对这些性质进行描述.

    3.关键:

    (1)从实际出发,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图形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时划分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2课时

    4.2 直线、射线、线段 2课时

    4.3 角 4课时

    数学活动 1课时

    回顾与思考 2课时

    教学设计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4.1.1 几何图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120页.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

    (2)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是重点.

    2.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是难点.

    3.关键: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结合小组交流学习是关键.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几何体模型,墨水瓶包装盒(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课本图4.1-5的教学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打开电视,播放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认真观看.

    2.提出问题:

    在同学们所观看的电视片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

    二、新授

    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电视片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

    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

    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

    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3.立体图形的概念.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2)学生活动:看课本图4.1-3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

    (3)用幻灯机放映课本4.1-4的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

    (4)提出问题:在这个幻灯片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②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

    4.平面图形的概念.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

    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转化.

    (1)从不同方向看:出示课本图4.1-7(1)中所示工件模型,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

    (2)提出问题.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你们会得出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能把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吗?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工件模型,独立画出得到的各种平面图形.

    ②进行小组交流,评价各自获得的结论,得出正确结论.

    ③指定三名学生,板书画出的图形.

    6.思考并动手操作.

    (1)学生活动:在小组中独立完成课本第119页的探究课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评价.

    (2)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探究课题给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并对学生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7.操作试验.

    (1)学生活动: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墨水瓶包装盒裁剪并展开,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得出一个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具有的一个特征:多样性.许多立体图形都能展开成平面图形.

    (2)学生活动:观察展开图,看看它的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再把展开的纸板复原为包装,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认识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可以是一个平面图形;可以把立体图形进行适当的裁剪,把它展开成平面图形,或者把一个平面图形复原成立体图形,即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可以互相转换.

    注:小结可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由学生归纳,教师进行评价、补充.

    四、作业布置

    1.课本第123页至第124页习题4.1第1~6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如下图所示,这些物体所对应的立体图形分别是: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如下图所示,每个图片都是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其中不能折成正方体的是( ).

    A B C D

    3.如下图所示,经过折叠能围成一个棱柱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三、解答题.

    4.桌上放着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如下图(1)],请说出下列三幅图[如下图(2)]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5.如下图,用4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几何体,分别画出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该几何体所得的平面图形.

    6.如下图,动手制作:用纸板按图画线(长度单位是mm),沿虚线剪开,做成一个像装墨水瓶纸盒那样的长方体模型.

    答案:

    一、1.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

    二、2.C 3.D

    三、4.分别是从左面、上面和正面看到的. 5~6.略

    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有理数加减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足球赛中的净胜球数,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3.解决问题

    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4.情感与态度

    认识到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叁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5.重点

    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6.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二.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四个课时,本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课设计主要是通过球赛中净胜球数的实例来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为今后学习“有理数的减法”做铺垫。

    三.学校与学生情况分析

    冲坡中学是乐东县利国镇的一所完全中学,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的基础及学习习惯是比较差。学生对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是很适应;不过,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旧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步淡化,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现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和勇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学生间互相评价和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已逐步形成。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情境

    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作净胜球数。章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为

    4+(-2),

    黄队的净胜球为

    1+(-1)。

    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

    (二)、师生共同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有理数的一些基础知识,从今天起开始学习有理数的运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有理数的加法.

    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

    为此,我们来看一个大家熟悉的实际问题:

    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打平为“0”.比如,赢3球记为+3,输1球记为-1.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

    (1)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赢了1球,那么全场共赢了4球.也就是

    (+3)+(+1)=+4.

    (2)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输了1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球.也就是

    (-2)+(-1)=-3.

    现在,请同学们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

    答: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2球,全场赢了1球,也就是

    (+3)+(-2)=+1;

    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全场输了1球,也就是

    (-3)+(+2)=-1;

    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不输不赢,全场仍赢3球,也就是

    (+3)+0=+3;

    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两队都没有进球,全场仍输2球,也就是

    (-2)+0=-2;

    上半场打平,下半场也打平,全场仍是平局,也就是

    0+0=0.

    上面我们列出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并根据它们的具体意义得出了它们相加的和.但是,要计算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我们总不能一直用这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你能从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

    这里,先让学生思考,师生交流,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应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口答下列算式的结果

    (1)(+4)+(+3); (2)(-4)+(-3); (3)(+4)+(-3); (4)(+3)+(-4);

    (5)(+4)+(-4); (6)(-3)+0; (7)0+(+2); (8)0+0.

    学生逐题口答后,师生共同得出

    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

    例2(教科书的例1)

    解:(1)(-3)+(-9) (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3+9) (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2.

    (2)(-4.7)+3.9 (两个加数异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4.7-3.9) (和取负号,把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

    =-0.8

    例3(教科书的例2)教师在算出红队的净胜球数后,学生自己算黄队和蓝队的净胜球数

    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以及教科书第23页练习第1与第2题

    (1)(-0.9)+(+1.5); (2)(+2.7)+(-3); (3)(-1.1)+(-2.9);

    学生书面练习,四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由学生自己小结)

    (五)练习设计

    1.计算:

    (1)(-10)+(+6); (2)(+12)+(-4); (3)(-5)+(-7); (4)(+6)+(+9);

    (5)67+(-73); (6)(-84)+(-59); (7)33+48; (8)(-56)+37.

    2.计算:

    (1)(-0.9)+(-2.7); (2)3.8+(-8.4); (3)(-0.5)+3;

    (4)3.29+1.78; (5)7+(-3.04); (6)(-2.9)+(-0.31);

    (7)(-9.18)+6.18; (8)4.23+(-6.77); (9)(-0.78)+0.

    4.用“>”或“<”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3)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4)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五.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快地由教师给出法则,用较多的时间(30分钟以上)组织学生练习,以求熟练地掌握法则;另一类是适当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相应地适当压缩应用法则的练习,如本教学设计.

    现在,试比较这两类教学设计的得失利弊.

    第一种方案,教学的重点偏重于让学生通过练习,熟悉法则的应用,这种教法近期效果较好.

    第二种方案,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这种方案减少了应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练习,所以学生掌握法则的熟练程度可能稍差,这是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但是,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将千万次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故这种缺陷是可以得到弥补的.第一种方案削弱了得出结论的“过程”,失去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的一次机会.权衡利弊,我们主张采用第二种教学方法。

    六.点评

    初一数学上册的教案

    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它提出的一套确定、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原理和方法也可用于其他领域和其他性质的问题情境中,具有一定的迁移性。下面是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 问题1:森林里住着一只蜗牛,每天都要离开家去寻找食物,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 的速度向右爬行,那么3分钟后蜗牛在什么位置?

    规定:向右为正,现在之后为正。

    3分钟后蜗牛应在o点的 ( )边 ( )cm处。

    可以列式为:(+2)×(+3)

    问题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塌郑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那么3分钟后蜗牛在什么位置?

    规定:向右为正,现在之后为正。

    3分钟后蜗牛应在o点的 ( )边 ( )cm处。

    可以列式为:

    问题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那么3分钟前蜗牛在什么位置? 规定:向右为正,现在之后为丛胡正。

    3分钟前蜗牛应在o点的( )边 ( )cm处。

    团李可以表示为:

    问题4: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那么3分钟前蜗牛在什么位置?

    规定:向右为正,现在之后为正。

    3分钟前蜗牛应在o点的( )边( )cm处。

    可以表示为:

    2.观察这四个式子:

    (+2)×(+3)=+6 (-2)×(-3)=+6

    (-2)×(+3)=-6 (+2)×(-3)=-6

    根据你对有理数乘法的思考,总结填空:

    正数乘正数积为__数:负数乘负数积为__数:

    负数乘正数积为__数:正数乘负数积为__数:

    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_____。

    ?思考:当一个因数为0时,积是多少?

    3.试着总结一下有理数乘法法则吧:

    两数相乘,同号得 ,异号得 ,并把绝对值 。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 。

    三、小试牛刀。

    1.你能确定下列乘积的符号吗?

    3 ×7 积的符号 为 ;(-3)×7积的符号 为 ; 3×(-7)积的符号 为 ;(-3)×(-7)积的符号 为 . 2先阅读,再填空:

    (-5)x(-3)………….同号两数相乘

    (-5)x(-3)=+( )…………得正

    5 x 3= 15………………把绝对值相乘

    所以 (-5) x (-3)= 15

    填空:(-7)x 4……____________________

    (-7)x 4 = -( )………___________

    7x 4 = 28………_____________

    所以 (-7)

    x 4 = ____________

    [例1]计算:

    (1)(-5)×(-6); (2)(-5)× 6;

    (3)(-6)×(-0.45) (4)(-7)×0=

    解:(1)(-5)×(-6)=+(5×6)=+30=30

    请同学们仿照上述步骤计算(2)(3)(4)。

    (2)(-5)× 6 = =

    (3)(-6)×(-0.45)= =

    (4)(-7)×0=

    让我们来总结求解步骤:

    两个数相乘,应先确定积的 ,再确定积的 .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巩固练习

    1. 小组口算比赛,看谁更棒

    (1)3×(-4) (2)2×(-6) (3)(-6)×2

    (4)6×(-2) (5)(-6)×0 (6)0×(-6)

    2.仔细计算.,注意积的符号和绝对值。

    (1)(-4)×0.25 (2)(-0.5)×(-2) (3)

    (4)(-2)×(-

    3.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量,上升为正,下降为负。

    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登高1千米,气温的变化量为-6℃,攀登3千米后,气温有什么变化?

    五分钟过关检测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个数同0相乘,仍得0 B.一个数同1相乘,仍得原数 23×(-) 341534) (5)(-)×(-) (6)(-)×5 261015

    C.如果两个数的乘积等于1,那么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D.一个数同-1相乘,得原数的相反数

    2.在-2,3,4,-5这四个数中,任意两个数相乘,所得的积最大的是( )

    A.10 B.12 C.-20 D.不是以上的答案

    3.计算下列各题:

    (1)(-10)×(-9)= (2)(-9)×(-10)= ;(3)9×(-2)= ; (4)(-2)× 9 = ; (5)(-6)×(-5)= ; (6)(-5)×(-6)=

    四、体会联想:

    1.有理数的乘法的计算步骤分哪两步?2.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习题 1、 3.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2.8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熟练运用有理数的法则进行准确运算.

    2.能力目标:通过对问题的变式探索,培养自己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积极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的推导及熟练运用.

    难点:有理数乘法运算中积的符号的确定.

    学习过程

    预习导航

    1.在小学我们已经接触了乘法,那什么叫乘法呢?

    求几个 的运算,叫乘法。

    一个数同0相乘,得 。

    2.请你列举几道小学学过的乘法算式.

    人教版数学初中教案

    教学设计 是七年级数学教师为了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答者搜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设计的一种教学文书清历。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希望你们喜欢。

    七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 1.2.3 相反数

    教学目标 1, 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 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 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 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 -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 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 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 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 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 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 相反数的定义

    2, 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 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 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 选做题 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嫌氏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初中数学差别性教学

    一、差别性教学的作用

    (一)通过差别性教学,学生更好地成长

    由于学生处于不同的知识水平,他们对知识的运用并非相同,特别在数学领域,人们在应用推理、判断方面程度是不一样的,有较强推理、判断能力的学生常常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就掌握了,但是那些应用推理、判断能力较差的学生就要花费很久。因此,教师要是根据课本上的知识来教,那么好的学生没办法得到更长远的发展,而差的学生也没办法得到提高,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办法是不可取的。所以差别性教学教学有利于改善这一点,从每个学生的突出点出发,根据他们的突出点来制定符合他们成长的教学手段与内容,学生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使学生更加自信

    推理、判断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常常热衷于深入地研究难以解决的方面,这些学生在深入研究时能得到自信,要是直接采取同一种教育方式去教育所有的学生,那样就很难使学生获得自信,会使学生不愿意深入探究难以解决的方面。另一方面,那些应用推理、判断的程度比较浅的学生就因为太多的失败而不再相信自己了,产生放弃的念头,从而使他们渐渐地落后于其他人。因此,通过依据学生水平不同进行教学的方式,能使好的学生深入研究难以解决的方面,使落后的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进步,这样所有的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更加相信自己。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差别性教学的实施办法

    (一)从学生的水平出发,有序地分组

    通常,学生可以分为三种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是起点高,有好的方法和技巧,应用推理、判断程度高的;第二层次的学生是起点一般,但有较好的方法和技巧,应用推理、判断程度较高的;第三层次的学生是起点低的。我们应进行有序分组。有序分组的过程中应关注下面三个方面:首先,必须清楚地知道学生的突出点是什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应好好交流。其次,有序分组应理解学生的内在想法,不可只依据卷面测试结果来区分学生,分组应该是具有伸缩性的而不是硬性的。卷面测试结果属于有序分组的一部分,学生了解自身的状况,有自己的目标,所以我们应理解他们,不能忽略他们的内在想法,这样他们才会相信自己。待分组结束后,我们要进行差别性教学。最后,教师在看待不同组的学生时,应一视同仁,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

    (二)依据分组后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我们要考虑到所有的学生,将差别性教学深入应用在课堂上。1.引入新的内容。数学的内在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可以回忆学过的内容来引入新的内容,此时则通过第三水平学生去回忆学过的内容,使其加深印象。第二层次的学生则解决新的内容的引出,第一层次的学生则完善第二层次的学生的内容。2.解说新的内容。解说新的内容时要考虑到第三层次的学生,循序渐进。3.课上操练。结束新的内容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操练,第一层次的学生比较得心应手,教师则让学生操练转变形式的习题,可以给第二层次的学生比较有难度的习题进行操练。另外教师要认真对待第三层次的学生,提供难度小的习题有助于他们加深记忆。

    (三)依据分组后学生的情况,安排的任务有所不同

    安排的任务要使学生可以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而有助于他们的成长。第一层次的学生可以多安排统合性较高的习题,加强他们的处理数学问题的规则和程序,使他们挖掘习题中那些数学处理的规则和程序。第二层次的学生,主要学会普通的题目和一部分难题的思考方向。第三层次的学生则重复做题,做很多的习题来巩固基础。

    (四)依据分组后学生的情况,评估的方面有所不同

    因为学生的核心目的有所不同,所以要使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举个例子,教师依据水平不同的学生,应把考试题目进行区分,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做不同的题目。第一层次的学生重点做难题;第二层次的学生重点则是中等题目,外加小部分难题;第三层次的学生重点放在基本的题目上,外加一小部分中等题目。那么,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范围内得到进步。

    三、总结

    差别性教学是根据从实际出发来解决问题的哲学思路来进行的,该方式可以一对一地处理学生遇到的困境,让所有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鼓励学生学习,使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助于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协调与进步。

    作者:刘会艳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上数学个人教案3篇

    每一个七年级数学老师都应该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将师生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之中。你知道七年级数模哪学教案的写法?不妨写一篇和我们分享。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七年级上数学个人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七年级上数学个人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难点

    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本节课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回顾与思考、情境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练习应用、课堂小结、探究拓展思考、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回顾与思考

    1、如何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

    2、如何表示一个角?

    第二环节 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片,课上让学生举例,并观察图片.

    活动目的: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几何图形的世界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从而更大地旦源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环节 三角形概念的讲解

    (1)你能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与你的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通过上题的分析引出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三角形的边角的表示方法.并出两道习题加以练习,从练习中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要素和注意事项.

    第四环节 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

    七年级上数学个人教案篇2

    教学目的

    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行程问题。

    2.难点:间接设未知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2.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 / 时间

    二、新授

    例1.小张和父亲预定搭乘家门口的公共汽车赶往火车站,去家乡看望爷爷,在行驶了三分之一路程后,估计继续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开车后半小时到达火车站,随即下车改乘出租车,车速提高了一倍,结果赶在火车开车前15分钟到达火车站,已知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时,问小张家到火车站有多远?

    画“线段图”分析, 若直接设元,设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x千米。

    1.坐公共汽车行了多少路程?乘的士行了多少路程?

    2.乘公共汽车用了多少时间,乘出租车用了多少时间?

    3.如果都乘公共汽车到火车站要多少时间?

    4,等量关系是什么?

    如果设乘公共汽车行了x千米,则出租车行驶了2x千米。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3x千米,那么也可列出方程。

    可设公共汽车从小张家到火车站要x小时。

    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7页练习1、2。

    四、小结

    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常见的一个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以及由此导出的其他关系。如裂裤何选择设未知数使方程较为简单呢?关键是找出较简捷地反映题目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怎样设未知数。

    四、作业

    教科书习题6.3.2,第1至5题。

    七年级上数学个人教案篇3

    一、知识导航

    1、主要概念:变量是 ;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2、变量之间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 。

    其特点是:列表:对于表中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可以不通过计算,直接把 的值找到,查询方便;但是欠 ,不能反映变化的全貌,不易看出变量间的对应规律。

    关系式:简明扼要、规范准确;但有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很难或不能用关系式表示。图像:形象直观。可以形象地反映出事物变化的过程、变化的趋势和某些特征;但图像是近似的、局部的,由图像确定因变量的值欠准确。

    3、主要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和比较的方法(举例说明);数形结合和数学建模思想(举例说明)。

    二、学习导航

    1、有关概念应用

    例1下列各题中,那些量在发生变化?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

    ① 用总长为60的篱笆围成一边长为L(m),面积为S(m2)的矩形场地;

    ②正方形边长是3,若边长增加x,则面积增加为y.

    2、利用表格寻找变化规律

    例2 研究表明,固定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

    施肥量

    (千克/公顷) 0 34 67 101 135 202 259 336 404 471

    土豆产量

    (吨/公顷) 15.18 21.36 25.72 32.29 30.03 39.45 43.15 43.46 40.83 30.75

    上表中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使用量是多少时比较适宜?

    变式(湖南)一辆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从静止到起动10秒后的速度经测量如下表:

    时间/秒 0 1 2 3 4 5 6 7 8 9 10

    速度/米/秒 0 0.3 1.3 2.8 4.9 7.6 11.0 14.1 18.4 24.2 28.9

    ①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因变量?

    ②如果用t表示时间,v表示速度,那么随着t的变化,v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③当t每增加1秒时,v的变化情况相同吗?在哪1秒中,v的增加?

    ④若高速公路上小汽车行驶的速度的上限为120千米/时,试估计大约还需要几秒小汽车速度就将达到这个上限?

    3、用关系式表示两变量的关系

    例3.、①设一长方体盒子高为10,底面积为正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体积v与底面边长a的关系。②设地面气温是20℃,如果每升高1km,气温下降6℃,求气温与t高度h的关系。

    变式(江西)如图,一个矩形推拉窗,窗高1.5米,则活动窗扇的通风面积A(平方米)与拉开长度b(米)的关系式是:

    4、用图像表示两变量的关系

    例4、(桂林)今年,在我国内地发生了“非典型肺炎”疫情,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目前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下图是今年5月1日至5月14日的内地新增确诊病例数据走势图(数据来源:卫生部每日疫情通报).从图中,可知道:

    (1)5月6日新增确诊病例人数为 人;

    (2)在5月9日至5月11日三天中,共新增确诊病例人数为 人;

    (3)从图上可看出,5月上半月新增确诊病例总体呈 趋势.

    例5、(陕西) 星期天晚饭后,小红从家里出去散步,下图描述了她散步过程中离家的距离s(米)与散步所用时间t(分)之间的函数关系.依据图象,下面描述符合小红散步情景的是( ).

    A.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就回家了

    B.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后, 继续向前走了一段,然后回家了

    C.从家出发,一直散步(没有停留),然后回家了

    D.从家出发,散了一会儿步,就找同学去了,18分钟后才开始返 变式 (成都)右图表示甲骑电动自行车和乙驾驶汽车沿相同路线行驶45千米,由A地到B地时,行驶的路程y(千米)与经过的时间x(小时)之间的关系.请根据这个行驶过程中的图象填空:汽车出发 小时与电动自行车相遇;电动自行车的速度为 千米/时;汽车的速度为 千米/时;汽车比电动自行车早 小时到达B地.

    三、一试身手

    1、(贵阳)小明根据邻居家的故事写了一首小诗:“儿子学成今日返,老父早早到车站,儿子到后细端详,父子高兴把家还.”如果用纵轴y表示父亲与儿子行进中离家的距离,用横轴 表示父亲离家的时间,那么下面的图象与上述诗的含义大致吻合的是()

    2、在一次蜡烛燃烧实验中,甲、乙两根蜡烛燃烧时剩余 部分的高度y(厘米)与燃烧时间x(小时)

    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请根据图象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根蜡烛燃烧前的高度分别是______,

    从点燃到燃尽所用的时间分别是_______;

    (2)燃烧多长时间时,甲、乙两根蜡烛的高度相等(不考虑都燃尽时的情况)?在什么时间段内,甲蜡烛比乙蜡烛高?在什么时间段内,甲蜡烛比乙蜡烛低?

    3、(2006宿迁课改)小明从家骑车上学,先上坡到达A地后再下坡到达学校,所用的时间与路程如图所示.如果返回时,上、下坡速度仍然保持不变,那么他从学校回到家需要的时间是()

    A.8.6分钟 B.9分钟

    C.12分钟 D.16分钟

    4、某机动车出发前油箱内有油42l,行驶若干小时后,途中在加油站加油若干升.油箱中余油量Q(L)与行驶时间t(L)之间的关系如图8 所示.

    回答问题:(1)机动车行驶几小时后加油?

    (2)中途中加油_________L;

    (3)已知加油站距目的地还有 ,车速为 ,

    若要达到目的地,油箱中的油是否够用?并说明原因.

    5、在一次实验中,小明把一根弹簧的上端固定.在其下端悬挂物体,下面是测得的弹簧的长度y与所挂物体质量x的一组对应值.

    所挂质量

    0 1 2 3 4 5

    弹簧长度

    18 20 22 24 26 28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当所挂物体重量为 时,弹簧多长?不挂重物时呢?

    (3)若所挂重物为 时(在允许范围内),你能说出此时的弹簧长度吗?

    6、小明在暑期社会实距活动中,以每千克0.8元的价格从批发市场购进若干千克瓜到市场上去销售,在销售了40千克西瓜之后,余下的每千克降价0.4元,全部售完.销售金额与售出西瓜的千克数之间的关系如图9所示.请你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完成以下问题:

    (1)求降价前销售金额y(元)与售出西瓜 (千克)之间的关系式;

    (2)小明从批发市场共购进多少千克西瓜?

    (3)小明这次卖瓜赚子多少钱?

    7、如图中的折线ABC是甲地向乙地打长途电话所需要付的电话费y(元)与通话时间t(分钟)之间的关系的图象.

    (1)通话1分钟,要付电话费多少元?通话5分钟要付多少电话费?

    (2)通话多少分钟内,所支付的电话费不变?

    (3)如果通话3分钟以上,电话费y(元)与时间t(分钟)的关系式是 ,那么通话4分钟的电话费是多少元?

    8、如图是某水库的蓄水量v(万米3)与干旱持续时间t(天)之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水库原蓄水量为多少万米3?持干旱持续时间10天后,水库蓄水量为多少万米3?

    (2)若水库的蓄水量小于400万米3时,将发生严重干旱警报,请问:持续干旱多少天后,将发生严重干旱警报?

    (3)按此规律,持续干旱多少天时,水库将干涸?

    9、(成都市)某移动通信公司开设了两种通信业务,“全球通”:使用时首先缴50元月租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自付话费0.4元;“动感地带”:不缴月租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本题的通话均指市内通话),若一个月通话x分钟,两种方式的费用分别为 元和 元.

    (1)写出 、 与x之间的关系式;

    (2)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移动通讯费用相同?

    (3)某人估计一个月内通话300分钟,应选择哪种移动通信合算些?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相信教案对于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会偶尔出现。我为大家整理归纳了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课题: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某某,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激扰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搏铅升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基老“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课题:1.2.1有理数

    教学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课题:1.2.2数轴

    教学目标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

    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

    教学难点 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知识重点 绝对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学生思考后,教师作如下说明:

    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具体值,而与相反

    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

    观察并思考: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距离.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如下:

    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只与这个点离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显然,|0|=0 这个例子中,第一问是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

    数表示,后一问的解答则与符号没有关系,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人们只需知道它们的具体数值,而并不关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为引入绝对值概念做准备.并使学生体

    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因为绝对值概念的几何意义是数形转化的典型

    模型,学生初次接触较难接受,所以配置此观察与思考,为建立绝对值概念作准备.

    合作交流

    探究规律 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并归纳求有理数a的绝对

    有什么规律?、

    -3,5,0,+58,0.6

    要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先求出答案,然后观察原数与它的绝对值这两个数据的特征,并结合相反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得出求绝对值法则(见教科书第15页).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

    其中第1题按法则直接写出答案,是求绝对值的基本训练;第2题是对相反数和绝对值概念进行辨别,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有较高要求,要注意思考的周密性,要让学生体会出不同说法之间的区别.求一个数的绝时值的法则,可看做是绝对值概

    念的一个应用,所以安排此例.

    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者.本着这个理念,设计这个讨论.

    结合实际发现新知 引导学生看教科书第16页的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把14个气温从低到高排列;

    把这14个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观察并思考: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并思考它们与温度的高低之间的关系,由此你觉得两个有理数可以比较大小吗?

    应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14个数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在上面14个数中,选两个数比较,再选两个数试试,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想象练习:想象头脑中有一条数轴,其上有两个点,分别表示数一100和一90,体会这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即它们的绝对值)以及这两个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图形.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规定都来源于生活,每一种规定都有它的合理性

    数在大小比较法则第2点学生较难掌握,要从绝对值的意义和数轴上的数左小右大这方面结合起来来了解,所以配置想象练习 ,加强数与形的想象。

    课堂练习 例2,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教科书第17页例)

    比较大小的过程要紧扣法则进行,注意书写格式

    练习:第18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怎样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怎样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产书第19页习题1,2,第4,5,6,10

    2, 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情景的创设出于如下考虑:①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

    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获得数学体验,不仅加深对绝对值的理解,更感受到学

    习绝对值概念的必要性和激发学习的兴趣.②教材中数的绝对值概念是根据几何意

    义来定义的(其本质是将数转化为形来解释,是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求有理

    数的绝对值的规律,如果直接给出绝对值的概念,灌输知识的味道很浓,且太抽象,

    学生不易接受.

    2,一个数绝对值的法则,实际上是绝对值概念的直接应用,也体现着分类的数学思想,所以直接通过例1归纳得出,显得非常紧凑,是教学重点;从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角度来看,教师应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做好教学的组织和引导,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3,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是大小规定的直接归纳,其中第(2)条学生较难理解,教学

    中要结合绝对值的意义和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

    大的顺序”,帮助学生建立“数轴上越左边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越大,所以表示的数越小”这个数形结合的模型.为此设置了想象练习.

    4,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绝对值的概念和数的绝对值的求法、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教

    学内容很多,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建议把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移到下节课教学。

    课题: 1.3.1 有理数的加法(一)

    教学目标 1,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能积极地参与探究有理数加法法

    则的活动,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4,能较为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

    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间题.

    5,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

    知识重点 和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回顾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

    在足球比赛中,如果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

    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若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则红队的胜球数,可以怎样表示?蓝队的胜球数呢?

    师:如何进行类似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这就是

    我们这节课一起与大家探讨的问题.

    (出示课题)

    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可能超出正数的范围,体会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

    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如果是球队在某场比赛中上半场失了两个球,下

    半场失了3个球,那么它的得胜球是几个呢?算式应该

    怎么列?若这支球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失了3个球,又如何列出算式,求它的得胜球呢?

    (学生思考回答)

    思考:请同学们想想,这支球队在这场比赛中还可

    能出现其他的什么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与同伴交流。

    学生相互交流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可以把两个有理数相加归纳为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同零相加这三种情况.

    2,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I

    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左运动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 m.

    (1)(小组合作)把我们已经得出的几种有理数相加的情况在数轴上用运动的方向表示出来,并求出结果,解释它的意义.

    (2)交流汇报.(对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数轴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算式由教师写在黑板上)

    (3)说一说有理数相加应注意什么?(符号,绝对值)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如何相加吗?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法则.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相加,仍得这个数. 再次创设足球比赛情境,一方面与引题相呼应,联系密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

    此情境中感受到有理数相加的几种不同情形,并能将它分类,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估计学生能顺利地得到(+)+(+),(+)+(一),(一)+(+),(一)十(-),0+(+),0+(一).

    ,但不能把它归的为同号异

    号等三类,所以此处需教师.点拔、指扎,体现教师的引导者作用.

    ①假设原点0为第一次运动起点,第二次运动

    的起点是第一次运动的终点.②若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不能很好地参与探究,也可以让其参照教科书第21页的“探究”自主进行.

    ③让学生感受“数学模型”

    的思想.④学会与同伴交

    流,并在交流中获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和归纳能力,也许学

    生说得不够严谨,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足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所发现

    的规律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例1计算:

    (1)(-3)+(-9); (2)(-5)+13;

    (3)0十(-7); (4)(-4.7)+3.9.

    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每一步运算所依据的法则.

    请同学们比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与小学时候学的加法有什么异同?(如:有理数加法计算中要注意符号,和不一定大于加数等等)

    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4:1胜黄队,黄队1:0胜蓝队蓝队1:0胜红队,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让学生读数,理解题意,思考解决方案,然后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学生活动: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用到有理数加法的例子。注意点:(1)下先确定是哪种类型的加法再定符号,最后算绝对位.(2)教教师板演的例通要完整体现过程,并要求学生在刚开始学的时候要把中间的过

    程写完整.(3)体现化归思想.(4)这里增加了两道题目,要是让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拓宽学生视野,让学

    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3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己总结。

    本课作业 必做题:阅读教科书第20~22页,教科书第31习题1.3第1、12、第13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归纳(用自己的语言叙迷)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

    2,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可能立即见效,也不可能靠一朝一夕让学生理解、掌握,所以,本节课在这一方面主要是让学生感知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分类、辩析、归纳、化归等).如在探究加法法则时,有意识地把各种情况先分为三类(同号、异号,一个数同0相加);在运用法则时,当和的符号确定以后,有理数的加法就转化为算术的加减法.

    3,注意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受益,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的加减》教案精选范文五篇

    ★2019秋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全解读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答案参考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教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课教案

    ★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