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 数学
  • 2023-06-15
目录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如何复习整理?
  •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倒数》课件【三篇】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如何复习整理?

    【 #课件#导语】课件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下面是 无 的后续更新吧!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情境:剪一个这样的图案要用一张彩纸的1/5,剪3个这样的图案需要多少张彩纸?

    2、请大家想办法解决问题,先自己想一想,没有思路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看一看书上是怎么解决的。

    3、组织全班交流。师生一起来分享交流过程。对学生提出的想法,师可以这样提问:你列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呢?对这个算法,你是怎么理解的,别的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把加法的板书和乘法的板书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让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4、练一练:教科书第2页“涂一涂,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自己的思路。讨论: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吗?小结:分数与整数想乘,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练习:教科书“试一试”第1、2题。

    5、探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

    出示6×5/9。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计算方法,如果没有方法二,教师可指导学生看书得到。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练习:

    (1)教科书“练一练”第1题。

    (2)计算

    二、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2、3、4、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在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5题。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写在课本上,再仔细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3、教科书第4页“数学故事”。先让学生,你从每幅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如何解决图中提出的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二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原理,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先通分,再进行分子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分数乘法,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分数乘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例题,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

    学生列出算式3×=,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如何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3×==;学生2:3×====……)

    教师和学生总结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只把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2页涂一涂,算一算,2个的和是多少?

    让学生熟练计算,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

    做课本试一试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只把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真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分析和解决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1.什么叫整数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出示题目,学生进行计算

    (1)6+6+6=6×3

    二、新授:

    1、出示题卡

    1个图案占一张彩纸的1/5,3个图案占这张彩纸的几分之几?

    2、引导学生用涂一涂加法计算,乘法计算三种分式来解决问题。

    学生回忆整数乘法,并回答什么叫整数乘法。

    1、学生仔细阅读题卡,理解题意否,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各自计算的方法。

    3、全班进行交流。

    +、+、=、=

    ×、=、+、+、=、=

    通过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过渡到分数乘法的意义,学习易于理解。

    在交流各自的语言地理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三、涂一涂,算一算

    (1)2个3/7的和是多少?

    (2)3个5/16的和是多少?

    四、练习巩固

    1、5个3/8是多少?

    2、4个2/17是多少?

    3、6个3/25是多少?

    学生打开教科书,选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学生审题后,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2=

    全班交流

    5/16×3=5×3/16

    =15/16

    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

    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定义,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寸步体会“分数乘整数,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

    【 #课件#导语】课件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是 考 网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能力目标: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长(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换算。

    2、听故事,曹冲称象(大象的质量转换为石块的质量)\阿基米德的故事(皇冠的体积转换成水的体积)。故事对于我们的这节课学习是不是会有所帮助,有所启发呢?

    3、观察(石块\土豆)的形状,与长方体或正方体比较引出不规则物体(并板书)。

    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规则物体吗?

    石块和土豆再比较,哪个物体更不规则,指出今天我们就来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

    二、实验操作,测量石块体积。

    1.拿出桌子下面的测量,根据给出的测量,各小组想好测量方案,该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协作:

    方案一,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块的体积。(注意点:水的量应适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刚好能让石块浸没而升高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

    方案二,取水,在空器中倒满水,然后把石块慢慢放入水中,再将溢出的水倒进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

    2.小组汇报各自做法,老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适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加满的水: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

    真不错,大家测出了石块的体积,请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组交换一下测量,重新测量石块的体积,来验证一下测量的结果是否大致相同。

    3.除了上面的两种方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看,我们班是不是会出现曹冲第二呢?

    预设一:小物体---直接有量杯测出体积。

    预设二:把石块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捞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预设三:当装的水过高时,我们可以把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加水溢出的水的体积也能求出石块的体积。

    预设四:有称重的办法求石块的体积,把我们量出的石块称一称,看重多少,再根据这对数据求出任意大小石块的体积。

    预设五:用橡皮泥代替水做也可,把石块放入长方体空器,往容器内塞入橡皮泥,直到塞满为止,取出石块,再塞入橡皮泥(压平,测量橡皮泥的高度,把底面积乘容器高度与橡皮泥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三、巩固提高

    今天大家的表现真不错,有些方案老师也没能想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们来看看小黑板的题目怎么做。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

    2.测量一颗跳珠的体积。

    数25粒跳珠,放入一个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据水面升高的情况测量出水的体积,再算出一颗跳珠的体积。(学生实验并计算出体积)

    四、总结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学会了求石块的体积,我学会了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学会了把一个物体转换成另一个物体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问:能直接用公式吗?不能怎么办?

    3.小组派代表介绍测量方案。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学生的测量方案可能有:

    方案一:取一个正方体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块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也就是石块的体积了,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的水的体积与放入石块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是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三:可以用细沙代替水,方法类似于方法一、方法二。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定测量方案。

    引导学生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实验

    让学生按各自小组制定的方案小组合作进行测算。

    小组代表领取所需测量,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并且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

    三、试一试

    1.在一个正方体容器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算

    3.小结。

    师:通过实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请几名学生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一次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的测量方法去测量其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四、数学万花筒

    课件出示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

    学生听老师讲述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

    篇三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3)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3)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呢?(还是1000cm3)你是怎么想的?(板书:转化)

    【设计意图:我用正方体魔方引入,把本节课主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魔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体。再看,现在老师手中拿的这个芒果也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我们能直接把它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吗?

    那它的体积是多少,又该怎样求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有趣的测量,共同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新授

    (一)测量芒果的体积

    1、你想怎样测这个芒果的体积呢?(学生汇报)

    2、桌面上,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种测量:量杯和一个长方体容器。

    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测量,能够很快地求出芒果的体积?为什么?(选择量杯,因为它有刻度)

    3、这样做确实能比较快的求出芒果的体积,你来看(ppt演示)

    量杯中装有一部分水,正好是300mL,这300mL指的是什么?(水的体积)

    仔细观察,将芒果放入水中后,水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那么,现在的400mL指的是什么?(水和芒果的体积)

    现在,你知道芒果的体积是多少吗?

    100是芒果的体积,它也是什么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4、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借助量杯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呢?(将芒果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芒果转化成了规则的圆柱体)

    5、像刚才这样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排水法”。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实验:用量杯和水试一试、测一测芒果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明白应用转化的思想,可以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也就是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

    (二)测量石头的体积

    1、现在老师也想进行一次测量,我想测的是这块石头的体积。

    我应该选择什么来测量呢?为什么?(选择长方体容器,因为石头太大了)

    2、用这个长方体容器怎样求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呢?在小组内和你的同伴说一说。(讨论后,学生汇报)

    3、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强调:要从里面测量)

    出示数据:长25cm,宽18cm,水面高度8cm。慢慢将石头放入水中,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这样放行不行(竖着)?为什么?(石头没有完全浸入水中)

    石头已经完全浸入水中,此时水面的高度是10cm

    4、你能根据屏幕上显示的数据计算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学生动笔计算)

    5、刚才,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测得了这块石头的体积。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将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石头转化成了规则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教师调换实验用品进行第二个实验,把量杯换为长方体容器来进一步探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会很容易的探索出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可计算的长方体的体积,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适时强调,测量时要把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才能应用转化的思想求体积。】

    6、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能够测量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出示“溢出法”和“排水法”的逆运用)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

    7、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大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曾经用过刚才同学们说到的方法帮助国王解决了一个难题,出示“数学万花筒”,学生读。

    (三)测量苹果醋瓶的体积

    1、现在你们想不想亲自测量一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机会就在眼前,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瓶苹果醋。在大家动手之前,请你先猜猜看“这个瓶子的体积是多少?(净含量:260mL)

    2、现在就动手来验证一下吧。将记录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中。

    【设计意图: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

    3、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谁能来说一说?

    (四)总结

    通过这几次的实验,我们发现:不管是“排水法”还是“溢出法”,实际上都是在完成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什么呢?(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转化”思想的实质。】

    三、质疑

    看书页,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四、课堂练习

    (一)填空

    1、一个量杯水面刻度200mL,放入一个零件后,量杯水面刻度450mL,这个零件的体积是()。

    2、一个长方体容器装满水,底面长8dm,宽5dm,高3dm,放入一个不规则物体后,溢出30升的水,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

    3、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分米,高5分米,里面装有水,水深3分米,如果把一块小长方体放入水中,小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上升的水的体积是()。

    【练习目的:强化“转化”思想的实质。】

    (二)解决问题

    第一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4dm,宽2dm,放入一个石块后水面上升了0.5dm,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正方体的容器,棱长20厘米,现装有深度为5厘米的水。在放入一个物体后,水面上升到8厘米,放入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练习目的:通过对比练习,由直观到抽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第二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将一块铁块放入容器中,装满水,再将铁块取出,这时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是6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有多大?

    2、一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当放入一个长方体后,容器中溢出了48升水,已知长方体长8分米,宽2分米,求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棱长为15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深8厘米,浸入一个不规则的钢块后,水面上升到距容器口3厘米处,这个钢块的体积是多少?

    【练习目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

    2、生活中有许多不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把它们转化成规则的物体来计算出体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用一种变通的方法去思考。

    3、拓展练习:那么,你能想办法测出一粒黄豆的体积吗?(学生汇报)

    一粒黄豆非常小,把它放入水中,我们很难看出水面的升高情况,也就很难算出它的体积。我们可以先测量出一定数量的黄豆的体积,再除以黄豆的数量,就能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了。

    板书设计:

    转化

    有趣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规则物体的体积

    V正=a3芒果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V长=abh石头下降

    瓶子溢出

    基础知识:

    ①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②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③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⑤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⑥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⑦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基本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

    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

    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2×6=12,所以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和6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最小的偶数是0,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最小的奇数是1。

    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一个数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样的数叫质数,最小的质数是2.

    一个数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样的数叫质数,最小的质数是2.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8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12条棱长度相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 + 长×高 + 宽×高 ) × 2

    正方体的表面积 =棱长×棱长×6=底面积×6

    计算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般需要计算六个面的总面积,但像这样有时要跟据实际需要计算它的表面积。(注意审题和方法的多样性)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3读作a的立方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 =sh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1升(L)=1000毫升(mL),1升(L)=1立方分米(dm3 ) ,1毫升(mL)=1立方厘米( cm3 )

    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

    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 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的分数单位。

    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

    分子比分母大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

    带分数都是由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真分数)组成的,带分数都比1 大。当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分子不是分母倍数时,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商是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1 、2 、4 是16 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4 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两个数所有公有质因数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当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 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是1 。

    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约分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

    两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 1 )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 2 )当两数只有公因数1 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几个分数的相同分母叫做公分母。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通分时,先求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再看原来分数的分母变成公分母要乘上几,分子也要乘上相同的数。

    小数实际上是分母为10 、100 、1000 …的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小数化成分数时,先把小数写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注意约分的要约分。

    分数化成小数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相同的数,转化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改写成小数。或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得出小数。除不尽时,要根据需要按“四舍五人”法保留几位小数。

    分数加、减法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相同。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分子是0 的分数都等于O 。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注意在通分时,为了计算简便,应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进行计算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尽量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一单元:《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一)

    知识点: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计算时,可以先约分在计算。

    分数乘法(二)

    知识点: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够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理解打折的含义。例如:九折,是指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九。

    分数乘法(三)

    知识点:1、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计算结果要求是最简分数。

    2、比较分数相乘的积与每一个乘数的大小。

    真分数相乘积小于任何一个乘数;真分数与假分数相乘积大于真分数小于假分数。

    二单元:《长方体(一)》

    长方体的认识

    知识点: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各部分的名称。

    2、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点。

    顶 点

    个 数

    个 数

    形 状

    大小关系

    条数

    长度关系

    8

    6

    都是长方形,特殊的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四个面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相对的面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12

    可以分为三组,相对的棱平行且相等。

    8

    6

    都是正方形。

    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12

    长度都相等。

    3、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4、能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总和。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或者是长*4+宽*4+高*4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灵活运用公式,能求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或是正方体的棱长。

    展开与折叠

    知识点:1、认识并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2、了解正方体平面展开图的几种形式,并以此来判断。

    长方体的表面积

    知识点:1、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是指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计算图形的表面积。

    露在外面的面

    知识点:1、在观察中,通过不同的观察策略进行观察。

    如:一种是看每个纸箱露在外面的面,再加到一起;另一种是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看每个角度都能看到多少个面,再加到一起。

    2、发现并找出堆放的正方体的个数与露在外面的面的面数的变化规律。

    三单元:《分数除法》

    倒数

    知识点:1、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2、求倒数的方法。

    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

    3、1的倒数仍是1;0没有倒数。

    0没有倒数,是因为在分数中,0不能做分母。

    分数除法(一)

    知识点:1、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分数除以整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分数除法(二)

    知识点:1、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比较商与被除数的大小。

    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

    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

    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

    分数除法(三)

    知识点:1、列方程“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3、理解打折的含义。

    如:打8折就是指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八。

    数学与生活

    粉刷墙壁

    知识点:1、明确我们在粉刷教室墙壁时必须知道的条件。

    2、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相应的面积。

    折叠:

    知识点:1、体会立体图形与展开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四单元:《长方体(二)》

    体积与容积

    知识点:1、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容积:容器所能容纳入体的体积叫做物体的容积。

    体积单位

    知识点:1、认识体积、容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补充知识点:冰箱的容积用“升”作单位;我们饮用的自来水用“立方米”作单位。

    长方体的体积

    知识点: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能利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其他两个条件求出问题。如:长方体的高=体积/长/宽

    补充知识点:长方体的体积=横截面面积*长

    体积单位的换算

    知识点:1、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相邻两个体积单位、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有趣的测量

    知识点:1、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五单元:《分数混合运算》

    分数混合运算(一)

    知识点: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

    分数混合运算(二)

    知识点: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分数混合运算(三)

    知识点:1、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分数中的估算。

    3、利用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4、对最后结果的检验。

    六单元:《百分数》

    百分数的意义

    知识点:1、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2、能正确读写百分数。

    3、结合生活中具体的例子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合格率(百分数的应用一)

    知识点:1、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知识同分数除法中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相同。

    2、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写成百分数;也可以把分子分母同时乘一个数将其化成一百分之几的数,再写成百分数。

    蛋白质含量(百分数的应用二)

    知识点:1、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方法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的方法。

    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百分数化成小数时,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这个月我当家(百分数应用三)

    知识点:1、用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2、体会百分数与统计的关系。

    数学与购物

    估计费用

    知识点:根据实际的问题,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进行估算。

    购物策略

    知识点: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并能够最终选择最为优惠的方案。

    包装的学问

    知识点:1、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有策略。

    2、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七单元:《统计》

    扇形统计图

    知识点:1、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并能从中获得相应的数学信息。

    奥运会(统计图的选择)

    知识点:1、了解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条形统计图便于看出数据的多少;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折线统计图能看出数据的变化趋势。

    2、能够根据需要选择最为直观、有效地统计图表示数据。

    中位数和众数

    知识点:1、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

    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2、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是奇数个数据,中间的数就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是偶数个数据,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有可能是多个众数。

    3、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两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了解同学

    知识点:综合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倒数》课件【三篇】

    篇一

    一、说教材

    《倒数》是北师大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示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从而引出分数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倒数的特点。从教材的内容来看,比较简单。数学知识的联系性很广泛,比如本册将要学习的《分数除法》就要运用到倒数的知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做中发现、在活动中理解倒数的意义,能正确的求一个数的倒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念的启蒙教育。教材内容在编排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教学重点难点比较突出,求1、0、小数、带分数的倒数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基于教材内容比较单调,那么只有在教法上体现新、奇、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想学,要学。

    首先,根据小学生一般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思维特点,我将在教学中联系小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实际,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同时把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可以达到理解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其次,我将在教学中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人意识,我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始终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讨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的合作中进行恰当的学习活动,有时也能产生思想的碰撞、人格的升华……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围绕“导入、探究、练习、小结”四个环节进行。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

    首先,我们来做个游戏,这是什么字?这呢?(吴、杏、)这两个字都是什么结构的字?你们能把“吴”字上下这两部分换一下位置变成另外的字吗?“杏”字上下两部分换一下位置会变成什么字呢?其实,在“数学王国”里也有这种有趣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具有这样特点的数——倒数。(板书课题)导入自然。

    (二)探究新知,突破重点。

    1、认识倒数。

    (1)出示算式,学生独立计算,并认真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组织学生交流

    ①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②等号左边的两个乘数有什么特点?(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③乘积为1的这两个数是什么关系呢?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④互为倒数必须满足几个条件呢?

    ⑤你是怎样理解“互为”一词的?

    (预设:老师问xx同学,你有好朋友吗?你最要好的朋友是谁呢?请站起来。我们可以说xx是好朋友吗?应该怎么说呢?“xx是xx的好朋友,xx的好朋友是xx。互为是指互相成为。)

    (3)针对第一组算式我们可以这样说:因为4/5×5/4=1,所以,4/5是5/4的倒数,5/4是4/5的倒数,也可以说4/5和5/4互为倒数。

    (4)用因为……所以……说一说谁是谁的倒数。

    2、进一步理解倒数

    (1)出示表格,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这些长、宽不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是多少?那么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具有怎样的关系?(面积是1的长方形,它的长和宽互为倒数。)

    3、求一个数的倒数。

    (1)求一个分数的倒数

    观察表格,思考:4/3的倒数是多少?9/7的倒数是多少?

    ①求一个分数的倒数我们可以怎么做?

    ②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③随机练习:2/9的倒数是多少?7/4的倒数是多少?5/6的倒数是多少?……

    (2)求一个整数的倒数

    出示题(长方形的面积都是1,请你填一填2、3、)

    ①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仍然是1?那么它们的长和宽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谁来括号里填几?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②求一个整数的倒数我们可以怎么做?

    可以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也可以总结为:这个整数是几,它的倒数就是几分之一。

    ③随机练习:3的倒数是多少?5的倒数是多少?……

    (3)求1的倒数

    出示题(正方形的面积是1,请你填一填1)

    ①这里该填几?为什么?

    ②1的倒数是多少?为什么?

    1的倒数是1。

    (4)求一个小数的倒数

    出示题(长方形的面积都是1,请你填一填0.4)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也是1,它的宽是几?求它的长其实是求这个数的什么?想一想,该怎样求一个小数的倒数?小组讨论。)

    把这个小数化成分数,再调换分数的分子、分母。

    (5)0的倒数

    0有没有倒数呢?为什么?

    小组交流(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0不能做除数。)

    0没有倒数。

    4、总结求倒数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题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面向全体的原则,同时也有拓展延伸,给学优的学生思考、展示的机会,对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有一个全面的考察。

    (四)课堂小结,谈谈感受。

    让学生谈谈上了这堂课的感受,这堂课最让你感到高兴的是什么?最让你值得自豪的是什么?要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既是课堂小结,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培养。

    篇二

    一、说教材

    “倒数”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的。它主要包含两部分知识:一是倒数的意义,二是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内容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拟订了如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首先必须掌握倒数的意义与求法,其次是1、0的倒数,小数、带分数倒数的求法,所以我认为倒数的意义及其倒数的求法是教学的重点。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要强调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所以我认为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克服难点,办法是结合课本中的例子说明,然后让学生举出几组倒数,并对学生的回答发表意见,用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所举的例子对不对。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中采取讲练结合的模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地让学生自学。我将在教学中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让他们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成功。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本节课,我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所以我由生活中的具体的实例引入:

    先看看语文中有趣的“倒数”现象。汉字“吴——吞”,“杏——呆”激发兴趣!然后联想自然界中这样上下颠倒的动物。(蝙蝠、树懒)再到让学生思考:数字有没有这样的特性呢?举例说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倒数。

    (二)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并且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什么是倒数?

    2.互为倒数中的“互为”是什么意思?

    3.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在小组自学过程中,深入个学习小组,并引导学生抓住“互为”二字作文章,让学生理解“互为”应该是双方面的,例如“我和你互相成为朋友”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我是你的朋友”,或者“你是我的朋友”,渗透“互为”这个倒数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再组织同桌之间互相说倒数,以巩固理解。

    求倒数的方法,仍采用小组汇报的方式,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点拨:

    ①找倒数(分数),引导学生考虑怎么找的?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②整数(大于1的自然数),这样的数怎么办?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它们的倒数也是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③1有没有倒数?如果有,它的倒数是多少?引导学生概括总结:1有倒数,1的倒数就是它本身,因为1等于一分之一,一分之一分母、分子调换位置还是一分之一,就是1。

    ④0有没有倒数?学生可能会引起争议,0不能作分母,0不能作除数,任何一个数和0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

    ⑤带分数及小数,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先变成假分数,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通过达标反馈巩固求倒数的方法。

    (四)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五)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四、简述板书设计

    (略)

    结束: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等几方面,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设计”。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对本次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篇三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10册第3单元第1课时《倒数》

    教材学情分析:

    倒数的认识属于新课标教材中数与代数部分数的认识范畴,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整数、小数、分数,会计算分数乘法,具有一定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本课的教学为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作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倒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通过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辨证思想,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快速找到一个数的倒数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

    二、教法学法

    1、指导思想: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指导思想,以内容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以教法导学法。

    2、学法:指导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交流。

    3、教法:发现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

    三、教学流程

    1、情境引入,激趣揭题

    (1)“学生做倒立”引入:“谁来说一说,这位同学的倒立的姿势和刚才正立时有什么不同?”

    设计目的:学生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倒立在暗示本课的倒数的特征,为下一步教学埋下伏笔。

    (2)口算练习。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倒数》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什么是倒数?a:分子分母倒过来的数是倒数。就像刚才做倒立一样。

    b:只要乘起来得数是1,就叫倒数。

    设计目的:根据学生产生不的同意见,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必要时适当引导,得出倒数的真实意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倒数关系:生:×=1。引导学生说出:的倒数是,的倒数是,和互为倒数。(同桌互说)

    设计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生生互动,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热情,强化学生对倒数的理解,从而突破了理解倒数意义的难点。

    (3)判断题:

    设计目的:分别根据倒数意义中“乘积”“两个”“互为”三个关键词设计,深化理解倒数意义。

    (4)求倒数方法:依次给出真分数、假分数、整数1,0及带分数,小数,必要时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0除外),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设计目的:真分数、假分数、整数、1,0,及带分数、小数,层层深入,由易到难,一般到特殊,在学生碰到问题时进行小组讨论,做一定量练习后再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水到渠成,这是本节课处理教学重点的特色设计。

    3、巩固与提高

    “你说我写”活动方案:学生两人一小组,甲任意说一个数,乙写出它的倒数,然后调换过来,乙任意说一个数,甲写出它的倒数。

    设计目的:再次把所有学生调动起来,课堂气氛达到**,巩固求一个数的倒数,突出重点。

    四、板书:倒数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求一个数的倒数(0除外),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设计目的:简单,明了,既帮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又加深学生的印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