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八下数学,八下数学易错题含答案

  • 数学
  • 2023-06-19
目录
  • 初二下学期数学章节内容
  • 八下数学书人教版电子课本
  • 八下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 八下数学数据的集中趋势
  • 八下数学易错题含答案

  • 初二下学期数学章节内容

    知识点总是整理后才更直观、更便于学习,那么同学们对八年级数学的知识点总结过吗?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郑孙 第十六章 分式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分式:形如A/B,A、B是整式,B中含有未知数且B不等于0的整式叫做分式(fraction)。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2.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等于0

    3.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为1的数)约去,这种变形称为约分。

    4.通分:异分母的分式可以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一过程叫做通分。

    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用式子表示为:A/B=A*C/B*C A/B=A÷C/B÷C (A,B,C为整式,且C≠0)

    5.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时,这个分式称为最简分式.约分时,一般将一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6.分式的四则运算:1.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用字母表示为:a/c±b/c=a±b/c

    2.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御缓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用字母表示为:a/b±c/d=ad±cb/bd

    3.分式的乘法法则: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用字母表示为:a/b * c/d=ac/bd

    4.分式的除法法则:(1).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a/b÷c/d=ad/bc

    (2).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a/b÷c/d=a/b*d/c

    7.分式方程的意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8.分式方程镇丛模的解法:①去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②按解整式方程的步骤求出未知数的.值;③验根(求出未知数的值后必须验根,因为在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的过程中,扩大了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可能产生增根).

    分式和分数有着许多相似点。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可以对比分数的特点及性质,让学生自主学习。重点在于分式方程解实际应用问题。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反比例函数: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他形式xy=k

    2.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直线y=x和 y=-x。对称中心是:原点

    3.性质: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4.|k|的几何意义:表示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向两坐标轴所作的垂线段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教师可让学生对比之前所学习的一次函数启发学生进行对比性学习。在做题时,培养和养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

    一.知识框架

    二 知识概念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定理: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3.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具备的重要性质。本章要求学生在理解勾股定理的前提下,学会利用这个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第十九章 四边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平行四边形定义: 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5.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6.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7.矩形的性质: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AC=BD

    8.矩形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9.菱形的定义 :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10.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11.菱形的判定定理: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12.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13.正方形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邻边相等的矩形。

    14.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15.正方形判定定理: 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16.梯形的定义: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17.直角梯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18.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

    19.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20.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本章内容是对平面上四边形的分类及性质上的研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手多动脑,把自己的发现和知识带入做题中。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多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四边形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权的理解: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重要程度。

    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4. 极差: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5.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方法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生活实例为主,让学生体会到数据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拓展阅读:九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复习资料

    经过圆心的弦是直径;

    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圆上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叫做半圆;

    大于半圆弧的弧叫优弧,小于半圆弧的弧叫做劣弧;

    由弦及其所对的弧组成的图形叫做弓形。

    (1)当两圆外离时,d>R_+r;

    (2)当两圆相外切时,d=R_+r;

    (3)当两圆相交时,R_-r

    (4)当两圆内切时,d=R_-r(R>r);

    (4)当两圆内含时,d

    其中,d为圆心距,R、r分别是两圆的半径。

    如何判定四点共圆,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到一定点的距离相等的n个点在同一个圆上;

    (2)同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的各顶点共圆;

    (3)同底同侧相等角的三角形的各顶点共圆;

    (4)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它的四个顶点共圆;

    (5)如果四边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那么它的四个顶点共圆;

    (6)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P,若PA_*PC=PB_*PD,则它的四个顶点共圆;

    (7)四边形ABCD的一组对边AB、D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P,若PA_*PB=PC_*PD,则它的四个顶点共圆。

    1、作直径上的圆周角

    当告诉了一条直径,一般通过作直径上的圆周角,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这一

    条件来证明问题.

    2、作弦心距

    当告诉圆心和弦,一般通过过圆心作弦的垂线,利用弦心距平分弦这一条件证明问题.

    3、过切点作半径

    当含有切线这一条件时,一般通过把圆心和切点连起来,利用切线与半径垂直这一性

    质来证明问题.

    4、作直径

    当已知条件含有直角,往往通过过圆上一点作直径,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这

    一性质来证明问题.

    5、作公切线

    当已知条件中含两圆相切这一条件,往往通过过这个切点作两圆的公切线,通过公切

    线找到两圆之间的关系.

    6、作公共弦

    当含有两圆相交这一条件时,一般通过作两圆的公共弦,由两圆的弦之间的关系,找

    出两圆的角之间的关系.

    7、作两圆的连心线

    若已知中告诉两圆相交或相切,一般通过作两圆的'连心线,利用两相交圆的连心线垂直

    平分公共弦或;两相切圆的连心线必过切点来证明问题.

    8、作圆的切线

    若题中告诉了我们半径,往往通过过半径的外端作圆的切线,利用半径与切线垂直或利

    用弦切角定理来证明问题.

    9、一圆过另一圆的圆心时则作半径

    题中告诉两个圆相交,其中一个圆过另一个圆的圆心,往往除了通过作两圆的公共弦外,

    还可以通过作圆的半径,利用同圆的半径相等来证明问题.

    10、作辅助圆

    当题中涉及到圆的切线问题(无论是计算还是证明)时,通常需要作辅助线。一般地,

    有以下几种添加辅助线的作法:

    (1)已知一直线是圆的切线时,通常连结圆心和切点,使这条半径垂直于切线.

    (2)若已知直线经过圆上的某一点,需要证明某条直线是圆的切线时,往往需要作出经

    过这一点的半径,证明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简记为“连半径,证垂直”;若直线与圆的公

    共点没有确定,则需要过圆心作直线的垂线,得到垂线段,再通过证明这条垂线段的长等

    于半径,来证明某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简记为“作垂直,证半径”.

    八下数学书人教版电子课本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任何科目学习 方法 其实都是一样的,不断的记忆与练习,使知识刻在脑海里。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八年级 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抽样调查

    (1)调查样本是按随机的原则抽取的,在总体中每一个单位被抽取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能够保证被抽中的单位在总体中的均匀分布,不致出现倾向性误差,代表性强。

    (2)是以抽取的全部样本单位作为一个“代表团”,用整个“代表团”来代表总体。而不是用随意挑选的个别单位代表总体。

    (3)所抽选的调查样本数量,是根据调查误差的要求,经过科学的计算确定的,在调查样本的数量上有可靠的保证。

    (4)抽样调查的误差,是在调查前就可以根据调查样本数量和总体中各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进行计算,并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调查结果的准确程度较高。

    课后练习

    1.抽样成数是一个(A)

    A.结构相对数B.比例相对数C.比较相对数D.强度相对数

    2.成数和成数方差的关系是(C)

    A.成数越接近于0,成数方差越大B.成数越接近于1,成数方差越大

    C.成数越接近于0.5,成数方差越大D.成数越接近于0.25,成数方差越大

    3.整群抽样是对被抽中的群作全面调查,所以整群抽样是(B)

    A.全面调查B.非全面调查C.一次性调查D.经常性调查

    4.对400名大学生抽取19%进行不重复抽样调查,其中优等生比重为20%,概率保证程度为95.45%,则优等生比重的极限抽样误差为(A)

    A.40%B.4.13%C.9.18%D.8.26%

    5.根据5%抽样资料表明,甲旅缺竖产品合格率为60%,乙产品合格率为80%,在抽样产品数相等的条件下,合格率的抽样误差是(B)

    A.甲产品大B.乙产品大C.相等D.无法判断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拆大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八年级数学三角证明知识点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1、等腰三角形

    (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判定:SSS、SAS、ASA、AAS、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扮孙60度;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满足“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

    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或者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之间的关系

    定理: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逆定理: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定理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逆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一条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是30度。

    (4)命题与逆命题

    命题包括已知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倒是的已知和结论交换;正确的逆命题就是逆定理。

    (5)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梳理相关文章: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与数学学习方法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复习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八下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下册数学内容有如下:

    一、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哪粗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二、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三、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四、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五、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六、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七、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八李卖镇、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

    九、对应边:全等配迟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十、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八下数学数据的集中趋势

    第1章 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七年级上册“实数”“代数式”等内容的延伸和补充。二次根式的运算以整式的运算为基础,在进行二次根式的有关运算时,所使用的运算法则与整式、分式的相关法则类似;在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时,所采用的方法与合并同类项类似;在进行二次根式的乘除时,所使用的法则和公式与整式的乘法运算法则及乘法公式类似。这些都说明了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性质,二次根式的运算(根号内不含字母、不含分母有理化)。

    一、教科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章的教学要求。

    (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简单二次根式的字母取值范围;

    (2)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

    (3)了解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

    (4)会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本章教材分析。

    课本在回顾算术平方根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的三个问题引出二次根式的概念,并说明以前学的数的算术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根式。在例题和练习的安排上,着重体现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求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二是求二次根式的值;三是用二次根式表示有关的问题。

    对于二次根式的性质,课本利用第4页图1-2给出的。该图的含义是如果正方形的面积为,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反之,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因此就有。从而得出二次根式的第一个性质。至于第二个性质,可以通过学生的计算来发现,所以羡颂锋课本安排了一个“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归纳。该节第一课时的重点在于对这两个性质的理解和运用,例题和练习的设计就围绕这两个性质展开。第二课时是学习二次根式的另外两个性质,课本安排两组练习,意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来发现这两个性质。通过两个例题和一组练习,使学生知道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可以简化实数的运算,也可以对结果是二次根式的式子进行化简。课本第9页的“探究活动”既是对二次根式的运用,更在于培养学生的一种探究能力,观察、发现、归纳等能力。

    第1.3节二次根式的运算,包含了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以及简单应用,课本安排了3个课时,逐步推进,逐渐综合。第一课时侧重于两个(相当于两个单项式)二次根式的乘除,其法则是从二次根式的性质得到的,比较自然。例1是对两个运算法则的直接运用,让学生有一个对法则的熟悉和熟练过程;例2是一个结合实际问题的运用,其中有勾股定理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第二课时是二次根式的加减和乘除混合运算,出现了类似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包括乘法公式、乘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课本中没有出现“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只是提到“类似于合并同类项”“相同二次根式的项”,这种类比的方法,学生是能够理解的,也能够与整式一样进行运算。第三课时是二次根式运算的应用。例6的数字看上去比较复杂,其目的是为了二次根式的运算的应用;例7综合运用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图形的分割、面积的计算等,其解答过程较长,也是对二次根式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本章编写特点

    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探究等能力的培养。

    在本章知识的呈现方式上,课本比较突出地体现了“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概括——巩樱芹固、应用和拓展”的叙述模式,这种意图大多通过“合作学习” 来完成。“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从事观察、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如第5页先让学生计算三组与的具体数值,再议一议与的关系,然后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质“=”。二次根式的其他几个性质,课本中也是采用类似的方法。在学习了二次根式的有关性质后,课本又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通过化简有关的二次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表示规律、验证规律,并与同伴交流。所有这些都是教材编写的一种导向,以引起教与学方式上的一些的改变。

    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材力求克服传统观念上学习二次根式的枯燥性,避免大量纯式子的化简或计算,适当穿插实际应用或赋予式子一些兄晌实际意义。无论是学习二次根式的概念,还是学习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都尽可能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重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二次根式概念的学习,课本通过三个实际问题来引入,其目的就是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又如,课本第3页,用二次根式表示轮船航行的的距离,第11页求路标的面积,第21页花草的种植面积问题等。特别是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专门安排了一节内容学习二次根式运算的应用,例6选取的背景是学生熟悉的滑梯,例7选取的背景是学生感兴趣的剪纸条,以及作业中的堤坝、快艇问题等等。

    充分利用图形,使代数与几何有机结合。

    对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教材重视有关内容的几何背景,运用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解决有关代数问题,是教材的一个编写特点,也是对教学的一种导向。本章中,如二次根式与直角三角形有关边的计算密切相关,课本在这方面选取了一定量的问题,既丰富了勾股定理的运用,又学习了二次根式的计算。又如二次根式的引入,课本以图形作为条件,让学生通过计算给出二次根式的概念;在学习二次根式的性质时,课本通过让学生读图1-2,从正反两方面来理解其含义,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质。例题中结合图形示意,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作业或课本练习中设计一些图形中有关线段长度的计算;通过方格、直角坐标系来画三角形、确定点的位置等等。课本在安排二次根式的运算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时,所选取的问题也在于体现学生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所学知识的整体性,不断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注意用好节前语。

    本章的节前语不多,但都紧密结合本节学习的内容,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教学中可以利用它们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如第1.1节“排球网的高AD为2.43米,CB为米,你能用代数式表示AC的长吗?”短短的几句话,既是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又是一个看似熟悉但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怀,与数学学习相联系的问题,教师可以由此提出一个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问题。教学中不应忽视这种作用。

    注意把握教学难度。

    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二次根式已降低了要求。如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将二次根式化简,只要求简单的,不要出现过于复杂的式子,并且明确根号内不含字母。对二次根式的四则运算,也仅局限于简单的,根号内不含字母,教学中不需补充超出课本题目要求的问题。当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体现一定的弹性。课本第15页的作业题中的第7,8题,还可以借助于计算器进行计算。

    充分运用类比的方法。

    二次根式的运算以整式的运算为基础,其法则、公式都与整式的类似,特别是二次根式的加减,课本没有提出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完全参照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二次根式的乘除、乘方运算类似于整式的乘除、乘方运算。因此对于二次根式的四则运算的教学应充分运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其算理和算法,提高运算能力。

    第2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

    (一)教科书内容

    本章包括三节:

    2.1 一元二次方程;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其中2.1节是全章的基础部分,2.2节是全章的重点内容,2.3节是知识应用和引申的内容。另外,阅读材料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发展,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史。

    (二)本章的知识结构

    (三)课程目标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b≥0)的方程;

    (2)理解配方法,会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会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使学生能够根据方程的特征,灵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种解法求方程的根。

    (3)体验用观察法、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的解的过程。

    (4)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够列出一元二程方程解应用题,能够发现、提出日常生活、生产或其他学科中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正确地用语言表达问题及解决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5)结合教学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事物可以转化的认识。

    (四)课时安排

    2.1 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

    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课时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课时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八下数学易错题含答案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不,把所有满足不等式的解集合在一起,构成不等式的解集. 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

    由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组的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等式基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基本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咐和,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注:移项要变号,但不等号不变.)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若ab, 则a+cb+c;2、若ab, c0 则acbc若c0, 则ac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反射性:若ab,则bb,且bc,则ac

    三、解不等式的步骤: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合并同类项; 4、系数化为1. 四、解不等式组的步骤:1、解出不等式的解集2、在同一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五、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 审题;(2)设未知数,找(不等量)关系式;(3)设元,(根据不等量)关系式列不等式(组)(4)解不等式组;检验并作答.

    六、常考题型: 1、 求4x-6 7x-12的非负数解. 2、已知3(x-a)=x-a+1r的解适合2(x-5) 8a,求a 的范围.

    3、当m取何值时,3x+m-2(m+2)=3m+x的解在-5和5之间.

    第二章 分解因式

    一、公式:1、 ma+mb+mc=m(a+b+c)2、a2-b2=(a+b)(a-b)3、a22ab+b2=(ab)2 二、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1、把几个整式的积化成一个多项式的形式,是乘法运算.2、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是因式分解.3、ma+mb+mc m(a+b+c)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三、把多项式的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各项的公因式.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形式. 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1)若各项系数是整系数,取系数的公约数;(2)取相同的字母,字母的指数取较低的;(3)取相同的多项式,多项式的指数取较低的.(4)所有这些因式的乘积即为公因式.

    四、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为:(1)若有-先提取-,若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则再提取公因式.(2)若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则根据多项式特点,选用平方差公衡脊盯式或完全平方公式.(3)每一个多项式都要分解到野前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形如a2+2ab+b2或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 分解因式的方法:1、提公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

    第三章 分式

    注:1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

    2分式与整式不同的是:分式的分母中含有字母,整式的分母中不含字母.

    3分式的值为零含两层意思:分母不等于零;分子等于零.( 中B0时,分式有意义;分式 中,当B=0分式无意义;当A=0且B0时,分式的值为零.)

    常考知识点:1、分式的意义,分式的化简.2、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3、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利用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第四章 相似图形

    一、 定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如果a与b的比值和c与d的比值相等,那么 或a∶b=c∶d,这时组成比例的四个数a,b,c,d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即a、d为外项,c、b为内项. 如果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CD的长度分别是m、n,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ratio)AB∶CD=m∶n,或写成 = ,其中,线段AB、CD分别叫做这两个线段比的前项和后项.如果把 表示成比值k,则 =k或AB=kCD. 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a与b的比等于c与d的比,即 ,那么这四条线段a,b,c,d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黄金分割的定义:在线段AB上,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 ,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叫做黄金比.其中 0.618. 引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相似多边形: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相似多边形:各角对应相等、各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1、若ad=bc(a,b,c,d都不等于0),那么 .如果(b,d都不为0),那么ad=bc.2、合比性质:如果 ,那么 .3、等比性质:如果 == (b+d++n0),那么 .4、更比性质:若 那么 .5、反比性质:若 那么

    三、求两条线段的比时要注意的问题:(1)两条线段的长度必须用同一长度单位表示,如果单位长度不同,应先化成同一单位,再求它们的比;(2)两条线段的比,没有长度单位,它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3)两条线段的长度都是正数,所以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

    四、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ASA,AAS,SAS,SSS,直角三角形除此之外再加HL

    六、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断方法有:1.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3.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4.定义法: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5、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在特殊的三角形中,有的相似,有的不相似.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2、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3、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4、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不一定相似.

    七、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八、常考知识点:1、比例的基本性质,黄金分割比,位似图形的性质.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普查的定义:这种为了一定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2)总体: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3)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4)抽样调查:(sampling investigation):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5)样本(sample):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6) 当总体中的个体数目较多时,为了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可采用抽样调查.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还要注意关注样本的大小. (7)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

    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极差:指一组数据中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识记其计算公式.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还要知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定义.

    刻画平均水平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刻画离散程度用:极差,方差,标准差.

    常考知识点:1、作频数分布表,作频数分布直方图.2、利用方差比较数据的稳定性.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3、频率,样本的定义

    第六章 证明

    一、对事情作出判断的句子,就叫做命题. 即: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一般情况下:疑问句不是命题.图形的作法不是命题. 每个命题都有条件(condition)和结论(conclusion)两部分组成. 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 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一个假命题,通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1、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思路是将原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凑到一起组成一个平角.一般需要作辅助线.既可以作平行线,也可以作一个角等于三角形中的一个角.2、三角形的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是互为补角.

    三、三角形的外角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关系是:(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四、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基本步骤是:(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在证明时需注意:(1)在一般情况下,分析的过程不要求写出来.(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30.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斜边上的高是斜边的一半.

    猜你喜欢